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全书讲义第11课 过秦论.docx,共(17)页,545.43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c16b029a8eb75a23a8f2bfbae182b4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1课过秦论《七律·咏贾谊》毛泽东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毛泽东《贾谊》文化传承与
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文学常识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
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
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
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写作背景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迫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残酷的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
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贾生王安石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相关知识关于“论”论是一种议论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
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作业时间:20分钟一、自主预习(一)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①,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②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③之心。当是时也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④.连衡..⑤而斗.⑥诸侯。于是秦人拱手..⑦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⑧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⑨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⑩秦,不爱.⑪.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⑫天下之士
,合从..⑬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⑭从离.⑮衡,兼.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固②席③八荒④外⑤连衡⑥斗⑦拱手⑧因⑨膏腴⑩弱⑪爱⑫致⑬合从⑭约⑮离⑯兼⑰制⑱叩关⑲逡巡⑳制○21亡○22北○23因利○24享国2.翻译下列句子。(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
连衡而斗诸侯。译文:(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译文:(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
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⑰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⑱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⑲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
秦。秦有余力而制.⑳.其弊..,.追.亡.B21逐北.○2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23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24之日浅,国家无事。译文:3.思考: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答:(二)阅读课
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及至始皇,奋.①六世之余烈,振.②长策.③而御.④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⑤而制六合...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⑦。乃使蒙恬北.⑧.筑长城...而守藩篱....
⑨,却.⑩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⑪;隳.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⑬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
⑭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⑮.。.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⑯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⑰。然陈涉瓮牖..绳枢..⑱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
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⑲之间,而倔起..⑳阡陌..○21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22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23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奋②振③策④御⑤履至尊⑥制六合⑦下吏⑧北⑨藩篱⑩却⑪黔首⑫隳⑬弱⑭因⑮谁何⑯帝王⑰殊俗⑱
瓮牖绳枢⑲行伍⑳倔起○21阡陌○22揭○23赢○24铦○25及○26絜○27序○28朝2.翻译下列句子。(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译文:(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译文: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
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24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25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26..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
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27八州而朝.○28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译文:3.思考:怎样看待秦亡的原因?作者的看法是否正确?答:二、巩固自测1.识记字音(1)鞭笞.(2)遗镞.(3)劲.弩(4)藩.篱(5)度.长絜大(6)比权量.力(7)万乘.之势(8)朝.同列(9)一夫作难.(10)蹑足行.伍2.通假字
(1)合从.缔交(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3)倔.起阡陌之中(4)余威振.于殊俗(5)外连衡.而斗诸侯(6)赢粮而景.从(7)始皇既没.3.一词多义(1)固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④人固.有一死⑤临不测之渊以为固.(2)制
