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8 页
  • 大小 678.000 KB
  • 2024-09-1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吉林省白山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吉林省白山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吉林省白山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5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吉林省白山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准解析】.doc,共(28)页,678.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7550c40593889a7906bb6287d8722a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2020学年度白山市期末联考高三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内都含有C、H、O、N、P、S、Fe等大量元素B.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且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相同C.蓝藻和黑藻都依靠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D.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答案】B【解析】【分析】科学家根据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种,其中原核细胞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也无染色体等结构;但两者均有细胞膜、细胞质等

细胞结构,遗传物质均为DNA。【详解】A、Fe属于微量元素,A错误;B、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结构,且细胞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B正确;C、蓝藻为原核生物,无叶绿体,但其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

,C错误;D、原核细胞无染色体,其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拟核中,D错误。故选B。【点睛】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类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

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2.下列有关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中的麦芽糖可被人体小肠上皮细胞直接吸收B.胆固醇在人体细胞的细胞膜上和机体的血液中都有分布C.血红蛋白中的Fe能作为无机盐调节细胞内液渗透压D.A、G、C、T四种碱基在线粒体内只能参与构成4种

核苷酸【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内的无机盐绝大多数是以离子态形式存在,少量以化合态存在.(1)化合态的无机盐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2)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详解】A

、食物中的麦芽糖是二糖,不能直接被人体小肠上皮细胞吸收,A错误;B、胆固醇在人体细胞的细胞膜上和机体的血液中都有分布,B正确;C、血红蛋白中的Fe是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成分,C错误;D、线粒体中既有DNA又有RNA,则A、G、C、T四种碱基在内能参与

构成7种核苷酸,D错误;故选B。3.下图表示几种细胞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合成分泌蛋白时,甲将蛋白质运入内质网中进一步加工B.乙中的基粒由类囊体堆叠形成,其膜上分布有光合色素C.丙的内膜弯曲折叠增大膜面积,可以附着更多的催化细胞呼吸的酶D.丁中的水解酶催化相

关物质分解获得的产物,若对细胞有利,则可以被细胞再利用【答案】A【解析】【分析】1、甲是高尔基体,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和“发送站”。动物细胞的高尔基体主要与分泌蛋白的加工、转运有关,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合成有关。2

、乙是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薄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薄膜上。3、丙是线粒体,线粒体内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线粒体的内膜和基质中。4、内质网以囊泡的形式将蛋白质运送到高尔基体,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导

致高尔基体膜面积增加;被进一步修饰加工的蛋白质,再以囊泡的形式从高尔基体运送到细胞膜,又导致高尔基体膜面积减少因此内质网的面积逐步减少,细胞膜的面积逐渐增加,高尔基体的面积不变。【详解】A、合成分泌蛋白时,内质网将蛋白质运入内质网中进一步加工,A错误;B、乙是叶绿体,其中的基粒由类囊体堆叠形成

,其膜上分布有光合色素,B正确;C、丙为线粒体,其内膜弯曲折叠增大膜面积,可以附着更多的催化细胞呼吸的酶,C正确;D、丁为溶酶体,其中的水解酶催化相关物质分解获得的产物,若对细胞有利,则可以被细胞再利用,D正确;故选A。4.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

的是A.过氧化氢酶和FeCl3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原理相同B.酶并不是都在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C.酶与激素、神经递质一样,都可以重复使用D.酶在过酸、过碱或者温度过高的溶液中会永久失活【答案】C【解析】【分析】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

反应的活化能,其化学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其作用特点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等。【详解】A、过氧化氢酶和FeCl3(无机催化剂)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原理相同,均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B、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或RN

A,其中RNA类的酶合成部位不是核糖体,B正确;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被分解或重新收回突触小泡,不能重复使用,C错误;D、酶的作用条件较为温和,在过酸、过碱或者温度过高的溶液中会永久失活,D正确。故选C。【点睛】酶的

高效性是酶与无机催化剂对比的结论,但两者的作用机理是一样的。5.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场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叶绿体合成的葡萄糖进入线粒体中会被彻底氧化分解B.若定向破坏线粒体的内膜,则细胞呼吸不能进行C.若定向破坏

叶绿体的内膜,则水的光解反应不能进行D.向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TP、[H]和CO2,暗反应能短暂进行【答案】D【解析】【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基粒和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

