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世界古代史:世界文明的起源、发展与交流(分层练)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2 页
  • 大小 2.608 MB
  • 2024-10-1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专题09 世界古代史:世界文明的起源、发展与交流(分层练)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专题09 世界古代史:世界文明的起源、发展与交流(分层练)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专题09 世界古代史:世界文明的起源、发展与交流(分层练)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9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6.40 元
/ 4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专题09 世界古代史:世界文明的起源、发展与交流(分层练) Word版含解析.docx,共(42)页,2.60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83276a8c6996b973a7e041eb04612a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09世界古代史:世界文明的起源、发展与交流内容概览A·高考真题争满分【命题点01古代文明的产生与交流】【命题点02中古时期欧洲的发展演变】【命题点03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B·核心素养拿高分【命题点01古代文明的产生与交流】1.(2023·重庆高考·10)古印度《摩奴法典》是根据

吠陀经典和古来习惯编成的法论文献,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其中段条文称,信众“如欲获得最好的幸福,即最后解脱,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或不识吠陀的婆罗门那里”。该条文旨在()A.巩固婆罗门教地位B.革新教育体制C.打破种姓制度隔阂D.宣扬法律权威【答案】

A【解析】略2.(2023·江苏高考·11)下图是根据大流士一世时期的税单整理而成的波斯帝国各地缴税比例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波斯帝国()A.统治中心已转移至印度B.基层社会治理臻于完善C.各个地区文明孤立发展D.财政收入依赖农

业经济【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印度、两河流域、埃及三个地区的缴税比例加起来超过了波斯帝国总税额的一半,而印度、两河流域、埃及地区农业经济发达,故选D项;“已转移至印度”不合史实,大流士一世将苏萨(位于伊朗境内)、爱克巴坦那(位于伊朗境内

)、巴比伦(位于伊拉克境内)、帕赛波里斯(位于伊朗境内)作为首都,排除A项;“基层社会治理”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是税收系统相悖,排除B项;“孤立发展”不合题意、史实,波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有利于文明的交流,排除C项3.(2023·天津高考·10)在古代埃及,人们普遍将国

王视作众神的一员,也是众神的子嗣,负有修建神庙和供奉众神的职责;国王的去世也视为“升天与众神汇合”。这表明了国王的神化基于()A.宏大工程的现实需要B.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C.注重血缘的传统习俗D.广泛认同的社会意识【答案】D【解析】据材料

“人们普遍将国王视作众神的一员”可知,古代埃及普遍存在将国王视为神的观念,这种广泛认同的社会意识为国王的神化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故选D项;材料意在说明古代埃及人认为国王有修建神庙的职责,体现神化国王的思想观念,而非基于现实需要,排除A项;古代印度实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排除B项;材

料主旨是神化国王,“注重血缘的传统习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4.(2023·河北高考·11)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形成后,个人种姓地位不能变动,但低级种姓以职业集团为单位,通过传统所容许的途径,在其原种姓内形成

了一些“亚种姓”。这说明古代印度()A.中间阶层不断壮大B.等级结构日益复杂C.血缘关系逐渐弱化D.社会矛盾有所缓和【答案】B【解析】据材料“职业集团......‘亚种姓’”可知,古代印度在个人种姓制度之外,由于职业发展的需要,

从事相同或类似工作的人们形成新的“亚种姓”,细致地规定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每大种姓下面还有成百上千个“亚种姓”,这说明古代印度等级结构日益复杂,故选B项;中间阶层是现代西方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有较高的收入和可观的资产的一部分人,这与印度的种姓制度截然不同,中间阶层不断壮大的说法不符合古代印度的

国情,排除A项;据材料“个人种姓地位不能变动”可知,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下,其等级身份世代世袭不可逾越,血缘关系逐渐弱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之一即是各阶级之间界限分明,但材料未涉及各种姓之间的关系,不能得出社会矛

盾有所缓和的结论,排除D项。5.(2023·福建高考·12)史诗《吉尔伽美什》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主人公:身高十一尺有余,足长三尺,腿长七尺,髯发浓密。亚述王宫遗址出土的巨大浮雕也呈现了这般形象(见图3)。这种文本和实物的一

致性可用来()图3A.说明史诗的描写有据可依B.证实吉尔伽美什确有其人C.理解古代西亚的审美观念D.还原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答案】C【解析】史诗《吉尔伽美什》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主人公,亚述王宫遗址出土的巨大浮雕也呈现了这般形象,这说明古代西亚文化特别强调人的力量,以夸张的形象来反

映这一点,所以上述文本与实物的一致性可以用来理解古代西亚的审美观念,故选C项;《吉尔伽美什》先于亚述王宫遗址中的浮雕而存在,所以没法说明史诗的描写依据亚述王宫遗址的浮雕,排除A项;《吉尔伽美什》属于文学作品,而亚述王宫遗址出土的巨大浮

雕属于艺术作品,其形象都具有夸张性,且并不处于同一时期,所以二者并不能互证,没法得出吉尔伽美什确有其人的结论,排除B项;由“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主人公”可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中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应该不同,所以不能得出还原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的结论,排除D项。6.(2023·

;辽宁高考·11)图1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宫殿中一幅浮雕(复制品)的局部图。该图展现了亚述帝国()图1A.繁琐的宫廷礼仪B.复杂的官僚体系C.奢华的贵族生活D.丰富的物产资源【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在郁郁葱葱的葡萄藤下,国王和王后坐在高高的卧榻和座椅上,周围奴

仆环伺,乐声悠扬。花园中树木丰茂,有高大的椰枣树和松树、低矮的灌木,以及缠绕的葡萄藤蔓。国王和王后手持牛眼菊、石榴或百合花,说明王室贵族生活的奢侈,故选C项;国王和王后的形象占据了整幅画面的二分之一,他们的身形也明显大于、高于画面中的其他人物;国王横卧在高榻之上,悠然自得,王后陪同在

侧,整个身体姿态表现出对国王的敬重和恭顺;国王和王后的头部、服装、饰品的刻画无不细致,而仆从的服装仅在衣摆处刻有条纹或流苏装饰,可见材料虽然通过人物大小和服饰动作体现了仪式性,但不能体现其繁琐性,排除A项;官僚体系

指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力体系,排除B项;仅从图片信息,不能得出“丰富”的结论,排除D项。7.(2023·北京高考·11)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但一般不直接经商,往往由奴隶或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

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西塞罗说:“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这说明,在罗马共和国()①贵族因无利可图而不愿经商②占有和买卖土地是公民的权利③奴隶经商致富可获得公民权④社会的重农轻商观念比较浓厚A.

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B【解析】“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说明经商是有利可图的,贵族不愿经商是轻视商业,故①错误;据材料“(奴隶……公民)代为经营……购买土地”可知,奴隶释放后才能成为公民,才能购买土地,因此,占有和买卖

土地是公民的权利,故②正确;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并非经商致富后获得公民权,故③错误;“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说明重农轻商观念浓厚,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8.(2023·广东高考·11)图2所示历史事件(

)图2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图片中的扩张起点位于南欧地区的巴尔干半岛,经小亚细亚、埃及、西亚进入了波斯、中亚和北印度地区,最终返回巴比伦,整个路线图与亚历山大东征的

过程相吻合,由此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故选C项;阿拉伯帝国时期的阿拉伯商人将阿拉伯数字传播到世界各地,但是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中心位于阿拉伯半岛地区,排除A项;罗马帝国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但是图片并未将意大利地区包含其中,排除B项;印刷术在13、

14世纪经蒙古西征传入了西方,亚历山大东征时尚未出现印刷术,排除D项。9.(2023·湖南高考·11)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A.推动了民主

进程B.颠覆了寡头统治C.削弱了元首权力D.保留了共和因素【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元首顾问议事会讨论,罗马帝国的重大议题不是由屋大维独裁决定,延续了共和时代的政治传统,故选D项;公元前

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逐渐实行独裁统治,排除A项;元首顾问议事会是寡头政治的继续存在的表现,排除B项;元首顾问议事会有利于元首优化决策,提高效率,强化元首的权力,排除C项。10.(2023·全国高考甲卷·32)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

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A.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B.法律注意保护公民的权益C.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D.贵族对法律

的解释权扩大【答案】B【解析】由材料“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罚金已无足轻重”可知罗马法中对败诉人的罚金由重到轻,败诉方承担的败诉成本减少,进一步维护了公民利益,故选B项;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编撰的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完成,排除A项;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神权对法律事务的控制逐渐削弱,排除C项;公元前5世纪罗马成文法即《十二铜表法》诞生,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排除D项。11.(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1)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

