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课时练1.docx,共(5)页,36.73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7cbd97d45a1163158c48510f4823df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时练1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第一关狂刷小题·夯基础题组一刷基础——固知识1.距今约7000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其彩陶上的玫瑰花瓣纹引人注目,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这有可能是中华民族以“华”为名的起源。材料表明该考古研究()A
.可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B.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C.必须与文献记载相互验证D.需要大胆假设更需小心求证2.龙山时代晚期,淮河作为文化上的南北分界被完全确立,淮河流域成为四大强势文化区交互影响的舞台,在其西北部,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材料表明()A.自然环境影响文化交流B.文化汇融催生国家文明C.淮河成为中华文化中心D.夏朝国家结构较为严密3.周王朝有意识地扩展姬姓与异姓诸侯之间的联姻,异姓诸侯则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其在周王朝的权势地位,于是更多的异姓诸侯被纳入“封建亲戚”的行列,作为周王朝的“蕃屏”。由此可知()A
.血缘联系有利于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基础B.联姻实现了贵族集团的政治垄断C.分封制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周天子的权势D.异姓诸侯逐渐演变成为分封主体4.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等号召组织同盟,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这一
做法反映出()A.周王室地位的提升B.周边少数民族威胁增强C.华夏认同观念发展D.诸侯对分封秩序的维护5.“圣人意味着什么?人如何顺应自然规律?”对此问题某派思想家认为:“复归于无极”“复归于婴儿”“复归于璞玉”;人要想达到这种状态,必须“学不学”。下列诸子思想中,与材料一致的
是()A.克己复礼B.清净、无为C.民贵君轻D.兼爱、非攻题组二刷模拟——培素养6.[2024·九省联考河南卷]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嫄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这些传说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某些特征。下列文化中具有上述特征的是()A.龙山文化B.良渚文化C.二里头文化D.仰韶文化7.[2024·河北石家庄高三模拟]西周时期,行人是周王室设置的负责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纵向”联系的“使者”
,一般由大夫担任。春秋时期,诸侯国也开始设立这一官制,并且其地位不断提升,由卿兼任,“夫交接邻国,揖让谕志,成为行人之专司”。行人的活动()A.加强了王室对诸侯的控制B.适应了百家争鸣形势的要求C.促进了文化的沟通与交融D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甲骨文“册”8.[2024·广东深圳高三模拟]有学者研究指出,殷商甲骨文中已出现象形字“册”(如图),像一捆竹木简编连在一起的形状,有时加“示”旁,有用作祭祀之意,在已出土的甲骨中至少有20片出现用毛笔蘸朱砂或墨描写过的痕迹。该学者旨在说明,商代()
A.甲骨是最重要的书写材料B.甲骨并非唯一的书写载体C.甲骨文成为成熟文字系统D.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祭祀9.[2024·湖南衡阳高三模拟]春秋战国时期的车轮均为木轮,木轮外包镶铁皮或打上铁钉,轮子普遍较硬也较窄,这样的车子走多了就会在路
面上留下车辙,慢慢就变成了“轨道”。各诸侯国在制造车子的时候,有意使本国车轮间距与其他诸侯国不同。这种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皇权衰微,礼崩乐坏B.社会动荡,战争频繁C.交通便利,商业繁荣D.文化多元,交流互鉴10.[2
024·云南昆明高三阶段考]战国时期商鞅、苏秦、张仪等凭其才华以及对天下局势的敏锐判断,通过直接同最高统治者对策而被重用,他们打破了地域与阶层的限制,一跃成为诸侯国的权势人物。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人才选拔具有
统一的标准B.处于急剧变革的社会状况C.政府有强大的动员组织力D.游说之士推动了百家争鸣11.[2024·辽宁葫芦岛高三联考]墨子说“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必择国之父兄慈孝贞良者,以为祝宗(主祭祀之官)”;孟子谓“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韩非子也提
到“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宗庙不灭之谓祭礼不绝”。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墨儒法三家皆注重礼乐制度B.社会转型进程的艰难曲折C.诸侯借助宗法制来扩大势力D.宗法观念仍有重大影响力题组三刷真题——登顶峰12.[2023·湖南卷]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
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
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13.[2023·辽宁卷]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A.青
铜器的普遍使用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14.[2023·广东卷]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
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15.[2023·江苏卷]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
