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2 页
  • 大小 944.279 KB
  • 2024-10-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9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3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上海市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32)页,944.27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ed37818165d70618d4257f1407f3f8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上海学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生物5月月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生物学史蕴含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下列科学史实验与结论不相符的叙述是()选项科学史实验结论A从A、B两种类型烟草花叶病毒中分离出蛋白质和核糖核酸,并重新

组合成两种重组病毒。用重组病毒去感染烟草,并从病斑处收集子代病毒,鉴定其类型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绿叶暗处理后,一半遮光,另一半曝光,碘蒸气处理后观察叶片颜色变化叶片在光下制造了淀粉C不同颜色荧光染料标记人和小鼠的细胞膜蛋白进行细胞

融合实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豚鼠胰腺泡细胞中注射被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的氨基酸,3min后,被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部分出

现在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分泌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A.AB.BC.CD.D【答案】A【解析】【分析】1、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碘遇淀粉变蓝色,可用于检测淀粉,遮光的一半不变蓝,曝光的一半变

蓝,则该实验成功证明了光合作用需要光照,产物有淀粉。2、科学家利用绿色和红色的荧光染料标记小鼠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并使这两种细胞融合,最后发现两种荧光染料在融合细胞表面均匀分布,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详解】A、烟草花叶病毒的

遗传物质为RNA,用重组病毒去感染烟草,并从病斑处收集子代病毒,经鉴定后发现与提供RNA的病毒类型相同,说明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A错误;B、绿叶暗处理后,一半遮光,另一半曝光,碘蒸气处理后观察叶片颜色变化,结果曝光部分出现了蓝色

,而遮光部分没有出现蓝色,说明叶片在光下制造了淀粉,B正确;C、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标记人和小鼠的细胞膜蛋白,进行细胞融合实验,一段时间后,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在细胞膜上均匀分布,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D、在豚鼠的胰脏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

min后,被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部分出现在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这个实验说明分泌蛋白质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之后,是按照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方向加工和运输的,D正确

。故选A。2.图表示胰岛素原形成胰岛素的过程,有关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氨基酸数量增加B.氨基酸空间结构改变C.肽链的数量减少D.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识图分析可知,图中由胰岛素原经过加工形成胰

岛素的过程中剪切掉了部分肽段,形成后的胰岛素分子含有两条肽链,两条肽链之间通过两个二硫键相连。【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胰岛素原形成胰岛素的过程中剪切掉了部分肽段,因此氨基酸的数目减少了,A错误;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上述改变并不

影响氨基酸的空间结构,B错误;C、胰岛素原形成胰岛素后,由2条肽链构成,因此肽链数目增加,C错误;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胰岛素原形成胰岛素的过程中剪切掉了部分肽段,形成了含有两条肽链的胰岛素,因此蛋白质的空间结

构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D。3.运动可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的线粒体,加速受损、衰老、非功能线粒体的特异性消化、降解,维持线粒体数量、质量及功能的完整性,保证运动刺激后机体不同部位对能量的需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分解释放大量能量B.细胞中不同线粒

体的呼吸作用强度均相同C.衰老线粒体被消化降解导致正常细胞受损D.运动后线粒体的动态变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

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详解】A、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正常细胞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被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大量能量,A错误;B、结合题意“运动可促进机体产生更多新的线粒体……,以保证运动刺激后机体不同部位对能量的需求”可知,不同部位对能量的需求不同,则线粒体的

呼吸强度也不相同,B错误;C、结合题意可知,受损、衰老、非功能线粒体的特异性消化降解,有利于维持线粒体数量、质量及功能的完整性,不会导致正常细胞受损,C错误;D、生物体的性状是受基因控制的,运动后线粒体的动态变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故选D。4.按照箭头的转录方向,下列图示过程能正确表示

转录过程的是()A.B.C.D.【答案】D【解析】【分析】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在转录过程中,DNA模板被转录的方向是3’端向5’端,RNA合成的方向是从5’端向3’端。【详解】A、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合成的是RNA,RNA的碱基中不存

在T,A错误;B、按照箭头所示的转录方向,RNA合成的方向是从5’端向3’端,B错误;C、转录形成的RNA中不含碱基T,C错误;D、在转录过程中,DNA模板被转录的方向是3’端向5’端,RNA合成的方向是从5’端向3’端,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5’—GACU—

3’,D正确。故选D。5.tRNA具有转运氨基酸的功能,下图tRNA携带的氨基酸是(各选项括号中内容为相应氨基酸的密码子)()A.精氨酸(CGG)B.丙氨酸(GCC)C.甘氨酸(GGC)D.脯氨酸(CCG)【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

。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所有已知的生命,都利用基因表达来合成生命的大分子。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RNAP)进行,以DNA为模板,产物为RNA。RNA聚合酶沿着一段DNA移动,留下新合成的RNA链。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