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答案】B【解析】据材料“公元前

18世纪,西亚......‘石柱上所铭刻’”可知,此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意在宣扬君权神授和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故选B项;波斯帝国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晚期,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

A项;亚述帝国的时间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埃及地处尼罗河流域,不属于西亚地区,排除D项。12.(2022·河北高考·11)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必须接受8年的初级教育,富家子弟可继续接受约4年的中

等教育。公元前5世纪末,年满18岁公民必须接受两年以军事训练为主的教育。学习内容见表1表1年龄学习内容约6—14岁写作、音乐、体育约14—18岁音乐、讲演、几何学、天文学、修辞学、伦理学18—20岁军事训练、文学、修辞学、几何学、天文学、音乐

等上述材料表明,当时雅典()A.构建了完整的公共教育体系B.公民积极追求智慧和健康C.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现状D.重视公民综合素质的培养【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必须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教育中包含有“写作、音乐、体育

”、“讲演、几何学、天文学、修辞学、伦理学”、“军事训练、文学”等,体现了当时雅典重视对公民综合素质的培养,故选D项;公共教育体系指的是各级各类教育构成的学制,它应当具有严谨的体系和合理的结构,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两翼,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各个层次,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各个阶段,材料只涉及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接受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不能体现其构建了完整的公共教育体系,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必须接受”初级教育,反映了接受教育是雅典公民的男性

后代的义务,并非公民的“积极追求”,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伯利克里时期重视通过教育培养公民的综合素质,重视教育不能等同于忽视道德,材料不能表明当时雅典“忽视道德”,且据材料可知,接受教育是是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的义务,并非出于“追求功利”的目的,排除C项。1

3.(2022·重庆高考·11)公元前4世纪晚期,雅典城邦原有的观剧津贴被大幅削减,城邦日常开支和军费也要通过征收财产税等方式来筹集。对此,演说家伊索克拉底说:“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每个人都想享受由财富带来的荣耀

。而现在,每个人都要辩称自己并非富人,就仿佛富裕是世界上头等的罪恶一样。”上述材料反映出()A.城邦的公民精神在弱化B.富人对民主制更有信心C.富人的经济负担在减轻D.穷人被排挤出城邦事务【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

民主政治。根据材料“雅典城邦原有的观剧津贴被大幅削减,城邦日常开支和军费也要通过征收财产税等方式来筹集”以及“每个人都要辩称自己并非富人”可以得出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下降,城邦的公民精神在弱化,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富人和穷人对民主制的态

度,无法得出B项,排除。根据材料“城邦日常开支和军费也要通过征收财产税等方式来筹集”,可以得出富人的经济负担在增加,C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提及穷人被排挤出城邦事物,D项排除。14.(2021·海南高考·14)公元前272年,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被征服的意大利人没有罗马公民权,而公民权意味着占有土

地的权利和机会且具有排他性。约公元前124年,“拉丁官员法”的颁布使得意大利人在拥有本土权利的前提下,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这一转变()A.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B.有利于罗马帝国的形成C.消除了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D.标

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答案】B【解析】据题干并纲要下册第2课所学可知,意大利人获得公民权可以激发意大利人的公民热情,壮大了罗马军队,为罗马军队大肆的扩张奠定了群众基础,故选B项;“贵族与平民”不合时空,“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的是公元前5世纪中期的《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排除A项;“消除了”不合时

空,3世纪《卡拉卡拉敕令》颁布后,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才不复存在,排除C项;“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排除D项。15.(2022·辽宁高考·12)古埃及早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这些体系中的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

这体现了古埃及()A.王权的衰落B.对自然的崇拜C.文字的发展D.对科学的探索【答案】B【解析】埃及神学体系都与太阳和水有关,是因为水和太阳象征着尼罗河与阳光,它们是埃及的生命之源,在早期神学体系创立过程中展示的是对自

然的崇拜,而不是对科学的探索,故排除D项而答案选B项。神学体系创立形成是为加强王权服务的,虽然埃及象形文字很古老,但没有明确文字与神学体系的关系,故排除A.C两项。16.(2022·北京高考·11)英国学者马丁·贝尔纳在其著作《黑

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中,批判了关于希腊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提出希腊文明的源头在西亚和北非。下列希腊文明成果,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字母文字②雕刻艺术③民主政治④冶铁技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故

①正确;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故②正确;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雅典首先开创的,故③错误;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17.(2022·北京

高考·5)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答案】D【

解析】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处处有路透长安”指条条路都可以通向长安城,即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故选D项;长安城自公元前202年开始修建,而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才建立,“借

鉴”说法错误,时间不符,排除A项;“密集”说法错误,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变,且材料不涉及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状况,排除B项;路不等于商路,且材料不涉及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18.(2022·

海南高考·10)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过程。这说明()A.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

的进步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历史进程的样态D.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认同【答案】A【解析】据材料“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可知新的

历史史料的逐步多元化推动了人们对历史认知的逐步清晰、客观,故选A项;文字记载的方式具有客观性,只是人们的解读方式具有主观性,会限制历史解读的边界,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人们对历史认知的进步性,而不是世界文明本身形式上的多样性,排除C项;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史料的出现推动了历史认知的进步,而不是历史记忆的传承促进了族群的身份认同,排除D项。19.(2022·山东高考·11)图3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图3A.小麦、玉米B.玉米、水稻C.小麦、甘蔗D.水稻、甘蔗【答案】

C【解析】据图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从西亚向东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传播,黑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从南太平洋向南亚、东亚、非洲、欧洲等地传播,所以两种作物是小麦(西亚)、甘蔗(南太平洋新几内亚

群岛),故选C项;玉米原产于美洲,图中美洲是传入地,排除A项;玉米原产于美洲,水稻原产于中国,图中美洲、中国是传入地,排除B项;水稻原产于中国,图中中国是传入地,排除D项。20.(2022·湖北高考·11)在雅典城邦,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公

元前5世纪中期,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表明()A.贵族对村民有庇护义务B.公民责任意识衰落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D.理性精神逐渐消解【答案】C【解析】据材料“用大量家财……政治上的支持”可知,用钱可以获得政治

支持,这对没钱的公民来说是不公平的,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故选C项;贵族资助村民是为获得政治上的支持,不是其义务,排除A项;公民参与政治就是责任意识的体现,“衰落”说法错误,排除B项;理性精神指具有理性精神的公民在利益平衡和价值选择以及重大事件面前,能够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不被个

人情绪和偏见所左右,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21.(2021·辽宁高考·11)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希腊地震不断发生,有时还引起海啸。时人认为这是神灵的警示,修昔底德则认为地震不过是巧合的自然现象,而海啸是由地震吸引海水离开海岸,海水回冲后产生的水灾。据此可知

,修昔底德()A.具有理性精神B.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C.集文化之大成D.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答案】A【解析】据材料“修昔底德则认为地震不过是巧合的自然现象……水灾”可知,修昔底德则认为地震是自然现象,海啸由地震引起,这说明其具有理性精神,故选A项;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与“地震……水

灾”不符,排除B项;集文化之大成与“地震……水灾”不符,排除C项;朴素唯物主义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的物质基础,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22.(2022·全国高考甲卷·32)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

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B.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C.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

及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答案】D【解析】由材料“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可知梭伦通过朗诵诗歌鼓动民众,主站派的统帅在战前战中说服雅典人,他们都是为了获取民众的支持,说明雅典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直接决定城邦事务,故选D项;材料中梭伦和

统帅都要获得民众支持,说明领袖人物需要服从公民大会的安排,没有具备“绝对权威”,排除A项;“融洽”表述不符合雅典社会史实,梭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且材料中没有涉及平民与贵族间的关系,排除B项;“普

及”表述过于绝对,且梭伦和统帅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排除C项。23.(2022·湖南高考·11)伯利克里在担任雅典首席将军期间,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同时又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

捐献的义务,诸如战船捐、使团捐及合唱捐等。这种政策()A.使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B.致力于防范富人垄断政治权力C.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D.着眼于缩小公民间的贫富差距【答案】C【解析】“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是保证普通公民没有后顾之忧地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而

“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诸如战船捐、使团捐及合唱捐等”则有助于公共活动的进行,所以上述政策有利于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C项;题干所示的政策是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当时雅典民主政治已经发展到黄金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确立是在克利斯提尼时期,二者时间上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的

“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诸如战船捐、使团捐及合唱捐等”使得富裕公民承担了更多的公共义务,这不是防范富人垄断政治权力,而是鼓励和倡导其更多地参与民主政治,排除B项;题干中对普通公民和富裕公民的不同政策都是为了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是着眼于缩小公民间的贫富差距,排除D项。24.(2021

