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 页
  • 大小 2.181 MB
  • 2025-01-0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共(24)页,2.181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0246b75aebda4e6e58b57f05c0fe7c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22年4月高考模拟考试化学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

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F19Cl35

.5Fe56Ni59Zn65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用酒精灯直接加热锥形瓶内液体B.用纸槽向玻璃试管中加铁粉C.用托盘天平称取4.8gNaOH时,右盘上放2个2g砝码并用镊子拨动游码至0.8g处D

.苯酚不慎沾到皮肤上后,立即用抹布擦拭掉,然后再用水冲洗【答案】B【解析】【详解】A.锥形瓶加热时需要加石棉网,故A错误;B.用纸槽向试管中加粉末状固体试剂,用纸槽向玻璃试管中加铁粉,故B正确;C.氢氧化钠需放在玻璃容器中称取,用托盘天平称取4.8gNaOH时,总质量大于4.

8g,故C错误;D.苯酚易溶于酒精,苯酚不慎沾到皮肤上后,应立即用酒精洗涤,故D错误;选B。2.下列方法可行的是A.用核磁共振氢谱鉴别2-溴丁烷的一对对映异构体B.选用氨水鉴别Fe2+、Mg2+,Al3+和Ag+C

.向含FeCl2杂质的FeCl3溶液中通足量Cl2后,充分加热一段时间,除去过量的Cl2即可得到纯净的FeCl3溶液2D.除去NaCl中的少量MgCl2杂质,可将固体先用足量饱和食盐水充分溶解后再过滤,重复操作几次

【答案】D【解析】【详解】A.2-溴丁烷的一对对映异构体的核磁共振氢谱完全相同,不能鉴别,A不可行;B.向含有Fe2+的溶液中加入氨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向含有Mg2+、Al3+的溶液中加入氨水都是只产生白色沉淀,向含有Ag+的溶液中加入氨水,首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溶液表示澄清溶液,Mg2+、Al3+的溶液的现象相同,不能鉴别,B不符合题意;C.氯气可氧化Fe2+变为Fe3+,能够除去FeCl3中的FeCl2杂质,但加热可促进Fe3+水解,因此不能得到纯净的FeCl3溶液,C不可行;D.除去NaCl中的少量MgCl2杂质,可将固

体先用足量饱和食盐水充分溶解,根据溶液中MgCl2的溶度积常数不变,由于增大了溶液中c(Cl-)增大,导致c(Mg2+)减小,会析出MgCl2固体,通过过滤除去MgCl2固体杂质,重复操作几次,就得到纯净NaCl溶液,D可行;故合理选项是D。3.某锂

盐的结构如图所示,其阴离子是由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形成,X,Y与Z同一周期,Y与W同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元素的电负性:W<Y<X<ZB.第一电离能:W<Y<X<ZC.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W<Y<X<ZD.

简单离子的半径:W<Y<X<Z【答案】B【解析】【分析】某锂盐的结构如图,其阴离子是由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形成,Y形成两个共价键,W形成六个共价键,Y与W同族,因此它们位于第ⅥA族,

则W为S,Y为O;X、Y、Z位于第二周期,Z形成一个共价键,则Z为F;X形成两个共价键且使形成的阴离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则X为N。【详解】A.主族元素同周期从左向右电负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电负性逐渐减弱,

N原子半径小于S原子半径,N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大于S原子,因此电负性N>S,总的来说电负性W<X<Y<Z。A项错误;B.族元素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弱,同周期从左向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强趋势,但第ⅤA族第一3电离能大于第ⅥA族,因此第一电离能:W<Y<X<Z,

B项正确;C.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主族元素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因此非金属性大小:W<X<Y<Z,C项错误;D.简单离子半径的比较原则:电子层越多半径

越大,因此S2-半径大于其他离子半径,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因此F-<O2-<N3-,因此简单离子的半径:Z<Y<X<W,D项错误;答案选B。【点睛】分析X元素时注意阴离子整体的带电量。4.铁器表面氧化层的成分有多种:致密

的Fe3O4、疏松的FeO(OH)和FeOCl,它们均难溶于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有氧条件下34FeO与-Cl转化为FeOCl,周围环境的pH增大B.FeOCl可自发转变为FeO(OH),说明FeO(OH)的溶解度小于FeOClC.检验FeO(OH)中是否

含有FeOCl,可选用的试剂是稀硫酸和KSCN溶液D.1molFeOCl完全转化为34FeO时转移1/3mol电子【答案】C【解析】【详解】A.有氧条件下34FeO与-Cl转化为FeOCl,反应原理为

:4Fe3O4+12Cl-+O2+6H2O=12FeOCl+12OH-,故周围环境的pH增大,A正确;B.化学反应有从溶解度小的物质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趋势,则FeOCl可自发转变为FeO(OH),说明FeO(OH)的溶解度小于FeOCl,B正确;C.FeO(OH)和FeOCl

中的Fe均为+3价,FeO(OH)和FeOCl均能与稀硫酸反应转化为Fe3+,均能是KSCN溶液变为血红色,即选用的试剂是稀硫酸和KSCN溶液不能检验出FeO(OH)中是否含有FeOCl,C错误;D.已知Fe3O4中有13的Fe是+2价,有23的Fe

为+3价,则有1molFeOCl完全转化为13mol的34FeO时转移1/3mol电子,D正确;故答案为:C。5.某些物质之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如下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4A.若X是金属单质,则该金属元素一定位于周期表的d区或ds区B.

