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湘潭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三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精准解析】.doc,共(29)页,339.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6a1c3d694558ad3d41d76749ae2562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年上学期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高二联考试题卷生物科目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叶肉细胞中能合成ATP的膜结构有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内膜B.真核生物代谢旺盛的细胞线粒体数量
较多C.细胞骨架主要由磷脂组成,与细胞的运动、分裂等有关D.在DNA的“骨架”上,每个脱氧核糖都与一个或两个磷酸基团相连【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有关。2、细胞中能够合成ATP的部
位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详解】A、叶肉细胞中能合成ATP的膜结构有类囊体薄膜(光合作用光反应)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三阶段),A正确;B、线粒体可以为细胞提供能量,所以代谢旺盛的细胞线粒体数量较多,B正确;C、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C错误;D、在DNA的“骨架”上,
每个脱氧核糖都与一个(5'端的脱氧核糖)或两个磷酸基团相连,D正确。故选C。2.科研人员从细胞中提取了某种化合物,研究发现该化合物成分中含有单糖,且该单糖参与构成了其基本骨架。下列关于该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只有C、H、
OB.该化合物一定为纤维素、淀粉、糖原等多糖C.其彻底水解产物中有能使斐林试剂变色的物质D.其水解得到的单糖均可作为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可知,获得的这种化合物中含有单糖,且该单糖参与
构成了细胞的基本骨架。故该化合物可能是多糖或是核酸。【详解】A、该化合物可能为多糖或核酸,其中核酸组成元素为C、H、O、N、P,不是只含有C、H、O三种元素,A错误。B、该化合物可能为核酸,故不一定为纤维素、淀粉、糖原等多糖,B错误。C、淀粉等多糖水解后生成葡萄糖,核酸彻底
水解产物中的五碳糖都能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C正确。D、核糖与脱氧核糖不能作为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D错误。故选C。【点睛】容易漏掉的点:核酸彻底水解后的五碳糖,即核糖和脱氧核糖均可以在合适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3.图表示有氧呼吸过程,下列有关说
法正确的是()A.①②④中能量值最大的是②B.③代表的物质是氧气C.产生①②过程的场所是线粒体D.酵母菌能完成图示全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葡萄糖→丙酮酸和[H],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①是该阶段释放的能量,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由丙酮酸+③→[H]和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是反应物水
,②是该阶段释放的能量,该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由[H]和⑤→⑥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⑤是氧气,⑥是产物水,④是该阶段释放的能量,该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详解】A、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即④最多,A错误;B、图中③表示
水,B错误;C、产生①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生②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C错误;D、酵母菌能够进行有氧呼吸,即能够完成图中的全过程,D正确。故选D。4.某兴趣小组将水绵浸没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以人工白炽灯作为光源,由近向远逐渐
移动白炽灯,调节其与大试管的距离,测定在不同距离下水绵释放气泡的速率,其他条件不变,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b点的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B.a点时水绵能产生ATP的细胞结构只有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C.c点与a点的干重相比较,c点较a点低D.如果培养液中缺Mg2+,在同样情
况下完成该实验,a点应左移【答案】B【解析】【分析】首先分析题干中“以人工白炽灯作为光源,从近向远逐渐移动白炽灯调节其与大试管的距离”,其不同距离可表示不同强度的光照,因此可确定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观察因变量为气泡数目,气泡即为氧气,之所以产生
气泡,是由于净光合作用大于0,因此a点时不产生气泡,说明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详解】A、以人工白炽灯作为光源,从近向远逐渐移动白炽灯调节其与大试管的距离,b点气泡数目之所以减少,是因为光照强度在减
弱,因此b点的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A正确;B、a点时水绵能产生气泡数量为0,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所以产生ATP的细胞结构除了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还有叶绿体,B错误;C、c点到a点过程一直有光合作用,且净光合作用大于0,有机物一直积
累,所以干重a>c,C正确;D、如果培养液中缺Mg2+,叶绿素合成受阻,光合作用强度减弱,为了维持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此时应该增加光照强度,a点应左移,D正确。故选B。5.关于人体中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酶能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ATP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
.酶均在核糖体中合成,ATP主要在线粒体中合成C.酶只能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ATP可以在生物体外发挥作用D.酶的合成需要消耗ATP,ATP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答案】D【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化学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作用机理: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特性:高效性、专一性、需要温和的条件。2、ATP是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产生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产生过程:动物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植物细胞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产生。