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详解】A、线粒体分解的底物是丙酮酸,不是葡萄糖,A错误;B、若定向破坏线粒体的内膜,则细胞有氧呼吸无法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不能进行),但可进行无

氧呼吸,B错误;C、水的光解是光反应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而非叶绿体内膜,C错误;D、暗反应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该过程需要CO2与C5反应完成的CO2固定,需要ATP、[H]完成C3的还原,故向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TP、[H]和CO2,暗反应能短暂进行,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通过对最重要的两种细胞器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分布的掌握是本题知识的重点。6.某同学进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时,将观察到的某个细胞大小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

(细胞的初始大小相对值记为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d时刻后,细胞的体积不能再增大的原因是细胞已经死亡B.d~e段细胞体积不变,细胞液和细胞外液的浓度相等C.在d时刻观察细胞时,液泡的体积大于b时刻的体积D.用人的成熟红细胞重复该实验可

以得到同样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c细胞大小的相对值减少,说明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c-d段,细胞大小的相对值增加,细胞吸水,发生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d-e段,细胞的相对值大于细胞的初始大小,说明细胞吸水,但

由于细胞壁的存在,细胞体积不能无限增加。【详解】AB、d时刻后,细胞的体积不能再增大的原因是由于细胞壁的限制,细胞体积不能无限增加,此时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A、B错误;C、b时刻前细胞失水,液泡体积小于初始时的液泡体积,d时刻是细胞吸水后质壁分离复原的状态,故液泡的体

积大于b时刻的体积,C正确;D、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材料应具有细胞壁和中央大液泡,人的成熟红细胞无此结构,故用人的成熟红细胞重复该实验不能得到同样的结果,D错误。故选C。【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质壁分离及复原发生

的原理及条件,并能正确分析题图。7.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B.衰老细胞的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C.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

的【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

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癌变的原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详解】A、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含有本物种的全部遗传物质,在适当条件下仍可发育为完整植株,即仍具有全能性,A正确;B、衰老细胞具有体积增大

,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水分减少,细胞代谢减慢等特点,B正确;C、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C错误;D、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其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D正确。故选C。【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的概念;识记细胞

癌变的原因等,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8.某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假设这群牛中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变化)的毛色有栗色和黑色两种,且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多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后代都表现为栗色,则说明栗色为显性性状B.若某段时间内新

生的黑色个体少于栗色个体,则说明栗色为显性性状C.若该种群中黑色与栗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相等D.理论上,该牛群中黑色或栗色个体中雌雄个体各占一半【答案】D【解析】【分析】相对性状中

显隐性的判断:(1)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亲2子1可确定显隐性关系;(2)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即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所以亲2子1或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但亲1子1或亲2子2则不能直接确定。【详解】A、多对栗色个体交配

,每对的子代均为栗色,据此不能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栗色可能为显性,也有可能为隐性,A错误;B、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黑色个体少于栗色个体,可能由于后代的数量较少,不一定体现出特定的分离比,因此不能确定显隐性关系,B错误;C、若显性基

因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相等,则显性个体数目多于隐性个体数目,因此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时,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C错误;D、由于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与性别无关,所以该牛群中黑色或栗

色个体中雌雄个体各占一半,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能用文字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和计算能力。9.研究人员对某雄性哺乳动物(2n)体内的

细胞进行观察,图1为该动物某处于某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仅显示部分染色体),图2中细胞分裂时期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1细胞处于图2中的a时期B.若某细胞处于图2中的

b时期,则该细胞中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C.该动物精巢中的细胞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图2的分裂时期中,一定有同源染色体的有a、b和c【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2中a时期DNA和染色体均为4n,为有丝

分裂后期,b时期DNA和染色体数目比为2:1,可表示有丝分裂前、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期,c时期DNA和染色体均为2n,可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时期DNA为2n,染色体数目为n,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期,e时期DNA和染色体均为n,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详解】A、图1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可对应图2中的a时期,A正确;B、细胞发生交叉互换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可对应图2中的b时期,B正确;C、动物精巢中存在精原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故可能处于有

丝分裂后期,C正确;D、c时期的细胞有的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故选D。【点睛】熟练掌握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物质变化规律是解题关键。10.关于下列各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1所示过程相当于图2的⑧过程,所需原料是核苷酸B.图1中①mR

NA与②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起始密码子在mRNA的左端C.④⑤⑥⑦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相同D.若①中的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其控制合成的③多肽链的结构不一定发生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为翻译过程,①为mRNA,②

