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月考生物试卷 【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7 页
  • 大小 602.000 KB
  • 2024-10-1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月考生物试卷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月考生物试卷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月考生物试卷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月考生物试卷 【精准解析】.doc,共(27)页,602.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e5718c5ca6bd913e9d034912b2380a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11月份月考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下列关于科学研究方法叙述,正确的是A.摩尔根利用类比推理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数学模型”C.肺炎双球菌体外

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设计思路相同D.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杂合子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答案】C【解析】【分析】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假说;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

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思路均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没有用物质分离提纯技术,而

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孟德尔分离定律认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通过实验证明

了“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B.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物理模型”,B错误;C.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设计思路相同,C正确;D.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杂合子在形成配子

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没有提出等位基因概念,D错误。2.动态突变是指基因中的3个相邻核苷酸重复序列的拷贝数发生倍增而产生的变异,这类变异会导致人类的多种疾病,且重复拷贝数越多,病情越严重。下列关于动态突变的推断正确

的是A.可借助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B.只发生在生长发育的特定时期C.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有所增加D.突变基因的翻译产物中某个氨基酸重复出现【答案】D【解析】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

到的,A错误;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B错误;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而基因的数量不变,C错误;动态突变是指基因中的3个相邻核苷酸重复序列的拷贝数发生倍增而产生的变异,则其翻译

产物中某个氨基酸重复出现,D正确。3.下列有关基因表达的调控、育种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实现了共同进化C.红螺菌在缺氧时可利用有机酸

、醇等物质快速繁殖,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八倍体小黑麦的花粉离体培育成的个体是含有4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其中包括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详解】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氨基酸被替

换从而导致血红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体现的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A错误;B、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和发展称之为共同进化,B正确;C、红螺菌在缺氧时可利用有机酸、醇等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快速

繁殖,这是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D、八倍体小黑麦的体细胞含有8个染色体组,其花粉含有4个染色体组,因此八倍体小黑麦的花粉离体培育成的个体是含有4个染色体组,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成的个体,即为单倍体,D正确。

故选A。【点睛】4.穿梭育种是近年来小麦育种采用的新模式。农业科学家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多种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下列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穿梭育

种有效克服了地理隔离B.穿梭育种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不同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D.穿梭育种培育充分利用环境的选择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穿梭育种类似于杂交育种,可以集中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于一体。【详解】A.穿梭育种有效克服了

地理隔离,A正确;B.穿梭育种主要原理是基因重组,B错误;C.不同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C正确;D.穿梭育种培育充分利用环境的选择作用,进行育种,D正确。故选B。5.染色体X与Y、Z与W分别决定着果蝇和家蚕的性别,X与Y、Z与W的

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染色体X与Y以及Z与W之间基因组成不完全相同B.染色体X与Y以及Z与W都是性染色体,所含基因控制的性状都和性别相关联C.染色体X与Y以及Z与W同源区段控制的性状在不同性别中的比例一定相同D.染色体Y及W所含的特有基因控制的性状分别

只在雄蝇和雌蚕个体间遗传【答案】C【解析】【分析】1、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2、性别决定: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性染色体的组成

为XX表现为雌性,组成为XY表现为雄性,如人、果蝇;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性染色体组成为ZZ表现为雄性,组成为ZW表现为雌性,如鸡。【详解】A、由于X和Y染色体、Z和W染色体存在非同源区段和同源区段,故染色体X与Y以及Z与W之间基因组成不完全相同,

A正确;B、染色体X与Y以及Z与W都是性染色体,所含基因控制的性状都和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B正确;C、染色体X与Y以及Z与W同源区段控制的性状在雌雄个体中比例不一定相同,如XaXa、XaYA在雌性中全为隐性,在雄性中全

为显性,ZaZa、ZaWA在雌性中全为显性,在雄性中全为隐性,C错误;D、Y染色体及W染色体所含的特有基因,控制的性状分别只在雄蝇(XY)和雌蚕(ZW)个体间遗传,D正确。故选C。6.T细胞内HIV的遗传物质RNA不能直接翻译成蛋白质;结核杆菌可以边转录边翻译出蛋白质;酵母菌的mR

NA从核孔出来之后才能翻译成蛋白质。下列有关上述材料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生物的mRNA的基本组成单位相同B.细菌中蛋白质的合成可以在拟核区进行C.以上三种生物的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的中心法则各不相同D.碱基序列相同的DNA分子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可能不同【答

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HIV为素材,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IV的遗传物质RNA,经逆转录形成的DNA可整合到患者细胞的基因组中,再通过病毒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每个被感染的细胞就成为生产出大量的HIV,然后由被感染的细胞裂解释放出来。【详解】A不同生物的mRNA的基本组成单

