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网络检测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3)页,153.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8edcb9859514b738abc4cc8144afad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黑龙江省安达七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下络检测试卷一、单选题1.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曾说:“一个奇怪的事实是:这个新文化的某些最热心的提倡者是最虔诚地敬上帝的人乃至是禁欲主义者……所有这些倾向的结果就是: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院
有意识地以调和古代精神和基督教精神作为它的目标,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绿洲。”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A.主张信仰得救,倡导王权至上B.追求民主法制,反对禁欲苦行C.体现新旧交替,彰显人性价值D.抨击君主专制,提倡信仰自由【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用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依据题中的“这个新文化的某些最热心的提倡者是最虔诚地敬上帝的人乃至是禁欲主义者”可以推导出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体现了新旧交替,彰显人性价
值,故C项正确。题文中没有“王权至上”、“民主法制”、“抨击君主专制”的相关表述,故A、B、D三项错误。2.《共产党宣言》的最初出版情况为:最初用德文出版,后来又用德文在德、英、美三国至少翻印过12次
;第一个英译本于1850年在伦敦《红色共和党人》杂志上发表,后来在1871年至少又有三种不同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这主要表明,《共产党宣言》A.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B.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有利于促进
工人运动的发展D.在欧美引起了较广泛的关注【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最初用德文出版,后来又用德文在德、英、美三国至少翻印过12次……至少又有三种不同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来看,《共产党宣言》在问世初期时一版再版,不断翻印,使其传播范围和影
响力不断扩大,得到欧美社会的广泛关注。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宣言》的不断传播,未体现其阐述的基本原理,A错误;材料信息未反映出《共产党宣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得到了广泛关注,促进工人运动的发展
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故选D。3.《梦溪笔谈》中记载“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下列对此技术解读正确的是A.唐代己运用此项技术印制佛经B.在四大发明中其影响最为久远C.由宋代平民在实践中创造发明
D.经海路由阿拉伯地区传到西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这一发明是活字印刷术,由北宋平民毕升发明,选项C正确;唐代使用雕版印刷术印刷佛经,选项A排除;四大发明中影响力最为久远的是造纸术,选项B排除;活字印刷术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题干判断出这是活字印刷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4.1874年,在一次画展上,一位评论家看到莫奈的《日出·印象》时,曾经尖刻地指出:“毛坯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完整!”这充分表明了莫奈的作品A.以几何体构形,支离破碎B.立足社会真貌,针砭时弊C.另
辟蹊径,有悖传统艺术D.画面混乱,布局毫无章法【答案】C【解析】【详解】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这种对光线和色彩的揣摩也是达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极致
,材料“毛坯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完整”,说明莫奈的作品另辟蹊径,有悖传统艺术,故C正确;A项是现代主义风格,排除;B项是现实主义风格,排除;D项是现代主义风格,排除。5.下表文献中关于唐朝的叙述,表明当时出处叙述内容《清异录》有刁萧者,携一镜……背有字
曰:碧金仙,大中九年十二月铜坊长老白九峰造《三水小牍》钜鹿郡南和县街北有纸坊,长垣悉晒纸《乐府杂录》文宗朝有内人郑中丞,善琵琶……郑尝弹小忽雷,偶以匙头脱,送崇仁坊南赵家修理,大约造乐器悉在此坊,其中二赵家最妙A.手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密B.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打破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一些城市
出现手工业作坊【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材料信息中的镜、纸、琵琶等手工业品均由专业作坊制造,而这些手工作坊又受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产生,故选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手工业分工,也无法体现坊市界限已打破,排除AB
;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情况,无法体现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排除C。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他引用的古典名句最有可能出自A.《论语》B.《孟子》C.《老子
》D.《墨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古典名句具有明显的辩证法思想,符合《老子》的思想特征,选项C正确;《论语》、《孟子》、《墨子》均未有辩证法思想,排除A、B、D。【点睛】解题关键是从引用的古典名句中看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由此解答即可。7.孙中山曾说:“中国古
昔……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A.强调借鉴欧美政治制度B.纯粹学习欧美民主思想C.批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D.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案】
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可知其想仿造欧美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A项正确,B错误;“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指中国早已存在民权思想,并非批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排除C;材料只谈到
了民权的问题,没有涉及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论述,故D项错误。8.“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
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天子亲耕”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其缘于《周礼》,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清朝统治者重视“天子亲耕”活动,反映出其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清朝继承了前朝重视农耕活动的传统
,并非是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C选项错误,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满洲贵族并未成为自食其力的农耕者;D选项错误,重视农业与笼络反清势力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9.东周时期,随着诸侯争霸,强国兼并弱国趋势的加强,逐渐衍生出战国七雄,下列史实与所对应国家匹配的是A.①地
诞生了一种浪漫主义的诗歌体裁B.秦王引黄河水淹没③的城墙,一举歼灭C.秦王对②地采取了离间计D.荀子曾在④地担任“祭酒”【答案】D【解析】【详解】荀子曾在齐国担任“祭酒”,④是齐国,故D正确;①是燕国,战国时期楚国出现浪漫主义的诗歌体裁--楚辞,故A错误;秦王曾经引黄河水淹
