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历史

PDF
  • 阅读 1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1.150 MB
  • 2024-10-2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浙江省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历史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历史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历史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1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浙江省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历史.pdf,共(6)页,1.150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a23bde8f9ca736b6ecd1b9ced20a44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6页余姚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卷命题:姜雪花审题:杨靖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考古发现,后岗三叠层的下层是以红陶和少量

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遗存,中层是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遗存,上层是以灰陶和绳纹陶为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化遗存。这一发现说明A.石器时代生产发达B.贫富分化开始产生C.氏族社会文化多元D.中华文明发展延绵2.以下关于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

遗存表述中,有误的是A.姜寨聚落遗址是大汶口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B.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C.距今约一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D.河姆渡先民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3.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翼,

东控徐淮。(见下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B.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C.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4.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时,晋国不断经营西面和北面的腹地,取得战马、铜料、食盐和兵

源,将原来是山戎、赤狄、白狄等的族群都吸纳为晋人。这一举措A.加剧民族矛盾B.背离了尊王攘夷C.利于民族交融D.导致分封制瓦解5.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来拜见孔子的人,带着十条干肉以上的薄礼。他就没有不教诲的,这一做法A.导致社会等级差别

逐渐消失B.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C.瓦解了西周的宗法礼乐制度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6.“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上善若水”应出于A.

《论语》B.《荀子》C.《墨子》D.《道德经》第2页共6页7.寓言多是带有讽喻或教训意义的故事。“守株待兔”讲述了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与该寓言反映的哲理一致的是A.法

家的变革精神B.道家的无为而治C.儒家的仁者爱人D.墨家的节俭尚贤8.东周时期“游说之风盛行,论辩之士雄起,讲演之学开辟”,形成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群星闪耀的百家争鸣时代。对其评价正确的是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③使儒学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④是社会

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

变法措施是A.重农抑商B.奖励军功C.推行县制D.奖励耕织10.在今天的这些城市中,不在古代秦帝国的疆域版图之内的是A.北京B.三亚C.成都D.洛阳11.秦朝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据此可知,

秦朝A.重视法制建设B.刑法极其严苛C.社会矛盾尖锐D.实行文化专制12.有人指出,如果秦始皇建立秦朝时仍采用前人“封建诸侯"的形式而没有进行实质上的革命,那么,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也许会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现象。其意

在说明,秦始皇A.完成统一得益于实质性的革命B.未行周制致使秦朝走向灭亡C.实行郡县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D.确立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13.某同学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这幅行政区划体系图最早出现于哪位君主在位时期A.周武王B.秦始皇C.汉高祖D.汉武帝1

4汉景帝时,朝廷把秦时17岁傅籍,即男子正式成为征发徭役对象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籍;诏令诸侯王丧葬,包括开掘墓坊、修治陵墓及送葬等事,征用民役不得超过300人。这些做法A.消除了秦朝制度影响B.促进了小农经济产生

C.削弱了诸侯割据势力D.践行了与民休息政策1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

样16.汉代《九章算术》中有“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等章节,其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A.理论性B.实用性C.复杂性D.科学性第3页共6页17.制作图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

方法。下面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图示,其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是A.蜀——吴——西晋——东晋B.蜀——吴——东晋——西晋C.吴——蜀——西晋——东晋D.吴——蜀——东晋——西晋18.《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洛阳号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

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A.士族制度在洛阳地区得到了充分发展B.因洛阳长期处于战乱,人口被迫南迁C.孝文帝迁都推动洛阳经济文化的繁荣D.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以恢复19.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

列有关某一时期政权的形势图,按政权更迭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20.隋的富有历来被史学家称道,“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也有历史记载开

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百姓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朝自恃富有而滥用民力B.隋是统一繁荣的帝国C.历史记载与隋朝实际不符D.隋过于注重藏富于国21.唐代前期,

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C.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22.

《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第4页共6页A.唐朝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的管辖B.唐朝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正式确立C.唐蕃互遣使者维持双方友好关系D.中原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具有向心力23.隋唐是中华

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下列关于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唐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②法显东渡日本传授佛法③唐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等港口城市定居④空海到日本传佛法⑤玄奘到天竺取经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③⑤D.①④⑤24.北宋初年,朝廷

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定期回驻京师。通常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A.有利于防止地方动乱的发生B.削弱了国家对军队的控制C.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D

.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25.下图为唐至南宋,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图。据此可知,当时​​​​​​​唐至南宋: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图A.北方社会经济持续衰退B.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自耕小农日益破产26.据考证,杭州小笼

包源自古代开封灌汤包,而西湖醋鱼与历史更悠久的开封糖醋鱼的做法几近相同。这一现象的发生很可能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A.赤壁之战B.澶渊之盟C.宋夏和议D.靖康之变27.两宋之际,李清照的词风发生了重大转变。前期之词,尽为闺阁之作,典丽故擅一时之胜场。

至南渡而后,子然飘零,遂一转而至凄怆,大体多苍凉之感。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受到A.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B.重文轻武理念的影响C.科举取士变化的影响D.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28.下列关于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史实表述正确

的是A.辽的建立者契丹族与女真同族B.金世宗在位时金朝进入鼎盛时期C.西夏的制度与北宋的制度保持一致D.1279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29.幅员辽阔的国土,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下列地区按照接受中国中央政府管辖先后

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新疆地区②西藏地区③岭南地区④河西走廊A.①③②④B.④①②③C.①④③②D.③④①②30.2022年9月国家文物局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成为会议亮点。从遗址中发现了古城水陆城门相关建筑

遗迹、成组码头、木质栈道、干栏建筑、沉船、大量宋元瓷片、漆木器、砖雕、植物种子等古代遗迹遗物。该遗址发现不仅实证温州港是宋元以来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商港”,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堪称近年来我国海洋考古、城市考古的重大收获。这一实例说明A.考古发现决定了历史研究

水平B.考古遗存可与文字记载相佐证C.可借助考古发现探知历史真相D.历史真相必须以考古文物的形态呈现第5页共6页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小题16分,第32小题10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3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

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古代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制度创新不仅体现在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还体现在选官制度等各方面的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

…;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先秦时期主要是“世官制”,……到

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出身,以门第为选官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

供了可能性。——据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等整理材料三唐朝中央中枢机构示意图“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

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钱穆《国史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朝制度“三个环节”的具体名称,并简述秦朝制度建立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的标志并简述其历史进步性。(6分)(3)写

出材料三中①、②、③所示机构的名称。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唐朝相制发生变化的积极作用。(6分)32.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在我国古代,为了巩固统治,历代统治者不断进行经济政策调整。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第6页共6页材料一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汉武帝)

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对实行两年休耕轮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魏书·食货志》材料三均田制度的瓦解,农民的大量逃亡,使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剥削制度愈来愈难以维持了。安史之乱

后,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

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变更制度”在经济层面的的四项具体举措。(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鼓励农耕的措施。(3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的历

史意义。(3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利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

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据《史记》《汉书》整理材料二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

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三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

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的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P58(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列举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政府

处理和吐蕃关系的措施。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国家的作用。(4分)(3)根据材料,写出▲处对应的内容。结合所学指出“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实现的制度保障,并概述元朝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6分)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