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共(14)页,614.531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6c12b82999e7de2928d0dd7fa2a746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周人在不动描“关命”的前提下
《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顾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由此可知,西周时期()A.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B.治国方略的理性务实C.个体意识的普遍觉醒D.神权思想居统治地位【答案】A【
解析】【详解】材料中“强调人事的重要性”“适应人心”“保民”等信息可以看出对民众的重视,认识到争取民心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性,体现了早期的人本思想,A项正确;题目只是认识到重视民众,无法看出治国方略的特点与水平,排除B项;材料是站
在统治者立场,而非个体意识的觉醒,排除C项;反映的是统治思想的变化,而非强调神权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2.有学者认为,汉武帝“更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是“更定律令,史称‘张汤决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
》《春秋》补廷尉史”;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公孙弘既“习文法吏事”,又能“缘饰以儒术”,也直接参与了“更定律令"的工作。这表明()A.律令儒家化的趋势逐渐显现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C.儒家道德与法
律的地位等同D.儒学士人投身于基层的教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公孙弘既‘习文法吏事’,又能‘缘饰以儒术’”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知识分子将儒家经典引入法律,以经注律,表明律令儒家化的趋势逐
渐显现,A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之后对法律的影响,排除B项;律令儒家化不能说明儒家道德与法律的地位等同,排除C项;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排除D项。故选A项。3.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
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三
国时期的刺史出现了领兵和专职民事的情况,这与刺史最初的监察职责不符,说明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刺史制度,不能说明地方监察制度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的说法不能体现,排除B项;刺史制度并不一定能够保
障吏治清明,排除D项。故选C项。4.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
怜无数山”。这说明()A.秦汉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B.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C.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D.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答案】D【解析】【详解】特定的历史时空总是能引起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关注,西北就是如此。西北地区往往与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相联系。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体现了秦汉时期的“秦汉雄风”;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反映了多民族政权并立中宋政权对西
北地区的关切。这都说明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从秦汉到宋元,从未间断,D项正确;秦汉的强盛并非为“历代”文人所仰慕,排除A项;“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但是并非唐代,排除B项;西北地区是中华
文明的发源地属于无中生有,排除C项。故选D项。5.学者周振鹤说:“元朝行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观察下图可知湖广行省的布局的A.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B.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异很大
的区域C.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增强了元朝在国防和经济上的实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地图可知,和材料“元朝行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行省
的划分布局是犬牙交错形式,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异很大的区域,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行省打破了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故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行省打破了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排除C项;根据湖广行省的
布局,无法判断元朝在国防和经济上的实力,故排除D项。故选B项。6.1864年8月总理衙门颁布条例∶“各关所有外国人帮办税务事宜,均由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募请调派,其薪水如何增减,其调往各口以及应行撤退,均由总税务司作主。……客口税
务司、总办、扦子手、头目四项、若有不妥,由总税务司一人作主撤退”。这种英人控制中国海关的现象,其直接影响是()A.便利了列强对华拓展市场B.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C.导致了经济结构开始变动D.削弱了清政府统治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海关由英国
人把持,并且一应事务均由其做主,这便利了列强对华倾销工业品,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外国人控制中国的海关权力,这与民族工业产生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经济结构开始变动始于鸦片战争,排除C项;D项所述内容夸大了外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A项。7.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使欧洲新涌现的大国如瑞典和荷兰共和国,得到了诸如法国和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条约规定,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A.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B.主权国家平等的
理念C.欧洲国家至上的原则D.否定等级制度的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可分析出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欧洲国家至上,排除C项
;材料没有提到等级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8.1824年前,英国议会和政府多次下令,严禁人才、技术和机器外流,以没收家产、剥夺国籍、高额罚金和坐牢等法律严惩违令者1824年以后,英国逐渐撤销了这些法律。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A.工业
优势地位逐渐确立B.法律的制定越来越规范C.开始实行国家干预政策D.放宽对技术设备的限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1824年前,英国议会和政府多次下令,严禁人才、技术和机器外流,以没收家产、剥夺国籍、高额罚金和坐牢等法律严惩违令者”,体现了国家对技术、人才的控制。而“1
824年以后,英国逐渐撤销了这些法律”,其背后是英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自信,起决定性因素就是工业革命,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工业优势地位逐渐确立,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法律的制定越来越规范和放宽对技术设备的限制,排
