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3月) 历史(选考)答案.docx,共(8)页,48.19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499592076a7a3b0dc75013d570f2f7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佛山一中2020级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38小题,每小题1.5分,共57分)1.【答案】B【解析】材料“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说明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文明中心共存的特点,故B正确。A没有体现,排除;C“同时出现”与材料中“时间上有先后”不符,排除;D继承关系与材料不符。2.【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歌颂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强,故选C项;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天子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除A项;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辩论,排除B项;人性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据材料“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
则不宁”可知,荀子强调礼的重要性,故①错误;据材料“隆礼贵义者其国治”和“治之经,礼与刑”可知,荀子强调隆礼重法,故②正确;材料只表述了荀子的治国主张,并没有提到对道家无为而治的态度,故③错误;荀子强调礼与法的作用,体现了儒、法融合的趋势,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4.【答案
】C【解析】据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与愚夫愚妇相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相异的,是谓异端”,可知王守仁认为在良知良能方面,普通人与圣人是一样的,即人人都有良知,这体现了一定的平等色彩,故选C项;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古代传统的
经济价值观,材料中的言论未涉及到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人人有良知,属于感性,未体现理性思考的精神,排除B项;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强调做学问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空虚之学,排除D项。5.【解析】选D。据材料“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代理学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故D正确;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但没有把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故A错误;董仲舒思想也没有把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故B错误;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批判宋明理学,故C错误。6.【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自女娲嬗化以来西竺
钟灵求生天生地生人之本,由阿罗开宗而后中华衍教得学儒学释学道之全”可知在犹太教传教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容性,故A正确;材料中将东西文化放在平等的地位,所以说“外来弱小文化”表述是不对的,故B错误;“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既同源又同质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故C错误;犹太人是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民族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错误。7.【解析】选A。据材料“宋明理学以‘平淡自摄’‘无欲故静’的境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明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A正确;宋明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更加注重人
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B说法不全面;早在先秦时期儒学就注重人的自身修养,如孔子的“仁”“义”“礼”等观点就是强调人的自身修养,C错误;宋明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更加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D错误。8.【
解析】选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从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故C正确;A错误,错在“已失去”;B错误,错在“各阶级共识”;D错误,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9.【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
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向周边辐射,形成了稳定的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对周边国家的思想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使得儒家文化具备如此强大影响力的根本原因则是中国的农耕文化,封建经济下产2生了强大的国力,因
此,形成材料所说的网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农耕经济,故选B项;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农耕经济强大的产物,而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制度可能是中国影响力强大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因素,排除C项;册封朝贡制度也是在中国国家实力强大的前提下形成的,而
强大的根原是经济,故册封朝贡制度是农耕经济领先世界的产物之一,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埃及福斯塔特遗址出土的中国陶瓷和大量中国陶瓷的仿制品,可知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民的审美,故选D项;埃及的手工业发达与出土的大量中
国陶瓷的仿制品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展示了中华文化对于埃及的影响,并没有强调通过何种方式进行交流的,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中国与埃及的交流始于何时,排除C项。11.【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外文明
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的重点是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后又影响世界其他国家,辐射其他国家文化无法全面概括材料,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后又影响世界其他国家,贡献中国智慧方案无法全面概括材料,排除C项;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
涵体现外来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楔形文字由单纯的记账工具到辅助记忆,再到记录口语,最后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可以得出文字的功能是不断完善的,B项正确;文字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说法
绝对,A项错误;文字产生之后就具备完善功能不符合实际,C项错误;文字的书写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3.【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律中提到两个法律阶层,两者法律地位差别极大
