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秘籍11 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打赢扶贫攻坚战,建设美丽新农村) -备战2021年中考历史抢分秘籍(解析版).doc,共(22)页,2.150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a916c2f18ba28d4cc2e6ea2eacca9b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秘籍11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打赢扶贫攻坚战,建设美丽新农村)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让中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国现行标
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用脚步丈量民情民意,用初心践行使命担当,关山内外,行程万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
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1)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3)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中考考查重点:考点预测一中国古代民生思想考点预测二中外促进民生
经济发展的举措考点预测三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考点预测一中国古代民生思想中国的民生思想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影响孔子春秋时期,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以德治国,反对苛政。“苛政猛于虎”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际
关系的改善孟子战国时期,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取得天下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有极大的影响2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
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对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有着重要协调作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老子、庄子提倡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利于休养生息,收买人心,积攒国力唐太宗以民为本、存百姓的思想(君舟民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忽必烈“治国安民”方
略,注重农桑,编纂《农桑辑要》促进农业发展和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分析我国封建社会民生政策的特点及实质。(1)特点:封建社会的民生政策都是基于民本思想对统治方式进行调整,大都以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形式呈现;历代的民生问题,都与统治者
的素质密切相关,而国家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机构约束,使民生政策难以持续发展;民生问题从内容看,重视农业而忽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实质:缓和阶级矛盾,发展封建经济,维护封建统治。1、(2020年山东滨州节选)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
力量和自信。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哲思一脉)材料一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古
代哪一位大思想家的主张?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核心思想有何现实意义?【答案】(1)孔子;“仁”;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或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行合题意即可)【解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
、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可知,孔子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这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3考点预测二中中国促进民生经济发展的举措时期事件/人物举措/内容影响特点战国商鞅变法
禁止弃农经商;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以农为主,重视农业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发展的特
性西汉汉文帝、汉景帝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稳定了社会秩序,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三国三国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曹魏);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蜀汉)促进北方生产的恢复;加快西南地区的开发唐朝唐太宗、唐玄宗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
的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减轻了农民负担,出现“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的局面宋朝发展经济政府推广耕作技术、开发圩田、引进占城稻;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出现交子等纸币;鼓励海外贸易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促进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明朝李自成起义均田免粮的口
号得到广大农民拥护清朝前期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形成商帮。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民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工商业和实业发展的一系列法令,提出平均地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为主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
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使广大农民拥有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以获得农民对革命和人民政权的支持、巩固政权为主中华人民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
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4共和国成立后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一五计划”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等;发展轻工业、农业、商业等改善了人民生活,方便了人
们的出行发展生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农业合作化运动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三大改造之一)提高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解决民生问题过于急躁违背客观规律,造成失误文化大革命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生产力遭到破坏杂交水稻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作出贡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底开始,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减轻了农民负担;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1)体现了改革开放在各方面的发展成就(
2)在满足人民基本需求后,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人民幸福感取消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取消延续千年的农业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对外开放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民生工程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九大民生工程保障人民基本权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安居工程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
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两个一百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5年”目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民的幸福感世界促进民生经济发展的举措国别事件举措影响日本大化改新废除私地、私民,将土地分给公民;统一赋税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明治维新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俄国(苏俄、苏联)农奴制改革(1)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
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2)活跃了商品经济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
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活跃了商品经济农业集体化运动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到1937
年基本结束-消灭了农村的剥削制度,为苏联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但也大大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导致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赫鲁晓夫改革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
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6偏差。法国法国大革命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宣告了人权、自由、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保障了人权和人民私有财产美国南北战争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黑人奴隶制度这两个文件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南北战争的战局,成为战争的转折点;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罗斯福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
活,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美国《社会保障法》20世纪50年代,美国几次修订《社会保障法》,扩大受益群体,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缓解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英法德社会福利国家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西方国家建立的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制度缓和阶级矛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西欧西欧的联合西欧国家走向联合,建立欧共体,之后成立欧洲联盟
