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447.967 KB
  • 2024-10-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7)页,447.96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c127203c9e99fdca163c5c83255dc6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大通县期末联考高一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和后续战争征服了殷商统治区域,继而建立了周朝

,并对文王之子、殷商遗臣、先贤之后,还有重要的功臣进行大批分封。周武王分封旨在()A.确立贵族世袭特权B.巩固西周的统治C.强化君主专制权力D.抵御蛮夷的扩张【答案】B【解析】【详解】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把宗室

、商朝遗臣和功臣等分封为诸侯,建立众多诸侯国,旨在巩固西周的统治,B项正确;确立贵族世袭特权只是具体做法,并非周武王分封诸侯的根本目的,排除A项;西周时期君主专制尚未建立,排除C项;周武王分封诸侯的目

的并非抵御蛮夷扩张,排除D项。故选B项。2.东汉时期,有这样一群人拥有特权,朝廷用人主要从他们当中选取,累世尊贵显达。另外他们还广占土地,隐庇人口,拥有私人武装,横行郡县,权势有时超过官府。材料可用来印证东汉时期()A.外戚宦官相互勾结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地方豪强势力膨胀D.边疆地区动荡不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出现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他们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士大夫的领袖,并在察举、征辟中得到优先,在本州、本郡拥有巨大的势

力,影响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据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地方豪强势力的膨胀,故C项正确;东汉后期外戚宦官是为争夺权力相互斗争而不是相互勾结,排除A项;君主专制强化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边疆地区动荡不安

,排除D项。故选C项。3.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自迁都洛邑后,便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又给予孔子后裔土地与银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祖先。这说明孝文帝()A.认同汉族文化B.注

重发展经济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可知孝文帝非常认同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汉族文化,同时对孔子非常重视,更说明孝文帝的文化认同思想,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方面的问题,排除B项;锐意改革旧俗

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孝文帝潜心创作,排除D项。故选A项。4.唐初某税制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施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由此可知,该税制()A.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B.确保了农民有土地

可耕种C.抑制了唐代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D.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初某税制规定”“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

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能够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但并不能确保农民有土地耕种,排除B项;唐前期的定额定租制是一种鼓励纳税人扩大土

地占有、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因此租庸调制有利于土地兼并而非抑制,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使得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但没有增加兵源,排除D项。故选A项。5.据《元史》记载,元朝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其政务运作又由群官共同

处理,各官员之间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彼此牵制。这反映了元朝行省()A.行政运作迅速高效B.严重威胁中央集权C.官员权力“大而不专”D.冗官现象较为突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行省官员统领钱粮、兵甲、漕运、屯种、军务等各项事务,可

见其职能范围极广,但同时官员之间又相互牵制,无法形成专权的局面,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行省运行效率问题,排除A项;行省官员难以专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重在反映行省的权力结构及政治运作的相关内容,并没有体现行省官员数量的

相关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6.宋词为我们描绘了喧嚣热闹的宋朝市井生活画面,表现了江南生活的繁荣生机,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到了元朝,散曲比宋词更为灵活,适应了市井演唱的需要。材料主要说明宋元时期()A.城市娱乐活动丰富B.文学呈现世俗化

的发展趋势C.通俗文化成主导D.儒学社会正统地位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为【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宋词为我们描绘了喧嚣热闹的宋朝市井生活画面……适应了市井演唱的需要”可知,宋词对市井生活的描绘体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关注,到了元朝,散曲的出现更加适合民间百姓,这都说明宋元时期文学呈现出世

俗化趋势,B项正确;城市娱乐活动丰富并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通俗文化的发展而非主导,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世俗化文学作品兴起,与儒学正统地位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据记载:凡皇帝在奏折上批有“另有旨”“即有旨”的奏折,由军机处章

京贮于专门的黄匣中,禁止闲人窥视,再交军机大臣捧入请旨,然后由军机大臣根据皇帝的旨意,命军机章京起草谕旨,经皇帝改定后,交各部院办理。据此可知,军机处的特点是()A.严格保密B.运行高效C.不存定制D.分工明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军机处章京贮于专门的黄匣中,禁止闲人窥视,再交

军机大臣捧入请旨,然后由军机大臣根据皇帝的旨意,命军机章京起草谕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对一些皇帝特批的奏折执行严格的保密措施,体现了军机处严格保密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中奏折贮存、军机大臣请旨并起草

谕旨、皇帝修改、各部办理等流程不能体现运行高效,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办公的机密性,没有提及军机处不存定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军机处的内部分工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8.下图反映了乾隆六年至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前)清朝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A.反映了清朝的日渐兴盛B

