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共(8)页,431.500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4f52e01555228ae0cfd76677cd298a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高二历史试卷【完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命题:福清德旺中学金维宝张长珠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7年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了《燕然山铭》石刻(下图),该石刻可以佐证()A.秦朝蒙恬收复河套并修长城B.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祭拜祖先C.东汉窦宪大败北匈奴并记功D.元世祖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2.中世纪的欧洲,如果对国王或对自己的上级领主不服从,那将看作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是不忠
。1628年,英国《权利请愿书》指出,对国王的不忠,并不是对公共事业的不忠。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判处死刑,罪名是“暴君、叛徒、杀人犯和我国善良人民的公敌”。这些变化反映出英国()A.共和国体制的建立B.忠诚观念日益沦丧C.民
族国家意识强化D.君主立宪制的确立3.1964年50多个少数民族中的44个民族尚未离开传统聚居区。20世纪90年代,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到东部城市。到2000年,有28个民族遍布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少数民族在全国
分布范围显著扩大。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C.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D.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4.表1反映了中国当代外交话语核心概念“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在英国主流媒体传播的趋势和特征。表1“一带一路”英译“命运共同体”英
译考察时间2013年8月~2017年8月2011年9月~2018年4月媒体总数/个67报道总数/个94647英国态度分析趋向积极,看好“一带一路”在经济层面的好处趋向积极,关注“命运共同体”对金砖国家的影响内涵认知机遇,卓有成效的、有益的、了不起的倡议以中国
为中心,中国至上由此可知,当代中国外交()A.得到了欧美国家舆论普遍认可B.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C.逐步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D.推动了大国关系协调发展5.清朝末年,各地流通成色杂乱的银元以及深受外国银行支持并借以居奇的鹰洋。北洋政府时期,整顿币值,统一铸造银币。这种新银币很快在
国内支付交易中起到唯一主币的作用,其他货币在国内支付交易中逐渐趋于消失。这一变化()A.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反映了中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C.有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D.体现了中国近代货币制度的完善6.清前期,因官户或生员享有赋税减免特权,常有农民将田产挂
靠于同姓官户、生员名下,每到纳税之时,将应缴钱粮交予官户、生员,交给官户、生员的钱粮往往多于应缴总额。生监包揽同姓钱粮以为己粮。这种现象说明,当时()A.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激化B.土地兼并问题愈加严重C.政府赋税征收模式需要调整D.国家对
百姓的人身束缚减弱7.下图为清代沿海与内地关税(包括常税与洋税)征收示意图。这主要反映出清代()A.国家关税主权遭到破坏B.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缩小C.全国统一市场尚未形成D.沿海地区商品流通活跃8.汉初,国家以编制的户籍为主要依据,授予民众田宅,没有立户占
有田宅是违法的。民众按照遗嘱获得的田宅可以先行占有,到每年八月户口登记核查之日,必须立户并把所分田宅登记在户籍之上。这一举措()A.健全基层里甲制度B.便于国家赋役征发C.变革农业劳作方式D.源于土地兼并严重9.中世纪西欧许多
庄园法庭的决议文件,都以“经整个村庄共同体一致同意”,或者“经领主和全体习惯佃农、自由佃农一致同意”等作为开场白。某庄园的一次村民会议,甚至决定了该庄园今后一个世纪的工作规划。上述材料可用于研究中古西欧()A.
封建王权的变化B.自治城市的发展C.民族国家的起源D.基层治理的特点10.下图最有可能呈现的是()A.工业革命后商品原料的交换B.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资本流动C.农业起源地及其农作物外传D.经济全球化下劳动力的转移11.下图所示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
中可以看出,作者重在强调()第一章发现新世界第二章细菌战役第三章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第四章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第五章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第六章生物多样性遭破坏A.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与冲突B.美洲对全球发展的重大贡献C.疫病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危害D.生态环境视角下的历史解读12.下图是东
汉“制车轮画像石”。该画像可以研究当时()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手工业工具制作与劳作状况C.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D.铁犁和牛耕技术的发展水平13.19世纪中后期,工厂制度进入中国。至1913年,工厂数量已颇具规模。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人统计发现,地主占55.
