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文本对应练2.4 大学之道 含解析.docx,共(7)页,76.246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ad8dd31aaa684c00a796ca0e7a2b5c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文本对应练(七)大学之道[基础运用层]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止.而后有定止:终止B.致知在格.物格:推究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平行:奉行,实践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概,一律A[A项,止:达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②昔者.,吾舅死于虎B.①知所.先后,则近道矣②燕王,吾所.立C.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D.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A[A项,①“者”,助词,“……的人”;②“
者”,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不译。B项,“所”,都是所字结构用法。C项,“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D项,“以”,都是介词“把……”的意思。]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B.欲正
其心者,先诚.其意C.风.乎舞雩D.在明.明德C[C项为名词作动词,A、B、D三项均为使动用法。]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自天子以至于...庶人B.物有本末..,事有终始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D.壹是皆以修身.
.为本A[A项,古义:一直到,直到/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5.下列各句中,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谁欤,哭者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A[A项和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B项,主谓倒装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被动句。]6.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是
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为“十三经”之一。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C.《大学》后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推崇,明代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D.《大学之道
》是儒家进行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C[C项,朱熹为宋代人。]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2)《大学
之道》中用三句话概括了大学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答案](1)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2)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贞观初,太
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
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
明,实同古义。”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
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
,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
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摘编自唐·吴兢《贞观政要》)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一项是()A.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B.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C.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D.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B[“安”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宾语是“天下”,动
宾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正”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宾语是“其身”,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故选B。]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多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皇帝的庙号多
为“太宗”。B.谏议大夫,官职名,秦代开始设置,专掌议论。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C.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就是宫殿的台阶下,后来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D.顿首,古代下级对上级表示尊敬的礼仪,见
面时行礼人低头拱手。也是书信用语,表示致敬。D[D项,“顿首,……见面时行礼人低头拱手”错误,“顿首”不是“低头拱手”,应该是“以头叩地而拜”。]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论君道,百姓为要。他说不能损害百姓利益,不能扰害百姓,也不能说不合事理的话,魏征
认为这符合古理。B.太宗论财物,妄受殒身。他认为用宝贵的性命来博取财物,比用明珠弹射鸟雀还得不偿失,为此而死,实乃可笑。C.太宗论贪鄙,鉴戒奢侈。他以隋炀帝为反面例子,告诫臣子们不要任性放纵,奢侈无度,信任小人,疏远忠
诚之人。D.太宗论君臣,生死与共。他认为朝政不管是混乱还是安全,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臣子进直言,君主纳忠谏,古来所重。C[C项,“太宗……他以隋炀帝为反面例子,告诫臣子们不要任性放纵,奢侈无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之人”错误,从文中来看,隋
炀帝的例子不是告诫臣子,是告诫自己的,他说“帝王亦然”。]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人们手中有一颗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2)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
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12.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实施仁义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
析]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由此可知,重点在后面太宗所说的话。如“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意思是“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由此可知,太宗认为多施仁义,百
姓自然就会归顺;如“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意思是“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由此可知,太宗认为实施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如“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意思是
“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由此可知,太宗认为不断将仁义推行下去,不能懈怠。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答案]①多施仁义,百姓自然就会归顺;②实施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③不断将仁义
推行下去,不能懈怠。【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
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追求欲望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征对答说:“古代
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侍臣们说:“人们手中
有一颗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群
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帝王也是这样,任性放纵,无限度地征用劳役,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犯有其中一件事,岂能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而
自认为贤能,自身死在一介匹夫手里,也是很可笑的。”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
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君主如果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为人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
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
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这就好比用饮食来滋养身体,要让肚子经常吃饱,才能够维持生命。”王珪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些道理,真是天下的大幸啊!”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