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339.500 KB
  • 2024-09-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8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21)页,339.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dbb2a89463a5e9859d7c835559ab9a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二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2019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第Ⅰ卷1.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示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

。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A.强化宗族认同B.继承华夏传统C.凸显贵族地位D.维护尊卑关系【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姓氏代表着血统,名字代表长幼行辈可以看出,姓氏名字制度是宗法制度下体现血统尊卑地位的一种方式,从姓名中就能看出其身份地位,因

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名字制度的作用没有体现;B选项不能称为“最主要”的作用;C选项错误,本题没有涉及贵族与平民或者奴隶地位的对比。2.秦始皇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还有人认为“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始皇得此评价的主要原因是A.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创立了皇帝制度和郡县制C.实施分割相权的制度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千古一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确立了以“皇帝制和郡县制”为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为后世所沿用,故选D;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

期已经出现郡县制,A错误;郡县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因此不是秦始皇创立,B错误;据所学可知,秦始皇设置丞相掌握行政权而没有分割相权,C错误。3.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

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A.丞相B.内阁C.六部D.刺史【答案】C【解析】【详解】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机构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职能和唐宋基本一致,C正确;明朝废除丞相,排除A;内阁首创于明代

,其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与唐宋的中枢体制有别,排除B;唐宋时期的刺史和太守职能几乎一致,但是刺史之名在元代以后废止,明代并无这一机构,排除D。4.中国古代曾有一个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里面的官员品级不高,都没有超过五品,

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这一机构中的“官员”最有可能称之为A.参知政事B.内阁大学士C.军机大臣D.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官员品级不高……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是正式官职,且品级很高,故A错误;明朝设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内阁大学士品级不高,故B正确;清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很高,故C错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正式官职,相当于宰相级别,故D错误。故选B。5.汉景帝不再设立诸侯王的“御史大夫、廷尉、少府

、宗正、博士官”;汉武帝元朔五年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校,收管了教育权;元封元年把盐铁官营推行到诸侯的封国。这一系列做法A.废除了郡国并行的制度B.使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C.形成了干强枝弱的局面D.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答

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景帝和汉武帝从政治、文教和经济三个方面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面,因此选项C正确;材料中,依旧提及“诸侯的封国”,因此可知郡国并行的局面依旧存在,选项A错误;材料

中,景帝和武帝不仅从文教方面削弱地方权力,也从政治和经济上入手来加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选项B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而选项D与材料的主旨相矛盾。6.《元代政治制度研究》认为,元世祖末年,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但是终元一代,行省官名义上一直

属于中央机构官员,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这说明元代的行省制度()A.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平衡B.削弱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C.实现了地方政府高度自治D.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元世祖末年,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但是终元一代,行省官名义上一直属于中央机构官员,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可知元世祖末年行省逐渐成为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直属于中央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从而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平衡,A正确;行省制度的设立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BC说法错误

;据所学可知,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权力很大,但受中央节制,D说法错误。7.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人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有资格入选陪审团”的应是A.全体雅典人民B.雅典成年男性公民C.来自波斯的雅典商人D.雅典贵族【答案】B【解析】【分

析】【详解】材料中审判苏格拉底是在雅典民主走向衰落之时,但当时的民主制度仍是属于奴隶制度下的民主,享受公民权仍是少数雅典男性公民,故B项符合题意;AC不属于雅典公民,排除;当时贵族的政治特权基本被打破,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

,故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雅典公民的内涵。“人民”“居民”等词语都不符合。8.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A.保障贵族特权和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特权,限制王权B.保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限制议会权力C.制定了定期召开议会决定国家重大事宜的制度D

.确立了议会主权,规定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保障贵族特权和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特权,限制王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议会权力的限制,故B项错误;1265年,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召开大会,创立

了英国议会的雏形,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故C项错误;D项是指《权利法案》,排除。9.“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基于此,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规定A.总统享有最大的行政权力

B.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机制C.民主党与共和党联合执政D.国会是国家真正权力中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可知,这反映了权力制衡的思想主张,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

误,总统拥有最大的行政权力无法体现权力的制衡;C选项错误,美国是民主党与共和党轮流执政,不是联合执政;D选项错误,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三权相互制衡,国会不是国家权力中心。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0.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有与两院一样的法律创制权,还执掌国防、外交事

