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语文(新高考Ⅰ卷01):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新高考Ⅰ卷01)(全解全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118.008 KB
  • 2025-01-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福建省语文(新高考Ⅰ卷01):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新高考Ⅰ卷01)(全解全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语文(新高考Ⅰ卷01):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新高考Ⅰ卷01)(全解全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语文(新高考Ⅰ卷01):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新高考Ⅰ卷01)(全解全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福建省语文(新高考Ⅰ卷01):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新高考Ⅰ卷01)(全解全析).docx,共(20)页,118.008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b14035b1bebd21224c7332de986370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01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

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题。我们需要实现碳零排放的目标,原因很简单。温室气体捕获热量,导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温室气体越多,地球表面温度的上升幅度越大,一旦进入大气,温室气体就会存留很长时间。今天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万年之后仍会存留大约20%。我们持续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碳,

这个世界却不再变热——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地球温度越高,人类的生存越艰难,因而很难再谈人类的繁荣发展。对于某一给定幅度的温度上升、所造成的破坏,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对此表示担忧。而且

,温室气体会长期留存在大气中,所以即便实现了碳零排放的目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地球还是会处于暖化状态。我承认,使用“0”是不准确的。我应该把我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在前工业化时代,也就是在18世纪中期以前,地球上的

碳循环可能处于大体平衡的状态——植物和其他物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同全球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基本相当。但自18世纪中期起,我们开始燃烧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由储藏在地下的碳构成的,这得益于远古时代死去的植物:经过数百万年的压缩和演化,它们转变成石油

、煤或天然气。当我们把这些燃料从地下挖出来燃烧使用时,我们排放了额外的碳,增加了大气中的碳总量。通过完全放弃化石燃料,或停止其他所有会产生温室气体的活动(比如生产水泥、使用肥料或燃气电厂的甲烷泄漏),达到碳零排

放的目标,并不现实,而且没有可行的路径。相反,极有可能的情况是,在“零碳”的未来,我们仍然会排放一定量的碳,但我们有办法消除它。换言之,这里所说的实现“0”的目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而是“近净零排放”。这不是一场要么及格要么

不及格的考试。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这样想:如果实现100%的减排,一切都会很棒,但如果只实现了99%的减排,一切都是灾难。当然,减排越显著,效益就越大。减少50%的排放量并不能阻止温度上升,它只能起到延缓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只会延迟而不会阻止气候灾难的到来。假设我们减

少了99%的排放量,哪些国家可以使用剩余1%的配额?诸如此类问题,我们如何做决定?其实,要避免最糟糕的气候状况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仅需要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而且需要切实行动起来,着手消除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你可能已

经注意到,这个步骤被称为“净负排放”。它意味着,最终我们从大气中消除的温室气体将多于我们排放的温室气体,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遏制地球温度的上升。气候就好比一个正在被缓缓注水的浴缸,我们不仅要关掉流入浴缸的水,还要打开排水阀,让水流出去。当得知全球温度的小幅上升(升高1或2

摄氏度,也就是33.8或35.6华氏度)确实会造成很多麻烦时,我感到很惊讶。但这是真的,在气候领域,仅仅是几摄氏度的变化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上一个冰河时代,全球平均温度只比今天低6摄氏度。在恐龙时代(中生代),全球平均温度比今天高大概4摄氏度,那时北极

地区还生存着鳄鱼。这些平均数字可以掩盖相当大的温度变化,记住这一点也很重要。虽然现在全球平均温度只比工业化时代之前高1摄氏度,但有些地方的温度增幅已经超过2摄氏度,而全球20%~40%的人口生活在这些地方。为什么有的地方比其他地方更热呢?在一些大陆的内部地区,土壤更干燥,这意味着土地不会再像过去

一样凉下来。基本上,大陆不会像过去那样潮湿了。那么,地球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见下图)?让我们从基础知识说起,二氧化碳是最常见的温室气体,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多种温室气体,比如一氧化二氮和甲烷,你可能在牙科诊所

用过又被称为“笑气”的一氧化二氮,甲烷则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从单一分子的对比来看,很多温室气体造成的暖化效应都超过二氧化碳。以甲烷为例,其在大气中的暖化效应是二氧化碳的120倍,但它不会像二氧化碳那样长期存留

在大气中。注:图上三条线展示了未来地球温度在三种情况下的可能变化:如果排放量大幅增加(高)、如果排放量减少(低),以及如果我们消除的碳逐渐超过排放的碳(负)。为简便起见,大多数人会使用单一度量单位,也就是“二氧化碳当量”,来表述所有这些不同的温室气体。(你可能见过它的缩写,即co

