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统考版)202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十一)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docx,共(17)页,32.70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8b663f67bbfca860ebd669bae6614d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时作业(十一)古代诗歌鉴赏精准对练一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专练1.[思想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风雨中诵潘邠老诗韩淲①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从来野色
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注】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
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2.[思想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南乡子周邦彦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
澌趁水流。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答:3.[观点态度]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岁暮归南山①孟浩然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
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注】①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已4
0岁的孟浩然在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于好友王维住处所作。②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为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之处,后亦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天。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地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答:4.[观点态度]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
目。溪桥晚兴郑协①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注】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
5.[思想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瑞鹧鸪辛弃疾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
期闲居并终老于此。②长卿终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答:6.[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瘦马图[宋]龚开①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
闲②。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注】①龚开,宋末元初人,曾居广陵幕府,宋亡后深隐不仕,靠卖画为生。此诗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瘦马图》所作的题画诗。②闲,马厩。这首诗通过马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精准对练二古诗语言艺术、抒情方式、表达技巧专练1.[炼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南定楼遇急雨陆游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人语朱离①逢峒獠②,棹歌欸
乃下吴舟。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注】①朱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②峒獠: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本诗颔联哪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答:2.[炼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淮上喜会梁川故人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颔联中“浮云”“流水”两词用得极为贴切,请作简要赏析。答:3.[诗眼]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重阳日再到共城①百源故居邵雍故国逢佳节,登临但可悲。山川一梦外,风月十年期。白发飘新鬓,黄花绕旧篱。乡人应笑我,昼锦②是男儿
。【注】①共城:今河南辉县。邵雍曾在共城居住,故称故居。②昼锦:衣锦还乡。《汉书·项籍传》载,秦末项羽入关屠城,有人劝其留居关中。项羽见秦宫已毁,思归江东,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遂称富贵还乡为“衣锦昼行”,省作“昼锦”。本
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4.[炼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丘为落第归江东王维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祢不能荐②,羞为献纳
臣③。【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②祢:祢衡,有辩才,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对本诗首联进行简要赏析。答:5.[语言风格]阅
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双调]大德歌·夏关汉卿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简析本曲的语言特色。答:6.[表现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水调歌
头·台城游贺铸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云观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吟醉送年华。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
