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上海专用)黄金卷01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2)页,171.97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477346248d76ce47c79fb834960666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上海专用)黄金卷0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运用(10分)1.填空。(1)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_。(杜甫《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无之以为用。(《老子》四章)(3)《蜀相》中,作者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称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潦倒新停浊酒杯②.《登高》③.故有之以为利④.三顾频烦天下计⑤.两朝开济老臣心【解析】
【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潦”“浊”“频”“烦”“济”。2.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鲁迅对《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十分欣赏。他在这方面有精彩的评价:“书中故事,
为亲所闻,为说真实,为于诸女子无讥贬。说真实,故于文则脱离旧套,于人则并陈美恶,美恶并举而无褒贬,有自愧,则作者盖知人性之深,得忠恕之道,此《红楼梦》在说部中所以为巨制也。”我觉得这不仅是鲁迅对《红楼梦》
的评价,也是鲁迅自己的创作纲领。_____。①虽然思想平庸②鲁迅笔下孔乙己、祥林嫂等小人物③鲁迅对此类人都是心怀悲悯。④并不是恶人⑤但还是有一些优点的A.②④①⑤③B.②①⑤④③C.①⑤④②③D.①④⑤②③(2)下面是某大学学生会主席在迎新仪式上的发言片
段,以下4处画线中,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学弟学妹们,你们【甲】十年寒窗,苦辣尝尽,身经百考,【乙】过关斩将,来到我们这片沃土。大学的生活将是【丙】丰富多彩、【丁】不一而足的,希望大家拥有充实美好的大学生活,不虚度青春年华。的A.【甲】B.【乙】C.【丙】D.【丁
】【答案】(1)B(2)D【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本题中,首先提到鲁迅作品中的小人物,即②;然后再说到这些小人物的特点,根据“虽然”“但是”这一组关联词,可以看出①在⑤前面;而不是恶人是作者认为的这些小人物的一些优
点,所以④在⑤后面;最后说到鲁迅对待这些小人物的态度,即③。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十年寒窗:形容长年刻苦读书。这里面学生会主席对学弟学妹们的发言,用到学生身上是正确的。过关斩将:比喻竞赛中战胜对手,进入
下一轮比赛,也比喻在前进中克服困难。这里指学生身经百考,在考试中战胜对手,从而考入大学。运用正确。丰富多彩:形容花样很多,内容丰富。这里面是说大学生活内容丰富。运用正确。不一而足:形容同类的事情很多,不可尽举。这里面是说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但
并没有列举同类的事物。运用错误。故选D。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4分)材料一:①小说由叙述和聚焦两部分组成。叙述与聚焦,是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叙述是“讲”,聚焦是“看”。叙述出自叙述者,聚焦或者出自叙还者,或者出自小说中的人
物。叙述与聚焦,既相矛盾又相依存,当然主要是依存关系。②《在乡下》是美国作家梅森的代表作:(A)他们现在住在一家“假日酒店”里,就在高速公路对面。(B)他们离华盛顿只有一百英里,这里的山脉长而蓝,像画一样。(C)萨曼莎把婆婆和艾米特留在电视机跟前,她自己坐在游泳泡边,观看
车流——一条无止尽的河:度假的家庭、打探市场的推销员,流浪的怪人,拉着货物的卡车。(D)她处身其间,位于这巨大的能量的正中心——柴油卡车的噪杂声浪之中。③上面引文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是萨曼莎的聚焦,□、□部分是叙述者的叙述。二者相互依存,既简洁
又顺畅。④然而,这仅是叙述与人物聚焦的一般关系,来自人物的聚焦不仅可以提供呈现式场景,而且可以作为故事的节点推进故事的萌蘖与发展。⑤例如《红楼梦》第三回描写林黛玉进荣国府的情节。由于是第一次踏进荣国府,黛玉自然小心翼翼,少用嘴巴多用眼睛与耳朵
,从到荣国府始,至晓间歇息止,“见”字用了九处,“听”字用了三次,在黛玉的聚焦中出现了大量人物,每一次聚焦都将故事向前推进,而每一次人物的出场,都为后面故事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最后是宝玉出场,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撞击出惊诧的火花与喜剧般的莹莹泪光。⑥当
然,我们也可以有另一种推断,这些人物聚焦是否是叙述者的一种姿态呢?⑦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以黛玉为例,《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初次见到凤姐时的情景: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
打扮与众姊妹不同,彩绣辉煌,忧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⑧根据《红楼梦》内部编年,黛玉初进荣国府时只有六岁,尚处于儿童时代,
一个六岁的儿童怎么会辨认那么繁缛的服饰与质地呢?黛玉的所见,她的聚焦发生了偏离。作为聚焦者,黛玉是准确的,但聚焦对象是不准确的——不可能出于六岁儿童,这就使人怀疑黛玉的背后站着另外的聚焦者,这个背后的聚焦者当然也是叙述者。⑨这就触及
到叙述者与聚焦者的根本区别。在前者是讲,将后者的聚焦用话语传达出来,这样,总是聚焦在前而叙述在后,讲的人永远落后于看的人,因为讲的人在后,必然可以对聚焦者的感知进行总结与解析,这种解析可以是简捷的,也可以是繁复的,可以是模糊的,也
可以是清晰的,既可以高于聚集者,也可以低于聚集者,十分繁缛复杂。为了制造现场感,叙述者有时要对当时的聚焦者保持模拟的姿态。比如,成年人讲述未成年人所看到的东西,大人是叙述者,儿童是聚焦者。这类叙述与聚焦的矛盾几乎存在于一切虚构性叙事作品之中。而且有时候,艺术水准越是高超的作品,
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是凸显。⑩这其中的原因,从根本上看,依然是叙述者与聚焦者,讲与看的矛盾,聚焦在先,叙述在后,这一现象,可以称为“滞后叙述”。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不少作者采取模拟策略,这个策略多见于儿童文学的作品之
中。然而,对绝大多数的叙事作品而言,这个矛盾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人物聚焦,归根结底是一种叙述策略,而且往往由于滞后叙述,反而使文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文本的世界更加丰饶多姿。⑪在作者的笔端,叙述者是作者在文本中创作的第一个人物,而文
本中的其他人物不过是叙述者的衍生物,通过叙述者的讲述而依次出现,这就是说,人物聚焦的实质依然是叙述者的聚焦。(选自《从文本到叙事》)材料二:①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
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
了。”②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
炉内的灰。(选自《红楼梦》)3.联系上下文,填入材料一第③节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A.AB:CDB.CD:ABC.BC;ADD.AD:BC4.材料一第⑤⑦节都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对其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③节承接上文,结合林黛玉进贾府
的情节,具体地阐释了人物聚焦的作用。B.第⑤节以此证明人物聚焦可以推进故事的发展,可为作品行文理下更多伏笔。C.第⑦节又以黛玉进贾府的情节为例,可更好地揭示人物聚焦与叙述者的关系。D.两处例证前呼后应,把读者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入
