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寒假必做12卷】2021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专用)(解析版 )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4.153 MB
  • 2025-02-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三寒假必做12卷】2021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专用)(解析版 )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三寒假必做12卷】2021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专用)(解析版 )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三寒假必做12卷】2021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专用)(解析版 )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三寒假必做12卷】2021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卷02(山东专用)(解析版 ).docx,共(13)页,4.153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44d37b13c85ac3dbc1222b6aaf21fb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21年高考全真模拟卷02(山东专用)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

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

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荀子.富国》篇:“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这段话体现出的中国古代的思想是A.“仁”B.“礼”C.“法”D.“乐”【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荀子强调的贵贱

有“等”,长幼有“差”等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礼”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仁”的思想不符,A项错误;“法”的思想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儒家“乐”的思想并不强调贵贱贫富的差别,D项错误。2.西周后期,周厉王打破

王室与诸候共享的传统,要求诸侯上交山林川泽的所有物产;同时打破传统的听政程序,禁止国人议论、监督王政。最终,诸侯拒交贡赋,国人暴动,厉王“流于彘”。这反映了A.“天下一家”观念的消亡B.王权强化受制于传统体制C.“礼崩

乐坏”局面的形成D.土地国有制逐步走向解体【答案】B【详解】材料“西周后期,周厉王打破王室与诸候共享的传统”“最终国人暴动”体现的是王权的强化受制于传统的体制,B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与礼崩乐坏无关,C排除;材料未涉及土地性质的变化,D排除。故选B。23.如表两汉时

期入仕士人家世背景比例表(%),如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东汉时期世代西汉东汉无仕官记录有仕官记录无仕官记录有仕官记录一代(父亲)72.1127.8956.9543.05二代(父至祖父)69.0130.9951.6948.31三代(父至曾祖父)68.7331.2750.6149.39四代(父至高祖父

)68.7331.2750.3449.66A.朝廷选官标准发生变化B.官员选拔机制出现异化C.儒学垄断地位受到挑战D.门阀士族政治相对封闭【答案】B【详解】通过材料中东汉时期入仕士人父辈和祖辈有无仕官记录的比例变化,可知东汉时期相比西汉,有家世背景

的士人入仕更为容易(有家世背景的士人并不一定没有德才品质),故推知B项正确;东汉政府继承了西汉察举制,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标准,故A项错误;东汉时期,儒学仍然是官方意识形态,故C项错误;门阀士族政治形成于

魏晋时期(曹魏九品中正制度的确立,是门阀士族政治形成的制度前提),故D项错误。故选B。4.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中,有关于测定“圭田”“邪田”“环田”等不规则农田面积的算题,所举应用算题中田亩面积最小的实例只有0.0014285亩。这反映出A.古代中国

数学理论的完善B.土地私有制度的强化C.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普及D.民本思想的不断发展【答案】B【详解】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测量各种形状的田亩面积需要较高的数学计算能力,《九章算术》即是这一需求的产物

,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提及《九章算术》中一些测量田亩面积的算题,无法得出古代中国数学理论完善的结论,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

细致耕作,从而提3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产品总量的农业生产体系。学术界普遍认为,秦汉时期北方旱地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技术体系,但直到更适合于在小块水田耕作的曲辕犁的发明之前,南方水田仍然以粗放耕作为主,故C项错误;民本

思想与材料的主旨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故选B。5.下列历史事件与图中地点对应错误的是:A.商鞅在①点实行改革,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B.北魏孝文帝在②点实行了均田制、三长制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发展。C.王安石在③点实行以富国强兵为中心的变法革新。D.雍

正在④创建了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和三长制都是在平城,即②处,而实行移风易俗是在迁都洛阳以后,所以B项对应错误,故选B;商鞅在秦国,即①主持了变法,王安石在变量

即③处实行了改革,雍正帝在北京,即④处创建了军机处,ACD对应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6.明末思想家李贽指出,那些谈论程朱理学的人,其实是一群“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的伪君子,是一群“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的虚伪之徒。李贽意在强调

A.空谈导致社会日益衰落B.理学导致人们道德沦丧C.回归儒家经典的紧迫性D.学问应贵实践而轻空谈【答案】D【详解】李贽指责空谈道德,一心升官发财的伪君子,揭露其言行不一,意在强调学问应贵实践而轻空谈,D项正确;李贽批判假道学不是为了说明空谈导致“社会日益衰落”,A项错误;李贽批判伪

