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德阳市德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2)页,60.93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41f02060be535925d665c1c8c70e77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德阳中学高2022级3月月考试题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朱熹指出:“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在儒家看来,义是处理人际关
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价值取向,更是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范畴。孔子没有对人性做出判断,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对人的品性有着重要影响。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与仁、礼、智共同构成人的本性。孟子言人性本善,虽然不无唯心倾
向,却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激励作用。这是告诉人们,所有的道德行为都源于人的本性,只要你愿意,就能够做到,而且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孔子看来,义是君子的本质规定。“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这说明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优秀道德品质的集合体,其中义是根本,礼是表现在外面的行为,有高度的文化修养;然后是态度,非常谦逊,不自满,不骄傲;最后是诚信,对人对事,处之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他人。在孔子看
来,义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如果说君子是孔子崇尚的人格,那么,小人则是孔子反对的人格,“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经常比较君子与小人的差别,最大的差别与义有关,这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思想的最高范畴是仁,根基却是孝悌。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爱不是兼爱、泛爱,而是差序之爱,即从血缘亲情之爱开始,逐渐延伸拓展开来,形成亲疏有别的仁爱关系,最终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义是从血缘关系推演出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伦理原则,
其主旨是敬长。孟子指出:“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范畴中,义的概念很有些特殊。如果从主体性与实践性区分,仁、礼、智、信等概念都有鲜明的主体性品格,规定了明确而具体的内容,仁是爱人,礼是礼仪、规矩,智是
知识、智慧,信是言而有信、信守承诺。唯独义的概念,语义模糊,没有具体的主体性品格。“义者宜也”,义不是对主体品格的规定,而是对主体行为品格的规定,带着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历代文人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看法,认为以宜释义过于宽泛,没有实质性内容,容易失去圣贤的本意,导致人们不重视主体人
格的修炼。实际上,这正是义的生命力所在。儒家之义,既是主体品格又是行为品格,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把道德的价值原则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从而使得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历久弥新,成为影响中国人道德修养和性格品质的主导力量,塑造了一批批如范
仲淹那样的“忧国忧民”的忠臣、董永那样的“事亲敬长”的孝子和柳下惠那样的“文质彬彬”的君子。人们的社会伦理道德实践虽然丰富多彩,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要做一名有情有义有道德的君子!(摘编自夏海《浅论儒
家之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学说没有对义做出明确的定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义就成了人性的核心。B.孔子认为,义是君子的人格,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是多种优秀道德品质的综合体,义是根本。C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爱的前提是血缘亲情关系,根基是孝悌。义的主旨是敬长,所以,义是仁的根基。D.义不像仁、礼、智、信那样具有明确的主体性品格,“义者宜也”,即义就是要适宜,这一说法被广泛认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孔子与孟子对于人性做出
的判断作比较,是采用了对比论证,突出了孟子的论断更富有正面意义。B.义属于伦理道德范畴,是个人修养价值取向,文章据此提出做一名有情有义有道德的君子的论点。C.作者强调“在孔子看来,义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义是君子的本质规定”。D.义具有塑造君子人格的作用
,文章以范仲淹、董永、柳下惠等具有君子人格的高尚之士作为例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所有的道德行为都是源于人的本性的,因此,只要你愿意修身,就可以形成君子人格,品行高尚。B.中国社会
的人际关系以血缘亲情为前提,以义来处理人际关系,既有和谐人际关系的益处,也有排斥非血缘关系的弊端。C.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实践多彩多样,追求君子人格是终极目标,这也是孔子所崇尚的人格,而义是影响人格的主导力量。D.义是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能把道德的价值原则与行为
实践统一起来,从而使得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能够历久弥新。【答案】1.B2.A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的A.“义就成了人性的核心”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