,可知该法典加强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践价值,不能推断出该法典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实用价值,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汉谟拉比法典》制定的原因,故无法得出其摆脱宗教因素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前者侵犯后者的处罚较轻,后者侵犯前者
则处罚较重”并未涉及刑法部分的内容,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翻译包括波斯、印度、古希腊等书籍,能够丰富伊斯兰文化的内涵,选D项;百年翻译运动主要是为吸取先进文化遗产,不是旨在融合东西方文化,排除A项;材料除了古希
腊典籍外,还有印度、波斯典籍,无法看出主导,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不光有自然科学,也有人文科学,排除C项。15.【答案】A【解析】据材料“从遥远的宇宙转向了多变的人生”“田园诗、科普诗”“转向象征权力与财富的宫殿、公共建筑物和纪念碑”等信息可知,希腊关注的目光回归现实,具有现实主义色
彩,故选A项;只有“田园诗、科普诗”突出世俗性和大众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古希腊化文化具有现实主义色彩,而不是强调社会等级秩序,排除C项;古希腊化文化更多关注人、关注现实,不是神秘主义,排除D项。16.【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佛教的产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社会地位不正确,故
排除A;罗马帝国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后来教皇为查理举行加冕仪式,西欧宗教和政治势力依存,故B正确;穆斯林公社是阿拉伯语“乌马”的意译,公元622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的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原初形态,故C不符合题干,故排除C;13
世纪时西欧大学摆脱了教会控制,不符合史实,排除D。17.【答案】D【解析】据材料“坎努利斯法案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李锡尼—塞克斯图法案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彼特留法案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可知,在罗马共和国的发展过程中,罗马法律在不断调整平民与贵族和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故选D项;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A项;在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中,奴隶被永远排除在外,排除B项;罗马帝国时期,随着疆域的扩大和
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罗马法逐渐从公民发发展成为万民法,排除C项。318.【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基督教的内容有很多出自于古希腊罗马文化,通过基督教对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保存,推动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是基督教对古希腊
罗马文化的保留推动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产生,基督教是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基督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是近代科学,排除B项;材料中并无反映世俗文化的信息,排除C项。19.【答案】D【解析】拜占庭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希腊文化,但
是随着14世纪时奥斯曼土耳其的入侵,迫使拜占庭学者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西欧广泛传播,表明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了文化发展,故选D项;材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变
化,不是天主教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文化中心是否转移,排除B项;材料强调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20.【答案】B【解析】据材料“印度民族心理特别喜爱宗教”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形成众多本土宗教,故①正确;印度诞生了歌颂神明的诗集《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故②正确;印度建筑艺术中凸显出宗教色彩,故③正确;吴哥窟是柬埔寨国宝,与印度无关,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21.【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
纪初发现的古印度石刻印章,使印度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鼓舞了当时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故选C项;20世纪初发现的古印度石刻印章只是考古事业的内容之一,并未推动考古事业的新发展,排除A项;古印度石刻印章是古印度文明的象征,无法印证印度政治和经济模式,排除B项;印度石刻印
章是印度文明发展的印记,不能提高东方文明的世界地位,排除D项。22.【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的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以及发现俑的形象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人,可知
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延伸至朝鲜半岛,故C正确。23.【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种类多样的学校教育体现出阿兹特克人鼓励人们多元发展,故选B项;学校种类多不能说明教育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正常运行,没有学校教育社会也能正常运行,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阿兹特克有多种类型的学校,并
无学校教育的内容,无法得出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灌输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阿兹特克学校的种类多样,并未反映接受教育的人群,无法得出形成全民教育体系的结论,排除D项。24.【答案】B【解析】题干主旨即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
或许会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公元3—6世纪形成高潮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可接近性”的机会。他们的行动不仅为农耕世界的社会经济注入了新鲜活力,也使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融入农耕世界,从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并对
中国和西欧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体现了其生产力的进步,但与“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相互学习的机会”等信息无关,排除A项;19世纪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牧场,是建立在剥削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基础上的,与题旨不符
,排除C项;D项所述体现不出“社会集团”“相互学习的机会”等信息,排除D项。25.【答案】B【解析】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结合材料信息“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可知,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故选B。解决粮食问题属于