,并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5.依据材料一能够做出推断的一项是()。(2分)A.“聚焦”是“看”,但除了视觉,还包含着其它感知与思索。B.人物的聚焦其实质也是叙述者的聚焦,因而也是作者的聚焦。C.只有采用“滞后叙述”策略
,才能造就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D.为了避免叙述与聚焦的矛,可以只有聚焦者,没有叙述者。6.根据材料一第⑨节,下列小说片段中属于叙述者高于聚焦者的一项是()。(3分)A.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
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B.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变形记》)C.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
,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百合花》)D.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哦,香雪》)7.运用材料一画线句的观点,从叙述策略角度分析材料二的精彩之处,(5分)【答案】3.D4.B5.A6.C7.(1)材料
二第一段采用人物聚焦的方式,通过刘姥姥的“看”生动地塑造了刘姥姥这个未见过世面的农妇形象(2)材料二中第一段采用了叙述者与聚焦着重合的方式,貌似铜鼓刘姥姥的聚焦描写,实际是叙述者的叙述,从一个侧面展现贾府的富贵,能够使“文本的世界更加丰饶多姿”:也展现了凤姐的美丽和身份地位之高,以及她
的养尊处优及威势,这样描写“使文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察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理解何为“叙述”何为“聚焦”材料一第一段说“叙述是讲,聚焦是看。叙述出自叙述者,聚焦或者出自叙述者,或者出自小说的人物”;然后分析ABCD,分出哪些是“萨曼莎的聚焦
”,哪些是“叙述者的叙述”。A交待萨曼莎一家的住处,这是作者的“讲”,属于“叙述”;B“这里的山脉长而蓝,像画一样”是萨曼莎的“看”,属于“聚焦”;C“观看车流——一条无止尽的河:度假的家庭、打探市场的推销员,流浪的怪人,拉着货物
的卡车”,这些都是萨曼莎看到的,属于小说人物的“看”,是“聚焦”;D此句是叙述者交待她所处于的环境,属于“讲”,是“叙述”。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察学生筛选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B“可谓作品行文埋下更多伏
笔”无中生有。原文第四段说“来自人物的聚焦不仅可以提供呈现式场景,而且可以作为故事的节点推进故事的萌蘖与发展”,第五段林黛玉进贾府的例子正是为了证明这句话,人物聚焦没有“为作品行文埋下更多伏笔”的作用。故选B【5题详解】
本题考察学生依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结合“由于是第一次踏进荣国府,黛玉自然小心翼翼,少用嘴巴多用眼睛与耳朵,从到荣国府始,至晓间歇息止,“见”字用了九处,“听”字用了三次”,可见此项正确B“因而也是作者的聚焦”错,材料一最后一段说“在作者的笔
端,叙述者是作者在文本中创作的第一个人物”,可见“叙述者”并不是“作者”C“只有……才能”错,原文“因为人物聚焦,归根结底是一种叙述策略,而且往往由于滞后叙述,反而使文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文本的世界更加丰饶多姿”,
但不能把“滞后叙述”当做创作出优秀作品充要条件。D“可以只有聚焦着,没有叙述者”错,原文“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不少作者采取模拟策略”,“对绝大多数的叙述作品而言,这个矛盾是不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人物聚焦,归根结底是一种叙述策略,而且往往由于滞后叙述,反而使文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文本的世界更
加丰饶多姿”,可见这个矛盾并不是需要特别关注和解决,而且“人物聚焦的实质依然是叙述者的聚焦”。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察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高于聚焦者”,是指叙述者对聚焦者的感知进行总结和解析,得到的信息比聚焦者多。C.“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
证了兴趣”属于叙述者“讲”,“发生了兴趣”是人的心理变化,是深层次的东西,高于聚焦者的“看”故选C【7详解】本题考察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一划线句的观点是:“因为人物聚焦,归根结底是一种叙述策略,而且往往由于滞后叙述,反而使文中的人物
更加鲜明生动,文本的世界更加丰饶多姿”。此句有两个要点:人物聚焦是一种叙述策略,这种策略会使人物更加生动鲜明,使文本世界更加丰富精彩。然后看材料二中哪些是“滞后叙述”,有何作用。材料二第一段中对刘姥姥的描写主要采取的是人物聚焦的方式,比如描写“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
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这段刘姥姥对自鸣钟的疑惑就很切合人物的身份,毕竟她是一个从乡下来的农妇,没有见过什么世面,自然不认得自鸣钟。而材料二第
二段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对凤姐的这段描写,“锁子锦靠背”“攒珠勒子”“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这些贾府内的装饰及凤姐的穿着打扮,貌似通过留给姥姥的聚焦在描写,实际是叙述者的叙
述。刘姥姥是个贫穷的农妇,为了打秋风第一次进入贵族府邸,对哪里的环境与服饰,虽然看到,却未必说得出是什么名堂。这里的叙述虽然以刘姥姥聚焦的形式出现,但实质上人就是叙述者的叙述。这是作者采取的一种叙述策略。这一策略的好处:通过刘姥姥的眼睛看
贾府的环境和人物,“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这些细致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贾府的富贵,能够使“文本的世界更加丰饶多姿”;对于凤姐的穿着
打扮的描写“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可以看出其外貌的魅力和身份地位之高;通过“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的姿态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她的养尊处
优和威势,这样描写“使文中大人物更加鲜明生动”(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6分)那个年三十安石榴①我睁开眼睛就看见奶奶的脸朝我俯下来,手里擎着长烟袋。“翻车了,是吧?”她说。我这才算醒过来了,就知道我被姐姐从被窝里抖落到炕上
去了。不知道是大姐干的还是二姐干的,也许合伙干的,反正她们总是这样。奶奶把我的棉袄棉裤从她的被窝里拽出来,它们已经被焐得热乎乎的了。这时候,我哥哥拉开门,扔过来一个小鞭儿,一声炸响,炕上叠被子的大姐和
地上梳头的二姐一起尖叫起来,屋子里立刻飘满了硫黄味儿的烟尘。二姐大喊一声:(1)“妈,你管不管他!”②奶奶坐在烟云当中纹丝未动。走廊里的尿盆已经不在了,我只好去外面的厕所,摔门出去时,听见奶奶叫我戴帽子。我从外面回来看了看厨房,门紧闭着,我知道我妈在里面。我推门
进去,蒸腾的烟雾中,我妈和我哥哥回头张望,一脸惊恐的样子。哥哥两只手正抓着大块骨头,上面的肉可多了。我扑了上去,我妈飞快地从一个大白瓷盆里拿出另一块肉骨头,递给我说:“赶紧的,悄没声地跟你哥哥去小屋吃。”③我和哥哥爬上炕,哥哥又跳下来把小屋门插上了。二姐又在尖叫
:“妈,你快把门关上啊,臭死了!”“砰”的一声,厨房门重新关上了,二姐就是闻不了煮肉的味儿。哥哥咽了一口肉,缩了下脖子,笑了,说:“傻,太傻了。”④妈妈忙着准备年夜饭,那每年一次满满一桌子的好饭菜,得忙乎整整一个白天,黑天了才能吃上,为了这一顿饭,别的事儿都乱套
了。我们一家人(爸爸除外,他在林场还没回家呢)一起吃早饭的时候可能都十点了,大姐说:“妈,这是啥时候饭啊?早饭还是午饭?”妈说:“饿了就吃呗,管它啥时呢。”她的围裙都没解下来。哥说他不饿,我说我也不饿。二姐看看哥哥又看看我,说:“不对呀,这里面有事儿!”
