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统编版通用,必修上册1_4单元)01(全解全析)(统编版通用).docx,共(20)页,52.76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47bafe2238d1cefc4493a2c928bc24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
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
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测试范围:第1~4单元(统编版必修上册)。5.难度系数
:0.75。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当今社会,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
严峻考验。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②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
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我们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因为在现
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后”“00后”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③家书作为一种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
乡愁的有效渠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
无论人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就可化解千里之外亲人的担忧挂牵,令其安心。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价值尤显珍贵。④以“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观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⑤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
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家书来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
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⑥除了具有启迪特色的认知价值,家书还有审美教育价值。家书作品所涵盖的对象本身、因其“著我”要求而倾注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审美取
向。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包围着家书传递的信息。当鉴赏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受到感化和熏陶时,家书的教育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因而家书的“教育”可以说成“教化”,“化”便是荀子“化性起伪”中的化,我国的传统教育的精髓向来是“化”胜于“教”的。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主体与创作主体通
过家书这一审美中介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这种共鸣不是“臭味相投”的低俗认同的话,壮美或优美的思想情感便成为审美情感的旋律,家书因之实现了使鉴赏主体情感“净化”或灵魂“升华”的功能。⑦家书鉴赏之中的“赏玩”,
则是侧重于家书的娱乐价值。中国传统家书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载体,那些写在各式信笺上的蝇头小楷和遵从着长幼礼仪的书信格式,都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即使是信封的设计与信纸的折叠,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伊犁人民出版社的《书信折纸基础》一书中,介绍了91种信封和信纸的折法,让人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一场
视觉盛宴。不论是对家书书法、工艺的赏玩还是对家书故事的聆听,都可以触摸不同历史时空的鲜活容颜。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
,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家书作为书信文学、作为艺术文化,对人的审美功用是立体的、综合的,它的终极审美目标在于通过对家庭范围内人性美的讴歌,造就审美主体完整的个性。⑨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
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
。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摘编自《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家书的审美价值>》)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互联网实用又快捷,且因日益广泛的使用,使
得家书文化的质量和品位不断降低,并有着断层的严峻考验。B.家书是一种文本形式、一种传递情愫和信息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这些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C.家书具有多元性价值功能,其认知功能不但可以使人了解社会和历史,更能使人在温馨智慧的家常话
