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福建省泉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跟踪监测历史试题.doc,共(18)页,716.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43ef65827bf0676ac8f21b29f7041a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泉州市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中教学质量跟踪监测2020.1高一历史试题(必修1)(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的要求。把所
选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1.下图所示内容体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土地、武装和人口授予诸侯,诸侯服从周王的政令、承担军事义务、定期朝觐,故答案为C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
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政治地位、巩固统治的制度,排除B项;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后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
封国以拱卫王室。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通过分封,西周诸侯与王室之间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
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A.创立皇帝制B.推行郡县制C.建立三公九卿制D.确立行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
的官员”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故答案为B项;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开始确立的中央官制,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C项;行省制是元朝将地方划分为行省进行管辖的制度,与材料中的“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不符,排除D项。【点睛】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
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在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形成了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专制制度的象征。3.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表明宋代A.相权逐渐加强B.地方权力削弱C.监察制度完善D.君主专制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增设参知
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表明宋代君主专制加强,故答案为D项;分割相权使相权受到削弱,排除A项;这些措施不是针对地方采取的,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不属于监察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4.“国以人兴,政
以才治”。为此,隋唐时期的政府实行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方式选拔人才,为国家所用,故答案为D项;征辟制和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排除A、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5.洪武九年(1376年
),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这反映出明代A.中央集权的加强B.地方权力的扩大C.君主专制的强化D.官员能力的提高【答案】A【解析】【详
解】废行省,设三司,地方权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答案为A项;这些措施导致地方权力受到削弱,排除B项;这些措施是针对地方采取的,不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这些措施与官员的能力变化没有关系,排除D项。【点睛】明初废行省,设三司,三司直接隶属于中央有
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地方权力遭到削弱,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6.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爱琴海的古希腊文明在文明早期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民主因素。但苏美尔文明和华夏文明最终走向国家集权,古希腊文明孕育
出城邦民主。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早期文明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B.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的影响有限C.海洋文明发展成就领先于大河文明D.民主制度只可能孕育于海洋文明【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爱
琴海的古希腊文明在文明早期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民主因素”体现的是早期文明的统一性;材料“但苏美尔文明和华夏文明最终走向国家集权,古希腊文明孕育出城邦民主”体现的多样性,故A正确;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7.古代希腊禁止妇女参加奥
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这说明,古希腊A.奥运会缺乏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B.妇女与男子拥有同样的政治权利C.奥运会导致城邦内部的阶级分裂D.妇女有权参与城邦社会文化生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禁止妇女
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说明,古希腊妇女有权参加城邦社会文化生活,故答案为D项;城邦的妇女不享有公民权,不能参与城邦的政治事务,而本城邦的成年男子是有公民权的。B项排除。A项,根据所
学可知,不管是禁止妇女参加的奥运会还是专为妇女所设的运动会,都具备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男女不平等,未涉及阶级分裂,排除。8.罗马法规定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包括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在民事诉讼中应
承担陈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这表明罗马法A.遵循私法至上B.重视诉讼程序C.注重诉讼诚信D.崇尚科学理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材料中“陈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
”说明罗马法比较注重诚信的诉讼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罗马法注重诚信的理念,不是遵循私法至上,故A项错误;诉讼程序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科学理性不符合材料中诚信的理念,故D项错误。9.1832年伊始,(英国)一系列议会法案扩大了男性公民的
选举权,财产资格的限制大降低,为最终实现男性公民的普选权铺平了道路。这些法案得以通过的根本原因是英国A.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B.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C.上院与下院争夺权利的斗争D.议会同国王的激烈斗争【答案】A【解析】【详解】随着工业革
命的开展,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从而出现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和选举制度的变化,故答案为A项;B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与这一改革无关,排除;议会与国王之间的权力分配早已解决,排除D项。10."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
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见1787年宪法A.代表南部蓄奴州利益B.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C.着眼美国的整体利益D.是妥协的产物不能长久【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因为这会极大损
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以看出,为了维护统一的联邦,着眼于美国的整体利益,1787年宪法承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故答案为C项;1787年宪法主要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787年宪法不能长久的说
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1.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实质上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的观点反映了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典型特点是A.人民是实,君主是虚
B.议会是实,司法是虚C.君主是虚,立宪是实D.君主是实,立宪是虚【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可知,议会权力很小,立宪是虚,材料“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反映了在德意志君主掌握实权,而本应代表民意的议会,特别是帝国
议会作用很小,故D符合题意;材料“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可知,德意志帝国实质上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而并非是人民利益,故A不符合题意;由材料“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可知,在德意志帝国政体中议会只起到装点门面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由材
料“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可知,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实权掌握在君主和宰相手中,而代表民意的议会作用很小,故C不符合题意。12.《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
