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版新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2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科普文.docx,共(9)页,23.52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a0ae5e464c6bc9622701b7133bf4ec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时作业42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科普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韩美林,写下一部现代《天书》朱东君北京的韩美林艺术馆里,有一幅书法作品占据了整面墙,足有3层楼高。其上错落排列的,字非字,画非画,更像一个个
神秘的象形符号。“这就是‘天书’,都是形、音、义不全的先秦文字。韩美林老师花了三四十年时间,从全国各地的古陶厂、博物馆、古迹、古墓、古书上收集来的。”艺术馆讲解员说。开始,韩美林只是觉得这些文字字形好看,希望“看它形,养我画”。“上世纪80年代,韩老师在香港遇到启功先生,启
功先生看到这个本子,觉得特别震撼,他鼓励韩老师一定要把这些字集结成册,拿出来让所有人去看、去传承。”讲解员说。没想到这个收集的过程漫长而艰辛,把它们都以艺术的手法在宣纸上表现出来,又极其枯燥。讲解员说,“他带着
写好的作品向国学大师季羨林先生请教,季老也不认识这些字,便说,就叫‘天书’吧。”当时已缠绵病榻的季羨林,还为韩美林题写了书名。2008年,《天书》出版,收录了差不多1.5万例古汉字字形。在韩美林看来,“天书”是“中华古文化给艺术一点‘提炼’和‘概括’的启示,撼
人精魂”。他出版《天书》不是要给古文字学者做研究,而是希望普通人能感受到视觉上舒服的美。农历猴年,中央电视台发布了春晚吉祥物“康康”,一只四肢呆板、红黄绿配色的3D猴子,马上被网友调侃为“猴赛雷”,将韩美林完全置于负面舆论
中。说起这个,韩美林倒是一下子乐了。他让助手翻出“猴赛雷”的设计原稿,“你看看,我们原来设计的小猴,漂亮吧?多好玩啊!”果真,这小猴圆滚滚的,萌萌的,脸上水墨感的红绿色与皮毛的黑色非常和谐。“中央电视台找了个学生做成3D猴子,说是我设计的,大家把我骂得厉害!
如果用我的原稿,全国人民不会骂‘猴赛雷’吧?!”我们对这只萌猴爱不释手。“那您现在还生气吗?”“不生气,随他去。”韩美林常说:“我的创作绝对没有重复。”他指着墙上的蓝印花布说:“你可能都不相信,我在南通一天半,设计了47个
花色。”创作的速度和数量背后,是天赋、更是勤奋。“我一天能工作18个小时。”他说。聊起自己的作品,韩美林的眼睛越来越亮,聊到兴起:“走,我带你们看我的构思本。”在工作台尽头,堆着58本大开本的册子。韩美林一辈子都是“画疯子”。他小时候偶然从家旁边的土地庙里摸到几本古书,就迷上了篆字,用刀在石头上、
木头上刻,刻得满手都是血口子。1949年,13岁的韩美林参了军,被分到烈士纪念塔建塔委员会的浮雕组,给艺术家们当通讯员。一天,书法家陈树亮看到了韩美林满桌子的篆文,很是赞赏,韩美林得到了莫大的鼓励。此后更是画疯
了。1955年,仅读过3个月初中的韩美林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因为备考用功过度,考完后他的眼睛竟假盲了8天。直到年事已高,每当灵感来了,韩美林还是可以白天连着黑夜画下去,经常画到进医院。准备《天书》出版的时候,他在短短几个月里,挥毫写下1万多个古文字。高强度的工作让他大拇指
和食指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手指关节发炎,裹满纱布。老友冯骥才评价说:“他每一次投入都是大战。”眼下,韩美林仍然在战斗。“八十大展”即将开幕,他要用中国国家博物馆满满8个展厅的作品,为自己庆生。等“八十大展”结束了,他也不会放
慢脚步,因为全情的、艺术的“战斗”,已经成为他生命的常态。(摘编自《环球人物》)【相关链接】①韩美林,福娃之父。这位年近八旬艺术大师,是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天才造型艺术家。韩美林设计了第一轮生肖邮票中的猪票《癸亥年》,设计了第四轮生肖邮票中的《丁酉年》鸡票。他的作品有鲜明的民
族特色。(摘自郑心仪《时隔33年,他再次成为生肖邮票的设计师》)②我教育学生就三点:第一做人,第二有生存本领,第三要对世界有所贡献。我有过一个硕士生,愣是3年都没见到她。后来她要考博士,竟然还敢要我签字。我发火了,坚决不签,根本