君子和假道学的主要目4的不是为了强调理学导致人们道德沦丧,B项错误;回归儒家经典的紧迫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7.戊成变法时期,光绪帝颁布上谕:“中国向本重农,惟向无专董其事者,非力为劝导,不足以鼓舞振作。”为此,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各直省督抚设立分局,遴派通达时务公正廉明绅士总司

其事。据此可知A.变法重新回到农本传统思想B.光绪帝否定了洋务运动成果C.维新派确立了农业改良政策D.工商皆本成为中国上层共识【答案】C【详解】材料“中国向本重农,惟向无专董其事者,非力为劝导,不足以鼓舞振

作”体现的是维新变法期间,以光绪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推动农业改革,C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维新派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A排除;光绪并未否定洋务运动的成果,B排除;D错在“共识”,排除。故选C

。8.《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是大陆、台湾和香港三地学者合作的结晶。该著作的序言写道:“此书在历史学科网论述上展现出新的特质。历史不再是单一的线性演进过程,而是千回百转、多重面向的发展;历史中不全是黑白分明、成王败寇之叙事。‘革命’与‘改良’

都被给予历史的合理定位。新的历史视野将革命置于长期多元发展、曲折角力的历史背景中,呈现出除了革命之外当时还有哪些选择,以及为何最后革命成为唯一的选择。”下列项中,与这些认识最吻合的是A.清廷不全是革命宣传中的“颟顸”、“腐败”与“缺乏改革诚意

”形象B.武昌首义爆发以及之后的政局演变和历史走势主要是由革命党人所左右C.对辛亥革命的论述应该尽量平实客观,突出“以论代史”、“论在史先”D.评价辛亥革命成败需要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以“毕其功于一役”为标准【答案】A【详解】材

料认为历史的研究考订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尤其是新的历史视野将革命置于长期多元发展、曲折角力的历史背景中,因此清廷不全是革命宣传中的“颟顸”、“腐败”与“缺乏改革诚意”形象是符合材料所主张的新的历史视野的,A符合题意;辛亥

革命后政局并非由革命党人所把握,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历史的研究考订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CD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9.1938年抗日军政大学发布的《招生简章》规定,入学资格“不分党派,不分信仰,不分性别……如有各地抗日救国团体的介绍更可优予取录”,申

请人在“各报名地初试,延安本校复试”。这一规定旨在A.提高边区人民文化素质B.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兴起C.促成民主联合政府建立D.适应民族战争形势需要5【答案】D【详解】通过“不分党派,不分信仰,不分性别”“有各地抗日救国团体的介绍更可优予取录”的信息,并结合全民族抗战的史实可知,该规

定是为了培养人才以取得抗战胜利,故D项正确;A项违背材料主旨,且与申请人须通过初试和复试,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的要求不符;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提出于抗战后期,故B项和C项错误。故选D。10.如图为达·芬奇根据罗马帝国时期工程师维特鲁威著作《建筑十章》所作

的《建筑人体比例图》。该书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达.芬奇依照维特鲁威的描述,在代表宇宙秩序的方和圆中,放人了一个人体。该图反映了A.人们对自然宇宙已经有了科学的认识B.古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弘扬C.近代科学的确立促进了文学艺术发展D.传统的上帝造人学

说受到科学的挑战【答案】B【详解】将人体模型放在了代表宇宙秩序的图形中,表明达·芬奇重视人的地位,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B正确;此时人们对自然宇宙的认识有所进步,但还未达到科学的认识的地步,A排除;经典力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近代科学的确立,但经典力学体系出现的时间晚于文艺复

兴,不可能促使其发展,C排除;材料只是重视人的地位,并没有提出反对上帝造人的主张,D排除。故选B。11.19世纪中后期,巴斯德受托解决酒的变质和蚕病等问题,发现了微生物的影响力,发明了“巴斯德灭菌法”,提出了

控制微生物传染的选种新方法。随后,在研究畜牧业传染病过程中,又创立了微生物致病理论和免疫学理论。巴斯德的经历表明6A.科学理论的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B.政府的财政支持影响了科研成败C.科技探索带来了新一轮动力革命D.科学理论转为生产力的时间缩短【答案】A【详解

