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丽水市、衢州市三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考试地理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5.494 MB
  • 2024-10-2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浙江省湖州市、丽水市、衢州市三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考试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湖州市、丽水市、衢州市三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考试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湖州市、丽水市、衢州市三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考试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7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浙江省湖州市、丽水市、衢州市三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考试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20)页,5.49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84bb83b7e85591a15d8b47d0107d56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丽水、湖州、衢州2022年11月三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2.试卷共8页,有3大题,2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3.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4.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

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域的地貌景观图。图中自然景观地貌特征是()A.①地陡峭狭窄,形如岬角B.②地上宽下窄,形如蘑菇C.③地两壁陡立,谷底狭窄D.④地山坡陡峭,远望如林【答案】C【解析】【详解】①图

示冰川地貌,冰川侵蚀形成,两壁陡立,形成角峰,岬角是海岸地貌,A错;②图示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形成,上宽下窄,形如蘑菇是雅丹地貌,B错;③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峡谷地貌,两壁陡立,谷底狭窄,C对;④是雅丹地貌,风力侵蚀形

成,侧壁陡立,上宽下窄,山坡陡峭,远望如林是喀斯特地貌,D错,故选C。【点睛】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能称为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2.青田“稻

鱼共生系统”将种稻和养鱼有机结合起来。在减污降碳方面,稻鱼共生系统相比水稻单作系统具有显著优势。与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鱼共生系统在降碳方面有优势的主要原因是()A.增强了水稻的光合作用B.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C.降低了

劳动力的投入D.减少了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所知,稻鱼共生生态系统将鱼与水稻之间的生物特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水稻害虫、浮游生物-鱼类-粪便肥田的生物链,在水稻产能作为主产能的前提下,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或充分合理利用

资源,碳元素能被充分利用吸收,利于维持有机的生态系统稳态,D对;水稻的光合作用与太阳辐射有关,与降碳无关,A错;水稻种植是劳动密集型农业,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水资源利用效率没有明显提高,BC错;故选D。【点睛】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强度大,需要投

入大量劳动来精耕细作,东亚、东南亚、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3.热力图是采集手机用户的位置信息,经过分析处理后在百度地图上可视化显示。下图为某地某日11时核酸检测点的热力图。在百度热力图中运用()A.GIS为用户计算核酸

检测的时间B.GIS为用户规划去核酸检测点的路线C.RS为用户搜索最近的核酸检测点D.BDS为用户查看核酸监测点的排队人数【答案】B【解析】【详解】GIS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可以为用户规划去核酸检测点的

路线,但是不能计算核酸检测的时间,故A错误,B正确。RS为遥感,可以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GPS可以为用户搜索最近的核酸检测点,故C错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只主要应用于定位,导航,不可以为

用户查看核酸监测点的排队人数,D错误,故选B。于家村坐落于太行山东麓,其古民居为石英砂岩砌筑而成的石墙瓦房,墙体厚实,屋顶微倾。下图为于家村古民居建筑布局图及房屋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4.影响该村古民居集中分布在河流北侧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交通便利B.气候湿润C.地势平坦D.水源充足5.于家村

的石墙瓦房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A.墙体厚实—御寒避暑B.石头建材—抵御风沙C.合围院落—补充光照D.屋顶微倾—排除积雪【答案】4.C5.A【解析】【4题详解】据图所知,河流北侧等高线稀疏,地形相对平坦开阔,民居集中,C对;交通便利不是自然原因,A错;分布河流北侧主

要是考虑地形,与气候关系不大,河流沿岸都水源充足,BD错,故选C。【5题详解】于家村坐落于太行山东麓,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高温,石墙瓦房墙体厚实可以御寒避暑,A对;石头建材是因为位于山区,就地取材,B错;合围院落,四周房屋院墙围住,可以抵御

风沙,C错;屋顶微倾主要利于夏季屋顶排水,D错;故选A。【点睛】河流对聚落的影响:1、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淡水资源。2、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3、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利于耕作。我国白色家电企业在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先天优势并不突出的合肥抓住机遇,克服不利条件,成功升格为“白色家电中心”。完成下面小题。6.东部地区白色家电企业转出的“推力”是()A.环保要求提高B.技术要求下降C.交通物流完善D.市场相对饱和7.大量白色家电落户合肥,对合肥的影响是()A.导