务,拥有任命文武官员权力。但和约及商约须经两院通过后才可定案;未经两院同意,总统不得宣战。可见,当时法国实际上A.建立了三权分立体制B.照搬了美国政治制度C.共和制君主制交替局面结束D.解决了各政治派别之间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法国总统拥有一定的权力,但受到议会

权力的制约,法国1875年宪法标志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法国政体混乱交替局面结束,故C项正确。A项,法国未照搬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体制,排除。B项,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总统拥有行政实权,排除。D项,虽然法国共和政体确立,但共和政体

尚不稳固,专制与共和的矛盾长期存在,故排除。11.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C.实行总统制D.实行责任内阁制【答案】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为限制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独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排除均与此说法不符的A、B、C三项,故选D。12.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

参选率达70%,其中延安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所示如表反映出当时边区延安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单位:%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普选的参选率达70%,延安等县各阶层都有当选县参议员的人员,反映出当时边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D项正确;1937年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尚未形成,A项错

误;县参议员中贫农、中农占优势,说明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B项错误;民主普选的实现和县参议员的组成,不能说明“联合政府的建立”,C项错误。13.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规定:剥削阶级

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推动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C.开创了人民民主专政模式D

.提升了中国政府民主程度【答案】A【解析】根据“《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规定: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18岁……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分析得出,抗战时期中共在边区政治建设上扩大选举和被选举权利,这有利于团结各阶级的力量进行抗战,从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A项正确;根据“《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

故“推动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选举范围的变化,无法体现人民民主专政,排除C;材料只反映的是边区政府的民主制度,D项“中国政府”表述错误,排除D项。14.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

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B【解析】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能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才是国家的根本

大法,才有资格去确定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B正确。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详解】15.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指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

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依法治国的方略【答案】C【解析】【分

析】试题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故答案为C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是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但不符合“

最能反映”的要求,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也能体现民主,但同样不符合“最能反映”的要求,排除B项;D项属于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详解】【点睛】【名师点睛】最佳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

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

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对于此类试题的解答,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

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16.“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这段材料主要解释了A.商鞅变法的原因B.商鞅变法的作用C.商鞅变法的目的D.商鞅变法的经过【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

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强调了商鞅变法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因此,材料主要解释了商鞅变法的作用,故B正确;商鞅变法的原因、目的和经过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CD三故。【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7.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颁布一系列诏书,下表是其中的部分内容据上表可知,戊戌变法①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②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③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④引起中外势力的一致反对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由表格中的政治内容可知,戊戌变法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故①正确;由表格中的经济内容可知,戊戌变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②正确;由表格中的文化教育内容可知,戊戌变法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故③正确;表格信息无法得出中外势力的一致反对,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

为A项,BCD错误。18.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新政客观上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B.新政标志中国由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政治C.新政推动西学传播,为戊戍变法做了舆论准备D.新政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

度,抵制侵略【答案】A【解析】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就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之后的现代化发展为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在之后则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据此可知新政中的主要内容是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和派遣留学生,这都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表现,而这一过程为接下来的民主革命提供

了经济、思想和军事基础,客观上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从此中国在学习政治制度上有了进展,所以说A的表达符合题意,故选A;新政之后中国并没有从专制走向民主政治,故排除B;戊戌变法在新政实施之前发生,故C错误;新政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的内容,故D不符合史

实。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题干中早期现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分别指的是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的分界。理解这一概念的前提下,考生必须明确知道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根据其内容去推断是否符合题干中“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这一说法

。还需注意的是历史史实前后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是否准确,据此可以排除BCD。19.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增长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信息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A.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土地改革使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C.土地改革加速了国民经济的

恢复D.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土地改革是指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B项错误,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是指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土地改革后,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78年改革开

放开始到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多年间国家定价的比重从95%逐步下降到10%,市场调节价由不到10%逐步上升到80%。此材料表明A.改革开放深入内地,使国家定价比重大幅度下降B.改革开放后,市场调节开始发挥主

导作用C.经济体制改革后,国家定价逐步消失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提到,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2年……十多年间国家定价的比重从95%逐步下降到10%,市场调节价由不到10%逐步上升到8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

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故D正确;改革开放在90年代尚未深入到内地,故A错误;1978年改革开放刚起步,国家定价仍占较大比重,故B错误;改革开放后,国家定价虽比重下降但没有消失,故C错误。21.据《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