】据题干可知,巴斯德针对产业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开创了新的科学理论,因此获得政府奖励,这些经历表明科学理论的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故A项正确;题干中关于巴斯德的描述未表明得到了政府财政支持,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开始迈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即新一轮动力革新的时代——电气时

代,题干材料阐述的是微生物学领域,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介绍科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进而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或过程的变化,排除D项。12.马克思不但宣称他已经发现并解释了社会运动的规律,而且还确信这些规律表明了恰恰是那些没有权的人们一一工人阶级能够而且将改变社会。他们将

通过革命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马克思认为这一革命性的变化不仅是令人向往的,而且是不可免的。据此可知A.科学社会主义是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B.指明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关键C.它系统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D.马克思主义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答案

】D【详解】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将通过革命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而且革命不可避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指导了十月革命,D正确;题干未提及马克思主义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发展,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题干仅仅列举了马克思的部分主张,并不能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排除C。13.1913

年,俄国工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与英法美德比较,如下表。这反映出俄国法国英国德国美国工业总产值40%21.7%16.7%7%国民收入25%20%33.3%13.9%A.没有开展新的技术革命B.垄断资本力量相对弱小C.

工人运动水平迟滞落后D.十月革命成功的必然性7【答案】B【详解】从材料时间及数据可知,当时俄国工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远远低于英法美德这四个国家,其工业比较落后,也说明俄国垄断资本力量相对弱小,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看出俄国没有开展新的技术革命,A排除;材料不能看出工

人运动水平滞后,C排除;材料无法看出十月革命成功的必然性,D排除。故选B。14.罗马法中,债务人因其过错而未履行合同义务的后果就是使债权人获得诉讼权并且通过诉讼制从债务人处获取赔偿。根据市民法的规定,赔偿是一项诉讼制度:债因争讼而消灭,原债的标的为金钱赔偿所代替,它的数量由判决确定。据此可知该法A

.消灭了罗马公民之间的矛盾B.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C.规定了金钱是唯一的赔偿方式D.通过诉讼来确定赔偿的责任【答案】D【详解】根据罗马市民法即万民法的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合同,债权人可通过诉讼获取赔偿,但赔偿是一项诉讼制度,只有诉讼才能确定债务人是否应当承担责任

、是否应当对债权人作出赔偿以及如何进行赔偿,这说明罗马法强调必须通过诉讼来确定赔偿的责任,D项正确;消灭了罗马公民之间的矛盾说法绝对,A项错误;市民法中相关赔偿与诉讼制度的规定不是罗马帝国扩张的条件,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罗马法规定了金钱是唯一的赔

偿方式,C项错误。15.截至2017年底,“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有沿线6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覆盖人口44亿,约占世界人口的63%,经济规模约21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的21%。可见,“一带一路”倡议A.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B.

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C.得到了发达国家的积极响应D.遏制了逆全球化思潮的泛滥【答案】B【详解】“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有沿线6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覆盖人口44亿,约占世界人口的63%,经济规模约21万亿

美元,占全球经济的21%,可见这一倡议带动了沿线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这说明这一倡议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B正确;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事情,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一带一路倡议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展开,并不是所有发达国家都积极

响应,排除C;D夸大了一带一路的作用,而且逆全球化思潮并未达到泛滥程度,排除。8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古代历史地图往往值含着王朝疆坡、民族关系、都城所在等重要历史信息。下列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

历史时期(东汉中期、唐的前期、唐朝后期)的形势图。阅读三幅地图,回答问题(12分)。图1图29图3请分别从图1、图2、图3中损取有效信息,并据此判断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答案:图1:信息:中原政权统治区域集中于中

东部;定都“长安”;少数民族政权有“吐蕃”“回鹘”“南诏”等;吐蕃势力范围达到今新疆并临近长安;台湾称为“流求”。时期:唐朝后期。图2:信息:中原政权统治达到西域;定都“洛阳”;少数民族政权有“鲜卑”“乌孙”等;台湾称为“夷洲”;在西域设置有西域长

史府。时期:东汉中期。图3:信息:中原政权统治范围包围东北、西域,定都“长安”;边地设置有“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黑水都督府”等机构;西藏政权为“吐蕃”;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为“突厥”;台湾称为“流求”。时期:唐朝前期。【详解】从图1可提取的信息是中原政权统治区