语中得到启迪,重新观照人生。D.与传统书信相比,网络交流符号简单且程式化,文化底蕴不足,所以我们应倡导年轻人少用网络与人交流,多用手写书信来传达温情暖意。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社
会,传统家书日渐式微,而对大多数青年学生来说又倍感陌生,文中流露着对于传承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忧。B.西方人称家书为“最温柔的艺术”,也可能是因为认为家书文本鲜活,在情感交流方面自然亲切,真挚真实,感染力强。C.“化性起伪”强调了“化”对人的
重要作用,和鉴赏者通过家书这一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和熏陶有异曲同工之妙。D.孔子肯定了“家书”和“诗”一样具有价值的多元性,但家书对人的审美功用是全方位的,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3.(3分)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家书“多元性价值”的一项是()A.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了游子的心态,让人感同身受。B.《傅雷家书》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C.《诫子书》是诸葛亮给儿子诸葛瞻写的家书,其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已然成为千古名句,给人启迪,令人警醒。D.毛泽东二十八封家书传家风,其写给毛岸英的家书,行草书风,堪称书法艺术精品,透过它我们还可以领略世纪伟人的书法成就。4
.(4分)请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5.(6分)下面一段材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很好地体现了家书的认知价值,请根据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十八①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计亲族邻里中或及于难。弟日内心绪之忧恼,万难自解。然事
已如此,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②自馁也。”【注】①十八:十八日。②苶然:精神颓丧的样子。【答案】1.C2.D3.A4.(1)首段基于现状,提出“警
觉和预防家书文化消减”的观点。(2)②③段通过与网络沟通的比较,突出了家书不可替代的价值。(3)④—⑧段按先总说、再分析、最后总结的思路具体介绍了家书的审美功用。(4)第⑨段总结,呼吁全社会重视传承家书文化。5.示例:①鉴赏者能够通过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读“十八之败
,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可以了解与此有关的部分史实。②家书是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曾国藩在家书中既引用谚语,又联系自身经历,循循善诱,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说教。③家书可以启发鉴赏者体悟宇宙人生:“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可以启发鉴
赏者积极面对磨难。【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使得家书文化的质量和品位不断降低”错,原文是“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选项曲解文意。B.“这些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错误,原文只说“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
”,从原文和现实看,网络可以替代家书传递信息其它功能,选项扩大了范围。D.“应倡导年轻人少用网络与人交流,多用手写书信来传达温情暖意”理解错误,原文主张“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并无厚此薄彼之意。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孔子肯定
了‘家书’和‘诗’一样具有价值的多元性”错误,原文为“孔子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孔子只肯定了“诗”的多元价值。“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错误,结合“孔子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
,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等分析,原文没有将家书和诗歌在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进行比较,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无法推断得出。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不是家书,是作者通过诗歌,以“家
书”为意象,表达了羁泊异乡的游子孤孑凄寂情怀,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B.可对应认知价值;C.对应审美教育价值;D.可对应娱乐价值。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段,“当今社会,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基于现状,提出“警觉和预
防家书文化消减”的观点。②③段,“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家书作为一种文