经济利益驱使的一部分,表述片面,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传播伊斯兰教和商业活动,排除C.D。26.【答案】B【解析】“开始于沙漠中的一个宗教,在短短的一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为一4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据此联
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帝国是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
国家建成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故选B。27.【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炎是南宋第一个皇帝年号,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民南迁,说明社会环境影响人口分布,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人口分布的变化,并未反映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材料体现
的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人口分布,与土地兼并现象无关,排除B项;北方战乱,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但与材料主旨强调社会环境影响人口分布不符,排除C项。28.【答案】C【解析】据材料图片可知甲是北美洲,乙是
南美洲,丙是欧洲,丁是非洲,结合所学15世纪,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开始向美洲迁徙,故选C项;据所学甲是北美洲,在15—19世纪主要是迁入地,排除A项;据所学乙是南美洲,在15—19世纪主要是欧洲及非洲人迁入,本地土著居民没有大规模迁出,排除B项;丁的人口在新航路开辟后被欧洲人通过三
角贸易贩卖迁出,不是主动迁出,排除D项。29.【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甘蔗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且劳动条件恶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征服美洲之后建立众多甘蔗园,通过黑奴贸易将非洲黑人贩卖至美洲从事种植园甘蔗生产工作,降低
了种植成本,提高了种植产量,故到19世纪初蔗糖不再是奢侈品,故选B项;工业革命提高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工人阶级仍十分贫困,排除A项;蔗糖普及的原因是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这与新航路开辟无关,排除C项;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提高与蔗糖价格降低无关,排除
D项。30.【答案】B【解析】据材料图示可知,1900—1910这一时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时期,此时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1930—1940这一时期主要是受到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故选B项;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是二战后,一战的时间
是1914—1918,排除A项;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是二战后,冷战的时间是1945—1991,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39—1945,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31.【答案】A【解析】
美式英语中有印第安语、非洲黑人的语言,说明美国文化融入了印第安文化和美洲文化,体现出美国文化的多元性特征,故选A项;美式英语的特点,不是语言本身作为沟通工具的特点,排除B项;外来文化融入美国文化,并没有冲击美国本土文化,排除C项;美国文化融入了印第安文化和美洲文化,不是种族多样性对于文化本身的影
响,排除D项。32.【答案】D【解析】据材料“文化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美国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可知,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即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故选D项;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并未完全反映题干的主
旨,过于片面,排除A项;促进了跨国文化交流并未完全反映题干的主旨,过于片面,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认同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与历史演进无关,排除C项。33.【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的茶在同属东亚文明的日本很容易传播,而在属于欧洲文明的英国则传播困难,体现出地域差异影响文化
的交流,故选A项;茶传播过程的不同体现出地域差异影响文化的交流,而不是东亚文明比欧洲文明开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茶文化传播的地域差异,与异域文明间的交流融合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交通在茶文化传播的作用,排除D项。34.【答案】
B【解析】据材料“这就需要适应或改变消费者的偏好或口味,使他们接受这种产品”可知,跨国公司经营成功的重要策略在于寻找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口味和偏好,生产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体现了不同地区文明的相互交流借鉴,故选B项;新航路开5辟后,
世界市场的雏形已经形成,排除A项;跨国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是建立在正确的经营策略基础上的,排除C项;跨国公司的主要业务在于出售商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排除D项。35.【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张骞通西域时发现蜀民已与印度有商贸往来,且《中国通史
》也说汉朝“蜀物入印度”,说明早在汉朝时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故选B项;张骞通西域时,蜀身毒道已然形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蜀地与印度商贸往来,并未反映人口迁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汉朝四川地区与印度商贸往来,并未反映
往来的内容,排除D项。36.【答案】D【解析】戛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掀动全球影粉的追捧热潮,说明信息传播便捷,并非是大众文化审美的古今差异,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全球效应实现与否,而未比较历史名人与影视明星,故B项错误;材料强
调的是全球化效应的实现与否,并未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故C项错误;戛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掀动全球影粉的追捧热潮,之所以如此迅速主要受益于信息传播迅速和便捷,故D项正确。37.【答案】B【解析】据材料“弗兰克认为从航海大发现到18世
纪末工业革命前,中国是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可知,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各州之间的物种交流逐渐增多,中国的生丝、瓷器在世界贸易中占优势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优势地位,而张跃认为“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在西欧”,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逐渐增多,