位相同,都是核糖核苷酸,A项正确;B细菌中蛋白质的合成可以在拟核区进行,B项正确;C酵母菌、结核杆菌的基因表达都要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这两种生物的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的中心法则相同,而HIV的遗传物质RNA需要先经过逆转录合成DNA

,再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才能成蛋白质,C项错误;D在不同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细胞中,碱基序列相同的DNA分子上的基因的表达情况可能不同,合成的mRNA也可能不同,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也就可能不同,D项正确,故选C。7

.某夫妇表现型正常,却生育了一个(染色体)三体男孩,已知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判断合理的是()A.若三体男孩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他患血友病最可能与图4有关B.若三体男孩性染色体组成为XYY,则他患血友病最可能与图1

有关C.若三体男孩染色体上基因组成为Aaa,则他产生的4种配子中a配子占1/4D.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所生儿子中XXY三体占1/3【答案】A【解析】【分析】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1、3分别表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和初级卵母细胞,且都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而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图2、4分别表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且都有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后所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没有正常

分离,而是移向了细胞同一极。设血友病基因为a。【详解】A、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是XAXa和XAY。若该三体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且患血友病,则其基因型为XaXaY,说明该男孩的XaXa来自母亲,是由于母亲的卵原细胞在形成卵细胞的减数第二

次分裂过程中出现异常,着丝点分裂后所形成的两条Xa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而是移向了细胞同一极,产生了基因型为XaXa的异常卵细胞,因此该男孩患病最可能与图4有关,A正确;B、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若为XYY,则其基因型为XaYY,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Y染

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未分离而进入同一极所致,最可能与图2有关,而Xa来自卵原细胞的正常分裂,B错误;C、若该三体男孩基因组成为Aaa,其中的2个a基因分别用a1、a2表示,则该三体男孩在减数分裂过程产生配子的情况有

:①a1、a2移向一极,A移向另一极,②a1、A移向一极,a2移向另一极,③a2、A移向一极,a1移向另一极,故所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a∶a∶Aa∶A=1∶2∶2∶1,即a配子的比例为2/6=1/3,C错误;D、性染色

体组成为XXY的男性,产生配子的染色体组成及比例为:X∶XY∶XX∶Y=2∶2∶1∶1,正常女性(XX)只产生一种配子X,后代儿子的性染色体组成有XXY和XY,由于XXY∶XY=2∶1,所以儿子中三体XXY的比例为2/3,D错误。故选A。8.如图为tRNA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tR

NA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到多种tRNA转运B.②为结合氨基酸的部位C.③遵循A—T,C—G互补配对原则D.④可以是肽链延长的终止信号【答案】A【解析】【分析】1、关于tRNA,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

链结构,含有氢键;(2)种类: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3)特点: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4)作用: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2、题图分析:①表示

羟基,②表示磷酸基团,③表示碱基对,④表示反密码子。【详解】A、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多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A正确;B、①为结合氨基酸的部位,B错误;C、③遵循A-U、C-G

互补配对原则,C错误;D、④处表示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密码子互补配对,肽链延长的终止信号位于mRNA上,D错误。故选A。9.如图为果蝇性染色体结构简图。要判断果蝇某伴性遗传基因位于片段Ⅰ上还是片段Ⅱ

1上,现用一只表现型是隐性的雌蝇与一只表现型为显性的雄蝇杂交,不考虑突变,若后代:①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②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可推断①、②两种情况下该基因分别位于()A.Ⅰ;ⅠB.Ⅱ1;ⅠC.Ⅱ1或Ⅰ;ⅠD.Ⅱ

1或Ⅰ;Ⅱ1【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中基因所在位置,分析图:图中是一对性染色体X和Y,Ⅰ为XY的同源区,Ⅱ-1为X染色体所特有的片段,Ⅱ-2为Y染色体所特有的片段。【详解】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1)若该基因位于片段II-1上,则隐性的雌

蝇(XaXa)和显性的雄蝇(XAY)杂交,后代雌果蝇XAXa均为显性,雄果蝇均为隐性;(2)若该基因位于片段Ⅰ上,则隐性的雌蝇(XaXa)和显性的雄蝇(XAYA、XaYA、XAYa)杂交:①若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A,

XaXa×XAYA→1XAXa:1XaYA,则后代雌雄果蝇均表现为显性;②若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A,XaXa×XaYA→1XaXa:1XaYA,则后代雌果蝇为隐性,雄果蝇为显性;③若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a,XaXa×XAYa→1XAXa:1Xa

Ya,则后代雌果蝇为显性,雄果蝇为隐性;因此:①若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该基因可能位于II-1或I上;②若后代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则该基因位于I上;故A、B、D错,选C。【点睛】Ⅱ-1片段是雌性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中伴X染色

