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疆新源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共(11)页,34.79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9dac6afa68d4d8bad6e94487f08407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30*2)1.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
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了A.全社会应相亲相爱,抵御外族B.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C.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D.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
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A.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3.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
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A.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
厚B.魏晋官僚“士族化”,仅参照等级品位因素C.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D.明清以“品位性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4.据宋史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常重
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廷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对材料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A.宋代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B.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C.宋代防止官员失
职危害民生D.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5.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
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6.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
。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做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7.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
说:“终明之世,内阁从制度意义上讲仍然不是宰相,它在编制上一直是临时的,成员严格上也都有自己的本职,入阁只是一种兼职。而且六部作为执行机关在体制上并不隶属于内阁,内阁领导他们,事实上没有法理上的依据,所以内阁和六部经常会出现摩擦。”材
料表明A.内阁职务虚设,没有任何特权B.内阁等同宰相,可以统领六部C.内阁、六部平行,实现权力制约D.内阁权大位显,却无法理依据8.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
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消灭贵族特权产生的基础B.扩大公民大会权力C.为十将军的产生布局选区D.实现村社公平公正9.色诺芬在《雅典政制》中写道:“在雅典,奴隶和
定居外邦人放肆无比,在那里,你不能打他们,奴隶也不会为你让道……我们已经建立起奴隶与自由人之间的平等、定居外邦人和公民之间的平等”。材料表明当时的雅典A.政策具备人性化的特点B.政策立足于保护奴隶的利益C.实现了公民的直接民主D.自由人和奴隶是公平平等的10.在古罗马,家庭一词既被用作与财产有关的
意义,又被用作与人有关的意义。如前者,《十二铜表法》提到“父系亲属可以有家庭”;如后者,法律提到“从这个家庭所出的”,表明法律在此处仅谈论单个的人。从中可确认的是A.罗马法认为儿子始终是父亲的财产B.成年男性是当时家庭关系的核心C.家庭中
各成员的法律地位基本平等D.个人离开家庭将失去法律的保护11.法学家尤里安《学说汇纂》记载:“如果买方发现被售奴隶有瑕疵,那么,在6个月之内,买方可以选择是提起退货之诉还是减价之诉。因为,当该瑕疵的存在致使买方不再愿意购买该奴隶时,这后一个诉讼是包括
退货在内的。”这一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A.经济立法渗透契约理念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D.奴隶的切身利益得到法律保护12.同样是古代文明的典范,罗马和希腊对待公民权的态度却大相径庭
。雅典观念中“公民”的资格是有严格限制的,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A.利于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B.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C.使罗马公民权利比
希腊更广泛D.实现了罗马疆域内公民的平等13.罗马法规定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包括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在民事诉讼中应承担陈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这表明罗马法A.遵循私法至上B.重视
诉讼程序C.注重诉讼诚信D.崇尚科学理性14.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
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A.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B.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C.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15.雅典的改革家梭伦曾留下诗作:“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
势。这反映了梭伦改革的特点A.折中色彩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全面维护贵族利益D.极力维护平民利益16.古希腊城邦建立之初所征服的本地居民,原来是依附民或农奴身份。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以及人力的缺乏,必定使他们上升到了自由民的地位。这些自由民,连同希腊本土来的新移民,构成城邦的非贵族的平
民大众。这表明A.城邦公民权利对外邦人开放B.殖民运动促成了希腊的政治共同体C.城邦民主改革加速民族认同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催生了新秩序17.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贵族然明对子产说:“何不毁乡校?”子产曰:“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孔子听说后“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
不信也”。这表明当时A.国人舆论决定国家政策B.百家争鸣成为社会共识C.儒家仁政观念深入人心D.原始民主遗存影响政治18.贾文言在比较商鞅与梭伦的“耕战思想”时说:“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故两者都重视耕战,但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上则有
所不同。”这种“不同”集中体现在A.商鞅维护皇权专制,以农为本;梭伦注重发扬民主,重视工商B.商鞅立足承认现实,渐进变革;梭伦强调打破现实,重在继承C.商鞅使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梭伦使所有平民获得公民权利D.商鞅
用“强权”重构政治秩序;梭伦以“中庸”平衡阶级利益19.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
