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05(新高考专用) 含解析.docx,共(20)页,79.68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ba51e637e099a774bbe51a95a82895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绝密★启用前2024年高考考前信息必刷卷(新高考专用)05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高考命题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2024年九省联考试卷结构与近2年新高考卷一致,呈现出“适应性”特
点,但是在继承的过程中又有部分创新,包括设题方式、选择题数量以及大单元教学方面,这极大可能代表着2024年高考语文命题的方向,也符合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的趋势。2024年高考语文将更强调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体现教考衔接的命题趋势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和作文等题型中衔接课本单元研习任务和课内文言实词、虚词;同时注重“因文设题”“以材设题”,保证题目设置与文本特点的紧密衔接。顺应信息类文本阅读命题新变化,加大客观题考查力度,改变设题方式;强化教考衔接
,落实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等内容的衔接,灵活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上古时代,围
绕太阳、地球、月球等星象运动位置、轨迹的相对变化,古人通过对阴阳两气变化的细致观察与深入研究,总结出中华历法,并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时间哲学和生命哲学。中国文化的宇宙观讲究阴阳两气,讲究它们的变化、它们的平衡、它们的和谐。“气”与“阴阳”,
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概念。贯穿二十四节气的主线,正是阴阳两气的变化。要充分了解中国文化“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特点,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最好的入口。而要真正把握二十四节气所饱含的中国智慧,非得进入七十二候的肌理不可。五天一候,一候一变,三候为一节气,六节气为一季,四季为“二十
四节气七十二候”,这其中,有亘古不变的宇宙天象,有应时而变的物候现象,有自然万物的交叠更替,宏大与精微极其奇妙地交融在一起,展现出天地之气和生命万物的规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对一个又一个的5天不以为意,其实在这5天时间里,天地之气变化巨大。所以在体验二十四节气
七十二候的时候,就是要走在泥土地里“接地气”,感受阴阳两气的变化。大寒节气走在北京郊区大地,突然一下觉得脚底的土开始有点变软,这是在阴气最盛之时,地底下的阳气开始冒出来,和空中的阴气进行平衡。随着立春的到来,太阳黄经至315度,会感受到阳
气渐渐过了脚踝,草慢慢复苏。随着阳气过了小腿,春分节气草就绿了;阳气到了腰间,冬衣也就脱掉了,这是春天的景象。当到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时,北京的牡丹仙子又回人间怒放。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循着阴阳两气变化而形成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与中国古代天文学、气象学
、地理学、生物学、中医学、哲学、民俗、宗教、道德伦理的关系密不可分,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在传统农耕时代发挥了指引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我们日用而不觉的许
多价值观念都蕴含其中。当我们深入每一个节气、每一个候的更替之中,细致触摸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永恒魅力,以新的文化使命来思考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新价值时,就会领悟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所蕴含的宇宙观、世界观、生命观。这对于当今世界仍然
具有重要启示,应当成为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内容。我们从每一个节气和物候现象都可以得出关于“天、地、人”的感悟。比如芒种节气,太阳到达黄经75度。芒种节气的15天里,初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这
三个物候,一个是螳螂,另两个是小鸟,都是小动物,其在此时所呈现的生命状态均和阴气的初生有关。芒种节气为仲夏,阳气渐至极,阴气也悄悄地滋生,螳螂是喜阴之物,所以上年深秋产的卵破壳生出小螳螂,此为初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鵙即是伯劳鸟,也喜阴,开始出现在枝头,感阴而鸣。到了三候反舌无声,反舌鸟专门学别的
鸟儿鸣叫,叫得特别好听,这时却沉默了,因为它喜阳,觉到阴气的出现就不叫了。从这三个物候现象里,我们时刻可以观察到阴阳两气变化里边所产生的生命感,追求阴阳两气的平衡,追求万物的平等,强者向弱者倾斜,不管是在谷雨盛放的牡丹,还是在大雪节气顽强挺出小芽的荔草,都是