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成员国人民生活水平1、自古以来我国政府就重视农业问题,对此谈谈你的认识。(1)我国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土地问题的解决显得尤为重要。(2)如何保障农民利益,是关系到民生幸福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3)解决农民问题,就要解决好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问题。2、谈谈你对西方
建设“福利国家”的认识。缓和了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解决了穷人的温饱问题,但财政支出扩大,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活力。71.(2020年新疆)21世纪的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于2020年2月发布。70年前,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该法令的实施A.摧毁了封建的土地制度B.激发了农民参加合作社的热情C.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D.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施【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发生在1953—1956
年的三大改造中,排除;C项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D项发生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故选A。2.(2020年安徽)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两者的共同作用是A.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C.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D.实现了土地公有的目标【答案】C【解析】考查点:土地改革。解题思路: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使农民获得土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19
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使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故C符合题意;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不符,排除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与《中国土地法大纲》不符,排除B;实现了土地公有的目标与《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都不符,排除D。故选C。8考点预测三中国近代农村措施1.第一次: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开始)(1)背景: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为了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2)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3)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
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2.第二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开始)(1)背景: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实行有阶级区分的土地政策。(2)内容: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的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
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3)意义: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3.第三次: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开始)(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然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3)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
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4、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9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更注重民生建设。对此,谈谈你的认识。(1)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2)民生问题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因此要注重民生建设。(3)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的生
产积极性。(4)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按调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10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①③④D.④③①②【答案】B【
解析】①农民积极加入农业合作社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1953年到1956年;②广大农民衷心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反映的是土地改革,发生在1950年到1952年;③农民在领取包产到户的合同书,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生在1978年
以后;④人民公社化时期,指的是1958年到1978年。因此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②①④③。所以B符合题意,ACD排除。故选择B。1.(2020年湖南益阳)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以“发达的中国原始农业”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其中最可靠的是A.关
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B.《诗经》的相关描述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D.《齐民要术》的记载【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发达的中国原始农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土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
遗产。由“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进行人工栽培稻谷,说明中国原始农业发达。选项C符合题意;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传说通常不可靠,A可排除;文字记载的历史,具有人为因素,其真实性必然不如考古挖
出来的文物,B排除;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与“中国原始农业”不符,D排除。故选C。2.(2020年江苏南京)某遗址考古发现中.最引人注目的稻作生产工具是骨耜。该遗址可能是11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答案】C【
解析】根据所需知识可知,骨耜的出现说明原始农业出现。河姆渡遗址的居民种植水稻,使用磨制工具,其中骨耜最为典型,C正确;北京人遗址居民和山顶洞遗址居民都以采集渔猎为主,AB错误;半坡遗址居民主要种植粟。D错误。综上故选C。3.(2020年四川眉山)1912年,中华民国政
府颁行法令,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民间争相效仿。这说明当时A.人人享有充分自由B.政治影响社会生活C.实现社会民主平等D.借鉴西方文官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中
华民国成立后,中华民国政府颁行法令,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划分,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的平等原则,可见政治影响社会生活,故B符合题意;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中华民国不可能人人享有充分自由,也实现不了社会真正民主平等,排除AC;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民国初期借鉴西方文官制度,排除D。故选B。4.(20
20年四川内江)1950—1952年,新中国彻底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场变革的法律依据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国土地法大纲》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答案】C
【解析】考查点:土地改革。12解题思路:根据“1950—1952”、“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等信息可知描述的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50年中央
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从而彻底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故选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涉及对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革,排除AD;《中国土地法大纲
》颁布于解放时期,通行于解放区,不是1950年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排除B。故选C。5.(2020年黑龙江齐齐哈尔)下列图片中可选为参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为主题的图片展览的是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C
.《中国土地法大纲》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答案】D【解析】考查点:土地改革。解题思路:题干的“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土地改革的依据,故D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排除A;《资政新篇》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排除B;《中国土地法大纲》是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的
文献,排除C。故选D。6、(2020年江苏南京)“1979年以来的两年时间中,这个队就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材料体现了A.土地革命的作用B.包干到户的成效C.国企改革的意义
13D.新发展理念的落实【答案】B【解析】考查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题思路:根据“1979年”、“这个队就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等信息可知,从1979年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调整后,农业发展,粮食增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因为给与了农民生产自主权,从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发展。B正确;土地革命一般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农民主政权。A错误;材料