【详解】A、酶只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不能提供活化能,A错误;B、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RNA主要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B错误;C、只要条件适宜,酶可以在生物体内和生物体外起作用,C错误;D、酶的形成需要消耗ATP,ATP的形成需要酶的催化,D正
确。故选D。6.将甲乙两种植物分别置于密闭透明的玻璃罩内,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测定玻璃罩内CO2的含量,结果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25min期间,甲乙植物的光合作用逐渐增强B.30~45min期间,甲乙植物均停止光合作用C.0~45min期
间,甲乙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量逐渐减少D.乙植物光合作用固定CO2的能力比甲植物的强【答案】D【解析】【分析】1、CO2影响暗反应阶段,制约C3的形成。2、分析题意:甲乙两植物是被置于密闭透明的玻璃罩内,CO2含量有限,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玻璃罩内的CO2浓度降低,单位时间内
的CO2减少量可表示光合速率;当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不变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详解】A.0~25min期间,容器内甲和乙两种植物每5min内的CO2减少量逐渐减小,说明甲乙植物的光合作用逐渐减弱,A错误;B
.30~45min期间,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不变时,甲乙两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B错误;C.0~45min期间,25min之前甲乙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25min之后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体内有机物的量先积累后保持不变,C错误;D.如图所示,乙植物最终的CO2浓度低于甲植物,说明乙植物比甲植物固定CO2的能力强,D正确;故选D。【点睛】分析出单位时间内CO2的减少量代表光合作用强度的强弱是解题的关键。7.研究人员选取体长、体
重一致的斑马鱼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训练组,其中训练组每天进行运动训练(持续不断驱赶斑马鱼游动),对照组不进行。训练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两组斑马鱼在静止时及相同强度运动后的肌肉乳酸含量,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乳酸是由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转化形成的B.运动训练可降低
无氧呼吸在运动中的供能比例C.运动训练可降低斑马鱼静止时的无氧呼吸强度D.静止时斑马鱼所需ATP主要在细胞质基质生成【答案】B【解析】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是在细胞质基质产生的,A错误;由图形分析可知运动训练组在运动后肌肉乳酸含量没有对照组高,说明此时无氧呼吸比对照组所占的比例小,B正确;运动训
练后斑马鱼和对照组静止时产生的乳酸量没有差别,说明无氧呼吸强度相当,C错误;静止时斑马鱼所需ATP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是在线粒体中生成的,D错误。8.某兴趣小组为研究某种药物对离体心肌细胞内Ca2+、Na+、K+、Cl-和葡萄糖含
量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内Ca2+、K+浓度降低,Na+浓度升高,Cl-和葡萄糖的浓度不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的对照组应添加等量的该药物B.该药物会抑制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C.该药物可能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部分载体的活性
D.该药物使心肌细胞膜的流动性加快,对物质吸收加快【答案】C【解析】【分析】实验目的是“研究某种药物对离体心肌细胞内Ca2+、Na+、K+、Cl-和葡萄糖含量的影响”,自变量是是否含有药物,根据实验结果“实验
组细胞内Ca2+、K+浓度降低,Na+浓度升高,Cl-和葡萄糖的浓度不变”,说明药物对不同物质的影响不同。【详解】A、对照组应该添加等量的生理盐水,实验组添加药物,A错误;B、如果该药物抑制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则对所以物质的运输都有影响,B错误;C、根据分析,药物对不同物质的影响
不同,可能是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部分载体的活性(例如:Ca2+、K+载体),C正确;D、该药物使细胞对Ca2+、K+的吸收降低,D错误。故选C。9.下列各项实验中所用的试剂,作用相同的是()A.“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和
“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中,蒸馏水的作用B.“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盐酸的作用C.“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酒精的作用D.“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实验中,Cu
S04的作用【答案】B【解析】A、制备细胞膜实验中蒸馏水的作用是使细胞吸水胀破,而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中蒸馏水可以保持细胞的活性,A错误;B、“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用到盐酸的作用是配置解离液使细胞分离
开来,“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杀死细胞,改变细胞通透性,加速染色,两者的作用都是解离,B正确.C、脂肪检测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色素,C错误;D、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实验用的是新制氢氧化铜,而检测生物
组织中的蛋白质用的是铜离子,D错误;10.以下语句中说法正确的有()①甲型H1N1流感病毒自身可发生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②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③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
