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选考).docx,共(11)页,1.575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cfafca074a8882dff0653cab4da66e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佛山一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级期中考试题历史(选考)命题人:张颖芳审题人:余春玲2021年11月本试卷共10页,4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
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3.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第一
部分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代实行“赐姓制度”,即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的原有之姓重新加以申命,如《左传》记载“周天子封舜后胡公满于陈,赐姓曰妫”。“天子赐姓”在当时A.造成
了大量新姓产生B.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C.不利于族群间的融合D.旨在顺利推行分封制2.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后,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但与内地诸郡不同的是,岭南三郡采用设“尉”不设“守”的特殊形式,“乃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也”
。这一措施A.不利于巩固秦王朝统一B.是先秦分封制的延续C.说明岭南地区政局不稳D.导致秦王朝二世而亡3.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被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制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
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汉A.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C.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结束西周分封制推行郡县制4.在诏令行文风格上,与汉高祖简易朴实、近乎口语不同,汉武帝的部分诏令中多援引儒家经典语,语音风格也明显地趋于典雅弘奥、雄伟博大。
这折射出西汉前、中期A.时代的变迁B.封建国家的统一C.文学的发展D.政治体制的变化25.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这表明汉代A.推行礼法并用B.关注人情
冷暖C.弱化宗法观念D.强化法制体系6.662年,唐高宗欲令僧尼和道士等出家人礼拜君亲。经过朝廷的集议,最终下诏“今道士、女冠、僧、尼等,并尽礼致拜其父母。”据此推知,当时A.实行礼法结合的治国现念B.推行移风易俗的决心C.
出现“三教合二”的局面D.皇权受到了一定限制7.北魏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镇户、府户,身份低下。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25年后引爆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A.汉族文化不利
于北魏发展B.改革要与自身的实际相适应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8.下表为辽金时期关于文化与制度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内容出处“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祖先名)”生都庵山,
徙黄河之滨。《辽史·本祖本纪》“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金史·熙宗本纪》“孔子大圣,万时所尊,宜先。”《辽史》“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地方)设路、府、州、县。”《金史·百官制》A.中原制度具有先进性B.儒学成社会主流思想C.金朝改革比辽更彻底D.中原
统治理念的扩展9.宋朝有这样的两个老规矩:“官员不入酒肆”、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一旦违反受到御史弹劾,不是罢官免职,就是纪律处分。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C.国家治理走向法制化D.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10.明朝前期,内阁“不过文学侍从”、“其
重亦止于票拟”。到万历年间,内阁阁臣“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举天下国家之务,无巨无细,有一不问阁臣者乎”。这表明明朝内阁A.实现了朝廷内部权力再分配B.逐渐掌握了决策权C.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D.直接秉承皇帝旨意11.张树平说:中国古代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
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在权力控制和社会组织的意义上,“若以西洋史的眼光看,都是非常‘现代’的创设”。这里的“现代”是指3A.中央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管理B.运用法律来实现权力的监督C.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D.官员选用采取公平公开方式1
2.阅读下表,这说明20世纪初,清朝政府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年份制度变化1901年清朝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1903年张之洞草拟《奖励
游学毕业生章程》,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1904年清政府《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并于1906年、1909年两次修订A.建立了考试选用官吏制度B.建立了公务员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度C.仿效西方建立起文官制度D.
