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综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450.000 KB
  • 2024-09-1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综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综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综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3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综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6)页,450.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7eaec80293dfc192df440130bca371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选出正确答案后,填在答题纸上方的第I卷答题栏内,不要答在第I卷上。第II卷试题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交卷时

只交答题纸。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梭伦的诗歌中写道:“你们这些财物积山、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这主要是针

对哪些人而言A.雅典的自由民B.雅典平民C.雅典的执政官D.雅典贵族【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沉重的打击了贵族的利益,且只有贵族才可能财物积山,丰衣足食,因此D符合题意。而A,B多处于被压迫地位,C是统治者,他

不可能抨击自身。综上,本题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背景2.梭伦被历史上称为雅典“民主之父”,下列对其改革措施表述正确的是()A.颁布解负令,废除雅典的奴隶制度B.为发展农业生产,积极鼓励粮食出口C.为防止僭主政治,实施“陶片放

逐法”D.设立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答案】D【解析】【详解】D属于梭伦改革的措施,故选D;A错在“废除雅典的奴隶制度”,排除;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限制粮食出口,排除B;克里斯提尼改革实施“陶片放逐法

”,排除C。3.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强化监督功能、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是()A.划分公民为四个等级B.“陶片放逐法”C.建立“五百人会议”D.建立“十将军委员会”【答案】B【解析】【详解】克里斯提尼改革实行“陶片放逐法”,有利

于强化监督功能、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故选B;划分公民为四个等级,与强化监督功能无关,排除A;“五百人会议”的职责是落实公民大会的决策,与强化监督功能无关,排除C;“十将军委员会”是古希腊雅典的最高军事机构,与强化监督功能无关,排

除D。4.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实现富国强兵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C.发展封建经济D.推动社会转型【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商鞅、

吴起等改革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所以A正确。B表述错误,管仲改革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C与D只是客观效果,不是主观目的,排除;5.改革是推动社会经济前进的重要途径。下列改革实现解放生产力或推行新的生产方式而加速社会转型的有①商鞅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俄国1861年改革④日本明治

维新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记忆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史实的记忆与理解的能力。该题中的关键要求是“解放生产力或推行新的生产方式而加速社会转型”,所以根据史实,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是封建化改革,俄国与日本的改革属于近代化改革

,四项都是,故D项组合正确。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性质与影响6.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A.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B.是否涉及赋税制度C.是否涉及军事制度D.是否触及上层建筑【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背景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

随着井田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的发展壮大,他们要求上层建设也要发生变化。所以选D。7.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

的是A.推行县制B.法令严酷C.奖励军功D.“燔诗书而明法令”【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根据商鞅颁布的法令,店主必须验明住店人的身份,否则就要受罚。这体现了商鞅变法中法律严酷,故B项正确。题目中没有

涉及县制。故A项错误;奖励军功是强兵的措施,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D项,“燔诗书而明法令”是加强思想专制的措施,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8.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体现是A.改变单一的生产方式B.促进封建化进程C.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民族

的融合【答案】B【解析】【详解】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使秦国确立起封建制度;孝文帝执政时期,实行新制度,颁布了均田令,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

过程,故B项正确;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不仅仅是改变生产方式,因此A不是主要体现,排除;孝文帝改革在综合国力方面并无明显增强,排除C;D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排除。9.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③阶级

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统治的黑暗、租调徭役的繁重、阶级矛盾的尖锐等,①②③④表述均正确。故

正确答案为D。点睛:正确看待北魏前期统治危机的本质和影响:北魏前期的政治、经济危机,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的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10.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

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A.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B.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C.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当地繁荣D.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发展【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

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A不对,氏族制度主要是在南方得到发展;B不对,隋朝是此后建立;D不对,洛阳当时是北方统治。故C正确。考点:北魏

孝文帝改革【详解】1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A.设立三长制B.推行均田制C.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D.推行新的租调制【答案

】C【解析】材料“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说明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故C项正确;ABD项是经济方面措施,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是解题的关键。12.据史书记载

,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王安石变法有利于上述现象出现的有A.保甲法B.方田均税法C.农田水利法D.改革科举制【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

了政府的收入,联系所学可知是农田水利法,故C项正确。A是军事方面的措施;B打击的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D是教育方面的措施。故ABD三项排除。13.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A.都改变了社会性质B.都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历史时间的能力。王安石变法未改变社会性质;商鞅变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王安石没有奖励军功;故选C项。14.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