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价值尤显珍贵”,通过与网络沟通的比较,突出了家书不可替代的价值。④—⑧段,“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先总说;“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
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除了具有启迪特色的认知价值,家书还有审美教育价值”“家书鉴赏之中的‘赏玩’,则是侧重于家书的娱乐价值”,再分析;“家书作为书信文学、作为艺术文化,对人的审美功用是立体的、综合的,它的终极审美目标在于通过对家庭范围内人
性美的讴歌,造就审美主体完整的个性”,最后总结思路,具体介绍了家书的审美功用。第⑨段总结,“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
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呼吁全社会重视传承家书文化。5.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
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分析可知,鉴赏者能够通过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如曾国藩的家书中“十八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可以了解与此有关的部分史实。结合“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
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分析可知,家书是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如“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等,曾国藩在家书中既引用谚语,又联系自身经历,循循善诱,表现为
一种启迪而非说教。结合“更重要的是,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分析可知,家书可以启发鉴赏者体悟宇宙人生,如“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可以启发鉴赏者积极面对磨难。(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妹妹安然从初一到高一,从来就没有当选过三好学生。我得在这次评选之前,嘱咐她老实做人,别得意忘形。“哎,我希望你这阵儿老实点。你最好先别穿这件衣服,太红。”我的眼睛看着别处,故意显出
若无其事的样子。“这衣服怎么啦?不就是前边没扣子、后边一条拉链吗?这不是你买的吗?不是你夸了半天漂亮吗?真的,我还舍不得穿呢。可就冲你一说,我非连着穿三天不可,考完了,庆贺一下。”“别觉得你考得不错就这么放肆,①就目
空一切。想想你对同学都什么态度吧:讽刺人家米晓玲,还有你那批评班长的作文。虽然班主任放过了你,可下一步呢,你知道?在这种事上占上风多没意思!”“姐,”安然换了口气,“我知道我不是什么都好。就说对米晓玲吧……唉。”她短叹一声,“米晓玲要上班了,你知道吗?她知道自己考不上
大学,连高中都不想上了。也许这叫顶班吧,把她妈妈给顶下来了。这两天我总想过去的事,越想越觉得对不起米晓玲。我想,请她到家里来玩,顺便请她吃饭。”“吃饭可以。不过你还是放假以后再穿这件衣服。”我说。“你怎么还
想这件事?如果你用衣服和吃饭作交换条件,那我宁可不叫米晓玲来吃饭也得穿这件衣服。”安然说得很果断,像在朗读宣言。“你……”第二天中午,妈妈不愿意请米晓玲,躲出去了,我和爸爸刚把饭菜准备停当,安然和米晓玲一前一后进了门。今天她穿得很朴素,身上没有那些金丝银绒。但脸上却搽了薄薄一层粉,尽管她
的脸本来就很白,雀斑被模糊起来,倒失去了自然。吃饭时安然话多极了,显然是为了叫米晓玲松弛下来。她不是把汤匙碰到桌上,就是把菜翻到桌上。有一回一个丸子没夹住,又落到盘子里,油汁溅了我一脸,可我却装作不在意。爸爸也不时开
个小玩笑来调节气氛,有时米晓玲真能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果然,她话也多了。“你马上就上班吗?”我问。“是啊。还是我妈妈那家商店。其实你们常去,挨着家具店那家。”米晓玲说。“那个店不小,货挺全的,有时好像还有咖啡糖。
”我说。“那当然了,全市第三大。新修的门脸,都换成钢窗了。听我们经理说,还要装霓虹灯呢。”米晓玲自豪地讲述着,俨然一副老营业员的派头。“到时候我一定常去看你。”安然诚心诚意地说。“咱姐们儿……”她看了看我,“咱们老同学,没说的。我们那儿处理罐头,处理水果特
多,杏酱才五毛钱一瓶。我保证给你留着。”“太棒了,买它十瓶!”安然大笑起来。“哟,那是一张画吧?可真大。”米晓玲忽然发现了我爸爸那张未完成的创作。顺便说一下,爸爸的画室就是厨房的一半。“是啊,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安然问。“那是树
,那是树叶,还没画上人吧。画上人我就能猜得出来。”米晓玲看着眼前那张正在铺满颜色的画布说。“这幅画永远也不会有人。不过它已经有名字了,它叫……”安然稍微考虑了一下。“叫什么,叫落叶呀?”米晓玲蛮有兴致地问。“叫——《吻》。”安然清清楚楚地说。“叫什么?”米晓玲没听明白。“《吻》。就是一个‘口’字加
一个‘勿’字。”“②你可真行啊安然!你都能说出这个字来!”米晓玲满脸通红。“这有什么,哪个字生来不是为了让人念。”安然说着走到画布前,“你看,深秋时节,挺拔、俊秀的白杨树叶子黄了。它们就生长在这块肥沃的平原上,大地养育了它们,大地就是它的母亲。夏日,它们把阴凉献给大地;
秋天,当大地不再需要这种安慰时,它们才开始用金子般的颜色来打扮自己。其实,把世界上所有的黄金都集中起来,也不够打扮一树叶子。现在,它们就是穿着这种盛装飘向大地,去亲吻母亲的胸膛。你看,母亲也敞开胸膛,在欢迎它们的归来。这就是它们献给母亲最好的礼物—
—一个庄重、深重的吻。”“③怎么不说了?”原来安然的描述也吸引了爸爸,他早已聚精会神地站在画面跟前了。显然,连爸爸也没想到,安然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竟是这样内行。我都有点嫉妒了,我是写诗、编诗的呀。“不说了,一阵胡说八道。米晓玲,你喜欢它吗?
