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初中语文课外辅导系列《诗词风韵》》第4单元.docx,共(15)页,2.737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5b6c8a9eac0f2bc217029095abffd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一、歌曲导入《无衣》问题讨论:1.听完这首歌你的感受是什么?2.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二、作品简介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
、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三、(一)原文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2(二)视频创设情境(入情入景)1.
视频选择要求:(1)场景再现(2)音乐背景(3)诗人情绪:抵御外侮,团结一致。(三)读出音律美(节奏-旋律-情感)1.朗诵指导2.节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3.旋律:铿锵有力(四)讲出意象美、意境美1.语译3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
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五)鉴赏岂曰无衣?——每章开头都
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
同裳”,无数战士对于疑问的同声响应。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首
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4(六)反复朗读,体会整体美四、快乐图像记忆法第二课时5一、故事导入问题讨论:1.看完这些图片,你的感受是什
么?2.历史上,你知道哪些殉葬的故事?6二、作品简介《黄鸟》,《诗经·秦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秦地汉族民歌。全诗是讽刺秦穆公以人殉葬,痛悼“三良”的挽诗。此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双关语的运用,增强了凄惨悲凉气氛,渲染了以人为殉的惨象,从而控诉了人殉制的罪恶。
清陈继揆《读诗臆补》评之为“恻怆悲号,哀辞之祖”,诚然。三、(一)原文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二)视频创设情境(入情入景)1.视频选择要求:(1)场景再
现(2)音乐背景(3)诗人情绪:对人殉的不满及愤恨(三)读出音律美(节奏-旋律-情感)1.朗诵指导2.节奏: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3.旋律:急促、铿锵有力(四)讲出意象美、意境美1.语译7交交黄鸟鸣声哀,枣树枝上停下来。是谁殉葬从穆公?子车奄息命运多舛。谁不赞许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
代他死,百人甘愿赴泉台。(五)鉴赏“交交黄鸟,止于棘”——起兴,以黄鸟的悲鸣兴起子车奄息被殉之事。“棘”之言“急”,是语音相谐的双关语,给此诗渲染出一种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的主旨定下了哀伤的基调。“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点明要以子车奄
息殉葬穆公之事,指出当权者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从而表现秦人对奄息遭殉的无比悼惜。“临其穴……人百其身”——写秦人为奄息临穴送殉的悲惨惶恐的情状。"惴惴其栗"一语,就充分描写了秦人目睹活埋惨象的惶恐情景。这惨绝人寰的景象,灭绝人性的行为,使目睹者发出愤怒的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
我良人"。这是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时代的质询。如果可以赎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愿的啊!由此可见,秦人对"百夫之特"的奄息的悼惜之情了。(六)反复朗读,体会整体美8四、快乐图像记忆法第三课时一、故事导入梁祝化蝶这一个美丽、
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
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9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
,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
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
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
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问题讨论:1.古代的爱情观是什么?2.梁祝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你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吗?二、创作背景《国风·郑风·子衿》是《诗经》中
的一首诗,为先秦时代郑地的华夏族民歌。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全诗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
的心理活动,维肖维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之作,其中“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更是千古名句。三、(一)原文国风·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10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视频—创设情景(入情入景)1.视频选择要求:(1)场景再现(2)音乐背景(3)诗人情绪: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娇嗔埋怨之意(
二)读出音韵美(节奏—旋律—情感)1.朗诵指导2.节奏:国风·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
/不见,如/三月/兮。3.旋律:舒缓、绵长(三)讲出意象美、意境美1.语译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11
(四)鉴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两段埋怨之辞,
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里活动上。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末尾
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长,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12(五)反复朗读,体会整体美。四、快乐图像记忆法:第四课时一学习先秦文学的意义先秦文学中那种大仁大爱的品德、纯朴典雅的审美、真挚含蓄的情感在埋头
追求财富与刺激的现代人身上,很难找到相同的气息。饱含着巨大的文化养分,有巨大的文学价值。古来文学名家没有一个不在学习诗经这种文字与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丢弃诗经去从事汉文字创作将会走很多弯路,而且其创作很难引起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共鸣。先秦文学中还有大量关于把