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方田均税法就是针对隐匿田亩、逃避赋税的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而制定的一个措施,所以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只能是选项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

方田均税法15.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论基督教徒的自由》一文指出:“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而得生’。我们的得救,无需借助机构来实现。”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讲诚信的人一定会因为他的信义而重新被他人认可B.有信义的人一定会因为其信义获得新生C.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的事先安排D.世间俗

人直接对话上帝,灵魂就可得到拯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核心思想: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即“因信称义”。实际上是要求尊重人,尊重每个人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服从教会的说

教。因此选D。AB是对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曲解;C是出自加尔文的先定论。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16.恩格斯说:“要想把每个国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的各个击败,就必须先摧毁它的

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罗马天主教会”。恩格斯说这段话理由包括:①罗马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②天主教会的教义教规全面影响着欧洲的社会生活③天主教会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④天主教会阻碍了欧洲社会的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关于中世纪天主教的相关知识,可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方面全面影响着西欧人的生活,故选D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宗教改革·天主教会17.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

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以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D.解决“恩荫”选官的弊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故选B。A项和材料明显无关;C项错误,王安石只是改变考试的内容,并未否定科举制度;D项错误,王安石关于科举选官制度遭到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

安石变法·变法的措施【易错警示】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在理财方面,但是在其它方面也是有所涉及,主要变现为强军和选官制度上。在选官制度上反对北宋的恩荫制,主张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物,但是因为触动了大官僚的利益最终改革失败。18.戊戌变

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的结局表明()A.改良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B.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C.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D.维新派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答案】A【解析】【详解】戊戌变法失败的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说明改良在中国行不通,是戊戌变法的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故选A;BCD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不是教训,排除。19.下列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表述最准确的

是()A.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B.是由封建地主阶级主持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D.是对农民的一次厚颜无耻的掠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俄国1

861年改革性质的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是由封建地主阶级主持的资本阶级性质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但是还比较落后;既解放了农奴又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所以对这次改

革表述最准确的是B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1861改革性质20.美国南北战争,德意志统一,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之处是()A.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B.都是自上而下的革命和改革C.都是工业资产阶级领导D.都使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

段【答案】A【解析】【详解】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德意志统一战争开始于1864年,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故A正确;B不符合美国南北战争,排除;C不符合德意志统一,俄国1861年改革,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

主义阶段,排除D。21.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曾发出呼吁:“今天奉明治为年号的人,就是与政府订定契约,必须遵守政府订的法律。因此法律一旦订定之后,即使有人觉得该法律对自已不利,也必须在法律修改之前,小心翼翼谨守法律的规定。

”这一呼吁倡导的基本理是A.诚信为本B.天赋人权C.法律至上D.和平改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因此法律一旦订定之后,即使有人觉得该法律对自己不利,也必须在法律修改之前,小心翼翼谨守法律的规定”可以得出该呼吁突出了法律的至高地位,所以

选C考点:改革专题·日本明治维新·特点22.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给日本社会各阶层带来的影响有()①农民更加贫困,生活更加困苦②某些生产和经营生丝、茶叶等的富裕农民、工场主和商人经济实力有了增长③某些大名开始进行自强改革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答案】C【解析】试题分

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社会民族危机加剧,列强入侵给日本社会带来重大影响,①②③项均是这种影响的重要体现,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答案选C。考点: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

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23.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颁布。该宪法明

示天皇的权力:“神圣不可侵犯”、“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并依此宪法之条规行使之”、“裁可法律,命公布执行”、“统帅陆海军”……由此可以看出,该宪法①弘扬资产阶级民主精神②规定法律制约天皇③突出强调天皇独裁专制④具有浓厚的封建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使天皇的权利得到加强,并带有浓厚的封建性,故答案选择D项。考点:本题考查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点评:关于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

,要注意:(1)颁布的背景;(2)内容;(3)影响(明治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但它毕竟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表面上依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了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但缺乏比较健全的民主宪政精神,因而在实施后,权利重心仍握在官僚寡头手中。)24.“

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B.希望清王朝

复兴C.祖宗之法不能变D.反对洋务运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变法乃素志……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可见慈禧是有条件支持变法,故选A;B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由材

料来看,慈禧并不是一概反对洋务运动,排除D。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维新变法【名师点睛】民族资产阶级三个派别学习西方的特点和实践。(1)特点:①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学习西方,