·重庆高考·10)公元前5世纪,尤其是希波战争后期,雅典水军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取代贵族掌握的重装步兵成为战争依靠的主力。城邦中更多的穷人和普通人担任起舵手、下级军官和修理船只的工匠等。上述情况导致()A.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B.水军作战模式取代重装步兵作

战模式C.下层平民政治影响力提升D.按照血缘划分公民等级的原则被打破【答案】C【解析】由材料“逐渐取代贵族掌握的重装步兵成为战争依靠的主力”、“更多的穷人和普通人担任起舵手、下级军官和修理船只的工匠等”可知梭伦改革

的财产等级制下参加重装步兵的成员都是比较富裕的公民,而随着对外扩张的发展,由下层平民组成的水军规模发展壮大,并成为城邦主要的军事力量,进而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影响力,故选C项;下层平民对城邦的作用增大是社会贫富差距缩小的体现

,排除A项;“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雅典的公民等级按照财产划分,而非血缘划分,排除D项。25.(2021·河北高考·11)在古罗马城市建设中,水道占有重要地位,相关立法较多。就公共下水道的管理而言,裁判官告示规定:“你让人在公共

下水道中所做的施工或堆放的物,由此使其使用状况恶化或将变得恶化的,你要恢复原状。就不得进行这样的施工和这样地堆放物,我也要发布令状。”这说明()A.水道管理服从裁判官个人意愿B.国家治理实践丰富了罗马法C.私法规则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D.官员从政行为依法得到规范【答案】B【解析】

据材料“在公共下水道中所做的施工……恶化的”可知,对水道的严格立法,可以有效地保护公共环境,预防疾病传播,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体现了罗马法的务实精神,丰富了罗马法内容,故选B项;材料强调裁判官告示对公共下水道管理的规定,是国家的意愿,而非

个人意愿,排除A项;私法主要是指调整普通公民、组织之间关系的法律,而材料强调的是公共卫生立法,排除C项;官员从政行为与“在公共下水道中所做的施工……发布令状”不符,排除D项。26.(2021·福建高考

·11)据古罗马史书记载,公元前5世纪,三名罗马使者被派去雅典以熟悉其制度和风俗,并了解其他希腊城邦的法律。他们抄录了《梭伦法》,回国后参与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这一记载反映了()A.希腊各城邦文化的优越B.罗马法的包容特征C.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D.十二铜表法的来源【答案】C【解

析】据材料“抄录了《梭伦法》,回国后参与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可知罗马使者学习希腊文化并运用于罗马,体现出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对比,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罗马使者学习希腊文化,未提及罗马法特征,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来源

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排除D项。27.(2021·湖北高考·11)在苏格拉底看来,城邦最需要的是织工、农民、鞋匠和建筑工人;在这些人仍不能使城邦自给自足的时候,还需增加冶工、牧人、商人和小贩,这种设想蕴含着()A.专制主义理念B.自由主义精神C.法律至上原则D.小国寡

民情结【答案】D【解析】苏格拉底认为城邦人们的分工是为了满足城邦的自给自足,即这种设想蕴含着小国寡民情结,故选D项;专制主义是专制君主在全国范围内居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独揽国家一切大权,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自由主义指个人本位主义,将个人自由置于

最优先地位,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法律至上指法律是最高的权威,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28.(2023·福建高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北宋时,官府采用方田法进行较大规模的土

地清查,以厘定田税,并写入户帖。南宋时,两浙地区开始推行经界法,规定由农户自行丈量土地,依照固定格式绘出“田之形状及其亩步四至”的田形图,并载明土地来源情况,呈报官府检核。南宋政府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砧基簿,构成了私有土地产权登记册。明清的鱼鳞图册,即源于此。——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

料二11世纪中期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后,派专员对各级封臣和自由人的土地、财产、收入进行核查和登记。在教士、郡长、佃户等作证下,专员向当事人询问土地的归属、大小和庄园各类财产数额,并将调查结果登记造册。该登记册为国王提供了征税和下派封建义务的依据。12世纪起,英格兰封建庄园效仿威廉时期的做法

,定期清查庄园土地和财产,并登记造册。这一做法为中世纪英格兰封建庄园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据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等(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格兰土地清查的不同之处。(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格兰以清查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

对各自历史进程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土地管理所体现的国家治理理念。(4分)【答案】(24分)(1)清查目的;清查的主导机构;参与清查的人员构成;清查对象;清查方式;清查内容。(12分)(2)古代中国:巩固王朝统

治;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中世纪英格兰:为英格兰王权加强奠定基础;为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这一发展构成了英国社会变革的前提。(8分)(3)以农为本;因地制宜;要在中央。(4分)【解析】(1)据材料一“厘定田税”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

国古代土地清查的目的是征收土地税,据材料二“为国王提供了征税和下派封建义务的依据”等可知,中世纪英格兰土地清查的目的是为国王提供征税和下派封建义务的依据;据材料一“官府……土地清查”“南宋政府”等可知,古代中国土地清查由政府主导,据

材料二“诺曼底公爵”“封建庄园”等可知,中世纪英格兰土地清查由诺曼底公爵主导、12世纪起由封建庄园主导,二者清查的主导机构不同;据材料一“官府……土地清查”“农户自行丈量土地”“呈报官府检核”等可知,古代中国土地清查由官府、农户配合完成,据材料二“派专员”“教士、郡长、佃户”等可知,中世纪英格

兰土地清查的人员包括专员、教士、郡长、佃户等组成,二者清查的人员构成不同;据材料一“农户”和材料二“各级封臣和自由人的”“封建庄园”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二者清查对象不同,中国古代清查农户及地主土地,中世纪英

格兰清查封臣、自由人及封建庄园土地;据材料一“规定由农户自行丈量土地”“呈报官府检核”等可知,中国古代土地清查方式是农民自行丈量再由官府检核,据材料二“派专员……进行核查和登记”“在教士、郡长、佃户等作证下”“向当事人询问”等可知,中世纪英格兰清查方式是专员核查登

记,教士、郡长、佃户作证下,再向当事人询问后登记造册,二者清查方式不同;据材料一“土地清查”等可知,中国古代清查内容主要是土地,据材料二“土地、财产、收入”“土地的归属、大小和庄园各类财产数额”等可知,

中世纪英格兰清查的内容包括土地、财产、收入等,二者清查内容不同。(2)据材料一“厘定田税”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清查土地作为赋税征收的依据,保障封建政府税收来源,巩固封建统治,并且土地管理制度在传承中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

基础。据材料二“为国王提供了征税和下派封建义务的依据”“为中世纪英格兰封建庄园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英格兰的土地清查为国王提供了征税和下派封建义务的依据,强化了王权,封建庄园仿效威廉时期清查庄园土地和财产,为封建庄园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中古后期英格兰社会转型奠定基础。(3)

据材料一“官府……土地清查”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土地管理制度体现中央集权;据材料一“厘定田税”等可知,体现小农经济主导的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发展理念;据材料一“北宋时……南宋……明清”等并结合所学可知

,中国古代土地管理制度体现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理念。29.(2023·湖南高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史

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史料三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

致。材料二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

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30~16世纪,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31~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32世纪中期,美国葡葡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33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34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

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10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葡萄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

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答案】(18分)(1)史料一和史料二是文献史料,史料三是实物史料。史料一描述了古代葡萄酒对工人的重要性,将其比喻为流淌的河,表明在古代社会,葡萄酒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作用。从中可以推断古代葡萄酒在

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从史料二可以推断出古代社会对于酒的管理和监管力度较大,并表明葡萄酒因其重要性而受到法律规范。史料三表明古代土耳其一带存在早期的葡萄酒生产,并且其制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这一发现推断出古代葡萄酒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

0~5800年。三则史料揭示了葡萄酒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古代社会对于葡萄酒的管理和制作技术的发展。这些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葡萄酒的历史和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2)论题:葡萄酒的传播与其历史变迁。葡萄酒的历史可以从公元前3000年前后开始追溯,从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

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逐渐传播到地中海西岸,最后传入中国。在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人将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史料表明葡萄酒的传播不仅限于欧洲地区,也扩展到

了其他大陆和国家。在19世纪,美国葡萄酒种植业和酿造业迅速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同时,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强调了葡萄酒的产地和质量。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这一现象表明葡萄酒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受欢迎的饮

品,并且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综上所述,葡萄酒的传播与其历史变迁息息相关。葡萄酒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传播,不仅反映了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交流和融合的重要表现。【解析】(1)首先,区分

三则史料的史料类型。据材料一“《吉尔伽美什》”“《汉谟拉比法典》”得出史料一和史料二是文献史料;据材料一“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得出史料三是实物史料。第二,据材料一史料内容并结合

