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课时练33 .docx,共(5)页,69.13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6b50184b128baa98a7bbb1589f577f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时练3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一关狂刷小题·夯基础题组一刷基础——固知识1.先秦有思想家对“天子”的内涵进行了重新阐释,“天子”由三代礼法秩序规定的制礼作乐的王者的专称,变为每个人都是天之骄子;天不是一人之父,而是“众父父”。这一阐释()A.适应了诸侯争霸需要B.蕴含了一定的人本思想C.批判了
君主专制制度D.迎合了礼崩乐坏的趋势2.唐中后期,韩愈在《原道》中指出“仁义”是“道”的核心内涵。他还强调“文以明道”,并谋求文学创作主体与圣贤之“道”在本源上的一致性,使“文”与“道”二者和谐相融。上述思想()A
.着力于批判空洞浮华的文风B.体现了润色王道的目的C.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D.抑制了佛道思想的发展3.唐朝时,许多国家多次派遣唐使来华。653年,日本吉士长丹出使长安,随其而来的学生和僧人等共一百余人,他们不但研究佛教经典,更研究中国的儒学、经
济制度、医药等知识,他们带回去了大量的典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B.唐朝时经济文化世界领先C.中华文明圈不断向外辐射D.遣唐使推动中日友好交流4.清中期,朝廷开始大规模查缴、销毁宋元以来触犯专制权威、指责时政的书籍碑
刻,以及记述清入关之前史实和明末清初史事的著作。这样的做法旨在()A.抵制印刷术的传播B.巩固大一统秩序C.规范民间文化市场D.打压儒学的发展5.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文,最早使用了“中华民族”一
词,指代汉族;辛亥革命后,黄兴等发起组建“中华民族大同会”“以联合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1940年7月,毛泽东为《美洲华侨日报》创刊题词:“起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奋斗到底。”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内涵的转变()A.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相关B.反映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C.适应不同阶级的政
治考量D.体现了对外抗争的逐步胜利6.陈独秀主张国民应该“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李大钊主张“介在我与世界中间的家国、阶级、族界,都是进化的阻障、生活的烦累,应该逐渐废除”。鲁迅主张“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A.提倡
民主科学B.批判伦理纲常C.呼吁自我解放D.倡导文学革命题组二刷模拟——培素养7.[2024·四川自贡高三统考]西周统治者强调的“君权天授”与西方国家的“君权神授”有所区别。如图是甲骨文和金文中关于“天”字的写法。
据此可知“君权天授”()A.脱胎于儒家天人感应观念B.具有朴实的民本主义思想C.国家权力实质是人民主权D.较之君权神授更具可信度8.[2024·湖南邵阳高三统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
下而求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诗句,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是()A.自强不息B.和而不同C.崇德尚贤D.家国情怀9.[2024·海南海口高三统考]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公元372年,高句丽“立太学,教育子弟”,讲授儒家经典
“五经”。这主要说明()A.朝鲜深受中华文化影响B.中国史籍关注周边发展C.三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D.中国强化对高句丽统治10.[2024·山西运城高三统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方以智认为“泰西质测(自然科学)颇精”,可以为我所用。其与传教
士汤若望交往频繁,多次探讨天文学,并提出“质测即藏通几(哲学)”的哲学观。同时期黄宗羲撰写的《授时历故》等多部科学著作,也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科学知识。这反映出明清之际()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窠臼B.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C.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D.经世致用与西学东渐相互影响11.[2024·
山西吕梁高三联考]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他们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这些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表明()A.儒家经典是启蒙思想的主要来源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C.中西方交流频繁促进了文化融合D.当时中国的社
会制度比欧洲优越12.[2024·安徽高三联考]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历史由“人类全体或大多数之共业组成”,他认为史学家的职责在于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历史的优秀成果,使国民“睹遗产之丰厚则欢喜而自壮”
。据此可知,梁启超的治史理念()A.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B.根源于马克思主义C.为变法提供理论支持D.具有现实关怀意识题组三刷真题——登顶峰13.[2022·辽宁卷]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
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B.质疑了祭祀功用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D.否定了君权神授14.[2022
·重庆卷]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A.墨家B.兵家C.儒家D.法家
15.[2022·辽宁卷]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C
.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16.[2023·全国甲卷]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
反映出()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第二关课时小练·提能力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2024·四川达州高三统考]《韩非子》中有一故事: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百家争鸣中,引入其他学派的思想进入自己的叙事语境已是常态。这反映了()A.思想交流顺应统一的潮流B.儒家伦理成为选才的标准C.孔子具有反对战争的思想D.法家认可儒家的伦常观念2.[2024·河南开封高三统考]下表内容为历史上不同时期“中国观”
