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115.456 K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南省长沙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长沙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长沙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8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南省长沙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1)页,115.45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a5d35cfec4e5b27740d1354df7cd8a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现,北京人所使用的石器,大致可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分别用于制造木器、分割肉食和砍凿

等。据此可知,北京人()A.最早使用并制造工具B.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C.实现了早期社会分工D.生存能力有了较大提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北京人生产力进步,掌握了制作工具的技术并

使用火,因此,北京人生存能力有了较大提升,D项正确;我国境内的元谋人是最早使用并制造工具的原始人,排除A项;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早期社会分工,排除C项。故选D项。2.下图反映了我国史前农业发展情况。由

此可知,中国史前农业A.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相当B.呈现出区域性发展特征C.南北起源时间大致相同D.水旱品种种植相对单一【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史前农业经济以长江为界,北方是“粟作农业区”,南方是“稻作农业区”,可

见,材料体现出我国史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B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排除A项;图片没有涉及南北起源时间,排除C项;水旱品种种植相对单一是对“粟作农业区”“稻作农业区”的错误理解,排除D项。故选B项。3.据

传,黄帝在先后打败炎帝和蚩尤部落后,权力大为增加,于是设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一传说意在说明,黄帝()A.初步建立了政治管理秩序B.已注意到分权制衡的重要性C.利用武力维护自己的统治D.政治制度建设具有神化色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黄帝”“

设官”“置左右大监”等信息可知,黄帝已进行了国家制度建设的初步探索,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分权制衡,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黄帝初步建立了政治管理秩序,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神化色彩,排除D项。故选A项。4.周代的农田一般都有疆界和沟洫。《尚书·梓材

》所说“为厥疆畎”,即修筑田界,开挖水沟。据此可推知,西周()A.农业产量可观B.实行井田制度C.青铜农具使用广D.农业生产规模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

,由于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因此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出B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西周时期青铜器很少用作农具,C排除。故选B。5.周初,一些诸侯国成为周统治者开疆拓土的重要力量。然而有些学者认为秦穆公“兼国十二,

开地千里”是对周王权威的挑战。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秦穆公的行为A.挤压了周王室领地B.破坏了宗法分封制C.背离了统一的潮流D.造成周王室的衰微【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瓦解。秦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并

非为周统治者开疆拓土,而是诸侯国间兼并争夺的表现,这种行为实质上反映出周朝宗法分封制的崩溃,是对周王权威的挑战,故B选项正确;秦穆公行为并没有直接挤压周王室领地,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在当时秦穆公的行为是破坏了

宗法分封制,与是否背离统一的潮流无关,也不是对秦穆公行为的性质认识不清,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出现材料所述的秦穆公行为之前周王室已经逐渐衰微,故D选项错误。6.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

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种主张意在()A.恢复西周礼乐B.重建社会秩序C.传播儒学思想D.提高个人修养【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可知,孔子强调礼的作用,强调等级秩序,注重道德教化以恢复“周礼”,恢复等

级名分,重建社会秩序,B项正确;恢复西周礼乐的目的还是重建社会秩序,排除A项;针对社会动荡,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为了重建社会秩序,与传播儒学思想无关,排除C项;提高个人修养与“社会动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秦国统一六国以前,主要采用军功入

仕制,并辅以客卿入仕和由吏入仕(客卿:外来人才;吏官府里面的底层办事人员)。秦统一后,由吏入仕成为秦人入仕的主要通道。此变化A.体现了统治者治国思想的改变B.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C.顺应了巩固政权对人才的需求D.说明了人才选拔制

度的成熟【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秦国统一六国前为鼓励将士英勇杀敌、扩大疆域,以军功入仕制为主要进仕途径;秦统一后军事战争减少,为巩固统一、提高官吏素质,由吏入仕成为秦人入仕的主要通道,C项正确;从秦国到秦朝,治国思想一直

都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秦统一前后,社会经济没有大规模变化,选官制度变化反映的是国家政治状况变化需要,排除B项;从军功入仕到由吏入仕是政治环境变化的结果,且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制度到隋唐科举制时才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8.中国近现代史学先