妈说:“吃你的吧,别巴巴些没用的了,吃完了,你和你姐去仓房把灯笼找出来,擦干净。还有电线。”奶奶说:“你俩找出来就妥,我擦。”妈吃了几口忙不迭又去厨房了,妈刚一离开,哥哥就从炕上站起来,转了个身,屁股对着饭桌,“噗”的一声放了一个屁,跳下炕跑了。大姐二姐扔下筷子追了出
去。哥哥冲进爸妈的小屋,跳上炕,推开窗户,跳到他自己住的偏厦子,然后关上窗子并用身体顶住。奶奶听见姐姐“噼噼啪啪”敲玻璃的声音,叫道:“哎呀,还愿的,你俩赶紧给我回来,玻璃敲碎了!”她们冲进厨房,问我妈:(2)“你管不管他?”我妈问了问原因,说:“等会
儿,我腾出手揍他。”⑤姐姐找到大灯笼交给奶奶,开始给我糊小灯笼。空罐头瓶子都准备好了,把彩纸裁剪成红花瓣绿叶子,扎成几朵花儿,用细铁丝固定在瓶口,围绕瓶底,粘一圈粉色黄色相间的流苏穗子。大姐剪了几个藕荷色的小雪花,贴在玻璃瓶身上,二姐
拴了根细麻绳当提手,又绑上一根细棍儿,这只灯笼就是我的了。哥哥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突然冲进来一把夺走,我“嗷”的一声哭了。大姐翻身从后面抱住哥哥,二姐劈手夺了过来,还给我。我还在哭,二姐牵着我的手去厨房,趴
在我的耳朵上说:“你再大点声哭。”二姐站在妈身边说:(3)“妈,我就问,你到底管不管,你到底打不打他!”妈没说话,拿着一把剔骨尖刀从白瓷盆的骨肉山上割下一块肉塞到二姐嘴里。我也张开嘴,妈就给我也添了一块,然后把我们
俩推出厨房。⑥奶奶说:“让石榴自己玩儿,你俩都十好几岁了,去帮你妈干活。”二姐说:“奶,你说谁呢?我只有九岁。我哥十一岁了,我就问,你为啥不让他干活?”大姐说:“我去。”大姐开门,一声炸响,一只拉炮拴在门鼻子上。二姐直
接跑到厨房:(4)“妈,你到底打不打他?他把大姐炸了。”妈妈问:“炸到没有?”大姐回道:“没有。那种小不点儿的拉炮。”⑦天黑了,我哥灰头土脸地回来了,奶奶给他弄了一盆热乎水,把他脑袋直接摁水里去了。大姐二姐和我——我提着我的小灯笼,一趟趟出门去接爸爸,奶奶说:“这顿折腾啊,把屋子
都折腾凉了。”又说,“一会儿你那点儿蜡烛就烧没了。”⑧我们终于把爸爸迎回来了,爸爸说先竖灯笼杆。哥哥说:“我们四个人就行。”爸问:“哪四个人?”哥哥说:“我姐,二丫,石榴,我们四个。”二姐跳了一下,挽着哥哥的胳膊说:“哥,真是个好主意!”(5)妈说:“不对呀,我还忘了打他呢。”二姐又跳了一下,大叫
道:“妈!”她不让我妈说。⑨爸妈看着我们把一根长长的松木杆竖起来,木杆顶头有一个三脚架,灯笼就挂在那儿。爸爸帮哥哥固定好了木杆,对我们说:“让妈妈点亮吧,你们的妈妈一年可辛苦了。”妈妈笑着想往屋里跑,我们上去截住她,把她带到仓房,爸爸握着
妈妈的手,把电推上去,啊,灯笼亮了,我们欢呼起来。⑩年夜饭终于开席了,我们一家子团团围坐在炕桌周围,爸爸问:“到底有多少个菜?”哥哥姐姐就开始数,有说十个的,有说十一个的,他们争论不停。我爸说:“你们瞧瞧,石榴吃得小猪羔子似的。”他们哈哈大笑起来。⑪我偷偷盯着箱盖,
一直盯着。因为那上面整整齐齐摆着我们的新衣裳新袜子。爸妈奶奶没有新衣裳,他们每人一双新袜子。奶奶的新袜子上面还放了一只红色的绒花儿,那是妈妈给奶奶买的头花。(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18期)8.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
②段画线部分。(4分)9.细读五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3分)10.小说以“我”这个家里最小的女孩子的视角来展开叙事,有何妙处?(4分)11.本文和下面材料在刻画人物群像时有共同特点,请对此加以探究。(5分)(贾母)吩咐道:“咱们也把烟火放了解解酒。”贾蓉听了,忙出去带着小
厮们就在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黛玉禀气柔弱,不毕驳之声,贾母便搂他在怀内。薛姨妈便搂湘云。湘云笑道:“我不怕。”宝钗等笑道:“他专爱自己放大炮仗,还怕这个呢。”王夫人便将宝玉搂入怀内。凤姐儿笑道:“我们是没人疼的了。”尤氏