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基本史实的再认和在现能力。依据“举贤良”“举孝、廉各一人”可判断该选官制度是

察举制,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22.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也经历了变化。与成语“金榜题名”有关的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金榜题名”指的是科举制时

代在殿试之后的皇榜上写上名字,借指科举得中,故选D。世官制是指世卿世禄制,是一种世袭为官的制度;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是地方官员推选或者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这三者都不需要皇榜来揭晓选官结果,故排除ABC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23.宋朝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元丰改制后,御史台的职责是:“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谏官的职责是:“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

”。这反映了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A.御史与谏官事权分明B.谏官的谏诤由大臣转向皇帝C.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出现了“台谏合一”的态势【答案】D【解析】根据御史台的职责“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谏官的职责“凡朝政阙失……皆得谏正”可以看出御史台

和谏官的职责有想通的地方,出现了“台谏合一”的态势,故D正确,A错误;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错误。24.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出自四书五经C.科举取

士推动了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D.科举取士是明清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答案】C【解析】【详解】明清时期的科举制走向僵化,阻碍了思想文化的繁荣,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描述符合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相关知识,不符合题

意,排除。25.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A.监察机构庞大臃肿B.监察

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C.监察官员位卑权重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材料指出“大事奏裁,小事主断”、“知府亦陷膝泥中”,体现出明朝的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员职位较低,但是权力非常重要。材料的论述重点是监察官员为七品官员,但是权力非常重大,排除A;

监察官员的主要职能是对官员进行监督,排除B;监察官员为七品官员,但是权力非常重大,C正确;材料未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信息,排除D。26.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官吏的任用一直沿用“恩赐官职”,革命后出现了所谓“政党分肥制”,导致腐败泛滥、行政效率低下。19世纪中叶,

政府的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物日益复杂,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呼声不断高涨。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官员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最终确立。由此可知,促成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最终建立的重要推动力是A.革

命斗争B.工业革命C.政党政治D.思想解放【答案】B【解析】【详解】“19世纪中叶,政府的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物日益复杂,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呼声不断高涨”,由此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工业革命发展在上层建筑上的要求,故B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的是“政党分肥制”,故A项错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出现了政党政治,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未涉及思想解放,故D项

错误。27.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国家是A.中国B.英国C.美国D.法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西方文官制度的相关知识,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其他资本主

义国家在学习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着手建立文官制度,所以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8.下列关于英国文官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政务官实行常任制B.政务官与内阁共进退C.事务官实行常任制,政务官与政党共进退D.事务官与政党共进退【答案】B【解

析】【详解】根据所学英国文官制度的相关知识,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与内阁共进退,因此B正确;政务官与内阁共进退,不是常任制,排除A;政务官与内阁共进退,不是与政党共进退,排除C;事务官,即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排除D。29.1883年,美

国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文官法》,规定在文官制度中实行功绩制,以择优录用和考核晋升为基础,并对试用制度、严禁考试作弊作出规定,以保证功绩制的贯彻执行。据此可知这一法案的最大成果是A.打破了政党分肥格局,确立了平等原则B.使美国文官制走向成熟C.提高了政府

的行政效率D.维护了美国联邦的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彭德尔顿文官法》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了文官制度实行功绩制,而且制定了相应的规定以保障功绩制的执行,意味着文官制度在美国进一步走向成熟,B正确;题干只提及《彭德尔顿文官法》确立了功绩制,并未提出这一制度对政党政治的影响,排除A;

功绩制以择优录用和考核晋升为基础,其并不能直接提升行政效率,排除C;文官制度有助于政策的延续,但不能起到维护联邦统一的作用,排除D。30.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

,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种制度改革A.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B.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果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

导能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通过考试选举不是民主自由选举;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全面学习中国的科举制度;C项正确,由“: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

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可以分析出管理专业化科学化。D项错误,执政党的领导能力材料没有体现。考点: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文官制度·特点31.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当时会试举人集辇彀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

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等人所请的是A.裁汰冗员B.裁撤旧军队C.废除八股取士之制D.设立京师大学堂【答案】C【解析】材料“会试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反映了梁启超主张废除八股取士,遭

到科举制的会试举人痛恨,故C正确;裁汰冗员与会试举人痛恨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裁撤旧军队也不符合材料,故B错误;设立京师大学堂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故选C。32.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行新学制,确立学堂选官制度是在A.