建立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13.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A.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B.调动了
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C.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D.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14.毛泽东在《论人民主专政》中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唯一的出路是经过工人及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
的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A.维新运动失败的惨痛教训B.苏俄建立社会主义经验C.西方列强对中国长期压迫D.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15.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后,一系列法律、法令,如《婚姻法》《土地改革法》《选举法》以及各种《条例》也相继出台。195
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
组织法》。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B.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16.2005年,国务院对培养和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作出规定。据统
计,到2008年6月,全国共有少数民族干部291.5万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7.4%;其中,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202.6万人,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69.5%。这反映出当代中国A.民族间差距已消失B.民族工作成为中心C.制度设计尚需完善D.民族
治理成效显著17.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谈到苏联解体,认为苏联共产主义政党之所以丧失政权,是因为不能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需求,从而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他指出社会主义不是4贫穷,“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意在强调A.要认真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B.中国共产党人要廉洁自律C.社会主义本质是
发展生产力D.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18.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通过年份文件名称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0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5《重大动物疫情应急
条例》200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C.探索民主管理机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19.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
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增进友谊的“万隆精神”。你认为亚非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和殖民力量的削弱B.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国等一批进步国家的参会D.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20.以下为周恩来和邓小平对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解读据此可知,当时我国A.外交政策已经走向成
熟B.外交政策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C.从革命外交转向民族外交D.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21.1979—1994年间,中国对外援助由此前“革命的人道主义援助”转变为“务实的人道主义援助”,总体规模收缩,且年平均援助资金只相当于1960年代中期的
水平,但援助地域却明显扩大,不只局限于周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援助内容则调整为主要援助发展中国家应对严重的自然灾害。上述调整主要是基于,新时期A.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对外援助意识形态色彩的淡化C.外交战略政
策的重大调整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物解读周恩来“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自力更生的立场。即使对于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邓小平“一边倒,愈
早表现于行动则对我愈有利,内部政策强调认真的从自力更生打算,而且认真着手做。”“一边倒和自力更生,不但可以立于坚固的基础之上,而且有可能迫使帝国主义就我之范。”522.据统计,198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仅占全
球的2.0%;1990年,中国贸易全球占比上升至3.4%,居世界第14位;到了2000年,占比扩大至7.3%,居世界第7位。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A.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世界贸易体系的健康发展D.世界政治局势持续稳定23.由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和南非组
成的“金砖国家”以及由墨西哥、韩国、菲律宾、土耳其等组成的“新钻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对新兴经济体的认识正确的是A.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相辅相成B.彰显发展中国家
经济一体化C.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D.标志着第三世界的重新崛起24.美国学者米勒在《裸体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古希腊“裸体竞技”服务于消除差别的目标,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米勒
意在表明,古希腊“裸体竞技”的习俗A.是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原因B.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物C.根源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D.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25.下表为中国战国时期《法经》和古罗马《十二铜表法》内容和结构的比较。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A.两部法典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B.两部法典都体现了私法重于
公法C.《十二铜表法》是贵族斗争的成果D.《法经》处罚严厉且缺乏合理性26.《查士丁尼学说汇纂》中指出:“即使是非典型契约(或称之为协议),若一方当事人已履行主要义务,则该协议就是契约,且可以获得法律上的保障”。这表明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特征是A.形式主义重于实际内容B.违约案件数量不断上升C
.强调重视法律契约精神D.法庭只按着契约来宣判27.据《君士坦丁惠赐书》记载,4世纪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权赐赠给了教皇。学者瓦拉(1406—1457)对此产生怀疑,仔细考证《君士坦丁惠赐书》后,以圣经和历史文献为依据,证明此“神圣文本”是教会伪造的。瓦拉的研究
A.反映了新教教义的政治影响B.否定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C.冲击了君权神授的专制观念D.显示了人类理性的主体意义628.观察如表,①到②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项目婚礼方式内容①中世纪《婚姻法》用宗教仪式,需教会主持没有证人,无需家长或封建主同意,甚至不公开举行婚礼即可形成婚姻。②新教的《婚姻法
》可用世俗仪式需要家长同意并到政府去登记,必须举行公开的家长参加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A.人文主义发展使宗教仪式简化B.婚姻习俗逐渐摆脱宗教影响C.社会进步使结婚程序更加规范D.世俗权力日益高于教会权力29.孟德斯鸠认为,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刀
、布”,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这一构想A.最早在法国付诸实践B.易造成行政效率低下C.遏制了独裁政治形成D.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30.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长久以来,议会在与
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A.有