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词的上片进行赏析。答:7.[表达方式]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山坡羊·西湖杂咏薛昂夫①山光如淀②,湖光如练③,一步一个生绡④面。叩逋仙⑤,访坡仙⑥,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
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注】①薛昂夫:元代散曲家,回鹘人。他用[山坡羊]的曲调写了春、夏、秋、冬的西湖四季景色。②淀:青黑色染料。③练:白色的丝织品。④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古人用来作画,所
以也指画卷。⑤逋仙:林逋(967—1028),字君复,北宋著名诗人。性孤高自好,终生不仕,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赏梅养鹤,也不婚娶,人称他“梅妻鹤子”。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山,每逢客至,叫门童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归。
⑥坡仙:指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诗人。他任杭州刺史时在西湖筑堤,夹堤广植柳桃。人称苏堤。同是表达游湖之感,上面元曲中的“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与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尾联,分别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答:8.[表现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潞府客亭寄崔凤童①王昌龄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新知偶相访,斗酒情依然②。一宿阻长会,清风徒满川。【注】①潞府:潞州府,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客亭:旅馆。崔凤童:作者新结识的友人。②依然:形容思念依恋。与诗的首联相比,颔联写景的角度有何
不同?请简要分析。答:9.[表现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贼平后送人北归①司空曙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②。【注】①本诗是作者于安史之乱平定后所作。②愁颜:指友人北归途中见此景象时的表情。这首诗除借景抒情外,
整首诗歌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请指出该手法,并分析。答:10.[表达方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
冬雪里看!【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全诗就这一点作简要分析。答:精准对练三古诗的写景艺术专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雨过至城西苏家【注】[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
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答: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
路,炬火驿前迎④。【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答: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
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
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注】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5.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村饮黎简①村饮家家醵②酒钱,竹枝篱外野棠边。谷丝久倍寻常价,父老休
谈少壮年。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秧苗已长桑芽短,忙甚春分寒食天。【注】①黎简:清代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②醵(jù):凑钱。诗歌第三联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精准对练四古诗的抒情艺术专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
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答: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酒泉子潘阆长忆
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词的下片中,“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览镜刘希夷青楼挂明镜,临照不
胜悲。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叹息君恩尽,容颜不可思。作者写了览镜的哪些感受?语言有怎样的特点?结合诗句分析。答: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寒夜次潘岷原韵[清]查慎行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
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注]灯明。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注】阚(kàn):看。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谿叟景云豁翁居处静,谿鸟入门飞。早起钓鱼去,夜深乘月归。露香
菰米熟,烟暖荇丝肥。潇洒尘埃外,扁舟一草衣。诗歌前三联是围绕尾联哪一个词来写的?请结合诗句分析。答:课时作业(十一)古代诗歌鉴赏精准对练一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专练1.答案:不矛盾。①壮心:作者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触景
生情,自然壮怀激烈。②断肠:又因为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行藏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诗人油然而生悲愁。③作为曾经入仕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三十多岁的诗人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
