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 语文 含解析.docx,共(14)页,37.01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7f2adb3aef3c0e8946118d1f247db6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四校联考语文学科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
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题,17分)材料一:①意境是我国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中国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文学理论园地里盛开的一朵绚丽的奇葩。美学大师宗白华指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在浩瀚的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都试图给意境作以界说,但大多数人都失于偏颇。在综合比较了几家说法后本人认同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主编的《文学概论》的观点:所谓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家含蓄
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审美内涵很丰富,最突出的一条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动静相生、有无相生。②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的诗论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南宋词人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要求诗歌“意中有景,景中有意”,认为诗歌“善之善者”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书画同源,绘画和诗歌的理论是相通的、互补的。清雍正时期的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
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能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谓为不能者,固不知画也。这里的“实境”,是指具体的物象以及由物象构成
的艺术整体的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体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写实境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既求形似,更求神似。虚境要通过
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③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曾这样评论石涛作品的妙处:石翁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曰:“雨在有画处。又在无画处。”这风雨归舟图虽然没有
画风,但我们从堤柳迎风弯曲状上可以看到风威;明明没有画雨,可我们从渔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上可以看到雨丝、听到雨声、悟到雨势。收无中生有之效,这是典型的以虚写实,虚实相生的例子,真正做到了“无画”处皆成
妙境。(摘编自赵晶涛《虚实相生——浅谈意境的一个美学特征》)材料二:①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虚实”说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由于切入角度和论证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与界定也有所不同。诸如;“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是实,引起读者的联想
是虚;由形象而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结合。”“强烈的感情直抒是‘实’写,意象暗示是‘虚’写。”笔者认为,古典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象、事件为实,所表达的情感、理念为虚,二者相融合而形成的意象境界即为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