兴民权,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②革命派:反对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激进派: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2)实践方式和结果:①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但君主立宪制没有提及。由于没有发动群众,没有武装力量

,最终失败。②革命派:通过暴力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未能真正实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有改变。③激进派: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

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25.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

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略【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因此没有能够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

支革新力量。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依托旧政权,没有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①②③④说法都符合题意,故选D项,排除AB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50分。26.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洋务运动,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两国开始了

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材料三:1898年夏(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彻底改革法令,那段日子称为“百日维新”……但

是。这些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维新派缺乏经验,他们的法令只得让内心极不赞成的保守官僚去贯彻他们密谋策划,企图除掉皇太后和她周围的顽固分子。但是,皇太后却先行一步,她在军队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摘自《戊戌变法》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

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根据材料一图片,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所采取的相关措施。(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3)指出两国君主对改革的态度,说明改革对两国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

(1)措施: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②吸收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发展近代工业;③发展近代教育,培养人才。(2)历史背景: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态度:都支持。不同影响:日本由君主专制政体演变为君主立宪制;中国君主专制统治陷入危机。(4

)原因:维新派缺乏经验;保守官僚的抵制,使变法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顽固派依靠军队发动了政变;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解析】【详解】(1)措施:从图片“颁发的地契”对应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从图片“缫丝工

厂”对应吸收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发展近代工业;从图片“新式学校”对应发展近代教育,培养人才。(2)历史背景:连词所学结合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解答。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态度: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光绪帝,日本

的明治天皇都支持。不同影响:此问从君主专制演变的趋势来回答,答出结果即可。日本由君主专制政体演变为君主立宪制;中国君主专制统治陷入危机。(4)原因:从材料三“这些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维新派缺乏经验,他们的法令只得让内心极不赞

成的保守官僚去贯彻”维新派缺乏经验;保守官僚的抵制,使变法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从材料“企图除掉皇太后和她周围的顽固分子。但是,皇太后却先行一步,”得出顽固派依靠军队发动了政变;从材料四“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

都填塞给它吃了。”得出再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根本原因:根据所学得出当时资产阶级的现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

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古板遵守教会教条,不在于本人善行多少,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材料三: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

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马丁·路德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

,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加尔文材料四:(1)史学界有句俗语:“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2)据材料二分析,路德倡导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的根本

目的是什么?该观点主要代表哪一阶级的利益?简要列举马丁·路德其他的宗教改革主张。(3)依据材料三,你认为谁的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为什么?(4)材料四中两位人物领导的运动对欧洲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天主教会利用教权

聚敛财富,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压制进步思想,迫害先进人士;干涉国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2)根本目的:建立适合本阶级需要的新教会。阶级:新兴资产阶级。主张: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结婚

生子;《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世俗统治者的权力高于教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3)加尔文。理由:人的现世的成功是成为上帝“选民”的标志,鼓励资产阶级积极进取。(4)影响: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

国家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了社会变革,推动和引发了欧洲地区的资产阶级革命。【解析】【详解】(1)根据“出售赎罪券”得出天主教会利用教权聚敛财富,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根据“火刑布鲁诺”得出控制人

们的精神世界,压制进步思想,迫害先进人士;根据“教皇为皇帝加冕”得出干涉国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2)根本目的:结合所学可知,路德倡导宗教改革,根本目的是摆脱罗马教会的束缚,建立适合本阶级需要的新教会。阶级:该

观点主要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结合所学,可从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结婚生子,《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世俗统治者的权力高于教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等总结回答。(3)加尔文。理由:根据“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得出鼓励资产阶级积极进取。

(4)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促进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欧洲地区的资产阶级革命等角度分析回答。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

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

祖国。——《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材料二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

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请回答:(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

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战败。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

改善。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克里米亚战争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然后结合战争的目的、结果及影响具体

分析回答。依据所学可知,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俄国与英法争夺对土耳其的控制及地区霸权所致,同时亚历山大二世也是为摆脱国内危机而进行的一场赌博。但结果适得其反,加剧了国内矛盾,也使俄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内外交困,不得不进行1861年农奴制的

改革。(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注意结合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为解决危机,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进行农奴制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从资本及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分析积极作用;从农民的实际地位

及利益、改革的彻底性等方面分析局限性。考点:俄国1861年农奴制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评价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