握时机,规划战略方策的优秀诗篇,读来感情真挚,铿锵有力,意义非凡。诗经中的本土思想和情感历千年而弥新,本土企业发展的历史还很短,可借鉴的经验很少,奈何不吸取诗经中的养份,来加强企业的生命力?可以说,诗经是本土企业管理一座未开垦的金矿。二先秦时期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
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13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文学的起源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三先秦文学形成那时候的文学已口头文学形式为主.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
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其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大部分也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
,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的先秦文学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
展的坚实基础.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经历了从坯胎萌芽到生长成熟的漫长过程,直到周代蔚为大观.《诗经》和《楚辞》耸立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巍峨的高峰,
史传和诸子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四先秦文学特点.第一是创始性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页,文学伴随着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祭祀、婚姻等日常生活而产生,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至周代而蔚为大观.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一应俱全,散文中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应用散文已有明确
的分界.从经学角度来说,先秦时代是出产“元典”的时代,儒、道及其他各种思想流派的原始经典都出自这一时代;从文学艺术的起源、文学体裁的产生、思想体系的形成、艺术手法的探索、文学流派的开创等各个方面来看,先秦文学都具有创始性的意义.这种创始性
充分体现了先秦时代的作家所特有的开拓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注重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恰与后世辗转模拟、东施效颦的风气形成强烈的对比.第二是综合性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文学是泛指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在内的一切14学术.《论语·先
进》说孔门弟子子游和子夏长于文学,“文学”便是泛指古代文献..先秦文献中,史传散文记史解经,却不乏哲理思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诸子散文传经布道,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议论说理多具象化,采用寓言、比喻、白描、夸张、铺排等多种文学手法;《诗经》和《楚辞》本是文学创作,却具有
一定程度的史料价值和思辨色彩.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先秦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文学等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第三是实用性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改组的形势,文学普遍具有实用性,或为具体社会问题而发,如《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或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判
断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如史传散文的定是非,决嫌疑;或旨在揭示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诸子百家为拯救社会而各陈己见;或自怨而生,抨击现实政治,如屈原之作《离骚》.第四是随意性随意性指作家不受局限,放言无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文字产生以前
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自然是尽人脑所能想,尽人口所能言.产生文字的殷商时代也无所束缚,尽管对天神无限崇拜,还是有武乙之辈敢于射天.周代崇尚礼制,思想有所束缚,然而《诗经》中的民歌用朴实的语言抒发真实的情感,饥者歌食,劳者歌事,对大人君子作无情的嘲讽,对男女爱情作坦率的表白.经过筛选润色的《
诗经》尚有真实感,可以想见未能入选的诗歌更是实话实说.为了更有效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观念,人们竞相探寻最为合适的表达方式和最为美妙的语言技巧,从而形成各自特有的审美情趣.创始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先
秦文学的基本特点.五先秦文学的核心思想其一,赞美高大、纯洁、完美的理想人格。《韩非子·五蠹》对尧和禹严于律己、身先士卒的王者风范,作了如是描述: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其二,表达普通劳动者的伦理祈求和道德态度。这类道德意蕴与
赞美王者风范是直接相关的,虽记述和描写的篇章不多又多采用“非历史”的15神话或传奇的手法,但对其道德文明史的价值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王道”之下普通人欣赏伦理和谐之田园生活的豁达情趣,即如后来《帝王世纪》之《击壤歌》(晋皇甫谧编撰)所描绘的那种风景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凿井可以取水饮用,耕田劳作获取食物;上天的力量大小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二是普通劳动者之间的合作期许和杰出个体的英雄气概。其三,描述公私分明、先公后私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鞭笞统治者制造不和谐伦理关系的不良品行。《诗经》在方面有许多
传神的描写,表达了普通劳动者的道德心理。如《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维号斯言,有伦有脊。哀今之人,胡为虺蜴!(说起来天是很高的,但我们走在下面不得不弯腰,说起来地是很厚的,
但我们走在上面不得不提心吊胆,我们产生这样的感受是很有道理的,如今的我们真的很可怜啊,象被毒蛇咬着一样!)其四,憧憬婚姻的美感和重视男女有别的操行伦理,批评统治者及其纨绔子弟无视婚姻和性别伦理的不道德
行经。如《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一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爱慕美
貌女子和憧憬美好婚姻的“君子”之复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