所学进行推断解释。据材料一“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得出史料一描述了古代葡萄酒对工人的重要性,将其比喻为流淌的河,表明在古代社会,葡萄酒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作用,从中可以推断古代葡萄酒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据材料一“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

刑”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得出从史料二可以推断出古代社会对于酒的管理和监管力度较大,并表明葡萄酒因其重要性而受到法律规范。据材料一中发现其(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并结合所

学知识推断得出史料三表明古代土耳其一带存在早期的葡萄酒生产,并且其制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这一发现推断出古代葡萄酒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5800年。第三,对三则史料关于葡萄酒的地位、影响力做一个归纳升华得出三

则史料揭示了葡萄酒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古代社会对于葡萄酒的管理和制作技术的发展。这些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葡萄酒的历史和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2)第一小问论题,据材料二从公元前3000年至今,葡萄酒

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泛,葡萄酒法规推广得出论题—葡萄酒的传播与其历史变迁。第二小问阐述,将材料二葡萄酒的传播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并结合所学分析葡萄酒的传播与其历史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最后简

明扼要地总结升华得出综上所述,葡萄酒的传播与其历史变迁息息相关。葡萄酒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传播,不仅反映了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交流和融合的重要表现。30.(2022·海南高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唐代长安城平面图君士坦丁堡平面图(5—6世纪)(1)根据材料,指出两城在城市功能上的相同点和在城市布局上的不同点。(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答案】(14分)(1)城市功能相同点:都兼具政治管理

、商业贸易、军事防卫、居民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等功能。城市布局不同点:唐代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布局方正、讲究对称、功能分明、形制统一;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布局沿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Y”形。(2)原因:政治制

度:唐代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突出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继承罗马帝国政治制度,强调公民权利。军事防卫:长安城地理位置相对安全,更侧重城市规划布局;君士坦丁堡更侧重军事防卫。经济发展:唐代生产力发展,商业经济繁荣;君士坦丁堡是欧亚海

陆交通枢纽,商业发达。思想文化:唐代强调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信奉基督教。地势地形: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城市建设;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山丘之上,紧邻海峡,建设用地相对较少。【解

析】(1)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图片信息,“勤政务本楼”“元老院”说明两城都具有政治管理功能;“东市”“西市”“狄奥多广场”说明两城都具有商业贸易职能;两座城池都有明确的城郭说明两城都具有军事防卫职能;“小儿坊”“宙克西普斯浴室”“蓄水池”说明

两城都有明显的生活设施,说明两城都存在居民生产生活;“光明寺”“布拉彻奈教堂”说明两城都存在宗教活动功能。第二小问不同点,“东市”“西市”“永福坊”说明长安城实行坊市制,而且唐朝长安城形状方正、街道分布呈棋盘状,以太极宫和明德门为中心对称分布,不同的功能区规划严整,坊和市的分布、形制、大小统

一规划;君士坦丁堡平面图中的广场、宫殿、元老院、蓄水池和教堂均沿着城市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出“Y”形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分布的特点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军事防卫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首先,政治上,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皇权至上,所以国家对政治中心的规划

严谨、统一,实行对称分布,体现皇权至高无上,而君士坦丁堡继承了古罗马的公民制度,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国家对城市规划的干预比较少,广场分布比较多;其次,军事防卫上,长安城地处关中地区,毗邻黄土高原和秦岭,地理位置比较安

全,所以国家更重视城市内部的规划布局,而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的交界地带,毗邻土耳其海峡,军事战略地位突出,所以城市侧重于军事防卫,城市功能区分布受到城墙分布的影响;然后,经济上,唐代商品经济繁荣,所以国家对城

市街道和商业区规划严整,利于商品交易,而君士坦丁堡是欧亚海陆交通枢纽,所以城市道路交通发达,便于商品交易;再次,思想上,中国古代盛行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皇权至上的思想,所以唐代长安城呈四方形,对称分布,宫城坐北朝南,凸显皇权至上,而东罗马帝国以基督教为国教,所以君士坦丁堡

有着教堂分布;最后,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比较平坦,所以整体上城市规划严整、紧凑,有利于城市建设和统一管理,而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山丘之上,紧邻土耳其海峡,适合城市建设用地比较少,所以城市功能分区比较不均衡,大多集中在山丘平坦地区。【命题点02中古时期欧洲的发展演

变】1.(2023·天津高考·11)伊凡四世登基之初,有人向他进献的书籍记载了奥斯曼帝国征服拜占庭的情况。书中说由于拜占庭贵族们的自私和对国家不忠,使得皇帝无法抵抗入侵;奥斯曼君主则按照功勋而非血统选拔官员和将领,并采取严厉的手段立威施政。伊凡四世执政措施中,集中体现上

述内容的是()A.创立中央行政部门B.没收教会所有土地C.实行特辖领地制度D.打开国门学习西方【答案】C【解析】据题干“贵族们的自私和对国家不忠”、“按照功勋……立威施政”可知,该书认为奥斯曼君主按功勋而非血统选拔官员和将领,拜占庭贵族们自私和对国家不忠导致奥

斯曼帝国征服拜占庭,结合所学知识,特辖领地制是伊凡四世在位时推行的一项打压大贵族,加强君权的措施,与材料信息相符,故选C项;据材料“拜占庭贵族们的自私和对国家不忠”可知,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与“创立中央行政部门”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伊凡主张没收

教会土地,但遭到教会势力的坚决反对,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伊凡四世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但并不能解决当时面临的“拜占庭贵族们的自私和对国家不忠”的问题,排除D2.(2023·河北高考·12)中世纪中期,随着受教育群体扩大、王室司法行政书面化,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

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这表明,当时英国()A.王权得以持续强化B.基层治理趋于规范C.农奴的依附性减弱D.世俗学校广泛设立【答案】B【解析】据材料“庄园管理......书面文件......地籍册”可知,中世纪中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英国社会基本

政治单位的庄园,其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证明了基层治理趋于规范,故选B项;王权强化是对中央集权的推动,但封君封臣制度之下,王权不能直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王权得以持续强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农奴依附性的弱化需要对应

的社会结构转化和人身自由的提高,庄园管理的书面化并不能直接推导出农奴依附性的减弱,排除C项;书面化的管理是庄园管理的制度化体现,不等于世俗学校的广泛设立,这两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3.(2023·福建高考·13

)研究显示,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从未认为自己是“拜占庭人”,而以“罗马人”自称;他们自视为罗马帝国皇帝,延续着罗马帝国的统治。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拜占庭帝国()A.继承罗马帝国的版图B.改变希腊正教的传统信仰C.深受罗马文化的影响D.复制罗马帝国的政

治制度【答案】C【解析】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以“罗马人”自称,他们自视为罗马帝国皇帝,延续着罗马帝国的统治,这说明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具有很多罗马帝国的特征,是深受罗马文化影响的表现,故选C项;罗马帝国39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拜占庭帝国是其中的东罗马帝国,所以它继承了罗马

帝国的东部,而不是整个罗马帝国的版图,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拜占庭帝国深受罗马文化影响而自称“罗马人”,其宗教信仰是基督教分裂后的东正教,与希腊正教无关,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认为自己的统治在延续罗马帝国的统治,但并未复制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D项的说法不符合史

实,排除D项。4.(2023·辽宁高考·12)中古时期,西欧司法审判中盛行“决斗裁判”和“神意裁判”。11世纪初,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城市中的商人开始选出仲裁人,并依据“萌芽性的商法”进行审判,逐渐形成了市民法庭。这

反映出()A.城市崛起促进王权加强B.自由主义打破封建束缚C.新兴阶层冲击教会特权D.商业发展推动司法进步【答案】D【解析】据材料“萌芽性的商法”“市民法庭”可知,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

司法审判中由原来盛行的“决斗裁判”和“神意裁判”,转变为依据“萌芽性的商法”进行审判,且逐渐形成了市民法庭,这反映了商业发展推动司法进步,故选D项;“商人开始选出仲裁人……市民法庭”说明商业发展推动司法进步,与城市崛起促

进王权加强无关,排除A项;自由主义追求维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以及透明地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决斗裁判”指以双方当事人按法定程序进行决斗的胜负来判决的制度,“神意裁判”源于日耳曼人的原始审判法,采用的

方法很多,如令犯人将手臂伸入沸腾的热水中;或令犯人从灼热的铁上或从其它灼热物体上走过。若一个人经历这类神意裁判之后,没有受伤或伤后经过一段时间不治自愈,则证明此人无罪,与教会特权无关,排除C项。5.(2023·北京高考·12)中世纪德意志自治城市科隆是商业和手工业重镇,行会众多。1413年,

该城最高行政机构市政会议讨论决定,永远禁止制造和使用纺丝搓丝机,理由是它会让该城许多丝织业从业者断了生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该决议不需要封建领主批准②工人通过罢工阻止新机器的引进③行会有效保护了成员的经济利益④