致产业“空心化”B.形成高效益的产业基地.C.降低环境污染风险D.减少传统产业就业人口【答案】6.D7.B【解析】6题详解】白色家电企业技术要求没有下降,B错误。环保要求提高不是东部地区白色家电企业转出的推力,A错误。交通物流完善是东

部地区的优势,不是东部地区白色家电企业转出的推力,C错误。由于东部地区市场相对饱和,所以白色家电要向中西部转移,因此东部地区白色家电企业转出的“推力”是市场相对饱和,D正确,故选D。【7题详解】大量白色家电落户合肥会带动合肥地区经济发展,形成高效益的产业基地,B正确

。不会导致产业的空心化,A错误。会提高环境污染的风险,C错误。对传统产业就业人口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工业区位选址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2)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

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基于各行业污染物协调减排及能源供应稳定的前提下,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对此,某研究中心建立了多目标规划模型。图为该模型中2021~2060年各代表年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例

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对未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度最大的行业()A.钢铁B.建材C.电力D.化工9.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主要是为了()A.调整产业结构

B.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C.缓解资源枯竭D.化解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答案】8.C9.B【解析】【8题详解】【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钢铁行业、建材、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都在逐渐增多,因此其贡献在减少,且幅度小,故ABD错误;图中显示电力行业的比例由70

.66%,减少到43.34%,主要是我国能源结构的改善,科技投入的增大,资源利用率上升,因此电力行业的排放减少,因此电力行业贡献最大,故C正确。答案选择C。【9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题意和材料可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于我国的主要目的是为防止全球

的气候持续变暖做出贡献,保护生态环境,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故B正确;调整产业结构是优化国内产业的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不是该题的主要目的,故A错误;材料和题意都显示其目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并未将资源枯竭放在首位,因此不是主要目的,故C错

误;碳排放的限制要求,在短期上是对经济发展有制约作用的,但长期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因此化解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不是主要目的,故D错误。答案选择B。【点睛】“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历史

峰值,其间碳排放总量依然会有波动,但总体趋势平缓,之后碳排放总量会逐渐稳步回落。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在

做好生态修护基础上,亚热带干旱河谷灌丛区制定实施了“田园计划”,规模化种植芒果、冰糖橙、沃柑等热带水果。下图为云南大理苍山(南北走向)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0.该山年降水量最为丰富的地区分布在()A.东坡云南松林分布区B.东坡云南铁杉分布区C

.西坡云南铁杉分布区D.西坡常绿阔叶林分布区11.在该地规模化种植热带水果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是()A.土壤肥力B.水土流失C.土地平整D.水源灌溉【答案】10.D11.D【解析】【10题详解】云南大理苍山(南北走向)降水来自于西南季风的影响,故西坡为迎

风坡,降水量多于东坡,AB错误;西坡中常绿阔叶林为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需水量最大,该区域降水最丰富,D正确,C错误。故选D。【11题详解】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干旱河谷,河谷地区气温高,降水少,热带水果需水量大,故规模化种植热带水果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水源灌溉问题,D正确;热带水果种植在河谷灌丛区,

土壤肥力较高,A错误;热带水果可以种植在山区,有利于保持水土,不需要平整土地,BC错误。故选D。【点睛】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大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元江、怒江、南盘江等沿江的四川攀枝花、云南和

贵州等地区。干热河谷的成因,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被归结为:“焚风效应”和“山谷风局地环流效应”。朝鲜海峡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与日本九州岛之间。完成下面小题。12.据图推断,朝鲜海峡东南岸表层洋流为()A.寒流,夏季强B.暖流,冬季强C.暖

流,夏季强D.寒流,冬季强13.朝鲜海峡盐度()A.受陆地淡水影响西部低于东部B.受暖流影响远海比近岸冬夏变化大C.受海水蒸发强度影响夏季高于冬季D.主要受降水量影响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答案】12.C13.A【解析】【12题详解】据图可

知,朝鲜海峡冬夏季水温线向低值凸出,凸低为高,故朝鲜海峡水温高于两侧,故存在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同时,夏季水温线密集,故朝鲜海峡东南岸表层洋流夏季强于冬季,C正确,排除ABD。故选C。【13题详解】据图可知,朝鲜海峡盐度西部低于东部,原因