”安然转过身问米晓玲。我把目光也转向米晓玲,看她的反应,没想到她哭了,泪水把脸蛋上薄薄的香粉冲开两道小沟。我和安然互相看看。“怎么了米晓玲?”安然问她。“我……看你多好,懂那么多。说得我都……你以为我就那么想上班吗?刚才我是胡说,好像我多高兴,其实我是怕叫人瞧不起。你不知道现在我多后悔,
为什么当初我不好好学习。现在你们全家陪着我,送我上班。你知道,我多怕同学们到商店找我去呀,你们都背着书包,我却站在柜台里,站着约①这、约那。”米晓玲突然趴在桌上,毫无顾忌地哭了起来。现在我倒有点认识米晓玲了,我后悔没有多买回些好吃的来。“④别哭了米晓玲,我去看你时保证不背书包。”安
然拿块毛巾给她擦着脸。爸爸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拿起了画笔。他望着他的画面沉思着,眼光久久不动。安然的分析乃至米晓玲的哭似乎给了他新的启示。(节选自《十月》1983年第2期《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注:①约:yāo,口语,用秤称物。如:给我约二斤肉。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姐姐在教训妹妹时“眼睛看着别处,故意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既是因为她了解妹妹直爽倔强的性格,不想产生正面冲突,也是因为自己缺少底气。B.从妈妈不愿意请米晓玲来家吃饭而躲出去可以看出,她对米晓玲印象不好;安然的姐姐对米晓玲印象
也不太好,但为了安然还是留了下来。C.“顺便说一下,爸爸的画室就是厨房的一半”是“我”向米晓玲的介绍,突出家庭状况的一般,表现“我”的坦然,打消米晓玲的心理顾虑。D.米晓玲和安然说话,先说“咱姐们儿”,是因为她认为她和安然之间的关系非常好;又改成“咱们老同学”,是顾忌到安然的姐姐在场
,不敢放肆。7.(3分)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连用两个“就”,形象地写出了“我”这个姐姐对妹妹的关心、提醒甚至警告。B.句子②中米晓玲对同龄人安然说出的“吻”字满脸通红的表现,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征。C.句子③意蕴丰富,其中既有对女儿的鼓励,又有一种对自己作品价值被发现的满足。D.句子④安然答应看同学不背书包,表现了安然的善变,体现了安然在生活中逐渐成熟。8.(4分)安然对油画的分析,为什么会吸引在场的所有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6分)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就像《哦,香雪》中的香雪和凤娇,以及本文的安然和米晓玲。请结合这两篇小说,简要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答案】6.C7.D8.①安然对作品的分析比较专业,有深度,
丰富了“吻”字的内涵。②安然的表述形象生动,富有诗意。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感染力。9.①凤娇和米晓玲这些次要人物将故事的相关情节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她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香雪或安然的成长和变化,使得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③
她们和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生活环境等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实现着作者的创作意图,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使作品主旨更深刻。【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
.这句话不是对米晓玲的介绍,是在向读者介绍。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D.“表现了安然的善变,体现了安然在生活中逐渐成熟”错,表现的是安然的善良,体现的是安然不断地对自己完善的过程。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
要情节、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前文安然突然说出画作的名字叫“吻”,米晓玲对这一名字很觉得不好意思,她满脸通红地说“你可真行啊安然!你都能说出这个字来!”,经过安然对作品比较专业的分析,大家对“吻”这个名字有了深度的理解,丰富了“吻”字的内涵。②安然的表述形象生动,语言富
有诗意。如运用比喻“大地就是它的母亲”、比拟“大地养育了它们”、夸张“把世界上所有的黄金都集中起来,也不够打扮一树叶子”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感染力。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米晓玲和凤娇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她们都是同龄人。次要人物作用有:对主要人物起着重要的衬托作用;有助于揭示或凸
显作品的主旨;作为线索人物,串连故事情节等。①凤娇和米晓玲这些次要人物将故事的相关情节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本文米晓玲被安然讽刺过,要顶班不上学了,才有安然觉得对不起米晓玲,请她来家里吃饭谈画的情节。凤娇和香雪一起在山村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见证火车到来,山村变化,很多故事情节都是因为
凤娇的在场而更加真实动人。②她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香雪或安然的成长和变化,使得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本文中“米晓玲突然趴在桌上,毫无顾忌地哭了起来”,米晓玲因为自己要工作不能上学而伤心自卑,她的哭对安然
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凤娇和香雪也是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她们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凤娇衬托了香雪淳朴的形象。③她们和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生活环境等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本文中的米晓玲来安然家里做客,一起谈论画作和生活。凤娇和香雪一起在山村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见证山村
的变化。她们共同实现着作者的创作意图,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使作品主旨更深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履...,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