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而农人在芒种节气的状态则是“三忙”,忙着收、忙着种、忙着管。北方收麦子,南方种水稻,田间还有一些农作物需要管理,“三夏三忙”是一年里最忙的一个景象。“三忙”是遵循天道而为,农人不能不抓紧时间,并且
是分秒必争,不然就没有收成。此时我们从中就会有所感悟。比如说一个人的人生,一寸光阴一寸金,耽误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下什么样的果子。种上以后,还要勤管理,除草,施肥。人生亦如此,我们需要学习好的思想,就跟施肥一样;要把我们的
缺点改掉,也跟除草一样,其实人生也是一门管理学。那么种下什么样的文化基因,也会结什么样的文化果实。真正的优秀文化要提倡去掉“我”字,去掉与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相冲突的偏狭与执念。以此观之,我们更加自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利他精神。中国本土的道家文化,提倡走进大自然,从天地造化中
感悟“忘我”;中国佛学经典,讲究“无我”的精神境界;儒家文化,更是明确告诉人们要克制贪念,一言一行要符合“礼”“义”“四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引导我们,教我们应该怎么样做人,怎么样管理自己。种下善因,才
能收获善果。所以,从芒种节气的三个物候里,我们感悟阴阳两气平衡的宇宙观,从“三夏三忙”的生命管理中,悟道人类在求得快乐与幸福的同时,要遵循天道,习得真、善、美。(摘编自徐冬冬《以艺术的形式开掘中华“二
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既是星象运动的变化体现,也是时间哲学的思考。B.若对阴阳两气变化、平衡等规律无从了解,那么对中国文化和二十四节气研究就难切入。C.二十四节气文化意
蕴摒弃了个人私念、偏执与狭隘,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共同价值内容。D.第二段中的“不以为意”指人们对日复一日的生活习以为常而忽略了天地万物变化脉络。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寒时阴气最盛,而阳气也开始复苏,冰冻的土地可能会有些许变
软的感觉,这种感觉正是阴阳两气变化的外在反映。B.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仅对农业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与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宗教伦理等有密不可分的关联。C.阴阳两气变化产生的生命感并不能直接让人感受到,它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初候螳螂生、伯劳感阴而鸣等物候才能体会。,D.芒种时,北方收麦而南方种稻,农
人们忙种忙收,这既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阴阳平衡宇宙观的具体体现。3.(3分)下列谚语最能体现“二十四节气能指引农人农业生产”观点的一项是()A.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B.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C.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D.小寒游子思
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4.(4分)请简要说明文本中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生命观”。5.(6分)“小满”是“芒种”前一个节气,“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得盈满乃阳气极致所使然,阳气极,火气旺。小满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
麦秋至。阅读三四段,请从阴阳角度分析出现“小满三候”现象的原因,以及有“小满”而未有“大满”的智慧。【答案】1.C2.D3.B4.①生命平等,应受尊重。不论是螳螂,还是小鸟,辛勤劳作的人们,他们均生活于自然之中,都平等地享受着自然的赐予,
是生命的共同体。②生命都要遵循天道,顺应物候的变化规律。不同的生命,在不同的节气中,或破壳而生,或感阴鸣唱,或争分夺秒收获庄稼,在属于自己的季节,让生命绽放最美的姿态。5.①芒种时节,阳气旺盛。苦菜喜阳,故而长势茂盛。靡草喜阴,受
不得阳气,因此枯萎死去。麦子喜阳,此时节刚刚灌浆,小得盈满,故而说麦子成熟的时节即将来临。)②阴阳两气是理解二十四节气的主线,物候节令的变化讲究阴阳平衡、和谐,讲求克制贪念,阳到极致则阴,满到极致则亏,故而只说小满
,未有大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二十四节气文化意蕴摒弃了个人私念、偏执与狭隘,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共同价值内容”错误。按照作者的观点,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再根据原文“真正的优秀文化要提倡去掉‘我’字,去掉与人类
作为命运共同体相冲突的偏狭与执念。”可知,“我”字不能等同于“个人的私念”,“偏狭与执念”则缺少了限定语“去掉与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相冲突的”。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也是阴阳平衡宇宙观的具体体现”错误。根据原文“从芒种节气的三个物