.加速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C.加剧了清朝的资源危机D.表明清朝疆域的急剧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1741-1840年清朝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口快速增长加剧了清朝的资源危机,C项正确;鸦片战争前,清朝已经日渐衰落,排除A项;清朝人口增长并未

加速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排除B项;人口增长不能说明疆域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9.明清时期的中国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他们或在政治上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或在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或在思想上倡导经世致用理念。推

动这些思想形成的根源是明清时期()A.理学思想长期的束缚B.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D.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政治上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在经济上反对重农抑

商观念”在思想上倡导经世致用理念”可知,三位思想家具备了启蒙思想特征,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结合唯物史观可知,导致这些思想形成的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B项正确;理学思想的束缚并非其思想形成的根源,排除A项;西方启蒙思想在18世纪

逐渐形成,C项与史实相悖,排除C项;君主专制的强化并非其思想形成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10.林则徐指出:“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这句话的用意是A.说明鸦片危害主张禁烟B.抨

击军备匮乏要求扩军C.指出钱粮匮乏建议收税D.阐释西方先进从而学习【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体现的是林则徐认为鸦片流入中国对国家实力、群众健康、财政收入和军事实力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扩充军队、扩

大税收和学习西方无关,BCD选项排除。11.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洪秀全宣称要开创一个无尔虞我诈的太平世界,并宣扬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及一夫一妻制的平等思想。然而在定都天京后,他不仅极力改建天王府,内置妃嫔无数,其高级将领也

广蓄妻妾。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A.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B.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C.政策主张具有极大的随意性D.完全没有建设新国家的意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宣扬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及一夫一妻制的平等思想”“改建天王府,内置妃嫔无数”“广蓄

妻妾”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地位平等的朴素追求,但领导者在运动取得一定成就后又逐渐暴露封建等级思想,并逐渐腐化堕落,这正是其农民阶级局限性的体现,的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局限性,与官本位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高层的

腐化,与政策随意性无关,排除C项;太平天国试图建立新国家,只是受困于阶级局限性而未能成功,排除D项。故选A项。12.孙中山评价义和团运动:“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

的这一评价说明义和团运动A.促使列强改变了对华政策B.延长了清政府的腐败统治C.使中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义和

团运动对于帝国主义的激烈反抗,使得西方各国意识到不可能通过直接侵略统治中国,继而转为在中国寻找代理人,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遭到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联合绞杀,且“义和团运动延长清政府统治”的说法与史实相悖,排除B项;中国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始于甲午中日战争,而非义和团运动,

故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并没有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3.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常备学堂办法》并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正式划定军制。由此可知,清末新政A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B.以美式民主为目标C.有利于中国军事近代化D.阻止了列强的侵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在“清末新政”的改革中发展新式陆军,这一举措有利于中国的军事近代化,C项正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清末新政虽然推

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但远远达不到富国强兵的标准,排除A项;美式民主为共和制,而清末新政趋向于立宪制,排除B项;清末新政并没有使得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无法阻止帝国主义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14.1912年春节,在中国部分农村地区张贴

的春联内容为:“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一现象()A.反映了清政府统治基础的牢固B.直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全面爆发C.加速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进程D.表明辛亥革命在思想解放

上不彻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2年”“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残存着封建帝制思想,这说明辛亥革命在思想解放上不彻底,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

了清政府统治,排除A项;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排除B项;加速袁世凯复辟帝制进程的是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解散国民党、废除《临时约法》等一系列倒行逆施的行为,而不是农村地区含有封建思想的春联,排除C项。故

选D项。15.如表是1913~1918年英、法两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两;指数:1913=100)。由此可推知,当时()年份英国法国总值指数总值指数19139691094410052995171001914105207580108.5495147193.419175198913553.