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节选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材料二:从南明入台,山如剥笋根,又如旋螺顶,渐深遂渐上。过桃墅,溪鸣树舞,白云绿坳,略有人间。饭斑竹岭,酒家胡当
垆①艳甚,桃花流水,胡麻正香。过会墅,入太平庵看竹,俱汲桶②大,碧骨雨寒,而毛叶离屣③,不啻云凤之尾。使.吾家林得百十本④.,逃帻去裈⑤.其下,自不来俗物败人意也。行十里,望见天姥峰大丹⑥郁起,至则野佛无家,化为废地,荒烟迷草
,断碣难扪。农僧见人辄缩,不识李太白为何物,安可在痴人前说梦乎?所谓“半壁见海”“空中闻鸡”,疑意其颠,上至石扇洞天,青崖白鹿,葛洪丹丘⑦,俱在明昧.之际。不知供奉..何以神往?天台如天姥者,仅当儿孙
内一魁父⑧.,焉能“势拔五岳掩赤城”耶?山灵有力夤缘⑨入供奉之梦一梦而吟一吟而天姥与天台遂争伯仲席。嗟呼!山哉!天哉!(选自明・王思任《天姥》,有删改)[注]①酒家胡:酒家妇。当垆:卖酒。②汲桶:水桶。③离屣:此处形容竹叶纷披之状。④本:棵,株。
⑤帻:包头巾。裈(kūn):有档的裤子。⑥丹:指代寺庙。⑦葛洪:晋代炼丹家。丹丘:传说中葛洪炼丹的遗址。⑧魁父:小土丘。⑨夤缘:攀附。10.(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山灵有力A夤缘B入
供C奉之梦D一梦而吟E一吟F而天姥与天台G遂争H伯仲席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公屐”是诗人谢灵运发明的登山时穿的一种活齿木屐。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去其前齿
,下山去其后齿,便于走山路。B.“使吾家林得百十本”中的“使”与“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中的“使”含义相同。C.“俱在明昧之际”中的“昧”与成语“拾金不昧”中的“昧”含义不同。D.“不知供奉何以神往”中的“供奉”指的是李白,因为李白曾担任翰林供奉。12.(3分)下
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直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写的都是梦境,这也是全诗的主体部分。B.《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部分描写梦中一路登山所见之景和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写得有声有
色。C.王思任行至天姥山,本欲领略李白诗中所写的气派之景,而当实地见到李白所言所梦之景时,他深感失望。D.王思任登山后发现李白所谓“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且放白鹿青崖间”,“俱在明昧之际”,意在讽刺李白夸大其词,所言不实。13.(8分)把材料中画横
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2)农僧见人辄缩,不识李太白为何物,安可在痴人前说梦乎?14.(3分)王思任亲历天姥山,见到了哪些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截然不同的情景?请简要
概括。【答案】10.ADE11.B12.D13.(1)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2)农人僧人看见生人就退缩,不知李太白是什么,(只能感慨)怎么能在痴人面前说梦呢?14.①山景荒败:废寺,断碑,荒烟迷草。②天姥不高:“
半壁见海”“空中闻鸡”是痴人说梦。③山顶明昧:不是李白写的“青冥浩荡”的模样。【导语】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梦境描绘了天姥山的奇幻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王思任的《天姥》则以实地考察的方式,记录了他对天姥山的真实感受,表达了对李白诗中夸张描
写的质疑和失望。两篇文章形成了鲜明对比,一篇是浪漫主义的梦幻描绘,另一篇是现实主义的冷静观察,体现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审美取向。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山灵有神力,借机进入李白的梦境,李白梦此境吟此诗,吟此诗才使天姥山和天台山一争高下。“山灵有力”语意完
整,主谓宾齐全,故A处断开;“夤缘入供奉之梦”中“供奉之梦”做“入”的宾语,故D处断开;“一梦而吟”省略主语李白,“梦”“吟”同作谓语,且“一梦而吟”与“一吟而天姥与天台遂争伯仲席”句式一致,故E处断开。故选AD
E。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含义相同”错。连词,假使/动词,派。句意:如果我家林中能种此百十竿竹。/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C.正确。昏暗/隐藏。句意:都在隐隐约约中。/拾
到东西并不隐瞒下来据为己有,指良好的人的道德和社会风尚。D.正确。句意:不知道李太白凭什么会神往此地?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意在讽刺”错误。王思任并无讽刺之意,而是客观指出李白所写并非现实。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
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惟”,只有;“觉时”,醒来时;“向来”,刚才。(2)“辄”,就;“缩”,退缩;“安可”,怎么能。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山景荒败:由“野佛无家,化为废地,荒烟迷草,断碣难扪”可知,佛像随意放置,寺庙废弃,荒草迷离,断碑难抚。②天姥不高:
由“山是桐柏门户,所谓‘半壁见海’,‘空中闻鸡’,疑意其颠”可知,诗中所说的“半壁见海”“空中闻鸡”,料想是山巅的景致,而不是半山中所见,“半壁见海”“空中闻鸡”简直是痴人说梦。③山顶明昧:由“上至石扇洞天
,青崖白鹿,葛洪丹丘,俱在明昧之际,不知供奉何以神往”可知,青崖白鹿,葛洪丹丘,都在隐隐约约中,不是李白写的“青冥浩荡”的模样。参考译文:材料一: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
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之声。无数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迷恋着花
,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深林战栗,使高耸而重叠的山峰震惊。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薄薄的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