生”。②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景”与“情”是诗歌艺术生成的“二原质”。诗歌意境的产生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情”与“景”、“虚”与“实”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再到深层融化的过程。大凡成功的诗作,往往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既能把一幅幅鲜明、具体、逼真的画面献诸读者的视听
觉,又能将朦胧、抽象、丰富的底蕴留给读者想象,诱发读者创造性的阅读。③情与景、虚与实两者在诗的生成过程中密切相连。然而,比较而言,二者中“情”为主,“景”为从,“实”是基础,“虚”是重心。诗歌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不在于实象本身,而
在于蕴含其中的内在价值。清代诗论家翁方纲说:“唐诗妙处在虚处。”中国古代的诗论家认为诗之所以成诗,就在其诗作的空灵性,在其虚处,在于光明莹洁的空旷境象中,吐露着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无限的生命光辉。以“实”
为依托,注重从“实处”入手,向“虚处”生发,并力图超越“实”的范畴,导向“虚”的领域,以有限的“实”,表现无限的“虚”,这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特色。(摘编自涂承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中国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意境审美内涵丰富,最突出的一条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动静相生、有无相生。B.绘画和诗歌的理论是相通的、互补的,邹一桂认为诗歌具有“实境”和“虚境”,“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C.由于切入角度、论
证背景不同,虚可以是读者的联想,也可以是意象的暗示,还可以是表达的情感、理念。D.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与价值在于蕴含其中的内在价值,其创作以“实”为基础,以“虚”为重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
项是()(3分)A.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写实境可以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既求形似,更求神似。B.大凡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功的诗作,就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且能诱发读者创造性阅读。C.诗境产生时情与景、虚与实紧密相连,它
们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最后深层融化。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使得论证具体充实而不空泛。3.下列选项,能体现“虚实相生”的一项是()(3分)A.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C.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D.无名氏《芣莒》:采采苯苜,薄言采之。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艺术。(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非常普遍,请结合材料,从虚实相生的角度简要赏析《扬州慢》。(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大医(节选)马伯庸一九〇四年七月三日,关东。一对留着辫子的关东父子,穿
着日本兵的衣服。在这对父子身后,还跟着足足两百多个男女老少,俱是一样装扮。在这支诡异的队伍最前头,是一个和尚。这些村民来自关东盖平县的沟窝村,一个很不起眼、很穷的山村。前两天,一个叫觉然的游方和尚来到村里,向村长方大成提出个古怪要求:他想请村里出两百号人,去附近的老青山转一圈。什么都不用干,转
一圈就行,但去的人都得换上日本陆军军服——这个他负责提供——事成之后,衣服归村里作为酬劳。此时已近午时,不知不觉,这支古怪的队伍钻出了老青山,爬上山麓旁的一片浅绿丘陵。带路的觉然和尚突然慢了下来,似乎在提防着什么。方大成见他行迹
古怪,不由得多留了点心。他突然注意到丘陵上方有一群灰大眼在盘旋,久久不肯落下。灰大眼在飞鸟里最是护家,它们不肯飞远,说明这片林子里有巢;它们又不敢落下,说明林子里有人,而且人数不少!方大成一惊,忙要开口提醒觉然。可他话还没出口,就听见坡