若X是乙醇、Y是乙醛,则Z一定是乙酸C.若X是2HS,则Y既可以是黄色固体,也可以是有漂白性的无色气体D.若X是3NH,则Z可以是无色气体NO【答案】D【解析】【详解】A.若X是金属单质,则该金属元素不一定位于周期表的d区或ds区,可以是Na,4Na+O2=2Na2O,Na2O+O2N

a2O2,2Na+O2点燃2Na2O2,Na是s区元素,A不合题意;B.若X是乙醇、Y是乙醛,2CH3CH2OH+O2Cu/AgΔ⎯⎯⎯→2CH3CHO+2H2O,但Z不一定是乙酸CO2,B不合题意;C.已知2H2S+O2点燃2H2O+

S,S+O2点燃SO2,2SO2+O2Δ催化剂2SO3,但H2S与O2不能直接反应得到SO3,即Y不可能是有漂白性的无色气体SO2,H2S可以直接燃烧生成SO2,则若X是2HS,则Y是黄色固体S,Z是有漂白性的无色气体

SO2,C不合题意;D.若X是3NH,则Z可以是无色气体NO,转化过程为:4NH3+3O2点燃2N2+6H2O,N2+O2高温或者放电2NO,4NH3+5O2高温催化剂4NO+6H2O,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6.偶氮苯从稳定异构体向

亚稳态异构体的转变只能由光触发,而反向转变则可以通过光或热反应发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E式和Z式结构中都存在大π键B.E式和Z式结构中碳原子和氮原子都是2sp杂化的5C.偶氮苯的E、Z互变所需光的频率相同D.偶氮苯的E、Z互变中涉及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A.

E式和Z式结构中都含有苯环,都存在大π键,故A正确;B.E式和Z式结构中的碳原子和氮原子都形成3个价层电子对,碳形成3个键,氮形成2个键,有一个孤电子对,都是2sp杂化,故B正确;C.偶氮苯的E、Z互变所需光的频率不相同,反应的活化能不同,反转的条件不同,故C错误;D.偶氮苯的E、Z互

变中涉及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是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C。7.常温常压下,在3种不同碳负载的铜微粒(a、b和c)上,选择性电催化乙炔加氢制乙烯(+H电还原为2H的反应可同时发生),相对能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析氢反应是电催化乙炔加氢制乙烯的竞争反应B.析氢反应的能力:a>c>bC.吸附22CH的能力:a<b<cD.ⅰ生成ⅱ是乙炔加氢制乙烯反应历程中的决速步骤【答案】B【解析】【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选择性电催化乙炔加氢制乙烯和+H电还原为2H的反应可同时发生,均为得到

电子被还原的过程,故析氢反应是电催化乙炔加氢制乙烯的竞争反应,A正确;B.由题干图(2)信息可知,a对应活化能最大,b对应的活化能最小,活化能越大反应越困难进行,即析氢反应的能力:acb<<,B错误;6C.由题干图(1)信

息可知,吸附C2H2过程中放出的热量a最少,c最多,相同物质进行不同过程放出的热量越多说明该过程越容易进行,即说明吸附22CH的能力:a<b<c,C正确;D.由题干图(1)信息可知,各种催化剂进行反应时ⅰ生成ⅱ的活化能均最大,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慢,是整个反应的决速步骤

,则ⅰ生成ⅱ是乙炔加氢制乙烯反应历程中的决速步骤,D正确;故答案为:B。8.利用镍边角料、电镀厂的阴极镍挂柱(含铁、铜杂质)生产硫酸镍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沉淀2Ni(OH)3Fe(OH)2Cu(OH)2Fe(OH)NiSCuSFeSspK165.510−392.610−202.210−17

4.910−193.210−361.310−186.3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酸溶”时,应该先加入一定量的硝酸,待固体完全溶解后再按剂量加入硫酸B.“中和”、第一次“过滤”的主要目的是除铁元素C.硫化剂X

可以是NiSD.“酸溶”时镍表面会有“氢气膜”,硝酸可将镍表面吸附的氢转化为水,提高“酸溶”速率【答案】D【解析】【分析】镍边角料、电镀厂的阴极镍挂柱(含铁、铜杂质)酸溶后产生铁离子、铜离子和镍离子,中