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意在A.打开中国的市场B.掠夺中国劳动力C.向中国倾销鸦片D.向中国大量投资【答案】A【解析】【详解】从英国人确定“五口”的依据是“传统的外贸口岸”“地处长江入海口
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信息可以看出,这种选择主要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故答案为A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与掠夺劳动力无关,排除B项;英国对中国走私鸦片,但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排除D
项。13.有学者对某史事的描述:“挟千里席卷之势,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天堂之梦在烟焰和烈火中化为灰烬,则是他们的悲剧。”据此推知,这一史事是A.虎门销烟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开始建造人间小天
堂”“天京陷落”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史事是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故答案为B项;虎门销烟发生在广州,义和团运动发生在华北地区,辛亥革命发生在武昌,均与“天京”(即南京)无关,排除A、C、D项。14.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
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便于日本对华资本输出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C【解析】【
详解】据题干中“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可判断出应该是《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便于日本对华资本输出,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结束了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而题干中的“新约”
指的是《马关条约》,故A、B项排除;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故D项排除。15.下表为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些活动。由此可知,这些活动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B.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C.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D.推进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的步伐【答案】B【解析
】【详解】1898年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运动,为建立君主立宪制而斗争;1911年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都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故答案为B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A项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救亡图存的内容,排除C项;维新派为建立君主立宪制而斗争,但这一努力以失败告终,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6.“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
陆去"。这段评论旨在说明五四运动中A.学生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B.工人阶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C.中国共产党起了领导作用D.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段
评论旨在说明工人阶级对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故答案为B项;五四运动中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C项;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标志着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项。【点睛】五四运动中青年学
生是先锋,运动前期的中心是北京。自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从此,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运动波及全国,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17.某学习小组依
据下图所示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下列符合其主题的是A.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B.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C.巴黎公社建立及影响D.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答案】D【解析】【详解】从图示反映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等信息可以看出,其主题是科学社会主义
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均只是某一图片反映出的信息,不是四幅图片反映出的主题,排除A、B、C项。【点睛】在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情况下,为探究矛盾的症结所在,找到社会发展的良策,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并
改造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开始指引工人群众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18.1917年,全
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颁布《土地法令》,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和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这一举措A.标志着二月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B.有利于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C
.使苏维埃政府赢得了农民的支持D.建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和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来看,这一举措对农民有利,能够使苏维埃
政府赢得农民的支持,故答案为C项;《土地法令》是十月革命后颁布的法令,排除A项;沙皇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是在二月革命中,不是在十月革命中,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一举措建立的土地制度,排除D项。19.下图所示是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的A.奠定了国民党改
组基础B.表明国民党已成农民党C.是国共合作推动的结果D.说明土地革命成果显著【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中农民、工人、学生占比较大,这是国共合作推动的结果,
国民党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故答案为C项;国民党改组是在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上,排除A项;国民党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B项说法绝对,排除;1926年属于国民革命时期,不是土地革命时期,排除D项。【点睛】国民党本来只是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经过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合作之后,国民党成
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国民党构成成分的变化,据此确定正确答案。20.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
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
.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答案】D【解析】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此判断A错误,A指的是1
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据此排除C项,得出D项。【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空间限定“北平”。考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21.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强调要发展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1998年,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从1988年至2003年初,全国大多数省份完成了三到四轮村委会换届选举。材料表明A.农村基层民主不断发展B.直接民主更易被农民接受C.社会主义法制基本建立D.民主与法治建设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详解】199
8年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故答案为A项;直接选举不等于直接民主,排除B项;这一措施属于民主制度建设,不是法制建设,排除C、D项。22.我国之所以能用“一
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C.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力增强才是港澳问题解决的根本原因,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港澳问题解
决的意义而非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是港澳问题解决的外部原因而非根本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港澳问题的解决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3.对于朝鲜战争,苏联
报纸说“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同一天的美国报纸则说“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了广阔的前沿地带向后撤退,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从双方对朝鲜战争的不同表述中可以看出,当时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是A.美苏媒体的对立B.缓和与动荡并存C.
