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历史试题 .docx,共(7)页,283.77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dd64d3d25d21e88d58b34d85508864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山西临汾的陶寺古城遗址总面积约有280万平方米,城址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礼仪建筑、大型墓葬、手工业作坊、大型仓储和下层贵族居住区等。这反映出该遗址()A.具有了初步国家形态B.处于新旧石器时代
过渡阶段C.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代表黄河流域文明最高水平2.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尽管诸子对人性认识多有歧义,但围绕人性的争鸣,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政治文化观念,即政治应把人作为中心对象,而不是从神灵那里获得根据。该学者意在强调()A.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逐渐趋同B.人文精神成为当
时社会的主流C.百家争鸣推进政治理性的发展D.政治中的宗教色彩已基本消失3.秦朝的文书制度的实施方式非常严格和规范。例如:在撰写文书时,官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和结构进行撰写。在谏、疏等文书中,官员必须对君主的不当行为进行批评和劝告,但是也必须注意措辞,不能过于直言,更不能有任何的攻击性言辞
。这样,官员的言辞和行为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由此可见,文书制度的实施()A.有利于保障君主决策的科学性B.增强了政府的管理和控制能力C.导致了政府行政运行的保守性D.明确了君主和臣子的权利义务4.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变相的税收政策,不过
,官营垄断相比于征税而言,有一个好处就是“取民不怨”。据此可知,朝廷通过把控盐铁政策()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解决了王国问题C.增强了财政汲取能力D.恢复了社会经济5.三国时期,孙吴田租改制频繁且剧烈。以下为若干论述。旱田征收旱米,具体称作“旱租米”、“旱税米”、“旱限米
”等。但嘉禾三年以后的吴简未再见到此类记载。据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军兴日久,民离农畔,父子夫妇,不听相恤,孤甚愍之。今北虏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西晋)陈寿《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湖南地区普通吏民耕种的租、税田,每亩收租米
12斗,秦朝和西汉当地大约每亩收租1斗3升。《走马楼吴简嘉禾五年诸乡田顷亩收米乡住簿研究》(2020年)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吴简是出土文物,能真实反映历史全貌B.后人研究是二手材料,故其可信度相对较低C.《三国志》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立场D.吴简与《三国
志》记载一致,可断定田租低6.隋唐科举取士兴起,成为寒门士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但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指定一个自己的儿子通过荫庇获得入仕资格,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仙李白,才华横溢,一生却从未参加过科举,而是通过“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请见当权的人)的方法,在别人推荐下,被征
召到长安,成为文学侍从之臣。由此可知()A科举尚未形成风气B.唐朝选官制度多元C.八股文非李白强项D.荐举仍是入仕主流7.宋人爱食羊肉,在《清明上河图》中有家羊肉店叫“孙羊店”,店外挂着每斤六十足的牌价,据现代学者推测,该店一斤净羊肉价格应该
在一百二十文以上,而北宋英宗年间的羊肉不过才三十余文,到了北宋末年,羊肉价格已涨到每斤三百八十五文。这种情况可以说明北宋()A.商业发展导致财政危机严重B.政府缺乏控制通货膨胀机制C.商业发展导致通货膨胀出现D.传统重农抑商
政策逐渐瓦解8.元朝中央政府将财政赤字的压力通过各种途径转嫁到地方,也就酿成了元代高度中央集权财政体制下的“财政集权中放权”模式。而地方政府为了正常履职,也被迫将“地方官府权力下移”,进而引发元代地方治理模式的变迁。这一变化客观上()A.导致了元末农民起义爆发B.加剧了地
方割据势力膨胀C.缓和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D.有利于地方士绅群体崛起9.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中从轧棉到织布,一般都以家庭经营为主,但棉布织成之后,农家小户虽可以自己染布,但质量无法保证。踹布是棉布染色之后的最后一道工序,也非普通农家二三劳力可以操作。于是染色便由染坊和踹坊来完成。这一现
象反映出()A.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B.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C.纺织业首先出现手工工场D.农村雇佣劳动已经普及10.雍正朝开辟贵州东南苗疆后,当地人开始以汉族“六礼”的程序来实现婚姻的缔结,且逐渐形成“文字凭据”的观念。地方政府在基层社会的代理人
,积极参与人们婚姻的缔结与变动,婚姻监督与监管权从亲属向政府地方代理人转换。这一现象表明()A.朝廷重视改土归流成效B.政府行为推动民族融合C.国家权力渗入边疆治理D.儒家思想强化婚姻观念11.黄宗羲认为,全国各级学校都应该通过“公议