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
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材料二:从南明进入天台山,山形像剥开的笋根,又像圆螺的顶部,(山色)渐渐深邃(我们)慢慢上山,过了桃墅,溪水潺潺,树影婆娑,白云悠悠,山坳青青,几处人家。在斑竹岭吃饭,有酒家女艳
丽无比,又有桃花流水,胡麻花开正香,经过会墅,进太平庵看竹,竹子大如汲水桶,颜色如碧玉,让雨水生寒意,竹叶纷披,不亚于飞凤的尾巴。如果我家林中能种此百十竿竹,在竹林中抛开头巾脱去衣裤,自然不会让粗俗之人来败坏
游玩的兴致。又行十里,远远望见天姥峰上一片红色(寺庙墙)高高伫立,到近处发现佛像随意放置,寺庙废弃,荒草迷离,断碑难抚。农人僧人看见生人就退缩,不知李太白是什么东西,(只能感慨)怎么能在痴人面前说梦呢?天姥山是桐柏宫的大门,诗中所
说的“半壁见海”“空中闻鸡”,料想是山巅的景致。向上到达石扇洞天,青崖白鹿,葛洪丹丘,都在隐隐约约中,不知道李太白凭什么会神往此地?天台山比得上天姥山,而(天姥山)也只是(名山)儿孙辈中一魁伟的男子罢了,怎么有“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气势呢?山灵有神力,借机进入李白的梦境,李白梦此境吟此诗,
吟此诗才使天姥山和天台山一争高下。唉,是山之故啊,还是人之故啊?(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
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5.(3分)下面对《归园田居》一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羁鸟”
和“池鱼”作对比,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B.“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
虚伪机巧的极其厌恶。C.前四句是近景。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D.后四句是远景。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6.(6分)在《归园田居》一诗中,诗人采用什么手法来展现田园风光?诗作的点睛之笔“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5.A16.诗人采用了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展现出一派宁静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樊笼”比喻官场,此
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及久在官场的悔恨之情,也表达了终于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之情。【导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田园风光的宁静与纯朴,反映了诗人追求自由、返璞归真的
心境。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分析错误。诗中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自己,诗中透露的是对田园自由生活的喜爱,而不是对“羁鸟”和“池鱼”的喜爱。故选A。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方宅十余亩,草屋
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以静态为主,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描写了田园的宁静质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动景,“吠”“鸣”两个动词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诗人描绘出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
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所描绘的情景犹如简笔的勾勒画,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整首诗情景交融,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
参观一番,他指东道西地向我们介绍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通过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句,作者将自己比作笼中之鸟,此时摆脱束缚终于回到自然之中。“樊笼”“自然”是这句诗的重点词语,“樊笼
”比喻官场,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复得”可以看出终于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之情;“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本诗的主旨。表
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对久在官场的悔恨之情,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
及对田园的向往。(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3)李白十分崇拜谢灵运,常常称其为“谢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答案】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羁、渊、纶、樯橹、渌、著、屐。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①穿着
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与惊喜并存。”“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
更高的山地挺进时,②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
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18.(3分)下列各句中的引号,
和文中第①处画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B.中秋节到了,我却不能回家,想想家里的父母,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C.人民迫切需要的正是像你这样的“傻子”。D.人不能低下
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19.(3分)下列有关修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均用了比拟的手法。B.“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
