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共(9)页,208.289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a94304a6a9842fa5e9dc92ea2a3843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襄阳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7页,共37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3.主观题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
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B.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D.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
国家形成2.“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其种植发生在九千年前;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粟米、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距今都有上万年的历史;美洲在公元前七千年就培育了土豆、玉米、红薯等。”据此可知,人类文明的产生()①呈现多元特征②起源时间完全一致
③基本独立发展④都分布在大河流域公众号高中试卷资料下载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有学者指出,“希腊和印度北部都是山地,可以有效阻挡来自草原的游牧骑兵直接攻击,中国在地理上更加独立,北部有沙漠、山
峰、戈壁。希腊、印度和中国是三种完全原始的文明形式,特别是中华文明,稳定发展,自成一体,较少受到中东大沙漠的影响”。这反映了A.农耕文明优于游牧文明B.古代文明各自独立发展C.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D.历史传统影响古代社会4.有学者认为希腊和希伯来分属不同的文化传统,然而亚
历山大东征却使这两种不同文化走到了一起。几百年间二者在军事、政治、宗教等领域不断碰撞。材料旨在强调亚历山大东征A.以战争为主要形式进行文化交流B.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C.导致各文明之间长时间的激烈冲突D.不利于各民族文明保持其民族特色5.公元1世纪,
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影响逐渐扩大。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如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6.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人类使用的最早字母是()A.腓尼基字母B.阿拉马字母C.希腊字母D.拉丁字母7.公元前4世纪后期,亚历山大率领他的军队
每征服一地就建造城市和城镇,然后从家乡招募希腊人来组成新城市的统治集团,他鼓励希腊人同当地人通婚,成千上万的希腊人到希腊-马其顿控制下的国家寻求成名和发财的机会。这一做法产生的影响是A.促进了行省制度
进一步完善B.造成了不同文化交织的混合文化产生C.导致了西亚文明特色的消亡D.开启了东西文明交流融合历史的序幕8.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大帝国。下列对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表述错误的是()A.疆域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B.都实行行省
制度C.都推行君主专制D.都任用希腊人担任重要职务9.《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上半段有一幅浮雕,太阳神沙马什把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授予汉谟拉比;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靠至高神阿胡拉•马兹达之佑统治王国。这反映两个国家统治的共同点是()A.建立了广阔的帝国
B.实行行省制度C.依靠法律进行统治D.宣扬君权神授10.公元前6世纪,大流士一世为了颂扬自己的战绩,命人用埃兰语、古波斯语和阿卡德语巴比伦方言撰写铭文,并以当时通用的楔形文字刻在悬崖上,史称“贝希所敦铭文”,这表明()
A.帝国区域内的文化多元B.区域性扩张促进文明发展C.多种文化呈现竞争格局D.波斯统治者宣扬君权神授11.下列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中,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B.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C.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奥斯曼帝国D.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12.1965年,考古学家在中国西部邻国阿富汗发掘出阿伊•哈努姆遗址,距今两千多年,规模较大,有宫殿、卫城、神殿、街道、柱廊式广场、体育场
、游泳池、圆形剧场、壁柱、浮雕以及希腊语碑文和赫尔墨斯神像。此种风格的城市之所以出现在阿富汗,与此相关的是()A.波斯帝国征服两河流域B.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C.亚历山大帝国的出现D.东西方丝绸之路的出现13.“帝国初年,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湖
,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材料中的“帝国”是指()A.亚述帝国B.波斯帝国C.亚历山大帝国D.罗马帝国14.假如你是生活在10世纪某个时期的一家庄园的农
奴,那么下述生活场景中,你不可能遇到的是A.自备农具耕畜,在领主直领地上每周无偿劳动3天C.自己需要的生活物品大多可以在田庄里进行生产B.拥有一块份地的使用权,还可拥有一片自己的土地D.和其他农奴发生诉讼纠纷时,由庄园法庭进行审理15.下图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成果。其反映的
是西欧()A.王权演变历程B.奴隶主权力变化过程C.神权演变历程D.城市自治权变化过程16.中古时期西欧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自由”是市民阶层的合法身份,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身份,领主无
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这反映出()A.农奴是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B.城市中人人都有自由的身份C.自治城市与封建势力的对峙D.封建领主势力遭到空前削弱17.基督教认为,人的灵魂不死,人人都有来世,并为现世的恶人与善人建构了不同的彼岸世界——地狱与天堂。基督教一方面承认人有原罪,
另一方面指出任何人都不是因为原罪而是因为自己作恶而坠入地狱的。材料说明基督教()A.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B.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C.具有劝善抑恶的社会功能D.严重束缚人们个性的发展18.1214年,法国在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布汶战役中以少胜多,获得大捷。整个13世纪,这一事件在法兰西的历史和
记忆中不断被重塑,尤其是战役领导者法国国王腓力二世的形象不断被神化。布汶战役演化为传奇体现了()A.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B.中世纪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变化C.法兰西的历史客观真实性存疑D.王权强化与民族国家初露端倪19.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虽然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是
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A.存在强大的贵族势力和教会势力B.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C.集中而强大的王
权尚未出现D.没有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指导20.对于中世纪欧洲国王的权力,有学者认为:“他的司法行政主权力只限于自己的直领地之内,而其他封建主在其领地内也具有与国王几乎同样的权力。”这说明当时的欧洲A.城市自治
倾向明显B.教权冲击封建王权C.封建国家主权分散D.三权分立现象严重21.基督教作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继承者和保存者,为中世纪文化奠定最主要的根基,也使之成为中世纪世俗和宗教教育的基础;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
。由此可知,基督教()A.是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B.起到承前启后、传播文化的作用C.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的产生D.实现了神权和世俗文化的和解22.一份11世纪的教会文献指出:任何人接受皇帝、国王、公爵或侯爵任命为主教或院长,教会将不予承认,并剥夺其进入教会的权利
。同样地,皇帝、国王、公爵或侯爵若将主教职位或其他神职授予他人,将受到天主的谴责,失去永生的机会。结合上述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①体现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的冲突和斗争②该时期英国签署《大宪章》,加强了王权③目的在于避免世俗君主干涉教会人事权④当时法国国王与教皇对抗,召开三级会议A