没魏都大梁,③是楚国,故B错误;②是魏国,秦王对劲敌赵国采用离间计,故C错误。10.战国时代,齐国君王给予士人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著名学派汇集稷下,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这主要是由于稷下学
宫模式A.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B.符合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C.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D.体现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战国时代……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统治者需要通过稷下学宫模式招徕人才,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稷下学宫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而是强调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故A排除;儒家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但稷下学宫有众多流派,故C排除;稷下学宫模式并不等于社会管理方式,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
确理解材料信息“战国时代……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统治者招徕人才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1.古代罗马的公民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里的“人人”是指A.罗马统治范围
内的一切自由民B.仅仅指原来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公民C.除了广大奴隶以外的所有自由民D.罗马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罗马的公民法的适用范围可知,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奴隶,外邦人,妇女,儿童不在之内,故选B。A项包含了外邦的自由民,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项包含了
外邦的自由民,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公民法的适用范围,罗马属于奴隶社会,阶级社会中法律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公民法的适用范围(对象)是罗马共和国范围内的罗马公民。1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安史之乱”
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
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延续了唐朝的统治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彼此之间攻伐不已【答案】B【解析】【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
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
,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D项错误。13.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A.推动了“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指示认为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和技术,并不排斥可以吸收
资本主义国家中技术上某些好的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在技术上并不存在不是倒向这边就一定倒向那边的问题。这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一边倒”外交政策并未调整,我国在国际斗争中,仍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B选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
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这一目标针对的是“技术一边倒”的口号,与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4.历史学家钱穆曾提出:大体上说,封建时代,以家为国……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秦汉开始只剩了一家,就是当时的皇室,于是家务
转变成政务了。这一转变A.体现了周代权力集中于王室B.顺应了专制体制形成的潮流C.完善了古代中国的中枢机构D.稳定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秩序【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封建时代”与“秦汉”相对应,则“封建时代”是
指商周时期,“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突出的是家国一体特征,因此材料前一部分实际上说的是分封制下,天下为众多的贵族家庭所分割;“秦汉开始……家务转变成政务了”说明国家权力已高度集中到了皇帝手中,皇权专制局面形成,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选项错
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从西周分封制转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变化,而不是完善古代中国的中枢机构,故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权力分散走向了统一时期的权力集中,没有体现封建社会政治秩序是否稳定,D项错误。15.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
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
从1958年开始,由于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长达三年的严重困难局面。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
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充实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到1965年,原定的各项调整任务均顺利完成,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此时期农业
和轻工业等经济部门的发展,并未反映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C选项错误,合作化运动发生于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一直存在,并未被解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6.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
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答案】C【解析】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
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和周年问题,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今年
考查也是意料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鲜亮底色”,突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政治性。本题切入了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
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
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
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
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
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是全国卷的亮点,也是广大师生最头疼