.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16.[2023·海南卷]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
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第二关课时小练·提能力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2024·浙江台州高三统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无数先民创造了令人惊
叹的文化,其中红山文化中的“坛庙冢”祭祀建筑组合被认为是后世都城“天坛、太庙、帝陵”组合的“祖型”,也是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眼中的“中华文明一象征。”据此可知,红山文化时期()A.提出“敬天保民”思想B.已经迈入阶级社
会门槛C.宗法制度不断发展完善D.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2.[2024·江苏连云港高三统考]据《尚书》记载,夏朝每逢农历正月,遒人手持木舌铜铃往各地宣示夏后(王)政令,搜集民意,规谏政事,官师如明知不正而
不谏,就要追究责任,甚至受到刑法处罚。这表明当时()A.夏王对地方直接统治B.夏朝刑法十分严苛C.国家初始形态已具备D.早期国家特征初显3.[2024·辽宁沈阳高三统考]周代,周天子在分封诸侯时会留出一小块“采地”,如果以后诸侯子孙因为犯罪而被削夺封地,仍可以使子孙中的贤者在“采地”世世祭祀其
始受封的先人。这说明“采地”的设立()A.保证了诸侯世代享有特权B.意在防范诸侯的犯罪行为C.受到宗法制度理念的影响D.维护了社会政治秩序稳定4.[2024·广东佛山高三统考]下列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可证明当时土地制度包含私有制因素的是()A.卫
盉:矩伯以“瑾璋”作价“八十朋”,与裘卫交换“十田”土地B.大克鼎:周王将野、渒、康、寒山等处土地“易(赐)”于膳夫克C.吴虎鼎:周王“取吴壷旧疆付吴虎”,即将原吴壷封土转赐给吴虎D.大盂鼎:周王命盂“相先王受民受疆土”,即像先王一样拥有土地5.[2024·广东广州高三统考]西周时期,“
封人”是中央之官,负责沟封疆界,并兼及祭祀、宾客、会盟等事项。春秋时期,“封人”多设在诸侯国,且前面冠以地名,作为守疆之官受到列国君主重视。“封人”职责的变化反映了()A.传统礼制影响犹存B.疆域观念渐趋强化C.权力下移趋势加强D.无主荒地日益增多6.[202
4·江苏连云港高三统考]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的祭足率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郑由此交恶。这折射出()A.农业生产取得一定进步B.周朝原有统治秩序崩溃C.粮食匮乏激化周郑矛盾D.诸侯纷争影响经济发展7.[202
4·河南周口高三联考]据如表可知,战国时期()文献记述出处“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吕氏春秋·审时》“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
《荀子·王制》“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韩非子·解老》A.儒家更为重视精耕细作B.经济发展的史料十分丰富C.生产经验有一定的积累D.诸子百家文献能相互印证8.[2024·山西太原高三联考]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尽管诸子对人性认识多有歧义,但围绕人性的争鸣,形成
了一种综合性的政治文化观念,即政治应把人作为中心对象,而不是从神灵那里获得根据。该学者意在强调()A.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逐渐趋同B.人文精神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C.百家争鸣推进政治理性的发展D.政治中的宗教色彩已基本
消失二、非选择题(9题14分,10题12分,共26分)9.[2024·广东广州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国早期文明从夏商重巫到西周重史,史官文化逐渐形成。史官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学在王宫,平民百姓没有文化;二是职在史
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三是包罗万象,史官记载的内容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几乎涵盖精神文化的全部。这充分体现了史官文化的独占性与封闭性。到了春秋时期,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局面日益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所取代,整个社会面临着
大动荡和大分化。一个从独占性、封闭性文化向普及型、开放型文化发展的转化过程逐渐形成。——摘编自罗德荣、胡如光《春秋战国文化传播的历史进步》材料二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参政意识。对
于当时社会变革中的种种问题,人们提出自己的认识和主张,这些认识和主张大部分是围绕政治思想上的论述而逐层铺展开的。人们“为学”是为了实际的政治,这就决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具有普遍的政治色彩。同时,随着物质文明发展迅速,财富、享受、欲望与野心、权势、罪恶同步增长,文明进步与道德沦
丧背离,思想家们生发改变现状的种种主张,并为此锲而不舍地追求。此外,长期的封建割据、封闭的自然经济、迥异的地理环境、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使列国文化步入独立发展的轨道,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摘编自王景润《简论春秋战国文化的时代特色》(1)简述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从
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及影响。(9分)(2)概括材料二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时代特色。(5分)10.[2024·重庆渝中高三阶段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
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在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根据材
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提出一个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