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1.67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6dde5f913e096443511684b3cd2900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阜阳市高二年级教学质量统测地理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涉县“山高坡陡、石厚土薄、十年九旱”,当地人因地制宜创造出独特的山地雨养农业系统:在山坡上凿石筑堰,垒起梯田田埂,再在山坡覆土耕种,集雨蓄水,形成了“梯田——石堰——花椒树”农业景观。近年来,为了强化对梯田系统种质资源的保护,
涉县建立了农民“种子银行”,拥有传统品种171个。“种子银行”的成立有效地保护了梯田上的老种子、老品种,基本实现“地种百样不靠天”。下图示意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中石堰的主要功能是()A.保护梯田水土B.防止山体滑坡C.增加土
层厚度D.减少土壤水分蒸发2.在石堰边沿种植花椒树的主要目的是()A.树冠遮阴避阳B.增加植被覆盖率C.根系稳固石堰D.增加空气湿度3.涉县成立“种子银行”,可以实现()①维护生物多样性②改善农业生产结构③推广现代高产品种④适应当地降水变化A.①②B.①④C.
②③D.③④【答案】1.A2.C3.B【解析】【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当地地处太行山深处,“山高坡陡、石厚土薄、十年九旱”,可知当地坡度大,地表径流流速快,侵蚀力强,水土流失严重,故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中石堰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梯田水土,A正确;无法防止山体滑坡,B错误;增加土层厚度不是主要功
能,C错误;无法减少土壤水分蒸发,D错误。故选A。【2题详解】由图可知,花椒树的根一部分扎在石堰里,一部分扎在梯田的土里,因此,在石堰边沿种植花椒树的主要目的是根系稳固石堰,C正确;花椒树树冠较小,起到遮阴避阳的效果微弱,A错误;增加植被覆盖率不是主要目的,B错误;增加
空气湿度的效果并不显著,D错误。故选C。【3题详解】由材料可知,“种子银行”的成立有效地保护了梯田上的老种子、老品种,基本实现“地种百样不靠天”。涉县成立“种子银行”,可以实现维护生物多样性,①正确;品种不同,对降水的需求不同,适应当地降水变化,④正确;
无法改善农业生产结构,②错误;由材料可知,农民“种子银行”,拥有传统品种171个,并未推广现代高产品种,③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为了让土地资源发挥到极致,涉县群众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统筹规划山水林田路综
合治理,绿化荒山、山头栽松柏,兴建水利、路边建水窖,凿石造田、田里种庄稼,修庵垒堰、堰边植花椒,形成了独特的山地雨养农业系统。区域资源要素流动带动县域城镇发展,提升县域城镇化的空间承载能力。其中,人流
包含了通勤流、游憩流等,是居民工作生活的空间映射;资本流代表产业投资,直接体现了城镇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下图示意长三角(江浙沪皖)县域城镇区域资源要素流动的“网络化”与“中心流”两种典型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区域资源要素流动的网络化模式最可能出现的地区是()A.皖北B.苏北C.皖
南D.苏南5.与N县域相比,M县域()①城镇化空间承载能力较小②集聚在县城与乡镇的制造业企业较多③距离规模等级最高的城市较近④内外部的通勤流、休憩流都较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在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中,甲城市()A.与M县域之间有发达的交通运输和通信网络B.流向N县域
的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缺失C.卫星城包括图中所有城镇D.向周边地区转移的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答案】4.D5.C6.A【解析】【4题详解】图中区域资源要素流动的网络化模式最可能出现的地区是苏南,苏南地区距离长三角较近,经济发达,大城市数量较多,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
各种联系更为密切,D正确,皖北、苏北、皖南距离长三角较远,大城市较少,与大城市的各种联系较弱,ABC错误。故选D。【5题详解】与N县域相比,M县域具有县镇均衡的特点,城镇化空间承载能力较大,①错误;距离特大城市较
近,集聚在县城与乡镇的制造业企业较多,②正确;距离规模等级最高的城市较近,③正确;由于与特大城市交流频繁,内外部的通勤流、休憩流都较大,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6题详解】在区域联系与区
域发展中,甲城市为特大城市,与M县域资源要素流动频繁,故两者之间有发达的交通运输和通信网络,A正确;流向N县域的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可能较少,但不会缺失,B错误;根据甲城市都市区边界来看,其卫星城不包括图中所有城镇,C错误;现代服务业为主一般聚集在大城市中,一
般不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向周边地区转移的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D错误。故选A。【点睛】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有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城市的水循环系统一般由自然