的一道试题。今年的试题一如既往的出乎所有师生的意料,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素材,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考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小说中蕴含的历史现象,为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空间,贯彻了素质教
育的要求。从能力上说,在考查基本思维能力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启示性、开放性,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思维过程是,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如“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
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反映了黑奴贸易;“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座荒岛上……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反映了宗教改革等。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点睛: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
关情节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一改观点论述类题目的限定,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出高考求新求变的思想。本题整体难度不太大,让学生感觉比较平和。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反映的历史现象。18.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所谓民本思想,就是重视,承认民众在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进步性。回首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史,大凡民本思想独树一帜的时候,就会出现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生活安居乐业的局面。大凡
民本思想偃旗息鼓的时候,便是政治黑暗、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如火如荼的时候。民本思想不但没有撼动专制政治,反而加固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要实现对全民的统治,就必须建立严密的等级制。君本民末是实实在在的,民贵君轻则是虚幻缥缈的。——-徐靖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启示》等材料二早期的孙中山
对民的认为,更多的是同情,是重民、爱民与救民。到辛亥革命时期,则实现了由传统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主张“建立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在民有方面,是指人民
理应有四项基本政治权利: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孙中山说,共和国家,重在民治。民之自治,基于自觉,欲民之自觉,不可无启导诱掖之方。在民享方面,是指人民享有作为国家主人的自由平等的一切权利。——摘编于白寿彝《中国通史
》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主张,并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标的两个方面的不同,并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孙中山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答案】(1)主张,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旬子的仁义、君舟民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等评价:进步性,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小农经济发展;从道德上约束
君权局限性:民本思想是为专制统治服务,君本民末是实,民贵君轻是虚。(2)不同:权利主体不同,前者是君主;后者是民众;人民当家作主价值目的不同,前者巩固统治;后者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实现民有民治民享。原因: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民主启蒙思想传
入;孙本人实践。【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详解】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可知:民本思想,就是重视,承认民众在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政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依次列举孔子、孟子、董仲舒、黄宗羲等人的民本思想。第(2
)问,结合材料一中“民本思想不但没有撼动专制政治,反而加固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材料二中“孙中山把以‘民’为主体”“四万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囯民是民国的天子”可知,古代民本思想把君主作为权利的主体;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则是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的统治。古代民本论是为封建
统治阶级服务,巩固封建专制政权;孙中山民本思想则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实现个人的真正价值,实现民有、民治、民享。孙中山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可结合其受古今中外相关思想的影响、及政治经济方面来谈。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抗战胜利后,一些知识分子注重“
经济民主”,他们认为,在大多数人基本温饱未能满足的状况下,谈论自由和民主是奢侈的。正如有人所言:“在我看来,在两种民主不可兼得的今日,一碗饭比一张选票实惠的太多了。”在他们看来,在自由主义经济的私有制下
,贫富悬殊无法避免。他们认为,一个合理的经济制度应使社会总生产的分配尽可能趋于平均。而这种“经济平等”的要求,只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他们以“中间路线”相号召颇有声势的力量。但时人评论,“中间阶层和中间党
派在中国政治上都不会有重要地位,也不会起什么独立作用”,后大部分中坚力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摘编自《新路》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民主思想提出的国内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民主思想的主要观点,并予以简要评价。【答案】(1)背景:抗日战争
胜利;经济凋敝;贫富悬殊;(2)观点:经济民主化优于政治民主;经济平等;赞同生产公有制;评价:注重民主;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切合实际,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或无法实现;【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抗战胜利后,一些知识分子注重‘经济民主’,他们认
为,在大多数人基本温饱未能满足的状况下,谈论自由和民主是奢侈的。”、“在自由主义经济的私有制下,贫富悬殊无法避免。”结合所学从抗日战争胜利、经济凋敝、贫富悬殊等方面说明经济民主思想提出的国内背景。(2)依据材料“在我看来,在两种民主不可兼得的今日,
一碗饭比一张选票实惠的太多了。”、“而这种‘经济平等’的要求,只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结合所学从经济民主化优于政治民主、经济平等、赞同生产公有制等方面概括经济民主思想的主要观点。依据材料“在大多数人基本温饱未能满足的状况下,谈
论自由和民主是奢侈的。”、“在我看来,在两种民主不可兼得的今日,一碗饭比一张选票实惠的太多了。”、“中间阶层和中间党派在中国政治上都不会有重要地位,也不会起什么独立作用”结合所学从注重民主、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切合实际,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或无法实现等方面简要评价这一思想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