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④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⑤1个DNA分子只能转录出1种1个mRNA⑥人类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丢失的结果⑦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而与基因无关⑧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⑨人体某肌细胞无氧呼吸产
生的CO2从细胞质出来进入组织液共穿过2层磷脂分子层A.④⑧B.①④⑦C.⑥⑧⑨D.④⑤⑥⑨【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自身不能发生基因重组;35S只能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二倍体生物
的细胞减数分裂后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所以1个DNA分子能转录出许多种mRNA;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遗传信息是指DNA中碱基或脱氧
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详解】①甲型H1N1流感病毒自身只发生基因突变,不能发生基因重组,①错误;②用35S标记的是蛋白质,用32P标记的是DNA,②错误;③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0条,③错误;④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的组
合就会越多,④正确;⑤1个DNA可以转录出多种多个mRNA,⑤错误;⑥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染色体缺失,⑥错误;⑦性别与性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有关,⑦错误;⑧遗传信息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⑧正确;⑨人体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是乳酸,没
有二氧化碳,⑨错误。④⑧正确,①②③⑤⑥⑦⑨错误,即A正确,BCD错误。故选A。11.如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不考虑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示体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白眼基因w与紫眼基因pr互为非等位基因C.有丝分裂后期,基因dp、pr、s
n、w会出现在细胞同一极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dp、pr、snw不可能在细胞的同一极【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可知,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不同染色体的基因种类不同,它们互称非等位基因。【详解】
A.根据图形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B.白眼基因w与紫眼基因pr互为非等位基因,B正确;C.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有丝分裂后期,基因中dp、pr、sn、w会出现在细胞同一极,C正确;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图示的X染色体与2号染色体移到细胞的同一极,则基
因dp、pr、sn、w将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错误。故选D。【点睛】注意: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移到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相同,含有的基因组成一般也相同;但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为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移到细胞的两极,所以两极
含有的基因组成可能不同。12.某植物的株色紫色(B)对绿色(b)为显性,B、b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把经过X射线照射的紫色植株的花粉授予绿色植株,F1代中出现一株绿色植株。F1紫株和绿株的第6号染色体的组成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亲本中紫株的基因型为BB,绿株的基因型为bbB.该绿色植株
的出现是由于紫色基因突变导致的C.F1中绿株与紫株相比,其他性状也可能存在差异D.图中F1绿株的两条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F1紫株的两条6号染色体正常,而F1绿株的两条6号染色体长度不同,说明经过X射线照射的紫色植株的花粉中6号
染色体中的一条发生了缺失,使其相关的株色基因丢失,而未经过X射线处理的绿色植株基因型为bb,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含有b基因,与上述紫色植株含有异常6号染色体的花粉结合形成了图示中F1绿株的染色体组成。而经过X射线照射的紫色植株中含有正常6号染色体的花粉与绿色植株产生的含有b基因的卵细胞结合形
成了图示中F1紫株的染色体组成。【详解】A、若亲本中紫株的基因型为BB,绿株的基因型为bb,经X射线照射的紫株的花粉授给绿株(bb),若X射线照射使一条6号染色体上片段缺失导致B基因丢失,另一条6号染色体正常,则杂交后代能出现上图中染色体组成的紫
株和绿株,A正确;B、由图可以知道,X射线照射紫株花粉后,花粉中的6号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中的缺失),B错误;C、由图可以知道,F1中绿株的第6号染色体中的一条缺失了一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缺失
的片段可能还会含有控制其它性状的基因,所以F1中绿株与紫株相比,其他性状也可能存在差异,C正确;D、没有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之前,图中F1绿株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应该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属于同源染色体,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后这两条染色体仍是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发生联会
,D正确。故选B。13.果蝇的灰身(A)与黑身(a)、大脉翅(B)与小脉翅(b)是两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灰身大脉翅的雌蝇和灰身小脉翅的雄蝇杂交,子代中47只为灰身大脉翅,49支为灰身小脉翅,17只为黑身大脉翅,15
只为黑身小脉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亲本中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B.亲本雌蝇产生卵的基因组成种类数为4种C.子代中表现型为灰身大脉翅个体的基因型有4种D.子代中灰身小脉翅雌雄个体相互交配的子代中会出现黑身小脉翅个体【答案】C【解析】【分析】果蝇的灰身(A)与黑身(a)、大脉翅
