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福建省福州市2019年初中毕业班历史适应性练习(解析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2 页
  • 大小 578.500 KB
  • 2025-02-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福建省福州市2019年初中毕业班历史适应性练习(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福建省福州市2019年初中毕业班历史适应性练习(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福建省福州市2019年初中毕业班历史适应性练习(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福建省福州市2019年初中毕业班历史适应性练习(解析版).doc,共(22)页,578.5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91a688cf9c973627520427bb310a2f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19年福州市初中毕业班历史适应性练习(满分:100分;完卷时间:6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第Ⅰ卷(选择题60分)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

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这一情景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

。材料“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反映的正是分封制。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2.公元前356年,秦国先后推行了承认土地私有、奖

励生产和军功、建立县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产生的作用是()A.实现富国强兵B.巩固统一C.加强思想控制D.促进民族交融【答案】A【解析】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加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因此这些措施产生的作用

是实现富国强兵,所以A项正确;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公元前356年,完成统一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排除B项;商鞅变法的措施没有思想方面的,因此商鞅变法没有加强思想控制,排除C项;商鞅变法的措施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因此没有促进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A。3.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区分历史叙述与历史解

释。下列关于下图工程的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秦国在岷江上兴修的水利工程B.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修建C.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D.为秦实现统一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秦实现统一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是对都江

堰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D符合题意;ABC项都是对客观史实的叙述,属于历史叙述,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4.近代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胡适曾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孔子的主张

中,最能突出体现胡适这段评价原意的是()A.仁者爱人B.因材施教C.有教无类D.为政以德3【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

,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在此以前,由于学在官府,平民子弟无权进入官府的学校学习,孔子创办私学,才使平民子弟有机会上学。所以“有教无类”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思想。AB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性语句

“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然后分析选项内容,看哪一选项体现了教育的平等即可。5.“大秦来的魔术艺人表演非常神奇,能吞刀吐火,屠人截马。中国的雕刻绘画艺术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汉代石雕上出现了中国所没有的狮子等图

案。”以上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A.是沟通东西交通的陆上通道B.促进了东西方之间文化的交流C.加强了南北地区文化的交流D.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唯一通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大秦来的魔术艺人表演非常神奇”、“中国的雕刻绘画艺术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可知,材料反映

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文化的交流,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6.北魏孝文帝政治上采用汉制,文化上研习汉籍,提倡儒学,此举说明北魏孝文帝A.认同汉族文化B.重视为政以德C.善于创新制度D.独尊儒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北

魏孝文帝政治上采用汉制,文化上研习汉籍,提倡儒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兴4汉化的措施,说明北魏孝文帝认同汉族文化。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7.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刚初定,就修大殿,劳民伤财,唐太宗最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

见。据此说明唐太宗A.革新政治B.轻徭薄赋C.完善制度D.虚心纳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刚初定,就修大殿,劳民伤财,唐太宗最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可

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虚心纳谏。D符合题意,ABC材料均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8.表内容反映了宋代A.南方经济繁荣B.鼓励海外贸易C.都市生活丰富D.南北对峙局面【答案】A【解析】5【详解】根据表中

数据可以看出在北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仗于南方,南宋时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反映了江南的苏杭富庶,苏湖成为天下的粮仓,由此可以看出题干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9.“雍正时期,它成为皇帝发

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它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文中“它”是指A.御史大夫B.中书省C.锦衣卫D.军机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

政务的枢纽产物,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它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是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点睛】解决本题的同时注意归纳各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0.观察下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货物旧税率(%)新税率(%)棉花24.195.56棉纱13.385.56斜纹布14.925.56A.通商口岸的开放B.小农经济的破产C.纺织工业的发展D.协定关税

的影响【答案】D6【解析】【分析】【详解】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内容是: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导

致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ABC和表格信息无关,故选D。11.“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从材料可见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先进中国人主张向西方学习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人们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割去了台湾之后…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般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国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可知,这反映的是《马关