该决议重创了机器大工业生产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A【解析】“该城最高行政机构市政会议讨论决定”说明自治城市科隆拥有一定的特权,该决议不需要封建领主批准,故①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以市政命令的形式阻止制造和使用新

机器,而非工人罢工,故②错误;“该城许多丝织业从业者断了生路”说明行会禁止制造和使用纺丝搓丝机,有利于保护成员的经济利益,故③正确;机器大工业生产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

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6.(2023·山东高考·10)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图3可知,人类文明交往()图3A.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B.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C.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D.重塑了民

族文化的内核【答案】A【解析】据题干图片可知,亚述宫殿门、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在形制上具有相似之处,这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进而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融合,故选A项;题干图片仅是述及亚述、安息、罗马在拱门形制上具有相似之处,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区域文化的“统一”,排除B项;亚

述、安息、罗马在拱门形制上具有相似之处,仅能够说明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现象,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改变了”世界文化中心的分布,排除C项;拱门形制是民族文化的表现之一,但是仅依据图片并不能得出“重塑”的结论,排除D项。7.(2023·湖北高考·12)13世纪

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无独有偶,《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A.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B.庄园农产品获

利丰厚C.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D.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答案】C【解析】;13世纪英国的封建庄园并未崩溃,排除A项;材料仅只强调寻求农产品的价格最大化,并不能表现真的能依此获利,不能得出获利丰厚的结论,排除B项;圈地运动是英国15世纪至19世纪的土

地变革运动,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8.(2023·湖北高考·11)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史实是()A.罗马帝国一分

为二B.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C.颁布第一部成文法D.征服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答案】D【解析】由材料“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可知这位罗马帝国统治者力图恢复往日罗马帝国荣耀,可知发生在罗马帝国分

裂以后,同时该罗马帝国皇帝对法律贡献大,据此可以推断这位罗马帝国皇帝是查士丁尼,结合所学,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罗马占领北非和意大利,故选D项;罗马帝国一分为二是在查士丁尼之前,排除A项;东罗马帝国都城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排除B项;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而且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与材料时间

信息不符,排除C项。9.(2023·广东高考·12)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B.体

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答案】B【解析】据材料“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可知加冕宪章明确规定了王权与贵族之间的权限关系,对王权的权力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体现了有限王权的观念,故选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的时间是在光

荣革命之后,当时的英国依然处于封建专制时代,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加冕宪章实际上对王权、教会和贵族的权限进行了清晰的界定,有利于规范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客观上有利于缓和王权与教会的矛盾,排除C项;加冕宪章只能一定程度上减轻王权对市民阶层利益的侵犯,

但是无法保证贵族和教会对市民阶层利益的侵犯,排除D项。10.(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2)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

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A.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B.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C.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答案】D【解析】据材料“拜占庭人......不具备......失去意义”可

知,体现了拜占庭皇帝失去“统治全人类”的能力,这反映了拜占庭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是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是16世纪中叶才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这与13世纪的拜占庭皇帝失去统治力量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是14—15世纪,这与题中拜占庭帝国衰落的时间和主旨均不相符,排除C项。11.(2022·辽宁高考·13)图2为11~14世纪法兰西卡佩王

朝时期的王室领地示意图。图2该图中领地变化体现出法兰西()A.民族国家形成B.封建社会衰落C.诸侯势力扩大D.王权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地图中显示的信息是卡佩王朝时期领地的不断扩大信息,图例中特别明确自腓力·奥古斯都之后都是新“获得”的领地。这反映的史实就是:中古中后期,法兰西

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扩大王室领地,逐步强化王权的趋势。法兰西王室扩张过程建立在打击削弱各地封建主即诸侯势力的基础上,因此C项错误;在10—13世纪,是西欧城市迅速兴起发展的过程,其封

建社会处于稳定上升时期,故排除B项;西欧各王国的形成与王权的强化是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基础,一般认为到15世纪后期教会与世俗世界的分离,政治权力日益集中于国王,逐渐形成绝对主义君主统治,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所以排除A项。12.(2022·北京高考·12)英

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

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议会下院由骑士和城市市民组成,单独议事,一定程度上支持国王,即城市市民是国

王联合的重要对象,故选C项;14世纪,议会取得批准征税、进行立法等重要权力,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增加新税,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排除B项;英国下议院的成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议会,而且当时的贵族议会并未掌握国家行政权,排除D项。13.(2022·

海南高考·11)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C.呈现

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答案】D【解析】据材料“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可知中世纪一些城市允许庄园居民恢复人身自由,有利于加速庄园经济的解体,为城市自治经济的兴起奠定法律基础,故选D项;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领主与骑士之间,排

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西欧封建庄园晚期逐步解体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王权与领主、市民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王权加强的趋势,排除C项。14.(2022·山东高考·10)图2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A.推动城市崛起B.加强国王权力C

.建立民族国家D.发展庄园经济【答案】B【解析】路易六世支持城市公社,有利于推动城市工商业发展、缓和与城市市民阶层的矛盾,并获得工商业阶层的支持;御前会议吸收忠于国王的中下层力量,有利于扩大其统治基础;让儿子娶公爵女继承人为妻加强控制一些领土,有利于增强国王力量,即这些举措都

有利于加强王权,故选B项;10—11世纪,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民族国家指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具有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以及统一的民族文化的、由本国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主权国家,与材料主旨不符,且王权加强

为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排除C项;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生产单位,发展庄园经济不利于加强王权,与材料举措无关,排除D项。15.(2022·天津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绘画中的“透视法”,最基本的视觉效果是近大远小。(见图

一)图一:利用透视法画出的铁轨与车站远古时期人们还没有掌握透视法。绘画以记录内容为主,景物无论大小远近,并排放置。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完成了从无到萌发的转折。有的画作已能看出一定的透视效果。这符合古典时

代崇尚“真实”的思想与风气。欧几里得的《光学》和托勒密的研究,为绘画透视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中古大部分时期,又几乎看不到透视法的运用了。画作主要服务于表现宗教故事或传达宗教信仰。可见,绘画艺术的发展不仅是技艺发

展史,也是观念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史。14—17世纪,在欧洲画坛上,透视法转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前人光学研究成果和艺术家实践经验基础上,意大利的阿尔贝蒂把定点透视理论纳入“绘画三要素”。随后越来越多的画作追求呈现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和自然感,融透视表现方法与人文主义精神为一体。(

见图二)图二:拉斐尔《雅典学院》35—19世纪,透视法仍然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尊崇,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绘画还原现实的任务逐渐让位于照相机。此后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念的绘画流派,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1)绘画

透视法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四次转折,任选其中的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2)通过《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一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哪些写作“小史”的方法。【答案】(20分)(1)背景:①从没有透视法到透视法的

萌发:古代希腊众多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古希腊哲学家倡导用理性认识和解释世界;几何学达到较高水平;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②从透视法的萌发到基本弃之不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中古时期的欧洲实行封建制度;教会在中古西欧势力强大,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束缚

人性;教会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为其所用。③从透视法基本弃之不用到在欧洲蓬勃发展: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文艺复兴兴起;人文主义以人为核心,崇尚理性;科学革命

。④运用透视法的画派与其他画派并行发展: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照相机的出现;新的艺术思潮出现。(2)方法:唯物史观的指导;围绕一个历史事物展开;特定的历史时空定位,时序

清晰,前后关联紧密;历史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相对完整,逻辑清晰;史实具体,史论结合;结构合理,语言简洁流畅。图文配合。【解析】(1)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表现在考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两次转折去思考作答。具体的思路是先根

据材料得出四次转折的时间和基本内容,然后结合所学相关的史实来分析其背景。如果选择第一次转折,从材料中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完成了从无到萌发的转折”可得,转折指的是从没有透视法到透视法的萌

发,然后结合所学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相关史实可以得出,时代背景是古代希腊众多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具体到思想文化发展角度来说,由材料中的“欧几里得的《光学》和托勒密的研究,为绘画透视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所学可得,古希腊哲学家倡导用理性认识和解释世界,几何学达到较高水平;从古罗马角

度思考,即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若选择第二次转折,由材料中的“在中古大部分时期,又几乎看不到透视法的运用了”可得,转折指的是从透视法的萌发到基本弃之不用,结合所学中世纪的史实,可以从政治、思想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思

想上,由材料中的“画作主要服务于表现宗教故事或传达宗教信仰”并结合所学可得,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政治上,中古时期的欧洲实行封建制度且教会在中古西欧势力强大,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束缚人性;文化上,教会一