水循环系统和高度集成的人工水循环系统两部分组成。下图示意城市水循环系统的运行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在城市水循环系统中()A.因下渗导致雨水损失量减少B.雨水截留及填洼强度增大C.地表径流调蓄能力增强D.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
提升8.城市水循环系统中的人工水循环()A.不受海陆水循环过程影响B.驱动力受城市规模影响很大C.导致城市地下水位明显上升D.主要以地下径流形式排水【答案】7.A8.B【解析】【7题详解】在城市水循环系统中,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截留、填洼、建造不透水地面,不利于下渗,从而使因下渗
导致的雨水损失量减少,A正确;雨水截留及填洼强度的变化缺少城镇化前的数据信息参考,无法判定,B错误;不透水面的建设、洼地的填平,使地表径流的调蓄能力减弱,C错误;截留降水,填洼、建造不透水面影响干扰甚至破坏正常的自然水循环,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应有所下降,D错误。故选A。【8题详解】读图可知,人工水循环连接河道、海洋、地下水、降水、水蒸气,所以其受海陆水循环过程的影响,A错的的是误;城市水循环系统中的人工水循环涉及抽取地下水、排水管网、污水处理、不透水地面的建设,这几项都与城镇规模呈正相关,城镇规模越
大,人口越多,城镇经济规模越大,不透水面建设更大,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大,抽取的地下水越多,排污量也更多,B正确;大量抽取城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甚至出现地下水漏斗区,C错误;随着城镇规模扩大,不透水面规模随着大面积增加,排
污量也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增加,污水经处理后以管网系统排入河道,进而排入海洋,D错误。故选B。【点睛】城市水系统是以水循环为基础、水通量为介质、水设施为载体、水安全为目标、水管理为手段的综合系统,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城市
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全过程。从不同的角度看,城市水系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从系统的组成看,城市水系统由水源、供水、用水、排水等子系统组成;从系统的内涵看,城市水系统涉及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等各方面;从系统的循环看,城市水系统中各循环之间存
在复杂的通量变化,水量耗散和水质代谢贯穿于整个循环过程。城市水系统包含城市自然水系统和城市人工水系统城市水系统。千湖沙漠位于巴西大西洋沿岸(见左图)巴纳伊巴河和普拉圭卡斯河入海口附近,沙丘从海岸边一直向内延伸50千米,但这里年降水量丰富,是世界上最湿润
的沙漠。洁白的新月形沙丘链镶嵌着上千个晶莹剔透、水位季节变化明显的湖泊,形成水沙共存的独特景观(见右图),该地因为这独特的景观成为巴西著名的国家公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千湖沙漠形成的沙源和动力是()A.风力侵蚀物和风力搬运堆积B.海水堆积物和风力侵蚀堆积
C.河流侵蚀物和海水搬运堆积D.河流沉积物和风力搬运堆积10.千湖沙漠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是()A.年降水丰富,冬冷夏热B.全年高温多雨C.全年高温,有干湿两季D.终年降水稀少11.每年观赏千湖沙漠水沙共存景观的最佳时间是()A.1—2月B.7—8月C.3—4
月D.10—11月【答案】9.D10.C11.B【解析】【9题详解】沙漠是风力堆积地貌,BC错误,结合千湖沙漠的位置可知,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河流携带沙粒堆积在入海口处,沙粒干燥后,以被风力搬运堆积,形成风力堆积地貌,A错误,D正
确。故选D。【10题详解】千湖沙漠成因是风力搬运堆积,沙滩干燥是易起沙,如果全年多雨(降水丰富),不易起沙形成风成地貌,AB错误;该处形成上千个晶莹剔透、水位季节变化明显的湖泊,说明并非终年降水稀少,D错误;全年高温,有干湿两季,湿季出现湖泊,干季形成沙漠,C正确。故选C。【11题详解】每年
1月至5月左右是千户沙漠的雨季,短期而大量的降雨在沙丘沟谷之间汇集形成湖泊,雨季过后,人们能够有几个月时间欣赏到沙湖共存的美景,7—8月为该处气温较低,适宜观赏景观,B正确;AC错误;10月之后干季来临,由于当地靠近赤道蒸发强
烈,湖泊渐渐萎缩消失,D错误。故选B。【点睛】沙丘是风力沉积形成的地貌形态,在一定的盛行风作用下,风把水源从一个地区搬运到另一个地方,形成沙丘,沙丘可分为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青藏高原地处中国西南,包括西藏、青
海全部以及四川、甘肃、云南和新疆部分地区。区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耕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宽阔的山地河谷中。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区间内的耕地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青藏高原耕地主要分布在()A.东南部温暖湿润地
区B.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C.年平均温度大于10℃的地区D.东部、南部半湿润地区13.年均温为P的地区耕地分布较少的原因最可能是()A.热带雨林,森林茂密B.河网密布,地形破碎C.山高谷深,坡度很陡D.土壤贫瘠,不利耕作【答案】12.D13.