顶响起一片炒豆般的枪声。头顶无数子弹如暴雨般倾泻在沟窝村村民的头顶……方大成神智还算清醒,但伤口血涌不止,十分吓人。方三响知道首先要止血才行。他从父亲怀里掏出一盒洋火和烟斗,干烟叶烧成灰往伤口上抖落,又在附近薅了几把刺儿草和楼斗菜,拿嘴嚼碎了敷上。这都是老猎人止血的法子,方三
响常年跟父亲出门打猎,手法熟练得很。“三响,三响,别瞎忙活了!”方大成道,“先瞅瞅你自己的腿,别落下残废。你得想办法回去!”“要走一起走!”方三响报着嘴。方大成急道:“你得把还活着的乡亲们都带回去,他们都是被我带来的,不能全死在这里!这是咱们方家的本分
!”方三响抬起眼来,环顾四周,只见沟底密密麻麻躺倒了一大片,蓝的军服,黄的泥浆,红的鲜血,混杂成一片刺目的色彩组合。整整一个多时辰过去。方三响给二十几位轻重伤员做了止血处理,一盒洋火用得干干净净。有几个村民一边接受着处理,一边痛骂方大成猪油糊心,竟然
把这么多人送上死路。方三响心中恼怒,可一想到这是方家本分,也只能忍气吞声地低头忙活。然而他实在精疲力尽,眼皮子变得愈加沉重,不由得昏睡过去。不知睡了多久,方三响感觉有异。他猛一睁眼,发现一个大胡子洋人正趴在自己小腿上,仔细用镊子扒拉着什么。他下意识要缩腿,却被旁边一个穿纺绸短衫的中国人给按住
了。方三响认得,这是辽阳的一个医生,叫吴尚德,曾去村里瞧过几次病,远近名声颇好。方大成虚虚问道:“吴先生,到底是咋个回事?”吴尚德缓缓坐下,盯着方氏父子:“老方,你们可是上了日本人的当啦。那个觉然和尚是个日军
间谋,他用几百套旧军服为饵,骗取你们冒充日军部队,好让俄军误判日军的主攻方向。”方大成气愤地猛一捶地,怒不可遇。过了一会儿,又问道:“那吴先生你和这位……怎么会来这里?”“咳,此事说来话长!”吴尚德又说开来。俄、日在东北这一场大战,让无数中国平民流离失所,伤亡惨重。偏偏大清宣布局外中
立,无法出手施救。消息传到上海,有一位叫沈敦和的善长仁翁集合各界贤达,成立了一个“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对东北同胞展开民间救援。魏伯诗德与吴尚德是当地的传教士和医生。两人路过老青山时,觉察动静有异,这才发现了沟窝村村民的窘境。“红十字会是什么?”方三响一脸困惑。吴尚德
一亮胳膊上的红十字袖标:“这红十字乃是一个国际慈善组织,已有四十一年。它不问立场,只要是战争伤兵以及难民,均一体施救。所以各国交兵都有约定,不得妨碍红十字会行事,亦不得加害佩戴红十字标识的人员。”方三响大喜:“这么说,俺们村有救了!快把我们救出去吧!”吴尚
德和魏伯诗德对视一眼,却都面露尴尬。吴尚德道:“大清还不曾加入日来弗公约,不算红十字会正式会员。想要把你们带出去,非得让俄国人先承认我等的红十字会身份才行。”“那,那要怎样才好?”方大成身体一挣,脸色要时变得灰暗。吴尚德怔怔片刻,最后化为一声叹息。他没有回答,只是默
默从袖子上扯下红十字标,递给方三响:“你腿上的枪伤,得尽早去牛庄治疗才成。来,戴上这个,与魏伯诗德先生一并离开,只要人数对得上,毛子不会为难。”方三响先是一愣,旋即摇头:“不成不成。俺爹还在这,沟窝村的村民也在,俺不能抛下他们自己跑掉。”他把袖标推了回去,态度十
分坚决。魏伯诗德很好奇,这孩子没受过教育,也不像任何宗教的狂信徒,他的信念来自于哪里?“活着。”吴尚德低声回答。“活着?”“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信念。”“既然如此,他应该接过你的袖标,跟我
离开这里。”魏伯诗德不解。“中国人所谓的活着,并非只是个人的追求与获得。倘若这孩子现在抛弃父亲与乡亲离开,即使他还活着,灵魂也已经死了。”村民们的哭声和哀哀惨呼从不远处传来,忽断忽续,沉重的死亡气息弥散在野草之间。两个人注视着那个
孩子,没再说什么。魏伯诗德不忍见这绝望的氛围,缓缓开口:“其实,这件事也不是没有转机……”“我在牛庄出发前,曾看过上海发来的简报。清廷驻英公使在六月二十九日,已经在瑞士补签了红十字会公约,只要朝廷发布公告,便可正式生效……”转
头对吴尚德:“请你赶回牛庄,守在营口港电报局前。一有官方公告出来,你立刻找到两国军方开具证明,带一支救援队过来。”接下来,这些无辜的生命能否得救,将取决于那个消息多久从伦敦传到营口港。(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一开始就写出了这支农民队伍的古怪和诡异——日本兵的衣着、和尚领头,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B.方大成通过丘陵上方盘旋着的一群灰大眼就马上判断出林子里面有大队人马,说明他有着十分丰富的战斗经验。C.文中两次提到“方家的本分”,前后形成了呼应,这是作为
村长的方大成和作为儿子的方三响个体担当的体现。D.“红十字”在小说中成为了一种象征,既是医者魏伯诗德与吴尚德的医者仁心,也是村民可能获救的希望所在。7.文中关于方氏父子、吴尚德和魏伯诗德对话的场景,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清廷宣布局外中立和“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开展民间救援的行为形成鲜明
对照,更突显了社会的动荡与黑暗。B.村民们的哭声和惨呼声,吴尚德和魏伯诗德的无声注视,一动一静,有力地渲染了当时凝重悲凉的环境氛围。C.作者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多种手法,写出了方氏父子在陷入绝境时的疑惑和担忧,坚守和希冀。D.小说结尾戛然而止,无辜的