条约》签订的影响。在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同时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材料正是反映了这一现象。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12.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民主共和的真正敌人,藏匿于几千年来的思想传统,因此必须从思

想文化上冲破封建禁锢。为此,他们在中国宣传A.“自强”“求富”7B.“变者,天下之公理”C.三民主义D.民主与科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必须从思想文化上冲破封建禁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D符合

题意,A项是洋务运动的口号,B项是戊戌变法的口号,C项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13.近代中国政局动荡,下列对近代中国政权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清政府②南京国民政府③南京临时政府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①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63

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912年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1911年,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在南京建立南京临时政府。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近代中国政权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②,故B

项正确。ACD顺序错误,排除,故选B。【点睛】近代统治中国的政权分别是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14.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城市计划,决定到敌人控制力量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点。随后率领部队到达A.贺胜桥B.井冈山C.石家庄D.大别山8【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保存革命力量,放弃攻打长沙,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随后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

据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15.这次会议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B.

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

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16.周秉德(周恩来的侄女)回忆:张学良问,联蒋

抗日行吗?周恩来立刻答道,可以,只要他放弃攘外必先安内,只要他能够同意合作共同抗日,我们就能跟他联合。她回忆的是A.南昌起义B.西安事变C.重庆谈判D.万隆会议【答案】B【解析】9【详解】根据“张学良”、“只要他放弃攘外必

先安内,只要他能够同意合作共同抗日,我们就能跟他联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事变发生后,中共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

,蒋介石被迫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17.中国共产党在1937年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并表示愿意接受国民军事委员会之调配,待命出动,担任抗日之责。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促成国民革命军创建B.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C.敌后战场军事力量发展迅速D.表达和平民主建国的诚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1937年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表示愿意接受国民军事委员会之调配,待命出动,担任抗日之责”

可知,在日本全面侵华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努力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18.下面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据图判断,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10C.三大战役进行中D.渡江战役结束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三大战役的时间是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结合题干信息,1948年11月此时正值三大战役进行中,人民军队数量开始超越国民党兵力

,故C符合题意;内战爆发于1946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结合题干信息,1946年6月国民党兵力远远高于共产党的军队人数,故A不符合题意;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战略反攻开始,结合题干信息,1947年6月国民党军队人数高于共产党军队人数,

故B不符合题意;渡江战役发生在三大战役后,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被消灭,渡江战役结束后国民党统治被推翻,人民军队数量远远多于国民党军队,根据题意,故D不符合题意。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19.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

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毛泽东这一思想的会议是()A.中共“一大”B.中共“七大”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

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ABD不符合题意,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故选C。20.一位学者评论

: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尼克松作了一个让步,但它或许是达成一项和解最小的让步,11从长远来看……增进了世界和平的前景,尼克松的“让步“是指A.接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认可“求同存异”方针C.承认“一个

中国”的原则D.赞同中国加入联合国【答案】C【解析】【详解】据“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尼克松作了一个让步,但它或许是达成一项和解最小的让步,从长远来看…增进了世界和平的前景”可知,尼克松的“让步“是指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

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双方的敌对时代结束,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中美关系正常化最重要的前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21

.下表反映的是古代印度A.种姓制度B.分封制度C.法老统治D.幕府统治【答案】A12【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自上而下分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高高在上的是“婆罗门”,“吠舍”和“首陀罗”社会地位低下。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

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22.7世纪,日本仿效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的改革,史称A.大化改新B.彼得一世改革C.1861年农奴制改革D.明治维新【答案】A【解析】【详

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仿效中国隋唐制度,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因孝德天皇年号“大化”,史称“大化改新”。故公元7世纪,日本效仿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的改革,史

称大化改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点睛】注意区分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23.英国用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

,英国社会如何能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非暴力手段”是指A.召开议会B.尊克伦威尔为“护国主”C.“光荣革命”D.颁布《权利法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暴力手段”是指英国光荣革命,1688年,

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封建贵族妥协,联合发动宫廷政变,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继承王位,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限制国王权力,确定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建立起来。这一13制度的确立,为英国

