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23.337 KB
  • 2024-10-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北京市海淀区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共(6)页,23.33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6e732b596503e6b9f49bacca7809d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练习2024.10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

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③儒家的人生观

,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

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④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

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

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

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①儒、道两家

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②儒家学说和道家

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

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

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

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

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

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

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长期共存,形成既对立又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B.法、阴阳、名

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C.所谓“国学”是以儒道为根基,儒道互补,后来又加上中国化的佛教,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国学”。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C.儒道两家“处处

相反”:比如儒家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项是()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天地与我并

生,万物与我为一。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D.兵贵胜,不贵久。4.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一)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

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

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①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史记·孔子世家》(二)①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

讲诵,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问焉,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②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②子路愠,作色而对曰:“君子无所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

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③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③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

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晋重耳④之有霸心,生于曹卫;越王勾践之有霸心,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的——《孔氏家语》注释:①弦歌

:以琴瑟伴奏而歌。②“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诗句出自《诗经·小雅·何草不黄》,不是犀牛不是老虎,沿着旷野在徘徊。③伯夷、叔齐:与后文中的“比干、关龙逢、伍子胥”,都是春秋时期的先贤名士。④重耳:春秋五霸之晋文公。5.下列关于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A.“从者病,莫能兴.”中的“兴”与《论语·阳货》中“《诗》可以兴”的“兴”用法和含义不同,这里的意思是“站起来”。B.“君子亦有穷.乎”中的“穷”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的“穷”用法和含义不同,这里意思是“贫困,困窘”。C.“由未之识.也”中的“识”与《礼记》中“博

闻强识则让”的“识”用法和含义都是不同的,这里的意思是“感悟”。D.“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中的“见”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的“见”用法和含义是不同的,这里是“被”。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用法和含义都相同的一组

是()A.①今者.久留陈蔡之间②为善者.天报之以福B.①孔子用于.楚②且芝兰生于.深林C.①乃召子路而.问焉②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D.①汝以.仁者必信也②皆以.美于徐公7.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那我们陈、蔡两国掌政的大夫就危险了。B.吾道非乎,奚

为至于此?难道我走的不是去楚国的道路,为什么会到达这里呢?C.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想来老师的仁德还不够吧?人们还不信任我们。D.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君子修养身心培养道德,不能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

。8.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9.请就材料二第③段,简要概述孔子是如何解答子路疑惑的?(二)根据要求,完成小题。(8分)10.阅读下面《论语》中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为政》)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为的的③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④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

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⑤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1)对①中“是知也”的“知”,有读一声和四声两种处理。请根据语境,就两种不同的处理分别解释“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2

)如果用“学习”话题来统率上面各句,这些文字论及了关于“学习”的哪些方面?请作简要概括,并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论语》谈谈你的认识。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1.在横线处填写原句。(1)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2)知者不惑,____________

,勇者不惧。(《论语·子罕》)(3)《诗》可以兴,可以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阳货》)(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大学之道》)(5)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

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衣》)(6)____________,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花月夜》)(7)此时相望不相闻,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8)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

9)____________,小轩窗,正梳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10)《论语·学而》中孔子提出:“君子”不应把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上,要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此可以称得上是“好学”。(11)《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论语·子罕》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_____”,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__________

__”。(13)《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12.作文《礼记·大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至善”,即君子应当彰明美德,亲近爱抚民众,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有人说,在利己主义横行的今天,中国青年的希望系于“大学之道”。的然而也有人说,遑论“大学”,自古“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虽是“小学”,却似

乎成为今天社会发展的“刚需”。读了以上材料,引发你哪些思考。请以“‘小学’与‘大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议论文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记叙文立意积极健康,人物形象鲜明,故事设计合理,感情真挚自然。不少于800字。(议论文选择1,记叙文选择2)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