候里,我们感悟阴阳两气平衡的宇宙观,从‘三夏三忙’的生命管理中,悟道人类在求得快乐与幸福的同时,要遵循天道,习得真、善、美。”可知,体现阴阳平衡宇宙观的是芒种时节的“三个物候”。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
法的能力。A.意思是冬天“雪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长得越好,冬天下几场大雪,是来年庄稼获得丰收的预兆。未体现指引农人农业生产的观点。B.意思是过了小满这个节气的十天内就应该钟庄稼,十日之内如果不种就晚了最
后会是一场空。强调了节气对播种时间的指导,符合题意。C.意思是一年之中,到了白露这个节气时,燕子归来,大雁也飞回来;到了秋分节气时,丹桂成熟了,香气满园。强调了动植物的变化体现了自然规律的变化,不符合题
意。D.意思是小寒一过,年味渐浓,思念倍增,在忙碌中,等待着一年中最团圆的时刻,归家的憧憬,是寒冬里最温暖的期盼。强调节气对亲情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信息内容的能力。①根据原文“这三个物候,一个是螳螂,另两个是小鸟,都
是小动物,其在此时所呈现的生命状态均和阴气的初生有关。……从这三个物候现象里,我们时刻可以观察到阴阳两气变化里边所产生的生命感,追求阴阳两气的平衡,追求万物的平等,强者向弱者倾斜,不管是在谷雨盛放的牡丹,还是在大雪节气顽强挺出小芽的荔草,都是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可知这
是从每一个节气和物候现象都可以得出的感悟,从列举的螳螂、小鸟等小动物的身上感悟到万物的平等,凡是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他们均生活于自然之中,都平等地享受着自然的赐予,是生命的共同体。②根据原文“‘三忙’是遵循
天道而为,农人不能不抓紧时间,并且是分秒必争,不然就没有收成。”“从芒种节气的三个物候里,我们感悟阴阳两气平衡的宇宙观,从‘三夏三忙’的生命管理中,悟道人类在求得快乐与幸福的同时,要遵循天道,习得真、善、美”可知从二十四节气中又可以感悟到无论是动植物还是人类都要
遵循“天道”,顺应物候的变化规律。螳螂喜阴,深秋产卵破壳生;反舌鸟喜阳,芒种节气不叫了;“三忙”时节分秒必争,怕没收成,这些生命都在自己喜欢的季节里,呈现最佳最美的姿态。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根据原文“我们从每一个节气和物候
现象都可以得出关于‘天、地、人’的感悟”,结合题中所说“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得盈满乃阳气极致所使然,阳气极,火气旺。可知“这三个物候,一个是苦菜,另两个是靡草,麦子,其在此时所呈现的生命状态均和阴气的初生有关”,
苦菜喜阳在这阳气极致的节气里长势茂盛;小满节气阳气极,火气旺,受不得阳气,靡草喜阴,因此枯萎死去;麦子喜阳,此时节刚刚灌浆,小得盈满,故而说麦子成熟的时节即将来临。②根据原文“从这三个物候现象里,我们时刻可以观察到阴阳两气变化里边所产生的生命感,追求阴阳两气的平衡,追求万物的平等,强者向弱者倾斜
,不管是在谷雨盛放的牡丹,还是在大雪节气顽强挺出小芽的荔草,都是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可知,对节气气候的感悟主要是从阴阳两气的角度来理解的,动植物乃至人类的活动与变化要遵循这个规律,讲究阴阳平衡、和谐,讲求克制贪念,阳到极致则阴,满到极致则亏,故而只说小满,未有大满。(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的军长(节选)邓友梅杜宁被亮光刺得睁不开眼,随即又陷入一片暗黑中,两个耳膜呜呜直叫。他张开双臂朝陈毅原来坐着的位置扑过去,用身体护住陈毅的上半身。等到重新恢复视力,地堡比先前亮
堂多了。顶棚的一角横梁折断,上边覆盖的谷草和松枝都已不翼而飞。像是开了个多角形的天窗。围棋也不见了。他和陈毅都倒在半尺深的尘埃中。他气喘吁吁地问:“老总,你安全吗?”“娘的,安全倒安全,就是帽子乘风飞去了!”警卫员小吴慌忙钻进来喊道:“首长,首长!”“不要大惊小怪!”陈毅用手掸着脸上的
土说:“还是去放你的哨。有人来问,说我没有事,叫他们只管去指挥战斗,不要进来打扰我下棋!”等小吴出去,他和杜宁互相看着对方泥菩萨似的脸,哈哈大笑。杜宁从尘土中扒出围棋来,陈毅在墙角找到了他的帽子,帽檐被炮弹皮穿了鸡蛋大一个洞了,而且噗噗地冒烟。他把火捻死,在腿上摔打了
两下,又扣到头上,两手扶着帽檐把它戴正。炮弹爆炸声、冲杀声、坦克马达声、步机枪射击声混成一片。陈毅叫小吴拿来望远镜,从天窗探出身去。杜宁也想看看外边的情景,但怕加大目标,增加陈毅的危险,就从折断的横梁旁探出头去,这才
发现望远镜是多余的东西了。凭肉眼连敌人呐喊着的嘴脸都能看清楚。三辆坦克,炮口喷着火舌向我们的阵地疾进。步兵随着它蝗虫似的汹涌着。有几发炮弹嗖嗖响着从头皮上飞过去。杜宁下意识地缩了缩脑袋。“秀才,沉着些哟!”陈毅压低声音说,“全阵地的眼睛在盯着我们,慌张不得!”杜宁脸上一
阵发热,把胸挺直了些。三○○高地往下二百米处,山势陡峭,坦克停下来了。改为横向往返巡行,用炮火轰击我们的阵地。敌人步兵一批卧倒,一批前进,轮番冲锋。陈毅正察看着,眼前一晃,发现团长正站在他身后不远处。陈毅问:“你怎么在这里?”“报告,我的指挥岗位移到这里来了。”“啊……”“军长,在我
的阵地上,下令反击之前,是不允许把身体暴露在工事之外的。”“接受批评,我下去。”陈毅退了下去。杜宁也要缩回身,可是团长叫住了他。“杜队长,老总的安全交给你了!”团长激动地说,“你替我们大家多操点心吧!刚才那颗炮弹就炸在地堡墙边,战士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杜宁会心地点点头
,退进了地堡。陈毅拉杜宁坐下说:“人家把指挥所安到我们鼻子下边来了,安分守己一点吧。来,下棋。”先是听到团长发口令。随着整个阵地就震动起来。炮弹出口声和爆炸声混在一起,冲锋的杀声和抗击的杀声搅成一团,步枪已分
不出点数,机枪像狂风怒号。整个阵地成了翻滚咆哮的大海。地堡就在腾空骇浪中颠簸。顶棚的土,哗啦啦不断下落,所有的横梁支柱都发出轧轧欲断的声音。杜宁手里捏着一颗棋子,可是眼睛分不清棋盘上的横线竖线,再也找不着合适的落子处。“秀才,秀才!”陈毅叹口气说,“你怎么连纸上谈兵也稳不住神呀?”