内涵的变化。历史时期观念涵义汉唐宋小中国地理上指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等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地。中国人指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业的汉族。元大中国中国疆域指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所有疆域;中国人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国文化是农耕文化和
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行使者是汉族政权和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选项中对上表理解正确的是()A.少数民族缔造了疆域辽阔的“大中国”B.“小中国”代表汉唐宋的统治区域范围C.从“小”到“大”是封闭到
开放的转变D.元代“中国”成为不同民族共有的符号3.[2024·山东济宁高三联考]《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朗家传》:“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旧祀秦始皇,刻木为像,与夏禹同庙。(王)朗到官,以为无德之君,不应见祀,于是
除之。”古时将秦始皇与夏禹同庙祭祀的做法,反映了会稽人()A.托古改制的政治夙愿B.仰慕秦代的丰功伟绩C.心向中原的文化态度D.官民文化的互通互鉴4.[2024·湖北高三联考]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引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梁启超提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
,推动戊戌变法的开展;孙中山坚持“天下为公”的价值导向创立并维护中华民国。这反映出()A.思想解放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主要途径B.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深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C.西学的广泛传播推动并加深中国社会变革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极
强的功利主义倾向5.[2024·江西鹰潭高三模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西文化论战中,文化学家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论,他认为“文化是一个整体,诚心诚意地全盘接受它”,并指出“在今日西洋文化就是世界文化”。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旨在(
)A.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B.否定文化应有的民族性C.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以时代性改造传统文化6.[2024·四川成都高三阶段考]明末,利玛窦等传教士将天主教教义用儒学的术语变通改造,提出儒教和天主教是相通的,他们自己也以儒家教条为标准处世
,由此吸引了徐光启等一批儒家知识分子接受天主教。上述做法()A.反映出欧洲出现儒学传播热潮B.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C.体现了传教士很精通中华文化D.削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7.[2024·广东河源高
三统考]在元朝得到官职的高丽人的墓志铭里,会把元的低官职写在高丽的高官职前。另外,高丽的知识分子还把在元朝及第视为荣耀之事。从元朝进行科举考试起,到元末为止,共有十多名高丽人在元及第。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元朝()A.对周边的影响力巨大B.实行灵活的民族政策C.基本形成中华文化圈D.朝贡的范围空前广阔
8.[2024·北京通州高三统考]据《新唐书·东夷列传》记载,日本使节在觐见皇帝后,大部分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学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则多在长安各大寺院寻师求法,如空海便在长安的青龙寺学习,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A.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外
传B.造就了东南亚文化圈的繁荣C.有利于古代日本社会的变革D.导致日本中央集权体制瓦解二、非选择题(9题14分,10题12分,共26分)9.[2024·辽宁丹东高三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将吉祥图案用于服饰装饰始于夏商周时期,服饰上有无图案,是区分
奴隶主与奴隶身份的重要标志,吉祥图案主要是龙、凤、虎、蟒等象征王权的动物纹,纹样只能在形象上做到近似。秦汉魏晋时期,服饰图案写实性增强。汉以来,富庶人家服饰上也出现了小型花卉纹、几何纹等花式。受道教影响,马、鹿、鹤等性格温顺、富吉祥寓意的动物更多出现于服饰图案中;在佛教影响下,西方花卉、象等图案受
到推崇和运用。唐宋两朝社会开放,图案丰富精致。唐代花卉图案被广泛应用于服饰装饰,华美大气;宋朝的花卉图案更是服饰上的主要图案,惟妙惟肖,平朴近人。元朝时期,吉祥图案承袭宋代艺术风格,又包含有少数民族、西域和异国风情。明清吉祥图案保有宋元特点,
并受到西洋画写实技法影响。明清两代,唯帝王与官员服饰上能见到兽纹,兽纹渐被植物纹替代;民间百姓除不能用绣有龙、凤、蟒、飞鱼、斗牛及补服的花纹外,其余一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都可穿着。——摘编自黄灿艺《传统吉祥图案在
历代服饰艺术中的特征与发展变迁》(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服饰艺术中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8分)(2)如何认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服饰艺术中的发展变迁。(6分)10.[2024·四川达州高三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近
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总体上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新中国的建立阻止了这一颓势,但改革开放后,文化自信又出现下滑的趋势,直到世纪之交才有所回升。由于文明史的书写掌握在西方人的手中,他们高举启蒙理性和现代性的大旗,把第三
世界国家的历史描绘成野蛮或半开化的历史,即使像中国和印度这样历史悠久的文明,也被书写成缺少现代文明要素的落后传统。——摘编自顾明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一条可行路径》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围绕
“文化自信”,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