大量白银流入欧洲后在欧洲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封建制度的解体,而中国却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伍,因此两人都较为准确反映了此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B项;两人从不同角度论述
了近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排除A项;弗兰克认为中国是全球经济中心,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工业革命前全球经济体系的建立,排除D项。38.【答案】A【解析】表格体现了16—17世纪不同地区文明的融合类型和冲突,故选A项;表格反映的是地理大发现之后,排除B项;早期的殖民扩张反映的是
血与火的年代,3件文物不是都反映殖民扩张的,排除C项;浪漫主义是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生的,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第39题16分,第40题15分,第41题12分,共43分)39.16分【答案】(1)观点:(4分,每一观点2分)学者1:丝路位置
和路线多样;学者2:丝路上交流的人员和功能繁多;学者3:丝路发展的原因多样;学者4:丝路功能多样。特点: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是多角度,开放的;多种观点,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存在多元多样性;研究者之间既有争鸣,也有借鉴,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进步。(6分,每点2分)(2)观点:虽然利玛窦的上疏和他的
画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中华文明的态度,但仍不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2分)理由:角度1:利玛窦的上疏是第一手史料,但他上疏的目的是希望明神宗能够支持他的传教活动,为博取明神宗好感,对中
华文明可能会多一些溢美之词。角度2:即使利玛窦上疏反映了他的真实想法,也是一个孤证,“孤证不立”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则,还需其他相关的原始材料互相印证。角度3:利玛窦儒服画像是艺术作品,其证明力有限。(两点依据4分)6【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
学者1:据材料一“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可知,丝路位置和路线多样;学者2:据材料一“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
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可知,丝路上交流的人员和功能繁多;学者3:据材料一“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可知,丝路发展的原因多样;学者4:据材料
一“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可知,丝路功能多样。第二小问特点,综合材料一中的四种观点可以得出,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是多角度,开放的;从研究的
侧重点来分析,多种观点,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存在多元多样性;从研究的内容分析,研究者之间既有争鸣,也有借鉴,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进步。(1)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中利玛窦的事迹以及其上疏内容可知,虽然利玛窦的上疏和他的画像,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他对中华文明的态度,但仍不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第二小问理由,从不同角度分析,以利玛窦来中国的目的为切入点为例,利玛窦的上疏是第一手史料,但他上疏的目的是希望明神宗能够支持他的传教活动,为博取明神宗好感,对中华文明
可能会多一些溢美之词。40.(15分)(1)阶段及理由(8分):第一阶段:第十五、十六部分;(2分)14至17世纪,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新航路开辟,世界逐渐联为一个整体,世界开始向近代转型。(2分)第二
阶段:第十八、十九部分;(2分)18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历史进入工业社会。(2分)(说明:关于第二阶段,如考生又细分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发展阶段亦可)(2)观点论证(7分)观点1:大英博物馆很多文物是殖民侵略的产物。(
3分)论证: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踏上美洲土地,屠杀印第安人,抢掠财物,第十六部分中的代表性文物来自墨西哥的双头蛇;随着美洲印第安人大量被屠杀或因病死亡,欧洲殖民者从非洲贩运黑奴到美洲,制于西非、发现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阿坎鼓能反映这一
史实。中国文物是英国殖民者侵略中国的见证。(任意2个史实论据,得4分)观点2:大英博物馆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2分)论证: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日益联成一个整体,促进了各区域间的商品、物种的交流与传播,来自秘鲁的
黄金雕像、印加黄金美洲驼,体现了世界洲际间的交流。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工业社会。工业革命引发了生产、交通、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小猎犬号上的精密计时器恰恰体现了人们时间观念的增
强;展出的中国文物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任意2个史实论据,得4分)观点3:国家的实力是大英博物馆发展的基础。(3分)论证:大英博物馆建于1753年,此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海军实力增强,海外有广阔的殖民地,并获得了大量财富,为博物馆
建立奠定了基础。英国率先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经济实力增强,小猎犬号上的精密计时器恰恰是工业革命后,人们时间观念增强体现。(任意2个史实论据,得4分)741.(12分)【参考答案】观点:全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周期性发展形态。论述:从公元前750年到公元186
0年,全球气候呈现出冷暖周期性变化。全球冷化时期,处于温带边缘地带的印欧人、日耳曼人等耕作地区的民族不断迁徙寻找可耕种的土地;而在全球暖化时期,人口过剩的压力以及被激发的人性的贪婪则驱使人类进行征服和殖民活动。进入近代,欧洲气候变得十分寒冷,因此这一时期许
多欧洲海洋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以及英国相继开启了大航海的征程,标志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17世纪英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殖民地;当今世界,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这一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工业化国家纷纷建立以及全球人口快速增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渴望获得更
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市场,矛盾不断加剧,导致在20世纪发生了两次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世界大战。【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及结合所学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并
进行归纳总结,再联系史实论证。依据材料给出的不同时期的气候特征以及对应的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而可以总结出观点:全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化造成了人类历史的周期性循环形态。然后根据材料给出的不同阶段,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8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
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