在于西侧有河流汇入,盐度降低,故A正确;受暖流影响远海比近岸温度,密度等冬夏变化小,盐度变化小,故B错误;据图可知,朝鲜海峡盐度冬季,夏季均是西部低于东部,同时冬季西侧盐度高于夏季,不是仅仅受到海水蒸发强度影响,故C错误;朝鲜海峡盐度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主要受到陆地淡水影响,不是降水量影响,东南侧降

水多,应该盐分低。故D错误,故选A。【点睛】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人们用盐度来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14.下图为某学生野外地质实习的区域地质图。该学生沿西北-东南方向所画的地层剖面图,岩层位移方向画正确的

是()A.B.C.D.【答案】B【解析】【详解】剖面图从左向右存在两处断裂面,由C1向C2、C3、P1岩层年代依次由老变新可知,左侧第一处断裂面表现为C1岩层相对于右侧的同一岩层位置偏高,故左侧相对上升,右侧相对下降;第二处断裂面表现为C2岩

层相对于右侧的同一岩层位置偏高,也表现为左侧相对上升,右侧相对下降。由此可以得出中间岩层相对右侧岩层上升,左侧岩层相对于中间岩层上升,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下图为过去50年6~8月份厄尔尼诺(a)、拉尼娜(b)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热带

气旋生成位置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5.与厄尔尼诺相比,拉尼娜事件导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A.总体数量偏多B.北部数量增加C.影响范围变小D.东部数量增加16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A.冷性鱼类大量死亡B.大气输送给海洋的固体杂质增多C.

接收的太阳辐射增多D.降水量增多【答案】15.B16.C【解析】【15题详解】结合图片可知,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气旋数量没有明显增加,A错误;拉尼娜事件发生时北部气旋数量要多于厄尔尼诺时期,B正确;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气旋影响范围变大,C

错误;拉尼娜事件发生时东部数量减少,D错误。故选B。【16题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太平洋东侧冷性鱼类大量死亡,A错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大气输送给海洋的固体杂质

变少,B错误;晴天变多,太阳辐射变多,C正确;下沉气流,降水变少,D错误。故选C。【点睛】厄尔尼诺,又称圣婴现象,南方涛动。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

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人口迁移性别比通常用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下图为1953~2020年东北三省人口净.迁移性别比变动图(横轴以上为净迁入,横轴以下为净迁出)。完成下面小题。17.东北三省人口

净迁移有利于其重工业发展的时段是()A.①B.②C.③D.④18.从年龄阶段看,③时段迁移的人口主要是()A.青少年人口B.青壮年男性C.老年人口D.青壮年女性【答案】17.A18.B【解析】【17题详解】人口迁移性

别比通常用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①大于100,代表男性人口迁入多,利于发展重工业,A正确;②代表男性人口迁出和女性人口迁出数量相当,B错误;③④代表男性人口迁出多于女性,CD错误。故选A。【18题详解】根据上题可知,①

阶段东北地区重工业发展起来,涌入大量男性劳动力,③阶段老工业衰落,大量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B正确;③时段代表男性人口迁出多于女性,D错误;青少年人口、老年人口迁移概率小,AC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淡水资源分布、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等,这些是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格局,从而决定着人类的迁移方向和规模。2、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婚姻和家庭等,人类为了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满足生活态度和生活

期望也会进行迁移。3、政治因素。如: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常常引起人口迁移。陕西省石峁城始建于4300年前,据研究发现建成时,M、N墙面在夏至日出时均能被照亮;现在,夏至日出时,M被全部照亮,N墙面不能

被照亮。完成下面小题。19.城门过道的走向大致为()A.西北-东南B.东北-西南C.东西走向D.南北走向20.4300年前的黄赤交角与现今相比()A.更大B.更小C.相等D.无法比较【答案】19.B20.A【解析】【19题详解】陕西省夏至日出东北,M、N墙面在夏至

日出时均能被照亮,走向应该与日出光线平行,结合选项可知,呈东北-西南走向,B正确,排除ACD。故选B。【20题详解】据材料可知,4300年前M、N墙面在夏至日出时均能被照亮,M、N墙面在夏至日出时均能被照亮,可知现在夏至日直射点纬度更靠南,