的过程,场所在核糖体。【详解】mRNA上密码子的读取是从5,端开始,与其互补配对的反密码子是从3,端开始读取,tRNA的3,端为携带氨基酸的那一端,因此图中反密码子为GGC,密码子为CCG,对应的氨基酸为脯氨

酸。故选D。6.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重大生命活动图示,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A.在ABCD中,染色体结构动态主要发生在A过程B.有C和D过程发生时说明动物个体已经衰老C.衰老红细胞的死亡方式主要是D过程D.ABCD过程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答案】B【解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重要的生命活动图解,其中A表示细胞增殖,该过程能增加细胞的数量,但不能增加细胞的种类;B为细胞分化,该过程能增加细胞的种类,但不会增加细胞的数量;C为细胞衰老;D为细胞凋亡过程.这四种

都是正常的生命活动,都生物体都是有利的。【详解】A、染色体结构动态变化是指染色质和染色体之间相互转化,在ABCD中主要发生在A细胞增殖过程,A不符合题意;B、有C和D过程发生时不能说明动物个体已经衰老,因为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个体的衰老和凋亡是不同步的,B符合题意;C、在成熟生物体中,细

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都是通过D过程完成的,因此衰老红细胞的死亡方式主要是通过D凋亡过程完成的,C不符合题意;D、ABCD过程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是生物体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D不符合题意。故选B。7.细菌GFAJ-1可以利用有毒的化学元素砷取代磷实

现生长、繁殖,下列该细菌的物质或结构中检测不到砷存在的是()A.蛋白质B.核糖体C.细胞膜D.DNA【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砷取代磷”的信息,分析下列各种物质的组成成分,只要含有P元素,都可能含有砷。【详解】A、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不

含P元素,所以不含砷,A符合题意;B、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NA组成,RNA由C、H、O、N、P组成,所以可能含砷,B不符合题意;C、细胞膜中含有磷脂,磷脂分子含C、H、O、N、P,所以可能含砷,C不符合题意;D、DNA的组成元素为C、

H、O、N、P,所以可能含砷,D不符合题意。故选A。8.人体内存在由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糖异生途径,研究发现PEPCKI是糖异生的一种关键性酶,其作用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PEPCKI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程度高有利于降低血糖B.细胞

中PEPCKI浓度过高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C.抑制PEPCKI乙酰化为治疗和预防糖尿病提供可能D.血糖浓度升高会导致糖异生速率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糖尿病的原因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使人的血糖过高,从而导致尿

液中含糖。据图分析:通过促使PEPCKI酶活性的降低即促进PEPCKI乙酰化,从而加速PEPCKI的水解,使糖异生途径受阻,可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糖尿病的目的。【详解】A、PEPCKI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程度高,PEPCKI基因表达受抑制,使糖异生途径受阻,有利于降低血糖,A正确;B、细胞中PEP

CKI浓度过高会导致血糖浓度过高,可能会导致糖尿病发生,B正确;C、加快PEPCKI乙酰化后可使糖异生途径受阻,从而能降低血糖,这可以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提供可能,而抑制PEPCKI乙酰化会使糖异生途径

增加,C错误;D、据图可知,血糖浓度升高后通过促进PEPCKI乙酰化从而抑制糖异生作用,使血糖浓度降低,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C。9.下图所示为来自同一人体的4种细胞,下列说话正确的是A.遗传信息相同B.基因表达相同C.mRNA种类相同D.蛋白质种类相同【答案】A【解析】【分

析】人体中所有的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且含有该个体的全部遗传信息;但不同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不同,所以不同细胞中的mRNA种类和蛋白质种类有所区别。据此答题。【详解】A、人体内所有的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含有相

同的遗传信息,A正确;B、处于分化终端的各种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错误;C、分化终端的各种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形成的mRNA有所区别,C错误;D、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处于分化终端的各种细胞中的蛋白质种类有所区别,D错误。故选

A。10.下图1是某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图2是该生物的五个精细胞。根据图中的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判断最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A.①②B.②④C.③⑤D.①④【答案】B【解析】【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原细胞经过减数

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

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若发生交叉互换,则

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大体相同,只有很小部分颜色有区别。所以,图中最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②和④。故选B。【点睛】11.如图是基因型为Aa的某细胞处在某分裂时期的细胞形态图,则A和A基因的分离将发生在()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减数第二次

分裂后期C.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D.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答案】B【解析】【详解】A和A基因分别位于组成同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会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而分离,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是随着着丝点分裂而分开的;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

二次分裂后期。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切入点是:围绕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12.有同学用下列示意图表示某两栖类动物(基因型为A

aBb)卵巢正常的细胞分裂可能产生的细胞,其中正确的是()A.B.C.D.【答案】A【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1)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2)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3)后