1902年B.1903年C.1904年D.1905年【答案】C【解析】【详解】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确立学堂选官制度,C正确;A、B、D三项所列时间与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时

间不一致,排除。33.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是A.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B.地方举荐C.军功授爵D.血缘世袭【答案】A【解析】【详解】清朝废除科举制度之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

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A正确;地方举荐是汉代察举制的形式,排除B;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血缘世袭是商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D。34.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是A.按军功选拔官员B.以考试选拔

官员C.以接受新式教育选拔官员D.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答案】B【解析】【详解】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思想来源于孙中山,其认为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B正确;民国时期并不是按照军功选拔官员,排除A;以接受新式教育选拔官员在民国

并不是选拔制度的主体,排除C;科举制在1905年就废除了,排除D。35.我国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的标志是A.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B.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经济、政治体

制改革D.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2005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公务员相关的法律《公务员法》,标志着我国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B正确;A、C、D三项均不能作为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轨道的标志,排除。36.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

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A.法治B.专制统治C.德治D.无为而治【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中,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二者都是强调统治者要施行德政,故选C;AB是法家思想的主张,D属于

道家思想主张,故排除ABD。37.管仲认为:“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君臣、上下、贵践皆从法,此为大治。”从今人的视角看,管仲的“法治”实际上是A.“法治即为民治”B.强调“依法治国”C.“反对特权等级”D.“法

制下的人治”【答案】D【解析】由材料“夫生法者君也”可知管仲强调的法治的法来自于君主,其实质还是表现为人治,D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B不是材料的实质;C与材料所述不符,君主不受法律的约束。38.湖北

省博物馆收藏有1975年12月《云梦睡虎地秦简》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

等。这说明A.秦律经济法规十分欠缺B.秦朝法制严密领域广泛C.秦朝法制受罗马法影响D.秦朝君民矛盾异常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干看出《秦律十八种》的种类很多,可以看出当时秦朝的法律在各个领域都有,涉及广泛,从而体现了法制严密,领域广泛,故答案为B。材料中《田律》《关市律》《

徭律》等都是经济法规,A错误。罗马与中国交往的史实最早开始于东汉时期,秦不会受罗马法影响,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秦朝君民矛盾异常尖锐,D错误。39.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这表明古代中国A.

在法学上没有建树B.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C.当时缺乏法律人才D.法律具有儒学化特征【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由经学大儒注释律令,以及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说明法律与儒学密切相关,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明古代中国法律具有儒学化特征。故答案为D项。材料信息没有对中国古代法学成就进行评

判,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儒学与法律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实际上从材料信息来看,这些儒学大师也是法律人才,排除。40.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

出明清时期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答案】A【解析】【详解】乡约是利用理学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讲皇帝圣谕作为主要内容,这一变化是皇权借助乡约向基层社会扩张够正

确选项为A;官方推行乡约,宣讲圣谕虽然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能力的加强,但据此认为,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到基层社会,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度解释,排除B;南宋后期,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排除C;材料所示变化实际上是儒学士

人自发的社会教化被官方化,成为宣扬国家意志的工具,而儒学本身也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以这一变化实际上有利于促进儒学的传播,排除D。第II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三者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

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

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

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材料二英国革命是民族国家首次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的成果

就是创造了君主立宪制这样一个全新的政体。这一创新是在英国传统政治结构的基础上开展的,其主要变化是:通过立法,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的权力大幅提高,形成了对王权的有效约束;在议会内部形成初步的权力分割和制衡机制,这包括两院制的沿袭,政党的分立;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和尊重,包括对言论

出版自由的肯定和对人身自由的保护。由此可见,英国革命建立了现代政治的基本结构,但其民主化改造有许多不足,尤其是高额财产资格将大多数国民排除在议会选举之外。革命后的英国国会、自由实际为少教人专享,英国的政体更大程度上处于贵族民主制的水平。——摘编自杨宁一《历

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相较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成因。【答案】(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作用

: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不同之处:英国君主立宪制是用法律限制君权,议会成为权力中心,从而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议会内部也有权力分割和制衡机制;个人的民主权利与自由受到尊重。

成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英国议会和法律制约王权的传统。【解析】【详解】(1)根据“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执行权分开”、“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政令的具体执