利于政权平稳过渡B.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C.促使行政权不断膨胀D.得益于1832年议会改革31.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局部)的对比,考试内容差异反映的实质是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考试内容必考:英语、数学
、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篇,并问经史实务、政治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B.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C.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D.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32.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A.保证公共权
力运行的稳定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33.英国学者贝蒂·肯波认为,1689年到1832年英国国王与议会的权力关系经历了“确定关系”—“保持均衡”—“均衡关系遭到破坏”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A.固守了传统的君权观
念B.体现了理性选择的特征C.妨碍了资本力量的壮大D.违背了革命斗争的初衷734.法国政治家博丹(1530—1596年)主张国家是拥有最高主权的由若干家庭及其财产组成的合法政府。主权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是一
种永久性的绝对权力,政府可以更换,主权永远存在。该主张A.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理想愿望B.加强了法国的君主专制集权C.反映了重商主义的发展需要D.体现了民族国家至上的要求35.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
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A.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B.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36.有学者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
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但这种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的稳定局面。事实上,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局面不能持久稳定的根源在于A.各国综合实力发展不平衡B.体系自身存在严重的弊端C.近代外交制度出现并发展D.和约并没能完全制止战
争37.1945年,《联合国宪章》首次确认民族自决权,尊重所有民族之权利平等与自决原则。这一原则也在多个国际法律文件中得到强调或重申,并成为国际合法性的主导标准。这一原则的实施A.推动了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B.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平等往来C.消弭了大国间的冲突与对立D.维护了国际法的权威和地位3
8.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甲是美国、乙是苏联、丙是中国B.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C.甲是苏联、乙是中国、丙是美国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39.
1976年不结盟国家发布了建立“新的世界消息报道的秩序”的号召,以此作为“争取政治、经济和社会独立的整个斗争的一部分”。这反映了不结盟国家A.已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B.与西方国家矛盾日益尖锐C.对西方把控国际舆论很不满D.一定程度冲击了两极格局840.下表为美国部分媒体及官方使用“自由世
界”和“西方”两个词汇的统计情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988年1993年自由世界西方自由世界西方《纽约时报》714644144《华盛顿邮报》112366787国会记录356711410(注:此处“西方”指一个文明或一
个政治实体。)A.两极格局的瓦解B.美国推行霸权主义C.全球化趋势加强D.欧洲国家日益崛起第二部分非选择题(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第41题14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2分,共40分)41.(14分)“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
桥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关于汉唐丝绸之路研究的史料图3汉西域诸国图(南宋绘)图4敦煌莫高窟第45窟(盛唐)“胡商遇盗”图材料二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城市、居民的进步和发展都有其原因可寻:人们在从事贸易沟通、思想沟通,在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在哲学、
科学、语言和宗教方面,人们从事交流中得到了启发,得到了拓展。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位于中国北方的赵国在2000多年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君主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07年就说过:“贤者与变……循法之功,不足以高图中文字:……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
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於此冤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图中部分文字: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刺史,以酒泉诸郡为凉部。9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不过人
们的思维进程在15世纪末的两次海上重要探险后发生变化。在15世纪90年代的六个年头中,经过长时间奠定下来的商业交流系统面临着严重冲击。首先是哥伦布跨越大西洋,为通向一块欧亚人从未涉足的地域铺设了一条道路:之后,达·伽马绕非洲南端的航行取得成功,他远航到了印度,开辟出一条新的海上贸易通道。新的发现
改变了交流和贸易的格局,还造成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重大转折:突然之间,西欧从一个闭塞之地变成了全球交通和贸易的支撑点,一夜之间,欧洲成为了东西方之间新的中心。——【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别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8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明交流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作用。(6分)42.(14分)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
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法国民法典》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人们可以在不违反法律与公共秩序、善良风俗的情况下,自由订立契约,创建自己期望的各种民事关系。《法国民法典》制定之前,法国南部、北部地区分受罗马法和习惯法的影响,存在因经济社会规则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而引起的各
种矛盾。《法国民法典》的施行结束了这种规则割据、冲突的局面,实现了法国境内经济社会生活基本准则的统一。这部法典传到世界各地,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摘编自王静《<法国民法典>的制定及其历史意义》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
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材料三1979年,
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
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
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10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法国民法典》的积极意义。(6分)(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编
纂民法典历程的特点,分析推动我国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8分)43.阅读材料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时期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唐代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宋代录取名额大为增加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考试分
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明代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
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11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
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