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4)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1)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2)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3)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

,并均匀地移向两极;(4)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图示细胞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次级卵母细胞的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正确;B、图示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应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应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与图

示a和B、A和b分离不符,B错误;C、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卵细胞形成过程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应不均等分裂,与题图不符,C错误;D、图示细胞着丝点分裂,且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在卵巢正常的细胞分裂不可能产生,D错误。故选A。13.下图为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合成

示意图,已知溴化乙啶、氯霉素分别抑制图中过程③、④,将该真菌分别接种到含溴化乙啶、氯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发现线粒体中RNA聚合酶均保持很高活性。若用ɑ-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完成过

程①需要ATP和酶等物质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B.从图中分析,核糖体的分布场所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线粒体的RNA聚合酶是由线粒体DNA基因指导合成的D.ɑ-鹅膏蕈碱抑制图中①过程,线粒体的功能会受到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

: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详解】A、过程①是DNA转录出RNA的转录过程,需要细胞质提供能量(ATP)、原料(核糖核苷酸)和酶。ATP在线粒体和

细胞质基质中形成,酶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所以完成过程①需要ATP、核糖核苷酸和酶等物质要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A正确;B、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细胞质基质中有核糖体,线粒体中也有核糖体。所以核糖体的分布场所包括细胞

质基质和线粒体,B正确;C、根据题意“已知溴化乙啶、氯霉素分别抑制图中过程③、④,将该真菌分别接种到含溴化乙啶、氯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发现线粒体中RNA聚合酶均保持很高活性”,说明线粒体中的RNA聚合酶是由细胞核控制合成的,然后进入

线粒体,催化线粒体转录产生RNA,C错误;D、由于用ɑ−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说明α−鹅膏蕈碱抑制图中①过程,使前体蛋白合成量减少,导致线粒体的功能会受到影响,D正确。故选C。14.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链球菌进行实验,结果

如下表,从表可知()实验组号接种菌型加入S型菌物质培养皿长菌情况①R型蛋白质R型②R型荚膜多糖R型③R型DNAR型、S型④R型DNA(经DNA酶处理)R型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转化活性C.该实验

设计没有遵循控制变量原则D.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答案】D【解析】【分析】由①、②、③组相比较可知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再通过④组可进一步证明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蛋白质、多糖以及DNA水解产物都不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③和④形成对

照,也能说明D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①~④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详解】A、在含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S型细菌的蛋白质(实验组①),R型细菌没有转化成S型细菌,说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A错误;B、实验②的结果只有R型细菌,说明S型菌

的荚膜多糖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所以证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不具有转化活性,B错误;C、该实验设计遵循控制变量原则,唯一的变量是加入的物质的种类,C错误;D、③和④形成对照,自变量是DNA的有无,结果只有DNA存在时才能将R型转变为S型,说明D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D正确。故选D。15.赫尔希(A

.Hershey)和蔡斯(M.Chase)于1952年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著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有关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细菌DNAB.可用15N同

位素标记噬菌体DNAC.可用35S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蛋白质D.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蛋白质【答案】C【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T2噬菌体侵染细菌

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病毒DNA,A错误;B、DNA和蛋白质都含有N元素,不能用15N标

记DNA,应该用32P标记DNA,B错误;C、可用35S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蛋白质,C正确;D、蛋白质不含P元素,不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蛋白质,D错误;故选C。16.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据下图分析正确的是()A.DNA复制过程中所形成的化学键

是图中的①③B.以亲代DNA的一条链为模板C.复制为半保留复制D.复制过程为先全部解旋再复制【答案】C【解析】【分析】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即以亲代DNA分子的每条链为模板,合成相应的子链,子链与对应的母链形成新的DNA分子,这样一个DNA分子经复制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且每个子代DN

A分子都含有一条母链。【详解】A、DNA复制过程中形成的化学键是磷酸二酯键,对应④,①是氢键,不是化学键,②是连接含氮碱基和五碳糖的化学键,也不是磷酸二酯键,A错误;B、DNA复制是以亲代的两条链为模

板进行的,B错误;C、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C正确;D、DNA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D错误。故选C。17.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某小组选取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关于该小组搭建的DNA模型说法正确的是()材

料种类脱氧核糖磷酸基团代表化学键的小棒碱基ATCG数量(个)6030足量1510515A.制作出的DNA双链模型最多能含45个脱氧核苷酸B.制作出的DNA双链模型最多能含15个碱基对C.制作出的DNA双链模型最多能含10个氢键D.不同小组所制作的DNA模型空间结构不同【答案】B【解析】【分

析】根据表格数据和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可知(A=T,G=C),该模型可以形成10个A-T碱基对,5个G-C碱基对,所以共30个脱氧核苷酸,同时有30个磷酸基团,因此该模型最多只能形成30个脱氧核苷酸。【详解】A、由于磷酸基团只有30个,所以最多只能形成30个