6230916043.619184989029351.5156885829.6A.中国经济已摆脱对列强的依赖B.一战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C.辛亥革命的反帝政策效果明显D.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答案】

B【解析】【详解】由1913~1918年,也就是一战期间,英、法输华货物总值表可知,此阶段英法对华货物输出总值和指数总体在减少,这大大缓解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一战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中国经济已摆脱对列强的依赖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数据体现的是输出总

值在减少,无法体现辛亥革命的反帝政策效果,排除C项;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6.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报刊业有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短时间内即涌现出500种左右的报刊。还有

很多省、市纷纷成立学生联合会,出版学生报刊,著名的有《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上海学生联合会日报》。据此可推知,五四运动A.革新了封建文化秩序B.推动学术理论的进步C.冲击了北洋军阀统治D.有利于新思想的

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爆发后,各种进步报刊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D项正确;革新了封建文化秩序,说法过于绝对,这一时期还存在一定的封建文化,排除A项;这一时

期的报刊所起的作用很多,不仅仅推动学术理论的进步,还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排除B项;大革命的爆发冲击了北洋军阀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17.1926年10月,湖北全省总工会在汉口成立,至1927年春,全省共计成立工会约

五百个,会员达四五十万人;此外,不仅大、中城市建立了统一的工会,大部分县也陆续成立了县工会。这一现象的出现()A.表明中共调整了中国革命的斗争策略B.得益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C.有效巩固了当时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D.标志着革命路线发生了转变【答案】B【解

析】【详解】根据材料“1926年10月,湖北全省总工会在汉口成立”“成立工会约五百个,会员达四五十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随着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在中共的领导下,沿途各省市工农运动蓬勃开展

,B项正确;1927年八七会议召开后,中共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排除A项;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排除C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排除D项

。故选B项。18.“太阳出山红艳艳,宁冈来个毛委员。领导穷人闹革命,武装割据湘赣边。太阳出山红艳艳,宁冈从此亮了天。奴隶翻身作主人,工农当家掌政权。"这一童谣出现的时期应是()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武装割据”

“湘赣边”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为土地革命时期,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不符合工农当家掌政权的特征,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中日矛盾,并没有涉及题干,排除C项;材料所体现的内容不符合解放战争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19.1937年10月,八路军分赴山西、河北、察哈尔等地,在当地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日救国会等抗日组织,武装群众,扩充军队。中国共产党旨在()A.有效贯彻全面抗战的路线B.消除各阶级之间政治分歧C.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D.增强国民党军队抗日力量【答案】A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见,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敌后发动群众力量的做法,符合全面抗战路线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无法体现各阶级之间的政治分歧,排除B项;1937年10月,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这些组织,与国民党均无太大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20.关于解放战争中国民政府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是国民党政治统治的腐败,即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肆意发动内战;有的人认为是国民党军事指

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以邻为壑;还有的则认为是国统区经济的崩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B.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C.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D.历史解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的人认为是国民党政治统治的腐败”“有点人认为是国民党军事指

挥无能、上下脱节”“还有的则认为是国统区经济的崩溃”可知,学术界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分析解放战争中国民政府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得出不同的结论,可见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研究角度不同带来的结论存在差异,与学者素质

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研究可以在统一研究视角或方法指导下,获得统一的结论,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解释需要在史料的佐证下得出,并不是随意的,排除D项。故选C项。21.新中国成立初期,不法资本家恶意哄抬物价,为了平抑物价,新中国进行了A

没收官僚资本B.合理调整工商业C.“五反”运动D.“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在财政经济方面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一是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巨额赤字。二是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局面,政

府采取揭露金融投机的危害性和投机破坏分子的阴谋,严令禁止金银的流通使用和私自买卖,调集大量商品,选择有利时机,集中抛售,平抑物价,打击投机等措施,这是一场无产阶级要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战争,故D项符合题意。ABC均不是针对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的措施,故排除。22.有学者在评价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时指出:此时的中国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由此

可知,该历史时期为()A.土地改革B.“大跃进”C.人民公社化D.“文化大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期间

,党和政府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了政治民主建设,D项正确;土地改革是建国初期,党领导人民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一场社会革命,排除A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挫折,前者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后者追求“一大二公”,排除BC两项。故选D

项。23.有人说,1978年邓小平把中国领上改革航道,20世纪90年代初他再一次摆正了扭曲的改革航向。“摆正了扭曲的改革航向”是指()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B.“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全面整顿C.中共十五大的召开D.“南方谈话”的发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

料“20世纪90年代初他再一次摆正了扭曲的改革航向”并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阶段,D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底,与材料“20世纪90年代初

”不符,排除A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全面整顿是在1975年,与材料“20世纪90年代初”不符,排除B项;中共十五大召开于1997年,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4.自蔡英文上台后,

巴拿马、多米尼加等8个国家或地区先后宣布与台湾“断交”,台湾所谓的“邦交国”仅剩14个;此外,因其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世界卫生组织自2017年起连续六年拒绝台湾参加世卫大会。这些事实反映了()A.国际社会支持两岸和平统一B.“一个中国”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