C【解析】【12题详解】结合题干材料可知,耕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宽阔的山地河谷中,而不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B错误;结合不同气候区的耕地分布可知,耕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400-600mm处,40
0-600mm为半湿润地区,D正确,A错误;耕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气温为0-5℃,C错误。故选D。【13题详解】年均温为P的地区,年均温是15-20℃,气温较高,说明海拔较低,可以推测其气候条件适宜耕作,但是结合耕地主要处在河谷处,说明该地区有可能山高谷深,坡
度很陡,不利于耕种,耕地面积较小,C正确;虽然该地区可能有热带季雨林分布,但其位于河谷中,雨林面积有限,若该地适合耕种,则当地农民有可能会将雨林采伐以开辟耕地,A错误;青藏高原多为V形谷,河流受地形限制较强,河网密布错误,B错误;河谷处多河流沉积物分布,土壤应较为肥沃,D错误。故
选C。【点睛】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农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温度较高的河谷地带,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这些地区被称为“河谷农业”区。这种农业类型充分利用了河谷地区相对温暖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条件,成为青藏高原上农业发展的主要区域。河流阶地是指因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
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的一种地形。河流阶地序列直接记录了河流下切幅度的变化,阶地的形成是地壳上升和气候变化积极响应的结果。下图是贵州省清水江三个测量点的河流阶地剖面和位置示意图(T1和T2表示阶地级数)。据此完成
下面小题。14.三个阶地测量点,按照从河流上游到下游位置排序依次是()A.a—b—cB.b—a—cC.c—a—bD.c—b—a15.地壳上升幅度最大的地方是()A.b地B.c地C.b和c之间D.a地16.c地的两级阶地中,T1处建有村庄和道路的有利条件是()①海拔较低,距离水源近②沉积物很少
,利于修路建房③形成时间早,地面更广阔④地形平坦,土壤肥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14.A15.D16.A【解析】【14题详解】读图可知,a测量点的河床海拔在920-925米之间,b测量点的河床海拔在700-715
米之间,c测量点河床海拔在635-640米之间,a地海拔最高,b地次之,c海拔最低,故河流上游到下游位置排序依次是a—b—c,A正确,BCD错误。故选A。【15题详解】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a地的T2与T1海拔相差大约30米,上升幅度最大
,D正确;b地的T2与T1海拔相差不到10米,B错误;c地的T2与T1海拔相差大约20米,B错误;b和c之间的T2与T1海拔差无法判断,C错误。故选D。【16题详解】据图可知,T1处海拔较低,距离水源近,方便取水,①正确;T1处没有砂层、
砾石层等岩层,沉积物很少,利于修路建房,②正确;T1形成时间晚于T2,且T2地面更宽阔,③错误;T1沉积物少,土壤较贫瘠,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
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苔麸(中文译名埃塞俄比亚画眉草)是一种生
长在高原地带的禾本科作物,主要生长在海拔1500~3000m的高原地区,耐干旱和瘠薄,适应性强。一般在7—8月播种,10—12月收获,大部分地区一年一熟。苔麸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其秸秆也是优良的动物饲草。苔麸是埃塞俄比亚(见下图)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是当地重要食物来源,当地人几乎
每一餐都离不开苔麸做成的英吉拉(大饼)。目前,埃塞俄比亚苔麸生产仍然延续传统农耕模式,生产效率低,尽管产量很低,但种植面积仍呈有增无减的态势。中国研发的苔麸施肥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清选机处于领先水平,有
关部门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也在探索苔麸种源引进培育方式,丰富我国粮食及饲料品类。(1)结合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埃塞俄比亚苔麸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2)解释尽管埃塞俄比亚苔麸产量很低,但依然是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的原因。(3)说明中国
帮助埃塞俄比亚提高苔麸产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有利条件。(4)为丰富粮食及饲料品类,我国也在研究苔麸种源引进培育,开展规模种植的可能性。推测我国适宜规模种植苔麸的地区。【答案】(1)埃塞俄比亚以海拔2000米左右高原