笑道:“有我呢,我搂着你。也不怕臊,你这会子又撒娇了,听见放炮仗,吃了蜜蜂儿屎的,今儿又轻狂起来。”凤姐儿笑道:“等散了,咱们园子里放去。我比小厮们还放的好呢。”(节选自《红楼梦》第五十四回)【答案】8.环境描写:蒸腾的烟雾是过年时厨房真
实(典型)的场景;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妈妈惊恐的表情写出偷偷给哥哥肉吃被发现时的尴尬、慌乱;“我”扑上去的动作写出了我的嘴馋;妈妈飞快的动作和叮嘱的语言写出她怕被别的孩子发现的担心(对“我”的宠爱、急于息事宁人);概括总结:一系列描写真实地反映过
年时一个普通家庭热闹和谐的生活场景(富有生活气息)。9.二姐多次提到“管”“打”表现了哥哥的调皮、二姐的强势、妈妈的袒护;由“管”到“打”体现二姐越来越生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二姐的制止和妈妈的调侃,表现了兄妹情深和家庭的和谐。10.“我”
是第一人称视角,是见证者、亲历者,显得亲切、真实(身临其境、代入感);“我”是家里最小的,关注的是吃喝玩闹及过年的热闹氛围;女孩子的视角关注的是小灯笼、衣服的各种色彩,以及扎灯笼的过程,反映女孩子的独特兴趣点(关注点)(爱美心理);富有童趣、童真。11.①本
文和材料都选定了一个特定的(典型的)场景来刻画人物群像:本文是一个家庭在年三十在家准备过年的热闹场景,《红楼梦》中贾府元宵节夜宴的场景。②本文和材料都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肖像)描写来表现人物及人物关系。如“
你管不管他?”“你打不打他?”生动凝练地刻画出二姐直率(强势、泼辣)的形象;“湘云笑道:‘我不怕。’”则写出了她豪爽胆大。③本文和材料中的群像都是眉目分明,性格各异的。本文中调皮捣蛋的二哥、老实本分的
大姐,《红楼梦》中柔弱的黛玉、八面玲珑的王熙凤等,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④以人物间的互动(衬托),表现出彼此亲疏远近的关系。如偷偷给儿子塞肉吃的妈妈,把宝玉搂在怀里的王夫人,都表现出对孩子的偏宠。【解析】【分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题目要求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这段话。本段主要有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环境描写:“蒸腾的烟雾中”真切地再现了过年时的场景。人物描写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我妈和我哥哥回头张望,一脸惊恐的样子”是神态描写,写出偷偷给哥哥肉吃被发现时的尴
尬、慌乱;“哥哥两只手正抓着大块骨头……我扑了上去,我妈飞快地从一个大白瓷盆里拿出另一块肉骨头,递给我”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哥哥吃得正香,我的馋样和妈妈息事宁人的心理;妈妈的语言描写“赶紧的,悄没声
地跟你哥哥去小屋吃”,写出了她怕被别的孩子发现的担心。这一系列描写真实地反映过年时一个普通家庭热闹和谐的生活场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中人物语言的能力。这五句话是相似中有变化。第一次是哥哥把一个小
鞭儿扔进门,吓着了姐姐们,二姐大喊一声“妈,你管不管他!”表现出哥哥的淘气和姐姐们受惊之后的愤怒。第二次是哥哥吃完肉又“转了个身,屁股对着饭桌,放了一个屁”,姐姐她们冲进厨房,问我妈“你管不管他?”,表现出哥哥太淘气,让姐姐们忍无可忍了。第三次是哥哥
夺走了我的灯笼,姐姐们帮我抢了回来,二姐站在妈身边说“妈,我就问,你到底管不管,你到底打不打他!”,表现出哥哥的淘气已经让姐姐们更气愤了,姐姐们是强势的,而妈妈是袒护哥哥的。第四次是哥哥把“一只拉炮拴在门鼻子上
”把大姐吓着了,二姐直接跑到厨房“妈,你到底打不打他?他把大姐炸了。”哥哥的淘气再次升级,姐姐们气得又去告状,妈妈依旧袒护哥哥。第五次是爸爸回来了,一家人准备“竖灯笼杆”,二姐跳了一下,挽着哥哥的胳膊说:“哥,真是个好主意!”