除B项;罗斯福新政后,开始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排除C项;“放宽对技术设备的限制”不符合材料前后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9.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
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尚书令、尚书仆射,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
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与效率无关,排除D。10.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
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答案】A【解析】【详解】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期后,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
膨胀,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官员薪俸的降低,故C项和材料无关;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腐,故D错误。。1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
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
事存在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
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落实《共同纲领》关于民族问题的政策,因而派遣专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②正确;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原因,民族隔阂很深,因此该团旨在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清除,①错误;材料未能体现人
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④错误;综上②③正确,①④错误,因此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
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详解】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
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
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
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13.晚唐780年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特点是“舍人税地”,依据土地资源而不是人口去征税。宋朝至清朝基本继承了这一财税思想,从法律上确认和保护土地所有权,把征税的重点放在土地上。唐朝以
后经济政策的调整A.遏制了土地兼并的蔓延与发展B.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C.保护了小农经济的成长与壮大D.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意,唐宋以后的土地政策,有利于土地的集中和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导致土地买卖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和劳动
力的流动,B项正确。唐宋政府的这些措施加速了土地兼并的发展,排除A项;土地集中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壮大,C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战国,D项错误。14.《大清律例》由体现法律总则的“名例律"和按照六部管理范围划分的“六律”组成,是清代最为系统的成文法典。在财产继承方面,户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
,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材料反映出当时A.专制主义空前强化B.法律制定程序趋向近代化C.传统宗法观念淡化D.土地兼并之风日益盛行【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强调法律在财产继承方面不再明确继承对象的嫡庶之分,体现出清代嫡长子观念的淡化,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专制主义,故A项与
题目无关,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在家庭内部继承中逐渐分化,与D项相反,故D项排除。15.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
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D.西学深入民心【答案】C【解析】【详解】1898年是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上慨叹废
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但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因此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局的迅速变化,故选C;清末儒学的地位尚未被颠覆,排除A;根据该书商的经历并不足以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排除B;清
末西学尚未深入人心,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16.张居正曾言:“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他旨在强调A
重视人才选拔B.加强官吏考核C.完善监察体系D.健全法制建设【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强调的是张居正主张对官员的考核,
这主要和考成法的推行有关,B项正确;材料与人才选拔、监察体系无关,AC项排除;法制健全的说法错误,D项排除。故选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7题1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0分,第20题1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材料一唐宋税收比较表岁入粟岁入布绢帛税钱(万)间接税(万)估算总计(万)实物(万)折算额(万)实物(万)折算额(万)天宝年间(742—756)2500800270013502002170熙宁十年(10
77年)1788.71252.12671336564.64248.46198.7——据刘光临关梁匀《唐宋变革与宋代财政国家》材料二据杜估《通典·食货二》估算,唐天宝年间计账户数约890余万,以平均每户所垦田数不超过70亩估算,天宝年间垦田数合计约6.2亿余亩。根据
熙宁五年(1072)土地清丈所得,当时垦田数约4.62亿亩;熙宁十年(1077)户数约1788.7万.——据刘光临关梁匀《唐宋变革与宋代财政国家》材料三.图1北宋东京商业区示意图材料四图2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
料一中唐宋税收的差异作出合理解释。【答案】差异:从总额增加、实物税下降与税收货币化、间接税增长等角度作答。解释:从人口的角度作答,如宋代人口增加为税收增加奠定了基础;从耕地面积角度作答,如宋代耕地面积减少,
实物税下降;从工商业发展的角度作答,如宋代工商业发展与城市繁荣,间接税收增加,税收货币化程度增加从政治的角度作答,如宋初强化中央集权,设三司掌管中央财政,地方上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详解】
差异:根据材料中的税收数额可知,总额增加,根据材料中岁入粟和岁入布绢帛的下降可知,实物税下降与税收货币化,根据材料中间接税的增加可知,间接税增长等角度作答。解释:结合所学可知,从人口的角度作答,如宋代人口增加为税收增加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
唐天宝年间计账户数约890余万,以平均每户所垦田数不超过70亩估算,天宝年间垦田数合计约6.2亿余亩。根据熙宁五年(1072)土地清丈所得,当时垦田数约4.62亿亩;熙宁十年(1077)户数约1788.7万”可分析出,从耕地面积角度作答,如宋代耕地面积减
少,实物税下降;结合材料三可知,从工商业发展的角度作答,如宋代工商业发展与城市繁荣,间接税收增加,税收货币化程度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从政治的角度作答,如宋初强化中央集权,设三司掌管中央财政,地方上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前期,仅江南一省的赋税就占了全国的三成,科举考试录取更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之说。清政府专门设立了两江总督并增派淮阳总督、安徽巡抚等官员进行协同管理。顺治帝后期,江南省被拆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如下图