不承认她是我的硕士生。后来我定下一条规矩,没有2/3的时间在听我的课,我最后绝对不签字。我不能培养出“水货”让全世界笑话。(摘自许陈静《八十功名尘与土》)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韩美林用三四十年,走遍全国各地收录先秦古文字,支撑他的动力之一是“
看它形,养我画”。B.韩美林乐观豁达,面对网友调侃的“猴赛雷”事件,他淡然处之:“不生气,随他去。”C.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和《癸亥年》邮票上的小猪,体现出他的作品民族特色鲜明。D.韩美林是一个“画疯子”,备考时眼睛假盲,年事已高经常画到进医院都证明了这一点。解析:错在“
备考时”,原文为“考完后”。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启功鼓励韩美林一定要把古文字集结成册,季羡林将之命名为“天书”,还为韩美林题写了书名,这体现出两位大师对先秦古文字的喜爱。B.韩美
林认为“天书”是中华古文化给艺术一点‘提炼’和‘概括’的启示,他出版《天书》的目的是希望普通人能感受到视觉上舒服的美。C.韩美林的创作绝对没有重复,热爱创新,体现在他在南通一天半设计了47个花色,他一天工作18个小时,在工作台堆着58本大开
本的册子。D.老友冯骥才评价说:“他每一次投入都是大战”,作者评价他全情的、艺术的“战斗”已经成为他生命的常态都说明了韩美林不服老的战斗精神。解析:A项,“这体现出两位大师对先秦古文字的喜爱”无中生有。C项,“韩美
林的创作绝对没有重复”错,原文为“韩美林常说:‘我的创作绝对没有重复。’”;“工作18个小时,在工作台堆着58本大开本的册子”体现的是勤奋。D项,错在“都”和“不服老”。3.文章标题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①表层含义:韩美林搜集出版的《天书》。②深层含义:韩美林
的精神。执着精神,创新精神,勤奋精神,战斗精神。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冷冻人”苏醒前不妨思索伦理问题王钟的人体冷冻技术曾不止一次地出现在科幻片里。而中国首例本土人体冷冻手术的实施,使它高调进入公共舆论。尽管从现有的技术发展水
平看,一个人在被实施人体冷冻之后,未来能否被成功唤醒,仍然是个未知数,但这并不妨碍公众对人体冷冻真正应用予以期待。约二十年前,生物克隆技术孕育出克隆羊“多莉”,人们开始密切关注克隆人可能造成的伦理问题。今天,
人体冷冻涉及相似的伦理问题。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是:如果一个人冷冻数十年、数百年后被唤醒,那么他面对比自己年老的子孙后代,该如何称呼?如何相处?传统上以年龄为尺度的伦理秩序,将受到极大的挑战。科幻电影《太空旅客》就以人体
冷冻技术为背景,设想了可能牵涉到的伦理问题。在一艘飞往深太空的飞船上,因为冷冻机器故障,一名乘客被提前唤醒,而且无法重新进入冷冻状态,此时距离目的地星球还有几十年时间。为了排解寂寞,他唤醒了另一位女乘客。但是,在飞船上,“时间”是没有价值的,让一个人提前结束冷冻,在飞船上白白耗费
没有意义的人生,几乎是一种谋杀。在现实层面,人体冷冻仍然是大胆的设想,谁也不知道几十年后这些被冷冻的躯体能否被唤醒。但是,伦理思考应当走在技术前面,在技术成熟之后再探索新的伦理秩序,往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几百年前,殖民者踏上新大陆,对技术水平落后的土著人大
肆杀虐。这被视为理所当然。人们花了几百年时间,才初步实现了种族、文明的平等,对殖民暴行的反思才被写入历史教科书。冷冻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前面设想的代际身份认同问题,只是表象之一。更实质的问题是,经历了漫长的“休眠”,假设成功苏醒,被冷冻者能否适应新的文明和新的社会?彼时,跟他同年代生活的人要么垂
垂老矣,要么离开人世,要么也在冷冻状态中,他可能需要构建新的社会关系网。而因为技术和文明的迅速发展,他如何在新时代中生存也是个问题。如果一个清代末年的人穿越到当下,应该也会感到极大的不适吧。在人类社群关系上,“冷冻人”会不会成为异类?他们会不会被隔离,被歧视?这也是
需要审慎评估的问题。漫长的冷冻期,实质上让人实现了一趟时间旅行,但这趟时间旅行是不可逆转的。“冷冻人”既是技术的受用者,也是被技术远远甩在后边的群体。他们或许因此延长了时间尺度上的“年龄”,但并没有延长心理尺度上的年龄。他们可能要跟正常成长的人类争夺资源,进而
