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docx,共(7)页,41.30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b03dd8d00105c68b4cd96feac5af79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必备知识基础练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诘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2.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C.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3.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两汉之世,(皇帝)遇日
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A.“三纲五常”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春秋大一统”4.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5.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有思想家提出:“孔子之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于水火之心,而今之注虫鱼、命草木者,皆不足以语此也。故曰‘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
不为。”下列各项中与此思想一致的是()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B.愚夫愚妇与圣人同C.主张“修己治人之实学”D.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6.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7.《楹联丛话》记载,曲阜孔府大门前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偕天不老,文章礼乐圣人家
。”那么最初让儒家思想“与国咸休”“偕天不老”的思想是()A.孔子的“仁”B.孟子的“民贵君轻”C.董仲舒的“君权神授”D.荀子的“仁义”和“王道”8.《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根据甲骨文研究结果,《周易》的卦辞“元亨利贞”中的“贞”字就是“占卜”的“占”,此卦为大吉大利的好卦,春秋以后“元亨
利贞”被阐释为“仁义礼信”四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儒家义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B.《周易》年代久远导致认知偏差C.借助于传统文化宣扬儒家思想D.“贞”字内涵的演化受时代影响9.朱熹称理为太极,是天
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认为“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他主张()A.摈弃自然欲求B.追求内心宁静C.恢复固有良知D.掌握普遍天理10.董仲舒《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
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对此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B.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C.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D.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能力素养提升练
11.明末清初,一些知名学者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他们破陈立新的精神与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既有传承,也有批判与创新。据此可知()A.精英人物更利于文化的传承B.明亡清兴代表了社会的进步C.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
定规律D.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进步12.“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A
.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13.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都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方案。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道德救世和制度救世。下列主张能够体现制度救世的是()A.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C.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4.南宋时期有观点认为:“三教圣人所说之法,无非是劝善诫恶,正人心术。”忠义孝道以及治人安国之术与佛教
的宗旨并不矛盾。材料说明()A.儒、道、佛逐渐融合B.三教合归于佛学思想C.儒学正统地位正丧失D.佛教逐渐取代儒学地位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士人群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宋初石介极力主张为
文必须与倡扬儒家之道结合起来,要文道统一。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面对社会危机,士大夫“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范仲淹上书皇帝,直陈天下危机,呼吁“变通”“更张”,发起了以澄清吏治为重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在上书中告诫“享国
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他发起的熙宁变法运动把宋代政治变革推向高潮。——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士大夫开始非常自觉而积极地改变,以期回应“西潮”的挑战。1895年以后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思想,已经与自强运动时期颇不相同,自强时期的求变求新,尚是相信中国的道统、中国的文化不可变,故其求变求新仅及于器物层面,而他们已经开始相信精神文化层面亦必须同时有所改变。激进的变法者们为了挽救危亡,引入了达尔文等人的进化理论,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找新的正
当性依据。——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人群体意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后士大夫回应“西潮”挑战的表现并指出其影响。16.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左传》记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范仲淹发出“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摘编自郑师渠等《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材料二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知识分子最初以“国魂”来指代民族精神。189
9年,梁启超《中国魂安在乎》一文将中国魂的实质视为“爱国心与自爱心”,也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尊自强的品质。抗战时期,知识界将发扬民族精神与动员民众抗战的历史使命相联系,使抗战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真正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
华民族的观念得以在民众中牢固树立起来。——摘编自唐海涛《近代中国对民族精神的探索》(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B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等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封建等级秩序,二者都强调制度与秩序,故选B项。2.C“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表明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建立统
一的中央集权政治,故选C项。3.B分析材料信息“(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可知,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故选B项。4.D据题意可知,孟
子和韩非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项;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排除A项;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项;“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
被统治阶层,排除C项。5.C根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认为著述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导实践,舍弃实践则一切都是空谈,符合“经世致用”思想,“修己治人之实学”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故选C项;A项意思是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意思是一般人与圣人一样,都有良知良能,材
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体现了商鞅主张变革的思想,与题意无关,排除。6.B材料说明孔子强调道德,鄙视无道德的富贵,表明孔子重视社会道德构建,故选B项;材料主要论述道德,不是等级,排除A项;孔子否定的是无道德的富贵,不是认同贫富分化,也没有反对百姓追求富裕,排除C、D两项。7.C“与国咸休”
是指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偕天不老”是指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之说,与之相符的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故选C项;孔子、孟子、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没有处于正统地位,不可能“与国咸休”,排除A、B、D三项。8.C春秋以后“元亨利贞
”被阐释为“仁义礼信”四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种阐释意在借助传统文化宣扬儒家思想,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家义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排除A项;B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春秋以后“元亨利贞”被阐释为“仁义礼信”四德是为了宣扬儒家思想,而不是
“贞”字内涵的时代演化,D项错误。9.D朱熹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主张格物致知,主张掌握普遍天理,故选D项;材料信息与摈弃自然欲求、追求内心宁静无关,排除A、B两项;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排除C项。10.B《春秋繁露》中天地君臣、阴阳夫妇、
春夏父子这种对应关系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人伦观念,B项正确;题干中未体现民本思想,排除A项;“仁爱”思想强调的是统治者的施政原则,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无为”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发展,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11.D材料强调
明末清初的文化在一些知名学者的批判中得以创新,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进步,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其他人群的传承效果,不具有可比性,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不是从材料信息中提炼得出的,排除。12.C“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
尊奉对象的概括,是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以人为本的表现,故C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充分体现,且不符合本题主旨,排除;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与题干荀子不相
关,排除D项。13.C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内容可知,C项中的“法”“刑”等信息体现了法家主张运用赏罚的制度来救世,符合题意;A项中“礼”“仁”等信息体现的是儒家以道德救世的主张,不符合题意;B项是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涉及制度救世的内容,排除;D项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体现制度救世
的内容,排除。14.A“三教圣人所说之法,无非是劝善诫恶,正人心术”说明当时儒、道、佛逐渐融合,故A项正确;宋代应该是三教合归于儒学思想,B项错误;南宋时期儒学仍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C项错误;理学被封建政府确立为官方哲学,没有被佛教代
替,D项错误。15.参考答案(1)特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具有忧患意识;主张改革、变革。成因:受佛、道思想的冲击,儒学面临危机;儒家知识分子的传统;宋代长期和少数民族政权对峙,且处于劣势;宋代积贫积弱,面临严重危机。(2)表现:传播进化
论,宣传物竞天择;提出变法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影响:传播了民主思想,形成维新思潮;激发起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了民众觉醒。16.参考答案(1)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和善修睦、热爱和平;积极有为的人生态
度;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精神等。(2)影响: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推动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断发展;促进民族精神的近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