①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④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⑤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3)度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③一年一度.秋风劲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⑤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4)金①铸以为金.人十二②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④鸣金.收兵⑤玉质而金.色(5)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②吞二周而亡.诸侯③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④追亡.逐
北,伏尸百万⑤今沛公有急,亡.去不义⑥河曲智叟亡.以应(6)利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商人重利.轻别离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4.古今异义(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今
义:山东省。(2)宽厚而爱人..古义:。今义: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3)分裂..山河古义:。今义: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4)以为..桂林、象郡古义:。今义:认为。(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义:。今义:爱惜、爱护
、喜欢。(6)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指一切河流。(7)流血漂橹.古义:。今义:使船前进的工具。(8)赢.粮而景从古义:。今义:获胜或获得。5.虚词意义和用法(1)则①则.移其民于河东②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③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⑤非死则.徙尔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⑦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2)与①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②玉斗一双,欲与.亚父③失其
所与.,不知④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⑤朝过夕改,君子与.之6.词类活用(1)却.匈奴七百余里(2)约从离.衡(3)外连衡而斗.诸侯(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5)会盟而谋弱.秦(6)序八州而朝.同列(7)
以弱.天下之民(8)以愚.黔首(9)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0)序.八州而朝同列(11)履.至尊而制六合(12)追亡.逐北(13)天下云.集响.应(14)赢粮而景.从(15)内.立法度、南.取汉中(16)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
意(17)过.秦论7.文言文翻译(1)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译文:(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译文:(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译文:(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文:(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译文:8.文学常识(1)秦始皇“履至尊而制六合”,
他依据的条件是(用原文回答,限22字);为了统治天下,他采用的主要手段是(用原文回答,限8字)。(2)秦始皇向外扩张又巩固边防,打出南北两拳。南拳是,其效果为;北拳是,其效果为。(用原文回答)(3)为巩固统治,秦始皇煞费苦心,采取了诸多措施
,就是不发展生产,他的措施有(用原文回答):①统一思想,“以愚黔首”:。②消除反抗势力“以弱天下之民”:。③强化城防:。(4)秦始皇的美梦是。(5)(陈涉)蹑足行伍之间,,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赢粮而景从。(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何也?。
(7)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的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篇篇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鲁迅称为“,沾溉后人、其泽甚远”。贾谊的辞赋以、《鵩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
人口。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十卷。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一、整体感知1.读完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答:二、重点突破2.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秦孝公之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答:3.朗读第三段
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秦始皇功业的?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文字来表现秦始皇的功业?答:4.面对强秦,“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是采用什么办法“弱秦”的?结果如何?作者竭力写反秦统一战线的强大有何作用?答:三、疑点探究5.文章题目为“过秦论”,但文中真正指责秦之
过的文字却非常少,只有全文最后一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答:四、美点赏析——铺陈之美6.朗读第四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为“陈涉起义,天下响应”铺陈的呢?这样写有何好处?答: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素材这样积累1.在教材中提炼(1)创业的
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先人经过艰辛的努力,慢慢地打下了基业,“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秦始皇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局面,得力于先祖打下的坚实根基。任
何时代的创业都是如此,都是经历过漫长的跋涉、探索甚至倒退而最终达到成功的顶点的。◎相关链接①成立之难如登天,覆败之易如燎毛。——李绿园②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李鸿章(2)失去了“人和”,最强
大的力量也不堪一击。人和者,人心齐也。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涣散,则万事难成。九国兵多将广,谋士如云,可各怀私心,在秦咄咄逼人的攻势下,终至纵散约败,束手就擒。究其根本,缺乏统一的指挥,统一的领导,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强大的
凝聚力。所以,无论国家或集体,都必须上下团结一心,唯有人和,才能产生真正坚不可摧的力量。◎相关链接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②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淮南子》③人聚则强,人散则弱。——魏源《默觚·治篇》④同心合意,庶几有成。——《汉书·匡衡传》⑤众志成城,众口铄金。