形成新的社会矛盾。凡技术进入应用,技术就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们社会关系的影响因素。移动社交APP改变了人们的社交姿态,见面不再是社交的唯一方式;共享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又带来了新的管理问题……从大的文明尺度看,这些人们当下热议的技
术仅仅是很小的改变,但足以让人们的社会关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么,对于像人体冷冻这样堪称改变时代的技术,难道不应该未雨绸缪,通盘考虑一切伦理挑战吗?(摘编自《科技日报》,有删改)【相关链接】201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官方网站海外网刊登
了《女作家冷冻遗体需2.8万美元50年后或将复活》一文,文中披露了重庆女作家杜虹成为中国首例“冷冻人”一事,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以及媒体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第一位被人体冷冻的人,杜虹死后,由美国医生来到中国进行冷冻处理,并将其冰冻状态下的遗体送到全球最大的冷冻人体研究机构之一的Alco
r总部。值得一提的是,遗体头部将被分离保存在-196℃的液氮环境特殊容器中。按Alcor科学家的乐观估计,50年后的科学技术也许就能让杜虹解冻头部,再造身体,也就是复活。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D)A.人体冷冻技术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我们应该未雨绸缪,通盘考虑一切伦理挑战。B.作家杜虹是我国第一位人体被冷冻的人,据科学家估计,50年后她有望被复活。C.人体冷冻技术在科学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能够实际应用,是公众期待的。D.材料中举科幻电影《太空旅客》的例子,旨在说明对于冷冻人
来说时间是没有价值的。解析:“旨在说明对于冷冻人来说时间是没有价值的”有误,科幻电影《太空旅客》以人体冷冻技术为背景,设想了可能牵涉到的伦理问题,材料中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人体冷冻技术需要伦理思考。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3分)(B)A.中国首例人体冷冻手术实施,标志着人体冷冻技术从此不单单出现在科幻片里,引起了公众热议和媒体关注。B.“多莉”的诞生曾引发了一场关于克隆人的伦理道德问题的讨论,而人体冷冻涉及相似的伦理道德问题。C.材料引用殖民者踏上新大陆后对技术水平落后的土著人
大肆杀虐的事实,意在阐述人类技术进步的重要性。D.但凡技术进入应用,就会成为影响人们社会关系的因素,足以让人们的社会关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解析:A项,这是中国首例而非世界首例,因此不能说“标志着人体冷冻技术从此不单单出现在科幻片里”。C项,曲解文意,材料中引用这一事例的目的是证明“
在技术成熟之后再探索新的伦理秩序,往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D项,材料中说“这些人们当下热议的技术仅仅是很小的改变,但足以让人们的社会关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选项扩大了范围。6.作者认为人体冷冻涉及的问题有
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①代际身份认同问题:如果一个人冷冻数十年、数百年后被唤醒,那么他面对比自己年老的子孙后代,该如何称呼?如何相处?②经历了漫长的“休眠”,假设成功苏醒,被冷冻者能否适应新的文明和新的社会?③人类社群关系问题
:“冷冻人”会不会被歧视?会不会形成新的社会矛盾?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梳理材料内容,依次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人体冷冻带来的问题。细读材料,可找到一些关键信息:第二段提到“传统上以年龄为尺度的伦理秩序,将受到极大的挑战”的代际身份认同问题;第五段提到“更实质的问题是,经历了漫长的‘休
眠’,假设成功苏醒,被冷冻者能否适应新的文明和新的社会?”;第六段提到“在人类社群关系上……需要审慎评估的问题”。将此进行整理,即可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