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三轮强化训练(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60.438 KB
  • 2024-09-2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三轮强化训练(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三轮强化训练(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三轮强化训练(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三轮强化训练(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共(13)页,60.43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46fcb46050d9a66ac27d7e8ef41f39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玉田一中高三年级强化训练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

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

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

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除外部因素

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

写作的维度差异》)材料二:在2003年“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

”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虽然报告文学是舶来之物,但在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

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

散文等体裁而独立门户的原因。在和平年代及“非虚构”挑战下,报告文学是否已经丧失内在活力,这一质疑也似乎成为报告文学给“非虚构”让位的理由之一。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说:“审美现代性意味着宏大叙事的解构,意味着平面化、琐细化、去深度。”这似乎预示承载着认

识功能、教育功能的报告文学注定要被狂欢的现代主义抛弃。但现实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的题材却呈现着多样姿态,如张子影的《试飞英雄》关注中国空军试飞员的忠诚无畏,纪红建的《乡村国是》记录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赵遐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里说:“伟大的时代需要优

秀的报告文学,优秀的报告文学产生于伟大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在远离战火和号角的和平时代,2仍有着不见硝烟的伟大,仍有着激荡卓越的不凡。报告文学在快餐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文学生态格局中更显出严肃的庄重、真

诚的悲悯。在解构的狂欢之中,报告文学将情感宣泄的碎片捡起,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实际上,在现代主义的狂欢之下,焦虑感如影随形,人们比以往更加渴望生活的真实、生命的真实。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

、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2019年年初咪蒙团队所写的“非虚构”作品《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指造假,撕破了“非虚构”的堂皇。这时,长于个人经验叙事引起大众共鸣的“非虚构”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敌人并非报

告文学,两者之间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的“非虚构”为独立性摇旗,暗合现代主义“忠于当下鲜活的个人经验”的命题;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非虚构”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而报告文学却常可“以光明

的心地和远大的眼光”安抚个人的焦虑和不安。从“非虚构”的发展之中,报告文学也应取其长处,躬亲自省。在宏大叙事之中如何避免陷于“言不及物”的尴尬境地,以及在媚俗和颓废猖獗的名利场中如何自持,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无法引起共鸣

的“言不及物”的尴尬,一来可能是因为大而空的书写内容无法切中肯綮,二来可能是呆板滞塞的书写方式不够形象生动。这两点恰恰丢失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并重的文体原则。“非虚构”的警钟敲响,正是报告文学的自救

契机。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回归初心和本真。(摘编自丁佳雯《在“非虚构”挑战下的报告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从而引起热烈响应,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也就不会被“非虚构”写作消解。B.非虚构作品

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C.报告文学传到中国后,延续了中国的写实传统和述史传统,并非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D.材料一中提到的“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

介入性”,与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两者内涵相同。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报告文学是专业化写作,不能像非虚构写手那样写切身的经历和感受,生命体验的“带入性”相

对处于劣势。B.名为“非虚构”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受到批评,文章以此证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观点。C.报告文学需要克服自身“言不及物”的问题以保持“新闻性”和“文学性”,也需要克服外部名利场的不良影响。D.报告文学要认准“介入

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这个方向和目标,否则难以自救。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美国学者索尔·贝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

现代人复杂的生活。”B.艺术评论家:“作家要立足生活的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真实。”C.作家胡平:“报告文学能够写实、写全时代精神,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对历史真相与历史现象的还原和反思。”3D

.作家丁晓原:“人生历程丰富多彩,个体生命跌宕起伏,报告文学关注其中的故事性、传奇性,会使叙事充盈饱满。”4.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5.有人说:“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消亡的推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灰色的月亮[注][日本]志贺直哉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

绕道品川的车子。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左右,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就突然近来了。车

内乘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因为座位上没有靠手板,他就横坐着,面对着车门。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

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着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车子到有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有几个像

是买了东西回家的。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劈开双腿在旁边站下来。在他后面,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汉子上车后,望了望前面的青年。“搁上去行吗?”也不等人回答,就把肩上的包往下卸。“慢着,压上

去不行。”青年护住自己的布包,回头望着那个汉子。“啊,对不起。”他抬头望一望行李架,行李架上搁不下那个包,他只好在狭窄的地方局促地侧着身子,仍旧把包扛在肩上。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

的中间。“不用了,并不沉,只是嫌累赘才想搁一搁,不用了。”那汉子这么说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惬意,这时节,看来人的脾气都变好了。车子过滨松町,接着到了品川,有人下去,可是上来的人更多。这