,毁灭,毁灭呀!”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呦!”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C.“百合花”“红烛”“云雀”这些意象在文中都具有象征义,百合花象征着纯洁的情感,红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赤诚,云雀象征欢乐、光明、美丽。D.文中“如今这些
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0.(4分)文中第②处画线句子可以改写成:“钟老师出现了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的高原反应,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A19
.B20.(1)从句式结构看,原句多是短句子,读起来紧促而简洁有力,而修改后变成一个长长的句子,成为普通的陈述语气,失去了原文的表达效果;(2)原句“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与后文“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联系紧密,相互呼应,更能突出钟扬品
格。改句把这几个短句放到“高原反应”前,不能突出他高原反应的严重与危险,也不能反映其不顾个人生命安全的品格。【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句子的引号,是为了强调他的牛仔裤是极其便宜的,表强调。A.“
泥土”“种子”是为了强调海伦学会的单词,表强调。B.“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引用诗词来表达思念亲人之意,表引用。C.“傻子”在此处并不是真的“傻子”,而是有特殊含义,表特殊含义。D.“自由”语含讽刺,其实是指通过出卖国
家或组织向敌人妥协,而获得的所谓“自由”的软弱行径,表讽刺。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B.“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运用的是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让其拥有了
人的行为“沉睡”;“黑暗”拟人化后也有了“怀里”。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故选B。20.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句式结构看,“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多是短句子,读起来紧促而简洁有力,而“钟老师出现了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的高原反应”把短
句变为定语,变成一个长长的句子,成为普通的陈述语气,失去了原文的表达效果;原句让“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独立成句,既强调了高原反应的具体表现又与“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相照应,从而突出钟扬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于不顾的
忘我精神。(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中国自古______①______。“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
证。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人们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
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______②______,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精益求精,就连今人也定会竖大拇指。中国古代工匠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倾注着他们毕生精力,______③______,小至
一个工具的发明,不仅仅是对技艺的追求,更有着奉献精神与济世情怀。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了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
基石所在,而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重拾工匠敬业、勤奋、执着、创新的精神,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和价值观。21.(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
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就有追求精致的传统②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③大到一项工程22.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
在。【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横线后面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可知,应填写观点性的句子,是体现工艺的精湛的,再由横线前面“中国自古”可知,对应的搭配是“就有……
的传统”,再由第一句“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可知,工艺精湛一直是一种“追求”,故可填“就有追求精致的传统”。第二空,由后面的“而”可知,横线处填写内容与“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
意之举”形成对比,可填不是“刻意之举”之类的话,为了不形成语意上的重复,可填“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第三空,由横线后面的“小至”可知,应填“大到”,形成对照,具体内容参照“一个工具的发明”,填写一个大的方面的,可填“大到一项工程”。22.本题考查学生辨
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不合逻辑,关联词使用不当,“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应改为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仅是……更是”;第二处,语序不当,递进关系复句中后一分句须以前一分句为基点、并在程度或范围上比前一分句有