体隐性遗传的雄性具有隐性性状的概率高于雌性,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雄性具有显性性状的概率低于雌性。Ⅰ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具有显隐性性状的概率与性别有关,但雄性中具有显隐性性状的概率不一定等于雌性,如①XaXa×X

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雄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雌性;②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雌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雄性。Ⅱ-2片段是雄性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雄性性别决定的基因,而且Ⅱ-2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全为雄性。10.某雌雄同体的二倍体植物的基因型

为AaBbDd,3对基因分别控制三对相对性状且独立遗传。以下是培育该植物新个体的两种途径:途径①:植物→花粉粒→单倍体幼苗→个体Ⅰ途径②:植物→花粉粒+卵细胞→受精卵→个体Ⅱ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该植物能产生8种基因型的花粉粒B.可用低温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个体Ⅰ

C.个体Ⅱ中能稳定遗传的类型占1/8D.途径①可快速、简便地获得aabbdd个体【答案】D【解析】【分析】途径①表示花粉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物AaBbDd产生的花粉粒有2×2×2=8种类型,且比例相等;途径②表示受精卵发育的个体。【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3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该植物能产生23=8(种)基因型的花粉粒,A正确;B、低温和秋水仙素均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诱导染色体加倍,可用低温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个体Ⅰ,B正确;C、个体Ⅱ中能稳定遗传的类型占(1/2)3=1/8,C正确;D、途径①为单倍体育种,技术含量较高,操作并不简便,该植物自交可快速、简

便地获得aabbdd个体,D错误。故选D。11.调查时发现某昆虫种群中,AA个体所占比例为30%,Aa个体所占比例为60%,aa个体所占比例为10%。此种群中每一代个体中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各年龄段都有)被捕食的比例为50%,而aa个体被捕食的比例为10%。下列叙述中错误

的是()A.天敌捕食使此种群朝着a基因积累的方向定向进化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基因型使A的基因频率下降C.此昆虫天敌与昆虫种群在捕食与躲避捕食中实现了共同进化D.由于不清楚被天敌捕食的昆虫的年龄组成,所以难以通过题中数据计算下一代的基因型频

率【答案】B【解析】【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

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基因频率计算:某基因频率=纯合子基因型比率+1/2杂合子基因型比率。【详解】A、根据此种群中基因型为AA和Aa个体被捕食的风险高于aa个体,可知天敌捕食使此种群朝着a基因积累的方向定向进化,A

正确;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从而影响A的基因频率,B错误;C、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C正确;D、由于不知道被天敌捕食的昆虫的年龄组成,所以难以确定被捕食的个体是否已经繁殖,也难以确定题中捕食比例

对子代基因型频率的影响,D正确。故选B。12.基因组稳定性是维持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然而,多种外源和内源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广泛DNA损伤和复制压力,构成了基因组不稳定的主要来源。人体中有一种名为ATR激酶的蛋白质负责启动细胞对基

因组不稳定的响应和修复,一旦感应到DNA损伤和复制压力会迅速活化,全局性地调控基因组的稳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TR激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合成时需要ATP提供能量B.在DNA复制过程中若ATR激酶丢失会增加分裂间期的基因

组的不稳定性C.DNA复制时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DNA损伤,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D.某些环境因素使基因中磷酸和核糖之间的化学键断裂会活化ATR激酶【答案】D【解析】【分析】ATR激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合成过程中需要ATP直接供能。当感应到DNA损

伤和复制压力,ATR激酶会迅速活化,启动细胞对基因组不稳定的响应和修复,维持基因组的稳定。【详解】A、ATR激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此过程由ATP直接供能,A正确;B、ATR激酶负责启动细胞对基因组不稳定的响应和修复,若ATR激酶丢失会增加分裂间期的基因组的不稳定性,B正确;C

、DNA复制时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DNA损伤,会使ATR激酶迅速活化,启动细胞对基因组不稳定的响应和修复,故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C正确;D、核糖为RNA的组成成分,基因中含有的是脱氧核糖,D错误。故选D

。13.某开红花豌豆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且多了一条染色体,研究发现无正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育(无活性),在减数分裂时,三条染色体可以随机两两联会,剩余的一条随机移向一极,基因B控制红花,基因b控制白花。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变异可通过

该植物根尖分生区临时装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B.该植株减数分裂能产生BB、Bb、B、b四种配子,且比例为1∶2∶2∶1C.该植株为父本,正常植株为母本,则杂交后代有2/5的植株含部分缺失的染色体D.如果该植株自交,其后代的性状表

现一般是红花∶白花=35∶1【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含基因B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且多了一条含基因B的正常染色体。BBb在减数分裂时,三条染色体可以随机两两联会,剩余的一条随机移向一极,可产生BB、Bb、B、b四种配子。【详解】A、由图可知,染色体