地形为主;高原主要是热带草原气候,一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有利于湿季播种、旱季生长和收割。(2)埃塞俄比亚有种植苔麸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习惯,经验丰富;当地人的饮食习惯使得苔麸是不可缺少的食物原料,有广泛的市场需求。(3)中国苔麸生产的各个环节技术都很先进;埃塞俄比亚苔麸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为
中国苔麸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市场条件;国家政策支持。(4)海拔在1500~3000米,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西部和北部半干旱和半湿润高原地区,如内蒙古高原中东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等。【解析】【分析】本题以埃塞俄比亚苔麸种植为材料,设置4道
小题,涉及农业区位、农业发展措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苔麸主要生长在海拔1500-3000m的高原地区,读图可知,埃塞俄比亚以海拔
2000米左右的高原地形为主,适合苔麸生长;苔麸是一种禾本科作物,生长周期较短,耐干旱和瘠薄,塞俄比亚高原主要是热带草原气候区,一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有利于湿季播种、旱季生长和收割。【小问2详解】苔麸是埃塞俄比亚种
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种植苔麸有悠久历史和传统习惯,经验丰富;是当地重要食物来源,当地人几乎每一餐都离不开苔麸做成的英吉拉(大饼),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小问3详解】中国研发的苔麸施肥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清选机处于领先水平,苔麸生产的各个环节技术都很先进;埃塞俄比亚苔麸生产仍然延续传统
农耕模式,苔麸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为中国苔麸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市场条件;有关部门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有国家政策支持。【小问4详解】苔麸主要生长在海拔1500~3000m的高原地区,
因此我国适宜规模种植苔麸的地区海拔在1500~3000米;苔麸耐干旱和瘠薄,适应性强,应分布在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西部和北部半干旱和半湿润高原地区,如内蒙古高原中东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等。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昆明准静止锋位于云贵高原,锋面徘徊于昆明和贵阳之间,易形成连阴雨天气。昆明
准静止锋的锋向(见左图)以南北型、西北—东南型为主,东西型很少,1月是准静止锋影响最频繁的月份,其次是2月和12月。昆明准静止锋是影响贵州地区最主要的天气系统之一,其位置的来回摆动、强度的不断变化,的对中国西南部天气影响极大。右图示意昆明准静止锋剖面。(1)选择其中一种锋向的昆明
准静止锋,指出其对贵州天气的影响。(2)指出贵阳冬季雨雾天气较多的原因,并说明其形成过程。(3)与昆明相比,贵阳气温年较差大,冬季气温日较差小,请解释其原因。【答案】(1)南北型准静止锋出现时,贵州全省多阴雨天气,气温偏低。西北一东
南型准静止锋出现时,贵州省中东部地区阴雨绵绵,气温偏低;西部地区晴朗少云,气温偏高。东西型准静止锋出现时,贵州省北部地区多阴雨天气,气温偏低;中南部地区天气晴朗,气温偏高。(2)南北型和西北—东南型准静止锋是冬季影响贵州省最多的锋面类型,这两种类型的锋面都会较长时间控制贵阳
。形成过程:准静止锋的暖气团沿着冷气团爬升,此过程中形成的雨滴落到冷空气里,雨滴蒸发使得近地面冷空气达到饱和而成雾;锋面雾往往与锋面雨相伴而生,就形成了雨雾。(3)昆明海拔较高,夏季凉爽,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的暖气团影响,气温较高,所以气温年较差较小。冬季,贵阳受昆明准静止锋的锋面影响大,阴雨天
多,气温日较差较小。【解析】【分析】本题以昆明准静止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
详解】以南北型昆明准静止锋为例,这种锋向的准静止锋使得冷空气能够自北向南全面影响贵州;由于冷空气占据主导,全省普遍处于冷暖气团交汇的区域,易出现阴雨天气;同时,冷空气带来低温,导致气温偏低。以西北一东南型昆明准静止锋为例,在此锋向下,贵州省中东部地区位于锋面的交界面,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形成
阴雨和低温天气。而西部地区相对远离冷空气的直接影响,受暖气团控制更多,所以天气晴朗,气温偏高。以东西型昆明准静止锋为例,当锋向为东西型时,贵州省北部靠近冷空气一侧,多阴雨和低温。中南部则受冷空气影响较小,天气较为晴朗,气温相对较高。【小问2详解】原因:南北型和西北—东南型准静止锋在冬
季更常出现,且长时间控制贵阳地区。贵阳地处云贵高原,地形较为封闭,不利于水汽和污染物扩散。形成过程:准静止锋形成时,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暖气团在爬升过程中不断冷却,水汽凝结成云致雨。下落的雨滴在冷空气层中蒸发,增加了近地面空