生命能否得救,读者无从得知,但留白式的处理却让小说增添了一丝希望的光亮。8.这篇小说场景描写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收获》主编程永新认为:马伯庸通过文学叙事实现了对人的精神领域博大而精准的书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高宗绍兴六年十二月,左司谏...陈
公辅请禁程氏学,从之。先是,崇宁以来,禁锢元祐学术。帝渡江,复尊尚程颐之学。至是,公辅上疏,言其弊害。七年五月,胡安国闻陈公辅请禁程颐之学,乃上疏曰:“孔、孟之道不传久矣,自颐兄弟始发明之,然后知其可学而至。今使学者师孔、孟而禁从颐学,是入室而不由户也。夫颐于《易》,因理以明象,
而知体用之一原,于《春秋》,见于行事,而知圣人之大用。诸经、《语》《孟》,皆发其微.旨,而知其入德之方,则狂言怪语,岂其文哉?孝弟显于家,忠诚动于乡,非其道义,一介不以取予,则高视阔步,岂其行哉?自嘉祐以来,西
都有邵雍、程颢及其弟颐,关中有张载,皆以道德名世,著书立言,公卿大夫所钦慕而师尊之。及王安石、蔡京等曲加排抑,故其道不行。愿下礼官,讨论故事..,加之封爵,载在祀典。”疏入,公辅论安国学术颇僻,安国遂辞召命。孝宗淳熙十五年六月,除朱熹为兵部郎官。先是,熹以周必大荐为江西提刑,入奏事,或要于路曰
:“正心,诚意之论,上所厌闻,慎勿复言。”熹曰:“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及入对,上迎谓之曰:“久不见卿,卿亦老矣。渐东之事,朕自知之。今当处卿以清要,不复以州县烦脚。”奖谕甚渥,遂除兵部郎官。熹以足疾乞祠。兵部侍郎林栗与熹论《易》《西铭》不合,
遂论“熹本无学术,徒窃张载、程颐之绪馀,为浮诞宗主,谓之道学,妄自推尊。所至辄携门生数十人习为春秋战国之态妄希孔孟历聘之风绳以治世之法则乱人之首也。今采其虚名,俾之入奏,将置朝列,以次收用。而熹闻命之初,迁延道途,邀索高价,门徒迭为游
说,政府许以风闻,然后入门。既经陛对,得旨除郎,而辄怀不满,傲睨累日,不肯供职。是岂程颐、张载之学教之然也。望将熹停罢,以为事君无礼者之戒。”帝谓栗言过当,而大臣畏栗之强,莫敢深论,乃命熹依旧江西提刑。宁宗庆元十二月,削秘阁修摆朱焘官。嘉定十三年,追谥程颐曰正。理宗宝庆三
年春正月..,诏赠熹太师,追封信国公。绍定二年九月,改封朱熹徽国公。(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八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至辄携门生\数十人习为春秋战国之态\妄希孔孟历聘之风绳以
治世之法\则乱人之首也B.所至辄携门生数十人\习为春秋战国之态\妄希孔孟历聘之风绳以治世之法\则乱人之首也C.所至辄携门生\数十人习为春秋战国之态\妄希孔孟历聘之风绳以治世\之法则乱人之首也D.所至辄携门生数
十人\习为春秋战国之态\妄希孔孟历聘之风\绳以治世\之法则乱人之首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司谏,门下省左司谏省称。掌管规谏讽谕,官阶七品。明代以后所司之职及品阶多有变化。B.“发其微旨”的“微”是精深微妙的意思
,与“祸患常积于忽微”中的“微”字含义相同。C.“讨论故事”中的“故事”是旧例、先例,现在已演变成双音节词,词义转移了。D.正月,别称月、开岁、端月等。“隙”即“隙皆”,是二十八宿之二的营宿、壁宿,《离骚》诗句“摄提
贞于孟陬兮”中的“隙”也是正月,诗人自称降生于寅月。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高宗时期,左司谏陈公辅请求禁止程颐之学,胡安国得闻此事后,呈递奏疏,条分缕析,以期君主不被谗谣之语蒙蔽。B.宋孝宗时期,朱熹
由周必大举荐出任江西提刑一职,刚正不阿,秉道直行,有人劝其明哲保身,朱熹断然拒绝。C.宋孝宗免去朱熹浙东提刑一职,改授兵部郎官,朱熹以腿脚有病自请退职,后兵部侍郎林栗因与朱熹言论不合而构陷于殿前,孝宗于是免去朱熹一应职务。
D.程朱道学在宋朝历经推崇贬黜,二程、朱熹等人也多有浮沉;期间有人因个人恩怨而被中伤,有人因论道不一而遭诋毁,但终能诚心如一,体现中国传统士子的德行操守。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分)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使学者师孔、孟而禁从颐学,是入室而不由户也。(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请根据胡安国的分析,推断出陈公辅奏疏以及皇帝诏书的内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赠别贺兰话杜甫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榛。今君抱何
恨,寂寞向时人。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句运用比兴、对比的手法为整首诗奠定了离别、伤感的基调,抒发了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B.黄雀,比趋势附利者;骥鹰,比抱才不遇者。“婴”写出了贺兰之困穷,处境艰难。C.诗歌九、十句记叙送行之意,为下文抒情做铺垫。“反正”暗指代宗还京;风尘暗指战乱不宁。D.
