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253.269 KB
  • 2024-09-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共(6)页,253.26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49f1616575ed1e5d6bec3803bc5b9f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厦门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商朝建立后把天命作为统治的重要依据,并认为天命永固,不可剥夺。周人灭商号称是“恭行天之罚”,并宣扬“德”

是获取天命的依据。周人的做法A.揭示了古代社会兴衰规律B.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C.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要求D.影响了后世王朝执政思想2.缪凤林在《中国通史要略》中写到“宗周之诗,曰雅曰颂,东周则有王风,而无雅颂。”据此分析,这是因为A.宗法制度崩溃B.分封制度瓦解C.雅颂部分缺失D.周王室

的衰微3.春秋时期,齐人陈不占听闻国君有难欲奔赴救援,但因害怕而浑身发抖。他的车夫劝道:“怯如是,去有益乎?”不占曰:“死君,义也;无勇,私也。不以私害公。”最终他在赴君难的途中“闻战斗之声,恐骇而死”。时人对陈不占的评价最有可能是A.胆小懦弱B.仁者之

勇C.愚忠可笑D.知机识变4.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汉A.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5.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时期的器物。其中金骆驼(如图1)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金骆驼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最准确的理解是

图1A.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实物史料B.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C.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6.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

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侍中的权责变化反映了A.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人员B.丞相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C.汉武帝利用侍中加强皇权D.就任侍中的官员功勋卓著7.“王天下”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

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A.正统地位不断加强B.哲学体系日益完整C.神学色彩逐渐浓厚D.因时而变创新突破8.东汉时,私人办学成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东

汉私学教授内容主要为儒家经典,教学模式上讲求“家法”,“传父业”“传家学”逐渐成为普遍现象。以上现象A.说明选官标准发生重大改变B.促进豪强地主世族化C.促使寒族士人崛起主导教育D.推动儒家学说思辨化9.《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

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10.隋朝在楚州(今江苏淮安)设漕运专署;宋于此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人汴而至京师;明清继设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

,主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等筹运工作。这表明A.南方经济与运河息息相关B.大运河运输线路始终未变C.漕运兴盛得益于政府重视D.漕运是国家主要经济命脉11.唐代开元以前,各宰相“午前议政于朝堂(政事堂),午后回本司处理政务”,开元后,“宰臣数少,始崇其任,不归本司”。这一变化A.削

弱了宰相的政治地位B.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D.破坏了宰相的集体议政12.唐代选官重视容止有仪,并且鼓励门荫制度,由此官员子孙可以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这说明唐代A.选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B.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补充C.重视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D.出身仍是选官的唯一标准13

.唐代出现了“街使”等新型城防力量,其职能以街道为核心展开,主要负责维持治安、保护公共设施、稳定风俗、禁止侵占街道等。许多中央官员纷纷兼任此职,后逐渐成为固定官职。这反映出当时A.官僚机构臃肿B.治安形势

好转C.坊市制度松动D.市镇经济崛起14.据载,唐代的佛寺中,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有的僧侣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方式。这些现象反映出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B.佛教开始出现中国化的趋势C.儒家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D.中华文化在融合中逐步发展15.元代王

祯的《农书》记载:“北方村落之间,多结为锄社。以十家为率,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余次之,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锄治。……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故苗无荒秽,岁皆丰熟。”这一现象A.推动大土地所有制发展B.萌发了早期的土地公有

C.有助于稳定自耕农经济D.消除了农村的贫富分化16.明代早期,巡抚、总督本是中央临时派遣到地方的监察官员;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这表明明代A.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B.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完备C.地方军政管理走向低效

D.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17.明朝中后期,官场形成一条惯例,不是庶吉士(官职,由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担任)不可入内阁。翰林院庶吉士成为进入内阁的敲门砖,因此内阁阁臣多为翰林文学之士实属正常。这一规定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B.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效率C.导致了经世之才的缺

乏D.造成了政治局面的动荡18.明清时期土地交易更为频繁,表1是有关明清时期民间土地买卖类型的材料。由此可知,当时表1类型具体作法活卖卖方在契约上写明“卖活契",保留土地所有权,数年后可买回。找贴卖方有权要求买主在地价上升后进行经济补偿,在反复几次后,原主人

才会完全丧失土地。绝卖卖方一开始就通过立下“绝卖契”等方式出卖土地,不允许赎回、找价。A.租佃关系与契约关系盛行B.土地高度集中现象严重C.土地所有权变更灵活多样D.土地的市场化程度提高19.清乾隆年间奉敕修纂的《四库全书总目》里面,一向被奉为地理权

威典籍的《山海经》、《神异经》和《海内十洲记》诸书被从史部地理类移入子部小说家中。这一变化表明A.清代的学术变迁深受政治影响B.天朝上国的世界观念遭到否定C.西学东渐动摇传统的地理观念D.上古神话的民间影响迅速衰落20

.明末,王夫之指出:“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由此可知,王夫之主张A.历史研究应为现实服务B.以史学研究取代儒家经学C.全面如实记录历史事实D.