(B)与小脉翅(b)是两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说明两对等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每一对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因此可用分离定律来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亲本中灰身雌果蝇与灰身雄果蝇杂交,后代中灰身与黑身的
比为(47+49):(17+15)=96:32=3:1,说明两个亲本都是杂合子,即基因型都是Aa,大脉翅雌果蝇与小脉翅雄果蝇杂交,后代中大脉翅与小脉翅的比为(47+17):(49+15)=64:64=1:1,说明大脉翅的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
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因此可知亲本中灰身大脉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灰身小脉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据此分析对各选项进行判断。【详解】A、依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亲本中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A正确;B、亲本雌蝇的基因型为
AaBb,因此它可产生基因组成为AB、Ab、aB和ab4种类型的卵细胞,B正确;C、由于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所以它们的后代中灰身A_大脉翅B_的基因型有AABb、AaBb两种基因型,C错误;
D、子代中灰身小脉翅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均为AAbb和Aabb,因此这些个体相互交配,后代中会出现aabb黑身小脉翅的个体,D正确;所以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规律,解遗传规律的习题时关键是要依据题干所给的信息找出亲本的基因型,并依据亲本的基因型推断子代的表
现型及其比例。14.果蝇的红眼和朱砂眼是由等位基因D和d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该性状存在纯合致死现象(若隐性纯合致死,则基因型为dd、XdXd、XdY的个体死亡;若显性纯合致死,则基因型为DD、XDXD、XDY的个体死亡)。实验
调査发现雌果蝇中基因型和表现型均为两种,雄果蝇只有一种表现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D和d位于X染色体上B.该性状表现为显性纯合致死C.若亲代雌果蝇中两种基因型的个体各有2000只,随机选取多对雌雄果蝇杂交,F2雌果蝇中两种基因型的比例为1∶8D.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杂交过
程中等位基因D和d的基因频率不断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雌性有2种表现型,而雄性只有1种表现型可知,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雌性有2种表现型可知,致死的基因型为显性纯合子。【详解】A、根据雌雄的表现型种类不同可知,基因D和d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B、
根据雌性有2种表现型可知,该性状表现为显性纯合致死,B正确;C、若亲代雌果蝇中两种基因型的个体各有2000只,即雌性个体中1/2XDXd、1/2XdXd,其产生的配子为1/4XD、3/4Xd,雄性个体XdY产生的配子为1/2Xd、1
/2Y,根据棋盘法计算可知,F2雌果蝇中XDXd:XdXd=1:3,C错误;D、由于显性纯合子致死,故杂交过程中等位基因D和d的基因频率不断发生变化,D正确。故选C。15.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解释是()①环境改变
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化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④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⑤突变和基因重组是定向的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⑦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
实现的⑧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A.①②⑤⑦B.②④⑤⑥C.③⑤⑥⑦D.②③⑥⑦【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
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性的,环境选择具有适应性变异的生物,①错误;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②正确;③
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正确;④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④错误;⑤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⑤错误;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⑥正确;⑦应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通过生存斗
争实现的,⑦正确;⑧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⑧错误。故选D。16.野生猕猴桃是一种多年生的富含维生素C的二倍体(2N=58)小野果.如图是某科研小组利用野生猕猴桃种子(aa,2N=58)为材料培育无子猕猴桃新品种(A
AA)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来实现B.若④是自交,则产生AAAA的概率为1/16C.AA植株和AAAA植株是不同的物种D.若⑤是杂交,产生的AAA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87【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产生了A,为诱变育种,
②④为杂交育种,③⑥为多倍体育种。【详解】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实现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由于AAaa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有AA、Aa、aa,比例为1:4:1,所以若④是自交,则产生AAAA的概率为1/36,B错误;
AA为二倍体,AAAA为四倍体,杂交产生的植株AAA为三倍体,其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所以不育,因此AA植株和AAAA植株不是一个物种,C正确;AA为二倍体,产生的配子A含29条染色体;AAAA为四倍体,产生的AA配子含58
条染色体,所以产生的AAA植株的体细胞含染色体数目是87条,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作物育种和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