和时酸度降低,氢氧化铁先产生沉淀,过滤后,滤液中加入NiS将铜离子转化为CuS沉淀,过滤,再获得硫酸镍。【详解】A.“酸溶”时,应该先加入一定量的硝酸,将铁和铜氧化,待固体完全溶解后再按剂量加入硫酸,提供氢离子,与硝酸根离子组成硝酸,继续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B.氢氧化铁的Ksp最小,“中

和”调节酸度,氢氧化铁先产生沉淀、第一次“过滤”的主要目的是除铁元素,故B正确;C.NiS的Ksp大于CuS,硫化剂X可以是NiS,将铜离子沉淀,故C正确;D.硝酸是强氧化性酸,与金属反应时不产生氢气,故D

错误;7故选D。9.丝氨酸的工业化生产难度很大,其生产工艺的开发倍受关注。选择以亚甲氨基乙腈和甲醛为原料的合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由于亚甲氨基()2-N=CH和氰基(-CN)的作用,使亚甲氨基乙腈中的亚甲基()2-CH-有较强

的反应活性B.2−亚甲氨基3−−羟基丙腈中的所有C、N、O原子可能位于同一平面C.丝氨酸可溶于水D.上述3种含氮物质中,丝氨酸的熔点最高【答案】B【解析】【详解】A.由题干转化关系流程可知,亚甲氨基乙氰和HCHO反应发生在亚甲氨基和氰基中间的-CH2-上,则说明由于

亚甲氨基()2-N=CH和氰基(-CN)的作用,使亚甲氨基乙腈中的亚甲基()2-CH-有较强的反应活性,A正确;B.由题干中2−亚甲氨基3−−羟基丙腈的结构简式可知,2−亚甲氨基3−−羟基丙腈中与亚甲氨基()2-N=CH、氰基(-CN)、-CH2OH相连的碳原

子为sp3杂化,则上面至少有一个碳原子不能与其他原子共平面,即2−亚甲氨基3−−羟基丙腈不可能所有C、N、O原子位于同一平面,B错误;C.由题干中丝氨酸的结构简式可知,丝氨酸中含有-NH2、-OH、-COOH等亲水基团,且能与水分子形成分子间氢键,故丝氨酸可溶于水,C正确;D.已知3中含氮物质均

形成分子晶体,且相对分子质量丝氨酸最大,且丝氨酸中形成的分子间氢键数目最多,则上述3种含氮物质中,丝氨酸的熔点最高,D正确;故答案为:B。10.NiOOH-Zn电池(KOH为电解液)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8A.工作时,-OH向负极移动B.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液pH减小C.负极电极反应式为--2-22Zn-2e+4OH=ZnO+2HOD.当电路中转移0.2mol电子时,电解液质量增加6.4g【答案】D【解

析】【分析】由题干图示信息可知,Zn转化为2-2ZnO,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Zn-2e-+4OH-=2-2ZnO+2H2O,则Zn作负极,NiOOH转化为Ni(OH)2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NiOOH+e-+H2O=Ni(OH)2+O

H-,NiOOH作正极,据此分析解题。【详解】A.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则-OH向负极移动,A正确;B.由分析可知,负极反应为:Zn-2e-+4OH-=2-2ZnO+2H2O,正极反应为:NiO

OH+e-+H2O=Ni(OH)2+OH-,则电池的总反应式为:Zn+2NiOOH+2OH-=2-2ZnO+2Ni(OH)2可知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液pH减小,B正确;C.由分析可知,负极电极反应式为--2-22Zn-2e+4OH=ZnO+2HO,C正确;D.当电

路中转移0.2mol电子时,由负极反应可知,Zn溶解了0.1mol,由正极反应可知,电解质溶液减少了0.2g,电解液质量增加65g/mol×0.1mol-0.2g=6.3g,D错误;故答案为:D。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

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1.下列实验的“操作和现象”与“推测或结论”对应关系一定正确的是9操作和现象推测或结论A常温下,同时向盛有5%和30%双氧水的试管中各加入一粒相同大小

的2MnO后,盛有30%双氧水的试管中反应更剧烈盛有30%双氧水的试管最先停止冒气泡B用铁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含有钠盐C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的水溶液显碱性D向无水乙醇中加入浓24HSO,加热至170℃,将产生的气体通

入酸性4KMnO溶液,红色褪去使溶液褪色的气体是乙烯A.A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A.题干未告知5%和30%H2O2溶液的体积,故无法确定谁先停止冒气泡,A不合题意;B.用铁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

色,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a+,但不一定是钠盐,也可以是NaOH,B不合题意;C.已知石蕊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为5~8,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该气体溶于水后溶液的pH大于8,即该气体的水溶液显碱性,C符合题意;D.向无水乙醇中加入浓24HSO,加

