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地理 答案

DOC
  • 阅读 1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3.468 MB
  • 2024-12-1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地理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地理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地理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1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地理 答案.docx,共(21)页,3.468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1b8931e94f6c88193b44dac7b132c7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哈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题共40小题,其中1—30题,每小题1分,3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19年春节长假期间,火流星亮相天宇,我国多地观测到火流星现象。据此完成下

列小题。1.自太空坠落的“火流星”一般多属于()A.巨行星B.星云C.恒星D.小行星2.在下列天体中,“火流星”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金星B.月球C.火星D.土卫六【答案】1.D2.B【解析】【1题详解】“火流星”是体积较小的小行星脱离自身轨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地球大气摩擦

燃烧形成的,D正确;巨行星和星云体积大,恒星位置相对稳定,都不可能形成自太空坠落的“火流星”,ABC错误。故选D。【2题详解】“火流星”是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地球大气摩擦燃烧形成的,月球上没有大气,

不会产生燃烧现象,不可能发生“火流星”现象,金星、火星和土卫六自身体积和质量较大,有足够的引力使大气聚集在其周围,小行星坠落其表面可能会形成“火流星”现象,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故选B。【点睛】天体组成(

或成员)特点备注星云气体和尘埃主要成分是氢云雾状模糊恒星炽热气体自身发光太阳是代表行星如八大行星质量小、自身不发光移动流星体尘粒、固体小块质量小、数量多流星流星体进入大气层一闪即逝流星现象卫星如月球绕行星公转、不发光圆缺变化彗星冰物质绕太阳

运行,质量小、云雾状拖着长尾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极其稀薄、密度小不能用肉眼观察3.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在十分钟内即可到达地球B.太阳辐射的大部分能量可以到达地球,所以对地球特别重要C.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D.太阳辐射的能量并不是全部集中在可见光【答案】B【解析】【详解】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很快,日地之间的距离仅1.5亿千米,因此在十分钟内太阳辐射即可从由太阳到达地球,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太阳辐射中只有22

亿分之一能量可以到达地球,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太阳内部具有极高温和高压环境,可以发生核聚变反应,释放巨大的能量,这是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太阳辐射的能量只有近50%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并不是全部集中在可见光部分,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4.下列能源来自太阳能的有()①煤②石油③核能④风能⑤水能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答案】C【解析】【详解】煤炭和石油都是几千万年前由动植物遗体演变而来,这些动植物的生存离不开太阳能,风能和水能也要靠太

阳能才能产生,特别是风能,在太阳辐射的情况下出现气压差异,就会形成风,①②④⑤正确;而核能是埋藏在地下的矿产,与太阳能没有关系,③错误。故选C。2021年10月28日,本年度第二强的太阳表面耀斑活动出现,并且形成了一次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对地球辐射出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及高能量的质子和电子束。随着

大量高能粒子逐渐抵达地球,11月4日美国发出强地磁风暴警报。下图示意日冕仪拍摄的日冕物质拋射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日冕仪拍摄时需要遮蔽光球层,是因为光球层()A.厚度过大B.亮度比日冕层高C.和日冕层相似,不易区分D.太阳活动频繁、杂乱6.此次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产生

的影响可能有()A.产生极光现象B.地表气温升高C.大气降水增多D.冬季格外寒冷【答案】5.B6.A【解析】【分析】【5题详解】太阳外部大气分层,从内到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从内到外亮度由高到低,厚度由小到大,温度由低到高,所以光球层亮度最高,日冕层亮度最低,因此观测日

冕需要用日冕仪遮蔽光球层,故B选项正确,A错误;两者容易区分,C错误;光球层的太阳活动是黑子,大体上以11年为周期,D错。故选B。【6题详解】日冕层抛射出大量高能粒子,即太阳风,它使地球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故A选项正确。太阳活动对地球上的气候有一定影响,但不一定导致气温升高、降水变多或冬季寒冷,B、C、D错误。故选A。【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黑子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2.耀斑爆发会扰动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干扰