脱氧核苷酸,A错误;B、根据分析,该模型最多含有10个A-T碱基对,5个G-C碱基对,共15个碱基对,B正确;C、每个A-T碱基对含有2个氢键,每个G-C碱基对含有3个氢键,所以制作该模型含有的氢键数目为10×2+5×3=35个,C错误;D、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是相同

的,都是双螺旋结构,D错误。故选B。18.表观遗传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包括()A.RNA干扰B.DNA中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C.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D.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乙酰化【答案】B【解析】【分析】表观遗传是生物体中基因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现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研究发现,组成染色体的DNA发生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修饰,可使相关基因处于“关闭”或“打开”的状态,从而影响其对性状的控制。【详解】A、RNA干扰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表观遗传,A错误;B、DNA碱基序列改变属于基因突变,因此不属于表观遗传,B正确;C、如果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影响基因的表

达,从而产生表观遗传,C错误;D、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乙酰化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表观遗传,D错误。故选B。19.下图表示连续分裂细胞的两个相邻的细胞周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a+b、c+d

可分别表示一个细胞周期B.不同细胞的c段时间都是相同的C.b段主要完成染色体的平均分配D.动物细胞在d段末期不形成细胞板【答案】B【解析】【分析】图中a、c表示分裂间期,b、d表示分裂期。【详解】A、图中含有2个完整的细胞周期,a+b、c+d可分别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A正确;B、不同细胞的c段分裂间期的时间是不相同的,B错误;C、b表示分裂期,主要完成染色体的平均分配,C正确;D、d表示分裂期,动物细胞在末期不形成细胞板,D正确。故选B【点睛】20.关于同一个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

单体分离B.有丝分裂前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行为不同C.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相同D.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DNA数目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

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常常发生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细胞一分为二。(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

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都分裂,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A正确;B、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B正确;C、有丝分

裂中期染色体数为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由于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染色体数减半,为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C错误;D、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核DNA数目相同,都为正常体

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二倍,D正确。故选C。21.在探究DNA的复制方式实验中,若将一个用15N标记的DNA放到14N的培养基上培养,让其连续复制,将每次复制产物置于试管内进行离心,则复制2次后的分层结果是图中的()A.cB.aC.fD.e【答案】

D【解析】【分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其复制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详解】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每一个子代DNA都含有亲代DNA的一条链,复制2次得到4个DNA分子,其中含15N和14N的DN

A分子为2个,只含14N的DNA分子为2个,对应图e。故选D。22.图1为某种生物细胞内进行的部分生理活动,图2为中心法则图解,图中字母代表具体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所示过程可在原核细胞中进行,只有酶丙能催化氢键的断裂B.人的神经细胞内能发生图2所示a、b、c三个生理过程C.若图2中的

一个DNA分子含n个碱基,则b过程得到的mRNA分子中碱基数是n/2D.图2所示a~e过程中均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1:酶甲的作用是在DNA复制过程中,以单链DNA为模板延伸子链,是DNA聚合酶;酶乙催化转录过程,是RNA聚合酶;酶丙在DNA复制过程中的作用是解旋,打

开双螺旋结构,为解旋酶。分析图2:乙图是中心法则过程中遗传信息的流动途径,其中a是DNA分子复制,b是转录,c是翻译,d是RNA复制,e是逆转录。【详解】A、图1所示过程边转录边翻译,在原核细胞中进行,

酶甲为DNA聚合酶,酶乙为RNA聚合酶,酶丙为解旋酶,RNA聚合酶也有解旋的功能,所以也能催化氢键的断裂,A错误;B、人的神经细胞高度分化,不能分裂,因此不能发生图2所示a(DNA复制)过程,B错误;C、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

应的DNA片段,转录是以基因为单位进行的,且DNA分子中具有不能转录的基因间区,所以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得到的mRNA分子中碱基数一定小于n/2,C错误;D、图2所示a~e五个生理过程分别是DNA复制、转录、翻译、RNA复制、RNA逆转录过程,均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D正确。故选D

。23.下列基因表达与性状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B.基因的碱基序列相同,该基因决定的性状一定相同C.细胞中表达的基因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会表达D.“

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生物的性状不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的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现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因中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的结果。【详解】A、基因组成相同

的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A正确;B、表现型=基因型+环境,因此基因的碱基序列相同,该基因决定的性状不一定相同,可能受环境影响,也可能受表观遗传影响,B错误;C、细胞中表达的基因可分为两类,即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其中管家基因在所有

细胞中都会表达,C正确;D、“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生物的性状不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还受环境的影响,D正确。故选B。24.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下列叙述能正确阐述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关系的是()A.每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DNA分子B.一个