主题是农村经济发展,C与题意不符,C错误;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材料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B。7.(2020年四川遂宁)下列改革中实行的土地所有制与其
他三个明显不同的是A.俄国废除农奴制B.明治维新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新中国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答案】C【解析】考查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题思路: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
公有制的前提下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使用,包产到户,农民个体经营,自负盈亏。而俄国废除农奴制、明治维新、新中国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中土地所有制都是私有制。因此C正确;ABD都是土地私有制度,ABD错误。综上故
选C。8.(2020年湖南岳阳节选)习近平在谈治国理政时说:“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民心顺则邦本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初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衣,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
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摘自部编教材(4)材料四反映出建国初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哪一民生问题?党和政府为解决该问题采取了哪一举措?(5)2020年的中国,新冠疫情肆虐中华大地,中美贸易战依然阴云密布,党和政府面对严峻形势
,积极借14鉴历史经验,缓解民生困难。请你举出一例予以说明。【答案】(4)土地问题;土地改革(5)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先,把人民生命、人民健康放在了第一位,积极开展防疫、抗疫活动,并取得了伟大成就。面对中美贸易战,中国政府坚持维护国家利益,进行有理有据的对抗。【解析】(4)
第一问:根据“全国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衣,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可知当时农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制度不合理。广大农民无地、少地。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19
52年期间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使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20年中美贸易战依然阴云密布,党和政府面对严峻形势,积极借鉴历史经验,缓解民生困难。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
利益为先,把人民生命、人民健康放在了第一位,积极开展防疫、抗疫活动,并取得了伟大成就。面对中美贸易战,中国政府坚持维护国家利益,进行有理有据的对抗。9.(2020年湖南邵阳节选)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
重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的时候,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并坚定地表示:“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表现出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袖的清醒头脑和革命气魄。——摘编自李行健《西柏坡:脱贫致
富“赶考路”》材料三1640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但没有真正实行。1950年新中国开启了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摘编自统编义务教育历史教材毛泽东进京赶考(油画)(2)根
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④《闯王进京》图与毛泽东“进京赶考(油画)”中的“京”是指今天哪个城市?谈谈你对毛泽东同志“我们绝不当李自成"这句话的理解。⑤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广大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是获得土地,这个愿望和要求是如何得以实现的?【答案】(2)④北京;中国
共产党能够作为执政党,承担起建设新中国的任务。⑤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把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析】15考查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题思路(2)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京”指的是北京。“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意味不走李自
成进入北京城后迅速腐化堕落、丧失政权的老路,而是要作为一个执政党,承担起建设新中国的任务。⑤根据“1950年新中国开启了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把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土地所有制,从而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10.(2020年江苏南京节选)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阅读下列示意图,回答问题。【答案】(3)⑤农民。【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到195
2年,我国开展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翻了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因此答案为:⑤农民。11.(2020年湖南怀化节选)从古至今,关注民生和发展经济关乎着国家稳定,社稷安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
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从此,农民翻了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部编版八·下历史教材(2)请将材料二中空格处补充完整。【答案】(2)补充:农民土地所有制。16【解析】【考查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贞观之
治、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等。【解题思路】(2)补充:根据材料时间和相关文献可知,这次土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了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11950—192
年实行的土地改革运动依据的法律文献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彻底摧毁了中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的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土地改革的完成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3.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新中国成立-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B.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完成统一C.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D.抗美援朝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4
.地改革中刘少奇的姐姐被定为地主后写信给刘少奇。刘少奇在回信中教育她说:“我当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你们在乡下种田吃饭,那就是我的光荣。如果我当了副主席,你们还在乡下收租吃饭,或者不劳而获,那才是我的耻辱。”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土地改革消灭了
()A.富农阶级B.资产阶级C.农民阶级D.地主阶级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的是()A.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B.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C.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D.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
济上翻了身6.下表是“1952年、1957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例关系表”,其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有()17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③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④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下列图片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成就的是()A.①④B
.②③C.②④D.③④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A.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的进步产物B.社会主义建设必需的方式C.三大改造的继续D.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只怕
想不到。”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现在()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文化大革命”时期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D.“大跃进”运动时期10.“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
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A.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C.“文化大革命”的教训D.三大改造的教训11.以下了解中国现代史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A.有关新中国成立
的电影B.土地改革的著作C.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D.三大改造亲历者的日记12.1990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全县粮田平均单产达到1020千克,成为长江以北第一个全年粮食亩总产量超过1000千克的“吨粮县”。桓台县取得这
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A.实行对外开放,走在全国前列B.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18C.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创新活力D.乡镇企业迅速发展13.1979年底,产到户、包干到户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尝试,比重仅占全国总农户的9%。到1984年底,比重已增至95%以上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它()A.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创造B.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C.使农业收入得到平均分配D.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14.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政策不断进行着调整,关于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和20世纪80年代的农