短波无线电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太阳风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4.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读北半球各纬度某时刻太阳辐射量分布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7.甲地太阳辐射量多的

原因可能是()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较大②天气晴朗,阴雨天少③距海远,降水少④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损耗少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8.此时,乙地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有()A.极光B.耀斑C.黑子D.太阳风【答案】7.C8.A【解析】7题详解】影响太阳辐

射的因素有纬度高低、天气状况、海拔高低及光照时长短等。甲位于30°N附近,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量多,①正确;30°N附近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量大,②正确;根据材料

信息信息无法判断距海远近和海拔高度,③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8题详解】读图可知,乙处位于北半球高纬地区,此时太阳辐射量为0,表明此时处于极夜,可能观察到极光,A正确。耀斑、黑子、太阳风是太阳活动,在看不到太阳的极夜时期是无法观赏到的,BCD错误。故选A。【点睛】影响光照或太阳

辐射的因素:①纬度:太阳辐射量(太阳高度角)低纬>高纬,但高纬地区夏季光照时间更长(如:新疆、内蒙、东北)。②季节:夏季>冬季。③地形: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更强。④天气情况:晴天>阴天(晴阴天多少取决于降水、降水取决于气候)。

1999年8月18日天空出现了罕见的天象:太阳、月球及八大行星排在几乎垂直的直线上,构成“十字连星”。下图为“十字连星”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9.图中②代表的天体是()A.水星B.金星C.火星D.天王星10.如果

把太阳系中地球和行星③的位置互换一下,则()A.地球上的陆地将会消失B.地球生命将不复存在C.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D.地球上将冰天雪地【答案】9.C10.B【解析】【分析】【9题详解】太阳系八大行星距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据图可知:①为天王星、②为火星、③为金星、④为水星。故选C。【10题详解】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行星③的位置互换一下,则地球离太阳距离变近,气温会过高,将不利于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地球生命将不复存在;温度高,冰雪更少,B正确、D

错误;气温变高,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少但不一定会消失,A错误;地球上存在大气是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与和太阳的距离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1、外部条件:①安全的宇宙环境;②稳定的光

照。2、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②适宜的温度使得地球上存在液态水;③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地球上有适宜的大气层。德国和芬兰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近60年来的太阳活动是过去一千年中最强的。他们认为测定太阳活动的最佳方法是直接测定太阳黑子的数目。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

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读太阳内部和外部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黑子出现于()A.光球层B.色球层C.日核层D.日冕层12.下列关于太阳黑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表面温度稍低,显得较暗的部分B.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C.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最高的部分D

.太阳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的高峰年【答案】11.A12.C【解析】【11题详解】根据课本知识可知:光球层上常出现暗黑的斑点,叫太阳黑子。故选A。【12题详解】本题选择不正确的选项,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稍低,显得较暗的部分,故A不符合题意;太阳黑子的变化周

期约为11年,故B不符合题意;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稍低的部分,故C符合题意;太阳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的高峰年,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重要标志,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应选C。【点睛】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里一切活动的总称,主要分为三类:①太阳黑

子:发生在太阳的光球层,表面颜色较暗(温度较低);②耀斑:发生在太阳的色球层,发出强大的短波辐射;③太阳风:发生在太阳的日冕层,发出带电粒子流。黑子和耀斑常常同步爆发,周期大约为11年。FAST是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

镜---500米口径球面径射电望远镜的简称,亦有“中国天眼”之称,于2020年1月11日正式开放运行。“天眼”探测范围可达到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对探索地外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A.太阳系B.银河系C.河外星系D

.可观测宇宙14.如果发现类似的地外文明,其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可能有()A.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B.有厚厚的大气层保护C.来自恒星的光照稳定D.与其他天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答案】13.D14.A【解析】【13题详解

】题意表明,“天眼”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而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即可见宇宙,因此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可观测宇宙,D正确。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都比可观测宇宙级别低,ABC错误。故选D。【14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是: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如果发现类似的地外文明,其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可能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A符合题意;生命存在需要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仅仅有厚厚的大气层保护,不