革。其分类标准是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C.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20.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
,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21.21世纪中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段材料说的
是A.农田水利法B.募役法C.市易法D.青苗法22.史学界认为,在阿里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阿里政权的社会基础进一步扩大了,他培植起了其统治的支柱。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废除包税制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B.打击长老阶层削弱
了宗教对政治的影响C.阿里政权占有了全国大部分土地D.分配土地给王公贵族扩大了政权的基础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下列文件内容与上述历史叙述相关的
是A.“我要让国家重新恢复尊严……要让我的国民充满信心,成为世界的楷模。”B.“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达到。”C.“与其犹豫不决,待邻国开明以共兴亚洲,不如脱离其伍,与西洋文明国家共进退。”D.“摆脱了农奴制依
附关系的农民可以享有农村自由居民的各种权利。”24.日本1870年的地理教科书《舆地志略》中对比中日两国:“贵古贱今,妄自尊大,自称中华,视外国为夷狄禽兽,屡失信于外国,虽蒙其侮辱,却依然固守旧习……止步于数千年前之开化之域”;“方今我邦,朝纲一振,转为开
化之方向,国势将大为隆盛,是东洋诸国中,绝无仅有之类”。这段文字A.显示出西方文明观念影响日本B.体现出强烈的海外扩张意识C.尚未突破传统的儒学华夷观念D.客观分析了中国的旧习弊端25.有学者认为,经过明治维新后,日本从一个封建的东方农业国转变为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工业化国家,但并未完全实现“脱
亚入欧”的目标。其主要的历史依据是A.实行义务兵役制并同时组建常备军B.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并扶持高等教育C.重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D.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现代产业制度26.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
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宣传立宪保皇思想
B.主张救亡图存C.反对民主革命D.启蒙了国民觉悟27.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许多章程,例如《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资政院院章》以及《钦定宪法大纲》。这体现了A.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资产阶级开始参政议政C.西方宪政在中国的最初试验D.清朝统治基础大大加强28.1
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A.维护中国关税统一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C.“门户开放,机会均等”D.提出协定关税制度29.恩格斯说:“值得注意的
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便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由此可得正确结论是A.新教在文化政策上比天主教会更反动B.宗教和自然科学两者对立统一C.宗教改革是阻碍自然科学发展的元凶D.应理性地看待宗教改革的
影响30.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A.促进信仰自由B.巩固君主立宪C.强化专制统治D.落实《权利法案》第II卷(非选择题)31.(14分)中国古
代社会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和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
、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材料二汉之刺史、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
本地人,但他们“自辟”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郡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
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
》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6分)(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4分)3
2.(14分)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二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
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当时(1517年)还是维登堡大教堂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
门口。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除非你们
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概括王守仁(王阳明)的基本主张,马丁•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10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
合所学,概括指出王守仁和马丁•路德思想的相似之处。(4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晚清名人分类统计表政治军事实业学术艺术革命党总计江苏1531159144浙江194136244湖南112733347安徽1085427广东75219福建6333
15广西1211813满洲(东三省)22263152四川44311直隶8210湖北511310总计108855432922292--整理自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上表反映了晚清时期我国名人分布的多个规律。请概括出其中一个规律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准确.条理清
晰.论述严谨)参考答案31.(1)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形成了二元体制。(4分)(2)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地方仍有较大权力)。(6分)(3)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4分)32.(1)基本主张: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知行合一;发明本心。(4分)观点:“上帝之语”(或真理)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圣经》代表着理性,代表着思想自由。(6分)(2)相似之处:强调人的信仰的自由;敢于挑战正统(或具
有叛逆的思想),敢于批判权威;促使社会的主流思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4分)33.规律:从区域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最为密集,长江流域和东北次之,西南地区较少.原因:晚清不同地区遭到西方侵略的先后性;晚清西学东渐的地域差异;晚清近代工业发展的不平衡;晚清社会开放的区域差异;晚清近代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晚
清各地思想解放的不同.(12)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BCCACDDAABAACDADD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DCBDDDACDCC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