驱柳翼谋评价秦始皇:“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秦始皇()A.修筑长城维护边疆稳定B.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C.焚书坑儒强化思想控制D.首创郡县制加

强对地方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盖秦政称皇帝之年”,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B项正确;修筑长城不属于“秦政”,排除A项;焚书坑儒不符合“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

已经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B项。9.史书记载,秦的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副丞相”。有学者认为“副”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该学者认为,秦朝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制约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B.强化

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C.扩大丞相权力,提高行政效率D.担任侍从顾问,协助批阅奏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有分割宰相权力的意思,秦朝这样做是为了制约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故A正确;御史大夫是政治

领域的,与思想控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丞相权力的扩大无关,排除C项;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群臣,排除D项。故选A项。10.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博律》中规定,百姓要如实填报户籍,不得隐瞒家内奴隶,不得未老报

名,已名不报,不得以壮年报病废,已成丁报幼小等;秦简《编年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一年“令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全国百姓向官府申报自己的年龄和实有土地数。这些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B.形

成了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C.郡县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确立D.注重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国和秦朝时候十分重视户籍管理,睡虎地秦墓竹简《博律》中对百姓申报户籍的规定十分详尽,秦始皇三十一年登记百姓的土

地数量,对男丁户籍的管理和农民土地数量的掌握便于政府的赋役征收,从而强化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故D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AC两项;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B项。11.汉武帝晚年,任外戚为大将军、车骑将军或大司马辅政,领尚书事;原来

上佐天子、下率百僚的丞相降为一般政务长官,只总管郡国行政和例行政务。这一现象“成为常制”的结果是()A.中央集权存在隐患B.中枢体制得到逐步完善C.专制皇权得到加强D.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任外戚......领尚

书事......丞相降为一般政务长官”可知,当时汉武帝让外戚掌实权,削弱丞相权力的做法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C项正确;中央集权存在隐患,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枢体制得到逐步完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完善内容,排除B项;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2.秦汉时期

对手工业生产实行严格管理。如果“矫制专行,非奉使体”,不按国家计划而擅自“鼓铸盐铁者”及其他生产品者,都“法至死”。这一制度()A.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C.增强了商品经济的活力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的【答案】D【解析

】【详解】秦汉时期通过严刑峻法对手工业进行管理,尤其是盐铁领域,这种制度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项正确;这一制度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排除A项;对手工业的管理是否能促进自耕经济的发展在材料中无法证实,排除B项;这一举措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3.

元朔元年,汉武帝下诏兴廉举孝;元朔五年,下诏劝学兴礼,“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吏通一艺以上者,请皆选自择以补右职”。这些举措()A.促进了儒学体系的革新B.提升了儒学的政治地位C.旨在罢黜其他学派思想

D.推动了儒法思想的融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孝”“礼”“艺”均为儒学的内容,汉武帝的这些举措提升了当时儒学的政治地位,B项正确;汉代儒学经董仲舒改造形成了新的体系,排除A项;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并没有罢黜其他学派,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4.东汉初年,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

”,而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此举旨在A.节省开支B.整顿吏治C.威慑外戚D.遏制诸侯【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光武帝以“非刘氏不王”为借口将吕皇后的神位移除刘邦的高庙,其目的就是为

了震慑擅权的阴皇后家族,起到威慑外戚的目的,C项正确;光武帝此举是为了威慑外戚,而非为了节省开支、整顿吏治和遏制诸侯,排除ABD项。故选C项。15.东汉史书非常重视符命、灾变和祥瑞的书写,如《汉书》中多次提

到刘邦受命称帝的符篆,《东观汉记》中记载刘秀出生时“有赤光,室中尽明”。这说明东汉()A.民众普遍认同天人感应学说B.史书撰写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C.祥瑞文化植根于久远的传统D.儒学成为改朝易代的理论依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史书之所以重视灾异祥瑞,其