”的方式推选名儒担任老师,在特定的日子,天子和各级官员还要亲临学校,就弟子之列听讲,师儒可以就其行政失误提出批评。地方官员如果倚势欺凌老儒,学校的士子可以群起而驱逐之。该观点()A.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需要B.蕴含着一些朴素的民主色彩C.顺应了强化监察制度的趋势D.揭示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12.现有史料表明,1840—1860年之间只有扬州秀才黄钧宰在1844年称西方人的到来是一大“变局”,但是在1861年以后
,许多士绅认识到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据统计,从1861—1900年至少有43位士人,如王韬、丁日昌、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评价了这种巨变。这表明()A.黄钧宰是研究西方的第一人B.国人对鸦片战争后的变局认识迟滞C.师夷长技逐渐成为社会共识D.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开启了这种巨
变13.义和团运动期间“拳民”拟定了一份“和约”,部分内容如下:日本将台湾、德国将胶州、俄国将大连湾、英国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和运往外国者加倍收税。据此可知,这份“和约”反映了()A.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转向强硬B.《辛丑条约
》签订后的社会现实C.根植于阶级和时代的爱国情感D.中国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思想认识14.康有为据《公羊传》的“三世说"提出:“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
文明进步。”其后孙中山也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两人都()A借助传统文化闸述民主思想B.对儒家思想内涵进行修正C.以传承儒家政治理想为宗旨D.推崇民主共和的治国理念15.山西煤藏丰富,1907年成立的山西近
代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保晋矿务总公司,利用小机器开采煤矿。如图是其部分年份的账面盈亏情况(单位:元)。图中所示可用于说明()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B.国内政局决定了中国工业发展速度C.新式生产方式的推广极其缓慢D.民族工业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16.1930年7月《湖南省
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暂行土地法》中规定,“为实现保护雇农利益,救济失业贫民及组织集体农场,渐次采用新式生产方式,改进农业生产,领导农民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政府需竭力奖励提倡农业生产合作事业”。这一规定意在()A.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
定基础B.发展农业生产以促进根据地建设C.探索农业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D.为反“围剿”斗争提供经济保障17.1943年,陕甘宁边区有25%的劳力、半劳力加入到了各种形式的互助合作组织,到1944年,这个比例达到50%。下表为194
2年实行互助合作前与1943年实行互助合作后粮食产量对比情况表。陕甘宁边区三个村在1942年实行互助合作前与1943年实行互助合作后粮食产量的对比情况村名1942年1943年增长百分比延安县吴家枣园村141.5石256.75石81%安塞县马家沟村83.7石
160石86%华池县城壕村170石280石60%以上材料反映了()A.边区建设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抗战新形势C.生产关系变革凝聚抗日民主政权D.农业合作互助推动了根据地建设18.1950年5月1日,明清太庙被改造为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了普通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许多在旧社会出身贫苦的人,在文化宫的培养下成为文艺界的骨干力量。这一改造()A.适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体
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精神D.旨在破除人民群众的迷信思想19.1982年,新中国首次参加美国诺克斯维尔市世界博览会。半年展出期间,中国馆陈列在馆外的轻便、精致的太阳灶具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室内展出的中
国传统手工艺品以及字画、出土文物等更使人们赞叹不已,而秦陵兵马俑在此首次亮相便轰动了全世界。中国参加这次世界博览会()A.意在展示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B.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C.以中美友好关系为根本的前提D.侧重展示
国家形象与姿态20.新中国外交服饰经历了站起来:以“中山装”为标志,到富起来:以“西装”为标志,再到强起来:在遵循国际规范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服饰文化精华,并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新中装”为标志的过程。这一变化()A.根源于思想发展的决定作用B.彰显了文化自信的丰