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7.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为血浆的等渗溶液。给健康人静脉滴注100mL的10%葡萄糖溶液后,一段时间内会发生A.尿液中有大量糖原B.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降低C.胰岛A细胞的分泌增强D.组织细胞摄取并氧化葡萄糖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胰岛素降低血糖,而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二者是拮抗作用。【详解】A、糖原是多糖,尿液中不可能含有多糖,A错误;B、给健康人静脉滴注100mL的1
0%葡萄糖溶液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错误;C、由于血糖浓度升高,所以胰岛素分泌增加,降低血糖含量,胰岛A细胞分泌的是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含量,C错误;D、由于血糖浓度升高
,所以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并氧化葡萄糖增加,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水平衡和血糖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在高浓度的溶液中水平衡调节过程,以及血糖升高的调节的过程。1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控制B.植物激素极性运输是单侧光照
射的结果C.植物激素发挥作用依赖特定的受体分子D.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生长发育【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其化
学本质有多种。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详解】A、植物激素的合成受酶的控制,而酶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故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A正确;B、植物激素极性运输是指从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端,不受重力和单侧光的影响,B错误;C、植物激素是信息分子,发挥作用需要依
赖特定的接受信息的受体分子,C正确;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D正确。故选B。19.某种小动物入侵到一山地后,对该山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动物的入侵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通过该小动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预测其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C.该动物入侵初期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可能接近“J”型D.该动物分布在该山地的不同高度处,未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A【解析】【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和恢
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
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2、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3、种群数量变化曲线:J型和S型。【详解】A、该动物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减少,降低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
B、年龄组成可预测其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B正确;C、该动物入侵初期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可能接近“J”型,C正确;D、该动物为一种生物,不能体现群落的结构,D正确。故选A。20.在医院看病或者体检,经常会化验血液。采集手指血时,人会感觉疼痛但不会缩手,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A.兴奋在神
经纤维上双向传导B.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递质C.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
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详解】A、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此过程中神经纤维未离体,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A错误;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需要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上的特异性受体,B正确;C、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确;D、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故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正确。故选:A。21.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敌害等条件下,种群数量增
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有关该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模型中N0不是变量,λ是自变量B.Nt是因变量,该种群将无限增长C.该种群的数量增长受其密度制约D.自然界中不存在类似的种群实例【答案】B【解析】【分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
模型为Nt=N0λt,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详解】A、模型中t是自变量,A错误;B、Nt是因变量,“J”型曲线描述的是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B正确;C、在食
物、空间充足,没有天敌理想条件下,该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其密度制约,C错误;D、生物入侵的初始阶段可存在类似的“J”型曲线增长,D错误。故选B。22.某调查小组欲调查某地区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在该地区相同面积的旱地和水田里均放置了数量相同的捕鼠夹,结果发现旱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
12.8%,而水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2.2%,据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针毛鼠对当地旱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B.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为猫头鹰提供栖居地,有利于控制针毛鼠害C.若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