一定能产生生命,B不符合题意;来自恒星的光照稳定、与其他天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这些是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不是自身条件,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为: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空间。自身条件为:日地距离适中,形成适宜的温度;地球的体积、质量适

中,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液态水的存在。15.地球内部构造图和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读图,关于以下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岩石圈和软流层大气圈B.③和④传到②时,波速突

然下降C.图中所示A、B分别为生物圈、水圈D.图示B、C分别为岩石圈、水圈【答案】C【解析】【详解】读图可知,①表示莫霍界面,上下两侧分别为地壳和地幔,A错误;③传播速度较慢,应表示横波,④传播速度较快,应表示

纵波,③和④传播到古登堡界面(②)时,横波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B错误;左图中A渗透到其他圈层,为生物圈,C在最底层,应为岩石圈,B在岩石圈之上,应为水圈,C正确,D错误。故选C。16.下图是“三叶虫化石图”。三叶虫化石生存的地质年代是()A.前

寒武纪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答案】B【解析】【详解】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早期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末期灭绝,因此三叶虫生存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前寒武纪三叶虫还没有出现,中生代和新生代时,三叶虫早已经灭绝

,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随后准确进入预定地火转移轨道。天问一号任务主要包

括发射段、地火转移段、火星捕获段、火星停泊段、离轨着陆段和科学探测段共6个飞行阶段(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当天问一号完成地火转移段时,天问-号已经离开()A.总星系B.银河系C.太阳系D.地月系18.与地球相比,火星大气的密度不到地

球大气的百分之一,是因为火星()A.卫星较多B.距离太阳较远C.质量较小D.公转周期较短【答案】17.D18.C【解析】【分析】【17题详解】读图分析,天问一号是从地球向火星发射的探测器,当天问一号完成地火转移段时

,说明天问一号已经离开地月系并逐渐接近火星,但并没有离开太阳系,更不可能离开银河系和总星系。故选D。【18题详解】地球存在大气层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火星的质量和体积远小于地球,产生的引力小,因此火星大气的密度

远低于地球大气,C正确;与卫星多少没有关系,A错误;火星距离太阳远影响的是火星表面的温度,B错误;火星的公转周期比地球长,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天体系统及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考查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情况,难

度小。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9.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A.爬行类B.鸟类C.两栖类D.鱼类20.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A.古生代B.中生代C.元古宙D.新生代【答案

】19.D20.B【解析】19题详解】读图可知,爬行类出现在古生代后期,鸟类出现在新生代,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两栖类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因此出现最早的是鱼类,D正确,ABC错误,故选D。【20题详解】图中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

种类越多,读图可知,爬行动物最多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因此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故选B。【【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

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1.该景观所示为()A.桂林山水B.长江三峡C.三江源自然保护区D.九寨沟风光22.该地貌景观主要成因是()A.流水的搬运作用

B.流水的堆积作用C.风力的侵蚀作用D.流水的溶蚀和沉积作用【答案】21.A22.D【解析】【21题详解】根据景观图,可直接判断,该景观所示为桂林山水,A正确,BCD错误。故选A。【22题详解】桂林山水景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在流水的溶蚀和沉

积作用下形成的,D正确,AB错误。图示地区降水多,气候湿润,流水作用较强,风力作用微弱,C错误。故选D。【点睛】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

地貌。喀斯特溶蚀地貌主要包括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喀斯特沉积地貌主要有各种形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化等。下图是厦门市海边鼓浪屿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河,潮涨

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会发出呼呼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的23.形成“鼓浪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海浪侵蚀B.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D.河流侵蚀24.图中由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A.岩洞B.岩礁C.沙滩D.海岸【答案】23.