富内涵C.体现了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D.反映了外交基本立场的变化21.公元前5000年左右,埃及出现了城镇政体,各自控制着泛滥平原的某一条带,狭小的生存空间,迫使野心勃勃的地方统治者,极力通过扩张活动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
由此征伐战争不断,最终导致统一集权国家的形成。这可以用来佐证()A.自然经济容易造成分裂割据B.国家统一促进了农耕文明的进步C.自然地理因素影响政治走向D.中央集权有助于奴隶制国家发展22.在中世纪的英国,新国王加冕典礼上的加冕
宣誓是一个重要环节。国王的宣誓内容包括:“确保基督教会的安全”“严禁劫掠或无故侵犯他人”在司法审判中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等。这些誓词被认为是国王必须遵循的治国原则。材料表明中世纪的英国()A.王权在道义上受到制约B.“王在法下”原则被普遍遵循C.基督教会权力日益膨胀D.封建制度得到发
展和完善23.17世纪初,西属美洲殖民地生产的烟草大量输入西班牙,经西班牙的工场加工后再大量出口。这一时期,英国从西班牙进口了大量烟草,西班牙据此平均每年可获利10万镑。为防止货币外流,英国对进口烟草征收重税。这从侧面反映出()A.西班牙主导了商业革命B.世界市场逐步发展C.世界贸易格局
多中心化D.殖民霸权争夺激烈24.事实上,制宪会议的多数代表并不真心欣赏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他们反对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为此,联邦宪法采用了在统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据
此可知,美国对政府权力“纵向分割”旨在()A.建立一个有效有限联邦政府B.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C.极力防止出现个人的专制独裁D.扩大行政权以应对现实需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25小题25分,26小题12分,27小题15分,共52分。)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
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
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材料二“中国”这个共同体之内,最主要的互应变量,至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向。政治范围内,包括政权的性质和行政的结构;经济范围内,包括生产方式、生产力和资源的分
配;文化范围内,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组织;社会范围内,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尤其注重精英阶层的作用。这四个方面交叉影响,互相制衡,总的结果呈现为复杂共同体本身的强弱、盛衰和聚散。——摘编自许伸云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材料三1953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的基础”。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
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
上强调:“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摘编自岳从欣《中国共产党关于“四个现代化”提法之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的复杂系统中,社会、文化两项变量
套叠非常紧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期,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该时期“现代化”的侧重点,并加以阐释。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期概况中世纪时期当各国的侵略者席卷罗马帝国时,制造精美家具的技术
也就丢失了。家具仅被看做房子的一个实用部分,而不是艺术品,而且毫无舒适度可言,任何关于舒适的标准都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家具形式中,X折叠椅的样式最为流行,这种样式是从罗马高级官员那里借鉴而来的。家具风格变得多样化且更加舒适。家具装饰上出现了更多大胆的雕刻与繁杂厚重的装饰线条,另
外一种表现形式是对炫耀的渴求。——摘编自(美)莱斯利·皮娜《家具史》请对材料中两个时期“家具”特点做出合理解释。(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读书人认为,西人之所以富强,皆因其切音成文、识字者众、民智开通之故。为此,他们开始
研制汉语的拼音文字方案。进入20世纪,白话文、语言统一等都迅速成为重要的公共议题,被纳入新政范畴。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对国语运动给予了大力支持,相继召开了“读音统一会”,颁布了注音字母、《国音字典》、国语罗马字和“新国音”方案。于是各种提倡
和推行国语的机关、组织大量涌现。有关语文革新的各种主张,从白话文、废汉字到提倡世界语等,一时众流竞起,国语运动的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改革,将中国塑造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语运动不但植根于现代场景中,它自身就是面向现代的。——摘编自王东杰《声入心通:国语
运动与现代中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国语运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国语运动特点形成的原因。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