为核糖体,③为多肽链;图2中④为DNA复制,⑤为转录,⑥为逆转录,⑦为RNA复制,⑧为翻译。【详解】A、图1所示过程为翻译,相当于图2的⑧过程,所需原料是氨基酸,A错误;B、图1中①mRNA与②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根据图示肽链的长短可知翻译的方向是自右向左,故起始密码子在mRNA的右端,

B错误;C、④(DNA复制)碱基配对方式为A-T,T-A,G-C,C-G,⑤(转录)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G-C,C-G,⑥(逆转录)碱基配对方式为U-A,A-T,G-C,C-G,⑦(RNA复制)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U-A,G-C,C-G,配对方

式不完全相同,C错误;D、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①中的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其控制合成的③多肽链的结构不一定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D。【点睛】透彻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明确各过程所需原料、产物、条件,并能结合题图分析是解题关键。1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是生

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突变后的基因的结构一定会改变B.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C.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D.基因工程可以定向地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其原理属于基

因重组【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的变异根据遗传物质是否发生改变可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两种,其中可遗传变异又可分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详解】A、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替换或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

变,A正确;B、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B错误;C、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故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C正确;D、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通过该技术可根据人类意愿定向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D正确。故选B。【点睛】突变并不等同于基因突变,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两种类型。12.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常选原发性高血压等患者家庭进行调查B.猫叫综

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缺失1条引起的遗传病C.某正常夫妇生育了一个色盲孩子,则该患者是男孩且色盲基因来自外祖父或外祖母D.基因治疗可用于对先天性愚型患者的治疗,康复者结婚后其子女表现正常【答案】C【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

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等。【详解】A、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能选原发性高血压等患者家庭进行调查,A错误;B、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B错误;C、某正常夫妇(XBX-×XBY)生育了一个色盲孩子

,则该患者只能是男孩(XbY)且色盲基因来自母亲(XBXb),母亲的色盲基因可能来自外祖父或外祖母,C正确;D、先天愚型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能通过基因治疗进行治疗,D错误。故选C。【点睛】熟记常见的遗传病实例及其发病原因是

解题关键。13.多倍体植株一般具有茎秆粗壮、果实大等特点。野生香蕉是二倍体,通常有大量种子。如图是某育种机构利用白肉抗病野生香蕉和黄肉不抗病香蕉培育三倍体黄肉抗病香蕉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过程可以表示花药离体培养及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B.②表示诱导染色体数目加

倍,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C.该三倍体香蕉新品种的培育过程涉及的变异只有染色体变异D.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植株乙的基因型是aabb【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产生三倍体新品种AAa

BBb有两种方法:1.图中①可以表示F1自交,②表示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甲是二倍体AABB,丙是加倍后的四倍体AAAABBBB,乙是二倍体aabb,丙与乙杂交可以产生三倍体新品种AAaBBb。2.图中①也可以表示花

药离体培养及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过程,甲是单倍体ab,乙是四倍体AAAABBBB,丙是甲加倍之后的二倍体aabb,丙与乙杂交可以产生三倍体新品种AAaBBb。【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F1为二倍体,①过程可以表示花药离体培养及诱导染色体数目

加倍,A正确;B.②表示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如甲是二倍体,则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B正确;C.该三倍体香蕉新品种的培育过程涉及的变异有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C错误;D.根据分析1可知,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丙的基因型为AAAABBBB,

植株乙的基因型是aabb,D正确。故选C。14.下列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分析,正确的是①生物的各种变异均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②种群中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间在存活率上出现了差异,能够体现发生了自然选择;③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相互影响能改变该地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④新物种只

能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形成,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⑤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⑥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A.①②④⑤B.②③C.③④⑥D.①③⑥【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

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

只有可遗传变异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①错误;自然选择是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起作用的,故种群中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间在存活率上出现了差异,能够体现发生了自然选择,②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改变现有生物的生存状况,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和速度,

③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但不一定是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形成的,也可以人工培育形成,如四倍体西瓜,④错误;要形成新的物种要经过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⑤错误;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是同一物种,不能表现为共同进化

,⑥错误。故选B。【点睛】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两种,其中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15.如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①②表示实验处理位点,a、b、c表示检测位点,“+”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A.感受器位于伸肌内,效应器位于屈肌内B.若在①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则后面的所有神经元按次序产生兴奋C.若在①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c处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D.若在②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b处会维持外正内负的电位【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上有神经节,