“老总,你还是派我去参加战斗吧!”杜宁声音都变了,“叫我守着你,又不为你的安全担心,这是办不到的!这棋我走不下去了。”“这里同志们担子很重,虽然我们没去直接冲杀,可是有我们在这里和没有我们在这里,我们是从从容容还是慌慌张张,对于大家来说,完全不一样啊!”“
这我也理解。”“那就稳稳当当地把棋走下去!这也是战斗!”杜宁定住神,把注意力努力集中到棋局上,厮杀声仿佛离开他远一些了。走了几十步,出现了一个契机,杜宁赶紧投下一颗子,如果陈毅应错一步,他就要满盘输了。陈
毅捏起一颗棋子,把手高高地举在空中,晃来晃去好久没有落下。杜宁头也不抬,两眼只盯住棋盘上的要点。突然,陈毅狠狠地在杜宁肩上拍了一掌,喊道:“你听,你听啊!”杜宁被弄得蒙头蒙脑,还没明白过来,陈毅一下站起,把地上的棋子都弄乱了,高兴地大声叫道:“你听见没有,张德标这个鬼东西冲上去了呀!”他
兴冲冲地两手攀住横梁,一跃登上地堡的顶盖。等杜宁也把身体探出,山坡上的敌人已经像捅掉窝的马蜂,乱成一团了。占领了河滩的张德标,把全部火力对准冲锋的敌人后背,呼呼地猛扫。三○○高地上的守卫部队跃出了阵地,端着刺刀冲进了敌群。敌人一边倒下,一边向河水里溃退,拼命地往河对岸逃去。杜宁说:“张德标怎么不把
退路封死,叫敌人跑了!”陈毅说:“张德标搞对了!这么多敌人,要逼着他在这山坡上顽抗起来,解决战斗很费工夫的,也难免把河对岸的敌人吸引过来。这样像放出带病菌的耗子,把他们连同恐惧、懊丧一起放过河去,敌人今天再想组织攻势就办不到了!”陈毅倒背起双手,看了好一阵,
才长长地舒了口气说:“摘星崮,一四九师,完了。”陈毅带领杜宁等人,向山顶攀登。张德标追上来说:“小杨同志战斗得很勇敢,战士们要我替他请功。”陈毅说:“应该为全体指战员请功,这沂蒙山就是一座丰碑,将永远铭刻着你们的丰功伟绩!”他们登上胡桃峪山顶,天完全黑下来了。河南岸
营火炊烟,绵延数十里。摘星崮方向,满天信号弹腾空而起。炮声枪声一阵比一阵强。夜风带着雾一般的细雨迎面吹来,隐隐听到人喊马嘶。陈毅站在崮顶岩石上,解开了的衣襟,被风吹得呼呼飘舞,像是展开了一双巨大的翅膀。他深深呼吸了一口清爽的空气,放声吟道
:淄博莱芜战血红,我军又猎泰山东。百千万众擒群虎,七十二崮志伟功。……(有删改)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宁奋不顾身的掩护,团长将指挥所迁移到地堡边,既表现了他们的尽职尽责,也体现
出他们对陈毅的爱护。B.陈毅称呼杜宁为“秀才”,称张德标为“这个鬼东西”,可见陈毅作为军长具有平易近人、率直豪爽的一面。C.“步兵随着它蝗虫似的汹涌着”,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敌军的攻势,还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憎恶。D.小说中多次穿插
对战场上炮声枪声的描写,突显出战斗的紧张与激烈,同时也推动故事情节逐步向纵深发展。7.(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以杜宁的切身感受与眼前所见来描写炮弹对地堡带来的破坏,营造出紧张氛围,为下文的发展做了铺垫。B.小说主要围绕“地堡”这一场景来叙事写人,将人物
有机关联起来,可以省去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集中。C.与《党费》有所不同,本文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这样处理可以灵活自由地描写陈毅的外在形象与内心活动。D.《荷花淀》不渲染战争的残酷,本文描写了充满硝烟烈火的战斗,二者写法不同,但都表现了革命英雄
主义精神。8.(4分)陈毅说“这也是战斗”,这句话有何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9.(6分)本文以陈毅站在崮顶岩石上吟诗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D7.C8.①“这”指的是陈毅要求杜宁和
他在地堡中安稳地下棋,“这也是战斗”指“下棋也是战斗”;②陈毅认为自己身处前线,从容与否,安全与否,将极大影响士气和战局,安稳地下棋也是在战斗。9.①可以表现陈毅的豪迈气概和儒将风范,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②抒发了我军取胜后的豪情,表达了对我军将士上下一心、英勇作
战的赞颂,使主题更为突出;③以吟诗结尾,增添了文学色彩,使小说余韵悠长、耐人寻味。【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同时也推动故事情节逐步向纵深发展”错误。小说多次穿插对战场上炮声枪声的描写,是为了
突出战斗的紧张与激烈,同时侧面衬托陈毅的冷静与从容,并没有推动故事情节逐步向纵深发展的作用。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C.“内心活动”错误。文中有对陈毅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的描写,但没有心理描写。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首先理解“这”指
的是什么事。依据“杜宁手里捏着一颗棋子,可是眼睛分不清棋盘上的横线竖线,再也找不着合适的落子处”“叫我守着你,又不为你的安全担心,这是办不到的!这棋我走不下去了”可知,“这”指的是陈毅要求杜宁和他在地堡中安稳地下棋,“这也是战斗”指“下棋也是战斗”;其次理解“战斗”的含义。依据“这里同志们担
子很重,虽然我们没去直接冲杀,可是有我们在这里和没有我们在这里,我们是从从容容还是慌慌张张,对于大家来说,完全不一样啊!”可知,陈毅认为自己身处前线,从容与否,安全与否,将极大影响士气和战局,所以安稳地下棋也是在战斗。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相关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人物塑造方面
,文章的主人公是“陈毅”,一位军长,文章以陈毅站在崮顶岩石上吟诗结尾可以表现陈毅的豪迈气概和儒将风范,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内容主旨方面,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抒发了我军取胜后的豪情,“战血红”“又猎泰山东”“百千万众”“伟功”等表达了对我军团结一致、英勇作战的赞颂,使主题
更为突出。艺术效果方面,以吟诗结尾,增添了文学色彩,使小说余韵悠长、耐人寻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
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今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
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宋·苏轼《屈原庙赋》,有删节)材料二:巴陵西江口,沅湘等九水于