DNA分子含有多个基因C.所有生物的基因只分布于染色体上D.三者分布于细胞的不同部位【答案】B【解析】【分析】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即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DNA是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由脱氧核苷酸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

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详解】A、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A错误;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含有多个基因,B正确;C、真核生物的基因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原核生物的基因位于拟核部位的DNA分子上,C错误;D、染色体

、DNA、基因主要分布在细胞核,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5.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各种类型的细胞

是随机分化出现的B.干细胞分化形成的体细胞都可以分裂形成更多同种类型的细胞C.受精卵经过分裂、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过程是有序的D.分化后细胞之间结构和功能不同是因为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分化

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详解】A、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各种类型的细胞是基因控制的,而非随机的,A错误;的B、干细胞分化形成的体细胞有些不再进行分裂,B

错误;C、受精卵经过分裂、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过程是受基因控制的,有序的,C正确;D、分化后的细胞之间结构和功能不同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没有改变,D错误。故选C。26.正常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能分裂产生各种血细胞,在体外某些

因素的诱导下,却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和肝细胞。其根本原因是这些造血干细胞A.有旺盛的分裂能力B.还没有分化C.能合成神经细胞或肝细胞需要的蛋白质D.具有与受精卵相同的全套遗传基因【答案】D【解析】【分析】1、干细胞的概念: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少量具有分裂和

分化能力的细胞。2、干细胞的分类:(1)全能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2)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3)专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或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分化。如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各类神经细胞,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详解】A、

癌细胞也有旺盛的分裂能力,但不是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的原因,A错误;B、分化程度低,分裂能力强,B错误;C、造血干细胞含有该生物全套的遗传信息,但是不能合成神经细胞或肝细胞需要的蛋白质,C错误;D、干细胞能分化成不同细胞的原因

是细胞内有本种生物的全套的遗传信息,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干细胞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27.高等动物随着胚胎发育,仅有少数细胞依然具有分化成其他细胞类型和构建组织器官的能力,这类细胞称为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下图中最能完整显示正

常机体内干细胞基本特征的是()A.B.C.D.【答案】D【解析】【分析】机体在发展适应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未分化的原始细胞,称之为干细胞。一旦需要,这些干细胞按照发育途径通过分裂而产生分化细胞,以保证局部组

织损伤的修复。【详解】干细胞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分裂,一种是对称分裂,形成两个相同的干细胞;另一种是非对称分裂方式,非对称分裂中一个保持亲代的特征,仍作为干细胞保留下来,另外一个子细胞不可逆的走向分化的终端成为功能专一的分化细胞。D符合题意。故选D。28.下列不属于表观遗传机制调控基因表达的案例的是(

)A.矮牵牛的花色实验B.喂食不同蜂蜜的蜜蜂幼虫发育过程C.暴露在尼古丁环境中的小鼠及其后代学习能力严重退化D.人体内某一基因序列改变导致相应疾病产生【答案】D【解析】【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详解】A、矮牵牛花色实验中

,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但矮牵牛的花色不同,属于表观遗传,A错误;B、喂食不同蜂蜜的蜜蜂幼虫最终发育不同的个体,例如蜂王和工蜂,它们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不同,属于表观遗传,B错误;C、暴露在尼古丁环境中的小鼠及其后代学习能力严重退化,遗传物质并未改变,但基因表达情况变化,小鼠表型也发生变

化,属于表观遗传,C错误;D、表观遗传中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人体内某一基因序列改变导致相应疾病产生不属于表观遗传,D正确。故选D。29.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A.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B.小肠上皮细胞的

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C.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D.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坏死【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常见的类型有: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成熟个体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

的清除。细胞凋亡的意义:可以保证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详解】胎儿手发育的过程中,手指间隙的细胞会发生细胞凋亡,A错误;小肠上皮细胞中衰老的细胞将会发生细胞凋亡,不断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B正确;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属于靶细胞,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将

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细胞非正常死亡,D错误。故选B。30.2020春季的“新冠肺炎”疫情导

致全国性的居家隔离。引发该病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外层有冠状棘突蛋白的单链RNA病毒。下列关于该冠状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不遵循中心法则B.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可得到4种碱基C.该病毒可在空气中自我复制因此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D.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结构中存在A-T、C-G的配对【答案】B【解析】【分析】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在宿主细胞中才能进行复制。【详解】A、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可在细胞内增殖、新冠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也遵循中心法则,A错误;B、该病毒的遗传

物质是RNA,初步水解产物是四种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后可得4种碱基,1种五碳糖,1种磷酸,B正确;C、该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在空气中自我复制,C错误;D、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不存在胸腺嘧啶T,因为该病毒为单链RNA病

毒,故一般也不存在A-U、C-G的配对,D错误。故选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二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共15分)31.某男性体内的两个精原细胞,一个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为A1和A2;另一个精原细胞