同C.中国国际地位获得大幅提高D.“一国两制”政策是历史大势所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于是出现材料中的“断交”“世

界卫生组织自2017年起连续六年拒绝台湾参加世卫大会”等事件发生,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国际社会支持两岸和平统一相关信息,排除A项;C项中的“大幅提高”表述错误,排除C项;“一国两制”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5.近些

年来,中国基建不断走出国门,帮助非洲规划宏伟基建蓝图。下图分别为中国援建非洲的议会大厦和光伏电站。我国的这一做法()A.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B.强化了对非洲的意识形态输出C.巩固了北半球绝对优势D.增强了西方对中国

的体制认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教材及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尤其是对非洲提出“亲、诚、惠、容”的理念,形成了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充分体现

了中国的大国担当,而中国援建非洲则是中国大国担当具体表现之一,A项正确;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援助,并不涉及意识形态的输出,排除B项;中国援建非洲,体现了中国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并不是为了巩固了北半球绝对优势才那样做的,排除C项;西方对于中国的体制认同,也很难

通过经济援助得以实现,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6题1第27题1第28题1第29题1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末以前,所谓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掌管武事,时设时废。《汉

书》往往每逢大事,辄载:“事下丞相、御史。”唐代的行政中枢又有了很大的变化。“若论其实,侍中、中书令在唐方为真宰相,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

者,并为宰相",即宰相的构成愈加复杂,中枢权力更加分化。——摘编自施建雄《王鸣盛论汉唐之际政治制度的得失》材料二通过这一调整,朱元璋大大地提升了皇帝的权力,致力于实现其所谓的“上下相维,大小相制,防耳目之壅蔽,谨威福之

下移,则无权臣之患”的构想,然而改革的弊端也立时显现。据史料记载,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前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共有1160件,共计3291件事。大小事务都要汇集到皇帝那里作出最后决断,对皇帝的个人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摘编自李子龙《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1)根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宰相制度的变化,并对其进行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对宰相制度所采取的措施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答案】(1)变化:宰相人数增多;宰相权力减弱

;宰相间既合作又牵制。评价:唐代把相权一分为三,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监督,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是中国官职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2)措施:废除宰相制度。影响: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由皇帝个人裁

决,容易导致决策失误;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加剧了君主独裁专制。【解析】【小问1详解】变化:根据材料一“若论其实,侍中、中书令在唐方为真宰相,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与汉代相比,唐代宰相人数增多、权力减弱、宰相间既合作又牵制。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把相权一分为三,宰相间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监督,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是中国官职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小问2详解】措施: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影响:根据材料二“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前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共有1160件,共计3291件事。大小事务都要汇集到皇帝那里作出最后决断,对皇帝的个人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除宰相制度,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

国大事由皇帝个人裁决,容易导致决策失误;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加剧了君主独裁专制。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在帝国斜阳里,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士大夫开始从求购“坚船利炮”中寻求新路。

1865年,李鸿章在韩殿甲制造局、丁日昌制造局等基础上筹建江南(机器)制造局,并不断扩充,至甲午战前,无论规模还是生产设备,均为国内乃至亚洲机器制造局之冠。其产品主要有枪炮、水雷、弹药、机器等,中国第一台明轮蒸汽军舰“恬吉号”也由其制造。江南制造局每

年享有经费30~70万两不等,主要用于向西方采购机器、原材料及聘请洋技工等。除了单纯的制造外,江南制造局附设有翻译馆、广方言馆等。其中翻译馆,在20余年间翻译出版了163种欧美书籍,另办有约30种辑刊。广方言馆不仅是晚清历时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西书出版机

构,其衍生的兵工学堂也是中国设置最早的兵工学堂。——摘编自孙晔飞、陈娜《江南制造局的前世今生》材料二1950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在莫斯科同苏联政府领导人会谈,并商定苏方援助中国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包括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工厂。随

后,我国提出了建设独立自主的机器工业,讨论了建设汽车制造厂的议题,决定聘请苏联专家承担汽车工厂设计。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辆解放牌CA10型4吨载货汽车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胜利下线,标志着中国自己不能制造汽车历史的结束。——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

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江南制造局建立的背景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发展相比江南制造局的有利条件并分析第一汽车制造厂建立的历史意义。【答案】(1)背景:“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及洋务运动的兴起;两次鸦片战争后,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西方工业文明的不断传入。(任答两点即可)特点:属于官办企业;发展速度快,生产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对西方的依赖程度较深;影响深远。(任答两点即可)(2)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