最后两句点题,直抒离别之绪;“生”“死”对举,委婉传达出别后难再重逢的慨叹和劝慰。16.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请结合诗歌内容
,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
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1)《过秦论》中,秦始皇在天下初定后,派遣精锐士卒把守关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即多用美人香草譬喻,《离骚》里屈原用两种植物来比喻其品德坚贞、早晚勤勉修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在《蜀相》中借自然的春景生机盎然,委婉道出中兴大唐希望渺茫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汉字承载着()的中华文化与思想,规范使用汉字、领略汉字之美,不仅是展示中国形象、维护文化根脉的题中之义,也是进好中国故
事、培养文化认同的必要之举。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汉字字体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字体更加多元,较好满足了社会多样化用字需求。同时,一些“丑书”“怪书”类信息化字体产品,对字体进行粗俗、草率的夸张变形,背离汉字的书写
规范、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误导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必须加以规范整治。规范汉字使用,并不等于拒绝个性化的汉字书写。字库生产企业要创作更多既符合市场需求又规范、美观的字库字体产品,为当下拓展汉字字体边界创造空间。必须看到,从魏碑到唐楷,从二王到颜柳,先
辈创造的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展现了汉字的多样风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但字体的(),不能()、另起炉灶,而要取法先人、博采众长,在符合汉字固有间架结构和中国美学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突破。文化自信,要从文字自信做起。顺应时代
浪潮,让富有时代感的汉字焕发光彩,让卖丑搞怪的表达失去存身之所,让写规范美观的汉字达到九州一体,需要大家携手努力,推动承载中国智慧的方块汉字()、走向未来。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源远流长革新鼎故别出心裁经久不衰B.
源远流长推陈出新别出机杼经久不衰C.博大精深推陈出新别出心裁历久弥新D.博大精深革新鼎故别出机杼历久弥新19.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不仅是维护文化根脉、培养文化认同的题中之义,还是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之
举。B.不仅是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之举,还是维护文化根脉、培养文化认同的题中之义。C.既是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之义,也是维护文化根脉、培养文化认同的必要之举。D.既是维护文化根脉、培养文化认同的题中之义,也是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
事的必要之举。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排比,请简析它的作用以及表达效果。(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如何解锁数字教学和学习潜能,使数字学习更加普及,成为全面提升教育体验的有力支柱?一、①_______________;必须通过数字学习平台,
向所有学习者、教师及其他有需要者提供高质量与课程相关的数字教学和学习内容。二、提升数字技能:必须加强使用数字技术改进学习的能力,以确保教师、学习者和其他教育利益相关者拥有利用数字工具进行学习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在全世界范围内,②
_______________是使用互联网进行教育和实现其他目标的最常见障碍之一。据统计,有1/3的人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数字技能,③_______________,与男性相比,女性知道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基本目标的可能性要低25%。这就需要发展相关数字能力,以实现有效的基于证据的数字学习,
而这将带来远远超过学业成果的益处。三、确保互联网连接:数字化连通有助于确保所有学校和个人都能受益于优质互联网连接带来的教育优势。数字学习方面的投资和行动应以以最边缘化学习者为中心,开发免费、高质量的数字教育内容和平台,促进教学创新和变革为原则。“数字空间”是一个更大、更有价值的