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小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影响针毛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特征及其相关计算,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
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详解】A、针毛鼠对当地早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
A正确;B、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可以为猫头鹰提供柄居地,故有利于猫头鹰捕食针毛鼠,控制鼠害,B正确;C、若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大,C错误;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都是影响针毛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D正确。故选C。2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运用苍蝇的平衡棒原理研制出新型导航仪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易地保护C.建立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措施D.引入外来物种一定能提高当地的物种
多样性【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等。【详解】A、运用苍蝇的平衡棒原理研制出新型导航仪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B错误;C、建立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措施,C正确;D、引入外来物种不
一定能提高当地的物种多样性,也可能会降低当地的物种多样性,D错误。故选C。24.用柳树的枝条浸出液来处理插枝条,则早生根1~3天,且植株存活率提高10%~2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柳树枝条浸出液中的调节物质可
能为吲哚乙酸B.浸出液中的调节物质幼嫩组织中的腺体分泌C.植物激素发挥完作用后也会被灭活,不能够反复利用D.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促进植物激素产生从实现对植物体的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
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2.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激素一旦与其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会被灭火,所以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也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分泌。3.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
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详解】A.根据题意,浸出液中的调节成分可能为生长素,生长素的化学
本质为吲哚乙酸,A正确;B.植物无腺体,B错误;C.植物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C正确;D.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促进植物激素产生,从而调节植物体的生长等,D正确。故选B.【点睛】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异同
:1.不同点:(1)任何一种植物激素没有特定的产生腺体或内分泌细胞;(2)植物激素的运输不像动物激素有专门的体液运输;(3)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与动物激素一般不同。2.相同点:都属于信息分子,都具有调节作用;都需要与靶细胞上受体特异
性结合发挥作用,之后就被灭活;都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都受基因的控制合成。25.《舌尖上的中国》讲述四川泡菜时曾强调“腌泡菜也有大讲究”。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A.泡菜制作过程应控制适宜的温度,30~35℃是乳酸菌的最适生
长温度B.制作泡菜时泡菜坛一般要密封,主要目的是避免外界杂菌的污染C.蔬菜应新鲜,若放置时间过长,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较高D.按清水和盐的质量比为4∶1配制盐水,煮沸后要冷却的目的是降低水中的氧气含量【答案】C【解析】【分析】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
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泡菜制作的过程:【详解】A、家庭制作泡菜不需要控制温度,在30~35℃容易造成其他细菌生长,A错误;B、制作泡菜时泡菜坛一般要密封,主要是为乳酸菌的生长创造无氧条件,
B错误;C、蔬菜应新鲜,若放置时间过长,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较高,C正确;D、煮沸后要冷却的目的是避免高温杀死乳酸菌,D错误。故选C。26.如图为苹果酒的发酵装置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发酵过程中酒精的产生速率越来越快B.
集气管中的气体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C.发酵过程中酵母种群呈“J”型增长D.若发酵液表面出现菌膜,最可能原因是发酵瓶漏气【答案】D【解析】【详解】A、发酵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pH的改变等,酒精的产生速率会越来越慢,A项错误;B、
因果汁并未装满发酵瓶,故开始时酵母菌能利用瓶中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所以集气管中的气体是酵母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B项错误;C、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种群受营养物质等影响呈“S”型增长,C项错误;
D、发酵液表面出现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繁殖产生的,说明发酵瓶可能漏气,D项正确。故选D。27.下图是研究人员从红棕壤中筛选高效分解尿素细菌的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配制步骤②、③的培养
基时,应先调pH值后高压蒸汽灭菌B.步骤③纯化分解尿素的原理是将聚集的细菌分散,可以获得单细胞菌落C.步骤③采用涂布平板法接种,并需向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加入尿素D.步骤④挑取③中不同种的菌落分别接种,
比较细菌分解尿素的能力【答案】C【解析】【详解】配制培养基时,应先调pH值后高压蒸汽灭菌,A项正确;步骤③纯化分解尿素的原理是将聚集的细菌通过涂布平板法分散,获得单细胞菌落,B项正确;步骤③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