为传入神经,故与①相连的伸肌为感受器,②为传出神经,故与其相连的伸肌也可作为效应器。【详解】A、从图中结构可知,伸肌既与传出神经相连,又与传入神经相连,判断伸肌既是感觉器又是效应器,屈肌只与传出神经相

连是效应器,A错误;B、据图分析可知,b处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神经递质类型,故若在①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则后面的神经元可兴奋或抑制,B错误;C、与c相连的神经递质类型为抑制型,若在①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c处无法检测到动作电位,C错误;D、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若在②处施加一个有效

刺激,兴奋无法传递到b处,b处会维持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D正确。故选D。【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神经节的存在判断出传入神经,进而逐步分析出反射弧的其他结构,并明确兴奋的传递和传导特点。16.下列生理过程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发生的是A.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

合B.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多肽C.激素与受体特异性结合D.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详解】

A、抗原主要分布在血浆中,抗原和抗体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进行,A正确;B、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多肽发生在胃部,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C、性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D、溶

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A。【点睛】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主要有:①血浆pH的调节;②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③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④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17.人用狂犬病疫苗是对狂犬病病毒灭活后

经一系列程序制成的,一般对被病犬咬伤者的免疫程序是在咬伤部位注射抗血清,并于0天、3天、7天、14天、28天各注射疫苗1剂,共5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狂犬病病毒的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活细胞B.给被咬伤者注射的抗血清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抗体C.给被咬伤者持续注射5针疫苗,主要目的是增加B细

胞和浆细胞的数量D.注射疫苗后常引起机体发热,若体温一直处于39℃,则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答案】C【解析】【分析】狂犬疫苗需要多次注射,以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详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体内

才能存活,故培养狂犬病病毒的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活细胞,A正确;B、从血清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抗体,B正确;C、给被咬伤者持续注射5针疫苗,主要目的是增加记忆细胞和抗体的数量,C错误;D、因体温一直处于39℃,故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正确。故选C。

【点睛】人在发烧时未必产热大于散热:若是升温的过程,则产热大于散热;若温度维持在某一高温,则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18.肾上腺素对肝细胞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肾上腺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肾上腺素与肝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结合后,直接参与细胞中肝糖原的分解B.肝糖原分解过程中不

需要消耗ATP,腺苷酸环化酶可以催化一系列酶促反应C.肾上腺素随着体液定向运输到靶细胞发挥作用D.肾上腺素除了可以作为激素发挥图示调节作用外,在神经调节中还可以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肾上腺素与受体蛋白结合引发G蛋白与GTP结合,激活腺苷酸活化酶

,进而引发一系列酶促反应,导致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引起血糖浓度升高。【详解】A、肾上腺素属于激素,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是起调节作用,A错误;B、酶具有专一性,故腺苷酸环化酶不能催化一系列酶促反应,由图可知腺苷酸环化酶可以引发一系列酶促反应,B

错误;C、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对靶器官或靶细胞起作用,C错误;D、肾上腺素既可作为升高血糖的激素,也可在神经调节中作为神经递质,D正确。故选D。【点睛】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19.下列关于生物学实

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需用70%的酒精洗去浮色B.线粒体被健那绿染液染成蓝绿色后,一段时间内能继续进行有氧呼吸C.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需将大蒜根尖制成装片后再进行低温处理D.科学家利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

表面蛋白质进行标记,主要证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教材基础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详解】A、脂肪鉴定实验中,要以50%的酒精洗去浮色,A错误;B、健那绿是活

体染色剂,可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处理后线粒体仍具有活性,一段时间内能继续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C、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应将大蒜根尖先进行低温处理后再制成装片,C错误;D、科学家利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表面蛋白质进行标记,主要证明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故选B。【

点睛】酒精是生物实验常用试剂之一,如检测脂肪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都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对材料进行解离;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需用无水酒精来提取色素;果酒和果醋制作实验中

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进行消毒;DNA的粗提取和鉴定中可以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进一步纯化DNA等。20.如图表示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其中①~④表示激素,⑤表示免疫活性物质。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A.正常机体血液中②的含量变化是通过①③的反馈调节实现的B.下丘脑和垂体细胞上有②作用的受体C.在寒冷条件下,人体维持体温平衡的过程中,②和④起拮抗作用D.图中⑤代表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抗体、淋巴因子和溶酶体【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是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甲状腺激素,③是促甲状腺激素,④是肾上腺素,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①③调节②含量变化,属于分级调节过程,A错误;B、②是甲状腺激素,可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下垂脑和垂体,故下丘脑和垂体细胞上有②作用的受体,B正确;C、在寒冷条件下,人