2e。)我们之所以使用“二氧化碳当量”这个术语,是因为存在这样一个事实:有些温室气体在捕获热量方面的能力高于二氧化碳,但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又短于二氧化碳。令人遗憾的是,二氧化碳当量不是一个完美的度量标准:从根本上来讲,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是升高的温度及其对人类

的影响。在这方面,像甲烷这样的气体要比二氧化碳糟糕得多,它会使温度迅速上升,而且升幅很大。但使用“二氧化碳当量”这个术语,无法完全解释这种重要的短期效应。但不管怎么说,这是我们用以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最佳方法,而且它经常出现在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讨论中。我不断提到的510亿吨这个数字,指的就是全球

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你在别处可能会看到370亿吨或100亿吨等数字,前者只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没有将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计算在内,后者则只是单纯的碳排放量。(摘编自[美]比尔·盖茨《气候经济与人类

未来:比尔·盖茨给世界的解决方案》,陈召强译)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会捕获热量导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而且会长期留存于大气中。B.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大气中碳总量增加,因而当前

人类应该完全放弃使用化石燃料。C.实现碳零排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目标,对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家园很重要。D.“打开排水阀,让水流出去”在文中指人们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一说法生动形象。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比尔·盖茨看来,实现了99%的

减排和实现了50%的减排一样,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依然会给地球带来灾难。B.如果人类碳排放量与植物和其他物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当,那么大气中的碳总量就会降低,从而遏制地球温度上升。C.人们使用“平均数字”来表述地球上升的温度,会让人们形成

错误的认知,因此,研究大气温度时不能使用“平均数字”。D.全球温度的小幅度变化会对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作者以历史上的冰河时代和恐龙时代(中生代)为例来证明这一点。3.(3分)下列对文中有关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净负排放”指的是人

类消除的二氧化碳量超过排放的二氧化碳量。B.“二氧化碳当量”是大多数人用于表述温室气体的单一度量单位。C.“近净零排放”意味着人类无法真正做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D.“温室气体”是指会导致大气温度上升的气体,不仅仅指二氧化碳。4.(3分)根据文本内容,下列选

项对上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室气体持续不断地大幅增加,地球温度会越来越高。B.减少排放温室气体,地球温度上升的趋势就会减缓。C.消除的碳超过排放的碳,地球温度上升不会超过1℃。D.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与大气温度成正相关关系。5.(6分)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请根据原文内容简要概括。【答案】1.C2.D3.A4.C5.①尽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减少可产生其他温室气体的生产活动;③消除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会

长期留存于大气中”错误。由原文“以甲烷为例……但它不会像二氧化碳那样长期存留在大气中”可知,甲烷不会长期存留在大气中。B.“因而当前人类应该完全放弃使用化石燃料”错误。由原文“通过完全放弃化石燃料……达到碳零排放

的目标,并不现实”,可知通过完全放弃化石燃料,或停止其他所有会产生温室气体的活动(比如生产水泥、使用肥料或燃气电厂的甲烷泄漏),并不现实碳零排放的目标。选项说法属于强加因果。D.“人们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错误。由原文“在某种意义上

,我们不仅需要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而且需要切实行动起来,着手消除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它意味着,最终我们从大气中消除的温室气体将多于我们排放的温室气体……气候就好比一个正在被缓缓注水的浴缸,我们不仅要关掉流入浴缸的水,还要打开排水阀,让水流出去”,可知“打开排水阀,让水流出去”在

文中指人们要“消除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实现了99%的减排……依然会给地球带来灾难”曲解文意,由原文“我们不能这样想……一切都是灾难”可知,这并不是比尔·盖茨的观点。B.“从而遏制地球温度上升”错误。根据原文“最终我们从大气中消

除的温室气体将多于我们排放的温室气体,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遏制地球温度的上升”,可知如果只做到碳排放量与植物和其他物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当,还不能做到遏制地球温度上升。C.“会让人们形成错误的认知,因此,研究大气温度时不能使用‘平均数字’

”错误。根据原文“这些平均数字可以掩盖相当大的温度变化,记住这一点也很重要”,可知平均数字会掩盖相当大的温度变化,而且文中也没有得出研究大气温度是不能使用平均数字的结论。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人类消除的二氧化碳量超过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错误。根据原文“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个步骤被称为‘净负排放’。它意味着,最终我们从大气中消除的温室气体将多于我们排放的温室气体”,可知“净负排放”指的是人类从大气中消除的温室气体将多于