多了一条,同时还存在一条较短的染色体,故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这些变异均可通过该植物根尖分生区临时装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A正确;B、在减数分裂时,据题目信息“三条染色体可以随机两两联会,剩余的一条随机移向一极”可推知,该植株减数分裂能产生BB、Bb、B、b四种配子,且比例为1∶2

∶2∶1,B正确;C、可以给从上向下的染色体编号为1、2、3,由于无正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育,故该植株作为父本时产生的可育配子染色体组合为12、3、13、2、23,且组合比例为1∶1∶1∶1∶1,正常植株为母本,父本配子中只有组合12、13这

两种配子含有缺失染色体,占的比例为2/5,故杂交后代有的2/5植株含部分缺失的染色体,C正确;D、该植株自交时,雌配子种类及比例为BB∶Bb∶B∶b=1∶2∶2∶1,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BB∶Bb∶B∶b=1∶2∶1∶1,故自交后代的性状表现是红花∶

白花=(1-1/6×1/5)∶(1/6×1/5)=29∶1,D错误。故选D。14.人类某遗传病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已知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且基因A、B同时存在时个体表现正常,其佘情况下均表现为患病。下图是某家系中该病的遗传系谱图,已知1号个体为纯合子,理论上4

号和5号个体生育的男孩或女孩中,正常的概率均为1/4,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2号的基因型是AaXBXbB.5号的基因型是aaXBXbC.3号与2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4D.1号和2号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2【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基因A、B同时存在

时个体表现正常,其余情况下均表现为患病,由1号个体为纯合子可推知,1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Y,则患者4号个体一定至少含有一个A基因,可初步推知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_XbY。理论上4号和5号个体生育的男孩或女孩中,正常的概率均为1/4=1/2×1/2,把两对等位

基因分开来考虑,可推知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5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Xb,故B项正确;根据1号个体(AAXBY)和4号个体(AaXbY)的基因型,可推知2号个体(表现正常,基因A、B同时存在)的基因型是AaXBXb,A项正确;根据1号

个体(AAXBY)和2号个体(AaXBXb)的基因型,可推知3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Xb的概率是1/2×1/2=1/4,故C项正确;1号个体(AAXBY)和2号个体(AaXBXb)再生一个患病男孩(A_XbY)的概率是1/

2×1/2=1/4,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定律以及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系谱图中各个体的表现型以及题意,判断相关的基因型,并能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对各选项进行准确判断。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5.某高等动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A对a、B对b为完全显性,其中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毛色呈白色。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纯合的黑色和黄色亲本

杂交,F1为白色,F1随机交配获得F2。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该高等动物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共有5种,黑色和黄色各有2种B.若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3:3:10,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C.若检测F2中的黑色个体是

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其与白色纯合子杂交D.若F1减数分裂时两对基因发生了重组,则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答案】ABD【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白色的基因型为A_B_、aabb,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_,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用纯合的黑色和黄色亲本杂交,F1为白色,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和AAbb。【详解】A、该高等动物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共有AABB、AaBB、AaBb、AABb、aabb五种,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A正确;B、若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3:3:10,即F2的表现型之和为16,是9:3:

3:1的变式,说明控制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能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C、若检测F2中的黑色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其与白色纯合子aabb杂交,但白色纯合子还有AABB,故不能用白色纯合子进行检测,

C错误;D、若F1减数分裂时两对基因发生了重组,就会产生多种配子,就丰富了后代的多样性,则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D正确。故选ABD。16.某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为XY型,其叶型有宽卵型和倒卵型两种,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纯种植株

进行的杂交实验如下:实验1:宽卵型♀×倒卵型♂→子代雌株全为宽卵型,雄株全为宽卵型实验2:倒卵型♀×宽卵型♂→子代雌株全为宽卵型,雄株全为倒卵型根据以上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1、2子代中的雌性植株基因型不同B.实验2结果说明控制叶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C.仅根据实验2无

法判断两种叶型的显隐性关系D.实验1子代雌雄杂交的后代不出现雌性倒卵型植株【答案】AC【解析】【分析】实验1:宽卵型♀与倒卵型♂杂交,子代均为宽卵型,说明宽卵型对倒卵型为显性性状;实验2:纯种的倒卵型♀与宽卵型♂杂交,子代雌株

与父本相同,全为宽卵型,雄株与母本相同,全为倒卵型,说明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宽卵型对倒卵型为显性性状。【详解】AB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根据上述任意一个实验均能说明宽卵

型对倒卵型为显性性状,若相关的基因用B、b表示,实验1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子代雌雄株的基因型依次为XBXb、XBY,实验2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子代雌雄株的基因型依次为XBXb、XbY,即实验