此会江。春夏间,江流甚雄,九水却避,故汇而成壑,是谓洞庭湖。湖畔见君山,如长眉一抹,隐见雪浪中。《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出入多飘风暴雨,每每游者多以.风恶返棹。故人呼为有缘山。”所云二女
者,乃天帝之二女,非尧二女也,淆讹久矣。至如王子年独谓屈原以忠见斥,乃赴清泠之渊,神游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谓之水仙,立祠此山,汉末犹存。则予深感其言。夫当时销金铄骨之夫,化为轻尘,为冷风,甚且为摄山之怪蟒;而屈子侘傺一时,没而宾于帝所,嬉游湘浦,作羽化仙,则忠臣之利亦大矣。今山上祠.
屈子,而题曰水仙。岁取髻中之田,为之蒸尝,用宋玉、景差等配享,以奖忠魂,而奉千古词人之祖,亦楚中一大典也。当事者何不以闻之?且屈子傲骨冶才远性逸情具见《骚》中当必饶烟云山水之趣者;非此千顷雪涛,及九疑诸山秀色,不堪为之供养。不然,神不歆也。王子年之言,足为忠魂
吐气,政①不当幻视之矣。(明·袁中道《珂雪斋集》,有删节)【注】①政:当政者。当时皇帝重用宦官,阉党肆虐,忠臣多遭迫害。10.(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且
屈子傲骨A冶才B远C性D逸情E具见《骚》F中G当必饶烟云H山水之趣者11.(3分)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强取)置币.遗单于(铜钱)今一朝而鬻.技百金(卖)浮扁舟以适.楚兮(到,往)B.颜色憔悴,形容..枯
槁(外貌,模样)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判罪)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峡山高兮崔嵬..(高大的样子)C.如惠语以让.单于(谦让)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文胜质则史.(浮夸)今山上祠.屈子(祭祀)D.始以.强壮出
(介词,凭借)世世以.洴澼絖为事(介词,把)以.致天下之士(连词,来)每每游者多以.风恶返棹(介词,因为)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乘船经过楚地屈原的遗居,眺望重山叠嶂,想起当年屈原被
放逐南荒,生无归宿,死无墓地,内心涌起无尽的悲哀。B.屈原吟成《怀沙》自伤怀抱,表明自己沉江报国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说明他决心离开人世,却又沉吟犹豫。C.作者认为《山海经》中“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说的是天帝的“二女”,而王子年所说的屈原事迹都是真实可靠的。D.楚中百姓敬奉屈原为千
古词人之祖,他们在山上建祠立庙,并且每年用田间的收获来祭祀屈原,这成为当地的一大盛典。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2)王子年之言,足为忠魂吐气,政
不当幻视之矣。14.(3分)材料一中苏轼对屈原的选择进行了理性思考,请简要分析。【答案】10.BEG11.B12.C13.(1)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
。(2)王子年的说法,足以为忠魂发泄心中怨气,当政者不应当当做虚幻故事来对待。14.苏轼认为“君子之道”不必苛责求全,对屈原的精神表示肯定和赞赏。苏轼认为屈原虽然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但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他是为捍卫信仰、捍卫真理而死,为了唤醒更多麻木的灵魂。【解析】10.本题考
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况且屈原的傲骨高才,超脱世俗的性情,全都体现在《离骚》中,必当增添烟云山水的妙趣。“傲骨冶才”“远性逸情”是四字成语,并用为主语,在中间B处断开。“具见《骚》中”做谓语,为突出主语,
在前面的E处断开。“当必饶烟云山水之趣者”是独立的判断句,在前面的G处断开。故选BEG。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币”:财物。句意: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争夺它。/备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现在一旦卖掉
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小船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B.正确。句意:面容憔悴,模样枯瘦。/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C.错误。“让”:责备。句意:按照
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砍来木棍当兵器,举起竹竿当旗帜。/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现在山上祭祀屈原。D.错误。“以”:介词,在。句意:开始是在壮年时出使。/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来招致天下的士人。/常常
游客大多因风浪汹涌返航。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王子年所说的屈原事迹都是真实可靠的”错误,原文“则予深感其言”是对王子年所说的屈原成仙的感慨,并不是说这种传说“真实可靠”。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度”,准则;“斫”,砍,意译为摒弃。(2)“吐气”,发泄心中怨气;“幻”,形容词做动词,当做虚幻故事;“视”,对待。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人固有一死兮”,别人的选择是“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屈原的选择是一死来保全道义。苏轼的思考集中体现在材料一的第三
段“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赞美屈原宁愿为国而死也不随从流俗的决心,屈原是一个殉国者,更是一个殉道者。屈原的死,是出于对自身的绝望,他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抗争,但是这种绝望不是彻底的绝望,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