其间,那少年工人仍旧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他的身子。“啊,看他这张脸。”有人这么说了。说话的是四五个像公司职员中的一个,他的同伴都笑起来了。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那时候,圆脸的青年回头望一望身

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看样子差不多啦。”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么?”4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是有病么?”“恐怕是喝醉了吧。”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立刻不作声了。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钉上了块手巾布,倒戴着一顶军帽,帽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在他迷迷糊糊的头脑里,大概把

这夹板当作了谁,正在和他亲热吧。“喂!”站在前面的那个大汉,用手拍一拍他的肩头,问了:“你上哪儿去?”少年工人没有答话,那汉子又问了一声。“到上野去。”他很忧郁地回答了。“不对啊,你坐倒了,这是到涩谷的车啊。”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当少年工人向我倒

过来的时候,我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完全是出于无意地,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使我自己也觉得惊奇。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

受。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在东京站已经在车上了,坐过了站了-你是在哪儿上车的?”我从他身后问了。少年工人没回过头来说:“在涩谷上车的。”“从涩谷上车,绕了一个大圈子。”有人这样说。少年工人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

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都没有关系。”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身边的搭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

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这是1945年10月16日的事情。[注]小说写于1945年11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美军对东京进行了多次空袭。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遭受空

袭后满目疮痍的东京为背景,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破败萧条、人民饥寒交迫的情景。B.小说标题“灰色的月亮”意蕴丰富,象征着战后在物质上陷入匮乏、精神上陷入迷茫的日本社会。C.这篇小说既无惊人的事件,也无曲折的情节,更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整体上平

淡无奇。D.小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被战争裹挟的人民的同情。7.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小说前半部分,少年工人的面目是模糊的,本段转入对其外貌的正

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可感。5B.本段是整篇小说中唯一的气氛较为明快的场面,与前后文形成鲜明的反差,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C.本段的情感基调有所变化,随着车子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小说的情感线索和人物心理也出现短暂的调整。D.前文主要写“我”眼中的少年,本段转入写乘客眼中的少年,

叙述视角的转换,增强了小说的叙事张力。8.“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9.志贺直哉素有“短篇之神”的美誉,其小说以善于揭示独特环境中人物的心境著称,被评论家们称为“心境小说”。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心境?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心境的?(6分)二、古

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太康中,刺史嵇绍举谭秀才。同郡刘颂时为廷尉,见之叹息曰:“不悟乡里乃有如此才也!”博士王济于众中嘲之曰:“五府初开,群公辟命,采英奇于仄陋,拔贤俊于岩穴

..。君吴、楚之人,亡国之余,有何秀异而应斯举?”谭答曰:“秀异固产于方外,不出于中域也。是以明珠文贝,生于江、郁之滨;夜光之璞,出乎荆.、蓝.之下。故以人求之,文王生于东夷,大禹生于西羌。子弗闻乎?昔武王克商,迁殷顽民于洛邑,诸君得非

其苗裔乎?”济又曰:“夫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至于君臣失位,国亡无主,凡在冠带,将何所取哉!”答曰:“吁!存亡有运,兴衰有期,天之所废,人不能支。徐偃修仁义而失国,仲尼逐鲁而逼齐,段干偃息而成名,谅否泰有时,曷人力之所能哉!”济甚礼之。寻除郎中,迁太子舍人、本国中正。以

母忧..去职。服阕,为鄄城令,过濮水,作《庄子赞》以示功曹。而廷掾张延为作答教,其文甚美。谭异而荐之,遂见升擢。及谭为庐江,延已为淮陵太守。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人。寻除尚书郎。永宁初出为郏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

心抚恤司徒王戎闻而善之出谷三百斛以助之谭甚有政绩再迁庐江内史加绥远将军时石冰之党陆圭等屯据诸县,谭遣司马褚敦讨平之。又遣别军击冰都督孟徐,获其骁率。以功封都亭侯,食邑千户,赐绢千匹。又在郡政严,而与上司多忤。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

。镇东将军周馥与谭素相亲善,理而出之。后为纪瞻所荐,而为顾荣所止遏,遂数年不得调。(节选自《晋书·华谭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永宁初/出为郏令/于时兵乱/之后

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司徒王戎闻而善之/出谷三百斛以助之/谭甚有政绩/再迁庐江内史/加绥远将军/B.永宁初/出为郏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司徒王戎闻而善之/出谷三百斛以助之/谭甚有政绩