1、2子代中的雌性植株基因型相同,AC错误,B正确;D、实验1子代雌(XBXb)雄(XBY)杂交的后代雌株的基因型为XBXB、XBXb,不会出现雌性倒卵型植株,D正确。故选AC。17.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都是不育的B

.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幼苗的过程中存在基因重组C.与染色体变异相比,基因突变带来的碱基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不可见D.DNA中有1个碱基C被T替换,复制3次后,突变的DNA数一般是4个【答案】CD【解析】【分析】真核生物

的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都而改变,基因突变会产生新基因,不会改变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自由组合是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

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交叉互换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而引起的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变异会改变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详解】A、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如果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则可育,A错误;B、花药

离体培养过程中细胞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没有基因重组,B错误;C、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C正确;D、DNA中1个碱基被替换,则只有一条单链发生改变,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在复制过程中,以突变DNA单链为模板复制的子代双链DN

A中,两条单链都发生改变,而以未改变的DNA单链为模板复制的后代DNA中,基因都是正常的,因此在后代DNA中,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各占一半,复制3次后,共产生8个DNA,突变的DNA数一般是4个,D正确。故选CD。【点睛】18.

科研人员研究核质互作的实验过程中,发现T-CMS细胞质雄性不育玉米可被显性核恢复基因Rf2(R基因)恢复育性,T-URF13基因(T基因)表示雄性不育基因,其作用机理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线粒

体的内外均有核糖体分布B.细胞中R基因和T基因均成对存在C.R基因通常不会通过父本传递给下一代D.核(质)基因型为Rr(T)的个体自交,后代中出现雄性不育的概率是1/2【答案】A【解析】【分析】线粒体是半自主细胞器,含有少量核糖体,能合成一部分自身需要的蛋白质;受精时,精子不提供线粒体,所以

遗传给子代的线粒体来自卵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细胞质基因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或叶绿体中的小型环状DNA分子上,不是成对存在的。【详解】A.在线粒体内部和细胞质基质中都有核糖体存在,A正确;B.T基因位于线粒体中

,不是成对存在的,B错误;C.R基因位于细胞核中,可以通过父本传递给下一代,C错误;D.核(质)基因型为Rr(T)的个体自交,由于T是线粒体遗传,因此子代都含有雄性不育基因T,Rr自交子代中RR:Rr:rr=1:2:1,R基因的存在可恢复育性,因此雄性不育的概率是1/4,D

错误。【点睛】本题以雄性不育玉米核质互作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细胞质遗传和核基因遗传方式的理解,解答本题关键是能从题干和题图中获取关键信息,理解核质互作关系,并结合已有知识作答。19.下图为利用玉米(2N=20)芽尖细胞(基因型BbTt)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植株

A的形成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植株A→B的形成中会发生基因重组B.获得植株B的育种方式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植株B纯合的概率为25%C.植株C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与植株B形成的配子染色体数均为10D.细胞a与细胞c的融合属于植物体细胞杂交,细胞X具有两

个物种的遗传物质【答案】AC【解析】【分析】图示为利用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BbTt)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其中牙尖细胞到幼苗1表示芽尖细胞组织培养,所得植株A的基因型与亲本相同;雄花到花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幼苗2为花药离体培养形

成的单倍体,其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可以得到纯合体植株B,若直接培育可得到单倍体植株C。【详解】A、植株A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的,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植株A→B的形成中进行了减数分裂,所以会发生基因重组,A正确;B、获得植株B的育种方式(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植

株B纯合的概率为100%,B错误;C、植株C(单倍体)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与植株B(二倍体)形成的配子染色体数均为10,C正确;D、细胞a与细胞c的融合属于植物体细胞杂交,细胞X具有两个个体而不是两个物种的遗

传物质,D错误。故选AC。20.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加快本地物种的进化速度B.自然选择可能导致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C.个体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则是进化的基本单位D.变异是不定向的,故生物进化与变异的方向不可

能一致【答案】AC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

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导致本地某些物种的灭绝,A错误;B、

自然选择导致不适应的个体被淘汰,适应的个体大量繁殖,使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C、种群是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C错误;D、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生物进化与变异的方向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

致,D错误。故选ACD。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4分)21.为确定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蛋白质的中间载体,科学家们做了如下研究。(1)依据____________这一事实,科学家推测真核细胞存在某种“信使”分子,能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携带到细胞质中。(2)对于“信使”有两种不同假说。假说一

:核糖体RNA可能就是信息的载体;假说二:另有一种RNA(称为mRNA)作为遗传信息传递的信使。若假说一成立,则细胞内应该有许多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核糖体。若假说二成立,则细胞内相应生理活动为__________。(3)研究发