手段,为了唤醒更多麻木的灵魂,改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的局势。这就是屈原的希望。参考译文:材料一:小船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屈原大夫生活过的遗居。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这便是你魂牵梦萦的故里。想当年,你再次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
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你俯首千丈峭壁,江中的激流让人心惊胆悸。你吟成《怀沙》自伤怀抱,令人叹息你为什么独抱着自沉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你决心离开人世却沉吟犹豫。江峡上的山
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败的高台。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
圆滑。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啊!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苛责求全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
。尽管你的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但要紧的是,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啊,愿你的灵魂安息吧!(宋·苏轼《屈原庙赋》,有删节)材料二:巴陵的西江口,沅、湘等九条河在这里汇入长江。春夏之交,江流很是壮阔,九
条河后退避开,因此汇合形成深壑,这就是所说的洞庭湖。湖畔望见君山,像一抹长眉,隐约出现在如雪的浪花之中。《山海经》记载:“洞庭湖边的山上,天帝的二个女儿居住在这里,她们出入时多伴着狂风暴雨,常常游客大
多因风浪汹涌返航。所以人们称呼它为有缘山。”所说的二个女儿,是天帝的二个女儿,不是尧的二个女儿,是混淆讹传久了导致的谬误。至于有像王子年一家的说法:屈原因忠诚被贬斥,于是跳入清泠的深渊,魂魄游荡于天河,魂灵时而降落在湘水边
,楚人称他为水仙,在这座山给他立的祠堂,汉朝末年还在。于是我深深地感慨他的这番说辞。在那个时候,销金铄骨(因毁谤太多,而无以自存)的人,化为轻尘,化为冷风,甚至将化为管山的怪蟒;而屈原失意一时,死后陪伴在天帝周围,嬉游于湘江边,羽
化成仙,那么忠臣的好处也很大啊。现在山上祭祀屈原,而命名为水仙。每年取髻中田中所产,为他秋冬祭祀,用宋玉、景差等人来配享,来奖掖忠魂,并奉他为千古词人之祖,也是楚中的一大盛典。当权的人为何不把这向上禀告呢?况且屈原的傲骨高才,超脱世俗的性情,全都体现在《离骚》中,必当增添烟云山
水的妙趣;除了这千顷雪涛,及九疑山诸峰的秀色外,不能承受给他的供奉。不这样的话,神仙不来歆享。王子年的说法,足以为忠魂发泄心中怨气,当政者不应当当做虚幻故事来对待。(明·袁中道《珂雪斋集》,有删节)(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下面小题。渔父歌高适曲岸深潭一山叟①,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料得孤舟无定止②,日暮持竿何处归?【注】①山叟:住在山中的老翁。②定止:固定的处所;止患之处。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中“曲岸”“深潭”“山叟”表明人物的活动场所、身份,“驻眼”“不移”描绘出渔父专注之态。B.颔联写世人“欲知”渔父的姓名,而渔父却闭口不答,写出了他不希望被打扰的清净自守。C.颈联中“笋皮笠子荷叶衣”和张志和《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都以白描勾勒形象,简约生动。
D.尾联以问句表达了世人对渔父家在何处的好奇,寄寓了诗人对渔父无处为家的同情。16.(6分)本诗中的渔父和《史记·屈原列传》中的渔父形象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本诗中的渔父
是个浪迹烟波、不问世务、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诗人创设这一形象旨在表明自己精神上对超然物外的渔父的羡慕之情。②《史记·屈原列传》中的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司马迁创设这一形象旨在反衬屈原宁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解
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寄寓了诗人对渔父无处为家的同情”理解有误,寄寓了诗人对渔父处处为家的赞赏之情。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本诗中的渔父专注垂钓“曲岸”“深潭”,世人“欲知”渔父的姓名,而渔父
却闭口不答,写出了他不希望被打扰的清净。与浪迹烟波、不问世务,心无所营、超然物外,是一个隐士形象。“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渔父随舟浮沉,处处为家,诗人创设这一形象旨在表明自己精神上对超然物外的渔父的羡慕之情。《史记·屈原列传》中的渔父曾对屈原
说:“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渔父劝屈原看开世事,随波逐流,可见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屈原回答“……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
宁死不屈,司马迁创设这一形象旨在反衬屈原宁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回顾了陈涉起义的经过,“,”两句说他不过是戍卒中的一员,却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2)司马光
在《与王介甫书》中引用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之言责难王安石,对此王安石回复,“,”,不是自己所敢领教的。(3)“流水对”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上下两句意义相承,不可颠倒,如行云流水般连贯而下,如“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又如“,”。【答案】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如曰今日当