。妈说“不对呀,我还忘了打他呢。”二姐又跳了一下,大叫道“妈!”她不让我妈说。表现出一家人和谐的关系,妈妈在调侃二姐,二姐的泼辣个性也得以呈现。综合起来,这五句话中,二姐多次提到“管”“打”,表现了哥哥的调皮、二姐的强势、妈妈的袒护;由“管”到“打”体现二姐越来越生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二姐的
制止和妈妈的调侃,表现了兄妹情深和家庭的和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的叙事视角的作用的能力。从“我睁开眼睛就看见奶奶的脸朝我俯下来”“我从外面回来看了看厨房,门紧闭着,我知道我妈在里面”等等,都可以归纳小说以“
我”这个家里最小的女孩子的视角来展开叙事,“我”是第一人称视角,是故事的见证者、亲历者,显得亲切、真实。由原文哥哥放炮,哥哥淘气,妈妈给我和哥哥吃肉,二姐给妈妈提意见等等可以归纳出点“我”是家里最小的,关注的是吃喝玩闹及过年的热闹氛围。由“空罐头瓶
子都准备好了,把“彩纸”裁剪成“红花瓣绿叶子,扎成几朵花儿,用细铁丝固定在瓶口”,围绕瓶底,“粘一圈粉色黄色相间的流苏穗子”。大姐剪了几个“藕荷色的小雪花”,“贴在玻璃瓶身上,二姐拴了根细麻绳当提手,又绑
上一根细棍儿,这只灯笼就是我的了”描写细致,表现了小女孩特有的细致和趣味。可以归纳出“我”是个女孩子,“我”的视角关注的是小灯笼、衣服的各种色彩,以及扎灯笼的过程,反映女孩子的独特兴趣点。富有童趣、童真。【11题详解】本题
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写作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本文和下面材料在刻画人物群像时有共同特点,请对此加以探究”。即要探究刻画群像的共同特点。首先从群像的场景上看,本文标题“那个年三十”,材料中“咱们也把烟火放了解解酒”
,可以看出两篇文章都选定了一个特定的场景来刻画人物群像。本文是一个家庭在年三十在家准备过年的热闹场景,《红楼梦》中贾府元宵节夜宴的场景。其次,本文中如“你管不管他?”“你打不打他?”生动凝练地刻画出二姐直率(强势、泼辣)的形象,“我妈飞快地从一
个大白瓷盆里拿出另一块肉骨头,递给我”写出了妈妈的偏爱与息事宁人;材料是“湘云笑道:‘我不怕。’”则写出了她豪爽胆大。“黛玉禀气柔弱,不毕驳之声,贾母便搂他在怀内”写出了黛玉的柔弱和贾母的溺爱。由此得出在刻画人物群像时都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
肖像)描写来表现人物及人物关系。本文中调皮捣蛋的二哥、老实本分的大姐,性格泼辣的二姐;《红楼梦》中柔弱的黛玉、八面玲珑的王熙凤等,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可以归纳出本文和材料中的群像都是个性分明
,性格各异的。本文如偷偷给儿子塞肉吃的妈妈,把宝玉搂在怀里的王夫人,都表现出对孩子的偏宠。可以归纳出都以人物间的互动,表现出彼此亲疏远近的关系。(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8分)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①.【唐】
刘长卿又过梅岭上,岁岁此枝寒。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已料生涯事,唯应把钓竿。【注】①至德三年,刘长卿刚而犯上,谪守南巴。此诗是其将要赴任时所写。附现代文⑤-⑦段:⑤至于中西之间,受民族文化影响而产生对色彩不同看法的例子就更
多了。以蓝色为例,蓝色作为冷色调,给人以宁静之感,加上广阔的蓝天大海的联想,往往令人心旷神怡。汉语中的蓝色并没有太多特殊意味。中华民族作为农耕民族,对蓝色的大海了解相对较少,而西方文明是“蓝色文明”,英语中的蓝色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或代表沉稳、永恒、博大的力量,
或象征婴儿般的纯真无瑕,或表达情绪的低落、抑郁等等,这些色彩意蕴都源自英语民族对海洋的深入认识。⑥曾有研究表明,对西方人来说,中国色彩中最难理解的是“青色”。“青”是中国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用“丹青”代称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画。
然而青色具体是怎样的一种色彩,在缺乏直观视觉效果的古诗中并不是那么容易确定。它可能是绿色,例如“青简”是绿色的竹简;也可能是蓝色,例如“青天”可以是蓝色的天;宋代以后,它才被用来指“黑色”,盛唐李白诗曰“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就是黑发的意思。另外,诗中的色彩并非单纯地描绘自然之物,往往反
映作者的心灵世界,有较强的主观性,解读起来就更加困难了。同样是指向绿色的“青”,有时象征着美好的生命、生机,青春勃发;有时展现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给人以清新恬静之感;在某些诗中又和中国文人眼中象征君子人格的竹子联系在一起,显露出无尽的高雅。前两者中西方还有相通之处,高雅的意味则是中国独有的
。⑦为了让外国读者在读中国古诗时打破认知的隔膜,更好地理解中国诗人运用色彩营造的诗境,不少翻译者会根据读者的审美心理,决定是否对诗歌中的色彩进行改译。例如汉代古体诗《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中的“青青”,美国诗人EzraPound就将其译
为“blue(蓝)”,因为和“green(绿)”相比,“blue”所蕴含的忧郁和沮丧之意,能更好地向英语读者传达出诗中思妇的寂寞哀怨。12.你认为本诗可以收录于以下哪本诗集?()(2分)A.《乐府诗集》B.《古诗精选》C.《律诗选集》
D.《绝句精选》13.以下对本诗的表现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A.动静结合B.虚实结合C.运用典故D.以景结情14.为了更好地向英语读者传达出诗中的情感,参照现代文一第⑤—⑦段提供的信息,
你认为相对而言,画线句中的“青”更适合翻译成“blue(蓝)”还是“green(绿)”?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4分)【答案】12.C13.D14.示例一:Blue更适合。诗中满是被贬远行的伤感和对浊世的失望,因此,用西方文化中蕴含忧郁沮丧之意的blu
e比代表清新的green更能表现出诗歌的整体氛围。示例二:译为“blue(蓝)”更好。因为蓝色往往给人以博大、永恒的感受,能够将青山万古不变的文化意蕴传递给读者,从而突出象征着谪迁客的孤舟的寂寞渺小。蓝
色这种深沉抑郁的色调与岭上寒枝凋敝之景相得益彰,显出贬谪之路暮途遥远,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悲怆。示例三:译为“green(绿)”更好。诗人虽然遭贬,但也流露出坦然洒脱的一面。万里青山不仅是“看”的对象,还是诗人心灵的栖息地,“绿色”更
能表现出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寄托诗人在物我相谐中超越苦难的理想。【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诗歌体裁特征的能力。本诗五言八句,颔联与颈联对仗严格,尾字押韵,符合律师的特征。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表现的手法的能力。D.“以景结情”错误。“已料生涯事,唯
应把钓竿”,没有写景的成分。此句故作反语,实际上抒发的是忠而被谤、报国无门的怨愤。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颜色所隐喻的情感特征来回答。示例一:blue更适合。这首诗写于作者谪守南巴
将要赴任时,眼中所见是年年岁岁梅枝不变的寒意,落日下沉、孤舟漂泊的萧索,此去万里,此生无望,静寂的湘水茫茫无际,几声猿鸣更添悲凉。诗中满是被贬远行的伤感和对浊世的失望,因此,用西方文化中蕴含忧郁沮丧之意的blue比代表清新的green更能表现出诗歌的整体氛围。示例二:译为“blue(
蓝)”更好。由“英语中的蓝色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或代表沉稳、永恒、博大的力量”可知,蓝色在西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中往往给人以博大、永恒的感受;“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落日孤舟”与“青山万里”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谪迁客的孤舟的寂寞渺小与青山万古不
变的阔大构成对比;而“blue(蓝)”就能够将青山万古不变的文化意蕴传递给读者。同时,蓝色调深沉抑郁,与诗中的寒枝凋敝之景相得益彰,给人以阴沉黯淡之感,更显出贬谪之路暮途遥远,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悲怆。示例三:译为“g
reen(绿)”更好。诗人虽然遭贬,但从整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来看,并非一味消沉,而是随着所见景致的开阔表现出心境的开阔,流露出坦然洒脱的一面。天地宽广,湘水平静,洞庭草色一望无际,“已料”“唯应”都表达出诗人试图借自然山水脱离俗世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万里青山不仅是“看”的对象,还是诗人心灵
的栖息地,“绿色”更能表现出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寄托诗人在物我相谐中超越苦难的理想。(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20分)新唐书·李贺传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
,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它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辨》,然
卒亦不就举。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哇迳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著,时为所取去。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旧唐书·李贺传李
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辨》,贺竟不就试。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补太常寺协律郎,卒,时年二十四。李贺小传(节选)[唐]李商隐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
,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
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2)无不讽.