热至170℃,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4KMnO溶液,红色褪去,由于挥发出来的乙醇或者反应中产生的副产物SO2均能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不能说明使溶液褪色的气体是乙烯,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12.碱土金

属碳酸盐热分解反应相关数据如图表,其分解温度(一定压强下热分解反应达平衡时的温度)与压强有关。已知ΔH和ΔS随温度T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当且仅当()2PCO为100kPa且分解反应达平衡时恰有ΔH-TΔS=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总压100

kPa,32MCO(s)MO(s)CO(g)=+3MgCO3CaCO3SrCO3BaCO()-1ΔH/kJmol117175x268的10()-1-1ΔS/JmolK1671611671672p(C

O)=100kPa时的分解温度/K701108714131605A.表中x236B.4种碳酸盐热分解的ΔS相近,其主要原因是4种晶体的晶体类型相似C.从2+Mg到2+Ba,阳离子半径依次增大,2+M

与2-O的作用力逐渐减弱,生成MO越来越难,导致其分解温度越来越高D.露天条件下(总压p为100kPa),石灰石受热分解生成生石灰的起始温度高于1087K【答案】AC【解析】【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ΔH-TΔS=0即ΔH=TΔS=1413K×

167J·mol-1·K-1=235971J/mol≈236kJ/mol,即表中x236,A正确;B.熵是衡量物质混乱程度的物理量,已知4种物质分解均只产生CO2一种气体,气体的熵值最大决定反应的熵变的主要因素,压强相等时,气体的熵

值相近,则4种碳酸盐热分解的ΔS相近,其主要原因是4种物质分解均只产生CO2,而与4种晶体的晶体类型相似无关,B错误;C.从2+Mg到2+Ba,阳离子半径依次增大,2+M与2-O的作用力逐渐减弱,即M2+与O2-结合越来越困难,即生成MO越来越难,导致其分解温度越来越高,C

正确;D.露天条件下(总压p为100kPa),由于混有空气,导致CO2的平衡分压减小,压强越小物质的熵值越大,故石灰石受热分解生成生石灰的起始温度低于1087K,D错误;故答案为:AC;13.耦合电化学合成法从2CO合成碳酸二甲酯(DMC)的反应原理如图

1所示,反应②的机理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1A.该电化学合成法从2CO合成碳酸二甲酯的总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B.图2含Pd物质中Pd的价态保持不变C.2PdBr是反应②的催化剂D.工作过程中反应①、②和③逐级转移电子,电子的能量保持不变【

答案】D【解析】【详解】A.从2CO合成碳酸二甲酯过程中碳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总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B.图2由Pd→PdBr2,Pd元素从0升到+2价,Pd的价态发生变化,B错误;C.反应②发生Br

2→2Br-,2PdBr参与反应,作为中间产物,不是催化剂,C错误;D.工作过程中反应①发生CO2→CO得到2个电子,反应②Br2→2Br-和③2Br-→Br2都是转移2个电子,反应①、②和③逐级转移电子,电子的能量保持不变,D正确;故选:D。14.均相芬顿反应原理是高级氧

化技术的经典工艺之一,如图所示(1k和2k为速率常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2A.相同条件下,基元反应Ⅰ比Ⅱ的活化能低B.基元反应Ⅰ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C.基元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3+2++222HO+Fe=HO+Fe+HD.芬

顿反应进行的过程中,整个体系的pH几乎不变(忽略体积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k1>k2,说明相同条件下,基元反应Ⅰ比Ⅱ的反应速率更快,活化能越低反应速率越快,即基元反应Ⅰ比Ⅱ的活化能低,A正确;B.由题干信息可知,基元反应Ⅰ为:H++H2O2+Fe

2+=Fe3++·OH+H2O,故基元反应I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B错误;C.由题干信息可知,基元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3+2++222HO+Fe=HO+Fe+H,C正确;D.由B、C分析可知,上述过程的总反应为:2H2O22++FeH、HO+HO2·+H2O,

H+参与反应,反应后又生成,反应前后不变,即芬顿反应进行的过程中,整个体系的pH几乎不变(忽略体积变化),D正确;故答案为:B。15.常温下,浓度相同的一元弱酸HA稀溶液和一元弱碱BOH稀溶液互相滴定,溶液中pH与c(A)lgc(HA)−或

+c(B)lgc(BOH)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HA和BOH的电离常数为aK和bK,且b和D点的纵坐标之和为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pK>5B.a和D点的纵坐标之和为14C.水的电离程度:abcdD.溶液中的()+cB:c点大

于D点【答案】AD13【解析】【分析】BOH溶液中滴加HA溶液,发生酸碱中和,溶液的pH随着HA溶液的滴加,pH逐渐降低,即a′~d代表pH与lg+c(B)c(BOH)关系图,同理a~d代表pH与lgc(A)c(HA)−关系图,据此分析;【详解】A.b和b′点的纵坐