排放的温室气体,选项说的只是“二氧化碳”,属于以偏概全。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C.“地球温度上升不会超过1℃”错误。从图中相关的曲线来看,地球温度上升会超过1℃,但不会超过2℃。故选C。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化石燃料是由储藏在地下的碳构成的,这得益于远古时代死去的植物:经过数百万年的压缩和演化,它们转变成石油、煤或天然气。当我们把这些燃料从地下挖出来燃烧使用时,我们排放了额外的碳,增加了大

气中的碳总量”,可知应对气候变化要尽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根据原文“通过完全放弃化石燃料,或停止其他所有会产生温室气体的活动(比如生产水泥、使用肥料或燃气电厂的甲烷泄漏),达到碳零排放的目标,并不现实,而且没有可行的路径。相反,极有可能的情况

是,在“零碳”的未来,我们仍然会排放一定量的碳,但我们有办法消除它”,可知减少其他所有会产生温室气体的活动,比如生产水泥、使用肥料或燃气电厂的甲烷泄漏,来应对气候变化。根据原文“要避免最糟糕的气候状况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仅需要

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而且需要切实行动起来,着手消除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可知避免最糟糕的气候状况出现需要切实行动起来,消除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本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读不尽的大运河

裘山山大运河是一本很厚的书,厚到可以用上一个词——“卷帙浩繁”。成千上万的人是这本书的作者,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写了两千五百年。我读的第一页是拱宸桥。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就住在杭州拱宸桥旁的姨妈家。桥边傍河处,有个菜市场,早上五点就开市了,那是湿漉漉的一条人河。我

有时起得早,就跟姨妈去买菜。瞌睡懵懂地走到那儿,瞬间就被青菜和鱼虾的气息唤醒了。去的时候竹篮是空的,我拎;回来的时候装满了东西,姨妈拎。有时候姨妈会给我买个糯米油条解馋,热乎乎、软糯糯的,非常好吃。河面上船很多,清晨时它们停在那里不动,好像还没醒。那

时候只知道拱宸桥是故乡的桥,很亲切。后来,生活又为我翻开了第二页。我们搬迁到石家庄,又住在运河边,河上也有一座桥,就叫运河桥。从江南来到华北平原,我感觉这是另一个世界,但妈妈指着运河说,这条河是和杭州连着的。我很诧异,一条河竟然这么长?我们坐火车来都坐了三天。桥头有一家副食品商店,

那时候叫服务社,是我常年打酱油的地方。桥很宽,桥下却没有船。或许是因为北方水少,河道不深,已经不通航了。但河堤是我们的乐园,我们爬到树上摘槐花,摘榆钱,折下柳枝做口哨。有时候也在树下找蟋蟀,找知了蛹。河堤就是我们的百草园,我

就是运河的孩子……①反反复复地走,我才对运河有了些许了解,算是读了这本书的第三页。运河上的桥,仿佛是运河之书的插图。运河上到底有多少座桥,我没去查过。我只知道在杭州段,有卖鱼桥、大关桥、江涨桥等。其中,拱宸桥名气最大。从它的名字来看,

“拱”是拱手的意思,“宸”是皇上就寝的地方,以此二字表达对帝王的恭敬。它是一座三孔石桥,很高,尤其中间那一孔,高达16米,宽也有16米。显然是考虑到皇上的船大,矮了窄了都不行。拱宸桥始建于明末,几经垮塌、重

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力保护,总算没再垮塌;200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修固;如今它已成为大运河的标志性建筑,出镜率很高。不过,当我来到塘栖古镇,站在广济桥头时,不知为何,觉得广济桥更可爱。不仅仅是因为它建造的时间更久远,也不仅仅因

为它是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桥,还因为,它是为老百姓修建的。据说当年这里的河面上只有一座简易桥,常有老人孩童跌落河中。明弘治二年,一位叫陈守清的僧人,四处募捐,历时九年建成这座桥。有了广济桥,塘栖百姓不再受过河

的困扰。塘栖人爱它,亲切地称它为塘栖的龙鼻。我站在河边眺望,广济桥果然高峻挺拔。阳光下,人来人往,十分安详。忽然就想到了父亲。父亲是铁道兵工程师,一辈子修路架桥,也曾和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日夜抢修桥梁。他若看到在和平的日子里,暖暖的阳光下,百姓们络绎