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为其所用。如果选择第三次转折,由材料中的“14—17世纪,在欧洲画坛上,透视法转入蓬勃发展时期”可得,转折指的是从透视法基本弃之不用到在欧洲蓬勃发展,结合所学14—17世纪的史实可以从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经济上,欧洲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文化上,由材料中的“在前人光学研究成果和艺术家实践经验基础上”并结合所学可得,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思想上,由材料中的“呈现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和自然感,融透视表现方法与人文主义精神为一体”及所学知识可得,文

艺复兴兴起且人文主义以人为核心,崇尚理性;科学上,科学革命逐步兴起。若选择第四次转折,由材料中的“18—19世纪,透视法仍然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尊崇,不断丰富和发展”、“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念的绘画流派”可得,转折指的是运用透视法的画派与其他画派并行发展,结合18—19世纪的相关史实从

思想文化、经济和科技、艺术发展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思想上,启蒙运动;经济上,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认识;科技方面,由材料中的“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绘画还原现实的任务逐渐让位于照相机”可得

,科学技术发展,照相机的出现;艺术上,由材料中的“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念的绘画流派,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可得,新的艺术思潮出现。(2)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短文和所学知识,从指导思想、主题及其时空定位、具体内容、材料要求和结构、语言以及形式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历史

小文章一定会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主题一般围绕一个历史事物展开;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居于一定的时空背景之下,所以需要特定的历史时空定位,时序清晰,前后关联紧密;从具体内容来说,历史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相

对完整,逻辑清晰;从材料要求来说,应该做到史实具体,史论结合;从结构、语言和形式看,这篇小文具有的特征也是方法之一,即结构合理,语言简洁流畅;图文配合。16.(2022·山东高考·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

料地图上的文明史图6——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图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概括指出图6、图7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10分)(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850年前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地图,

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6分)【答案】(16分)(1)图6:从早期人类文明多元、独立发展的角度作答;从人类文明由分散逐步走向区域性联系的角度作答;从扩张战争、人口迁徙、商贸活动是文明交流和联系的途径角度作答。图7:从以农业文明的视角看人类文明发展的

角度作答;从人类文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作答。(2)设计:层次1:主题设计不够恰当,只与当时人类文明发展有一定联系;层次2:主题设计比较恰当,能反映当时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趋势和特征;层次3:主题设计恰当、准确,反映人类文明整体特征

,并有进一步的介绍。理由:层次1:说明比较宽泛,与主题联系不够密切;层次2:说明与主题相符合,叙述比较合理;层次3:说明契合主题,叙述完整、充分,表述准确【解析】(1)图6:据图6“亚非欧古代文明的发展(公元前4千年代——公

元5世纪)”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早期人类文明多元、基本独立发展;据图6“航海路线”“马其顿东征路线”结合所学得出人类文明由分散逐步走向区域性联系;据图6“马其顿东征路线”航海路线”“张骞通西域路线

”结合所学得出扩张战争、人口迁徙、商贸活动是文明交流和联系的途径。图7:据图7“1500年前后的世界文化区”中的图例“食物采集者”“原始农业”“先进农业”结合所学可从从以农业文明的视角看人类文明发展、人类文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作答。(2)设计:整体呈现世界7大洲和4大洋位置,

航海路线、经济交流和人口流动方向等以西欧为中心向世界各地扩展;经济交流线路上标清工业制成品和原料;欧美地区图例设置为工业文明区,亚、非、拉美设置为农耕文明区。理由: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已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成为世界文明中心,同一时期其他地区仍基

本停留在农耕文明阶段;欧美列强加紧对外拓展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欧美国家主要生产工业制成品,而亚非拉美地区则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以英国为

首的西欧国家通过殖民扩张逐渐确立世界中心地位,形成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命题点03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1.(2023·湖南高考·12)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

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答案】B【解析】646年“大化改新”后,日本土地国有,而材料“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可知“三世一身法”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土地私

有制的发展,土地国有制原则日趋削弱,班田制也逐渐难以维持,故选B项;“灌溉技术进步”不合题意,与材料侧重新开垦土地承认其私有相悖,排除A项;“天皇地位提高”与太政官的上奏得到天皇准奏逻辑相矛盾,排除C项;日本在10

世纪才形成庄园制度,排除D项。2.(2021·福建高考·12)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地将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到了14世纪,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这为()A.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

件B.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C.启蒙运动提供了依据D.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答案】A【解析】据材料“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为新航

路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故选A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7、18世纪启蒙运动发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启蒙思想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排除D项。3.(2023·海南高考·10)撒哈拉沙漠以

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

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答案】A【解析】据材料“广泛援引谚语……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可知当地法庭在庭审时通过援引当地谚语用于诉讼审判,谚语甚至具有了部分法律效力,这

说明当地的文化传统对司法审判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故选A项;材料只是强调谚语对司法审判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属于司法实践的范畴,与立法过程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谚语对当地司法审判过程存在较大影响,而不是法律自身的进步,实际上这是法制不健全的体现,排除C项;“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

说明当地法庭审判除了受到谚语影响,还需要立足事实,谚语和先例并非是当地司法审判的主要原则,排除D项。4.(2023·湖北高考·19)【文明涵化与文化自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

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今日所谓“西方文明”是多元复合物,东亚文明的持续发展也是诸文明“对话”的产物。请以“文明涵化”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表述成文。)【答案】(12分)论题:世界文明在“涵化”中发展论述世界文明是多姿多彩的,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中华文明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如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中

国人的精神世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科技的继续发展。以基督教文明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吸收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近代文明的到来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美国作为典型的移民社会,在消灭印第安人,阻碍印第安文化发展的同时,

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综上,世界文明是多元的,只有在广泛接触、交流碰撞中才成促进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得出论题:世界文明在“涵化”中发展论述。其次,根据材料信息结合古今中外文化吸收融合、交流发展的史实阐述分析,如世界文明是多姿多彩的,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中华文明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如古印度的佛教传入

中国后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科技的继续发展。以基督教文明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吸收了古代希

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近代文明的到来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美国作为典型的移民社会,在消灭印第安人,阻碍印第安文化发展的同时,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进而得出结论:世界文明是多元的,只有在广泛接触、交流碰撞中才成促进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一、选择题1.(2024上·安徽合肥·高三合肥一中校考期末)《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亚地区的巴比伦国王组织编撰的。据研究表明,古罗马法律原则和制度在某

种程度上受到了《汉谟拉比法典》的启发,如合同法、财产法和刑法。在现代社会,许多国家在制定法律的时候从法典中汲取对于人权和平等的价值观,强调每个人应该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这可用于说明()A.西亚是世界文明最早起源地B

.古代西亚文化传播利于世界文明发展C.古代西亚法律体系最为发达D.战争加强了区域文明间的交流与合作【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古巴比伦文明。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

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西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中的部分法律内容和原则被后世国家所认同,并产生新的法律体系,这表明古代西亚文化传播利于世界文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西亚文明的起源时间,不能得出西

亚是世界文明最早起源地,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只是古代西亚法律方面的成果之一,不能代表古代西亚法律的最高和全部成就,且材料未与同一时期其他地区对比,不能得出“古代西亚法律体系最为发达”,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汉

谟拉比法典》的影响是通过战争实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2.(2024上·河北保定·高三统考期末)葬礼演说是雅典城邦一项重要的制度,体现了城邦官方的意识形态。演说赞颂的对象,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城邦公民集体。但到公

元前4世纪末的演说中,将军成为主要的赞颂对象,公民集体只是作为陪衬出现。赞颂对象的变化反映了雅典()A.公民丧失了爱国热情B.城邦制度基础有所动摇C.民主政治进程发展缓慢D.城邦民主制度已经腐朽【答案】B【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文明。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

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末(雅典)。根据材料“但到公元前4世纪末的演说中将军成为主要的赞颂对象,公民集体只是作为陪衬出现”及所学知识可得,公民的集体地位下降,将

军个人地位上升,这样可能会导致个人权力膨胀,从而破坏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城邦制度基础有所动摇,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公民对于国家的感情,无法说明公民丧失了爱国热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行为可能破坏雅典城邦民主

政治,城邦制度基础有所动摇,而非民主进程缓慢,排除C项;材料中人民仍可以参与政治,但是影响力被削弱,强调的是行为可能破坏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并非城邦民主制度已经腐朽,排除D项。故选B项。3.(2024上·山东枣庄·高三统考期末)两河流

域古文明沿两河由南往北单线溯流而上,阶梯性发展;埃及古文明沿尼罗河由南往北顺流而下,也是阶梯性发展;爱琴海流域的古文明也是由其南端的海中岛国,即克里特文明,越海向北发展为伯罗奔尼撒岛上的迈锡尼文明,再往北影响了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由此可知,这些古文明()A.发展模式受社会