/再迁庐江内史加绥远将军/6C.永宁初/出为郏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司徒王戎闻而善之/出谷三百斛以助之/谭甚有政绩/再迁庐江内史/加绥远将军/D.永宁初/出为郏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司徒王戎闻而善之/出谷三百斛以助之/谭甚有政绩/再迁庐江内史加绥远将军/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岩穴,山洞,代指隐士居所。人们常用“岩栖穴处”指隐居,用“岩穴之士”指隐士。B.荆、蓝,荆山和蓝田山的并称。荆山相传是卞和得玉璞之地,蓝田山因产蓝田玉而闻名。C

.母忧,母亲的丧事。“忧”在这里特指父母丧事,父亲的丧事称父忧,母亲的丧事称母忧。D.寒族,也称“寒门”“庶族”,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实行察举制,寒族有了阶层跃迁的机会。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华谭才华优异,

尤为能言巧辩。他被嵇绍推举为秀才,受到刘颂赞叹,也被王济大加嘲讽和责难,他应答机敏,最终赢得对方尊敬。B.华谭识才爱才,乐于推举后进。属吏张延和寒族周访,皆因文采出众、德行卓异而得到他的举荐,终建立功名,他也得到时人认可。C.华谭为政有方,兼具军事才能。对饱受战乱和饥

荒之苦的百姓,他善加抚恤;对盘踞作乱的石冰党羽,他调遣军队讨伐,立下大功。D.华谭受人排挤,导致仕途不顺。他治理严苛,多次忤逆上级官员,被刘陶依据律法拘捕下狱;出狱后得人举荐,又被顾荣从中阻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同郡刘颂时为廷尉,见之叹

息曰:“不悟乡里乃有如此才也!”(4分)译文:(2)昔武王克商,迁殷顽民于洛邑,诸君得非其苗裔乎?(4分)译文:14.王济对华谭的嘲笑充满着“地域歧视”,对此,华谭是如何进行反驳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同王徵君湘中有怀张谓八月洞庭

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故人京洛满,肩日复同游?[注]①张谓,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标题中的“同”即

为“和”,这是一首张谓为王徵君的《湘中有怀》所作的和诗。B.梦回故土,思乡难眠,无心读书,借酒浇愁,诗人描绘出此时寄居他乡的情状。C.颈联“不用”“偏宜”两词一否定一肯定,斡旋其间,使愁情表达更加深婉有致。D.尾联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异曲同工,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7

念。16.张谓的诗有淡妆之美:平易中见深远,朴素中见高华。请从首联或颔联中任选一联进行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说,生命是我所想要

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这种精神追求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大义而前赴后继,死而无憾。(2)杜牧《阿房宫赋》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阿房宫的恢宏气势,“覆压三百余里”一句写的是建筑占地之广,“”一句写的是建

筑物数量之多;可惜“”,就成了一片焦土,秦王朝穷奢极欲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发人深省。(3)用典是古代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这两句都提到三国时期的英雄

,诗人借此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之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大运河老了,一个衰老的生命总是喜欢选择沉默的。它或者就这样老去,直至死亡,像世界上绝大多数中世纪的伟大建构那样湮没在岁月

的风尘之中,成为后人永远的追忆与凭吊;或者在冷落中等待——等待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崭新时代,()。那么就等待吧,对于一个经历了二千四百多年的伟大生命来说,这次的等待大概不会太久。又一个黄昏莅临了,木叶萧萧,衰飒如诉,古运河上弥漫着美丽的伤感。帆船从远方驶来,一群燕子

殷勤地追逐着桅杆,几千年以前它们就是这样追逐的,从江南追逐到蓟北,又从蓟北追逐到江南。夕阳的佘晖下,你渐渐看清了航船的每个细部:油亮发黑的船板,被磨出了金属般质感的舵柄,高大的帆篷上缀满了补丁,有如一

位浪迹天涯的独行客,破旧的衣衫上扑满了秋风。这条古老的航道,它驶过了数千年的神话和传奇、哲学和史诗,现在又无怨无悔地向你驶过。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那时候大运河不仅被带来了新生,

中华民族也被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B.那个时代不仅会给大运河带来新生,也将给中华民族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C.那个时代不仅会给大运河带来新生,中华民族也被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D.那时候大运河不仅被带来了新生,也将给中华民族带来史无前例的腾

飞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8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虽然社交焦虑的体验在成年人中不少见,但却并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儿童怕生,不敢跟生人说话,①,当孩子出现焦虑情绪时,有的会哭闹,②。那些平时很活跃。但是到了陌生场合,由