不绝地从桥上走过,一定会觉得这才是桥梁该有的样子。②我很高兴自己读到了大运河这本书新的一页。我以为只要一页一页读下去,总是可以读完这本大书的。但是在临平,我突然发现运河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因为它一直在被续写,在增加新的篇章。临平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它的西面、北面是京杭

大运河;中间流淌的是上塘河,即隋唐古运河;南部地表及地下,则横卧着曾经的“捍海长城”——钱塘江古海塘;如今,它的东边又开掘出了运河二通道。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人工运河,也是唯一贯穿我国南北的水运

主通道,是先人毅力、智慧与科技的集大成之作。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吨位的船只越来越多,老运河的水运设施,如航道、船闸等,已难以满足通航的需求。而由于地理位置、文物保护等,也无法对这些设施进行改善。在这种情形下,建设者们勇于挑战,于2017年起开工建设运河二通道,2023年7月正式通航。这

条运河二通道全长26.4公里,是从临平的土地上凿出来的,成为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握手”的又一通道。一艘艘庞大的千吨级船舶,满载着煤炭、粮食、油品、钢材、矿建材料等大宗物资顺水前行,将杭州内河的运力,直接提高了40%。

③大运河之书更厚重了。我们来到这条崭新的运河边。阳光下的新运河如古运河一样碧波荡漾,宽阔而平静,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平坦的大地。然而它又是一条全新的、非同凡响的河。新运河的新,新在它的河道穿越了两条地铁、两条铁路、三条高速公路及其他百余条道

路和管线;新在它有23座极富现代美感的跨河大桥,从而确保运河通航后不会对两岸居民造成阻隔;新在它有一座23米宽的双线船闸,足以让千吨级货轮驶过。它还新在水面上纵有千吨级货轮驶过,水面下的万条鱼儿仍在繁衍生息。为了不让噪音影响鱼儿生长,建设者们在河道两壁打

了许多圆筒仓式的小孔,供鱼儿在大船通过时有个地方躲清静。说到底,新运河新在高科技,它汇集了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高科技不仅拓展了古运河的功能,更赋予了运河“生态环保”“智慧化”“数字化”等新特点。建设者们用智慧和双手,赋予了运河全新的面貌。大运河

之书,一本读不尽的书。④我愿意成为它永远的读者。(有删改)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作者借“卷帙浩繁”一词表达了对大运河厚重历史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成千上万创造大运河历史的劳动者的赞美。B.文章通过叙述“

我”小时候生活在杭州拱宸桥旁姨妈家的童年生活,描写故乡的桥给“我”的印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大运河的亲切及难忘。C.文章描写作者生活在石家庄运河边的情景,以及借妈妈的口交代这河是“和杭州连着的”,都是表达对大运河贯通南北之长的赞美。D.作者和塘栖人都爱大运河上的广济

桥,是因为它建造时间久远,是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桥,且是为老百姓修建的,让塘栖百姓不再受过河的困扰。7.(3分)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的“反反复复”写出作者与大运河接触的多,而“些许”“算是”侧面突出了大运河的“厚重”B.句子②的“高兴”表现

了“我”看到大运河在新时代增加新篇章——临平东边开掘了运河二通道的心情。C.句子③单独成段,但句子的语义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也照应了开头;语气凝重,表达了真挚的情感。D.句子④卒章显志,表现了大运河对“我”的吸引力,借“我”的意愿来表达对大运河的赞美。8.(5分)作者在写桥时又写到

“一辈子修路架桥”的父亲,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6分)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小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书。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答案】6.C7.B8.①广济桥是明代僧人为了百姓四处募捐修建,而父亲作为

铁道兵工程师也曾在战场上抢修桥梁,表达了作者对建设者无私奉献的赞美。②广济桥上人来人往、和平安宁的景象,正是父亲他们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所追求的,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歌颂。9.①大运河是一部厚重的书,它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卷帙浩繁。②大运

河是一部奉献的书,无数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去建造它,而它也不断地哺育着两岸人们。③大运河是一部读不尽的书,时代在发展,大运河这部书也在不断增加新篇章、拥有新面貌。【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祈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C.“描写作者生活在石家庄运河边的情景”并不是在“表达对大运河贯通南北之长的赞美”,原文

说“我很诧异,一条河竟然这么长?”是对运河之长的惊叹。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B.“我”高兴是因为看到了广济桥为百姓带来了便利,使百姓生活幸福安宁。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结合“一位叫陈守清的僧人,四处募捐,历时九年建成这座桥