人民建设新国家的热情高;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相继开展,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援助;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任答两点即可)历史意义:使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根据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在帝国斜阳里,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士大夫开始从求购‘坚船利炮’中寻求新路”可知洋务运动的兴起;两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政府统治危

机加深;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工业文明的不断传入也促进了江南制造局建立。特点:根据材料一“1865年,李鸿章在韩殿甲制造局、丁日昌制造局等基础上筹建江南(机器)制造局,并不断扩充,至甲午战前,无论规模还是生产设备,均为国内乃至亚

洲机器制造局之冠”可推出属于官办企业;根据材料一“江南制造局每年享有经费30~70万两不等,主要用于向西方采购机器、原材料及聘请洋技工等”可推出对西方的依赖程度较深;根据材料一“无论规模还是生产设备,均为国内乃至亚洲机器制造局之冠”“除了单纯的制造外,江南制造局附设有翻译馆、广方言馆等”可知发展

速度快,生产规模大,涉及范围广;依据材料“广方言馆不仅是晚清历时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西书出版机构,其衍生的兵工学堂也是中国设置最早的兵工学堂”可知影响深远。【小问2详解】有利条件:可以从新中国成

立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人民建设新国家的热情高、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援助、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相继开展,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等方面回答。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二“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辆解放牌CA10型4吨载货汽车在第一汽

车制造厂胜利下线,标志着中国自己不能制造汽车历史的结束”可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立使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的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

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摘自拉贝《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松涛口述证言:三台洞的大屠杀是我在江这边亲眼所见。虽然当时只有十几个日本鬼子,是从燕子矶过去的,但他们打死的人不计其

数。这些日本鬼子先用机枪扫,接着又用刺刀戳……1938年,我有一次去下关卖柴,日本兵拿中国人开心,用刺刀戳我的头,我当时血流满面,到现在头上还留有伤疤。材料五在谷寿夫部队驻南京之期间内,计于中华门外花神庙、宝塔桥、石观音、下关草鞋山

等处,我被俘军民遭日军用机枪集体射杀并焚尸灭迹者,有单耀亭等19万余人。此外零星屠杀,其尸体经慈善机关收埋者15万余具,被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摘自南京大屠杀主犯之一谷寿夫判决书材料六“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没有30万人”“埋葬数之多不过1300到1500具”“城内埋

葬数至多为623具”。——摘自东中野修道《南京大屠杀的彻底见证》(1)史料根据呈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请以此标准对上述史料进行分类。(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六的论定哪一个更可信,并说明理由。(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在史料运用中应坚持

的原则或方法。【答案】(1)文献史料:材料一、材料五和材料六。实物史料:材料二和材料三。口述史料:材料四。(2)材料五更可信。理由:因为材料五属于国防部在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战犯的判决书,具有权威性;其内容由战犯供述罪行,可靠性高。(3)原则或方法:孤证不立原则,各种史料要相互印证才能得出正确

的结论;一手史料原则,在研究历史问题时,要尽可能使用一手史料,这样才能让历史结论更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解析】【详解】(1)文献史料:依据材料“拉贝《拉贝日记》……东中野修道《南京大屠杀的彻底见证》”,得出材料一、材料五和材料六;实物史料:从南京大屠杀“万人坑”挖掘现场以及日本报纸刊登,得出材料二

和材料三口述史料:依据材料“幸存者周松涛口述证言”,得出材料四。(2)依据材料“南京大屠杀主犯之一谷寿夫判决书”,得出材料五更可信。理由:从判决书本身属性分析,得出属于国防部在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战犯的判决书,具有权威性;从其可靠性分析,得出其内容由战犯供述罪行,可靠性高。(3)原则或方法:从史料相互

印证分析,得出孤证不立原则,各种史料要相互印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一手史料的可信性和说服力分析,得出一手史料原则,在研究历史问题时,要尽可能使用一手史料,这样才能让历史结论更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

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一百多年来,正是在科学理论指引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

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摘编自《红旗文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论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阐述: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便立足于中国国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

义的中国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时期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延安时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新中国成立

后,中国共产党人又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方针政策,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面对中国的发展问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不断推动着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自我

革新、与时俱进精神的体现,它不断推动着中国的发展与进步。【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得出论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阐述: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分析,得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便立足于中

国国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土地革命时期分析,得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时期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从抗战时期分析,

得出在延安时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从新中国成立后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析,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又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方针

政策,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面对中国的发展问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

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不断推动着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最后总结,得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新、与时俱进精神的体现,它不断推动着中国的发展与进步。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

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674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