现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的蛋白质合成立即停止,转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在此过程中,细菌细胞内合成了新的噬菌体RNA。为确定新合成的噬菌体RNA是否为“信使”,科学家们进一步实验。①15NH4Cl和14C-葡萄糖作为培养基中的

氮源和碳源来培养细菌,经过若干代培养后,获得具有“重”核糖体的“重”细菌。②将这些“重”细菌转移到含NH4Cl和C-葡萄糖的培养基上培养,用噬菌体侵染这些细菌,该培养基中加入32P标记的__________为作为原料,以标记所有新合成的噬菌体RNA。③将上述被侵染

后裂解的细菌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大肠杆菌被侵染后__________(填“合成了”或“没有合成”)新的核糖体,这一结果否定假说一。32P标记仅出现在离心管的底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为假说二提供了证据

。【答案】(1).真核细胞中DNA(或“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而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上(2).不同(3).mRNA应该与细胞内原有的核糖体结合,并指导蛋白质合成(4).核糖核苷酸(5).没有合成(6).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重”核糖体相结合【解析】【分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重要的过程,其中转录主要发生细胞核中,而翻译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这就涉及遗传信息如何从细胞核传递到细胞质的问题,本题就该问题展开讨论和进行实验验证。【详解】(1)蛋白质是基因控制合成的,而真核细胞中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上,科

学家据此推测存在某种“信使”分子,能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携带到细胞质中。(2)对于“信使”有两种不同假说。假说一:核糖体RNA可能就是信息的载体;由于不同基因的遗传信息不同,若假说一成立,携带DNA上不同遗传信息的核糖体都不同,则细胞内应该有许多不同的

核糖体。假说二:另有一种RNA(称为mRNA)作为遗传信息传递的信使。若假说二成立,则转录形成的mRNA应该与细胞内原有的核糖体结合,并指导蛋白质合成。(3)①细菌能利用培养基中的氮源和碳源合成自身的蛋白

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因15NH4Cl作为培养基中的氮源,14C-葡萄糖作为培养基中的碳源,故新合成的核糖体和子代细菌比原来重,经过若干代培养后,可获得具有“重”核糖体的“重”细菌。②RNA的单位核糖核苷酸中特有的碱基是尿嘧啶,故应用32P标记的尿嘧啶

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③将上述被侵染后裂解的细菌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若全部为重核糖体,说明没有合成新的核糖体,假说一不成立;若32P标记的新噬菌体RNA仅出现在离心管的底部,说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重”核糖体相结合,为假说二提供了证据。【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

染细菌实验、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微生物的培养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具体过程;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能根据实验假设或实验目的,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论,有一定难度。22.研究表明,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因此DNA也可以像指纹一样用来识别身份,这种方

法就是DNA指纹技术。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我们可以根据分析指纹图的吻合程度来帮助确认身份,因为DNA能够储存遗传信息,而且不同个体的DNA的_____各不相同,故每个人的DNA指纹图都是独一无二的。DNA分子中遗传信息量非常大,原因是_____。(2)

在现代刑侦领域中,DNA指纹技术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DNA指纹技术还可以用于亲子鉴定等。如图是通过提取某小孩和其母亲以及待测定的四位男性的DNA,分别经合适的酶处理后,形成若干DNA片段,然后进行电泳等一系列步骤得到的一组DNA指纹图,请分析:F1~F

4中,谁是该小孩真正生物学上的父亲?_____,为什么?_____。(3)DNA分子中,(A+T)/(G+C)、(A+C)/(T+G)中能体现DNA分子特异性的是_____。【答案】(1).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或碱基排列顺序)(2).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多,且排列

顺序极其多样化(3).F2(4).C的DNA指纹图中一条带与MDNA指纹图中的一条带相同,另一条带与F2DNA指纹图中的一条带相同(5).(A+T)/(G+C)【解析】【分析】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1)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

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2)DNA分子的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这也是DNA指纹的主要依据。【详解】(1)利用指纹技术进行DNA指纹鉴定的原理是DNA分子的特异性,因为每个人的DNA的脱氧核苷酸

都具有特定的排列顺序,故每个人的DNA指纹图是独一无二的。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多,且排列顺序极其多样化,所以DNA分子中遗传信息量非常大。(2)DNA指纹技术是用合适的酶将待测的样品DNA切成片段。子代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

自母方,C的DNA指纹图中一条带与M的DNA指纹图中的一条带相同,另一条带与F2DNA指纹图中的一条带相同,分析F1~F4的指纹图,C的另一条带与F2DNA指纹图中的一条带相同,所以F2是该小孩真正生物学上的父亲。(3)在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严格