实质是借谶纬满足统治者所需,历史服务于政治,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民众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仅仅是祥瑞,还涉及灾变、符命,排除C项;谶纬并非儒家正统,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合,排除。故选B项。16.“王与马,共天下”开创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模式。高门士族琅邪王氏、颍

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甚至出现了“朝权国命,递归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A.两晋政体混乱B.君主专制加强C.东晋士族专权D.宗室争夺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东晋高门士族既能在中央做高官,又可以在地方掌实权,而且出现了皇权形同虚设

的局面,说明士家大族专权,故选C项;题干体现当时高门士族当权的现象,并不是政体混乱的问题,排除A项;士族专权削弱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主旨是高门士族权势大,与宗室无关,排除D项。17.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快速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这一现象反映了该时期()A.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较频繁B.儒学危机催生其重获复兴C.外来佛教出现本土化趋向D.思想发展呈现出多元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思想异常活跃,道教与佛教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

可知,思想发展出现多流派,呈现出多元特征,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中国南北文化的多元特征,并没有涉及中外交流,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中国南北文化的多元特征,无法得出儒学危机催生其重获复兴,排除B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外来佛教出现本土化趋向,排除

C项。故选D项。18.49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代人定姓族诏》,将功勋突出,地位显赫的八个鲜卑贵族家族定为一流高门,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建立了鲜卑贵族的门阀制度。孝文帝的这一做法()A.加剧了民族矛盾B.加快了北魏封建

化进程C.增强了军事力量D.有利于官员素养的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将功勋突出,地位显赫的八个鲜卑贵族家族定为一流高门,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建立了鲜卑贵族的门阀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

,孝文帝颁布的《代人定姓族诏》,既维护了鲜卑贵族的利益,又笼络了汉族高门望族,此举肯定了既有的政治秩序,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B项正确;材料做法缓和阶级矛盾,排除A项;材料与增强了军事力量无关,排除C项;材

料与有利于官员素养的提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9.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后期出现这样的繁华景象主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繁荣,没有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

,排除A项;北方经济的恢复并不能说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排除B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北魏后期北方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并非是战乱动荡,排除D项。故选C项。20.隋炀帝在都城长安之外,营建东都洛阳,以此居“天下正中”,“水运发达,足以号令中原”,随即开凿大运河,南通江都,形成长安、洛阳、江

都三都制。这些举措客观上()A.加速了建立统一政权的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经济文化互补C.取代了长安政治重心的地位D.违背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形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隋朝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的联系,

促进了跨区域经济文化互补,B项正确;隋朝本身属于统一政权,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跨区域经济文化互补,排除C项;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21.821年,

唐朝和吐蕃各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823年,双方将盟文刻石立碑(下图),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唐蕃会盟碑是A.汉和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见证B.唐朝与吐蕃完全停止纷争的标志

C.吐蕃地区归顺唐中央王朝的象征D.唐玄宗时期唐与吐蕃会盟的遗物【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藩会盟约定“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是汉和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见证,A项正确;双方并未完全停止纷争,排除B项;西藏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是在元朝的宣政院设置后,排除C项;这次会盟是在唐

穆宗长庆元年,排除D项。故选A项。22.安史之乱后,宦官立君、弑君、废君可谓肆无忌惮,如唐宪宗、唐敬宗为宦官所弑,唐昭宗为宦官所囚,险些被杀。这反映出当时A.中枢行政机制遭到严重的破坏B.专制皇权运行出现异化C.宦官掌握了朝廷的行政决策权D.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中后期宦官专权现象比较突出,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运行机制的异化,使得宦官权力出现了恶性膨胀,B项正确;材料主旨在于皇位传承,并未涉及中枢行政机制,排除A项;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宦官不

过是篡权,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23.五代时期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载:“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与材料所述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察举制B.均田制C.租庸调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进士题名”慈恩塔描述的政治制度是科举制,D项正确;察举制并非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均田制与“进士题名”等不符,排除B项;租庸调制是赋税制度,不是政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24.盛唐书法