人乃如许”,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2.解析:下阕前两句中的“怯”“休”两个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不想梳头,欲梳又止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联系上阕描写的到来的春天可知
,应该是春天的到来勾起了词中人物的情思,因而感到孤独忧伤。答案:①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孤独苦闷的愁绪。②这是通过人物自身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的。清早起来原本不想梳头,迟疑之后,刚刚打算绾起秀美的长发,却难以抑制内心的忧伤,精神有些
恍惚,不觉又停了下来。3.解析:两首诗虽然都与出仕相关,但态度却不相同。根据注释①,《岁暮归南山》是40岁的孟浩然落第时所作。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阐发愁寂空虚
之情。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的幽思。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干谒诗。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诗人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
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是希望对方予以引荐。答案:不相同。《岁暮归南山》是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自己对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弃”“故人疏”“白发”“年老”表明仕途阻断,报国无门,最后抒发自己求仕而不得之后的无可奈何的情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的是诗人不甘寂寞
,渴望被举荐。“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济”“观垂钓”“羡鱼情”表明他积极求仕,渴望被举荐。4.解析: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运用诗歌的内容解释,注意抓住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寂寞”“晚照”“杜鹃”和注释中的“南宋遗民”分析情感。答案:不同意。
本诗从表面上看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作者内心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5
.答案:①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之情。②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的。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之情。6.答案:本诗塑造了一匹昔日神骏、今日骨瘦如柴的马的形象,托物
言志(以马自喻),以瘦马之独立夕阳、无人怜惜,表达了亡国的落寞、失意;以马之虽“瘦”却依然如山“屹立”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忠于先朝、守志不阿的气节,清高(高洁)、坚贞的傲骨。精准对练二古诗语言艺术、抒情方式、表达技巧专练1.答案:“争”和“乱”。“争”为“争相、竞相”之意,
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江山重重叠叠地争相奔涌进入眼帘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山河的赞美之情;“乱”写出风劲雨急的动态场景,紧扣标题“急雨”,更充分地表现了“急雨”的特点,也表达了羁旅奔波之苦。2.答案:浮云、流水两词都用
了比喻的手法,描写出别后像浮云一样漂泊不定,十年的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表达了诗人对别后多年漂泊、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人生感喟(感慨)。3.答案:诗眼是首联中的“悲”字。“悲”字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诗歌
首联直言登临之悲,后三联具体写悲的内容;颔联写多年漂泊,故乡的山川风月只能在梦中相见,是身世飘零之悲;颈联写故乡风物依旧而自己华发早生,是人生短暂之悲;尾联写自己落魄还乡,徒惹嘲笑,是老大无成之悲。4.答案:①点题:“
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切合标题中的“送归”。②情感内涵丰富:“怜”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意思相近即可)5.答案:本曲语言质朴自然,
通俗流畅,生活气息浓厚,用词精练妥帖。“俏冤家”“想念他”“瘦岩岩”等语通俗自然,较口语化。“偏”“羞”等字精练传神,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6.解析:上阕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解答本题时,要将对比的双方分析清楚,还要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从“台城游冶”到“吟醉送年华”用生动的史实铺叙六朝最后一位君主陈叔宝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最后两句与前面的词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以“回首”二字,由繁华陡折至败亡,以“却羡”二字,漫画似的勾勒出被隋兵攻破金陵,陈后主走投无路,最后连井中蛙也做不得的悲惨结局,表达了词人对群
丑的愤怒与鄙弃。7.解析:元曲中的“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表达的情感是间接的。作者写到别管那些天晚路远的事,且自饮酒游西湖。表达自己沉醉于西湖美景之中的喜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
沙堤”直接表达了诗人徜徉在西湖美景中的愉悦。答案:元曲间接抒情,虽夜深路远,还不愿返回,劝友人继续饮酒,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游西湖的喜悦和兴奋。唐诗直抒胸臆,“最爱”和绿荫下白沙堤的“行不足”,直接表达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愉悦之情。(意思答对即可)8.答案:颔联主要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写景。上
句描写愁客(作者)独对秋月的情态,是静景;下句描写傍晚的天空回荡着山寺钟声的情景,是动景。进一步渲染了空寂的氛围。9.答案:本诗突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首联写实,交代诗人和友人当年同时离家避难,如今诗人送友人“独北还”