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配对,即(A+C)/(T+G)=1,该比值无法体现DNA分子的特异性,而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因此(A+T)/(G+C)可体现DNA分子的特异性。【点睛】本题以DNA指纹为背景技术,考查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要求考生掌握DNA分子具

有多样性的原因,具有特异性的原因,能理论联系实际,明确DNA指纹技术的主要依据是DNA分子的特异性。23.大肠杆菌中直接编码乳糖代谢所需酶类的基因叫结构基因,包括基因lacZ、基因lacY、基因lac

A,结构基因的上游有3个对结构基因起调控作用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操纵基因(O)对结构基因起着“开关”的作用,直接控制结构基因的表达,调节基因(R)能够调节操纵基因状态,从而对“开关”起着控制作用,如图1所示为科学家提出的一种基因表达调控假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发现,当大肠杆菌培养基中

仅有葡萄糖而没有乳糖存在时,调节基因的表达产物阻遏蛋白会与操纵基因结合,阻碍RNA聚合酶与_____结合,在_____(填“转录”或“翻译”)水平上抑制结构基因的表达。(2)在阻遏蛋白产生的过程中,②阶段

除需mRNA提供信息指导外,还需要的RNA有_____。(3)当培养基中没有葡萄糖仅有乳糖时,大肠杆菌必须合成乳糖代谢酶,如图2表示了这一诱导过程。据图2可知,如果乳糖与_____结合,使其_____改变而不能与操纵基因O结合,则结构基因表达,

会合成β-半乳糖苷酶,催化乳糖分解。乳糖被分解后又可导致结构基因_____(填“表达”或“不表达”),该调节机制为_____调节。【答案】(1).启动子(2).转录(3).rRNA、tRNA(4).阻遏蛋白(5).空间结构(6).不表达(7).(负)反馈

【解析】【分析】1、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包括4类基因:①结构基因:能通过转录、翻译使细胞产生一定的酶系统和结构蛋白,这是与生物性状的发育和表型直接相关的基因。乳糖操纵子包含3个结构基因:lacZ、lacY、lacA。LacZ合成β-半乳糖苷酶,lacY合成透过酶,lacA合成乙酰基转移酶。②操纵基

因O:控制结构基因的转录速度,位于结构基因的附近,本身不能转录成mRNA。③启动基因P:位于操纵基因的附近,它的作用是发出信号,mRNA合成开始,该基因也不能转录成mRNA。④调节基因R:可调节操纵基因的活动,调节基因能转录出mRNA,并合成一种蛋白,称阻遏

蛋白。2、分析题图:图1中,当大肠杆菌培养基中仅有葡萄糖而没有乳糖存在时,调节基因的表达产物-阻遏蛋白会与操纵基因结合,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P)结合,在转录水平上抑制结构基因的表达。该调节机制既保证了大肠杆菌能量的供应,又可以避免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图2中,如果乳糖与阻遏蛋白结合,使其空间结构改变而失去功能,则结构基因表达,合成乳糖代谢酶,催化乳糖分解。【详解】(1)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是启动子,作用是催化转录过程,当大肠杆菌培养基中仅有葡萄糖而没有乳糖存在时,调节基因的表达产物阻遏蛋白会与操纵基因结合

,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在转录水平上抑制结构基因的表达。(2)②是翻译过程,该过程需要mRNA(翻译的模板)、tRNA(转运氨基酸)和rRNA(组成核糖体的成分)参与。(3)图2中,如果乳糖与阻遏蛋白结合,使其空间结构改变而失去功能,不能与操纵基因O结合,则结构基因表达,合成

乳糖代谢酶,催化乳糖分解。乳糖被分解后又可导致结构基因不表达,该调节机制为(负)反馈调节。【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图,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有一定难度。24.某地大白菜

农田蜗牛危害严重,农民起初喷洒杀虫剂R控制害虫,但几年后效果不明显,于是通过放养青蛙来控制害虫,如图是几年中蜗牛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和_____,若用其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

虫剂R使用_____(填“前”或“后”)。若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的结果。(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蜗牛从A点到B点发生了进化,其原因是________。从_____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3)蜗牛还能被一些鸟类捕食。蜗牛壳上

有条纹与无条纹的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的1000只蜗牛,对存活的个体数和被鸟捕食后剩下的蜗牛空壳数进行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有条纹(显性)无条纹(隐性)合计存活个体数178211389空壳数332279611合计5104901000在这1000

只蜗牛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如果Aa的基因型频率为32%,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由表中数据可推断,经多个世代后,该种群中_____(填“有条纹”或“无条纹”)基因的频率将会增大。【答案】(1).用进废退(2).获得性遗传(3).后(4).自然选择(5).从A点到

