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阶段检测卷四.docx,共(6)页,464.47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2842a60e87e5b0c4d745496a10c392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阶段检测卷四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八、九、十、十一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37年12月南京陷落后,日本侵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以下可作为佐证“南京大屠杀”的最有力的证据是()A.当
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B.历史研究者的专著中对该惨案的描述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2.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A.取得了反帝斗争
的第一次完全胜利B.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C.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3.有史料记载某战役: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约2.3万人,突然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华东野战军主力立刻穿越他们的防区,迅速切断正向徐州靠拢的黄
百韬兵团的退路。据此判断,该战役是()A.徐州会战B.淮海战役C.台儿庄战役D.渡江战役4.1941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此规定旨在
()A.团结一切力量抗战B.完成民主主义革命任务C.探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巩固无产阶级专政5.下图为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采取的土地革命政策。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是()1927~1935年,“打土豪、分田地”1935~1946年,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1946~19
49年,解放区彻底平分土地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国际政治力量的态度C.民族危机的加深D.国共关系的演变6.1946年,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
因为()A.重庆谈判国共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C.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7.1949年9月21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了毛泽东当天晚上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新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里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指的是()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诞生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C.取得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
胜利8.如图反映了我国1952年和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的重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民政权的巩固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完成D.“一五”计划的实现9.下图是1956年长春一汽全体职工写给毛泽东的一封信,信中内容反映
了新中国()A.工业化已经实现B.汽车产业领先世界C.“一五”计划的成就D.社会主义制度建成10.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了“尽快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主要任务。这一提法是基于()A.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宪法的颁布B.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D.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11.1975年7月17日,党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指出,3个月以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
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5%,全国农业总产值比1974年增长4.6%。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粉碎了林彪集团B.国家工业政策的推动C.邓小平大力整顿D.人们建设国家的热情12.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
国涌现出无数英雄模范人物,如“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他们身上展现出了()A.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B.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C.勇于改革的胆识魄力D.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13.[2023·烟台市高一期末]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C.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4.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党的会议观点或论断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
辅十二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C.政府宏观调控不断强化D.社会主义民主不断
完善15.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中国()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B.确立了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C.形成了全面立体的开放格局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6.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发表讲话,表示:“和平是我们最大的共同利益,也是各国人民最大的共同期盼。我们要做地区和平
的建设者和守护者,坚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携手应对威胁破坏和平的各种负面因素。”这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外交()A.侧重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B.坚持区域一体化方向C.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活动D.凸显大国智慧和担当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抗战是中华民
族复兴的转折点……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它又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获得了平等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材料二近代以后…
…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在参
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的理由。(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典型事例。(8分)18.[2023·云
南昆明二模](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2年至202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万亿元增加到3.09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从499亿元提高到1951亿
元;研发人员从年均325万人提高到600万人;高新技术企业从3.9万家增长至40万家。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区块链、5G等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问题,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
安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为疾病防治、公共卫生、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更加精准而全面的支撑。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作用充分显现,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发展质量和持久动力,并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更加广阔的新愿景、
带来更加美好的新期待。——摘编自张春玲、梁佳惠《科技部:2022年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1)根据材料,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突出特色。(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创
新对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6分)19.(14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2年11月25日青海省颁发的土地房屋所有证。1950年11月,
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发布《关于填发土地房产所有证的指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关于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规定。材料二材料三80年代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
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1)作为实物史料,材料一印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6
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事件分别使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3)材料三中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其有何“变”与“不变”?(4分)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改革开放初期大事年表(1978~1980年)1978年
11月24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包产到户”协议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国防部长徐
向前声明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中美正式建交1月29日至2月5日,邓小平访美7月,国务院确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1980年6月,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率先改社建乡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材料反映了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多条线索。请从中提炼出一条线索,并运用所学知识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线索。(要求:线索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