诵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过亦不甚省.A.问候B.醒悟C.察看D.节约,减少(2)天上差.乐,不苦也A.欠缺B.病愈C.不同D.比较地,稍微17.下列对《新唐书·李贺传》画线部分所加句读正确的一项是()(2分)A.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
当时无能效者。B.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C.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D.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18.把《旧唐书·李贺传》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
《讳辨》,贺竟不就试。19.《新唐书·李贺传》比《旧唐书·李贺传》增加了不少事迹,请概述三条。(3分)20.同学小杰通过手机问:“史传与文学传记的叙事有何不同?”请你以《新唐书·李贺传》《旧唐书·李贺传》与《李贺小传》(节选)对李贺之死的叙写
为例,写短信回复小杰。(5分)【答案】15.(1)都全(2)朗诵背诵16.(1)C(2)D17.D18.李贺父亲的名字叫晋肃,他因为这(避讳父名)不前往参加进士考试,韩愈为他写了一篇《讳辩》的文章(为他可以参加进士作辩解),他最终也没有前往考
试。19.韩愈、皇甫湜前往拜访;每日骑弱马外出写诗(的情景或经过);母亲怜惜;与王恭元等一起交游。20.答案示例小杰同学,你好!史传的叙述是实录,写李贺之死都简明、确凿;文学传记有虚构或记怪异,如《李贺小传》写李贺被天帝召升。史传的情
感一般蕴含在叙事之中;文学传记可以直接抒情,如《李贺小传》有对李贺的惋惜、有作者的感慨。【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中“率”是全,都的意思,句意为:
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大致都这样。“无不讽诵”中“讽”是朗诵,背诵的意思,句意为:没有不背诵的。【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1)“过亦不甚省”中“
省”是察看的意思,句意为:过后也不再去察看那些作品。故选C。(2)“天上差乐,不苦也”中“差”是比较地、稍微的意思,句意为:天上的生活还比较快乐,并不痛苦啊。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辞尚奇诡”中“奇诡
”作“尚”的宾语,之间不能断开;“所得皆惊迈”中“所得”指所写的句子,作主语,在前面断开,排除AB。“绝去翰墨畦迳”中“绝去”是动词,不宜与后面的宾语“翰墨畦迳”断开;“当时无能效者”中“当时”是时间状语,不宜与后面的内容断开,排除C。句意为:(李贺的)文辞崇尚奇幻诡异,所写的句子皆警
拔之语,摒弃遣辞炼句的常规(畦径,指写字、画画、作文的一般程式或方法),当时没有能效仿他的。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得分点:“名”,动词,名字叫、称呼为;“以”,表原因,
因为;“是”,这,指避讳父名;“应”,应考;“竟”,最终;“就”,去,前往,参加。【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由“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可知增加了韩愈、皇甫湜前往拜访;由“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它人牵合程课者。及暮
归,足成之”可知增加了每日骑弱马外出写诗(的情景或经过);由“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可知增加了母亲怜惜的内容;由“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著,时为所取去。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世
传者鲜焉”可知增加了与王恭元等一起交游的内容。【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短信首先要有称呼、问候语,即“小杰同学,你好”。接着明确二者的区别:在叙事方面,史传以实录
,“不虚美、不隐恶”为悬鹄,行文注重客观性,如“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新唐书》)“卒,时年二十四”(《旧唐书》)写李贺之死都简明、确凿;文学传记有虚构或记怪异,“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李贺小传》写李贺被天帝召升就是虚构
的情节。在情感表达方面,史传的情感一般蕴含在叙事之中,个人感情较为隐晦,只是客观平静叙述李贺之死。文学传记可以直接抒情,如《李贺小传》中“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有对李贺的惋惜、有作者的感慨
。参考译文:新唐书·李贺传李贺,字长吉,为唐宗室郑王的后裔。七岁就能写出好的辞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造访他家,让他写诗,(李贺)拿起笔立即完成了(诗作),如同提前构思好一样(宿构:早已构思好),(并且)自己命名为“高轩过”(目:命名。高轩:
华丽的车子,此处借指韩愈等人)。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李贺长得纤瘦,两个眉毛相连,手指细长,能运笔如风。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小的马,跟着一个小童仆(奚奴:童仆),背着古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从来
没有先出题后做诗,像他人一般牵强符合诗歌格式和规矩。等到傍晚回来,(李贺)(再)补足(诗句)完成(全文)。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大致都这样,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他母亲让婢女掏出锦囊中的诗句,见到写的诗句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要呕出心来才肯停下来啊!”