进行减数分裂Ⅰ得到两个子细胞为B1和B2,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减数分裂Ⅱ产生两个细胞为C1和C2。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考虑互换和突变)()A.染色体形态相同的是A1和A2、B1和B2B.遗传信息相同的是A1和A2、C1和C2C.细胞大小相同的是B1和B2、C1和C2D

.染色体数目相同的是B1和C1、B2和C2【答案】BCD【解析】【分析】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与亲代细胞完全相同,因此,A1和A2所含的遗传信息、DNA分子数、染色体形态等完全相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B1和

B2中都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形态也不同,但两者所含的DNA分子数目、染色体组数完全相同;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C1和C2所含的遗传信息、DNA分子数、染色体形态等完全相同。【详解】A、有丝分裂产生

的两个子细胞所含的染色体形态相同,即A1和A2中染色体形态相同;而B1和B2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产物,同源染色体分开形成的两个细胞,男性体内,X和Y是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分开,形态不同,所以B1和B2的染色体形态不同,A错误;B、有丝分裂

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与亲代细胞完全相同,因此A1和A2遗传信息等完全相同,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C1和C2遗传信息相同,B正确;C、有丝分裂都是均等分裂,精子的形成过程也是均等分裂,所以细胞大小相同的是A1

和A2、B1和B2、C1和C2,C正确;D、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因此染色体数目:A1=A2=2B1=2B2=2C1=2C2,D正确。故选BCD。32.如图为某

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甲、乙、丙细胞可同时出现在该动物体内的同一器官中B.乙细胞和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核DNA分子数也相同C.乙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均为AaBbCC,丙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

一个为ABC,一个为abCD.丙细胞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答案】BC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因此甲→乙表示有丝分裂;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

分裂后期,因此甲→丙表示减数分裂,丙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的分裂。【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卵巢或者睾丸中可以同时发生有丝分裂和

减数分裂,因此甲、乙、丙细胞可同时出现在该动物体内的同一器官中,A正确;B、乙和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均为6条,但乙细胞中含有12个核DNA分子,丙细胞中含有6个核DNA分子,B错误;C、乙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其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与亲代细胞相

同,即为AaBbCC,丙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若不考虑变异,丙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相同,所以丙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一个为ABC,另一个也为ABC或一个为abC

,另一个也为abC,C错误;D、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正常情况下,丙细胞不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错误。故选BCD。33.下图1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2为

某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若图1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1B.若图1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46C.图1曲线可表示有丝分裂部分时期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D.图2所示为同

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相应变化可发生在图1中的b点【答案】A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表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含量由2n变成n,可以是染色体数目、核DNA数目、每条染

色体上DNA数目等;图2表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详解】A、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为1或2,若图1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

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l,A正确;B、人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为46→92→46,若图1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46,B正确;C、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单体数目没有出现过减半的情况,C错误;D、图2过程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属于基因重组,该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则b的染色体数为n,对应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故图2相应变化对应于图1中的a点时,D错误。故选AB。34.有些植物的花为两性花(即一朵花中既有雄蕊,也有雌蕊),有些植物的花为单性花(即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

雌蕊)。下列有关植物人工杂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两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B.对单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去雄→套袋→授粉→套袋C.无论是两性花植物还是单性花植物,在杂交过程中都需要套袋D.提供花粉的植株称为母本【答案】AC【解

析】【分析】对于两性花,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详解】A、对两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防止其自交而影响实验结果,A正确;B、对单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时,不需要

进行去雄操作,B错误;C、无论是两性花植物还是单性花植物,在杂交过程中都需要套袋,以防止外来花粉干扰,C正确;D、提供花粉的植株称为父本,D错误。故选AC。35.若某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后代个体足够多,则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子代亲本A全

为隐性个体均为隐性纯合子B全为显性个体至少有一方是隐性纯合子C显性个体:隐性个体=1:1一方为杂合子,一方为隐性纯合子D显性个体:隐性个体=3:1均为杂合子A.AB.BC.CD.D【答案】ACD【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

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由于题干中提出“后代个体足够多”,因此子代全为隐性个体,则亲本必定均为隐性纯合子,A正确;B、若子代全为显性个体,

则亲代可以是AA×AA、AA×Aa、aa×AA,所以亲本不一定存在隐性纯合子,B错误;C、若后代表现型比例为显性∶隐性=1∶1,该比例符合测交后代比例,因此亲代一方为杂合子,一方为隐性纯合子,C正确;D、若后代表现型比例为显性∶隐性=3∶1,则符合杂合子自交的结果,所以亲代均为杂合子,

D正确。故选ACD。三、综合题(共25分)36.某一年生植物甲和乙是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品种,单个品种种植时均为正常生长。欲获得兼具甲乙优良性状的品种,科研人员进行杂交实验,发现部分F1植株在幼苗期死亡。已知该植物致死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品种甲基因型为aaBB,品种乙的基因型为__bb(_表示相关基因显隐性不确定)。回答下列问题:(1)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之间,遵循__________定律。A分离定律B.自由组合定律C.伴性遗传定律D.