A24.C【解析】【23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鼓浪石”位于厦门市海边沙滩上,且随着潮涨潮落,海浪不断拍打这个岩石,发出咚咚声响。因此可知,形成“鼓浪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海浪的侵蚀,A正确;风化作用使岩石崩解、破碎,形成风化壳,与“鼓浪石”的形成关系不大;风蚀对“鼓

浪石”的形成有影响,但影响不大,B错误;冰川侵蚀地貌常有冰川U形谷、刃脊、冰斗和角峰,冰川作用一般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厦门海边没有冰川,C错误;“鼓浪石”位于厦门市海边沙滩上,主要受海浪侵蚀,河流侵蚀对其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24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

中的岩洞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不符合题意,A错误;岩礁是位于或近于水面的石块,为海岸地形之一,是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的,不符合题意,B错误;沙滩是海底岩石风化后的石英砂、被河流带进海洋的石英砂,在海浪的冲击磨洗下变成微小

的颗粒之后,在海浪作用下,在平缓的海岸堆积而成,C正确;海岸(又称滨),是在水面和陆地接触处,经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滨水地带,这个地区主要是海浪的侵蚀作用为主,D错误。故选C。【点睛】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等(海浪作用一般在石质海岸分布明显),海积地貌主要

有沙滩、水下沙坝等。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5.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流水堆积作用2

6.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C.风力堆积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答案】25.A26.C【解析】【25题详解】据图可知,石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降水较少,是由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风化物,并将侵蚀的

物质带离原地,最终形成风蚀蘑菇,A正确,故选A。【26题详解】图中所示沙丘是由于风速降低,携带的泥沙堆积,在风力的堆积作用下形成,故C正确,选C。【点睛】本题难度较低,主要考察了外力作用下对地表的影响,通过给出景观图,从图中获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其地貌的形成过程,考察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并利用学过的知识推测地理事物形成过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7.图中所示景观中,主要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是()A.①B.②C.③D.④28.下列地貌类型中与图中②图所示千沟万壑

地貌景观形成作用相同的有()a.长江三峡b.长江三角洲c.冲积扇d.塔里木盆地的沙丘e.喀斯特地貌f.河流下切作用形成的沟谷A.aefB.bceC.cdfD.ace【答案】27.A28.A【解析】【27题详解】图中①为漓江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经流水溶蚀作

用形成的,A符合题意;图中②为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这种侵蚀不属于溶蚀,B不符合题意;图中③为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图中④为风蚀蘑菇地貌,是风力侵蚀形成的,D不符合题意。故选A。【28题详解】②图所示的干沟万壑地貌景观是流水侵蚀形成的。长江三峡是流

水侵蚀形成的,a符合题意;长江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冲积扇是流水沉积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塔里木盆地的沙丘是风力堆积形成的,d不符合题意;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形成的,e符合题意;河流下切作用形成的沟谷

是流水侵蚀形成的,f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点睛】河流侵蚀作用包括冲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河流侵蚀作用按作用方向可分为下蚀、侧蚀和向源侵蚀。流水侵蚀一般形成沟谷、瀑布、喀斯特地貌等。的29.

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下图示意牛轭湖的形成过程。导致②阶段虚线处河道最终相连通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B.流水搬运C.流水沉积D.地壳下陷【答案】A【解析】【详

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弯曲河道往往凹岸侵蚀,凸岸沉积。虚线框内两个弯曲处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随着侵蚀持续发展,两个凹岸相隔越来越近,最终相连,形成相对平直的河道,因此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在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山峡谷中,

藏族人在河谷、半山、高山发展立体布局的农牧业生产,自古以来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他们往往将村落建在海拔2500~3000米的雨量充沛的半山台地上(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0.该地区藏族人形成半农半牧生活方式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饮食习惯C.土壤

D.生产技术31.与河谷相比,藏族人多将村落建在半山,是因为半山()A.地势更低平B.不易遭受洪水C.水源更充足D.避免野兽侵袭【答案】30.A31.B【解析】【30题详解】本题考查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该地区藏族人生活在高山峡谷之中,

地势起伏大,导致水热状况不同,在不同海拔地区发展出了相应的种植业或畜牧业,A正确;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当地饮食习惯的形成,不是饮食习惯导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B错误;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当地的气温、降水影响,而当地气温、降水主要受地势起伏的影响,所以主因是地形而不是土