B点杀虫剂R的使用使蜗牛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6).C(7).49%(8).65%(9).无条纹【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

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若用其

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R使用后。若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是在杀虫剂使用之前已经产生,其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蜗牛从A点到B点发生了进化,其原因是从A到B杀虫剂R的使

用会使蜗牛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C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3)由题意可知,无条纹是隐性性状,基因型为aa。由表格信息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是490÷1000=49%,Aa=32%,则

a的基因频率为:49%+1/2×32%=65%,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有条纹的蜗牛空壳的相对数量更多,因此有条纹的蜗牛更易被鸟捕食,控制有条纹性状的基因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降低,控制无条纹性状的基因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上升。【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

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25.杂种优势泛指杂种品种即F1(杂合子)表现出的某些性状或综合性状优越于其亲本品种(纯系)的现象。现阶段,我国大面积推广

种植的优质、高产玉米品种,均为杂合子。请回答:(1)玉米是单性花,雌雄同株的作物。在杂交过程中,玉米相对于豌豆可以简化_____环节,在开花前直接给雌、雄花序_____处理即可。(2)在农业生产时,玉米杂交种(F1)的杂种优势明显,但是F2会出现杂种优势衰

退现象。这可能是F1产生配子时发生了_____,使F2出现一定比例纯合子所致。(3)玉米的大粒杂种优势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1A2)控制,现将若干大粒玉米杂交种平分为甲、乙两组,相同条件下隔离种植,甲组自然

状态授粉,乙组人工控制自交授粉。若所有的种子均正常发育,第3年种植时甲组和乙组杂种优势衰退率(小粒所占比例)分别为_____、_____。(4)玉米的大穗杂种优势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B1B2C1C2)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因都纯合时表现为衰退的

小穗性状。若大穗杂交种(B1B2C1C2)自交,F2出现衰退的小穗性状的概率为1/2,则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_____。(5)如果玉米的某杂种优势性状由n对等位基因控制,且每对等位基因都独立遗传。若某杂种优势品种n对基因都杂合,其后代n对基因都纯合时才表

现衰退,该品种自然状态授粉留种,第二年种植时(F2)表现衰退的概率为_____,由此推断F2杂种优势衰退速率与杂合等位基因对数的关系是_____。【答案】(1).去雄(2).套袋(3).基因分离(4).1/2(5).3

4(6).一对同源染色体上(7).12n(8).杂种优势性状F1基因型的杂合等位基因对数越多,F2中衰退率越低【解析】【分析】1、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原因有: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都是纯种;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而玉米是两性花,因此自然状态进行的随机

交配;2、分析题文:杂种优势泛指杂种品种即F1(杂合子)表现出的某些性状或综合性状优越于其亲本品种(纯系)的现象,也就是只有杂合子才会表现出杂种优势,显性纯合或隐性纯合均表现为衰退。【详解】(1)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

而玉米是单性花,雌雄同株的作物,因此在杂交过程中,玉米相对于豌豆可以简化去雄环节,在开花前直接给雌、雄花序套袋处理即可。(2)在农业生产时,玉米杂交种(F1)的杂种优势明显,但是F2会出现杂种优势衰退现象,这可能是F1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分离,使F2出现一定比例纯合子所

致。(3)根据题意可知,只有杂合子才能表现杂种优势,甲组实验中自然状态授粉,进行的是随机交配,因此不管种植多少年,三种基因型的比例均为1/4A1A1、1/2A1A2、1/4A2A2,只有A1A2表现为杂种优势,因此衰退率为1/2;乙组人工控制自交授粉,第二年1/4A1A1、1/2A1A

2、1/4A2A2,第3年种植时就是自交产生的子二代后代分别为3/8A1A1、1/4A1A2、3/8A2A2,则乙组杂种优势衰退率为3/4。(4)分析题意可知,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子一代中就会出现纯和的概率为1/2

×1/2=1/4,既衰退率=1.4;而大穗杂交种(B1B2C1C2)自交,F2出现衰退的小穗性状的概率为1/2,则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不发生交叉互换。(5)如果玉米的某杂种优势性状由n对等位基因控制,且每对等位基因都独立遗传.若某杂种优势品种n对基因都杂合,其

后代n对基因都纯合时才表现衰退,该品种自然状态授粉留种,如先考虑一对等位基因,A1A2自交后代有1/4A1A1、1/2A1A2、1/4A2A2,即衰退率为1/2,要所有等位基因均纯合,因此第二年种植时(F2)表现衰退的概率为1/2n,由此推断F2杂种优势衰退速率

与杂合等位基因对数的关系是杂种优势性状F1基因型的杂合等位基因对数越多,F2中衰退率越低。【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用以及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遗传定律进行有关概率计算的能力,难度一般。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786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