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共(6)页,269.28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855afc4dbef57fb97124f03892b084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年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高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份)一、选择题1.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社会转型B.文明起源C.政权分立D.国家产生2.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
由中央委派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予相应官职。由此可推知,这一制度的颁行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B.推动曹魏统一北方C.保证官员廉洁D.提升寒门庶族地位3.宋代各类学校“广开来学之路”扩大招生范围,与唐代相比,入学门槛降低很多。在宋代
现实生活中,如“工商杂类”甚至连处于社会底层的“贱民”,其子孙都可以进入州、县学校读书。这一现象说明宋代()A.理学形成推动教育发展B.教育公平得以实现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4.据记载,“乾隆初,始闻有洋钱通用。至四十年后,洋钱用至苏、杭。其时我邑(今江苏无锡
)广用钱票,兼用元丝银。后银价稍昂,乃渐用洋钱”,乾隆五十年后“但用佛头(西班牙银元)一种”。这反映了乾隆时期()A.清政府的货币主权逐渐旁落B.白银外流引发了严重的钱荒C.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加深D.西班牙垄断了中外贸易通道5.与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相比,上海庚予时论中出现了诸如“满贼”“北京
贼政府”“觉罗氏江山破碎”“东南半壁”“迁都南京”等新术语和新话题,这种言论在以往都未见或少见。该变化表明当时()A.清政府成为众矢之的B.立宪骗局的破产C.上海成为变革的先导D.中央权威的式微6.民国初期,出现了一批华资商业银行,并获得较
快发展,投资方向主要是华资工商企业和铁路等。除中国、交通两行外,北洋政府还牵头成立了实业、垦边、农工等政策性银行。这种现象()A.促进了经济区域布局的完善B.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有效执行C.遏制了欧美列强的经济侵略D.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
7.20世纪50年代,为履行“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承诺,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工人新村”,工人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下图为创作于1952年的宣传画《工人新村》,该作品()A.反映了生产关系变革带来的喜悦心情B
.描绘了工人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场景C.体现了“一五”计划在工业上成就D.展示了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共鸣8.1986年,有西方记者评价中国农民企业家“几乎没有任何商业方面的经验”“不知道如何管理一家工厂,不知道如何做财务报表,也不知道怎样才能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然而,他们的企业却蓬勃发
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C.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的完成D.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9.《民主的模式》一文中指出:“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做贡
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表明古代雅典()A.注重维护城邦利益B.推行直接民主政治C.公民缺少民主权利D.公民道德高于一切10.16—17世纪,法国通货膨胀严重,巴黎市场上1塞提埃(谷物用的容积单位)上好的小麦的价格从1500年的1利弗尔多一点涨到1
550年的4.15利弗尔(货币名称),再到1600年的8.65利弗尔,直至1650年的18利弗尔,这种通胀现象在西欧其它国家也普遍存在。该时期的通货膨胀()A.引发了西欧的“价格革命”B.表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D.得益
于工业资本的扩张11.1870年前,德意志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国籍法》,这大大限制了邦与邦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从而使煤铁资源丰富的少数工业中心难以得到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各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
商业法律阻碍着商品的流通;由于诸邦林立,缺乏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这主要说明德国()A.工业发展缺乏充足劳动力B.分裂割据影响工业化的进程C.统治者不够重视海外贸易D.资产阶级统一愿望最为强烈12.二战后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
球卫生防疫,曾推出1947年“全球流感规划”、1952年“全球流的感监测网络”、1955年“全球消灭疟疾计划”、1967年“全球根除天花计划”等计划项目,但全球合作整体进展缓慢。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防疫体系尚未开始建立B.做法突破了国家主权界限C.世卫组织缺少有效管理机制D
.冷战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二、解答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朝,设有监察之官“啬夫”。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杂律》为惩治滥用职权等职官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自魏晋始,御史台脱离少府而成为完全独立的监察机构。唐代,尚书省左右仆射兼掌对御吏的监察。我国古代监察
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其标准大致包括品德、学识和经验三方面。如宋朝规定:“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授予)监察御史。”明朝谏官的职能由六科给事中取代,监察六部官员。清雍正年间,清廷取消了六科给事中执掌的封驳权,“以六科内升外转,始隶都察院”,都察院的监察职能进一步加强。清政府制定了
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察院是颇具特色的独立监察机关,它直接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在
近代中国的政制实验田里,基于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和源自西方的议会监察制度互相竞争。经过民国初年的探索与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监察院的实践,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将美国式的参议院制度与中国传统监察
制瘦融于一炉,使得监察院无议会之名却有议会之实。这样中西合璧的制度探索受到很多批评,但无论如何,监察院制度的弊端并不构成废除独立监察制度的理由,源自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至今仍有重大价值。——摘编自聂鑫
《中西之间的民国监察院》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不断高涨,我国监察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由试点到全国推行,提高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性,实现了监察的无死角、全覆盖,整合了监察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反腐败合力,这是我国反腐败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
的一次重大变革。——摘编自李凌云《新中国监察制度七十年的嬗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形成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我国加强监察体
制改革现实意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的材料关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学术界曾有过多种讨论,有学者认为是资本主义化,因为中国“现代化”过程是向资本主义学习;有学者认为是“乡村”现代化,因为中国“现代化”过程畸形、后发、时断时续、缺乏动
力;有学者认为是被耽误的现代化,因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与中国走向衰落、半殖民地、各种革命运动重叠——摘编自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上述材料是学者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讨论。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的
“现代化”过程提出观点,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一个观点,且不得与材料中的观点重复,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七月,司马光知谏院“以言事为职”,开
始了他为时五年的谏官生涯。改革科举考试是司马光进谏的重要方面,是其吏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宋承唐制,先考辞赋,后考其他。司马光在《论举选状》中明确提出,科举选人应“以德行为先”,其次是经术,再次是政事(政治
见解),最后才是艺能(辞赋)。“明经”一科向来考五经、九经的背诵能力,所以一些擅长背书的人往往高中,有治国安邦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反而会落选。司马光主张多出一些分析性的考题,把“明经”一科从死记硬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
时的考官出题不求实际、只求奇巧,“或离合句读,故相迷误;或取卷末经注字数,以为问目”,使得百分之八九十的应试举人交白卷,偏离了科举取士的本意,而起了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反作用。司马光对这一现象给予了抨击,
明确提出应重选命题官,用“通经术、晓大义”的人来命题。——摘编自宋衍申《司马光知谏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科举改革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司马光科举改革的主张。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郑律成(1914—197
6),出生于朝鲜,自幼有音乐天赋。1933年,郑律成和一批朝鲜爱国青年来到中国,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投身到中国抗日救亡运动中。1937年冬,郑律成越过道道封锁,来到了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9年,郑律成加入中国
共产党。在延安这片圣土上,郑律成多年的生活、思想和艺术积累终于喷发,创作了《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进行曲》等广受欢迎的歌曲。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新中国成立后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他一生创作了近400首(部)各种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为战士、工人农民、儿童创作的,他的音乐旋律激情澎湃,感人至深。——摘编自《百年巨匠·“军歌之父”郑律成》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律成音乐创作成就突
出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艺术作品运用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意义。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