北回归线纬度减小,黄赤交角度数减小。4300年前的黄赤交角与现今相比更大,A正确,排除BCD。故选A。【点睛】日出日落方位规律:(1)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北升起,在西北落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2)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南升起

,在西南落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3)太阳直射赤道,太阳从正东升起,在正西落下(极点除外)。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1.下图为钱江源国家公园功能分区示意图

。核心保护区管理和建设措施合理的是()的A.对重点保护植物资源视情况开展迁地保护B.开展生态农业、传统文化展示等利用活动C.杜绝对亚热带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干扰活动D.建设不与环境相冲突的文化遗产体验设施【答案】C【解析】【详解】钱江源核心保护区应严格限制各种人类的开发活动,杜绝对该

公园生态系统有破坏的农业、工业、文化活动等干扰活动,BD错误,C正确;对重点保护植物资源开展迁地保护说明该区受到严重破坏,无法保障植物资源的延续,A错误。故选C。近年来,在强省会战略的推进下,陕西省形

成以“省会城市高度集聚”的单引擎模式。下表为陕西省两次人口普查城市人口变动情况。完成下面小题。地区2020年人口普查(万人)2010年人口普查(万人)人口相对数变化(%)全省395337335.9西安129584753榆林36

23358.5延安2282194.4安康249263-5.2汉中321342-6.0宝鸡332372-10.6渭南469529-11.3商洛204234-12.8铜川7083-16.3咸阳421510-17.322.陕西省近十年城市人口变动,

反映了陕西()A.城市群不断衰弱B.大部分城市进入逆城市化C.核心城市辐射作用增强D.高新技术产业向北部转移23.近十年来,陕西省单引擎模式加强,主要是因为与省内其他城市比,省会()A.生态环境承载力强B.与其他城市

间的时空距离近C.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D.科技创新和组合创新能力强【答案】22.C23.D【解析】【22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陕西省2020年城市人口数量比2010年多,说明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群并没有衰弱,A

错误;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没有出现逆城市化,B错误;核心城市的人口数量增加,低等级城市的人口数量减少,说明核心城市辐射作用增强,C正确;没有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知识,D错误。所以选C。【23题详解】省会城市的产业基础较高,高校和科研

院所数量众多,科技创新和组合创新能力强,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D正确;西安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差,A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西安距离榆林的距离较远,B错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是导致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主要因素,C错误。所以选D。【点

睛】核心城市首先通过自己优先发展或者发展突出的优势,对周边地区产生集聚的效应,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原材料等等向核心城市靠拢。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对腹地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产生辐射效应并形成紧密地

联系。世界著名中心城市如纽约、东京、伦敦等都发挥了强大的辐射作用。台风登陆会对大陆风场产生显著影响,图a为某次台风两个气象站的观测数据;方位角表示台风中心相对于气象站的位置,图b为方位角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4.下图为每隔

6小时标记一次台风中心位置所绘的台风路径,正确表示此次台风路径的是()A.B.C.D.25.关于气象站观测到的风向,正确的是()A.气象站1—21日18时—东北风B.气象站1—22日06时—西南风C.气象

站2—21日18时—西南风D.气象站2—22日06时—西北风【答案】24.A25.A【解析】【24题详解】结合图文信息可知,关于气象站1的方位角台风从最初的方位角100°—150°,也就是台风位于气象站1的西南方向,后方位角逐渐减小到50°—100°之间,大约为80°,也就

是台风位于气象站1的西北方向。关于气象站2的方位角逐从最初的200°,也就是台风位于气象站2的东南方向;然后方位角逐渐减小到50°—100°之间,约为60°,也就是台风位于气象站2的西北方向;且台风在移动过程

中,气象站2有风速明显增大和减小过程,说明台风有逐渐靠近气象站2和远离气象站2的过程。结合选项中的台风路径与气象站的方位来分析,A选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25题详解】结合图示信息分析,气象站1在21日18时,此时方位角为100°多,台风位于气象站1的西南方向,因此气象站1位于台风中心的东

北方向,此时气象站1为东北风或东南风,A正确;气象站1在22日06时,此时方位角约为90°,台风位于气象站1的西北方向,因此气象站1位于台风中心的东南方向,此时气象站1为东北风或东南风,B错误;气象站2在