标之和为14,b′点溶液显碱性,b点溶液显酸性,取lg+c(B)c(BOH)=0,该温度下,Kb=c(OH-),若pKb=8,c(OH-)=10-8mol/L,此时溶液显酸性,与b′点溶液显碱性不符,故A说法错误;B.取lg+c(B)c(BOH)=0,该温度下,Kb=c(OH-),同理Ka=c(

H+),b和b′点的纵坐标之和为14,推出Ka=Kb,a′点:c(OH-)=10Kb,此时pHa′=-lg-15b10K,同理,a点对应pHa=-lg10Ka,pHa′+pHa=-lg-15b10K+(-lg10Ka)=14,故B说法正确;C.b和b′点的纵坐标之和为14,

b点溶液中c(H+)等于b′点溶液中c(OH-),两点对水的电离影响程度相等,d点两曲线pH相同,该点的pH=7,因此a′~d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即水的电离程度:a′<b<c′<d,故C说法正确;D.a′~d曲线是BOH溶液中滴加HA溶液,a~d曲线是HA溶液中滴加B

OH溶液,根据B选项分析,BOH和HA的电离平衡常数相等,d点pH=7,此时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因此c′点c(B+)大于c点c(B+),故D说法错误;答案为AD。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16.元素周期

表中的p区元素尽管种类不多,但其化合物种类繁多,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应用广泛。回答下列问题:(1)3NF分子的极性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3PF,原因是_______。(2)3-6AlF可以稳定存在但是3-6AlI不存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3)乙二胺222

2HNCHCHNH在配合物结构图中常用NN表示,()2+22223RuHNCHCHNH的结构如图所示,中心原子Ru的配位数是_______,该配离子中的键角HNH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乙二胺。(4)基态Sn原子的d轨道与p轨道上的电子数之比为_______。晶体NiTiSn(相对分子质量为M)是重要的热电材料之一,该晶体晶胞(以Sn为顶点)的棱长均为apm,棱边夹角均为90,Sn和Ti形成类似14NaCl晶胞的结构,Ni在

Ti形成的四面体空隙处,则晶体的密度为_______-3gcm(AN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距离Ti最近的Ti有_______个。纳米材料的量子尺寸效应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热电性能,表面原子占总原子数的比例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假设某NiTiSn材料颗粒恰好是由1个上述NiTiSn晶胞

构成的小立方体,该颗粒的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的最简整数比为_______。【答案】(1)①.小于②.P、F之间电负性差值大,电子对偏移大,极性强(2)I原子半径较大,位阻大,不能形成3-6AlI(3)①.6②.大于(4)①.1:1②.303410AMNa−③.

12④.26:31【解析】【小问1详解】非金属性N>P,P与F电负性相差大于N与F,故NF3分子极性小于PF3,原因为P、F之间电负性差值大,电子对偏移大,极性强;【小问2详解】因为F的电负性很大,在溶液中F-与Al3+能形成很难电离的配离子3-6AlF

,而I原子半径较大,位阻大,不能形成3-6AlI;【小问3详解】乙二胺分子中两个N原子均与Ru形成配位键,因此该配离子中Ru形成了6个配位键,其配位数是6;乙二胺中N上有孤对电子,孤对电子-成键电子斥力>成键电子-成键电子斥力,该配离子中的键角HNH大于乙二胺

;【小问4详解】Sn是50号元素,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5s25p2,基态Sn原子的d轨道与p轨道上的电子数之比为20:20=1:1;15类似NaCl晶胞,一个晶胞中含4个NiTiSn,一个晶

胞的体积()310a10−cm3,ρ=mV=()3104a10AMN−=303410AMNa−g/cm3;如同Na+周围的Na+有12个,三个截面第个截面上有4个,34=12,距离Ti最近的Ti有12个;表面原子数

:8个顶点,6个面心,12个棱中8+6+12=26,内部:1个体心,4个四面体空隙,1+4=5,共26+5=31个;故该颗粒的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的最简整数比为26:31。17.某化工厂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正极

材料(含有2LiCoO以及少量Ca、Mg、Fe、Al等)制备23CoO和23LiCO的工。艺流程如下:已知:①草酸(224HCO)是一种二元弱酸,不稳定易分解,具有还原性。②常温时,有关物质spK如下表(单位已略):3Fe(OH)()3AlOH3C

o(OH)2Fe(OH)2Co(OH)2Mg(OH)2Ca(OH)2MgF2CaF392.610−331.310−44410−174.910−155.910−125.610−64.710−99.010−1

01.510−③当离子浓度5-1c110molL−,可认为沉淀完全。④常温下23LiCO的溶解度为1.3g,23LiCO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回答下列问题:(1)拆解后的“正极材料”需按先后顺序加酸,最后加入的是_______(填