性质的影响B.扩展方向受地理条件的限制C.具备了早期世界帝国的特征D.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文明的扩张和交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

观等历史核心素养【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文明时期(世界)。根据材料“两河流域古文明沿两河由南往北单线溯流而上”“埃及古文明沿尼罗河由南往北顺流而下”“爱

琴海流域的古文明也是由其南端的海中岛国,即克里特文明,越海向北发展为伯罗奔尼撒岛上的迈锡尼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文明间的发展受到了各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影响,B项正确;社会性质指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方式及管理性质,材料并未体现社会性质,排除A项;早期世界帝国

的特征更多体现在军事和文化的扩张上,排除C项;材料强调地理环境造就的文化的多元性,并未体现其一体性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4.(2023上·广东江门·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对于再生人之男,首先须与同种姓之女结婚。”佛教文献在形容某一婆罗门血统的纯

正时,常常使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这一句惯用语。这就是说,七代不发生混血被认为是“美德”。这些规定及宣传旨在()A.树立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权威B.维护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C.以宗教手段逐步推进社会教化D.遏制不同种姓通婚的现象【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印度文明。考

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婆罗门血统的纯正”、“七代

不发生混血被认为是美德”并结合所学可知,婆罗门为了保证自己的特权和地位不致因通婚而发生混乱,制定种姓内婚制原则,防止低种姓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跨越阶级的婚姻不仅不会提升较低一方的社会地位,反而还会被打入"贱民"的行列

,B项正确;树立法律权威、推进社会教化都不是材料内容的目的,排除A项;遏制不同种姓通婚是手段和过程,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5.(2024·河南郑州·统考一模)在耶路撒冷一个古代城市废墟中,发现了产于埃及的各种象牙制品和其

他制品;在腓尼基,发现属于埃及的器皿、獅身人面像等制品;在埃及的贝尼哈桑的墓画中,画有37个亚细亚人在部落领袖的率领下来到埃及的情景。这可以佐证()A.地中海沿岸各地区之间贸易较发达B.地中海沿岸文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C.埃及与其他地区文明交流较为广泛D.经贸交流

促进古埃及文明融合创新【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埃及文明。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发现了产于埃及的各种象

牙制品和其他制品”“发现属于埃及的器皿、獅身人面像等制品”等可知,古代埃及的象牙制品等出现于古代西亚和腓尼基地区,而埃及也出现了西亚地区的信息,体现了埃及与其他地区文明交流较为广泛,且涉及范围较广,C项正确;材料仅埃及与西亚地区有贸易往来,整

个地中海的贸易情况无从得出,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其他地区的文明情况,“领先地位”无从得出,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文明交流,并未说明埃及文明创新的地方,排除D项。故选C项。6.(2024·福建漳州·统考二模)希罗多德等希腊史家的记述、托勒密王

朝碑铭文字(今埃及境内)均表明,古代波斯帝国统治残暴,镇压行省保持稳固统治。而现代对波斯波利斯(位于今伊朗境内)等城市考古发现,当时帝国是以怀柔政策为主统治境内其他族群。由此说明()A.文字史料比实物史料更为可信B.相互矛盾的历史史料不可采用C.考古是

辨识古代文明最终依据D.立场态度影响历史记载真实性【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埃及文明。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

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波斯帝国。根据材料可知,希罗多德等希腊史家认为古代波斯帝国统治残暴,而现代考古发现波斯帝国是以怀柔政策为主统治境内其他族群,两者差异是因为希腊和波斯属于敌对关系,希腊史家的记述带有主观色彩,考古发现带有一定的客观性,因此,材料表明立场态度影响历史记载

真实性,D项正确;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都需要考证后才能使用,“文字史料比实物史料更为可信”说法偏颇,排除A项;相互矛盾的历史史料要仔细甄别和考证后使用,“不可采用”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最终依据”说法绝对,考古是辨识古代文明

的依据之一,但不是“最终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7.(2024上·山西太原·高三统考期末)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时,每年从行省获得的税收是14560埃乌波亚塔兰特,其中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三地上缴的金额,占到税收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罗马帝国韦斯帕芗统治时期,仅埃及行省上

缴的税收就超过了奥古斯都时期罗马国库一年税收的总和。这说明()A.帝国扩张主要目的是增加税收B.行省强化了对地方的集权管理C.大河流域农耕区经济比较发达D.帝国运转需要维持庞大的开支【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波斯帝国、罗马帝国。考查获取和解读信

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本题材料“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三地上缴的金额

,占到税收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埃及行省上缴的税收就超过了奥古斯都时期罗马国库一年税收的总和”可知,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都属于大河流域农耕地区,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波斯或罗马帝国的扩张,A项排除;材料论述的是帝国从几个主要的行省收取的税收

,并未涉及到对地方的集权管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帝国的运转,强调的是税收来源,D项排除。故选C项。8.(2024上·河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教会法教育是中世纪欧洲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其教学方法包括

讲授、祈祷、阅读、写作和辩论等,不仅培养了教士、修道士和信徒的精神信仰与道德修养,也传递了基督教信仰和文化价值观,如公正、慈善、同情。这说明教会法教育()A.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B.促进理性主义传播C.束缚了民众思想意识D.具有社会教化功能【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教会。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公正、慈善、同情”可知,

教会法教育具有社会教化作用,D项正确;欧洲在中世纪没有建立起封建专制统治制度,排除A项;根据材料“传递了基督教信仰和文化价值观”可知,教会法教育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教会法教育的弊端”,排除C项。故选D项。9.(2024·江西·校联考一模)

公元8世纪,日本在大化改新后,仿效中国的科举制建立了贡举制,及第者可以授予官阶。902年,太政官奏曰:“建法以降,殆向百岁,二色(秀才、明经)出身,未及数十。”10世纪以后,贡举制“唯以历名(以往的名声)荐士,尝不问才之高下,人之劳逸。”“不依门风

偶攀仙桂者,不过四五人而已。”这表明当时的日本()A.大化改新以失败而告终B.传统政治势力影响犹存C.贡举制是选官主要途径D.人才选拔趋于公平公正【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

料实证等历史核心素养【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据材料“二色(秀才、明经)出身,未及数十”“唯以历名(以往的名声)荐士,尝不问才之高下”和“不依门风偶攀仙桂者,不过四五人而已”可知,日本贡举制虽

然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但录取人数相当有限,后期基本被贵族势力垄断,体现了传统贵族势力对人才选拔的影响,说明传统政治势力影响犹存,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经过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完成了封建化改革,并未

失败,排除A项;据材料“仿效中国的科举制建立了贡举制”可知,日本模仿中国科举制建立了贡举制,但录取人数相当有限,不能表明贡举制是选官主要途径,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日本贡举制下人才选拔被贵族势力影响,没有涉及贡举的选拔流程,不能得知贡举选拔流程是否趋于公平公正

,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4·天津南开·统考二模)对尤卡坦半岛一个湖泊内沉积物的研究,公元800—1000年是该地区最为干旱的时期,而这恰好对应于玛雅文明的衰落。另在2003年对委内瑞拉北部的Cariaco盆地沉积物中钛元素含量变化的分析,发现公元

8世纪中叶开始的一场持续150多年的干旱控制了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其发生时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玛雅人主要城市被废弃的时间相一致。据此可知()A.地理环境变化是文明兴衰的根本原因B.非洲文明衰落是因为气候发生了变化C.气候环境因素可以解释古代文明衰落

D.科技辅助历史学研究一定会直抵真相【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研究方法、玛雅文化。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玛雅文

明。根据材料“在2003年对委内瑞拉北部的Cariaco盆地沉积物中钛元素含量变化的分析,发现公元8世纪中叶开始的一场持续150多年的干旱控制了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其发生时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玛雅人主要城市被废弃的时间相一致”及所学可知,较高分辨

率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古代文明衰落时间的相对精确考证以及对全新世气候突变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气候环境因素在古代文明衰落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即气候环境因素可以解释古代文明衰落,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

出地理环境变化是文明兴衰的根本原因,并且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气候变化与非洲文明衰落的关系,排除B项;“科技辅助历史学研究一定会直抵真相”表述不准确,“一定会”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11.(2024上·广东深圳·高

三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造物”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物质创造过程和成果。造物同步于人类征服自然的实践活动。汉代和古罗马的造物形态各有特色。以柱子为例,汉代柱(如图1)的柱础主要有羊形柱础、覆斗形柱础、方形柱础等样式。汉代一些重要的柱子用雕刻、彩绘

装饰,注重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如青山泉白集东汉画像石墓的羊形柱础,“羊”即“祥”。古罗马柱(如图2)重视对柱身细节的处理,柱身上有特定数量被打磨成光滑弧形的凹槽,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装饰。古罗马柱式有精细的比例模数,如科林斯柱式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柱头上用