。有了广济桥,塘栖百姓不再受过河的困扰”“我站在河边眺望,广济桥果然高峻挺拔……忽然就想到了父亲。父亲是铁道兵工程师,一辈子修路架桥,也曾和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日夜抢修桥梁”可知,作者是站在广济桥上,想到广济桥是是明代僧人四处募捐,

为老百姓修建的,进而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一辈子修路架桥,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建设桥梁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赞美。②结合“广济桥果然高峻挺拔。阳光下,人来人往,十分安详。忽然就想到了父亲”“父亲是铁道兵工程师,一辈子修路架桥,也曾和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日夜抢

修桥梁”作者由广济桥上人来人往、和平安宁的景象,自然联想到一辈子修路架桥的父亲,正是父亲他们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架桥、修桥,菜有了百姓生活的和平安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歌颂。9.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文学短评的关键词是“书”,考

生应扣住“书”来表达对大运河的理解和感受。①大运河是一部厚重的书,文中说“大运河是一本很厚的书,厚到可以用上一个词——‘卷帙浩繁’”“成千上万的人是这本书的作者,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写了两千五百年”,作者重点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见到的运河

上的桥,有拱宸桥、运河桥、广济桥,又写了新运河,从古至今,这本书永远也读不完,可见它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卷帙浩繁。②大运河是一部奉献的书,文中说一位叫陈守清的僧人,四处募捐,历时九年建成广济桥,塘栖百姓不再受过河的困扰;写

铁道兵工程师的父亲,一辈子修路架桥;写建设者们勇于挑战,于2017年起开工建设运河二通道……无数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去建造它,而它也不断地哺育着两岸人们。③大运河是一部读不尽的书,文中说“在临平,我突然发现运河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因为它一直在被续写,在增加新的篇章”“大运河之书,一本读不尽的

书”写建设者们勇于挑战,于2017年起开工建设运河二通道,时代在发展,大运河这部书也在不断增加新篇章、拥有新面貌。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本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

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

.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

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材料二: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

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

、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10.(3分)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

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宣王A不能B用C适梁D梁惠王不果E所言F则见G以为迂远H而阔于事情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遗,指“舍弃、抛弃”,与《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中的“遗”词义相同。B.耻,指“以……为耻”,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中的“悦”用法相同。C.合从,亦作“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拒秦。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D.三代,指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个朝代,与现在所说

的“祖孙三代”并不一样。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孟子指出应减税宽刑来让百姓发展生产,让年轻人有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老百姓就愿意为君王打仗了。B.孟子在批评不施仁政的国君常年夺占百姓农时,使老百姓不能奉养父母,

导致家中父母、兄弟妻子陷入各种困境之后,顺势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C.孔孟认为“利”是天下动乱的根源,所以很少谈及“利”。太史公认同孔孟的观点,反对追逐利益,并认为天子和庶人追求利益的弊病没有什么不同。D.在当时各国变革的背景下,君王们崇尚战争,

把富国强兵作为当务之急。孟子对德政的推崇不符合那些国家的需求,因此其主张未被各君王采纳。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2)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14

.(3分)当司马迁读到梁惠王问孟子“何以利吾国”时,曾“废书而叹”。其“叹”有慨叹也有赞叹,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加以概括。【答案】10.CDF11.A12.C13.(1)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2)

(孟子)曾师从子思的弟子。通晓道之后,便去游说以求侍奉齐宣王。14.①感叹天下之乱始于利以及天下好利之弊。②赞同孟子的仁政思想。【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宣王不能任用他,于是他就到了梁,梁惠王不实行他的主张,认为其主张不切实际。“适梁”的主语是省

略的“孟子”,“宣王不能用”的主语是“宣王”,二者分属两个句子,中间C处断开;“梁惠王不果所言”中,“梁惠王”是主语,“不果”是谓语,“所言”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前后DF处断开。故选CDF。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

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舍弃、抛弃;丢失。句意:没有讲求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秦国没有丢失箭和箭头的耗费。B.正确。意动用法,以……为耻;以……为喜悦。句意:对此我深感耻辱。/以亲戚们谈的知心

话为喜悦。C.正确。D.正确。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孔孟认为‘利’是天下动乱的根源”错误,由原文“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可知,认为“利”是天下动乱的根源,是太史公的观点,不是孔孟。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后”,以……为后;“先”,以……为先;“餍”,满足。(2)“受业”,师从;“通”,通晓;“游事”,游说以求侍奉。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可知,感叹天下之乱始