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和激烈斗争D.“热战”是主要的对抗形式【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双方媒体的对立只是美苏两大阵营对立的一种手段,无法体现其背后的实质与特点,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国际关系的缓和,排除B;美苏媒体对朝鲜战争的不同表述说明了政治立场的差异,也
说明了其对不同政权的态度是针锋相对的,这是当时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和激烈斗争在媒体上的体现,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两极格局下“热战”是对抗的主要形式,排除D。24.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法德两国“一笑泯恩仇”。法德和解有利于A.“冷战”的缓和B.华约的解体C.北约的
成立D.欧洲一体化进程【答案】D【解析】法德是历史的夙敌,这两个国家的和解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故D正确;A属于美苏关系;B不适合法德;C是1949年已经成立。25.到2006年底,有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用自己的
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热爱和平的态度。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A.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交流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活动C.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D.推行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有1487
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可以知道材料反映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内容,故AD两项排除。材料也没有涉及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故C
项排除。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本卷有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2分,共50分。把答案写到主观题答题卡上。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监察在
中国源远流长。伴随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秦汉时期监察制度初步形成。汉武帝时期颁布的《六条察郡之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法的基础。汉代采取了多元制的监察组织方式,不仅设有专门的监察机构进行监察,而且还有上
级行政机构对下属机构进行监察。魏晋时,御史台脱离少府,与行政相分离,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清代对监察官也实行定量考核,以实绩黜陟监察官。-------摘编自李艳波李瑞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经验及启示》材料二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
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时朝两个具有监察职能的官职名称,概括中国古代的监察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监
察制度的影响。【答案】(1)官职:御史大夫;刺史;司隶校尉。措施:颁布监察法;采用多元的监察组织方式;设立专门的监察机关;定量考核监察官。(2)积极:有利于官僚队伍的廉洁;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
中央集权。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列举秦
汉时朝两个具有监察职能的官职名称,可以联系所学御史大夫、刺史、司隶校尉等来回答。中国古代的监察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汉武帝时期颁布的《六条察郡之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法的基础”“汉代采取了多元制的监察组织方式”“魏晋时,御
史台脱离少府,与行政相分离,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清代对监察官也实行定量考核,以实绩黜陟监察官”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等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
从有利于官僚队伍的廉洁、提高行政效率、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等积极影响,以及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的消极影响等方面来回答。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钢),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第二条规定:“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第三条规定:“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追捕、监禁、
处罚。”第四条规定:“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摘编自<钦定宪法大纲》村料二朕欲奉隆裕皇大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
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摘自〈清帝退位诏书>(1912年)材料三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
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否已经达到目的,这是未来的秘密我们希望,这会给中国带来一个它所期望的进步的稳定的政府。------摘自
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评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帝颁布退位诏书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意义。【答案】(1)皇权至上;浓厚的封建性;皇位世袭;臣民形式上具有自由平等权利(或法律面前自由平等);保护私有
财产;具有一定的法治色彩(或近代化色彩)。(2)背景: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或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南北对峙与议和;出现共和与君主专制政体之争;民众多倾向支持共和政体;袁世凯的威逼利诱;各政治力量的斗争;列强的干涉。)意义:中国较为平和地结束帝制,避免暴力革命导致社会
动荡;加快共和步伐;避免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钦定宪法大纲》和清帝颁布退位诏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清帝颁布退位诏书的时代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南北睽隔,彼此相持”“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等
信息,并结合所学袁世凯的威逼利诱、各政治力量的斗争和列强的干涉等方面来回答。其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这会给中国带来一个它所期望的进步的稳定的政府”等信息,并结合所学避免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来回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9
月26日,上海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武装民众、惩办失职失地官吏等决议案。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
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摘编自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材料二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
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跻身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在不同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中国各利益集团争权夺利,造成了中国的长期分裂,
极大地破坏了民众争取独立所需的凝聚力。批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内部分裂的状况。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不平衡性使中国现代工业几乎因日本的侵略而彻底颠覆。1937年川
、滇、野、陕、甘、湘、桂7省工厂之和仅占全国总数的6.03%,资本总数仅占全国的4.04%。而到1943年,后方各省工厂企业已经达到4524家,与战前相比,工厂数增加了18倍,工人数增加了82倍,资本增加了164倍。--------摘编自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论)(1)根据材
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复兴枢纽”的原因。【答案】(1)中国共产党领导;由点到面(从东北扩展到全国);具有广泛性(或各阶层参与
);发展迅猛;斗争形式多样。(2)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收回了宝岛台湾,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
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了原有工业布局,扩大了现代工业区域;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20世
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上海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教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从东北扩展到全国、具有广泛性、发展迅猛、斗争形式多样等方面来回答。(2)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复兴枢纽”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路身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这种不平衡性使中国现代工业几乎因日本的侵略而彻底颠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等内容来回答。29.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20世起相,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中国有关史事------摘国自密施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从上表中提出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1:观点:英国的制度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论述
: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8世纪初,英国内阁制形成之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19世纪中期
,随着选举权的逐步扩大和两党制的发展,大选中获胜的政党上台组阁,责任内阁制最终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的席位,确保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综上,英国君主立宪制从确立到发展完善是一个渐进的
过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示例2:观点: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论述: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适应了英国社会发展的需要。1787年,美国制
定了联邦宪法,并于1789年正式颁布,确立了与英国不同的政体----民主共和制,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综上,英美两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都促进了本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世界各国政治文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示例3:观点:美国开创新体
制。示例4:观点: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艰难曲折。/法国走向共和艰难曲折。示例5:观点:德国确立了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示例6:观点: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解析】【详解】材料列举的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从每一国家来看,不同国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确
定“英国的制度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美国开创新体制”“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艰难曲折”“德国确立了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等论题。也可以根据总体信息确定“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的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史实进行论证,如确定“英国的
制度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的论题,应当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的过程,得出“英国君主立宪制从确立到发展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的结论。本题的解答首先是做到观点明确,即根据材料信息确定一个论题,论述过程要做到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