于紧张而一声不吭的孩子,就是因为焦虑而出现了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焦虑症状对多数孩子来说是一种生理性的反应,到了一定年龄,③,不需要去特别处理,顺其自然就好。如果此时家长对孩子的表现过分关注。强迫孩子改变自己的表现,反而可能加重孩子的症状。同时,家长也不能过于紧张。警惕自己因为孩子有了焦虑症状而导

致自己也出现焦虑问题。家长的焦虑不仅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且会給孩子带来负面影响。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请分别用一个肯定陈述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5分)四、写作(6

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号召青年做“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的新青年。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如今,寄语新时代的我们,要走出孤芳自赏的狭小天地,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伟人的话语激励不同时代的青年,要大胆打破陋习,摆脱束缚,勇敢更新自我,张扬个性,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

的“新青年”。校团委举行“新青年,敢不同”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9玉田一中高三年级强化训练二语文试卷答案1.C(A.假设推导错误。“《

人民文学》侣导“非虚构”写作”,并不一定导致““非虚构”写作对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的消解”。B.因果关系错误,是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决定了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与之相反,使报告文学底气不

足。D.“内涵相同”错)2.B(文章以此证明“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的观点)3.C(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报告文学在当代仍是伟大、不凡的,能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力图构

建出深广和完整的代面貌。C项符合这个观点。A项说的是现代主义的特点。B项说的是作家如何艺术创作。D项说的是报告文学要关注个人的故事性、传奇性)4.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归谬法)、指出逻辑错误。如果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会消亡,那么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同为“舶来品”却结局不同,在

逻辑上是不成立的。②破立结合。批驳他人认为报告文学消亡的理山的同时,也说明报告文学立足的依据。③用辩证思维阐明问题本质。“伤害”换一种角度看,其实是“周全”。(4分。每答出1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4分)5.答案示例:(一)同意。①“非虚构”恶化了报告文学

的生存环境,它抢夺了报告文学的受众,使报告文学受到冲击。②“非虚构”写作的冲清使报告文学的创作主体产生不自信,影响报告文学的存续发展。③“非虚构”写作的鲜明特点,凸显放大了一些报告文学内容和样式的缺陷

,更使其失去竞争力。(6分,每点2分)(二)不同意。①报告文学承继了中国文学写实和叙史传统,有在“非虚构”写作冲击下的立足根基。②报告文学承载的社会职能并没有丧失,能有效消除社会负面情绪,安抚焦虑不安,这是

“非虚构”写作不能替代的。③“非虚构”写作的冲击对报告文学是警钟,会唤醒它的自信,进行自救。(6分,每点2分)6.C(“整体上平淡无奇”有误)7.A(“面目是模糊的”“本段转入······正面描写”有误)8.①“我”是

故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我”对少年工人的凄惨处境无能为力,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第一问:体现了作者及乘客们对战后日本现状迷茫困惑、灰暗悲

凉的心境。第二问:①以小见大。车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处境和心境,正是战后日本悲惨社会图景的缩影。②以景衬情。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灰暗萧条的夜景,有力地烘托了车厢中人们灰暗悲哀的心境。③正侧结合。小说

正面表现“我”黯淡、阴郁的心境,侧面表现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迷惑无奈,强化了小说凄凉哀伤的氛围。(第一问2分,意思答对即可。第二问4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C11.D(魏晋时

期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12.B(张延文采出众,周访德行卓异,二人并非兼具两方面特征)13.(1)同一个郡的刘颂当时担任廷尉,见到他后感叹地说:“没有想到同乡中居然有像这样的人才啊!”(4分)(

2)从前周武王打败商王朝,把商朝愚顽的百姓迁移到了洛阳,各位莫非就是他们的后代吗?(4分)14.①以珠贝、玉璞为喻,以文王、大禹为例,证明自己生于吴楚却无损秀异;(2分)②用武王迁殷顽民于洛邑的典故,反唇相讥,讽刺对方身在中域却并不秀异微

博橙子辅导。(1分)文言文参考翻译:华谭,字令思,广陵人。太康年中,刺史嵇绍举荐华谭为秀才。同一个郡的刘颂当时担任廷尉,见到他后感叹地说:“没有想到同乡中居然有像这样的人才啊!”10博士王济在众多人面前嘲笑说:“公府刚建立时,各位官员任用人才,在身份卑微的人中选择英才,