于利以及天下好利之弊。②由原文“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可知,赞同孟子的仁政思想。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

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

,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他就拥有一千辆,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他就拥有一百辆,这些大夫拥有的兵车不能不说是够多的了。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

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

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

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

。’请大王不要怀疑!”材料二: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时,总免不了放下书感叹一番。说:唉,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啊!孔夫子极少谈论利,就是为了时常防范祸乱的根源。因此他说“依据个人的利

益来行事会带来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孟轲是邹国人。他曾师从子思的弟子。通晓道之后,便去游说以求侍奉齐宣王,宣王不能任用他,于是他就到了梁,梁惠王不实行他的主张,认为其主张不切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

富兵强;楚国和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使强敌削弱;齐威王和宣王用孙膑、田忌这些人,使国力强盛,各诸侯国纷纷东来朝拜齐国。当时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孟子却称领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

三代的德政,因而与他所游说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不符。于是他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本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

成下面小题。李太白杂言(节选)徐积人生何用自缧绁,当须荦荦不可羁。乃知公是真英物,万叠秋山清耸骨。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鹘。戴乌纱,著宫锦,不是高歌即酣饮。饮时独对月明中,醉来还抱清风寝。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杂言

”即杂言诗,古体诗的一种。本诗除了七言,还有两句三言,整饬中有变化,适于描画李白傲岸不羁的个性。B.开头两句中先用“何用”来反问,再用“当须”掷地有声地强调了不可自陷于人世的束缚,当从磊落豪逸中自求振拔的价值追求。C.本诗赞美李白那清峻的诗人骨骼,仿佛耸峙着的万叠秋山,塑造出李白傲岸、俊逸、有气

骨的英杰形象。D.本诗从衣着、日常行为、环境等方面侧面表现出李白的豪迈俊逸之气,如戴乌纱帽,披宫锦袍,高歌酣饮,明月清风相伴。16.(6分)对于本诗(节选)第五六句,有人说这是李杜优劣之论,也有人说李杜诗风不同,不是故作李

杜优劣之论。你对此怎么看?请结合本诗或你所学李杜诗篇简要分析。【答案】15.D16.示例一:我认为这是李杜优劣之论(或“我赞同前者”)。本诗的确把李白和当时也以能诗著名的杜甫相比,说杜甫如志在千里的老骥,李白如横空高飞的霜鹘,以老骥追霜鹘,显然是难以

追及的。开头两句也是在暗示一些人虽有绝代的才华,但缺乏诗仙那种不受尘网牵萦的逸气。他们自陷于人间世的缧绁,而不知从磊落豪逸中自求振拔。示例二:我认为不是故作李杜优劣之论(或“我赞同后者”)。本诗的确把李白和当

时也以能诗著名的杜甫相比,说杜甫如志在千里的老骥,其实是说他具有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风格,如《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的“艰难”兼有国家多难与自己生活多艰之意;说李白如横空高飞的霜鹘,其实是赞美其清新俊逸的浪漫主义风格,这两种风格并无高下之分。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侧面”错,“衣着、日常行为”是正面描写,“环境”是侧面描写,应是正侧结合。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思想内容和诗歌风格的能力

。“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鹘”意思是当时杜甫也很能写诗,以诗出名,比起李白来,杜甫如“老骥”而李白如“霜鹘”。如果认为这是李杜优劣之论(或“我赞同前者”):“当时杜甫亦能诗”说明李白和杜甫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恰如老骥追霜鹘”表明杜

甫如志在千里的老骥,李白如横空高飞的霜鹘;老骥难以追上善飞的霜鹘,可见李白诗才远胜杜甫。如果认为不是故作李杜优劣之论(或“我赞同后者”):杜甫如“老骥”,老骥较为沉稳,恰如杜甫诗歌风格,表现出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风格。李白如“霜鹘”,霜鹘”是善飞的鹰隼一类的

鸟,飞得很高,而且灵动,如李白诗歌的风格,表现出清新俊逸的浪漫主义风格。这里比较了李白和杜甫诗歌的风格,一个沉稳,一个灵动,风格迥异,难分高下。(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

分。(1)习总书记指出“只要认准是正确的事情,就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干下去”;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两句恰好可以表达这种义无反顾的执着精神。(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句子“,”来表达对人才的

渴盼。(3)有关单位提出的国花候选方案之一是“一国四花”,即牡丹、荷花、菊花、梅花,请你从中选择一种花,从古代诗歌中选出最能表现其风采的两句诗,以表达对此方案的支持。你选出的两句诗是:“,。”【答案】(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青青