壤,C错误;生活方式的形成主要受当地自然条件影响,生产技术只能对此进行改良,D错误。故选A。【31题详解】本题考查聚落的区位因素。河谷地带地势更低平,A错误;半山地势高,尽管降水较多,但排水快,不易受到洪水侵扰,而河谷靠近河流,水源更充足,但易受洪水侵袭,B正确,C错误;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野兽

,无论是半山还是河谷都可能受到野兽袭击,D错误。故选B。【点睛】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2021年6月17日北京时间9时22分,搭载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甘肃酒

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约573秒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船入轨后,与天和核心舱进行快速交会对接。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2.距离神舟十二号飞船最近的恒星是()A.太阳B.火星C.月球D.地球33.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A.将要发射的神舟十二号飞船B.落在地表上的陨石C.交会对接的天和核心舱D.分离后的火箭【答案】32.A33.C【解析】【32题详解】神舟十一号飞船绕地球公转,飞船和地球都位于太阳系,因此距离神州十一号飞船最近的恒星是太阳,A正确。火星、月球、地球均不是恒星。故选A

。【33题详解】交会对接的天和核心舱按照天体力学运行规律绕地球运转,属于人造天体,C正确。但将要发射的神舟十二号飞船、落在地表的陨石在地球表面,是地球的一部分,不能单独称为天体,AB错。分离后的火箭没有按照天体力学规律绕地球运行,不属于天体,D错。故选C。【点睛】恒星是由

气体组成,自身能够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自身不能发光,近似球状的天体;卫星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面小题。34.图中①表示()

A.地幔B.地壳C.地核D.软流层35.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A.地幔B.地壳C.外核D.内核【答案】34.B35.A【解析】【34题详解】根据所学可知,①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B正确;②位于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为地幔;③位于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的外核;软流层

位于地幔中,ACD错误。故选B。【35题详解】火山喷发的物质是岩浆,岩浆来源于地幔中的软流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

圈层。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36.形成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堆积作用D.风力堆积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河口三角洲是河流流入

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平原地貌,因此形成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堆积作用,C符合题意;流水侵蚀作用一般形成沟谷等地貌,风力侵蚀作用一般形成风蚀柱、风蚀洼地等地貌,风力堆积作用一般形成沙丘和黄土地貌,这些作用不是河口三角洲形成的主

要外力作用,排除ABD。故选C。【点睛】读某河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7.甲处地貌的形成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A.中游落差小B.流水侵蚀作用C.河流含沙量大D.入海口潮差大38.造成乙现象最终消失的原因是()A.地壳运动B.风化作用C.侵

蚀作用D.堆积作用【答案】37.C38.C【解析】【分析】【37题详解】从图中可看出甲处为三角洲,河流中游河流落差小,泥沙易在中游沉积,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A错误;三角洲的形成与河流泥沙沉积有关,含沙量大有

利于三角洲的发育,B错误,C正确;入海口潮差大,会加剧潮水对三角洲的侵蚀,不利于三角洲的形成,D错误。故选C。【38题详解】从图中可看出,乙为瀑布,河流侵蚀作用会使瀑布不断后退,最终消失,C正确;瀑布主要是受流水侵蚀影响,地壳运动对瀑布消失影响小,A错误;风化作用是指裸露与地表的岩石受到受到多种因

素(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破坏作用,其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瀑布消失与风化作用无关,B错误;瀑布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河流流速快,并不以堆积作用为主,D错误。故选C。【点睛】河流侵蚀作用: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主要出现在河源上游,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主要出现在河流上游,会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V”形谷;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主要出现在中

、下游,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在中游使河床展宽,在下游形成槽形河谷。下图为某海岸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9.图中①地貌为()A.海蚀柱B.海蚀平台C.海蚀崖D.沙堤40.①、②两地貌景观分别属于()A.海蚀地

貌、海积地貌B.海积地貌、河流地貌C.风蚀地貌、海积地貌D.河流地貌、海蚀地貌【答案】39.C40.A【解析】【39题详解】海蚀崖是海岸受海浪冲蚀及伴随产生的崩塌而成的一种向海的悬崖陡壁,主要见于基岩海滩。由图可知,①地貌为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崖,C正确。海蚀柱是海岸受海浪侵蚀、崩坍而形成的与岸分离