“硫酸”或“草酸”),溶解2LiCoO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2)“滤液Ⅰ”中加入氨水调pH为5,则“滤渣Ⅱ”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填化学式)。若先调节pH并控制到5,再加入3NaClO,则2+Fe被氧化时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3)若取1.0L“滤液Ⅱ”

,测得2+Ca、2+Mg浓度均为-10.01molL,则至少需加入_______g(保留到小数点后1位)4NHF固体才能使2+Mg沉淀完全。16(4)在空气中“焙烧”223CO(OH)CO的化学方程

式为_______。(5)为了获得更多更纯23LiCO固体,“系列操作”依次为_______和干燥。【答案】(1)①.草酸②.+22224222LiCoOHCO6H2Li+2Co2CO4HO++++=++(2)①.Fe(OH)3、Al(OH)3②.2

3236FeClO15HOCl6Fe(OH)12H+−−+++=++(3)2.6(4)2223CO(OH)CO+O2Δ=2Co2O3+2CO2+2H2O(5)加热(或蒸发结晶)、趁热过滤、热水洗涤【解

析】【分析】正极材料含有2LiCoO以及少量Ca、Mg、Fe、Al等,加硫酸溶解Ca、Mg、Fe、Al,加草酸把2LiCoO还原为Co2+;过滤除去不溶物,滤液Ⅰ加NaClO3把Fe2+氧化为Fe2+,加氨水调pH为5,生成Fe(OH

)3、Al(OH)3沉淀过滤除去Fe3+、Al3+;滤液Ⅱ加入NH4F生成MgF2、CaF2沉淀过滤除去Mg2+、Ca2+;滤液Ⅲ中加NH4HCO3生成Co2(OH)2CO3沉淀,过滤,滤液Ⅳ加入Na2CO3经一系列操作得Li2CO3。【小问1详解】正极材料

含有2LiCoO以及少量Ca、Mg、Fe、Al等,加硫酸溶解Ca、Mg、Fe、Al,加草酸把2LiCoO还原为Co2+,所以最后加入的是草酸;酸性条件下,草酸把2LiCoO还原为Co2+,草酸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反应的离子方

程式为+22224222LiCoOHCO6H2Li+2Co2CO4HO++++=++。【小问2详解】根据溶度积常数“滤液Ⅰ”中加入氨水调pH为5,Fe3+、Al3+的浓度都小于10-5,则“滤渣Ⅱ”的主要成分是Fe(OH)3、Al(OH)3。若先调节pH

并控制到5,再加入3NaClO,2+Fe被氧化成Fe(OH)3,3NaClO被还原为氯化钠,离子方程式为23236FeClO15HOCl6Fe(OH)12H+−−+++=++。【小问3详解】若取1.0L“滤液Ⅱ”,测

得2+Ca、2+Mg浓度均为-10.01molL,加入4NHF生成0.01molMgF2、0.01molCaF2沉淀,消耗0.04mol4NHF,沉淀后溶液中c(F-)-9-2-5910=310110,则至少需

加入4NHF的质量为()-2310mol/L1L+0.04mol37g/mol=2.6g。【小问4详解】的17在空气中“焙烧”223CO(OH)CO,223CO(OH)CO和氧气反应生成Co2O3、CO2、H2O,化学方程式为2223CO(OH)CO+O2Δ=2C

o2O3+2CO2+2H2O;【小问5详解】23LiCO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为了获得更多更纯的23LiCO固体,“系列操作”依次为蒸发结晶、趁热过滤、热水洗涤和干燥;18.二茂铁【()552FeCH,Fe为2+价】是最早被发

现的夹心配合物,橙色晶体,100℃以上升华,熔点172℃,沸点249℃,难溶于水,空气中稳定,与酸、碱一般不作用。实验室中,先由二聚环戊二烯1012CH(沸点170℃)热解聚制备环戊二烯56CH(密度-30.88gcm,熔点85−℃,

沸点42.5℃)(图1),然后制备二茂铁(图2),最后纯化(图3),夹持装置已略。回答下列问题:(1)检查装置气密性并在烧瓶中加入二聚环戊二烯。实验中需要一直慢慢地通入2N,其作用是_______。将电热棒调至350~400℃,同时170℃油浴加热烧瓶,油浴加热的优点是_

______。反应完成后在接收瓶中得到环戊二烯纯品。(2)将磁子和足量KOH粉末放在三颈烧瓶中,加入适量有机溶剂和15.0mL环戊二烯,缓慢搅拌,烧瓶左侧口用A塞紧,中间瓶口装上仪器C(已打开旋塞B和玻离塞),右侧口接带T

形管汞起泡器和氮气瓶,用氮气流吹洗烧瓶和C直至空气完全吹出,关上B,将溶解了2211.94gFeCl4HO的有机溶剂注入仪器C,……打开B,滴加完后快速搅拌30min,制备反应结束。……向烧瓶中加入稍

