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4)页,2.49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0764b8d3e44b642f7ac10a70e2f1a1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注:箭头的粗细表示移民人数的多少。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动是北美三大移民流之一B.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C.由贫穷区域流向富裕区域是国际劳动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D.图
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2.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多的是()A.欧洲B.非洲C.北美洲D.亚洲【答案】1.B2.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1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流向北美的国际劳动人口主要来自拉丁美洲、欧洲和亚洲据图可
知国际劳动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贫穷区域流向富裕区域,故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经济较为落后的东欧。故选B。【2题详解】从图中箭头粗细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亚洲。故选D。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
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据此回答下面小题。3.有人口学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
。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A.①B.②C.③D.④4.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A.
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3.D4.C【解析】【3题详解】根据提供的理论人口容量的公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
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纬度最低的④市熟制最大,所以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④。故选D。【4题详解】人均用水总量低于人均水资源总量的城市,说明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结合图例信息,读图可知,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①④。故
选C。【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人口容量。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5.图中a、b分别表示()Aa人口合理容量,b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B.a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b人口合理容量C.a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b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D.a人口合理容量,b人口合理容量6.与图中b呈正相关的有()①对外开放程度②自然资源状况③科技发展水平④人均消费水平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5.A6.B【解析】【分析】【5题详解】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人口合理容量(a)
,极限的人口数量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b)。A正确,BCD错误;故选A。【6题详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等。其中,只有人均消费水平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其
他各要素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①②③符合,④不符合;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
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南非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黄金和钻石产量居世界首位。下图为南非人口密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南非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是()①人口密度
东高西低②呈“多核心”集聚分布③内陆人口分布均衡④由沿海向内陆地区递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与开普敦相比,约翰内斯堡人口核心区的形成原因最有可能是()A.气候凉爽B.矿产丰富C.海运便利D.开发历史早【答案】7.A8.B【解析】【
7题详解】结合图例,读图可知:南非人口分布不均,密度东高西低,呈“多核心”集聚分布,①②正确,③错误;沿海人口密度高于内陆,但不是递减,在内陆地区有人口高密度区,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故选A。【8题详解】约翰内斯堡地处世
界最大金矿区,矿业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使得约翰内斯堡成为南非共和国最大的城市,故B正确;与约翰内斯堡相比,开普敦纬度更高,为临海城市,应更凉爽,A错误;约翰内斯堡为内陆城市,缺乏便利的海运条件,C错误;开普敦开发历史更早,
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人口分布因素:人口分布是社会现象,深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其次,自然环境也对人口的分布有重大影响;此外,开发历史的长短、移民活动,以及政治动乱、战争和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人口政策等,都会影响地区人口
增长和人口移动,也会在人口的地理分布上表现出来。的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下图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占比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9.导致巴西、俄罗斯生态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国土面积C.土壤肥力D.水资源数
量10.下列不能有效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是()A.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B.草地开垦C.保护野生动植物D.防治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答案】9.A10.B【解析】【分析】【9题详解】巴西面积在世界上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排行第五。巴西比俄罗
斯土地面积小,但生态承载力大,主要因为巴西是热带气候,热带雨林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强,俄罗斯是温带、寒带气候,形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A对,B错。根据材料,生态承载力与土地面积的总和相关,土壤肥力、水资源数量不是影响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因素,C、D错。故选A。【10题详解】根据材料分析,能够提高生态
承载力的措施,包括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A不符合题意。草地开垦会破坏环境,降低生态承载力,B符合题意。保护野生动植物,防治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生态承载力,C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生态环境承载力就是确定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最
大承受能力,所谓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承受能力是指在不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前提下,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强度。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