体维持体温平衡的过程中,②和④均能使体温升高,两者是协同作用,C错误;D、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溶酶体属于细胞器,D错误。故选B。【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的区别,同时区分拮抗与协同作用的内涵。21.某实验小组研究用不同浓度2,4-D溶液浸泡处理枝条不同

时间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测量指标也可用根的总长度表示B.本实验的自变量为2,4-D溶液浓度和处理时间C.扦插枝条应选同种植物上长势相同的枝条D.用200mg·L-1的2,4-D溶液浸泡处理3h会抑制扦插枝条生根【答案】D【解析】【分析】本实验自变

量为2,4-D溶液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为生根率,对照组为清水组,要分析2,4-D溶液对生根率是促进还是抑制,需与对照组比较分析。【详解】AB、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实验自变量为2,4-D溶液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观测指标)除可统计生根率外,也可用根的总长度表示,A、B正确;C、为排

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故本实验中扦插枝条应选同种植物上长势相同的枝条,C正确;D、据图分析可知,用200mg·L-1的2,4-D溶液浸泡处理3h与对照相比,生根率较高,故对扦插枝条生根有促

进作用,D错误。故选D。【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及无关变量的要求;并明确对照实验的作用。22.自1988年以来,经过治沙人多年来的努力,库布齐沙漠已经拥有沙柳、沙鼠等多种动植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

向B.库布齐沙漠的植被简单,但仍然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调查沙鼠种群密度和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分别采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D.种群密度是库布齐沙漠沙柳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是一定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群落是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

,群落内部的生物可以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详解】A、人类活动会对群落的演替有影响,往往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B、由题干信息知:库布齐沙漠已经拥有沙柳、沙鼠等多种动植物,不同的动植物会占据不同的位置和空间,故仍然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正确

;C、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C错误;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正确。故选C。【点睛】熟记种群、群落的概念及相关特征是解题关键。23.如图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点时,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最快B.该

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大约为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图中曲线可体现培养液中某段时间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D.b点之前,该种群的死亡量一直增加,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点出生量和死亡率量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数量增长最快;b点时种群出生率和死亡量相等,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

种群数量最大。【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图中a点出生量和死亡率量差值最大,故此时种群的数量增长最快,A正确;B、b点时,种群的出生量和死亡量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为该种群的K值(环境容纳量),B正确;C、题图所示曲线为S型

增长,可体现培养液中某段时间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C正确;D、b点之前,该种群的死亡量一直增加,但其一直小于出生量,故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D错误。故选D。【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图中的出生量与死亡量的差值与种群数量增长之间

的关系。24.近年来,海洋石油泄漏问题频频发生,极大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据统计,受污染区域的低海岸区(海潮经常冲刷的地方)物种数量、密度恢复比较快,高海岸区(海潮冲刷不到的地方)的生物多样性只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被

石油污染的海洋中,距石油溢出口较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较多B.低海岸区物种数量、密度恢复比较快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微生物数量多,能及时将石油分解C.海洋中被石油污染区域的鱼类大量死亡,进一步加重了污染,这属于负反馈调节D.从被石油污染区域获取分解石油的微生物,并

提取相应的酶用于工业生产,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

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能维持稳定性,是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详解】A、被石油污染的海洋中,距石油溢出口较近的水体中微生物较多,消耗氧气较多,故溶解氧较少,A错误;B、低岸(海潮经常冲刷的地方)物种数量、密度恢复比较快的外部原因可能是由于海潮的冲刷作用,石油清除得比较快,B错

误;C、海洋中被石油污染区域的鱼类大量死亡,进一步加重了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D、生物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故从被石油污染区域获取分解石油的微生物,并提取相应的酶用

于工业生产,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故选D。【点睛】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相反,可以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25.下

图表示某长期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性动物利用的过程(图中字母表示所含的能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流经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aB.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可表示为c

+e+g+h+iC.能量在植物和植食性动物之间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h/a)×100%D.植食性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g-i【答案】C【解析】【分析】图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分为可利用b和不可利用c;可利用b分为被植食动物摄入d和未被摄入e;被植食动物摄入d包括植