,而自己却“不得还”的境遇;颔联首句实写流落他乡白发已生,而后句则虚写“旧国”青山如故;最后两联虚写,想象友人“北还”旅途中寂寞、艰辛、愁容不展的处境。虚实结合,互为补充,拓展了诗的意境,丰富了诗的情感。10.答案:托物言
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其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不愿随势就俗的清高品格,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精准对练三古诗的写景艺术专练1.解析:回答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结合诗歌中描写雨后景象的诗句逐一筛选、提炼、概括即可。答案: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柳色葱翠2.解析:首先,考生要抓住题干给出的提示信息“第二联”“写景精细”。其次,结合相关诗句,把关键的景象点提取出来并具体分析:如上句中的“风林”交代背景,而在整个风林中“一叶”落下则显得格外凄清;下句中的“露草”指露水沾湿小草,显示
秋意已深,“百虫鸣”指秋虫鸣叫,备显凄凉之意。另外,要注意明确第二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如写秋虫鸣叫,是为了衬托秋夜的寂静,这里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最后,还应点出景物整体的风格,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等。答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以动衬静,全联细致地写出了
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3.解析:这是一首借禅意表达诗人追求宁静淡泊情趣的诗歌。全诗围绕“寻”字展开,前四句叙寻而不遇,着重描写了常山道人隐居地清幽、宁静的环境,后四句写入山寻找道士所见到的清新宜人景观,尾句
表现惬意自得的喜悦。应紧扣题干中的“隐居地”,从前四句中组织答案,要联系景物描写的内容概括出景色特点并作适当分析说明。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解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物象与人物之
间的内在精神意趣的联系,扣住形象蕴含的情感与象征的身份作答。两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两首诗都写了“木芙蓉”这一物象,但表现的侧重点明显不同:吕诗中写木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毫不在意,逍遥自适,是豪迈大度的士大
夫的象征。范诗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霜雪,但未作“愁”“怨”之色,仍乐观处世,象征孤独但乐观的人物形象。形象分析题一定要结合诗句中表现形象特征的关键字眼作答。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木芙蓉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
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5.解析:考生先要提取诗歌第三联中的典型意象,如细雨、归人、芳草、东风、老牛、落花等,然后将意象组合起来形成画面,并对画面特点加以概括。概括时要分清哪些是画面的背景,哪些是主体形象。如细雨蒙蒙、
芳草萋萋、东风吹拂、落红无数是画面背景,暮归的农人、枕着落花休息的老牛是主体形象。最后要明确画面体现的季节以及画面体现的总体风格,如诗中落花体现暮春时节,农人归来、老牛休息表现了宁静悠闲的生活场景。答案:这两句选取了细雨、芳草、东风、落花、归人、老牛等典型意象,描绘出了一幅细雨蒙蒙
、芳草萋萋、风吹芳草、落英无数的环境中农人晚归、牛枕花眠的宁静悠闲的暮春乡野图。精准对练四古诗的抒情艺术专练1.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
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2.解析:解答此题时,要明确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本词下片写的是当日楼
上的见闻,“笛声依约芦花里”写声,写出了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白鸟成行忽惊起”写形,用“忽惊起”写出了白鸟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之感。这两句词以景寓情,借景抒怀,渲染了清幽、空旷、辽远的背景,寄托了作者的喜爱
和向往之情。答案:“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邈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解析:解答本题,
考生首先要注意情感表达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情感可以直接表达,也可以通过形象、景物、典故等间接表达。这首诗中,“临照不胜悲”“人生能几时”“叹息君恩尽”“容颜不可思”等都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老去的悲叹,不得君王宠信的悲伤,语言朴实直白;而颈联中以“秋风”“明月”烘托自己对君恩的
向往以及君恩已尽的悲伤,则是间接表达情感,语言生动形象。如此分析,稍加概括,便可得出答案。答案:作者写了人生垂老的叹息,君王恩宠已尽的悲伤。语言朴实直白,又不乏形象生动。首联直接表现临照之悲;颔联以“白发”这一大众化的意象表达垂老之悲;颈联以“秋风”“明月”渲染凄清悲凉的气氛;尾联直抒胸臆,叹
息不受君王宠信的悲伤。4.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析诗歌标题,抓住关键词“寒夜”。其次,具体分析诗句内容,可发现“寒”字在诗歌中既有直接体现,如“西风”“落叶打窗鸣”“十月江寒”“霜压啼乌”,也有间接体现,如感到布被轻薄等。由此可锁定“寒”字为本诗的诗眼。最后,要结合
诗句内容进行具体描述,描述时需要点出其中使用的表达技巧,如首联写西风之声、落叶打窗之声,从声音角度写出“寒”的感觉;颔联以感觉被子轻烘托出寒冷,颈联写“霜压啼乌惊”,都属于从侧面表现“寒”。答案:诗眼是“寒”。①首联写西风瑟瑟,落叶打在窗户上,从声音角度写出“寒
”的感觉;②颔联先直陈“十月江寒”,然后写诗人半夜被冻醒,觉得被子单薄,从侧面表现寒冷;③颈联写寒霜落下,使栖息的乌鸦啼叫飞起,也从侧面写出寒冷难耐。5.解析:答题时,首先,考生要找准关键词,要重点关注概括性的形容词,如本诗中应该是“潇
洒”。其次,要理解该词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本诗中前三联分别从主人公的居住环境、行为、饮食等方面表现出“潇洒”。首联通过“鸟入门”这一细节,体现居住环境的悠闲潇洒;颔联通过“早起钓鱼”和“乘月归”体现主人公行为的自由无拘;颈联通过“菰米熟”“荇丝肥”这两个细节,说明主人公在山中衣食无忧,生活潇
洒。答案:潇洒。首联以“鸟入门”体现居住环境的潇洒;颔联写主人公早出钓鱼,乘月而归,表现其行为无拘,自在潇洒;颈联以“菰米熟”“荇丝肥”体现主人公住在山中衣食无忧,潇洒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