连锁交换定律为研究部分F1植株致死的原因,科研人员随机选择10株乙,在自交留种的同时,单株作为父本分别与甲杂交,统计每个杂交组合所产生的F1表现型,只出现两种性状,如下表所示:.甲(母本)乙(父本)F1aaBB乙-1幼苗期全部死亡乙-

2幼苗死亡:成活=1:1(2)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部分F1植株死亡的原因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基因型为A_B_的植株致死;第二种可能,基因型为__________的植株致死。A.aaBbB.aabbC.aa

BBD.AabbE.AAbb(3)经进一步研究确认,基因型为A_B_的植株致死,则乙-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A.AAbbB.AabbC.aabbD.aaBb(4)要获得全部成活且兼具甲乙优良性状的F1杂种,应选择亲本组合为品种甲

(aaBB)和基因型为__________的品种乙。A.AAbbB.AabbC.aabbD.aaBb(5)得到的F1杂种进行自交,后代中仍兼具甲乙优良性状的比例是__________。A.3/4B.9/16C.1/3D.1/

2【答案】(1)B(2)A(3)A(4)C(5)B【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品种甲基因型为aaBB,品种乙基因型为__bb,乙的基因型可能有AAbb、Aabb、aabb,甲与乙杂交,子代基因型可能为AaBb、aaBb,据此分析作答。【小问1详解】已知该植物致死性状

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品种甲基因型为aaBB,品种乙的基因型为__bb(_表示相关基因显隐性不确定),因此判断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之间,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故选B。【小问2

详解】品种甲基因型为aaBB,品种乙基因型为__bb,又因为单个品种种植时均正常生长,品种乙基因型可能为AAbb、Aabb,aabb,则与aaBB杂交后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或aaBb,进一步可推测部分子一代植株致死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因此第一种可能是基

因型为A_B_的植株致死;第二种可能是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致死。故选A。【小问3详解】若进一步研究确认致死基因型为A_B_,则根据甲与乙-1杂交后代幼苗期全部死亡,可知乙-1基因型应为AAbb。故选A。【小问

4详解】由于A-B-的个体全部死亡,要获得全部成活且兼具甲乙优良性状的F1杂种,故不能选择A-bb类型与甲(aaBB)杂交,可选择亲本组合为:品种甲(aaBB)和基因型为aabb的纯合品种乙杂交。故选C

。【小问5详解】已知某一年生植物甲和乙是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品种,且杂交形成的F1杂种兼具甲乙优良性状,说明控制甲乙优良性状的为双显性状,因此F1杂种进行自交,后代中仍兼具甲乙优良性状的比例是3/4×3/4=9/16。故选

B。37.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科学家发现,当细胞周期紊乱、细胞分裂不受控制时,细胞会出现癌变。科学家通过对癌细胞及其代谢的相关研究,力图寻找对抗癌症的“秘钥”,以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请回答下列问题:(1)某人体细胞的细胞周期如图所示,a、b表示周期中

的两个时间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b过程中会出现染色体数目的加倍B.b→a细胞内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C.b→b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D.a→b过程中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2)下表所列为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h)。据表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细胞分裂间期分裂期细胞周期十

二指肠细胞13.51.815.3肿瘤细胞18.00.518.5成纤维细胞19.30.720.0A.分裂期和细胞周期都最短的是肿瘤细胞B.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比例最小是十二指肠细胞C.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D.不同种类细胞分裂是不同步的,相同种类细胞的分裂

是同步的的的(3)如图表示一个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中,染色体的形态和变化情况,从分裂间期到分裂结束,正确的变化顺序是()A.①③⑤②④B.①⑤③②④C.④②③①⑤D.⑤③②④①(4)如图为细胞周期中细胞核的

变化,下列关于此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末期,核膜再度合成B.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染色质复制C.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前期,核膜逐渐解体D.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中期,染色体螺旋变粗(5)苦马豆素(SW)最早是从植物灰苦马豆中分离获得,是一种具有抗肿瘤功能的

生物碱,被认为是“未来的肿瘤治疗药物”。将等量的小鼠肝癌细胞悬液,接种于添加不同浓度SW的等量培养液中培养48h,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及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组别SW癌细胞数目凋亡细胞数目癌细胞中凋亡细胞蛋白Baxa2ug/mL+