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24.拿破仑对俄国的入侵曾让俄国诗人普希金非常憎恨,拿破仑去世后,普希金却将他视为对抗专制的救世主。

普希金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他认识到拿破仑的对外战争()A.稳定了法国政局B.在客观上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C.促进了工商业发展D.扩大了法国疆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所给信息“拿破仑去世后,普希金却将他视为对抗

专制的救世主”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04年,拿破仑称帝后,他多次打败反法联盟的入侵,沉重反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欧洲。故普希金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他认识到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客观上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故B

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25.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解放了农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农奴需要付出高额赎金。据此可知,改革A.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B.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C.彻底消灭农奴制D.减轻了农民负担14【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解放了农奴”、“

农奴需要付出高额赎金”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A符合题意。B项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没有彻底消灭农奴制,C不符合题意;“农奴需要付出高额赎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D不符合题意。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

合题意,故选择A。26.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他们拿起武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上述反映了明治维新的A.背景B.性质C.过程D.作用【答案】A【解

析】【详解】根据“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27.在193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活动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许诺,要用计划经济的方法克服经济危机。材料中的“计

划经济的方法”是指()A.优先发展农业生产B.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C.充分利用市场调节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指导【答案】D【解析】【详解】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来摆脱经济大危机,其在政治上的成功之处是调整和巩

固了资本主义制度,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故选D。1528.这一战,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性转折点的重要标志,“这一战”是指A.凡尔登战役B.莫斯科

战役C.斯大林格勒战役D.攻克柏林战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由此开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开

始了全线反攻。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极大地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点睛】本题易错项是A项,注意区分两次世界

大战的转折点。29.《二战秘史》结语中写道:“关于反法西斯战争,传统的观点虽然承认官方军队和抵抗运动组织的作用同时存在……但着重于强调不同力量间的协调与合作,认为邪恶轴心国家的政权被推翻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下列最能

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凡尔赛和约》签B.《九国公约》签署C.《联合国家宣言》签署D.杜鲁门主义出台【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但着重强调不同力量间的协调与合作,认为邪恶轴心国家的政权被推翻是各方共同努

力的结果.”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历史.194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美、苏、中、英等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1630.欧洲地区某一组织,其成员国用“一个声音说话”“使用统一的货币”。

该组织是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华沙条约组织C.欧洲联盟D.世界贸易组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欧洲”、“一个声音说话”“使用统一的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组织是欧盟。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

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各国逐步使用统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使欧洲由经济

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迈进。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点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使用统一的货币”可把ABD项排除。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第31题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第34题1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从1928年到1937年,苏

联连续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和以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等方式,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的初期目标,使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进入到工业化国家行列。——《高中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指出苏

联实施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领导人。(2)小历同学认为,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既显示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的优势,又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斯大林。(2)同意。理由: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可以使苏联在短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

和财力实现工业化,显示出其优势;但这种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以行政手段发展经济,否定市场和商品经济,因此又存在严重的弊端。17【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

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可以使苏联在短期内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显示出其优势;但这种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以行政手段发展经济,否定市场和商品经济,因此又存在严重的弊端。所以小历说法正确,同意其观点。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为解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

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新封的侯国归郡管辖……汉武帝时期还推行官营专卖盐铁之利和严禁私铸货币等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古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简表朝代新疆(西域)台湾西藏西设西域都护18汉元设北庭

都元帅府设澎湖巡检司设宣政院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平定准噶尔蒙古扰乱势力历代达赖、班禅经中央政府册封设驻藏大臣(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机构掌管行政事务的官职及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2)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古代

王朝对边疆管辖的方式。(4)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主流。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上述王朝能够实现巩固统一目标的原因。【答案】(1)丞相。郡县制。(2)颁布推恩令;盐铁专营;统一铸币。(3)设置机构(官职);册封

;平定叛乱。(4)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对边疆管辖。【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巩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2)根据材料二“为解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

弟作为侯国,新封的侯国归郡管辖”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推恩令,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以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