过量的盐酸和适量碎冰。……将烧瓶内的沉淀收集到过滤器上,用水洗涤,干燥,得到二茂铁粗品。仪器C的名称为_______。将空气完全吹出的目的是_______。加入碎冰的作用是_______。证明盐酸已稍

过量的试剂是_______。写出生成二茂铁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3)将盛有粗品的培养皿放在电热板上加热,最终得到纯品10.20g,二茂铁的产率为_______%(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答案】

(1)①.作保护气,将产生的环戊二烯蒸汽吹入接收瓶中,提高环戊二烯的产率②.受热均匀,便于控温的18(2)①.滴液漏斗(或分液漏斗)②.防止Fe(II)被空气中氧气氧化③.迅速降温,有利于二茂铁结晶析出④.紫色石蕊溶液(

或甲基橙溶液、pH试纸、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⑤.FeCl2+2C5H6+2KOH=Fe(C5H5)2+2KCl+2H2O(或FeCl2•4H2O+2C5H6+2KOH=Fe(C5H5)2+2KCl+6

H2O)(3)91.4【解析】【小问1详解】由题干知,二茂铁中Fe为2+价,容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所以实验中需要一直慢慢地通入2N,其作用是作保护气,将产生的环戊二烯蒸汽吹入接收瓶中,提高环戊二烯的产率;油浴加热的优点是受热均匀,便于

控温;【小问2详解】根据图示装置特点,仪器C的名称为滴液漏斗(或分液漏斗);将空气完全吹出的目的是防止Fe(II)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反应为放热反应,加入碎冰的作用是迅速降温,有利于二茂铁结晶析出;盐酸稍过量使

溶液呈酸性,则可以选用的试剂是紫色石蕊溶液(或甲基橙溶液、pH试纸、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根据题干信息知,氯化亚铁与环戊二烯、氢氧化钾反应生成二茂铁、氯化钾和水,反应方程式为:FeCl2+2C5H6+2KOH=Fe(C5H5)2+2KCl+2H2O(或FeCl2•4H2O+2C5

H6+2KOH=Fe(C5H5)2+2KCl+6H2O);【小问3详解】根据上述反应知,2211.94gFeCl4HO完全反应生成二茂铁的质量为:18611.94g=11.16g199,则二茂铁的产率为:10.20g100%91.4%11.1

6g,故答案为91.4。19.以下是神经激肽拮抗剂ZD2249甲氧基亚砜(I)的制备新方法的合成路线:已知:①R-XMg⎯⎯→R-MgX。19②基团-CBz的结构为,常作为氨基的保护基使用。③1222R-S-R+Br+

HO→+2HBr④回答下列问题:(1)符合下列条件的A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种(已知2个−OH连在同一个C原子上不稳定):a.含有苯环;b.含有2个−OH。(2)在A→E的合成路线中,先引入溴原子之后再引入甲硫基(CH3S−)的原因是_______。(3)

F的含氧官能团有酯基、_______(填名称);F→G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4)H→I(KOH足量)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5)写出以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其他试剂任选):_______。【答案】(1)9(2)防止

甲硫基(或硫醚)被溴水氧化(3)①.羟基、醚键②.还原反应(或取代反应)(4)+2KOH⎯⎯→+K2CO3+(5)Δ⎯⎯→【解析】【分析】根据C的结构简式可知B道C是发生取代反应,则B为,根据A的分子式以及A与

溴水反应得到A的结构简式为,C到D是硫氧交换,D到E是发生取代反应,根据信息①得到F(),F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得到G,G氧化得到H,H与KOH反应得到I。小问1详解】【20A是,其同系物中含有苯环和2个−OH,则

可能1个−OH、1个−CH2OH,有邻、间、对三种;还可能是2个−OH和1个−CH3,当两个羟基在邻位有两种同分异构,当两个羟基在间位有三种同分异构,当两个羟基在对位有一种同分异构,因此符合条件的A的同分异构体有9种;故答案为:9。

【小问2详解】在A→E的合成路线中,先引入甲硫基(CH3S−)时,加溴水,会氧化甲硫基,因此要先引入溴原子之后再引入甲硫基(CH3S−);故答案为:防止甲硫基(或硫醚)被溴水氧化。【小问3详解】F()的含氧官能团有酯基、羟基、醚键;根据F→G的结

构简式得到其反应类型为还原反应或取代反应;故答案为:羟基、醚键;还原反应(或取代反应)。【小问4详解】H→I是与足量KOH反应生成、K2CO3和,其化学方程式为+2KOH⎯⎯→+K2CO3+;故答案为:+2

KOH⎯⎯→+K2CO3+。【小问5详解】根据题意,在丙烯、AlCl3反应后,再氧化、酸化生成苯酚,苯酚和在有机碱作用下反应生成,加热反应生成,其合成路线为Δ⎯⎯→;故答案为:Δ⎯⎯→。2120.以4CH、2CO为原