历史记录应关注底层群众21.亚里士多德认为:集体智慧胜于一人智慧,去寻找一个最好的人,还不如制定一个最好的法律可行些。集体智慧所凝聚的法律、公民大会的决议往往比统治者个人裁决更显正义。该主张A.有助于转变公民大会职能B.助推雅典社会进入古典时代C.注重运用法律保障政治建设D.标志着权力制衡思

想萌发22.古希腊雕塑各个时期表现手法各有特色,经过了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进而走向了“弄姿作态”的艺术呈现方式。材料主要反映了古希腊A.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影响B.人文主义的不断发展C.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

代D.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23.古罗马时期,皇帝的敕令、元老院的法令、执政官的律令等,都可以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到君士坦丁大帝和查士丁尼大帝时期,皇帝敕令逐渐成为法律的主要来源。这一变化反映出A.罗马开始由共和制变为帝制B.集权统治日益加强C.罗马法的适用范围日益缩小D.努力维护帝

国统一24.15世纪晚期,印刷术传入英格兰。英语印刷品的生产和广泛传播使英语逐步摆脱中古时期的口语化和地方性,而且印刷书在短时间内的大量生产和传播,使得书写英语迅速固定化,并催生了阅读群体的出现。这一状况A.促使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B.是宗教改革广泛发展的结果C

.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D.推动英国民族认同感的形成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元狩三年(前120年),武帝任用齐地的大盐商东郭成阳和南阳的大铁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管盐铁事。次年,二人奏请把煮盐、

冶铁及其贩卖的营业全归官府经办,并规定如有私自煮盐、冶铁的,处以(钛左趾)的刑罚,并没收其器物。从此,获利最厚的盐铁业全归官府经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元丰元年(前110年)出身于洛阳商人之家的桑弘羊又以搜粟都尉领大司农,继任

掌管全国盐铁事业的职务。——摘编自杨翼骧《秦汉史纲要》材料二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由于对于商业和商人的认知和前期相比逐渐发生着变化,国家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对于商业政策和政治政策的调整,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安排采取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宋代官府越来越多地退出商品经济的直接经

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使整个商人阶层开始有了活跃的政治、经济空间。——摘自王志立《宋代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影响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盐铁官营实施的社会背景。(6分)(2)根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7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都城是一个国家执掌和行使最高权力的地方,通常也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而一部都城变迁史就是一部浓

缩的中国史,从首都变迁的轨迹中,可以知晓政权更迭的原因、民族关系的紧张、经济重心的变化、中华文化的瑰丽和历史步伐的沉重。朝代都城西周镐(今陕西西安)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秦咸阳(今陕西咸阳)西汉长安(今陕西西

安)东汉洛阳(今河南洛阳)西晋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晋建康(今江苏南京)唐长安(今陕西西安)北宋开封(今河南开封)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辽皇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夏兴庆府(今宁夏银川)金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区);中都燕京(今北京西南);开封(今河南开封)元明清大都(今北京

)请根据表格信息,围绕“都城的变迁”这一主题,自拟论点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紧扣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准确。)27.图2、图3、图4分别是唐代、宋代及清代各地书院数量分布示意图(注:图中的数字代表的是各地书院的数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据邓

洪波《中国书院史》(1)比较图2和图3,指出宋代书院分布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2)结合图4和所学知识,说明清代书院发展带来的影响。(6分)28.“中国”与“中国人民”(11分)材料一“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

尊”。何尊有铭文122字,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其中有“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句,意思是“以此地(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的

《尚书》在《梓材》篇中也记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之事。文中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句,意思是“上天既已把中国的臣民和疆土都付给先王”。这是“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文献中。材料二就我所知,“中国人民”这一名称的提出,首先见于司马迁

所写的《史记·货殖列传》。《史记》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就是说“中国人民”这一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了。《货殖列传》所说的中国人民,实际上包含汉朝所设郡县内的各个民族。——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指出材料一所引两则史料的类型,

并分析其价值。(6分)(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含义。由此,你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认识?(5分)厦门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答案1—5DDBAB6—10CDBCC11—15BACDC16—20DCDCA

21—24CBBD25.(13分)(1)背景:地方势力膨胀;汉武帝全面加强中央集权;长期征战,财政困难;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古代中国实行“工商食官”传统。(6分,任答三点)(2)变化:抑商政策松动;政府减少官营经济,推动民营经济发展。(2分)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

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壮大了市民阶层队伍;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5分)26.(12分)示例一:都城变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论证:角度多元。经济层面: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承载能力;农业技术水平;地区开发程度;经济重心南移;南北方经济交流等。政治层

面:政权核心地区;民族关系因素;巩固统治需要;适应政治形势发展;便于管理和控制的考虑。文化层面:传统文化影响;安土重迁思想;文化多元交流的影响。示例二:中原地区一直是古代政权都城的首选之地。论证:参考上面所示角度。27.(16分)(1)变化:数

量明显增加;范围有所扩大;分布不平衡性加剧。(4分,答出2点即可)原因: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理学的推动;科举制的盛行。(6分,答出3点即可)(2)影响: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

一;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思想;强化了君主专制。(6分,每点2分)28.(11分)(1)“何尊”是实物资料,属一手资料,考证“中国”一词出现的时间更准确;(2分)《尚书·梓材》是文献资料,属二手资料,年代较远,文中“中国”一词出现的时间缺乏直接证明。(2

分)但二者记录了同一件事,可以互相印证“中国”一词的出现。(2分)(2)含义:“中国”指西周王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中国人民”指汉朝所设郡县内的各个民族。(2分)认识:中华民族是由小到大逐渐由各民族融合而成;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有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中

华民族所在地域不断扩大(言之成理皆可)(3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