——《国语·周语》(3)治国也需要能臣。“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秦孝公能取得改革的胜利是因为他拥有一位奇才——商鞅。商鞅眼界开阔,气魄超人,内政外交,奋招叠出,很快使秦国
脱颖而出,进而称霸天下。毫无疑问,商鞅是秦帝国大厦的奠基人,没有商鞅,就没有秦的兴盛,更没有秦始皇的煊赫一时,中国的历史也要重新书写。一人之力关乎百姓安危国家命运,甚至历史的进退,人才之重要可想而知。能臣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国家富强的保证。◎相关链接①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孙中山②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胡瑗③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康熙④人才难得又难知,就要爱惜人才,就要用人不疑。——周扬⑤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邓小平(4)施行仁政方能赢得民心。作为统治者,应该心怀天下,心忧苍生,
才能赢得百姓的爱戴和支持。而秦始皇骄奢淫逸,一味地膨胀自我欲望,用残酷的手段对待天下士民,导致失去民心,进而失去了天下。2.在诗句中比较七绝·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七律·咏贾谊毛泽东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
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素材这样运用运用范例1.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灭六国,一天下,震胡人,收南疆,建大秦帝国,欲百世千世而为王。然而,天下已定,百废待
兴,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始皇却不知改弦更张。对百姓,只知刮,而不知养,他繁刑严诛,他赋敛无度,他沉徭重役,以致民难堪重命,遂揭竿而起,将其灭亡。夺天下靠武力,治天下靠仁义。仁义的核心是爱民、保民、富民,无仁义之人,是谓暴徒;无仁义之君,可谓暴君;无仁义之政,是
谓暴政。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始皇不知变易,“仁义不施”,于是“攻守之势异也。”这是始皇的教训,也是为政者的借鉴。仁者无敌,过去如此,今天也这样。2.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数风流人物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地。贾谊在《过秦论》中把他归纳为“不施仁义”的
结果。秦的发展可谓占天时、地利、人和。周室名存实亡,群龙无首,诸侯残杀,是谓得天时也;秦国占据崤山、函谷关险固的地势,与山东诸国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老百姓获得了安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为秦军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是谓得地利也;君臣固守反映了君臣关系的和睦相处
,有商君辅佐孝公,以及后来的张仪、李斯等谋士,为秦出谋划策,是谓人和也。外连衡而斗诸侯,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解六国。利用利益关系使六国自相残杀,从而蚕食六国。正确的谋略是秦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众多国君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如孝公、惠文、武、昭襄、始皇,他们以取
得天下作为目标,奋发图强。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山东贵族的强烈不满。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仁爱”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国家
政权稳固、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没有仁爱,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国家就难以发展,国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国家将不是国家。“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
石。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定地生活。因此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3.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出了一个天大的意外。梁怀王骑马摔死了。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一年后,贾谊死去,时年33岁
。一颗闪烁政治之光的新星陨落了,一个满腹才华的文学青年逝去了。对于西汉王朝,这是一个莫大的遗憾,后来的汉武帝意识到了;对于漫长的历史,这是一个巨大的缺失,后来的统治者和文学家们也意识到了。刘长卿叹道:“三年
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大诗人李白叹道:“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王安石也叹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
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吟咏道:“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
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年青贾谊的魂灵,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归到了故里,长眠在北邙山畔。头顶是辽阔的碧空和悠悠千载的白云,脚下是一望无际的田畴和逝者如斯的黄河。躺在家乡的怀抱,贾谊那颗年轻
而驿动的心,是否不再充满郁闷和惆怅?漫步满目凄凄秋草之中,寻觅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的贾谊,我在问自己,问古人,也在问历史。(《吊贾谊》)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深度阅读铺采摛文气势磅礴《过秦论》具
有诗的语言——精练、鲜活、生动、形象,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辞赋常见的铺陈张扬和骈偶句式,使得文章气势磅礴,荡气回肠。文章开篇就用骈文的四六句式写秦孝公的资本、野心、政策、成效,四层意思仅用81个字。写“资本”,用一
个对偶句“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写野心用“窥”,用“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写“成效”用“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一个“拱”字,活脱脱地勾画出秦在崛起之初游刃有余的潇洒而自信的姿态。写六国在秦的崛起面前深感恐惧而“会盟而谋弱秦”一事,作者
不惜大笔挥洒,铺陈排比,极尽张扬之能事,甚至不惜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赞六国人才济济、英雄辈出,不厌其烦地罗列出了战国四君子、九国诸侯、二十多位文臣武将的名姓,以山东六国的强大来烘托秦国的鼎盛。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了一个个叱
咤风云的历史英雄人物和一幅幅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征战场面,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秦始皇的赫赫功业,作者更是精心遣词造句,语言鲜活生动。“振长策而御宇内”,一个“振”字一个“御”字,把