路径,可以培养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力,扩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培养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从而提高教育公平性。21、请在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紧
密,不超过10个字。(6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请以“数字空间”为主语,将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关于“蠢”,网上最近衍生了两个新词——“绝望的文盲”和“厌
蠢症”。“绝望的文育”特指那些文化储备不足、脑袋空空,对所饰演角色缺乏理解甚至连剧本都读不明白的演员。“厌蠢症”则是说看不得别人犯蠢、没常识、太笨,比如,他们会说“怎么会有人不会坐飞机啊?我厌蠢症犯了。”“不会坐高铁?中国孩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蠢了?”读了以上
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2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四校联考参考答案高二年级语文学科1.B【解析】B.“邹一桂认为诗歌具
有‘实境’和‘虚境’‘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错误,根据材料一“绘画和诗歌的理论是相通的、互补的。清雍正时期的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可知,是对“绘画”的看法,选项张冠李戴。故选B。2.C【解析】A.“写实境可以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错误,根据材料一“写实境目的是为了更
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可知,选项错把目的当作效果;B.“中国古典诗歌只要是成功的诗作”错误,根据材料二“大凡成功的诗作,往往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可知,成功的诗作,并非都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选项以偏概全;D.材料一、材料二都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故选C。3.A【解析】A.“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物化为一江向东流的春水,将多而不绝的愁思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这是化虚为实,化情思为景物。B.“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C.“剑外忽传收
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写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禁不住“涕泪满衣裳”!D.“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写劳动人民采摘芣苢的情况。故选A。4.(4分)①论证结构及思路:材料二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首先介绍“虚”“实”内涵,然后指出“虚”“
实”相生的过程,最后进一步阐明虚实相生的偏重。②论证方法,材料二多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引用大家言论,选用诗词、绘画中的代表性语句,有理有据。③论证语言:准确连贯,鲜明生动。(第①点共3分,总分总结构1分,思路分析2分;写出第②点或第③点1分;共4分。)【解析】论
证艺术可从论证结构及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论据选择等角度入手进行分析。5.①忧时念乱,写的是破国失家之痛。由虚起笔,先写昔日的扬州,这里曾经是历史名城,“名城”“佳处”“春风十里”。②然后转入现在,战后劫余的扬州郊野是茫茫一片“荞麦青青”,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扬州,到处是“