.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23.学者麦可尔•曼认为,“一种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的混合力量,将一批协调的中央集权的领土型国家推至显要地位,作为超越民族、社会、国界的基督教和地方的‘封建’的调节作用就降低了。”该学者认为导致欧洲中
古社会瓦解的因素是()A.王权的加强和主权国家的兴起B.基督教会权威的丧失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D.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24.论及中古时期的欧洲,有学者认为:“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下
列史实中能够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有()①城市取得自治②大学开始兴办③封建王权加强④神权逐步衰落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5.查士丁尼认为:“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该国
本身特有的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因为一切民族都适用它。”据此可知()A.市民法与万民法的制定主体不同B.市民法与万民法的法律地位不同C.市民法与万民法的适用对象不同D.市民法与万民法理论依据
不同26.古代有一个欧洲帝国,国运延续千年之久,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它是()A.亚历山大帝国B.奥斯曼帝国C.拜占庭帝国D.法兰克王国27.16世纪,伊凡四世把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包括工
商业发达的城市、中南部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他们组成“特辖军团”,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伊凡四世的改革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B.促进了俄国工商业的发展C.使俄国进入农奴制社会D.促进了莫斯科公国的发展2
8.恩格指出:“伊期兰教这种宗教是适应于东方人民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贝都因游牧民族(阿拉伯人一支)。”这表明伊斯兰教A.缓和了阿拉伯半岛复杂的矛盾B.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
愿望C.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D.是阿拉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29.从公元7世纪开始,穆罕默德和他的继任者们逐渐使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在对外征服的过程阿拉伯人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下列关于阿拉伯文明的叙
述,正确的是A.以政教合一的苏丹制度统治全国B.发明了“0到9”的数字计数法C.《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D.创立了自给自足的庄园与农奴经学作品。济体制30.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在全国开辟的驿道四通八达,设驿站900多处,古罗马帝国也有“条条大道通罗马
”的说法。据此可知,古代世界的大国重视()①道路交通建设②加强帝国内部联系③对地方的控制④强化封建政府统治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1.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崛起
。就其历史发展过程看,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有()①地理位置都位于西亚地区②都信仰伊斯兰教③政治制度中体现政教合一特点④通过灭亡拜占庭帝国建立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下列选项中准确描述幕府统治特点
的是()A.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实权B.幕府是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C.模仿隋唐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D.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33.日本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立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于649年诏令设置“八省百官”(如图);在地方上设国、郡
、里,由中央派官管理。这说明“大化改新”()A.彻底解决了中央集权危机B.开启了日本学习唐文化的历史C.使官僚寡头掌握了国家实际权力D.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体制34.10世纪初,新罗高丽王朝仿照中国唐朝制度,建立起中央集权
的国家。主要表现在()①在中央设三省六部②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③引进科举制度考查儒家经典④仿照长安的建筑风格修建寺庙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35.古代南亚文明的中心经历了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的转移,兴起于4世纪
初的笈多帝国,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统治辽阔疆域和凝聚社会力量,笈多帝国在宗教上大力支持()A.佛教B.基督教C.印度教D.伊斯兰教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36.中古西欧是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高峰
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城市特许状最终确
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定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正如科恩所说:“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毋庸置疑,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
抗和报复”。上帝关心个人的命运和灵魂得救,通过上帝拣选,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成为天国的选民这样的观念移植到世俗领域,使他们有可能跳出一般尊卑荣辱观念,为维护个人的自由和尊严提供价值论基础。在中世纪,这种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
思想元素一拍即合,逐渐融为一体。——据侯建新《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等材料二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之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
成一个阴影而已。——据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基督教不仅将一种新的信仰依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他还将一种新的社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从而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与王权。教
权与王权是连体的双头鹰,因为其二元分化,产生相互的竞争、摩擦和厮杀;由于其共生于同一共同体,所以便相互依存,相互纠结,相互渗透,难解难分。——据丛日云《在上帝和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
西欧个人拥有的“自由”并指出影响其产生的历史因素。(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古西欧社会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西欧社会对近代西欧的影响。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名城锡耶纳被誉为“中世纪城市的化身”,其城市结构形态在中世纪的
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意大利乃至西欧的某些历史现象。其变化如下:5~12世纪,锡耶纳最辉煌的建筑是教堂,大教堂及其前面的广场成为城市的中心。除了大教堂作为宗教中心外,还有分散在城市各处的权贵家族私邸,这些权贵各据一处,私战不已。从12世纪开始,整个欧洲的商业化和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锡耶纳在13世纪下半叶成为欧洲经济最耀眼的明星。经济的发展推动锡耶纳平民阶层迅速崛起,并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在市政府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3世纪末开始修建的锡耶纳市政厅及其塔楼逐渐成为整个城市的中心并占据了全市最高的位置。教会开始被置于市政府的庇护之下,一方
面,大教堂成为市政府和市民用来宣扬城市荣耀的手段,另一方面,市政府也充分借助教会的权威以维护自身统治。——据朱明《从大教堂到市政厅:中世纪晚期锡耶纳的城市空间转型》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知识,从上述简介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进行简要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
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述准确全面。)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