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蹑、阡陌、倔、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
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
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
,惹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动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①开刀,合刀,清刀
,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②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一套古典绝活玩下,他只
收三块钱。18.(3分)请分析“惊悚”“天昏地暗”两个词语的表现了顾客们怎样的心理状态。19.(4分)分析选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20.(3分)文中画波浪线句如换成“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耳朵清新开阔,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风”,在表达效果上有
什么不同,试作简要分析。【答案】18.“惊悚”表现顾客面对何师傅剃头刀时紧张而又期待的心理;“天昏地暗”夸张手法表现顾客接受何师傅服务后无比畅快轻松的感受。19.句①:逗号间隔四个短句,简练地概括何师傅的工作过程;句②:对偶句,句式整齐,铿锵有力,生动地体现何师傅高超的剃
发技巧。20.原句比替换句更有文学色彩,更生动形象:①“似有似无,若即若离”借顾客的感受写何师傅恰到好处的高超刀法;②两个“整个”起突出强调作用,表现顾客的全面感受。【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惊悚”原本形容令人惊慌恐惧、惧怕的事物。此处用来指顾客对何师傅剃头刀的感受,“
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写的是何师傅的“关公拖刀”,而顾客的感受是“麻酥酥的”“十分享受”。由此可见这个词表现顾客面对何师傅剃头刀时紧张而又期待的心理;“天昏地暗”意思是天地昏黑无光,形容刮大风时漫天沙土的景象,也比喻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此处指顾客享受完何师傅剃头之后,
打了一个喷嚏,“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天昏地暗”连着“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夸张手法表现顾客接受何师傅服务后无比畅快轻松的感受。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句子无非是句式、用词、修辞手
法。句①:“开刀,合刀,清刀,弹刀”,明显是短句,用逗号间隔四个短句,描写的是何师傅工作的过程,简练、利落,表现出何师傅手艺的高超;句②,“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是对偶句,整句的特点是句式整齐,音节
铿锵有力,结合“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这个对偶句生动地体现何师傅高超的剃发技巧。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这种比较句子的题,要找出原句与改句的差别,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这种差别体现出的效
果的不同。本题原句比替换句更有文学色彩,更生动形象:①原句多了“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两个词语,这是描写何师傅用尖刀“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时顾客的感觉,表明何师傅运刀轻而灵巧,借顾客的感受写何师傅恰到好处的高超刀法;②原句多了“整个耳朵”“整个面部”,两个“整个”属于反复手法,起突出强调
作用,用“整个”表现顾客的全面感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语言,也就是说话,①。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人类语言的特点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人
类的视觉最发达,可是语言诉之于听觉。②,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夜里不成,黑暗的地方或者有障碍物的地方也不成,声音则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碍。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
打手势或者画画儿要用手,手就不能同时做别的事,说话用嘴,可以一边儿说话,一边儿劳动。论快慢,打手势赶不上说话,画画儿更不用说。声音不如形象的唯一地方是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但在原始社会的交际情况下,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
的,是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总之,③,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21.(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好
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②这是因为一切倚赖视觉的手段③正是由于采用了声音作为手段22.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后文“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可知此处
内容应与“了不起的大事”,所以可填“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第二处,根据前文“人类的视觉最发达,可是语言诉之于听觉”和后文“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夜里不成,黑暗的地方或者有障碍物的地方也不成,声音则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碍”,