家张旭的草书“气势磅礴、千变万化,看似无序无法,线条与结构的空间伸缩力好像自由多变,不受约束,实际上一招一式无不法度谨严、规矩方正”。这反映了当时书法A.草书成为书写主流B.反映了政治清明的特征C.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D.彰显了盛唐法度与气势【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气势磅礴、千变万化”“不受约束,实际上一招一式无不法度谨严、规矩方正”并结合所学可知,书法艺术是时代背景反映,张旭的草书具有磅礴的气势,即不受约束,也体现了严谨的法度、方正

的规矩,体现了盛唐的法度与气势,D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不能看出草书成为书写主流,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政治清明,排除B项;北宋才形成理学,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5.2022年,我国科学家发现含千金藤素

的新冠治疗新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面地不容(中药名)的块根中就含较多的千金藤素。《唐本草》中记载,地不容“主止烦热,辟瘴疠,利喉闭及痰毒”。《唐本草》在中医学上的重要地位是()A.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B.全面总结历代医药学成果C.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D.中国第一部药物学

专著【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可知主旨强调国家,结合所学可知,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C项正确;《黄帝内经》奠定

了中医的理论基础,排除A项;《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排除B项;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司马谈评价各学派时提道:“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在所从言之异路,有省

不省耳。”各家学说各有侧重,有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的,如儒家、墨家;有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事的,如法家、纵横家;有侧重于明辩逻辑的,如名家;道家主张“无为”,但其中心要义也还是“为治”。即使是哲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也都是固绕着“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汉初盛行的黄老之学来自民间,以道家思想为主,整合了阴阳、儒、法等各家,但它只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潮,没有被官方确立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形态。到汉武帝继位后,在董仲舒等儒家

信徒的辅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初步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其后几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当然被独尊的儒学,并不仅仅是先秦儒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融合先秦诸子学说的基础上,顺应的的现实而做出的思想重大发展。——摘编自张立

文《中国学术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学术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背景:生产力发展;社会动荡,政治大变革;民间私学兴起;诸侯为了富国强兵,重用人才。(2)变化:由汉初的道家思想为主,到汉武帝时期

确立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根据“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混战,社会动荡,政治大变革;根据“民间私学兴起”得出民间私学

兴起;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富国强兵,重用人才。【小问2详解】变化:根据“以道家思想为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概括得出由汉初的道家思想为主,到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影响:根据“确立

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得出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根据“奠定了其后几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得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晋时期是门阀势力高度发展和极度膨胀的时期,也是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日益被高门世族控制和垄断的时期。当九品中正制最终蜕变为世家大族的政治工

具之后,它不可避免地抛弃了先前注重德行、才能的好传统,沾染上选举注重家世、阀阅的门阀色彩。……随着中正权力日益膨胀,中央集权统治势必遭到严重削弱。——摘编自张旭华《试论西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材料二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

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选拔标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九品中正制。(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的进步性。(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的【答案】(1)标准:前期是德行才干;后期是家世门第。评

价: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2)进步性:相比以前的选官制度更加公平公正;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促进了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3)启示

:选拔人才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人才的选拔不仅要注重专业能力,而且要多方面考查;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标准:据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最终蜕变为世家大族的政治工具之后,它不可避免地抛弃了先前注重德行、才能的好传统,沾染上选举注重家世、阀阅的门阀色彩”可得出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前期是德行才干,后期是家世门第。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

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据材料一“选举注重家世、阀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

的工具,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发展;据材料一“随着中正权力日益膨胀,中央集权统治势必遭到严重削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官权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削弱了中央集权。【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的

中国。进步性:据材料“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得出相比以前的选官制度更加公平公正;据材料“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仪力的垄断”得出有

利于庶族地主参政,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据材料“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得出促进了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启示

主要总结其经验和教训,根据所学可知,选官制度最终以公开公平选拔的科举制而固定下来,可得人才选拔考试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同时结合所学,科举因为局限在八股取士而被废除,可得人才的选拔不仅要注重专业能力,而且要多方面考查,而通过英国文官制度借鉴中国的科举制

确立,可得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不断地适应时代的需求,才能不断地焕发生命力。的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3136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