中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C项错误;步骤④挑取③中不同种的菌落分别接种,比较细菌分解尿素的能力,D项正确。28.下列关于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温水使海藻酸钠迅速溶解,待其冷却到室温后用于包埋细胞B.进行包埋时,用于悬浮细胞的CaCl2溶液浓度要适宜C.注射器(或滴管)出
口应尽量贴近液面以保证凝胶珠成为球状D.包埋酵母细胞的凝胶珠为淡黄色半透明状,并具有一定的弹性【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固定化细胞的相关知识点,回忆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
焦糊;(2)海藻酸钠溶液与酶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3)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4)刚溶化的海藻酸钠应冷却后再与酵母菌混合,否则温度过高会导致酵母菌死亡。【详解】A、在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中,应该用小火、间断加热的方式使海藻酸钠缓慢溶解,A错误;B
、进行包埋时,CaCl2溶液浓度要适宜,是用于凝胶柱的聚沉,B错误;C、注射器(或滴管)出口应与液面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保证凝胶珠成为球状,C错误;D、包埋酵母细胞的凝胶珠为淡黄色半透明状,并具有一定的弹性,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固定化技术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相关知识点,特别是实验每一个过程的注意事项,结合题干提示分析答题。29.玫瑰精油的提取过程中,依次用到清水、氯化钠、无水硫酸钠,它们的作用分别是()A.溶解,萃取,除水B.蒸馏,萃取,除颗粒杂质C.蒸馏,油水分层,除水D.溶解,油分水层,除水【答案】C【解析】【分析】蒸馏
法提取玫瑰草精油的流程为:①在开花的盛期(时期)采收玫瑰花瓣,与清水以质量比为1∶4的比例进行混合;②在水蒸气蒸馏装置中进行蒸馏,在锥形瓶中收集到乳白色(颜色)的乳浊液;③向乳化液中加入NaCl,增加盐的浓度,静置,出现油水分层;④用分液漏斗将其两层分开,得到油
层;⑤向油层中加入一些无水硫酸钠吸水,静置约12h,过滤得到的液体为玫瑰油。【详解】加入清水共沸,可以通过水分子向原料细胞中渗透,植物中芳香油向水中扩散,并随水份一起蒸馏出来;加入NaCl的目的是使油水分层,便于
分液;加入无水Na2SO4可除去芳香油中的水份,提高产品纯度。故选C。30.下列哪些措施能获得好的萃取效果①原料颗粒小②萃取时间短③原料含水量少④萃取温度高A.②③B.①③C.①④D.②④【答案】B【解析】【分析】胡萝卜素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脂溶性有机溶剂
,因此常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萃取的温度和时间会影响萃取效果,因此应注意控制萃取的温度和时间;萃取的效果与原料颗粒的大小和含水量有关,一般来说原料颗粒越小,含水量越少,萃取效果越好。提取流程为: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
鉴定。【详解】①原料颗粒越小,胡萝卜素越容易溶解,①正确;②萃取时间越长,胡萝卜素越容易溶解,②错误;③原料含水量少,充分溶解后萃取效果更好,③正确;④萃取温度过高,胡萝卜素易失活,④错误。故选B。二、简答题31.
图是对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研究的实验结果。图中a、b、c代表温度,且a>b>c;Ⅰ、Ⅱ、Ⅲ代表CO2浓度,且Ⅰ>Ⅱ>Ⅲ。请回答:(1)本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曲线反映了该植物的_
___________________(填总光合作用或净光合作用)。如果要判断在CO2浓度为Ⅱ,光照强度为P的条件下,温度分别为a和c时该植物是否能够生长,还需要在上述条件下获得怎样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要探究在温度为b时,该植物光合作用所需
的适宜CO2浓度,还需要保持_________相同且适宜,并在____________________范围内设置CO2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答案】(1).探究光照强度、CO2浓度和温度对于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2).总光合作
用(3).去除光照,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测量其呼吸作用强度(CO2的释放量或O2的吸收量)(4).光照强度等其他无关变量(5).CO2浓度大于II【解析】【分析】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
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
增强;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详解】(1)从图中可知,本实验自变量有光照强度、CO2浓度和温度,
所以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CO2浓度和温度对于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2)由图可知,当光照度为0时,光合作用为0,没有出现呼吸作用强度,所以图中光合作用强度代表总光合作用(真光合作用);判断植物是否生长,要看净光合作用是否大于0,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强度,现在已知总光合作用,只需求出呼吸作用强度即可做出判断,即去除光照,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测量其呼吸作用强度(CO2的释放量或O2的吸收量)。(3)实验时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所以探究在温度为b时,该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适宜CO
2浓度,还需要保持光照强度等其他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由图可知,在Ⅰ、Ⅱ、Ⅲ三种CO2浓度中,III点所代表CO2浓度下,光合作用强度最弱,所以Ⅲ点所代表的CO2浓度一定不是光合作用的最适浓度,所以要在CO2浓度大于II范围内设置CO2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点睛】本题考
查光合作用影响因素及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32.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
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物质a作为____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能直接产生抗a抗体的____细胞。(2)抗a抗体除了能与突触后膜的AChR结合外,还能与____结合。(3)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