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工厂制度()A.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物B.仍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C.是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D.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14.在1999年《福布斯》杂志排出的400名超级富豪中,“电脑新贵”“软件新贵”
或“网络新贵”等占有71个席位,而且不少是名列前茅的,过去在世界经济中处在显赫地位的“石油大王”“汽车大王”等已渐趋衰落。这可以佐证()A.科技进步引发经济结构变动B.南北不平衡性加大C.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有待变革D.国
家干预得到强化15.表2为1875年部分通商口岸子口税单(注:子口税是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及自内地运送土货至通商口岸出口时所缴纳的一种税款,以取代货物经过各内地关卡的各种税费)发放数。由此可知()表2开放口岸发行
税单数货物价格(海关两)汉口92191954822镇江130363305037上海7555940099福州2347311736厦门1309378799A.列强经济侵略深入内地B.内河航运居于垄断地位C.交通变迁影响城市发展D.政局动
荡阻碍经济发展16.表3所示为20世纪90年代中叶马来西亚政府提出的建立“东亚经济集团”倡议的内容。据此可知,该倡议()表3(1)集团成员以东亚地区各国为主,不包括美国与大洋洲国家(2)此集团目标同关贸总协定原则保持一致(3)加强
东亚国家在乌拉圭回合范围内对其他国家集团的抗衡力量(4)将对“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功能起补充及促进作用(5)促进(太平洋区域内的)各国间贸易与投资的协调组织A.动摇了发达国家的主导性地位B.利于密切亚太地区的交往与联系C.加速
了亚太经济的复苏与发展D.推动了区域集团的制度化建设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其中17题8分,18题8分,19题24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根据文献记载,菩提达摩是南天竺人,生卒年不详,南北朝时来华弘
法,被中国禅宗尊为初祖。关于菩提达摩有很多传说,其中之一涉及到茶叶的起源:达摩为了祛除坐禅时的瞌睡,把自己的眼皮割下扔在地上,结果眼皮在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茶树。该故事18世纪传至欧洲后,曾被英国学者塑造成茶叶起源于印度的依据。——摘编自
宋时磊《达摩的眼皮:一个茶叶起源故事的由来、传播与变异》我们可以从各种维度考证“达摩眼皮变茶树”一事的真伪,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参照(1)完成以下提纲。(1)从人物的维度,考证菩提达摩及其生平的真实性。(2)______(3)______18.表3为有关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大麦生产
的出土部分文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表3序号内容出处(1)“延昌卅六年丙辰岁二月廿日,宋口(注:残缺)”,“边夏孔进渠常田叁亩,亩与大麦”。(大意为农历二月二十日,宋某租种了孔进渠三亩地,所种谷物为大麦。)《高昌延昌三十六年(596年)宋某夏田券》(2)626年五月(农历)
高昌某寺的食品消费中,有“(大麦)五斛、糜一斛二斗,用雇外作人十人,用刈麦(注:割大麦)并食粮”的记载。《高昌乙酉、丙戌岁某寺条例月用斛斗帐历》(3)高昌县令各乡“准家口多少各贮一年粮”,“其大麦今既正是收时,即宜贮纳讫速言”,落款时间五月十九日(农历)
。(大意为防止灾荒发生,官方命令各家要储粮备荒。)《唐永淳元年(682年)西洲高昌县下太平乡符为百姓按户等贮粮事》根据材料,推断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大麦成熟的大致月份,并说明理由。(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1694年,正值英法“九年战争”,英国军费开支庞大,国家财政几乎陷入崩溃。国王威廉三世与一批金融家达成协议,成立了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不仅向政府贷款支持连年的殖民战争,还办理存贷款、贴现等业务,同时代理国库和管理政府债券。以英格兰银行为起点和基础,英国
的国债、股票等多层次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844年,英格兰银行逐渐放弃商业银行业务,成为专门的中央银行。19世纪中后期,英镑成为全球最主要的货币,英格兰银行担负起了英国乃至世界金融体系的领导
者和管理者角色。——据付一书《中央银行学》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一切存款须上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一切贷款由总行根据国家的计划指标进行分配。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专门
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原来的商业银行业务由中国工商银行来承担。2003年修改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将中国人民银行定位于国家的中央银行和宏观调控部门,承担“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三大职能。2004年
,中国人民银行成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中央银行。2016年,人民币被纳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份额超过日元和英镑。——据文炳勋《新中国金融体制的历史演进》等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抉择,更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需要。——据周芮帆、丁建臣《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金融强国建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格兰银行为英国在近代崛起所作出的贡献。(8分)(2)根据材
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定位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中央银行的发展历程为当今我国金融强国建设提供的启示。(6分)20.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特点内涵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主要目
标。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的制度体系,其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因俗而治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
有高度的灵活性。——摘编自部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
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答案CCDBACDB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DCDBDAAB二、非选择题17.(8分)(2)从常识上判断,眼皮不可能变成茶树。
(3)从时间的维度,比对达摩生卒与茶叶起源的时间。(4)从故事溯源和演进的维度,考证该故事的起源及其演变。(5)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考证茶的驯化史。(6)依据唯物史观,茶叶起源不应只归因于某个个体。(每点4分,任意两点8分)18.(8分)月份:大致在农历五月。(2分)理由:第一则材料记载隋
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大麦播种时间为农历二月,大麦生长需一段时间,其成熟期应在几个月后。(2分)第二、三则材料均记载当地大麦收获时间为农历五月。(2分)上述材料均为吐鲁番出土文书,是实物史料(或原始史料),证据力较强,(1分)且三则材料可相互印证,(1分)故可推断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大麦成熟的月份大
致为农历五月。19.(24分)(1)为英国的殖民争霸提供资金支持;为英国财政、金融的发展保驾护航;间接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为英国建立并掌控世界金融霸权提供了条件;提高了英国的国家治理能力。(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2)变化:从中央银行兼商业
银行,逐渐演变为专门的中央银行、国家宏观调控部门。(4分)原因:改革开放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国民经济和金融事业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影响。(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3)遵循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2分)顺应世界形势和时代潮流;服
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依托强大的国家实力;(任答一点2分)坚持改革开放(把世界先进经验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和金融的人民性。(任答一点2分)20.(12分)示例1:选取角度:要在中央(1分)论题:大一统的国家治理需要强有力的中央
政府(2分)论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自秦朝开始建立文书行政制度,全国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各级官吏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这使得政府政令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送到全国各地,既提高了行政事务的处理效率,又能维护中央的权威。唐太宗时期
,全国分为十道作为监察区,中央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监察方式和监察力度,对于地方官员恪守职责本位、高效廉洁施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8分)小结: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提高了对大一统国家治理的
效率。(1分)示例2:选取角度:因俗而治(1分)论题:大一统的国家治理需要具备高度的灵活性(2分)隋朝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隋朝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隋朝
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通过笼络少数民族上层,巩固与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如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等。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
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这一做法也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8分)小结: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实行灵活多样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与发展,也提升了对大一统国家的有效治理。(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