+++++++++b1ug/mL++++++++c0.5ug/mL+++++++d0ug/mL++++++注:“+”的数量表示相对值的多少A.肝癌细胞分裂间期会进行染色体和中心体的复制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调控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没有新蛋白质的合成C.SW对肝癌细胞作用效

果是SW浓度越高,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D.SW可能是通过诱导癌细胞中凋亡蛋白Bax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生长(6)下列与有丝分裂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体细胞的主要增殖方式B.随着着丝粒的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C.动物细胞的中心体在前期倍增成为两组D.植物细胞有丝

分裂末期有高尔基体的参与(7)下图为某动物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的数量变化规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B段形成的原因是分裂间期DNA的复制B.CD段发生的变化是着丝粒分裂、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C.BC段始终存在染色单体D.BC段核DN

A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2:2:1(8)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有的细胞进行无丝分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的变化B.两种分裂方式都要进行DNA的复制C.纺锤体都是由从中心体上发出的星射线形

成的D.两种分裂方式形成子细胞时都是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两部分的(9)若用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这些细胞将停止在细胞周期的()A.间期B.前期C.中期D.后期【答案】(1)D(2)C(3)B(4)C(5)B(6)C(7)B(8)C(9)A【解析】【分析】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

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分裂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2、有丝分裂特点:①间期:G1期进行有关RNA和蛋白质的合成;S期进行DNA的复制;G2期进行有关RNA和蛋白质的合成。②前期: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

体出现,染色体散乱分布。③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④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⑤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纺锤体消失,细胞一分为二。【小问1详解】A、a→b过程表示分裂期,在分裂期的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

A正确;B、b→a过程表示分裂间期,分裂间期的特点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C、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b→a过程表示分裂间期,a→b过程表示分裂期,因此b→b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C正确;D、该图表示某人体细胞的细胞周期,人体(动物

)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a→b过程中不会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D错误。故选D。【小问2详解】A、从图中分析可知:分裂期最短的是肿瘤细胞,但细胞周期最短的是十二指肠细胞,A错误;B、1.8÷15.3≈0.118,0.5÷18.5≈0.

027,0.7÷20.0≈0.035,因此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比例最小的是肿瘤细胞,B错误;C、据表可知,三种细胞的细胞周期各不相同,说明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C正确;D、不同种类细胞的分裂是不同步的,即便是同种细胞,各

个细胞的分裂也是不同步的(所以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切片上可以同时看到各个分裂时期的细胞),D错误。故选C。【小问3详解】①中已经完成复制,但还没有形成染色体,应处于分裂间期;②中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

两极,应处于分裂后期;③中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应处于分裂中期;④中着丝粒已经分裂,应处于分裂末期;⑤中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应该处于分裂前期。因此,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变化的正确顺序是①⑤③②④。故选B。

【小问4详解】图示为细胞周期中细胞核的变化示意图,因为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因此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该细胞的特点是出现染色体,而且散乱分布在细胞中,核膜正在逐渐解体,核仁已经消失,因此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故选C。【小问5详解】

A、肝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同,因此肝癌细胞分裂间期会进行染色体和中心体的复制,A正确;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调控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该过程中也有新蛋白质的合成,比如与细胞凋亡相关的蛋白质,B错误;C、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随着SW浓度的增加,癌细胞的数目

减少,故SW对肝癌细胞作用效果是SW浓度越高,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C正确;D、与对照组d组对比可知,添加了SW的组,且随着SW浓度的增加,癌细胞中凋亡蛋白Bax的含量增加,而癌细胞数目减少,凋亡细胞数目增

加,由此推测SW可能是通过诱导癌细胞中凋亡蛋白Bax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生长,D正确。故选B。【小问6详解】A、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其中有丝分裂是增殖体细胞的主要方式,A正确;B、随着着丝粒的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但DNA数目不变,B正确;C、动物细胞的中心体在

间期复制倍增,成为两组,C错误;D、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D正确。故选C。【小问7详解】A、AB段形成的原因是分裂间期DNA分子的复制,从而使核DNA的含量加倍,A正确;B、CD段发生的变化是着丝粒分裂,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变成两个独立的染色体,使得细胞内染色体数目

加倍,B错误;C、BC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故BC段始终存在染色单体,C正确;D、BC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故BC段核DNA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2:2:1,D正确。故选B。【小问8详解】A、蛙的部分细胞可以进行无丝分裂,无丝分裂不经过任

何有丝分裂时期,没有纺锤体形成,也没有染色体的变化,A正确;B、两种分裂方式都要进行DNA的复制,以确保子代细胞得到一套相同的遗传物质,B正确;C、无丝分裂中没有纺锤体的形成,C错误;D、两种分裂方式形成子细胞时都是从细胞

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两部分的,最终分裂成两个细胞,D正确。故选C。【小问9详解】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周期的间期,若用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则这些细胞将停止在细胞周期的间期。故选A。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