村经济体制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③都让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④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15.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的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生的共和国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使全国物价基本稳定…农村则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共使约3亿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材料二这场运动的宗旨是提高产量防止富裕农民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
的农业专业化,以及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到1956年年底,约96的农户正式成为合作社社员。-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三大改造高潮中发生的一些失误,虽然带来一定的损失,但毕竟是次要的,它同这场社会变革所取得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中国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
新时代,是绝不能相提并论的。-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材料四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了的。”
-1958年8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1)材料一中“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依据政府颁布的哪一文件进行的?这一“改革”最重要的意义在何处?19(2)材料二中的“这场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到156年年底,
约96%的农户正式成为合作社社员”有何重大意义?(3)材料三中的“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历史意义。(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16.贴春联是中国百姓过春节的重要习俗。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贴上大红的春联,把春节装点得喜气洋洋,而春联的内容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下面是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们搜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某地农村百姓家盛行的春联他们计划据此编写一
部以《新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历程》为题的小型史书。春联集锦:①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②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③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④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1
)上述表格是他们编写的提纲。请结合所学知识,补全表格。(2)进行A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0(3)从表格中找出哪一措施对我国的农村发展造成了危害?(请写出对应字母)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纵观新中国农村经
济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选择题答案速查12345678CBCDBBDD91011121314DBCBDC1.C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中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故选择C。2.B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故选B3.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
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C符合题意。故选择C。4.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
,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因此题干中的故事说明了地主阶级被消灭了,故选D。5.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选项B不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
,符合题意;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选项A、C、D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不符合题意。故选B216.B依据题干“1952年、1957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例关系
表”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③④符合题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①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7.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肥猪赛大象反映的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失误,①与题意不符;《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时颁布的文献,②与题意不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的成就,③符合题意;《中
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土地改革颁布的法律文献,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的政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④符合题意。故选D8.D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据所学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
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答案选择D9.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这些言论最有可能出现在“大跃进”运动时期,运动中“浮夸风”盛行。故选D。10.B根据材料“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故选B。11.C史料是指
可以作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其中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被称为第一手史料,可信性最高。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性最高,C正确;电影属于艺术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A错误;土
地改革的著作是学者研究成果,属于第二手史料,B错误;日记属于个人记载,内容会受主观影响,D错误。故选C12.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解放了生产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B
符合题意。实行对外开放与农业的飞速发展没有直接关系,A排除;现代企业制度是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C排除;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D排除。故选择B13.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始实行改革,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得到迅速发展。故选D。14.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所有权仍归国家所有,③错误,排除。故选C。15.【答案】:
(1)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意义:巩固了新中国这个新生政权。(2)事件:(三大改造中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意义:标志着我国农村个体所有的私有制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22(3)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问题: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举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1)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约3亿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土地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巩固了新中国这个新生政权。(2)由材料二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三大改造中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农
村个体所有的私有制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3)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根据所学回答即可。(4)由“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了的”可以
看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16.【答案】:(1)A:土地改革;C:④;D:人民公社化运动;F:①。(2)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
展。(3)D;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农村政策一定要从农民的利益出发,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等。【解析】:(1)依据春联中“农民翻身”和表格中“巩固人民政权时期”,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所以A处是土地改革;根据“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三大改造的内容,在农业上走的是合作化的道路,所以C横线处应填④;根据“公社饱暖万人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横线处应填
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结合所学可知,F横线处应填①。(2)依据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回答即可。(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D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出现的严重失误,国家带来
严重的经济困难。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4)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农村政策一定要从农民的利益出发,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