hR结合后引起肌肉收缩,这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功能。(4)从免疫学角度来看,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____病。【答案】(1).抗原(2).浆(3).a物质(4).信息交流(5).自身免疫【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发病机理示意图,患者胸腺肌样细胞分泌物质a,物质a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AChR,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进而导致重症肌无力。【详解】(1)物质a作为抗
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a的抗体。(2)抗a抗体除了能与突触后膜的AChR结合外,还能与a物质结合。(3)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结合后引起肌肉收缩,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4)由于是自身抗体攻击了自身的物质引发重症肌无力,所以是自身免疫病。【点睛】本题结
合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发病机理示意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答题。33.普通有毛黄瓜基叶表面生有短刚毛,果实表面有
的有瘤,有的无瘤,但均有刺;无毛突变体黄瓜的茎叶表面光滑,果实表面无瘤、无刺。研究者对无毛突变体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用上述两种黄瓜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发现,茎叶有毛黄瓜的果实表面均有刺,茎叶无毛黄瓜的果实均无刺,推测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推测①:这两对性状由___
______控制,但在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的性状不同。推测②:这两对性状分别由位于___________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在F1产生配子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研究者通过基因定位发现,控制普通黄瓜茎叶有毛和控制果实有刺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同一位点,且在解剖镜下观察发现刚毛和果刺的内部构造一致,从而证实了推测________(①/②)正确。若让上述杂交实
验中F2的有毛、有瘤、有刺普通黄瓜自交,子代中出现有毛、无瘤、有刺普通黄瓜的概率为________。【答案】(1).一对等位基因(2).不同器官(不同类型的细胞)(3).一对同源染色体(4).两对基因所在位点都不发生交叉互换(5).①(6).5/36【解析】【分析】
由遗传图可知,子二代有毛、有瘤、有刺∶有毛、无瘤、有刺∶无毛、无瘤、无刺≈9∶3∶4,是9∶3∶3∶1的变式,说明控制3对相对性状的3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有毛、无瘤、有刺黄瓜与无毛、无瘤、无刺黄瓜杂交,子一代有毛、有瘤
、有刺,说明有毛对无毛、有刺对无刺、有瘤对无瘤是显性。【详解】(1)研究发现,茎叶有毛的果实都有刺,茎叶无毛的果实都无刺,推测可能的原因有两种:①这两对性状由同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只不过这对基因所表达的性状在植物体的不同器官(不同类型的细胞)的表现有差异
。②茎叶有毛、无毛和果实有刺、无刺两对性状的控制基因是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茎叶有毛基因和果实有刺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茎叶无毛基因和果实无刺基因在该对同源染色体的另外一条染色体上,且减数分
裂过程两对基因所在位点都不发生交叉互换。(2)由题知,茎叶有毛基因和果实有刺基因是位于2号染色体上的同一个基因,且在解剖镜观察发现茎叶的刚毛和果实的刺内部构造是一样的,从而证实了上述(1)中的推测①正确,同一基因在植物体不
同部位表现的性状有差异,说明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子一代基因型是AaBb,子二代有毛、有瘤、有刺普通黄瓜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2∶2∶4,自交后代出现有毛、无瘤、有刺普通黄瓜的概
率A_bb=2/9×1/4+4/9×3/16=5/36。【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根据子代表现型比
例推测遵循的遗传规律及亲本基因型,分析性状偏离比出现的原因,计算后代某表现型出现的概率。34.人们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细菌用于生产。将等量同浓度的细菌样液滴在同等大小的卷烟纸(只
含纤维素)上,保持足够的湿度。一段时间后,比较各组实验中卷烟纸的降解程度,选出降解能力大的细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微生物的筛选所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由于纤维素的_____________作用,长期只以纤维素作碳源的土壤中可能含有目的菌。(3)在纯化分解纤维素的细菌时,常用的接种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_______
______进行计数。【答案】(1).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同时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2).选择(3).平板划线法(4).稀释涂布平板法(5).30-300【解析】【分析】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
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
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2、培养基按功能分:种类制备方法特征用途选择培养基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成分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加入青霉素分离得到酵
母菌和霉菌鉴别培养基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依据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试剂或化学药品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而设计鉴别和区分菌落相似的微生物伊红和美蓝培养基可以鉴别大肠杆菌【详解】(1)实验中筛选微生物利用的原理是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同时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2)长期
只以纤维素作碳源的土壤中可能含有目的菌,原因是在只以纤维素为碳源的土壤中,只有能利用纤维素的微生物才能生产,因此纤维素起到了选择的作用。(3)在纯化分解纤维素的细菌时,常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为了保证结果准确
,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进行计数。【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实验方法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