气的湿度。同时,由于冷空气的存在,近地面气温较低,使得近地面的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水汽进一步凝结形成雾。这样就形成了雨雾交织的天气现象,且在准静止锋稳定维持时,这种天气持续存在。【小问3详解】气温年较差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海拔高导致夏季气温相对较低,较为凉爽。冬季时,昆明准静止锋的暖气团一侧更靠近昆明,使得昆明冬季气温相对较高。贵阳海拔相对较低,夏季气温较高,冬季受冷空气影响更为显著,气温较低,因此气温年较差较大。冬季气温日较差:贵阳冬季受准静止锋影响,阴雨
天气多;白天,云层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升温慢,气温不高;夜晚,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显著,地面热量散失少,气温降幅小。综上所述,贵阳冬季气温日较差小。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著名的晒秋文化起源地——篁岭(见图1),位于江西省婺源县的东北部。篁岭
村处在一个小盆地内,四周被大山包围,地质类型十分复杂,村民把有限的平坦土地都用来种植农作物。当地人因地制宜,就形成了将农产品放在晒區内,摆在房前屋后晒架上进行晾晒的独特习俗(见图2)。晒秋并非秋季的专属,每个季节都有应季的农产品可晒。
篁岭村全村房屋呈扇形错落排布在落差近百米的山坡上(见图3),晒架与屋顶的高低对比,再加上错落有致的房屋,使篁岭晾晒更具层次感和美感。“篁岭晒秋”农俗景观被文化部授予“最美中国符号”,篁岭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自古以来,篁岭就有在四周山地种植竹子的传
统。竹子的根系非常发达,是固土保水的重要植物,对篁岭免受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起到重要作用。竹子还是编制晒匾的重要原材料。的(1)分析“篁岭晒秋”地域文化现象形成的地理因素。(2)说明竹子对“篁岭晒秋”文化景观形成的重要作用。(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篁岭晒秋
”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答案】(1)篁岭以山地地形为主,有限的平坦土地都用来种植农作物,没有用来晾晒农产品的成块场地;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雨潮湿,需要对农产品进行频繁晾晒;该地为相对封闭的小
盆地地形,近地面风力较小。(2)可以固土保水,减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洪涝灾害,保证农业丰产丰收;是晾晒农产品所需要的重要工具——晒匾和晒架的重要原材料。(3)“篁岭晒秋”已经成为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乡村旅游资源,整体性地影响并促进区域可持续
发展;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带动当地经济增长;旅游业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工艺品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兴起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高质量旅游业发展也保护了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
解析】【分析】本题以“篁岭晒秋”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区域发展与因地制宜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篁岭处在一个小盆地内,四周被大山包围,地质
类型十分复杂,以山地地形为主,有限的平坦土地都用来种植农作物,没有用来晾晒农产品的成块场地;篁岭位于江西省婺源县的东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多雨潮湿,农产品容易上潮发霉,需要对农产品进行频繁晾晒;该地为相对
封闭的小盆地地形,受地形阻挡,近地面风力较小,不会将晾晒的农产品吹跑,利于晾晒。【小问2详解】竹子的根系非常发达,是固土保水的重要植物,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洪涝灾害,保证农业丰产丰收;竹子是晾晒农产品所需要的重要工具——晒匾和晒架的重要原材料。【小问3详解】“
篁岭晒秋”农俗景观被文化部授予“最美中国符号”,篁岭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因此“篁岭晒秋”已经成为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乡村旅游资源,整体性地影响并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篁岭村全村房屋呈扇形错落排布在落差近百米
的山坡上(见图3),晒架与屋顶的高低对比,再加上错落有致的房屋,使篁岭晾晒更具层次感和美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带动当地经济增长;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工艺品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兴起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收入和
生活水平;高质量旅游业发展也会增强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