废池乔木”,“渐黄昏”无限沉寂中悠然而起的声音是“清角吹寒”。③虚写昔日的扬州城繁华,实写眼前的凋残破坏的景象,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无奈之情。④以虚衬实,反映出作者心中的失望、悲怆和缘分,无情的揭露出战争的罪恶。(每点1分,共4分)6.B【解析】并非是“战斗
经验”。7.C【解析】没有运用心理描写。8.(6分)①场景描写富有画面感。开篇关于队伍的描写,以及篇中沟底尸体横陈的场景,如同电影镜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②场景描写细致生动。如枪声如豆,子弹如泄,以及方三响救治父亲的
描写,语言质朴细腻,细节生动传神。③场景描写转换自然。小说由一开始的大场景,逐渐拉近镜头,转换成小场景的具体描绘,大与小形成呼应,更好地表现人物和主旨。④场景描写紧凑集中。小说情节发生地集中于伏击点,时间跨度小,叙事内容集中。(每点2分,共6
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9.(6分)①小说中方氏父子虽为一介村民,在面对危难的时候却没有弃村民于不顾,体现了他们担当的精神。②魏伯诗德与吴尚德作为红十字会医者的代表,积极救援关东百姓,更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深刻体现。③作者通过混乱
时代个体生命的描写,塑造了那一时代的群体形象,展现了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精神世界。(每点2分,共6分)10.B【解析】“门生数十人”是定语后置句,不可断开;“绳以治世之法”是状语后置句,且“乱人之首”的指代对象不是“法度”,而是朱熹,“法度”
与“绳”,即“裁夺”对应。11.B【解析】《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微”是微小的意思,语意不相同。12.C【解析】“孝宗免去朱熹一应职务”错。由第二段最后一句,“帝谓栗言过当……乃命熹依旧江西提刑”可知,孝宗继续让朱熹担任江西提刑。13.(8分)(1)屈
原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闻,学识;志,记;明,明晓;娴,熟练。每点一分,共4分。)(2)如今让求学之人效法孔孟之道,却禁止他们师从程颐之学,这就是等同于想进房中却不从门户进入啊。(师,效法;而,却;户,门;“是……
也”,判断句式。每点一分,共4分。)14.(3分)奏疏内容:①世传之狂言妄语并非出自程颐。②世人高视阔步的行止并非效仿于程颐。皇帝诏书:只学孔孟之道,禁学程颐之学。(每点一分,共3分。)15.A【解析】没有对比,都是同类。16.(6分)思想情感:①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
。”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②对朋友的同情和钦佩之情。诗歌写出了他未被世俗赏识的寂寞与无助,写出了他的志节,他甘守饥贫,宁为骥倦鹰驯,不为雀饱群飞。“悲歌鬓发白”则写出了年华易逝却功业未成的遭遇,寄予了作者深深的同情。③寄寓个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以及
中兴大唐的期望。黄雀,比喻趋势附利的人,骥鹰,比喻抱才不遇的人,抒发了自己甘守饥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④忧国忧民的情怀。“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满分,
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17.(6分)(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2)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18.D【解析】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
识广博高深。革故鼎新:革: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别出心裁: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别出机杼:别
:另外;机杼:织布机,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经久不衰: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历久弥新:弥,更加(同欲盖弥彰的弥)。“新”视不同语境而有不同的具体含义,如与旧相对、与老相对、新鲜等。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19.D【解析】A\B
“不仅…还”表递进关系,不符合语境。C\D“既……又”表并列关系。从语义轻重角度分析,“维护文化根脉、培养文化认同”更合适。20.(4分)作用: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富有美感;增强气势,说服力强。(1分)表达效果: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表达汉字规范应该达到字体可以创新但必须符合美观规