因为父亲叫李晋肃,他不肯去应进士考试,韩愈为李贺写过《讳辩》(一文),但他终于没有去应考。(李贺的)文辞崇尚奇幻诡异,所写的句子皆警拔之语,摒弃遣辞炼句的常规(畦径,指写字、画画、作文的一般程式或方法),当时没有能效仿他的。他填写的乐府有数十篇,
云韶部的诸乐师都为它们配上乐曲。(李贺后来)做了协律郎,27岁去世。同他交往的有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有作品写出,常被他们拿去(欣赏)。李贺也是早逝,所以世上流传的他的诗歌很少啊!旧唐书·李贺传李贺,字长吉,是皇族郑王的后代。他父亲叫李晋肃,他因为音讳不去应进士考
试,韩愈为这写了《讳辨》,但他终于没去应考。他才思灵敏快速,尤其擅长写诗歌。他的构思风格像高山陡崖,千丈耸立,当时文人追随效法他,没有能近似的。他填写的乐府歌词有几十篇,直到宋代黄门云韶部的乐师,没有不背诵的。他被任命为太常寺
协律郎,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李贺小传(节选)长吉快要死的时候,忽然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丝帛衣服的人,骑着红色的有角的龙,拿着一块木片,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
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前去。”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立即召你为楼写记。天上大体上也还快乐,不苦啊!”唉,碧蓝幽深的天啊,是那样的高,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
(凭)天的高远,帝的尊严,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呀,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短命呢?哎,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奇才,不仅仅地上少,即使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二十七岁,职位只不过是一个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奇才,只有天帝特别重视他,而
人们反而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2分)听雨堂记(宋)刘克庄①天下之至音非静者不能闻也,至乐非定者不能知也。风之翏然也,水之淙然也,啸之然也,入于耳同也。然南郭子綦以为天籁,元结以为全声,阮籍以为鼓吹,为凤
音,得于心异也。何也?噪之不如静也,动之不如定也。②雨之为声至矣,而闻者鲜焉。兄弟群居之乐至矣,而知者鲜。昔之人有以丝竹陶写为乐者,有以朋友切偲为乐者。丝竹托于物之声也,人也;雨自然之声也,天也;朋友取诸人之乐也,外也;兄弟修于家之乐也
,内也。今夫大衾长枕,短檠细字,漏断人寂,埙唱箎和。当此之时,溜于檐,滴于阶者,如奏箫韶,如鼓云和。静者闻,躁者不闻也。定者知,动者不知也。此吾友野翁名堂之意。③夫近世言友爱者,推苏氏,其听雨之约,千载而下闻之者,犹凄然也。抑苏氏能为
此言也?非能践此言也。余尝次其出处而有感□。方老泉无恙,二字虞侍,家庭讲贯,自为师友。窃意其平生听雨,莫乐于斯时也。既中制举,各仕四方,忧患龃龉,契阔离合,于是闻雨声而感慨矣。中年宦达,宴寐早朝,长乐之钟,禁门之钥,方属于耳,而雨声不暇听矣。岁晚流落,白首北归,一返阳羡,一居颖滨。听雨之约,众生
不复谐矣。故曰“非能践此言也。”今野翁兄弟,俱以才业光显于时,虽为是堂,余恐其骑马听鸡之时多,对床闻雨之时少,愿刻鄙语于堂上,暇则览焉。盖惟静可以闻此声,惟定可以知此乐,惟早退可以践此言也。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2分)A.也B.焉C.耳D.者22.对第②段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世人大多躁动而无法享受“听雨”之乐。B.我的朋友野翁为了听雨而建造了听雨堂。C.朋友交往之乐和兄弟群居之乐一样重要D.“听雨”的奥妙唯有漏断人寂时能够领略。23.从语言特色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3分)24.文末所写“早退”之志与陶渊明的“归去”
之意是否相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4分)。【答案】21.B22.A23.画线句采用对偶的形式,句式整齐,流畅自然。由对自然之音的倾听到人生至乐的感受,既有形象之感,又有递进之意。24.同:都体现了作者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对人生的思考。异:陶
渊明的“归去”是在对官场生活极端失望之后,选择彻底远离官场,回归自然。本文则以“雨声”为引,告诫友人如要守住内心的“静”与“定”,不被官场生活所累。【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也,一般放在句末,
为语气助词,无实义。B.焉,出现在句末时,可为助词,译为“啊”“呀”;也可为兼词,相当于介词“于”+代词“是(之)”。“余尝次其出处而有感”的译文:我曾经推测他们听雨的约定(时间)而对此有所感慨。可知,“焉
”相当于“于之”此处应用“焉”。C.耳,一般出现在句末,可译为“罢了”。D.者,一般出现在句中,表句中停顿。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阅读文章第②段可知,作者通过前面对听雨的
快乐知道的人少,兄弟间在一起的快乐知道的人少等论述,最后得出“静者闻,躁者不闻也。定者知,动者不知也”的结论,可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世人大多躁动而无法享受“听雨”之乐。故选A。【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
章句子的能力。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就提出“天下之至音非静者不能闻也,至乐非定者不能知也”。其中“至音非静者不能闻也”与“至乐非定者不能知也”形成对偶句,这样让句子句式整齐,产生一种形式美和节奏美,而两部分内容相互映衬,表达流畅自然。同时,这两者在意思上有递进的关系,从“至音”到“至乐
”,是由对自然之音的倾听到人生至乐的感受,让文章的表达更加形象,也让文章更有感染力。【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比较阅读的能力本文中,作者提到“天下之至音非静者不能闻也,至乐非定者不能知也”“静者闻,躁者不闻也。定者知,动者不知也”,在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朋友的规劝“虽为是堂,余恐其
骑马听鸡之时多,对床闻雨之时少,愿刻鄙语于堂上,暇则览焉。盖惟静可以闻此声,惟定可以知此乐,惟早退可以践此言也”,表现了作者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对人生的思考。而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田园将芜胡不归”中,也体现了这一情感。但两者在情感上又有这明显的差异。陶渊明
的“归去”是在对官场生活极端失望之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选择彻底远离官场,回归自然。而本文作者则是通过对“雨声”的描写与论述,通过对苏轼兄弟的回忆,提出“惟静可以闻此声,惟定可以知此乐,惟早退可以践此言也”
的规劝,告诫友人如要守住内心的“静”与“定”,不被官场生活所累,早早从官场脱身,享受那“听雨”之乐。参考译文:天下最动听的音乐只有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欣赏,最大的快乐只有在(心灵)安定的状态下才能体会。风轻轻刮过的声音,水慢慢流逝的声音,人长啸的声音,进入耳朵后听到的是(差不多)
的声音。但是南郭子綦认为这是天籁之音,元结以为这包含了天下全部的声音,而阮籍认为这是敲鼓、吹奏的音乐,是凤凰鸣叫的声音,之所以有这样的不同,是因为心灵的感受不同。为什么呢?因为(欣赏时)噪杂不如安静,躁动不如安定啊。
下雨的声音是最美的声音,但仔细欣赏(雨声)的人很少。兄弟们群居在一起的快乐是最大的快乐,但知道这一快乐的人很少。过去的人有以音乐为乐的人,也有以朋友之间进行切磋为乐的人。通过乐器发出声音的,是人;通过雨声发出自然之声的,是天;