忍冬草装饰。古罗马的柱础并不作浮雕装饰。图1汉代柱式图2古罗马柱式——摘编自于美慧、齐佳《汉代柱式与古罗马柱式的比较》材料二在社会政治活动的造物装饰主题中,古罗马表现的军事活动内容比较突出,一般在凯旋门的墩座上以叙事浮雕画的形式出现,常见的场面有:皇帝正在作战或得胜归来;皇

帝对战败者的惩罚或宽宏大量;对民众的慷慨赏赐;等等。汉代在这类主题的内容表现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并不强调对历史政治事件的纪念,而更多的是对过去的圣王明君、贤后哲人、名臣的历史追念并加以尊崇。同时还对义士仁者、孝子列女进行赞颂和对史上暴虐君主的揭露与批挞。——摘编自朱文

涛《古罗马与汉代造物艺术比较研究》根据材料,指出汉代和古罗马造物艺术的差异,并阐释差异所折射的时代特征。【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古罗马帝国。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和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答案】差异:从柱式看:汉代柱式造型更为丰富,古罗马柱式以圆柱为主;汉代柱身和柱础装饰复杂,古罗马柱身和柱础装饰简洁;汉代柱身装饰承载美好的精神内涵,古罗马柱身装饰强调自然形态的感性真实和几何化的理性真实。(任

答一个角度)从装饰主题看:汉代以明君贤哲、仁义孝梯为主;古罗马最为常见的主题是军事内容。阐释:(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时代特征:角度1:汉代柱身承载美好的精神内涵,折射出汉代深受传统思想影响,运用类比思维,追求吉祥美好的寓意。古罗马柱身装饰突出几何化的理性真实,折射出古罗马深受古希腊人文

主义思想的影响,注重数学逻辑思维和理性思想。角度2:汉代造物装饰强调仁义孝梯,折射出汉代是大一统王朝,儒学成为主流思想,通过强调仁义孝梯强化思想控制以维护等级秩序和大一统帝国的统治。古罗马造物装饰以军事内容为主,折射出古罗马通过军事征

服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帝国,宣扬军功以炫耀帝国和统治者的伟大功绩,激励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对统治上层的拥护。(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详解】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和古代(罗马)。差异:从柱式看:根据

材料一“汉代柱(如图1)的柱础主要有羊形柱础、覆斗形柱础、方形柱础等样式”“图2古罗马柱式”得出:汉代柱式造型更为丰富,古罗马柱式以圆柱为主;根据材料一“图1汉代柱式”“古罗马柱(如图2)重视对柱身细节的处理,柱身上有特定数量被打磨成光滑弧形的凹槽,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装饰”得出:汉代柱身和柱础装饰

复杂,古罗马柱身和柱础装饰简洁;根据材料一“汉代一些重要的柱子用雕刻、彩绘装饰,注重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古罗马柱式有精细的比例模数,如科林斯柱式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柱头上用忍冬草装饰”得出:汉代柱身装饰承载美好的精神内涵,古罗马柱身装饰强调自然形态的感性真实和几何化

的理性真实。从装饰主题看:根据材料二“汉代在这类主题的内容表现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并不强调对历史政治事件的纪念,而更多的是对过去的圣王明君、贤后哲人、名臣的历史追念并加以尊崇。同时还对义士仁者、孝子列女进行赞颂和对史上暴虐君主的揭露与批挞”“

古罗马表现的军事活动内容比较突出”得出:汉代以明君贤哲、仁义孝梯为主;古罗马最为常见的主题是军事内容。时代特征:角度1:根据材料一“汉代一些重要的柱子用雕刻、彩绘装饰,注重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汉

代柱身承载美好的精神内涵,折射出汉代深受传统思想影响,运用类比思维,追求吉祥美好的寓意。根据材料一“古罗马柱式有精细的比例模数,如科林斯柱式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柱头上用忍冬草装饰”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古罗马柱身装饰突出几何化的理性真实,折射出古罗马深受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注重数学

逻辑思维和理性思想。角度2:根据材料二“汉代在这类主题的内容表现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并不强调对历史政治事件的纪念,而更多的是对过去的圣王明君、贤后哲人、名臣的历史追念并加以尊崇。同时还对义士仁者、孝子列女进行赞颂

和对史上暴虐君主的揭露与批挞”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汉代造物装饰强调仁义孝梯,折射出汉代是大一统王朝,儒学成为主流思想,通过强调仁义孝梯强化思想控制以维护等级秩序和大一统帝国的统治。根据材料二“古罗马表现的

军事活动内容比较突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古罗马造物装饰以军事内容为主,折射出古罗马通过军事征服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帝国,宣扬军功以炫耀帝国和统治者的伟大功绩,激励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对统治上层的拥护。12.(2023上·福

建·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通过与其他政治秩序的对照,我们可以勾画一幅更加精细的帝国图景。帝国至少需经历一个崛起和衰落的周期,而且还必须已开启下一个新的周期。因此,帝国存续时间较长这一标准体现在其制度革新力和再生力上,有了这两种能力,帝国的存在便不再取决于先父(们)的超凡领

袖魅力。如果一个强国没有幅员辽阔的统治疆域,是不足以被称为帝国的。相比海洋帝国,疆域跨度的标准显然更适用于陆地帝国。对于海洋帝国的权力扩张而言,远比疆土的有形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它手中可供支配的资源。与主权国家相比

,在帝国权力扩张、成形过程中,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相互交织得更紧密。这其中,军事优势这一小因素也能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产生大影响。——摘编自[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帝国统治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帝国的崛起与衰落”这一主题,自选一个帝国,拟定

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条理清晰。)【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世界的帝国。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答案】示例一帝国:罗马帝国。论题:军事扩张使罗马帝国崛起,也为其

终结埋下了伏笔。论述:古代罗马凭借城邦公民组成的强大军队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到2世纪,帝国版图确定下来,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其内海,其“手中可供支配的资源”注定了其工商业的发达。但是长

期的军事扩张使人民的负担加重,又面临严重的边境压力,内外矛盾使帝国陷入了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综上可知,军事扩张成就了帝国大业,但也加重了帝国负担,使帝国走向了衰亡。因此,军事因素能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产生重大作用。示例二帝国:波斯帝国。论题:波斯帝

国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论述: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它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统治。公元前4

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之后,亚历山大继承波斯的基本制度,实行行省制,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综上可知,“制度的革新力和再生力”对维护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至关重要

,可见行省制这一制度对维系庞大帝国的生命具有重大的作用。示例三帝国:拜占庭帝国。论题:多因素综合影响了拜占庭帝国的兴衰。论述:拜占庭帝国的优越战略位置,使其工商业发达,都城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查士丁尼在位时,经过对外扩张,领土疆域扩大;为缓和社会矛盾,编订法典,最终形成《罗马民法大全》,

法律成为维系帝国的强大武器。这些促成了拜占庭帝国的强盛。但是,连年征服战争消耗了自身资源,加土内部矛盾的激化,帝国陷入了混乱,鼎盛局面不再出现。到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综上可知,军事因素以及“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的相互交织”,是成就帝国的关键因素,也是其走向灭

亡的重要原因。【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示例一:帝国:罗马帝国。根据材料“军事优势这一小因素也能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产生大影响”可拟定论题为军事扩张使罗马帝国崛起,也为其终结埋下了

伏笔。论述可结合古代罗马凭借城邦公民组成的强大军队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到2世纪,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是长期的军事扩张使人民的负担加重,又面临严重的边境压力,内外矛盾使帝国陷入了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等史实进行说明。最后进行总结,军事扩张成

就了帝国大业,但也加重了帝国负担,使帝国走向了衰亡。因此,军事因素能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产生重大作用。示例二:帝国:波斯帝国。根据材料“帝国至少需经历一个崛起和衰落的周期,而且还必须已开启下一个新的周期”可拟定论题为波斯帝国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

基础。论述可结合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统治。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等史实进行说明即可。最后进行总结,“制度的革新力和再生力”

对维护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至关重要,可见行省制这一制度对维系庞大帝国的生命具有重大的作用。示例三:帝国:拜占庭帝国。根据材料“在帝国权力扩张、成形过程中,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相互交织得更紧密”可拟定论题为多因素综合影响了拜占庭帝国的兴

衰。论述可结合拜占庭帝国的优越战略位置使其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查士丁尼在位时,编订形成《罗马民法大全》,及之后的连年征战使帝国陷入了混乱,鼎盛局面不再出现。到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等史实进行说明即可。最后进行总

结,军事因素以及“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的相互交织”,是成就帝国的关键因素,也是其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