子衿悠悠我心(3)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荷花: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菊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梅花: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墙角数枝梅,凌

寒独自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度、衿、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

一个三月,诵读声都把一个新春叫醒;每一个九月,大树都迎一群少年来;每一个六月,校园都送一群少年走。我做我的先生,岁岁年年,和少年们一起咬文嚼字,一起推演数理,一起看云飞,听鸟鸣,看叶绿,听花开。我多了一份纯真,少了几分老成;多了一份透明,少了几分遮掩。

我是另一片田地里的农人,我和我的同事们躬耕教坛,大地因此多了一颗颗种子,天空因此多了一双双翅膀。校门外,我找不到来时的路了。朱碌科,这个叫着拗口的镇子,花木把街道打扮得____①____,杂粮产业让它变得风风光光。旧日的房舍追着夕阳远去了,明月小楼惊艳了眼前的时光。从前流水在石缝间淙

淙作响,脚面溅上泥水,我来时的青石板路去了何方?东晋虞喜的《志林》中说,樵夫王质上山砍柴,遇两神仙童子下棋,在旁边观看,回家后发现,离他上山的时间已经过去八百多年了。我不是樵夫,也不上山,与大树相伴,光影一瞬间。鲜艳的国旗始终在校园上空飘扬,绿树拥簇着它,蓝天白

云映衬着它,一抹红格外耀眼。花草树木依然,丰盈的绿色和我来时没啥两样。拥坐校园,大树披上四季的光芒,它____②____蓬勃向上,它叶子金黄沉静端庄,它删繁就简一身通透,它新芽点染笑靥如花。美装饰着我的

眼睛,一望相近,再望相熟,三望情深。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三月,春天如约而至;九月,学生开学;六月,学生毕业”,表达是不是更简洁了?为什么不这样改?20.(3分)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种子”的含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A.网球大满贯一般有32个种子选手,一般的比赛就可能只有16个。B.BitComet(比特彗星)独有的长效种子功能,通过该功能能显著提高下载速度,延长种子寿命。C.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D.我们

看到,科学的种子正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心中扎根,夯实着建设科技强国的根基。【答案】18.①亮亮堂堂/美不胜收/花团锦簇②枝繁叶茂/郁郁葱葱19.不是更简洁了,而是过于简略了。①原句“诵读声、新春、大树、校园、少年”等意象,丰富了文本内容。②原句“叫醒”“迎”“送”,运用了拟人的

修辞手法,赋予新春、大树与校园以人情味,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③“每一个”,间隔反复,强化了文章的抒情色彩,突出了对新春、大树与校园的眷恋与赞美。20.D【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根据语境“杂粮产业让它变得风风光光”可知所填

成语是用来形容花木把街道打扮得如何的,最好与“风风光光”对偶,可填“亮亮堂堂”(形容光线很明亮)。也可填“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事物、景色非常多,人们一时间领略、欣赏不过来)。还可填“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景象十分华丽。也比喻花色繁多,华美艳丽)。②根据语境“它删繁就简一身通

透”,可填“枝繁叶茂”(形容枝叶繁盛茂密,或比喻家族人丁兴旺,后代子孙多)或“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明确:不是更简洁了,而是过于简略了。原句有“

诵读声”“新春”“大树”“校园”“少年”等意象,这些意象使季节的表达更加具体形象,也使文句内容更丰富;改句对季节的表现过于直接,缺少形象感。原句“叫醒”“迎”“送”,运用一系列动词,这些动词原本用来描写人的行为动作,此处用于物的描写,让新春、大树与校园更具人情味,更容易引起

读者的情感共鸣;改句语言直白,不生动。原句“每一个三月”“每一个九月”“每一个六月”,三个“每一个”,形成间隔反复,强化了文章的抒情色彩,突出了对新春、大树与校园的眷恋与赞美;改句用“三月”“九月”“六月”语义、语气和情感上缺少连贯性。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种子”象征理想、希望。A.某些体育项目比赛中,进行分组淘汰赛时,被安排在各组里的实力较强的运动员叫作种子。B.种子是BirTorrent的简称,这是一种

下载协议。C.种子的本义。D.象征理想、希望等。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本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是先把插头接入电源,再用数据线连接到手机,还是先把数据线连接到手机,再把插头

接入电源,答案是前者。有时你插拔开关看到的闪亮火花,大多就是超出正常工作电压的瞬间过电压——浪涌。将充电器接入手机再插电源,可以视作直接把手机接在电源上,①;而反过来,②,它已经是接通状态了,输出已经稳定,从而不太会出现浪涌电压。充完电在拔下充电