于山野隐士中选拔俊杰。你是吴楚之地的人,已灭亡国家留下来的后代,有什么优秀特别的才华来参加这样的征召呢?”华谭回答:“优秀特别的事物本来就出自世外,不出自中原地区。所以明亮的珍珠、有花纹的贝壳,生长在长江、郁水边上;有夜光的璞玉,出产在荆山、蓝田山脚下。所以用人来推求,周文王生在

东夷,大禹生在西羌。您没有听说过吗?从前周武王打败商王朝,把商朝愚顽的百姓迁到了洛阳,各位莫非就是他们的后代吗?”王济又说:“国家处境危险却不去帮助,国家倾覆却不去匡扶,直到君主、大臣失去位次,国家灭亡没有了君主,所有的官员,会有什么可以取用之处呢?”华谭回答说:“

唉!国家的存亡有运数,兴衰有周期,上天要废止的,人力不能支撑。徐偃王施行仁义却失去了国家,孔仲尼被鲁国驱逐,在齐国被排挤,段千木凭借德行止息了战争成就美名,想来运势好坏自有天时,哪里是人力能够改变的呢!”王济非常尊重他。不久被任命为郎中,升任太子舍人、本国中正。

因为母亲去世辞去官职。他守孝期满后,担任鄄城令,经过濮水,写了《庄子赞》给功曹们看。廷椽张延给他做了一篇答教,文笔非常华美。华谭认为他很优秀因而举荐他,张延于是得到升迁。等到华谭担任庐江内史,张延已经是淮陵太守。又举荐寒门周访为孝廉,周访最终建立了功名,当时的人认

为华谭很了解人。不久被任命为尚书郎。永宁初年,出京担任郏令,当时正值战乱之后,辖境之内闹饥荒,华谭倾注心力抚恤百姓。司徒王戎听说之后很赞赏他,拿出三百斛谷物来帮助他。华谭很有治理功绩,接连升迁两次做了庐江内史,加官绥远将军。当时石冰的党羽陆圭等人占据各县;华谭调遣司马褚敦讨伐

平定了叛乱。又调遣其他军队攻击石冰的都督孟徐,俘获他军中勇猛的主将。凭借功劳被封为都亭侯,食邑一千户,赏赐绢帛一千匹。华谭在郡中治理又严苛,和上级官员有很多违逆的地方。扬州刺史刘陶一向和华谭不友好,利用法律条文拘捕华谭,关进寿阳监狱。镇东将军周馥与华谭

一向关系亲近友好,审理之后释放了华谭。后来受到纪瞻举荐,却又被顾荣阻遏,于是官职好几年得不到调动。15.D(本诗是对朋友的思念)16.示例一:首联表面上只是客观地以洞庭秋景入题,用语平易;(2分)实际景中寓情,用意深远:(2分)用本就令人善感多怀的秋季和八

月仲秋的特殊时间来表达寄身他乡的愁情;用“湘江北流”表达随眼前江水回到北方的渴望和实际无法实现的伤感。(2分)示例二:颔联表面直抒胸臆,不事雕琢;(2分)却又时空交感,虚实结合,暗含巧思:(2分)“万里梦”从空间角度极言乡关遥遥,“五更愁”从时间角度道尽思乡愁深;“还乡”为虚梦,“为客”

方为实情,虚实结合,凄凉无限。(2分)17.(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楚人一炬(3)遥想公瑾当年(三国周郎赤壁)英雄无觅孙仲谋处18、B(根据前面“崭新时代”来看,后面陈述主体为“时代”前后衔接更连贯,因此排除A、D;而C项后面分句主语又变成了“中华民族”,前后不一

致,排除C,选择B)19、C(例句与C项均使用拟人手法;A.对偶;B.夸张;D.比喻)20、在这条古老的航道上,它驶过了数千年的神话和传奇、哲学和史诗,现在又无怨无悔地向你驶来。(3分)21.①也是社交焦虑②有的则是一声不吭③自己就能好转(每处2分)2

2.①儿童也会有社会焦虑;②家长对孩子关注要有度;③家长要避免自己出现焦虑。(答出一点得2分,全对给5分)23.本次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一)对于材料的理解1.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号召青年做“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的

新青年。解读:1916年9月1日,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新青年”应当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即内心抛弃做官发财的庸俗想法;对内修养自我,注重自我个性的发展;对外贡献自我,有益于国家人

民。这则材料体现了陈独秀对新青年的要求:抛弃做官发财的庸俗思想,勇于发展自我、贡献家国。陈独秀的话语中“抛弃”“勇敢”隐含着“敢”的“取”“舍”,直指“庸俗思想”,11明确百年前青年所追求的“不同”的意义所在。2.1921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大声呼吁:“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