的岩柱,它是在海蚀拱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符合题意,A错误。海蚀平台在海蚀地形区,海蚀崖形成后,继续受海蚀作用不断后退,结果在海蚀崖前出现一个平台状地形,不符合题意,B错误。沙堤指由于河岸地区水深突然减小,水流受到河岸的阻力,流速减小,挟沙力降低,使泥沙沉积下来。多分布在河岸地区。有

河岸沙堤、江心洲上的沙堤、天然堤等类型,均属河漫滩微地貌。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C。【40题详解】①地貌为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崖,②地貌为海浪沉积形成的沙滩。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主要的外力地貌的类型:1、流水地貌:流

水沉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流水侵蚀地貌——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沟壑地貌、丹霞地貌;2、风力地貌:风力侵蚀地貌——雅丹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力沉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3、海浪地貌: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等;海浪沉积地貌——沙滩;4、冰川地貌:冰川

侵蚀地貌——冰蚀湖、峡湾、角峰、刃脊等;冰川堆积地貌——冰碛丘陵等。二、综合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41.图1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图2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图1中表示

地壳的是________(填序号),表示地幔的是________(填序号)。(2)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活动中________的发源地。(3)圈层①厚薄不一,一般________(填大陆或大洋)部分较厚________

(填大陆或大洋)部分较薄。(4)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为________态。(5)③表示________(填圈层名称),其由________(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全部和________(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

部分构成。【答案】(1)①.①②.②(2)岩浆(3)①.大陆②.大洋(4)①.横波消失②.液(5)①.岩石圈②.地壳③.地幔【解析】【分析】本题以地球圈层结构为背景,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地震波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

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壳是位于莫霍面以上的部分,因此是图中的①;地幔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是图中的②。【小问2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一般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小问3详解】圈层①为地壳,厚度不一,大陆地壳较厚,平均为39—41km,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6km。【小问4详解】结合图像及所学知识可知,古登堡面以下横波消失,纵波的速度下降。古登堡面以下为外核,很可能呈液态,因为横

波无法透过此处。【小问5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和在一起成为岩石圈,因此③表示岩石圈,是由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一部分组成的。该圈层与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共同构成地理环境。【点睛】42.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当时的地质年代是____代。(2

)该地质年代的典型动物是____。(3)该地质年代____植物代替了蕨类植物,____动物代替了两栖动物。【答案】(1)中生(2)恐龙(3)①.裸子②.爬行【解析】【分析】本题以恐龙图片为材料,涉及地质年代以及动植物的演变

的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图中所示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小问2详解】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小问3详解】中生代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

杏纲、松杉纲等植物是主要的代表性植物。该地质年代爬行动物盛行,代替了两栖动物。43.风沙地貌的形态特征往往可以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及岩石本身性质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读地貌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1)①地貌景观名称是____;②地貌景观的名称是____。(2)根

据景观图推测图示两种地貌所在区域的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因此,两种地貌景观在我国的____地区比较典型。(3)①地貌景观中突起孤立的岩石易遭受强烈的____,加之岩层性质不均一,下部比较疏松,最终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景观

。【答案】(1)①.风蚀蘑菇②.新月形沙丘(2)①.干旱②.西北(3)风沙侵蚀【解析】【分析】本题以风沙地貌的景观图为材料,涉及风沙地貌的名称、该地貌分布区及其气候特征、外力作用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可知,①地貌景观形似蘑菇,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②地貌景观形似新月,为新月形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小问2详解】景观图中植被稀疏,可推测该

地降水少,因此当地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干旱。在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较远,降水较少,风力作用显著,这两种地貌景观比较典型。【小问3详解】①地貌景观位于干旱区,风沙作用强,突起孤立的岩石易遭受强烈的风沙侵蚀,加之岩层性质不均一,下部比较疏松,最终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

小的景观。的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4071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