器的那一刻,也会产生反向瞬时电流,加速电池的老化,据此你就可以科学判断充电结束先拔手机还是先拔插头。有人认为不配套的充电器会导致电池短路,影响使用寿命。实际上,充电器内部一般都会带有智能芯片,它能识别手机所需的电流电压从而进行调整,比如说,你购买的是快充头,

但③,快充头就会自动调整为适合手机的输入电量。有人抱怨快充头不起作用,实际上就是这个原理。21.(6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5分)材料说“

据此你就可以科学判断充电结束先拔手机还是先拔插头”。请结合材料,使用因果关系的复句推断充电结束后的正确做法。【答案】21.①可能输出(出现)浪涌电压;②先插充电器(电源)再连手机;③手机不支持快充22.[答案示例]1:因为充完电先拔掉

充电器时会产生反向瞬时电流,加速电池老化,所以要先拔掉手机。[答案示例]2:因为充完电先拔手机时输出电压稳定,不会导致电池老化,所以要先拔掉手机。【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句与下文“从而不太会出现浪涌电压”是照应句,注意下

文中表述中有“不太会出现”,此句也要有类似表达,比如“可能”,可填:可能输出(出现)浪涌电压;②由“反过来”可知,此句与上文”将充电器接入手机再插电源”也是照应句,可填:先插充电器(电源)再连手机;③根据下文“那么快充头就会自动调整为适合手机的输入电量。有

人抱怨快充头不起作用”可知,是手机不支持快充,从而让人感到“快充头”不起作用,可填:手机不支持快充。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概括要点,变换句式的能力。[答案示例]1:根据“充完电在拔下充电器的那一刻,也会产生反向瞬时电

流,加速电池的老化”可知,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要先拔掉手机。概括原因时注意尽量简洁,如“充完电在拔下充电器的那一刻”可表述为“充完电先拔掉充电器时”。[答案示例]2:根据先插充电器(电源)再连手机,“它已经是接通状态了,输出已经稳定,从而不太会出现浪涌电压

”可推断,连接充电器后输出电压稳定,不会出现浪涌,从而导致手机电池老化,所以要先拔手机。注意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来连接句子。四、写作(60分)23.(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在《人民日报》献给春天的

演讲《向前》中,90岁高龄的演员游本昌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18岁进入文工团开始演话剧,52岁才碰上人生中很重要的角色——济公,88岁又以爷叔这个角色再续辉煌,如今90岁的他依然努力追寻“繁花盛开”。他说“人生如登山,上一山,过一山,山

山相连……而人生的乐趣就在这一山又一山之间……”阅读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作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介绍了将一生奉献给中国影视剧行业,塑造了“济公”这一经典形象,近期因电视剧《繁花》又再续辉煌的演员游本昌的人生经历。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们能受到诸多启发。比如,材料中提到他“52

岁才碰上人生中很重要的角色——济公”,那么,显然他在18岁入行到52岁之前的这段时光里,也许一直是默默无闻,担当演艺舞台上的“配角”。但他并未放弃,而是一直在默默坚持、积累,如登山一般从未轻易放弃。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勇于坚持、沉潜蓄势等人生启发。但游本昌并没有因为演过济公这一

个“主角”就骄傲自满、止步不前,而是不断追求进取,于是才能在88岁高龄以爷叔这一个角色再创辉煌。这也正如材料最后他所说的“人生如登山,上一山,过一山,山山相连”,为了心中的梦想勇往直前、永不止步。写作时,要重点从材料中对游本昌老先生人生经历的相关叙述中,挖掘出对自己的生活与成长有借鉴意义的内

容加以阐发。比如,他52岁出演济公之前一直默默无闻却仍在坚持,可以引发我们对于主角和配角的思考,有时候我们没有机遇或能力担当社会“主角”时,也要把手中的事做好,当好社会需要的“配角”;或者即使遭遇逆境,我们也不能

就此放弃,有时候坚持一下就能迎来柳暗花明。也可以针对他在52和88岁通过经典角色一鸣惊人,而且“90岁的他依然努力追寻‘繁花盛开’”的传奇经历,说明我们新时代青年也要有勇敢追梦的精神,在追梦路上努力前行、懂

得坚持、永不止步。立意:1.不能为“繁花”,当好绿叶也出彩。2.追梦路上,永无止境。3.成功在于默默积累。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9324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