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1.下列关于“木桶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根据“木桶原理”,地球环境承载力可以无限制地扩大,因此不必担心人
口过多的问题B.如果木桶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则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C.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长板决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D.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各板共同决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12.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
合理容量较高,最主要原因是()A.气候适宜B.本国自然资源丰富C.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D.人口素质较高【答案】11.B12.C【解析】【11题详解】根据“木桶原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不可能无限
制地扩大,A错误;木桶容量在木板高度一定的前提下是一定的,同样,环境人口容量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也具有相对确定性,B正确;若桶板代表资源,则一地的环境人口容量由最短的桶板决定,C、D错误。故选B。【12题详解】在一个开放系统
中,资源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生产能力越发达,利用系统外资源的能力就越强,日本、荷兰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大量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所以具有较高的人口合理容量,B错误,C正确;与气候和人口素质关系不大,AD错误
。故选C。【点睛】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1)自然环境优劣(资源,气候,地形,耕地面积)资源──首要因素(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获取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提高。(正相关)(3)地区
开放程度──封闭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本地的各种资源和其他条件,受到较大的限制;开放地区,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利用,其环境人口容量就会大得多。(正相关)(4)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负
相关)下图为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影响新疆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B.土壤C.水资源D.矿产资源14.西藏面积广大,人口密度很小,但却不适合大量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A.生态环境比较
脆弱B.自然资源较为贫乏C.经济发展水平较低D.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答案】13.C14.A【解析】【13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决定人口的分布,C符合题意;地形、土壤和矿产资源也对新疆人口分布起到一定的影响,但均不是
主要因素,排除ABD。故选C。【14题详解】西藏位于青藏高原之上,具有高寒特征,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小,大量人口迁入会破坏西藏的生态环境,因此西藏虽然面积广大,人口密度很小,但却不适合大量人口迁入,A符合题意;西藏地区的光照资源、土地资源、地热资源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并不是自然资
源都较为贫乏,排除B;西藏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与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密切相关,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并不是不适合大量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排除CD。故选A。【点睛】影响人口分布
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和环境质量等);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就业状况,城市化水平,交通状况);开发历史长短。下图为“2000年与2010年某地区人口流动类型区划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5.上图可以反映出2000~2010年该地区()A.区域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B
.人口向区域北部流入增强C.人口分布出现集中的趋势D.人口流动的活力逐渐减弱16.为缓解该地区发展压力,优化人口空间分布的最合理措施是()①推动次级中心城市的建设②加强该地区西北方向工业污染的治理③不断明确各个城市职能分工④将该中心地区产业大量转移到周边地区A.①②B.①③C.②③
D.②④【答案】15.C16.B【解析】【15题详解】据图可知,逆城市化要参考城市人口是否向郊区迁移,因此2000~2010年该地区无法判断是否出现逆城镇化的现象,A错误;根据图例可知区域北部一部分由
原来的平衡性活跃区变为净流出活跃区,人口流出趋势增强,B错误;人口净流入活跃区范围扩大,说明人口分布出现集中的趋势,C正确;人口净流出、净流入活跃区的范围扩大,说明人口流动的活力逐渐增强,D错误,故选C。【16题详解】为缓解该地区发展压力,优化人口空间分布,可以建设
次级中心城市,分散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也可以明确各个城市职能分工,促进城市的分工合作,增强城市对外的竞争力,可以加快城市的发展,①③正确,B正确;西北方向工业污染是否严重无法判断;将该中心地区产业大量转移到周边地区
,会导致中心地区衰落,②④错误,排除ACD,选B。【点睛】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虽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但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叙利亚内战在九年多的时间里,造成人数巨大的难民群体。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表示,叙利亚国内流离失所人数达到650万人,480万人逃往国外。其中大多数的难民涌向欧洲,引发欧洲难民危
机。叙利亚难民入境欧洲最主要的路径是进入土耳其,渡海后从希腊上岸,然后设法到达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家。(1)分析近些年叙利亚大量难民产生的原因。(2)分析叙利亚难民主要沿土耳其路线迁移的原因。(3)简叙述利亚难民大批涌入欧洲对当地社会经济产
生的影响。【答案】(1)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资源、领土之争;域外大国干预,导致局势动荡和战争;恐怖组织的发展和活动。(2)叙利亚、土耳其两国相邻,陆地边境线长,且土耳其地跨亚欧两洲,难民经土耳其前往欧洲较为便利;两国文化、宗教信仰相近。(3)难民涌入给当地带来了劳动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
解了当地的老龄化。不同文化交融会带来冲突。难民的安置需要动用大量社会资源,给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担。【解析】【分析】本题以叙利亚难民相关图文为材料,涉及叙利亚大量难民产生的原因、叙利亚难民主要沿土耳其路线迁移的原因、叙利亚难民大批涌入欧洲对当
地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叙利亚大量难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当地政局不稳,产生原因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分析。内因是中东地的区
的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资源、领土之争等;外因是域外大国如美英法等国家的干预,导致叙利亚局势动荡和战争;恐怖组织的发展和活动,出现叙政府军、反对派武装、极端组织武装等多方混战的局面。【小问2详解】材料显示“大多数的难民涌向
欧洲”,据图可知,叙利亚、土耳其两国为邻国,两国的陆地边境线比较长,土耳其又位于亚欧交界处,难民经土耳其前往欧洲较为便利,距离较短;两国同属西亚,文化、宗教信仰相近。【小问3详解】叙利亚难民大批涌入欧洲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既有有利影响,又有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是难民的涌入给当地带来