食动物同化量f和未同化量g;植食动物同化量f包括植食动物有机物积累量h和植食动物呼吸消耗量i;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未同化的能量,可以用g表示。【详解】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该数

值大于生产者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A正确;B、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为a,其中a=c+b,b=d+e,d=f+g,f=h+i,故a最终可表示为c+e+g+h+i,B正确;C、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

植物的同化量不等于a,故能量在植物和植食性动物之间的传递效率不能表示为(h/a)×100%,C错误;D、植食动物的同化量=植食动物的摄入量d-未被同化的能量i-植食性动物呼吸消耗的能量i,D正确。故选C。【点睛】某营养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

的能量。二、非选择题26.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不同颜色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O2传感器能监测密闭锥形瓶内的O2浓度,实验小组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甲、乙两个锥形瓶,锥形瓶中的同种绿色植物的生理状况和初始质量完

全一样,保持适宜的温度,两个锥形瓶中的O2浓度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叶肉细胞产生O2的具体场所是____________。(2)C点后,锥形瓶中的O2浓度不再变化的原因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min时,甲、乙锥形瓶中植物干重较大的是__________。(3)实验小组在16min后给予白光照射,发现甲瓶中的O2浓度不变,乙瓶中的O2浓度上升。由此可知,16min时限制甲、乙锥形瓶中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

环境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2).此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3).甲(4).CO2浓度、光照强度【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光照下在密闭的容

器中所测得02浓度变化量,可表示净光合量,由于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绿光吸收量少,故在红光下植物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容器内02浓度增加,绿光下植物光合作用较弱,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故容器内02浓度减少;图2曲线

甲代表红光下的净光合速率变化,曲线乙表示绿光下的净光合速率变化。【详解】(1)植物叶肉细胞中02产生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2)C点之前,由于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容器内02量在减少,C点后,锥形瓶中的02浓度不再变化,说明此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16min时

,由于甲中净光合速率大于乙瓶,故有机物积累量即植物干重甲瓶大于乙瓶;(3)实验小组在16min后给予白光照射,发现甲瓶中的O2浓度不变,说明制约因素不是光照,故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的制约因素是CO2浓度;乙瓶中的O2浓度上升,说明此时乙瓶中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光

照强度。【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读懂图1装置所测数据为净光合速率,根据色素吸收光谱分析图2中曲线甲、乙变化规律及曲线中各点含义。27.图1为某动物体内五个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图2表示染色体数为2n的生物体内的细胞在不同细胞分裂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的含量;图3为人体减数分

裂过程简图,其中A~G表示相关细胞,①~④表示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处于减数分裂过程的细胞是__________(按照分裂先后顺序),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细胞__________(填字母)中。(2)图2

中的Ⅰ时期对应图1中的细胞__________(填字母),Ⅲ时期染色单体消失的原因是_________。Ⅳ时期细胞中的染色体和核DNA数目均比体细胞中的减半,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图3表示一个色盲患者的减数分裂过程,且细

胞D中不含色盲基因,则正常情况下,图3中含色盲基因的细胞有__________(填字母)。【答案】(1).e、b、d(2).b(3).b、c、e(4).着丝点分裂(5).形成染色体和核DNA的数目均减半的配子,再通过受精

作用加倍,以保持生物体染色体数目和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6).A、C、F、G【解析】【分析】分析图1: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细胞

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分析图2:Ⅰ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2:2,且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Ⅱ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2:2,且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Ⅲ时期的染色体数、

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0:1,且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Ⅳ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0:1,且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分析图

3:图3为某哺乳动物减数分裂过程简图,其中A为初级精母细胞,BC为次级精母细胞,DEFG表示精细胞。【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处于减数分裂过程的细胞是e(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期)、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细胞b;(2)图2中的Ⅰ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等时期,对应图1中的细胞b(减数第一分裂后期)、c(有丝分裂中期)、e(减数第

一次分裂前期);Ⅳ时期(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中的染色体和核DNA数目均比体细胞中的减半,意义是形成染色体和核DNA的数目均减半的配子,再通过受精作用加倍,以保持生物体染色体数目和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3)若图3表示一个色盲患者(XbY)的

减数分裂过程,细胞D(精细胞)中不含色盲基因,基因型为Y,则与之同时产生的E细胞也不含色盲基因;故色盲基因Xb存在于与之互补的F、G中,以及产生精细胞的次级精母细胞C和精原细胞A中。【点睛】解答此题需要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