可知此处语境从视觉和声音优缺点的角度阐释了语言诉之于听觉的原因,所以此处可填“这是因为一切倚赖视觉的手段”。第三处,“总之”表明此句话起总结的作用,“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阐释了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的前景,所以此
处可填“正是由于采用了声音作为手段”。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中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声音不如形象的唯一地方”语序不当。“唯一”应作状语修饰谓语“不如”,应改为“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第二处,“是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结构混乱。“是……”“在于……
”句式杂糅,应改为“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所以修改为: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古代用来计时的沙漏里的细沙,隔上一段时间就要换上新沙。为什么要换新沙呢?原来,细沙通过沙漏窄小的颈口时,由于相互挤压摩擦
,时间久了,细沙的棱角就会逐渐消磨掉,变得光滑起来,因而通过颈口也就容易起来。细沙滴落的速度加快,当然也就无法准确计算时间了。人刚进入社会时,也是有棱角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人棱角逐渐被磨平,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但实则因缺少真诚、正直、纯真,失去了自我;有的人
的棱角却越发鲜明,他们特立独行、坚持自我、坚守真理,在成长过程中保持本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作为当代青年,以上材料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坚守自我成就人生梅花经受风雪而香气不减当初,松柏历经严寒而自青翠欲滴,黄花虽有霜打而宁可枝头抱香,它们无论何时,都不被环境所改变,都保持着自己独有的风度与初心。物犹如此,人又岂能在时间
的隧道里如沙漏中的沙子般被磨平棱角,失了本真之心呢?本真之心,是一颗赤诚之心,是一颗坚守之心,是一颗纯真之心。它是自我之所以成为自我的本源,是立身行事的根本。现实中不乏失了自我本真的人,他们缺乏自我,唯唯诺诺,终无所成。唐朝“模棱宰相”苏味道,做事从不拿出
自己的主见,只是一味地奉承,屈从附和于君臣之间。明哲保身,模棱两可,不仅在政治上毫无建树,还落得个千古笑名。清朝权臣和珅,为人圆滑,毫无原则,一味迎合君上,最终落得个身死狱中,家产抄没的可悲下场。可见,随波逐流
不可取,圆滑世故终害己。与之相反,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那些坚守本真的人却能够走得更远。因为坚守本真之心,才能有高洁的品性。高唱“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的屈大夫坚守自己的本真之心;吟诵“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郑燮坚守自
己的本真之心;写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陶渊明坚守自己的本真之心。他们,穿越历史,依然以其本真的品行节操赢得后来人的赞赏倾慕。坚守本真之心,才能有坚定的追求。从古至今,那些能引领时代浪头的都是坚持真我的人。古有战国时期的庄子坚守真我,个性清高,棱角分明,崇尚高洁自守,逍遥自在
;亦有范仲淹为了改革救民,坚守真我,坚持原则,犯言直谏,为北宋政坛注入一股向上的力量。今有汪曾祺为人和写作中对真我的坚守,成就了不事雕琢、返璞归真的境界,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窠臼,活成了“中国最后一
个纯粹的文人”;钟扬在科研和生活中坚持真我,恪守“不是伟大者才善梦,而是善梦者才伟大”的座右铭,潜心科研,攀登高峰,以己为“种”,把科研的“种子”播撒在青藏高原。他们都在坚守自己的初心,坚守最本真的自我,也成就了最好的自我。古人云:“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坚守
初心,才能不忘最初的理想;坚守本真,才能执著自己的追求;坚守自我,才能收获“那人却在灯火阑处”的柳暗花明。愿我们能够坚守自我,苏世独立。【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共两段话。第一段讲述了关于沙漏中细沙
的故事。沙漏中的细沙在最开始时,是有棱角的,这样他们滴落的时间正常,沙漏也可以正常计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沙漏中细沙被磨去了棱角,变得光滑起来,滴落的速度加快,没有办法准确计时,就需要被换掉。第二段由沙漏类比引发的关于青年为人处
世的思考。一个年轻人在刚刚进入社会时,是有棱有角的,但一部分人会在社会的“摩擦”下失去了棱角,失去了真诚、正直、纯真的美好品质,变得圆滑世故、左右逢源起来。也有一部分人保持自己的棱角,坚持自己的本真,能够坚守原则、坚持自我、卓然独立。综上,“细沙”因为摩擦失
去了棱角,故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同样,一个年轻人如果忘记了与人交往的“真诚、正直、纯真”这些最纯朴的初心,那么他就会失去自我。只有保持本真,坚持自我,才会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本次作文意在引导青少年在为人处世时,应该保持“真诚、正直、纯真”,特立独行,坚持
自我,坚守真理,保持本真,而不能“圆滑世故”“左右逢源”。写作时,学生可以围绕为人处世、保持自我展开论述,应从正反(真诚和圆滑)两个角度分析,不能只偏向一方。开头提出自己观点,纵使时代如何更迭变换,坚守本心、保持真我应为亘古不变的处事法则。主体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
式,先论述随波逐流,迷失自我,终将在激流中溺毙;然后论述坚守本心,保持真我,方能行稳致远。最后总结全文,拒绝随波而行,秉持自身坚节,方成独立的大写的“人”,坚守本心,保持真我,即使时代如何变化,我们皆能屹立潮头,乘风破浪。立意:1.去除圆滑,保持本真。2.坚守自我,拒绝随波逐流。
3.做人应有棱角,做事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