21日18时的方位角为200°,此时台风位于气象站2的东南方向,气象站2位于台风的西北方向,此时气象站2为东北风或西北风,C错误;气象站2在22日6时,方位角是100°多,台风位于气象站2的西南方向,气象

站2位于台风的东北方向,此时气象站2位东南风或东北风,D错误。故选A。【点睛】台风的典型路径包括西行路径、西北路径和转向路径。当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比较复杂或者发生突变时,热带气旋就会出现一些异常路径,常见的异常路径有:南海台风突然北上、蛇形摆动路径、双台风互旋等,这些路径十分离奇古怪。西行路

径:热带气旋从源地(指菲律宾以东洋面)一直向偏西方向移动,往往在广东、海南一带登陆。西北路径:热带气旋从源地一直向西北方向移动,大多在台湾、福建、浙江一带沿海登陆。转向路径:热带气旋从源地向西北方向移动,当靠近我国东部近

海时,转向东北方向移动。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5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下左图为印度尼西亚局部图;下右图为雅加达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1)简述雅加达的降水特点,并简析其1月份降水多的原因。(2)从降水和地形角度,说明雅加达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答案】(

1)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大(11月到次年的4月降水多)。1月受赤道低气压带南移,来自海洋西北风影响,迎风坡多雨。(2)降水多且多暴雨;上游地势起伏大,汇水速度快;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解析】【分析】本题以印尼雅

加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降水特点原因,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小问1详解】据图文材料所知,雅加达降水特点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变化大,11月到次年的4月降水多。

1月,赤道低气压带南移,此时北半球的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左发生偏转,形成西北风,西北风从海洋带来丰富的水汽,雅加达位于西北风的迎风坡一侧,降水丰富。【小问2详解】据材料所知,该地降水集中在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集中,强度大,雨季多暴雨;地处沿海,地势低洼,排冰不畅,易

积水;河流来自上游,地势起伏大,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快,因此雅加达易发生洪涝灾害。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吉林省黑土层平均厚度由50~60厘米下降到30厘米左右。吉林省把黑土地保护划分成东、中、西三个区域,其中西部平原以治理旱区为主,采取秸秆覆盖还田加喷灌等节水灌溉

设施水肥一体化的保护模式。材料二下图为吉林省简图。(1)从气候角度,分析吉林省农耕区黑土易“变薄”的原因。(2)简析西部平原区采取秸秆覆盖栽培来保护和修复黑土的原因。【答案】(1)犁耕导致表层土壤疏松、裸露,春季干旱、大风,表层土壤

风蚀严重;夏季降水集中,表层土壤水蚀严重,导致土壤“变薄”。(2)提高秸秆资源有效循环利用,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增加雨水的渗透,降低蒸发,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提高土壤中生物的数量,改善土壤结构。可以减轻风蚀作用。【解析】【分析】本题以吉林省为材料,涉及土壤侵蚀以及防治

措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农业开发强度较大,高强度的耕种,使得表层土壤土质疏松

,易被侵蚀,且土壤裸露面积增大;该地靠近冬季风风源地,冬春季节多大风,土壤易被侵蚀;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多集中于夏秋季节,土壤表层遭受流水侵蚀严重,导致黑土不断被侵蚀,黑土层不断变薄。【小问2详解】采取秸秆覆盖

,能够减少翻耕,减少对土壤耕作层的扰动;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促进土壤肥力的恢复;采取秸秆覆盖,能够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采取秸秆覆盖,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采取秸秆覆盖,可以提高近地面摩擦力,降低近地面风速

,减少风蚀作用;能够提高土壤中生物的数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等。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锂资源消费量占全球52%,国内锂资源丰富,但盐湖锂资源品质和开发条件较差,供应能力较弱,对外依存度高。材料二

玻利维亚、阿根廷、智利边境交界处盛产锂资源,被称为“锂三角”。“锂三角”盐湖众多,卤水含锂量比世界其他地区高,其开采方式主要以卤水晾晒为主。该地区经历了“海-湖-沼”的成矿过程。下图为南美局部区域图(1)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该地区的“海-湖-沼”的成矿过程。(2)说明“锂三角”地区