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8.脱水、休克和肾功能衰竭可致少尿或无尿,从而影响钾的排出。若持续补钾(或食物中钾含量持续较高),易导致高钾血症,且常伴有酸中毒。请回答下列问题:(1)红细胞中钾离子的浓度比

血浆中的高30倍,则钾离子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_________。(2)为了探究长期高钾饮食是否会造成高钾血症,将血钾正常的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高钾饮食和正常饮食。该探究实验要考虑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等。(3)临床上治疗高钾血症时,治疗方

案中含有停用含钾的食物或药物,供给患者高糖高脂饮食或采用静脉注射营养的步骤,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

___________。请举出两个例子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主动运输(2).志愿者的年龄、性别、运动量、饮水量,血钾测量时间,高钾饮食组的给钾量(3).这样既可

减少食物中钾的来源,又能确保生命活动所需热量,同时还能减少体内分解代谢所释放的钾(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5).适宜的温度、pH是酶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适宜浓度的血糖、适宜的血液含氧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证;适宜的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解析】【分析】机体内环境

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结合实例回答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时,可从温度、PH、渗透压、血糖、血液含氧量等方面进行分析。【详解】(1)由题干信息知“红细胞中钾离子的浓度比血浆中的高30倍”,钾离子逆浓度梯度进入红细胞,属于主

动运输;(2)探究实验中,除自变量和因变量外,其他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均为无关变量,为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应确保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本实验的无关变量包括志愿者的年龄、性别、运动量、,饮水量,血钾测量时间,高钾饮食组的给钾量等;(3)为减少食物中钾的来源

,但又能确保生命活动所需热量,且同时还能减少体内分解代谢所释放的钾,故临床上治疗高钾血症时,治疗方案中含有停用含钾的食物或药物,供给患者高糖高脂饮食或采用静脉注射营养;(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对于

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重要意义:如适宜的温度、pH是酶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适宜浓度的血糖、适宜的血液含氧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证;适宜的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及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29.用某些微生物制

成的生物菌剂可用于修复被生活污水污染的湿地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活污水过多地流入湿地生态系统,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明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是有限度的。被污染的水体中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硫化物

最可能是细菌分解大分子物质——__________产生的。(2)生物菌剂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3)流经被生活污水污染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填“等于”“小于”或“大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了湿地

中动物的分层现象。【答案】(1).自我调节能力(2).蛋白质(3).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4).大于(5).输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生活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6).光照(7).栖息空间和

食物【解析】【分析】流经某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但被生活污水所污染的生态系统中除此之外还包括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该类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数量较多。【详解】(1)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

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故生活污水过多地流入湿地生态系统,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组成生物体的大分子物质中,含有S元素的物质最可能是蛋白质;(2)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和动

物的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3)生活污水中包括较多有机物,故输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生活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因而流经被生活污水污染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4)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决定

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导致了湿地中动物的分层现象。【点睛】此题较为基础,解答此题需要熟记教材相关知识及专业术语,并能结合题干分析作答。3

0.某雌雄异株植物(XY型性别决定)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类型,受等位基因B、b控制。现用若干红花雌株和若干红花雄株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雌株:红花雄株:白花雄株=4:3:1.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群

体中雌株均表现为红花,则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子代红花雌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2)若控制花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雌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若让F1雌、雄株随机交配

,则子代中白花植株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答案】(1).Bb、Bb(2).3(3).XBXB、XBXb(4).5/64【解析】【分析】因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雌株:红花雄株:白花雄株=4:3:1,雌株均为

红花,故可通过子代雄株的性状分离比进行基因型的推导。【详解】(1)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群体中雌株均表现为红花,因子代中红花雄株:白花雄株=3:1,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性状分离比,说明雌、雄亲

本的基因型均为Bb,子代雌株均为红花,其基因型包括BB、Bb、bb,共3种;(2)若控制花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由子代雄株红花(XBY):白花(XbY)=3:1可知,亲本雌株的基因型为XBXB、XB

Xb,且二者比例为1:1,亲本雄株的基因型为XBY,则F1雌株的基因型为3/4XBXB、1/4XBXb,雄株基因型为3/4XBY、1/4XbY,亲本雌株产生的配子为7/8XB、7/8Xb,雄株的配子为3/8XB、1/8Xb、1/2Y,F1雌雄株随机交配,后代白花植株的概率为1/8×

1/8+1/8×1/2=5/64。【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与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根据设问分别考虑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的不同情形分析作答。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666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