范的目标,加强文章语气,增强语势。(3分)21.(6分)①提供数字化学习内容②缺乏数字技能③并且数字技能方面的性别差距很大(每处2分,共6分,意对即可)22(4分)数字空间是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力、扩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提高教育公平性、从而培养出负责
任的数字公民的路径。23.作文(60分)【材料解读】材料提出了网络新词“绝望的文盲”和“厌蠢症”,前者是被评价者,后者是评价者,其核心词是“蠢”,材料表述有褒贬,旨在引导学生判断什么是真正的“蠢”,引导学生辨析“蠢”字评价背后折射出怎
样不同的价值观。演员中出现“绝望的文盲”现象,或许是先天不足的无知蒙昧,或者是对知识缺乏该有的敬畏,也没有意识到自身的无知可能给青少年群体甚至国家的长远发展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当然,这背后也有资本追逐、急功近利的取巧风气作祟。而评价他人时的“厌蠢症”背后不无固守因陈、傲慢自大的愚昧。关
于“蠢”,我们还可以引出大巧若拙、藏巧于拙的“抱朴守拙”“讷言敏行”,脚踏实地、厚积薄发的曾参式鲁钝痴顽。【立意】①偏见和傲慢才是“真蠢”②“愚昧”比“愚蠢”可怕③共情,让“厌蠢症”成为“助蠢症”④无知不是挡箭牌⑤“愚钝”是智慧,“愚蠢”是卑劣【评
分细则】1.基本要求:①文体必须明确,而且无论何种文体,“感悟与思考”必须要有,且占一定篇幅;②论述不可脱离上述“蠢”这个话题;③偏题、离题作文要敢于往下给分,优秀作文要敢于给高分甚至满分,尽量避免分数中
庸的现象;④建议均分控制在44分左右。参考译文:宋高宗绍兴六年十二月,左司谏陈公辅请求禁废程颐之学,高宗听从他的建议并下诏。在这之前,宋徽宗崇宁以来,朝廷一直封禁废止元祐党人的理论主张。高宗南渡后,又推重崇尚程颐的理论。这时,陈公辅上呈奏疏,直言恢复程颐之学的弊端危害。七年五月,(因举荐
而被传召的)胡安国听说陈公辅奏请下旨禁废程颐之学,于是上奏说:“孔子、孟子的儒学思想已经很久没有流传了,从程颐程颢兄弟二人阐发显明儒学后,世人才知道它是可以研习却被中断的。如今让求学之人效法孔孟之道,却禁止他们师从程颐之学,这就是等同于想进房中却不从门户进入啊。程颐注释《
易经》,借义理来明晓《周易》卦辞爻象,从而知晓无形的理寓于有形的象中,理与象是体物的关系;注释《春秋》,在实践中见出儒家礼德为基础的处世之道,从而知晓贤明之士依据此理的大作用;注释诸子经文、《论语》、《孟子》,都能揭示出它们精深微妙的意旨,从而知晓礼德的方法,那么那些狂言妄语,怎么可
能是他的文词?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仁德在家中显现,尽忠诚信的礼教在乡邑中发动,不符合礼义道德的,一概不予取给,那么那些眼睛朝上、态度傲慢无礼的行径,怎么可能是他的行为举动?自嘉祐以来,西京有邵雍、程颢及其第弟
程颐,关中有张载,都凭借义理德行在当世显名,著书立说,受到公卿大夫的钦佩羡慕,人人效法尊崇他们。等到王安石、蔡京等人对他们排斥贬抑,因而他们的义理学说不再推行。希望陛下您能诏下礼官,商讨论辩旧例,追加封土爵禄,载入祀典。”奏疏呈上后,陈公辅评说胡安国学术颇有僻怪,
胡安国于是辞去征召之命。孝宗淳熙十五年六月,朱熹被授予兵部郎官一职。在这之前,朱熹因周必大的举荐而任江西提刑,他要入殿奏事,有人在路上邀约而告说:“正心诚意的言论,是陛下憎恶听闻的学说,一定不要再提及
。”朱熹说:“我平生所学,只有这四个字,怎么能(为明哲保身)缄默不言,而欺瞒圣主呢?”等到应诏入对之时,孝宗迎上去对他说:“好久没见到爱卿你了,你也老了。浙东政务,我自己知道了。现在应当拿高显重要而政务不繁的职务来分配给你,不再拿郡县小职
劳烦你。”孝宗嘉奖优渥,于是朱熹被授予兵部郎官一职。但朱熹却拿足疾为借口自请退职。兵部侍郎林栗与朱熹评点《周易》《西铭》,论见不一致,于是就上奏说:“朱熹原本就不学无术,只是盗取张载、程颐的残言,成为虚妄荒谬言论的宗主,称之为道学,不过是妄自推举尊崇罢了。他每每到一个地方,就携
带属实门生,习得春秋战国的争鸣姿态,妄图谋求孔孟游历天下、以求聘任的风气,若用治国理政的法则来制裁他,就是乱臣贼子的首领。如今陛下称赞他们的虚名,使他进殿上奏,又将他安置在朝廷官员的队列中,按等级收用,可是朱熹却在听到诏令之初,在
路途上徘徊拖延,要挟勒索,求取高价,他的门徒不断替他奔走游说,当朝宰相允许他们将所听到的上奏朝廷,这样以后才得以入门。在殿堂回答陛下的问询之后,朱熹得到圣旨,授予郎官,但他却很快心怀不满,傲慢多日,不肯就职。这难道不是程颐、张载之学教他这么做的?希望陛下
能将朱熹停职罢官,把这个处理方式作为侍奉主上傲慢无礼之人的警告。”孝宗认为林栗的言辞过激不当,而大臣又畏惧林栗的强权,没有人敢深入论辩,于是诏命朱熹旧制,继续出任江西提刑。宁宗庆元十二月,宋宁宗罢免朱熹秘阁
修撰一职。宋宁宗嘉定十三年,追谥程颐正公。宋理宗宝庆三年春正月,诏赠朱熹太师,追封信国公。理宗绍定二年九月,改封朱熹徽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