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解读:“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毛泽东的这句话体现出对于国家民族,青年人应有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我们不说,

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以慷慨激昂的反问句,号召青年人挺身而出、勇立时代潮头,不能退缩,更不能寄期望于他人。这则材料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对新青年的期望:摆脱怯懦和寄望他人的思想,敢于挺身而出,承担家国使命的思想。话语里以“

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来指向“敢”的责任与勇气,也包含着区别于庸碌无为与明哲保身,表达“敢不同”的思想。3.今天,寄语新时代的我们,要走出孤芳自赏的狭小天地,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解读:这段对青年人的寄语综合了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

的讲话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内容,是新时代对于新青年的要求。“要走出孤芳自赏的狭小天地”,要求今天的青年不能驻足于“小我”的孤芳自赏;“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导当代青年人放眼家国,将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发展融合为一,承担起时代赋予青年人的重

要使命——担当复习民族大任。体现了对新时代的青年摆脱“小我”思想的束缚、勇担时代重任的期望。本段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今天,寄语新时代的我们”一句,将“青年”和“我们”合而为一。“我们”一词,将青年使命从历史的过去拉到时代的今天,将

写作者对他人人生选择的观望拉到对自我人生选择的省察;写作者不能作为青年使命的旁观者冷漠存在,而必须作为时代家国发展的参与者思考。写作者的青年身份、青年立场凸显。4.伟人的话语激励不同时代的青年,要大胆打破陋习,摆脱束缚,勇敢更新自我,张扬个性,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新青年”。解读:“

伟人的话语激励不同时代的青年”,表明伟人这些话语对青年人的价值和意义。“要大胆打破陋习,摆脱束缚,勇敢更新自我,张扬个性,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新青年’”,则是对“新青年”价值选择的进一步阐释:要打破陋习,摆脱束缚;要勇敢更新自我,张扬个性,并且有益于自己的国家民族。(二

)对引导语的理解校团委举行“新青年,敢不同”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引导语规定了明确的写作任务,可分为五个层次:首先,“主题征文活动”是特定的写作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学习

生活。第二,“新青年,敢不同”是本次征文活动的主题,规定了本次写作需要重点阐释的核心内容。“新青年”这一概念,指向的不止是普通生理意义上的青年人,而是吻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青年。“敢不同”,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敢”,敢于摆脱旧思想,敢于承担新使命,敢为人先,敢立潮头;

二是“不同”,不同于流俗,不随波逐流,有责任,有个性。三位伟人的话语里,虽则有不同的表达,却都指向“不同”的具体内含,即不同于同时代与同辈青年中的平庸与世俗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要做敢于实现青年人生理想,有益于家国的有为青年,是

为“新青年”,这就是百年不变的青年情怀。第三,校团委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基层单位,本身就是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由校团委举行的征文活动,天然具有时代青年的写作立场,暗示了考生的写作身份定位。第四,“结合上述材料”,要求考生写作必须围绕“上述材料”(题目中楷体字

的四个自然段)展开。但是,它和“结合材料的含义”、“综合材料的含义”等不同,“结合材料”要求相对宽泛,考生可侧重材料中的某一内容,不必面面俱到。第五,“写一篇文章”,文体没有明确限定;“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则要求考生写作时要有真实的感受,也要有理性的思考。综合

该文的写作情境是参与校团委的主题征文活动,文体以议论性散文为宜。(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2“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要求考生选择恰当的角度,结合材料和引导语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考生可自由拟定合适的标题,

体现标题拟定的开放性。“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体现了考场写作的禁止性要求。但是,要注意本次作文的隐性要求。比如,在内容方面,结合材料可以看出:“新青年,敢不同”中的“不同”,不是

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哗众取宠,而是敢于摆脱旧思想、承担新使命。在写作身份方面,写作者不仅是一名中学生,更是时代呼唤的、寄语的“新青年”;写作的过程是作为“新青年”的考生对青年群体、对自我价值选择的思考和省察。如何

永葆青春本色?如何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书写“新青年”的“新”风采?如何冲破青年人自己所处的环境的“众”与“同”,求得自己个性的表达?如何用自己的“敢不同”的勇气和成就为这个时代、我们的家国增添青春活力?甚至如何在自

己的学业进取、职业选择等方面,摆脱平庸,朝着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这都需要写作者用青年人特有的思维和行动来回答,而“新青年,敢不同”,就是一个有青年气魄的答案。13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786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