朋友间的友情的快乐,是表现在外面的;兄弟间的友爱之乐是隐含于内在的。如今宽大的被、长长的枕头,短的烛台、纤细笔画的字,夜深人静,埙箎相互应和奏乐。在这时候,从房檐滴落到台阶的水滴声,就像用箫奏出韶之乐曲,就像鼓音相互应和。安静的人能听到,躁动的人却听不到。(内心)安定的人能感知
,而内心躁动的人却感知不到。这就是我朋友野翁将此屋命名(为听雨堂)的用意。近代如果说友爱之人,应首推苏轼兄弟,他们的听雨的约定,即使是一千年后的人听到,还会感到凄然感伤。也许苏轼他们只是能那样写,而不能实际践行。我曾经推测他们听雨的约定(时间)
而对此有所感慨。那时候老泉(苏洵)还健康,两个儿子在身边陪伴,在家里讲读诗书,各自互为师友。我私下认为他们一生中听雨的感受,没有比那时更快乐的。当他们都考中科举,到全国各处做官,各种做官过程中的忧患和不顺,各种的相聚分离,于
是在听到雨声后都有所感慨。等到他们人到中年,官职也越做越高,每天早早地去上朝,耳朵里听到的只有皇宫里报时的钟鼓声,钥匙打开宫门的声音,却没有听雨的时间了。(苏轼兄弟)到了晚年,因为被贬,到老了才被赦免,一个返回阳羡,一个居住在颖
水之滨。听雨的约定,人间再也不能实现了。所以我说“他们不能践行听雨的约定”。如今我的朋友野翁兄弟,都以才华和功业显名于当时,他们虽然建造了这间听雨堂,我恐怕他们骑马听鸡鸣的时候多,而坐在床上听雨的时候少,所以愿他们把我这篇文章刻在堂上,有空的时候就看一看。记住,只有在安静的状态
下才能听到雨声,只有在(内心)安定的情况下才能体会这听雨的快乐,只有早早地退隐才能实践我所写的这些话。三、写作(70分)25.按要求作文我们在生活中,到处可以听到各种本真性宣言:“成为你自己”“做真实的
自己”,认为独特性只有从自我内部才能获得。加拿大思想家泰勒却说,“自我”来自我们和他人的对话,以及对话中的反思。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面这段文字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如何成就更好的自我希腊爱琴海边,古老的德尔斐神殿
里矗立着一座沉默数千年的石碑,石碑上镌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是啊,想要成就自我,最先做的,当是认清自己。只有先认清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立足于何方,看到自己脚下的土地;只有先认清自己,才能知道自己面朝向何方,看到自己前方的道路。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理
清自己的定位,看到自己之所以成为自己的独特之处。林中的乌鸦假冒了孔雀身份而受人供奉,却忘记了自己的丑陋与吵闹,妄自尊大,终因孔雀的到来而无人理会;狐假虎威者以为恐吓了路人,却忘了自己冒用的不过是虎的名声,而非它的利爪,最终自己也免不了葬身虎腹的
下场。只有认清自己的立足之地,才不至于站错立场,走错方向。认清自己的立足之地后,我们才能看清自己想走的路。比如管仲,我们最先想起的,可能是那个耳熟能详的成语——管鲍之交,以及他们之间的神仙友情。可其实这个成就齐桓公霸业的一代名相,最先侍奉的并非是年轻的齐桓公——
公子小白,而是他的政敌公子纠。甚至,在双方赶回齐国争夺王位的路上,管仲还设兵伏击公子小白;只是“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佯)死”,最终管仲成为了败者一方。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以为他会像屈原投江以报国,会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可是管仲并未如此。他认识到公子纠之败已成定局;他认识到自己的治世才能还远未发挥出来;他也认识到自己心中最重要的,并非身后的忠臣之名,而是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远大志向。最终,他成了时人眼中的“变节之臣”,也使齐桓公成就了春秋霸业,使齐国走向了强盛之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管仲
才能坚定地走向他自己选择的道路。但仅仅靠自己看清自己,就够了吗?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写下: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是一块泥土,连接成整块大陆。脱离了大海,脱离了大陆,终会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见过海洋的浩瀚,方知湖水的渺小;见过雨林的广阔,方知小树的
稚嫩。人的认识都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只有认识到自我观点与他人认识的区别,不断矫正自身的偏见和短视,才能实现接近真理的愿望和自身的完满。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我”眼中的“我的人生命题”。你(他)是
谁?你(他)从哪里来?你(他)到哪里去?这是他人眼中的“我的人生命题”。看清我眼中的“我”,。反思他们眼中的“我”,才能成就更好的“我自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
作文题。材料中两句话构成关系型,是四种常考关系(对立统一关系、是非取舍关系、并非绝对关系、并列共存关系)中的并列共存式。它指出了人们对待“自我”存在的矛盾:自我究竟是来自自我内部,从内部获得?还是从和他人的对话,以及对话中的反思获得?二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缺一
不可。“自我”为什么可以从内部获得?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存在各种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随人的意志改变;同时,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浮沉得失、爱憎好恶,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不从自我内部去深刻剖析自我
,人们可能会忽视个人特质、忽略自己内心的真实诉求;甚至可能导致迷失自我,失去独立判断能力。为什么又说“自我”可以从与他人的对话及对话中的反思获得呢?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是肤浅的、不全面
的,甚至有时候可能包含与公德良知等其他社会规范相左的内容。走不出个人的认知局限,我们就会成为“井底之蛙”。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及反思,看到自己尚待完善之处,更清晰地认清自我。这也说明实现自我并不代表完全与他人对立,我们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
对话与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完善自我。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辩证关系:自我独特性首先需要从自我内部获得,以此为起点,追求本真,找到内部独特性;但自我又不仅于此,还应来自和他人的对话及对话中的反思,在追求自我独特性时,我们还要注意与他人交流,以他人为镜,时刻注意自我的不完善
之处,并修正最终的自我。审清了材料中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下笔时就可以对此展开论证。文章可以先理清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分析认清自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认清自我的方法。但同时,也需注意全文不能仅就自我个人大谈特谈,还
需针对材料中的第二句话进行思辨分析,深入讨论自我与他人的思辨关系(想要认清自我、成就自我,有时也需依靠他人的批判与反思)。在行文时,我们可充分运用对比论证(如借助他人与不借助他人的对比)或反向论证(如不认清自我的后果,或只靠自己不借助他人的后果)等方法来辩证说理。在论据的选择上,相关的
名人历史、关于个人成长或社会关系方面的理论、自己身边的具体现象等都可考虑。立意:1.我就是我,这世上只一个我。2.从自我中解放出来。3.揽镜自照,方能认识自我。4.人要认清自己,既要以“己”为镜,也要以“人”为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