域集中于中东部;定都“长安”;少数民族政权有“吐蕃”“回鹘”“南诏”等;吐蕃势力范围达到今新疆并临近长安;台湾称为“流求”。这符合唐朝后期的特征;从图二获取的信息是中原政权统治达到西域;定都“洛阳”;少数民族政权有“鲜卑”“乌孙

”等;台湾称为“夷洲”;在西域设置有西域长史府。这符合东汉中期的特征;从图3获取的信息是中原政权统治范围包围东北、西域,定都“长安”;边地设置有“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黑水都督府”等机构;西藏政权为“吐蕃”;北方少数民族

政权为“突厥”;台湾称为“流求”。这符合唐朝前期的特征。17.社会生活的变迁本身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10文化的变迁(16分)。材料一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技术门类西方发明

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汽车1883年1901年1928年无线电1896年1909年1928年(1)根据材料一,从中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有哪些?(6分)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材料二将零散而混乱的

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请问答:(2)根据材料二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对图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进行整理归类,并分析这些新事物出现的原因以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10分)。答案:(1)信息解读:①中国近代化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沿海早于内地,说明对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吸收不平衡、不充分;②中国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作出的反应加快(传播到中国时间变短,

由沿海到内地的时间变短);11③交通通讯的近代化改变着近代中国城市生活,推动中国社会生活的渐进性变化。(2)整理:①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②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③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④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4分)原因:①鸦片战

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②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4分)影响:①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②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2分)【解析】【详解】(1)信

息解读:从表格信息看出,中国近代化由沿海向内地扩展,中国对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播到中国时间变短,交通通讯的近代化改变着近代中国城市生活。(2)整理:根据自行车、火柴、报纸、电影等新事物体现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自行车、火车机车、电话体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报纸、电影体现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西式婚礼体现社会习俗的变迁。原因:结合所学近代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分析,可分别从鸦片战争后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和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以及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总结。影响:结合所学近代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分别从改变

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等角度分析总结。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1、图2的史料价值。12答案:史料价值:图1形成于1425—1430年间,与郑和下西洋同

一时代,是一手史料,有较高史料价值;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主要航线、经过的国内港口,到达的国家和地区,是研究明朝的航海技术、明朝对外交往(或朝贡贸易)的重要史料;是研究明朝前期人们对世界认知的重要史料;对研究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和世界古代航海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对研究亚非地区历史地理风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图2的世界地图已把美洲大陆纳入,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可用于研究15—16世纪的世界历史、地理。或图2中有船只在中国沿海、太平洋航行,反映了明朝对

外贸易和世界航运的历史,可用于研究明朝中后期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或图2上的标注的动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动物世界的认识,对研究17世纪世界动物分布状况具有参考价值。或图2地图呈现以中国为中心,可用于研究明末西学东渐的概况,是研究明朝中后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研究明朝中后期人们认识世

界视野的重要依据。或图2是17世纪初绘制由意大得传教士与明朝官员共同绘制,可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的成果。是第一手史料,有较高史料价值。【详解】从图1的内容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郑和下西洋,因此其形成于1425—1430

年间,与郑和下西洋同一时代,是一手史料,有较高史料价值。结合具体的郑和下西洋时期的背景,从对外交往、航海技术、明朝时期的政策等方面概括其价值所在。从图2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对外界认识的范围,因此可用于研究明朝中后期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也可从图中所涉及到的动物等信息概括关

于物种交流等方面的价值。19.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被视为中世纪欧洲向近代转型的两大动力,对欧美以及整个世界都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灵魂称义不因为任何行为,仅由于信仰。……无论是传

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罗马教廷只管信仰上的事,至于财产、金钱、生命等事务应由政府处理,皇权应该名副其实。——马丁·路德材料二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是他被上帝预定为选民的外在标志。加尔文派

的改革自始至终就一直和政治力量紧密结合。更确切地说,加尔文推行宗教改革的整个过程就是他与日内瓦政府争夺权力的过程。最终他把日内瓦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但教权高于政权的城市神权共和国。编写一幕发生在16~17世纪欧洲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欧洲

宗教改革的内容;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13答案:主题:主题明确,紧扣欧洲宗教改革中新教的教义。对话内容: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层次三:对话

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详解】新教教义: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平等思想;政教分离。加尔文:主张先定论;政教合一。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