更进一层,所以把“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在”“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位置对调。修改后的句子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在。四、写作(60分)23.阅读
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二】“不忍独善其身”“为天下人谋永福”,林觉民泪别至爱,勇于赴死,扛起了时代重任;“恤国事”“度义而后
动”,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担起了改革图强的使命;“居安思危”“思国之安者”,魏征不惧天威,屡屡犯颜直谏,履行了言官监督的职责;……他们胸怀天下,心忧黎民,勇担重任,无不在历史长廊里留下了各自的身影。新时代青年该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责任
?读完以上名言和史实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联想。请你结合上述材料有关内容,写一篇演讲稿,代表高一年级参加学校举办的一场以“责任与担当”为主题的演讲会,并在会上发言。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切合身份,表达得体。③文体特征明显,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例文:负重前行
,强我中华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很荣幸地站在这里的代表高一年级与大家分享一个永恒而深刻的话题——责任与担当,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负重前行,强我中华》。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漫天要价,港珠澳
大桥总设计师林鸣和他的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军事测绘员张民历时38载,亲手绘制出上百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军事地图,英雄华发只为金瓯无缺。他们不惧艰难险阻,承担责任,用智慧和汗水抵挡困难。最高领导人讲“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
随时牺牲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精神,彰显了一种博大胸怀,体现出大国领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矢志不渝的思想境界和责任担当。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承担起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负重前行,让中国更强。古往今来,
成大事者必有过人的责任感。张骞怀揣“实业兴国”的强大责任感,才成就了历史第一位实业家的英名。复旦大学钟扬教授背负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留下宝贵的生物种子,为生物学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假设没有了这一批以国家兴亡为责任的人,共和国就不会有如今的跃
进;如果没有鲁迅以笔医民心,军阀混战国民蒙昧的年代不知会持续多久。如果没有潘伟建博士及其团队,量子化通信卫星就不可能升空,中国的科技就难以领先世界。因为责任,每个人都有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壮阔理想,在荆棘之路上负重前行,也能够心怀憧憬,向往远方;因为这样负重前行的人民,共和国能够挺起胸膛,
直起脊梁,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跃进腾飞。国是千万家,家是小小国,责任既是为国,也是为家。当每个人都能挑起家庭的重担,撑起家庭的天空,当无数家庭都宁静和美,何愁强国梦的实现?一个人的肩膀可以瘦弱,可当十四亿肩膀共同撑起共和国的蓝天,共和国的脊梁何愁不坚
挺峻拔?千米大桥由每一颗螺钉、每一根钢索组成,百万平方公里的军事地图由每一寸土地拼成,每个人前行的脚印推动共和国进步,每个家庭的和谐撑起祖国的富强!梁启超说,“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负责任的乐趣”;戴维斯讲,“自己放弃了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
更好的生存机会”。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既要挑起小家的责任,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更要立志远大、勇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当我们负重前行,伟大的中国一定可以傲立东方。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用了三位历史名人的名言: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了每个个体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孟子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则展
现了强烈的自我担当意识,认为治理天下的重任非我莫属;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则进一步升华了这种精神,表明为了国家利益,个人生死祸福皆可置之度外。三则名言共同强调了个人对于国家兴亡、社会治理
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第二部分通过林觉民、王安石、魏征等历史人物的具体事例,进一步阐述了“责任与担当”的内涵。他们或为了国家大义牺牲个人幸福,或勇于改革不畏艰难,或直言敢谏心系百姓,共同展示了胸怀天下、心系苍
生的高尚情操和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整则材料旨在引导学生增强自我责任感,勇担国家复兴发展的重任。写作时学生要紧紧围绕材料主题“责任与担当”确立自己的观点,主体可以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层层递进式展开论
述,也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阐述为什么要担当国家发展的重任。论述过程中要引用名人具体事例来增强说服力。特别注意写作提示里“演讲稿”的文体要求,要符合演讲稿的格式。要符合写作人的身份和情境,“代表高一年级”“演讲会上发言”。语言表达要通俗易懂,简洁有力。立意
:1.青春与责任同行。2.勇于担当,不负韶华。3.心系家国,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