了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难民中老龄人口少,因此难民涌入欧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当地的老龄化。不利影响有:叙利亚的难民与欧洲居民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不同文化交融会带来冲突。“480万人逃往国
外”,大量的难民涌入欧洲,需要动用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等社会资源进行安置,给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担,给当地的社会治安带来不安定因素。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截止2011年10月底经过综合治
理,新疆塔里木河已实现连续17个月不断流,一度断流的下游地区草木复苏,生态趋于好转。材料2南疆人口分布图。(1)据图分析南疆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2)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疆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口迁入,试分析原因。(3
)有人认为新疆地广人稀,应大量迁入人口,你觉得合理吗?试说明理由。【答案】(1)主要沿河流和山麓绿洲分布。水源充足、地形平坦、物产丰富。(2)矿产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劳动力,并且随着沿边地区改革开放,边境贸易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员。(3)不合理
。新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小;如果大量人口迁入,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土地荒漠化【解析】【详解】(1)从图中可看出,南疆人口主要沿河流和山前绿洲分布;原因在于南疆深居内陆降水少,水资源短缺,河流沿岸和绿洲地区水源充足、地形平坦,
物产丰富。(2)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劳动力,并且随着沿边地区改革开放,边境贸易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员。(3)某地是否要大量迁入人口,要充分考虑其环境承载力。新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
境承载力小;如果大量迁入人口,会导致其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土地荒漠化。故不应该大量迁入人口。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材料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进一步调整户
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到2020年建立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1)材料一、二反映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哪些因素?(2)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
“工”可做而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原因是什么?【答案】(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2)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因而出
现东南沿海地区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大量本地企业招不到高素质劳动力而无“工”可用的现象。【解析】【分析】本大题以人口迁移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地区产业结构及发展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
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小问1详解】材料一中的时期一,人口迁移收到孩子上学条件的影响,属于社会文化因素;时期二中因为农村收入更高【回去务农的想法体现了经济因素的影响;材料
二中“《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属于政治因素。【小问2详解】根据东南沿海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可知,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原来劳动密集型企业比重减少,技术密集型企业比重增加,外来民工大
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因此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另一方面,企业因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大量增加,而外来民工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企业招不到技术水平高的劳动力,出现无“工”可用的现象。20.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据国家农调总队抽样调查,我国3个产业工人中有2个来
自农村。材料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1)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样的?(2)人口迁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哪些影响?(3)从图中可以看出,民工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4)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答案】(1)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
地区。(2)有利影响: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不利影响:加剧迁入地区人地矛盾,给城市基础设施增加了压力,给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难。(3)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福建(4)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
【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民工流入流出省份空间分布示意图及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为材料,涉及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小问1详解】从中国民工流出流入
省份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到,我国流入的省份多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流出省份以中西部为主体;从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可以看到,迁出的大多为乡村地区,迁入的为城市地区,故我国人口主要的流动方向应该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小问2详解】
对于迁入地而言,大量的劳动力迁入可以弥补当地劳动力的不足,使劳动力数量增多;同时大量人口迁入可以提高迁入地的城市化水平,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人口迁入不利影响包括,大量人口迁入会使迁入地区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会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带来更大压力;大量人口迁入,可能
会使得社会治安下降,给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难。【小问3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民工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流入数量较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有北京市,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福建省。【小问4详
解】从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可以看出,迁出人口以乡村人口为主,占据73%,迁入人口以城市人口为主,占74.4%,故我国目前当下的城乡人口迁移特点仍为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