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这样削弱了地方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彻底解决王国问题。根据“汉武帝时期还推行官营专卖盐铁之利和严禁私铸货币等改革。”可知,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行的措施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3)根据材料三“设西域都护”、“平定大

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平定准噶尔蒙古扰乱势力历代达19赖、班禅经中央政府册封设驻藏大臣”等信息可知,我国古代王朝对边疆管辖的方式有设置机构(官职);册封;平定叛乱。(4)综合以上材料可知,上述王朝能够实现巩固统一目标的原因是加

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对边疆管辖。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为了“振兴中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决心用社会革命的方式,推翻“洋人的朝廷”。……辛亥革命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

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把中国历史向前推动了一大步。但它没有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任务,没有给中国带来独立、解放。——摘编自张海鹏《辛亥革命是推动中国历史大踏步前进的重要动力》材料二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材料三材料四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

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由沿海到沿江沿边,由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人们把改革开放视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20关键抉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摘自《正道沧桑》(1)据材料一,归纳“辛亥革命是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的史实依据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的理解。(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1952年和1956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发展趋势。并指出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4)据材料四

,概括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5)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国历史巨变角度总结出一个历史结论。【答案】(1)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成立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2)辛亥革没有完

成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任务,没有给中国带来独立、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实现独立自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建

设新国家;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等。(3)在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上升;私有制经济比例下降;到1956年,公有制经济占比超过私有制经济。实行三大改造,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4)逐步展开;不断扩大等。(5)坚持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是中华民族复兴的

重要保证。【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决心用社会革命的方式,推翻“洋人的朝廷””、“辛亥革命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把中国历史向前推动了一大步”等信息可知,“辛亥革命是推动中国历史前

进的重要动力”的史实依据有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成立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2)根据材料一“但它没有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任务,没有给中国带来独立、解放。”可知,辛亥革没有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

主义的任务,没有给中国带来独立、解放。而材料二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实现独立自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建设新国家;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等

。所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胜利,是辛21亥革命的继续”(3)根据材料三表格数据可知,在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上升;私有制经济比例下降;到1956年,公有制经济占比超过私有制经济。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1953-195

6年实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4)根据材料四“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由沿海到沿江沿边,由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

然决然地打开”可知,材料四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是逐步展开;不断扩大等。(5)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国历史巨变角度中可得出结论:坚持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34.材料论述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工业部门和其他非农部门转移,工厂对劳动力的需

求增大,农村生产率也迅速提高,产生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因此,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1751—1780年,离开土地的农民每10年为25,000人;1781—1790年,上升到每10年78,000人;而到了1811—1820年间

,又上升到每10年2,14,000人;在1821—1830年,更达到每10年2,670,000人。城市由于吸纳了大量移民而迅速发展,据学者估计,1780—1830年间,伦敦周围诸郡的人口共增长1,360,000人,其中迁往伦敦的移民就占其中的3/4……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为城市数量和规模的

急剧扩大提供重要的载体来源,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部分自由劳动力,从而成为英国城市化发生的必要前提,同时对于整个城市政治、文化、教育等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摘编自赵熙《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农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1)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

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珍妮机的发明。(2)【评分说明】可不拘泥于答案。观点明确且符合材料主题。运用两个史实或事例、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

。评分标准:一等观点体现主题且明确。紧扣观点,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相关知识,运用两个史实或事例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二等观点体现主题且明确。围绕观点,结合材料或所学相关知识,运用两个史实或事例进行论述,但不够周全,史论结合。条理较清楚。22三等观点体现主题且较明确。围

绕观点,仅根据材料或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论述,史论结合一般。条理不够清楚。四等观点不明确或没有体现主题,但对材料有一定理解,有自己的论述。观点明确,体现主题,但史论结合不够合理,条理不清楚。【示例】观点:人口迁移推动社会的发展。论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大,大量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

,满足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可见,人口迁移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解析】【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开始于英国,开始的标志是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的珍妮纺纱机,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2)开放题,紧扣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清晰即可,如:观点:人口迁移推动社会的发展。论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大,大量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满足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可见,人口迁移是

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