开发锂矿的优势区位条件。(3)简述我国为降低锂矿资源进口依赖程度可采取的措施。【答案】(1)板块交界,地壳活跃,含锂岩层断裂抬升;外力风化、搬运,含锂盐卤水不断注入盐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锂盐不断富集。(2)储量大;资源品质好;开发耗能少,对环境

污染少。(3)加大勘探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改进盐湖提炼锂技术;完善战略储备体系;促进锂产品回收循环利用;健全政策法规。【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锂资源利用状况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湖沼的地质形成过程、南美锂三角资源开发优势、我国利用锂矿的可持续发展措

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地质过程描述、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海洋转化为湖泊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内力作用,即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部分含锂海域不断抬升,形成陆地,并由于外力风化、搬运,含锂盐

卤水不断注入低地或盆地形成盐湖;湖泊转化为盐沼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地势不断抬升后,受山脉阻挡,水汽难以到达,该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湖泊水以蒸发为唯一输出途径,而锂盐则不断在湖泊中富集,随着水分的不断减少,最终演变为卤水含锂量高的盐湖或

盐沼。【小问2详解】由材料可知,玻利维亚、阿根廷、智利边境交界处盛产锂资源,被称为“锂三角”,所以该地储量大;由信息“锂三角”盐湖众多,卤水含锂量比世界其他地区高可知,该地资源品质好,开发条件好;由此开发耗能较少,对环境污染少。【小问3详

解】可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大勘探力度,找到利用价值更高的锂矿地;加大科技投入,改进原有的盐湖提炼技术,提高对现有锂矿的开采利用率并降低成本;完善战略储备体系,提高应对国际市场产量变化的风险;由于我国锂资源消费量占全球52%,因此促进锂产品回收循环

利用可大大提高我国的资源再利用率;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开采制度,避免滥采和浪费等。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董志塬是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塬。在湿润环境下低等植物不断新陈代谢,黄土中积累了一定的有机物质时会形成土壤。图1为董

志塬地形图;图2为M地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的剖面图。材料二董志塬沟壑区造林的成活主要取决于栽植时及栽植后两三个月的土壤含水率。沟壑区不同坡向和坡的上、中、下部位土壤含水率不同,只有合理选择树种才能取得较好造林效果。(1)从水蚀角度,描述沟谷的形成过程。(2)根据M地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

推断其形成过程中气候变化特点。(3)董志塬沟壑区造林时选择的树种,阳坡比阴坡更耐旱、坡上部比坡脚的更耐旱。从树种适应性说明这种选择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答案】(1)降水在坡面上汇流,冲刷地表,形成细沟;在溯源侵蚀作用下沟谷不断

延长;流水向下侵蚀,沟谷不断加深;流水向沟谷两岸侵蚀作用加强,使沟谷不断加宽。(2)不同土层交替出现,说明干旱期和湿润期多次交替出现;形成黄土层时期,风力沉积作用强,气候以干旱为主;古土壤层形成时期,植被较多,气候以湿润为主,降水较多。(3)阳坡接受较多的太阳辐射,

蒸发强烈,土壤水分含量低;坡上位风力及太阳辐射强烈、蒸发量大,土壤水分状况较差;坡脚能够集流,水分条件较好。【解析】【分析】本题以董志塬地形图与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的剖面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沟谷的形成过程与气候变化特点等

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沟谷的形成过程主要从降水,溯源侵蚀与下切侵蚀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降水的角度来说,由于降水在坡面上汇流会不断的冲刷地表,从而导致该地区形成细沟。从溯源侵蚀的角度来说,在溯源侵蚀的作

用下,沟谷不断的延长,从下切侵蚀的角度来说,由于流水向下侵蚀,导致沟谷不断的加深,并且流水向沟谷两侧的侵蚀作用增强,使沟谷不断加宽,从而形成沟谷。【小问2详解】M地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形成过程中气候变化特点主要从土层变化的角度

来进行分析。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由于不同土层交替出现,说明该地区干旱期和湿润期多次交替出现。当形成黄土层时期,说明该地区风力沉积作用较强,因此气候以干旱为主。当古土壤层形成时期,说明该地区植被较多,因此气候以湿润气候为主,说明

降水较多。【小问3详解】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