(图1、图2)。省界-----府(州)界图1顺治初期的江南省一省界-----·府(州)界图2乾隆年间的江苏省、安徽省材料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做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级民族自治地
方(自治区、州、县等)的自治机关,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一定的立法、财政等权力,以及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国家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照顾各民族的需要。同时,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和消除民族歧视等工作。这也为世界各国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借鉴。—
—摘编自李正华、张金才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对江南省的拆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点。【答案】(1)江南省是全国最重要的赋税之地,科
举考试录取占很大比重。清朝吸取历史上藩镇割据、朋党之祸的教训,借鉴元朝行省制度的经验,将江南省被拆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特点:在民主革命时期实践的基础上发展;有法律保障;注重民族
平等;将民族与区域(不限于边疆地区,还包括内地少数民族聚集区;适应民族聚居的国情)相结合;将政治治理与社会发展(经济、文化等领域发展)相结合。【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仅江南一省的赋税就占了全国的三成
,科举考试录取更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之说’得出江南省是全国最重要的赋税之地,科举考试录取占很大比重。根据所学,还可从清朝吸取历史上藩镇割据、朋党之祸的教训,借鉴元朝行省制度的经验等方面分析清朝将江南省被拆分为江苏、安徽两省的原因,然后,从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加
强了中央集权分析总结江南省被拆分的影响。【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做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得出在民主革命时期实践的基础上发展;根据“宪法规定”得出有法律保障
;根据“各民族一律平等”得出注重民族平等;根据“各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州、县等)的自治机关”得出将民族与区域(不限于边疆地区,还包括内地少数民族聚集区;适应民族聚居的国情)相结合;根据“国家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照顾各民族的需
要”得出将政治治理与社会发展(经济、文化等领域发展)相结合。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人口变化图的图中实际人口数与统计人口数或基本一致或差距很大,根据图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历史现象做出说明。【答案】统计人口数长期低于实际人口数说明:
地方分裂割据,基层治理体系被破坏,户籍管理较难,缺乏统一统计数据;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缺乏对流动人口统计;现有户籍人口的赋役负担较重,进而导致农民依附豪强地主或流亡。如东汉末年、魏晋时期。两者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流动人
口少;中央集权加强,政府为征发赋役,重视户籍管理,重视对人口的统计与控制;赋税政策的调整,人头税取消,隐匿户口减少,“摊丁入亩”的实施。如清朝。【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趋势可以看出,中国人口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期应该是在汉代,汉代是第一个大一统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文化昌盛;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口发展处于低值期;辽宋夏金时期户籍混乱等原因,导致人口统计数字识差较大;明清以来,高产作物的引进,促使实际人口数量人幅度增加。因此可以具体阐述为地方分裂割据,基层治理体系被破坏,户
籍管理较难,缺乏统一统计数据;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缺乏对流动人口统计;现有户籍人口的赋役负担较重,进而导致农民依附豪强地主或流亡。如东汉末年、魏晋时期。两者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流动人口少;中央集权加强,政府为征发赋役,重视户籍管理,重视对
人口的统计与控制;赋税政策的调整,人头税取消,隐匿户口减少,“摊丁入亩”的实施。如清朝。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期代表观点反贫困措施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苏格拉底认为贫困的产生是“增长的贪婪超过减少的财富”,即欲求的不节制。加强自我修行;实施道德训教。对于训教无果的人应驱逐出城邦。中世纪基督
教理论认为,个人积累巨额财富是“不义”的,贫穷意味着“善”,是尘世间人们进入天国必须体验的生活状态。贫困救济成为教会的一项神圣职责。基督教共同体扮演了关怀穷人、不幸者和被压迫者的角色。文艺复兴时期虽然穷人的存在可以使富人有机会通过施舍来抵消罪过,但这也使穷人因此而骄矜并易于堕落。
世俗政权组织救济,如英国于1601年颁布了《济贫法》;驱逐和禁闭。资本主义兴起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贫困是自然、合理的社会现象。如果穷人多劳动、少消费就能使国家富强。“穷人在促进国家繁荣的过程中无可替代”。实施被动且条件苛刻的社会救济制度,改变穷人的懒惰习性;经济
发展,促进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能力和提高消费水平。19世纪中后马克思认为贫困根源于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的存在和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变革社会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发展社会生产力期必然导致工人的“极端贫困”。二战结束以来阿玛蒂亚·森等学者认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还是对
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贫困是权利不平等造成的。积极的社会政策,包括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等。——摘编自宁亚芳《从道德化贫困到能力贫困:论西方贫困观的演变与发展》等从上述表格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逻辑关联的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
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信息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贫困观念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阐述: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贫困观念发生了变
化:人们不再将贫困看成是道德的堕落,也不再将贫困看做是人生的必须体验,人们日益将贫困看成是经济现象。因而,政府部门通过法律等手段对贫困人口进行救济,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但社会被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陷入“极端贫困”的悲惨命运。随着资
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暴露,马克思科学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结论:贫困观念的不断深化有利于反贫困措施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材料
整体反映的是欧洲不同时期对贫困观念有着不同的看法,因此可拟定论题是贫困观念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关于阐释可从资本主义发展、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工业革命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突出时代的影响特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