料制备合成气(CO、2H),发生的反应如下:主反应a:-14221CH(g)+CO(g)2CO(g)+2H(g)ΔH=373.9kJmol副反应b:-1422CH(g)C(s)+2H(g)ΔH=74.8kJmol副反应c:2223CO(g)+H(g)HO(g)

+CO(g)ΔH已知:主反应选择性指发生主反应所消耗的4CH在全部所消耗的4CH中占有的比例。回答下列问题:(1)4CH和2H的燃烧热分别为-1763.7kJmol、-1285.8kJmol,则CO的燃烧热为_______-1

kJmol。(2)在同一固相催化剂和5510Pa下,研究不同温度,()()42nCH/nCO投料比对4CH平衡转化率及2HO体积分数的影响,数据如图所示。①反应c的3ΔH_______0(填“大于”、“等于”或“小于”)。②在该催

化剂作用下,()()42nCH/nCO投料比为2,1T时主反应a的选择性为60%,则体系达平衡后2H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③根据图像,选择合成体系适宜的反应条件为_______,原因是_______;相同温度下,随着()()42nCH/nCO投料比增加,主反应的反应速

率先加快后减慢,导致主反应的反应速率减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答案】(1)283(2)①.大于②.43.8③.T1、()()42nCH/nCO=1④.在T1温度下,()()42nCH/nCO=1时,CH4的平衡转化率最大,此时H2O的体

积分数小,说明副反应c进行程度小22⑤.由于副反应b比主反应更容易进行,导致CH4消耗的速率过快,CH4浓度减小【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4CH和2H的燃烧热分别为-1763.7kJmol、-1285.8kJmol,则有:

反应I:CH4(g)+2O2(g)=CO2(g)+2H2O(l)1ΔH=-763.7kJ/mol,反应II:H2(g)+12O2(g)=H2O(l)2ΔH=-285.8kJ/mol,题干主反应a:-1422aCH(g)+CO(g)2CO(g)+2H(

g)ΔH=373.9kJmol则I-a-2II得:2CO(g)+O2(g)=2CO2ΔH=1ΔH-aΔH-22ΔH=(-763.7kJ/mol)-(373.9kJ/mol)-2(-285.8kJ/mol)=

-566kJ/mol,则CO的燃烧热为283-1kJmol,故答为:283;【小问2详解】①由题干信息可知,主反应a和副反应b均为吸热反应,即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甲烷的平衡转化率增大,根据图示甲烷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可知,T1>T2,而投料比相同时,T1时H2O的体积

分数高于T2时的,说明升高温度,反应c的平衡正向移动,即正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故反应c的3ΔH大于0,故答案为:大于;②在该催化剂作用下,()()42nCH/nCO投料比为2,假设CH4为2amol,则CO2为amol,1T时主反应a的选择性为60%,则反应b的选择性为40%

,由题干图中可知此时甲烷的平衡转化率为60%,H2O(g)的体积分数为5%,根据三段式分析可知,422CH(g)+CO(g)2CO(g)+2H(g)(mol)2aa00(mol)2a?60%?60%0.72a1.44a1.44a(mol)1.28a0.28a1.4

4a1.44a起始量转化量平衡量,42CH(g)C(s)+2H(g)(mol)1.28a0(mol)2a?60%?40%0.96a(mol)0.8a0.96a起始量转化量平衡量,222CO(g)+H(g)HO(g)

+CO(g)(mol)00(mol)xxxx(mol)xx起始量转化量平衡量,则平衡时:CH4的物质的量为0.8amol,CO2为(0.28a-x)mol,CO为(1.44a+x)mol,H2为(1.44+0.96-x)mol,H2O为xmol,则有:x100

%0.8a+0.28a-x+1.44a+x+2.4a-x+x=5%,解得x=0.246amol,则体系达平衡后2H的体积分数为2.4a-x100%0.8a+0.28a-x+1.44a+x+2.4a-x+x=2

.4a-0.246a4.92a×100%=43.8%,故答案为:43.8;③根据图像,在T1温度下,()()42nCH/nCO=1时,CH4的平衡转化率最大,此时H2O的体积分数小,说明副反应c进行程度小,则选择合成体系适宜的反应条件为T1、

()()42nCH/nCO=1,相同温度下,23随着()()42nCH/nCO投料比增加,由于副反应b比主反应更容易进行,导致CH4消耗的速率过快,CH4浓度减小,从而主反应的反应速率先加快后减慢,故答案为:T1、()()42nCH/nCO=1;在T1温度下,()()42n

CH/nCO=1时,CH4的平衡转化率最大,此时H2O的体积分数小,说明副反应c进行程度小;由于副反应b比主反应更容易进行,导致CH4消耗的速率过快,CH4浓度减小。24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

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8206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