千古一帝的不凡气度勾勒了出来。“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一个“吞”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一个“履”字,又活画出了他一统天下、龙袍加身的志得意满。作者以整齐的句式叠写一意,使得文字气足神定,一气呵成,读之犹如骏马走坂,流水
下坡。同时,作者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和各类散句组合起来,于整齐中呈现参差,使得文章张弛有致、气韵流转,更加增添了语言的魅力。延展阅读异体同构——《过秦论》与《阿房宫赋》之比较《过秦论》和《阿房宫赋》,前后时隔千年有余,然而异体同构,流传千古,同为
文苑奇葩。异体第一,写作手法不同。《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因而重在说理,叙史部分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只用“拱手”二字概括。而《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所以重在讽喻,文章极尽描
写之能事,如第2段写阿房宫中美人之多,便分别以“明星”“绿云”“渭流”和“烟斜雾横”比喻宫女“开妆镜”“梳晓鬟”“弃脂水”和“焚椒兰”。“论”“赋”异体,手法不同。第二,立论角度不同。《过秦论》因要“过”秦,便反复对比:秦先弱后强之比,九国之师与一秦之比,强秦与陈涉之比,九国之师与陈涉之师之比。两
两比较,只为激出末句。“故正意一经揭出,格外警悚出奇,可谓极谋篇之能事矣。”(《文章源流》)《阿房宫赋》则以“寓言”式的描写,来表明“秦爱纷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进而指出
秦灭亡的主要原因。同构第一,写作目的相同。西汉初期,经济凋敝,人口减少,贾谊目睹了这一切,便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多次上疏,评论时政,其《过秦论》的目的即是借说秦之过而劝汉文帝“安民”。杜牧更是如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明确表明此文是为了以古鉴今,针砭时政。第二,灭亡原因相同。贾谊继承并发展了汉初叔孙通、陆贾等人关于秦灭亡原因的观点,简洁地概括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在文末也说:“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
也?”“施仁义”和“爱人”皆儒家一脉相承之观点。第三,全文结构相同。《过秦论》全文5段,前4段叙史,概括了秦自孝公(公元前361年)崛起,到二世灭亡(公元前207年)的整个兴亡过程,末段议论,归纳出秦灭亡原因。《阿房宫赋》全
文4段,前3段描写,详尽地描绘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美人珍宝之多和“秦爱纷奢”之状,末段发出感叹,总结秦灭亡的教训。两文都是前叙后论,篇末明旨。第四,都用铺排渲染。《过秦论》虽是政论,但贾谊首先是一个汉赋大家,因而多用写赋手法,“铺张扬厉”。如叙秦孝公之雄心“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叙九国之师攻秦“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始皇“威振四海”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大段铺
排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阿房宫赋》更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极写楼阁密而奇;“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极写宫女多而美;“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
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极写秦王生活奢而糜。铺排渲染之中溢出文章之“主意”。第五,语言整齐峻拔。《过秦论》多用骈偶,工整雄峻。如首段末句“当是时也,商君佐
之”以下“内”“外”对应,一气呵成;第2段首句“蒙故业,因遗策”以下“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并举,气吞九州。《阿房宫赋》首句即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钱钟书说它“发唱惊挺,操调险急”(《管锥编》),像“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
袖,风雨凄凄”这样的四字句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此外,两文都使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既形象,又生动,给人以审美的愉悦。第11课过秦论语言建构与运用一、(一)1.答案:①固:险要的地理位置。②席:像用席子一样,名词作状语。③八荒:原指八方荒远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
下”。④外:对国外。⑤连衡:也作“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⑥斗:使动用法,使……争斗。⑦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⑧因:动词,沿袭。⑨膏腴(gāoyú):指土地肥沃。⑩弱:形容词作动词,削弱。⑪爱:吝惜,吝啬。⑫致:招致,招纳。⑬合从:与秦“连横
”之策相对,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⑭约:结。⑮离:使离散。⑯兼:兼并、统一。⑰制:统领、统帅。⑱叩关:攻打函谷关。叩,攻打。⑲逡巡(qūnxún):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⑳制:制裁,制服。○21亡:逃亡的军队,在此用作
名词。○22北:败逃,这里指败逃的军队。○23因:趁着,介词。利:有利的形势,用作名词。○24享国:帝王在位的年数。2.答案:(1)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
略,使诸侯自相争斗。(2)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3)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3.
答案: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作用:这样就
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作了准备。(二)1.答案:①奋:振兴。②振:举起。③策:马鞭
子。④御:驾驭,统治。⑤履至尊:登帝位。⑥制:控制。六合:天地四方。⑦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审讯。⑧北: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⑨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藩,篱笆。⑩却:使退却。⑪黔首(qiánshǒu):秦
朝对百姓的称呼。⑫隳:毁坏。⑬弱:削弱,使(天下百姓)衰弱。⑭因:凭借。⑮谁何:盘诘查问。⑯帝王:称帝称王。帝王,名词活用动词。⑰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⑱瓮牖绳枢: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形容家里贫穷。瓮,用瓮做。牖,窗户。绳,用绳子系。枢,门扇开关的枢轴。⑲行伍
:古代军队编制,以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故以“行伍”代指军队。⑳倔:通“崛”,突起。○21阡陌(qiānmò):本是田间小道,这里代指民间。○22揭:举。○23赢:担负。○24铦:锋利。○25及:动词,赶得上,追得上。○26絜
:衡量。○27序:座次、次序,这里是排列次序的意思。○28朝:使……来朝拜。2.答案:(1)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2)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3)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