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是政府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分开,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皇权至上。唐代的三省六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通过分权措施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的行

政效率,同时也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根据“通过立法,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的权力大幅提高形成了对王权的有效约束”、“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和尊重”、“革命后的英国国会、自由实际为少数人专享,英国的政体更大程度上处于贵族民主制的水平”可知与中国的三省六部制相比,英国的君

主立宪制用法律限制了国王权力,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议会内部也形成了权力分割和制衡制度,公民个人的民主权利与自由受到尊重,但也存在民主为少数人专享的弊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英国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以及英国议会和法律制约王权的传统等。42.科举制在中国存在1000多年,清朝末年走到了尽头。阅读下列史料,回答相关问题。史料一戊戌维新期间,主张变革者将教育症结归于科举取士制度的束缚之上,梁启超认为“欲兴学校、育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大变则大效,小变则小效”。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尖锐地指出:用八股取士,致使出现“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他认为:“变法之道

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人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在维新派看来,废八股文是改革科举制度的首要任务。——刘海峰《中国科举史》(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派将废八股视为科举制改革首要任务的原因。史料二八股取士废止的诏令发布后,“守旧之徒相顾失色,有窃窃然议阻此举者”。

还有大臣联名“翻国是,复八股”,不少长期习举业的士人也强烈反对,“愚陋守旧之徒,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至有欲聚而殴之者,自是谣诼大兴,亦遍于天下”。戊戌政变后,清廷谕令:“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

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著即行停罢。”维新变法改革科举制度的各项措施尚未真正实施就宣告失败,八股文起死回生。——刘海峰《中国科举史》(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维新变法改革科举制度的各项措施尚未真正实施的原因。史料三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历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

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竟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回答:(

3)根据史料,概括梁启超主张恢复科举制的主要依据。(4)综合上述史料,谈谈你对废除科举制度的认识。【答案】(1)八股取士不利于实用人才的选拔;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维新派的推动;西方文官

制度的影响。(2)守旧势力的反对;清政府废除改革法令;科举制长期积淀的弊端已经不能通过局部调整而消除。(3)科举制被西方国家广泛借鉴,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的优点;科举制废除的时机不够成熟。(4)认

识:科举制存在1300余年,自然有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我们应该继承该制度优秀合理的一面;科举制发展至晚清已是弊病丛生,科举制的废除已是时代的诉求;部分知识分子主张恢复科举制,是对现有人才选拔制度的不满所致,并非理想之策;科举制废除后,新学堂获得巨大发展,虽成效不明显,但为

新式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可以看出当时的进士不知道司马迁、范仲淹是哪个时代的人,不知道汉

高祖、唐太宗是哪个朝代的皇帝,更不知道亚非的地理知识和欧美的政治学问,总之八股取士不利于实用人才的选拔;根据材料一“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尖锐地指出”,可知康有为上书请

求废除八股的时间是1898年6月,联系所学知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将废八股视为科举制改革首要任务;结合所学知识,西方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确立了文官制度,是维新派主张废八股的外部原因。(2)根据材料二“守旧之徒相顾失色,有窃窃然议阻此举者”、“还有大臣联名‘翻国是,复八股’,不少长期习举业的士人也强烈反对”,可以看出清

朝守旧势力反对废八股;根据材料二“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可知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废除了维新变法期间颁布的法令,维新变法改革科举制度的各项措施并未真正实施;联系所

学科举制的有关知识,中国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至清朝已经1000余年,科举制的弊端不可能通过局部的调整而消除。(3)根据材料三“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历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也”,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美国189

3年借鉴科举制改革原来的选官制度,效果显著,德国、日本也曾借鉴科举制,用来改革选官制度制度,科举制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根据材料三“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科举制有利于消除阶级

差别,较为公平公正;根据材料三“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可知梁启超认为科举制对国家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没有必要立刻废除科举制,科举制废除的时机不够成熟。(4)此问应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科举制存在1300余年,自然有其制度设计

的合理性,我们应该继承该制度优秀合理的一面,而科举制发展至晚清已是弊病丛生,废除科举制已经是大势所趋;从材料三可知梁启超主张恢复科举制,应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人才选拔制度更加混乱,部分知识分子对现状不满,主张恢复科举制;废科举后,清政府试

图建立学堂选官制度,大力发展近代学堂,虽然效果不明显,却也为近代新式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666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