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3.答案:从结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主张“施仁义”来统治的。这种思想属于儒家的政治思想的范畴,是对孟子“施仁政”这一思想的发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秦国的逐步强大以至迅速灭亡,有着经济的、政治的多方面原因,不能以“仁义不
施”作为唯一的原因。但是,应该看到,秦朝的统治者奉行愚民政策,激化了矛盾,的确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作者“施仁义”的主张是针对汉初的政治而提出来的,在客观上对人民是有利的,所以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二、1.答案:(1)chī(2)zú(3)jìnɡ(
4)fān(5)duó(6)liànɡ(7)shènɡ(8)cháo(9)nàn(10)hánɡ2.答案:(1)“从”通“纵”,合纵之策(2)“弊”通“敝”,困顿(3)“倔”通“崛”,突起;发动起义(4)“振”通“震”,震慑(5)“衡”通“横”,连横
之策(6)“景”通“影”,影子,作状语,像影子一样(7)“没”通“殁”,去世3.答案:(1)①巩固②坚持、坚决③顽固④固然、本来⑤牢固、稳固(2)①缝制,动词②压制,动词③制服,动词④统率,动词⑤规模,名词(3)①规章、制度②风度、常态③次、回,量词
④度过⑤量、计算(4)①铜、铁等金属②牢固③金属④锣⑤金子,黄金(5)①丢失②使动用法,使……灭亡③死亡④逃兵⑤逃亡⑥通“无”,没有(6)①锋利②有利的形势③快④利润⑤有利⑥利益、好处4.答案:(1)
崤山以东(2)爱惜人民(3)划分(4)把……作为(5)吝惜(6)黄河(7)大盾牌(8)担负5.答案:(1)①表顺接,就,那么,连词。②表转折,却。连词。③就是。副词。④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⑤表示选择关系。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⑥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要是……就”。
⑦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2)①介词,和,跟②动词,给,给予③动词,结交,亲附④连词,和⑤动词,赞同6.答案:(1)使动用法,使……退却。(2)使动用法,使……离散。(3)使动用法,使……争斗。(4)使动用法,使……
灭亡。(5)使动用法,使……弱。(6)使动用法,使……朝拜。(7)使动用法,使……弱。(8)使动用法,使……愚蠢。(9)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小、变弱。(10)名词活用为动词,重新排序。(11)名词活用为动词,登上。(12)动词活用为名词,逃走
的人。(13)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14)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15)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16)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17)名词活用作动词,批评其过失。7.答
案:(1)但是成功和失败却有不同,功绩事业也恰恰相反。(2)试拿崤山以东的各国与陈涉比长短和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那更不能相提并论了。(3)然而一个人发动起义,帝王基业就毁灭了,皇帝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讥
笑,这是为什么呢?(4)是由于没有实施仁义,攻取天下守住天下的形势就不同啊。(5)天下的百姓像云那样集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紧紧跟随。8.答案:(1)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2)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3)①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②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
二③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5)而倔起阡陌之中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7
)西汉鸿文《吊屈原赋》《过秦论》《新书》思维发展与提升1.答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第一段到第三段体现“攻之势”,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
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2.答案: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
“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3.答案:作者是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的:①政治上,“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②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③文
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④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⑤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秦始皇的功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是秦始皇的暴政,作者详细写他的功业是为表现秦灭
亡是由内因导致的观点张本。4.答案:诸侯各国面对强秦被迫联合共同抗秦:①招纳天下人才,订立合纵同盟;②有贤明和具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聚合九国的力量,一致对秦;③六国阵营,一时人才济济,有众多的谋臣出谋划策;有各方来的策士为各国诸侯沟通意见,有各国的良
将统率军队。结果诸侯方面却彻底失败。作者竭力写反秦统一战线的强大是为了衬托秦国的不可战胜。这样,一可为下文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伏笔,二可为后文所谓“攻守之势异也”张本,这里说的是“攻”(天下)之势势如破竹,与后文陈涉
起义后秦朝的兵败如山倒的“守”势相映成趣,彰显主题。5.答案:作者按照如下思路安排论证: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陈涉起义——对陈涉实力的分析——分
析秦灭亡的原因。文章对秦之兴、秦之亡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生动的记述,读者把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
识,只是还未明确,最后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6.答案:五个方面:①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②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
猗顿之富”。③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④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⑤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作用:(1)从各个不同的方位、角度、方面进行描写,使描绘的对象具有横向
性、全面性;(2)增强语势,加强了论证力量,使整个文章如同惊涛飞瀑,一倾而出,不可阻挡;(3)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