,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与仁、礼、智共同构成人的本性”分析可知,义与仁、礼、智共同构成人的本性,不能说“义就成了人性的核心”。C.“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根基是孝悌”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儒家思想的最高范畴是仁,根基却是孝悌。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分析可知,儒家思想的根基是孝悌,而不是仁爱的根基是孝悌,因此,因果关系也不成立。D.“即义就是要适宜,这一说法被广泛认同”理解有误。依据原文“‘义者宜也’,……历代文人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看法”分析可知,“义
者宜也”,历代文人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看法,认为以宜释义过于宽泛,没有实质性内容。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突出了孟子的论断更富有正面意义”理解有误,由原文“孔子没
有对人性做出判断,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对人的品性有着重要影响。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与仁、礼、智共同构成人的本性。孟子言人性本善,虽然不无唯心倾向,却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激
励作用”可知,论述义与人的本性之间的关系。作者只是呈现他们二人的观点,并未比较。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辨析信息的能力。B.“也有排斥非血缘关系的弊端”理解有误。依据原文“仁爱不是兼爱、泛爱,而是差序之爱,即从血缘亲情之爱开始,逐渐延伸拓展开来,形成亲疏有别的仁爱关系。……义是从血缘
关系推演出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伦理原则”分析可知,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以血缘亲情为前提,人际关系亲疏有别,遵循义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能够让社会更和谐,而不是“排斥非血缘关系”。故选B。(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父归(节选)[
日本]菊池宽简朴的中等家庭。傍晚时分。母亲阿贵和儿子贤一郎、新二郎、女儿阿胤一起吃饭。突然门被人打开了,面容憔悴的宗太郎走进屋。贤一郎和母亲的脸色顿时大变,异常激动。新二郎和阿胤睁大了眼睛望着来人。母亲啊,是你!你真是大
变了啊!(对孩子)孩子们,他是你们的父亲。新二郎是爸爸吗?我是新二郎。父亲啊,已经长成棒小伙子啦!我走时你还是个站都站不稳的……阿胤爸爸!我是阿胤。父亲我听说过生了个女儿,长得多秀气啊!母亲我说……唉,真不知从何说起呢
!孩子们都长成人了,这比什么都好。父亲这实在是太好了!我老了,很想念你和孩子,便不由自主地跑了回来。我已经是个活不了多久的人了,希望你们都能原谅我。(望着贤一郎)贤儿,你能替我斟一杯酒么?爸爸很久没有喝过好酒了。嗯,只有你的模样我还记得起来。(贤一郎不睬。)父亲新儿,那你替我斟上一杯。新二郎是。
(正要把酒杯递给父亲……)贤一郎(口气坚决地)放下!不能给他敬酒!母亲贤儿!你在说些什么呀?(父亲怒视贤一郎,新二郎和阿胤低头不语。)贤一郎(理直气壮地)我们根本没有父亲!.........我们哪有什么父亲呢?父亲(抑制着愤怒)
你说什么?贤一郎(稍稍冷静下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母亲也不会在我八岁的时候牵着我的手到筑港去投海。幸好找错了地方,跳进浅水里,才被人救了出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我也不会十岁就给人家当小杂工。我们从小到大没得到过一点温暖,就是因为没有父亲!(母亲、阿胤和新二郎眼含泪花,父亲由愤怒渐渐转为悲
伤。)新二郎哥哥,既然妈妈都原谅了他,你也忍一忍,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贤一郎(更加冷酷地)要说我们真有父亲,他就是从小折磨我们的仇人。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有过父爱的记忆,只记得父亲在我八岁之前从不管家里的事,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就带着情妇逃跑了,连母亲为我积
蓄的十六块钱的存折也偷去了。新二郎(含着泪)但是,哥哥,父亲现在不是……已经老了么?贤一郎新二郎,你怎么能不明不白地称他父亲?他年轻时不顾一切地寻欢作乐,现在上了年纪,动不了啦,才跑回来的。不管你怎么讲,我也决
不承认他这个父亲。父亲(色厉内荏地.....)贤一郎!对你的生身父亲怎么能这样讲话?贤一郎你还好意思说你是我们的生身父亲?二十年前,你已经抛弃了你做父亲的权利!(沉默,母亲和阿胤在抽泣。)父亲好吧,我立刻
就走!无论落到什么地步,我还能混上碗饭吃。新二郎请等一下!哥哥不管您,我会想办法奉养您老人家。贤一郎新二郎!你受过他的什么好处?我可是尝过他拳头的滋味!你想想,是谁把你抚养大的?你念书的学费是哪里来的?那是我当小杂工挣来的
钱!应当说我才是你和阿胤真正的父亲,尽到父亲责任的是我。现在,你愿意奉养他就奉养好了,从今以后咱们断绝来往!新二郎可是……贤一郎我受够了没有父亲的痛苦,所以不想让弟弟妹妹再受那种罪。我晚上连觉也舍不得
睡,吃苦受累,才供弟弟妹妹中学毕了业。父亲(轻声地)不必再说了,我回来是你们的累赘。好,我走啦!阿贵,保重吧!新二郎(追着走去的父亲)您身上带钱了吗?不是还没吃晚饭么?您有地方去吗?父亲(沮丧地)我本不应该再进这个家
门,因为上了年纪,又体弱多病,不知不觉地就走回家里来了。(颤巍巍地站起)唉,算啦!我这把老骨头还愁没地方扔掉么!(望了老妻一眼,开门走出。)母亲(哀求地)贤一郎!阿胤哥哥!贤一郎阿新!快去把父亲喊回来!(新二郎迅速地跑向门外,三人紧张地等待着。少顷,新二郎脸色苍白
地跑回来。)新二郎在南路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我再到北边去找,哥哥,你也来吧!贤一郎(惊慌)怎么,没找到?一定能找到的!(贤一郎和新二郎发疯似的奔出。)(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世界独幕剧选》,有删改)4.下列对“我们根本没有父亲!”这句潜台词的分析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A.贤一郎认为父亲没有尽到责任,不配做父亲。B.贤一郎觉得自己和弟弟妹妹没有得到父亲的抚养,不会承认这个父亲的。C.因为没有父亲的佑护,贤一郎备受生活的欺凌,含辛茹苦独自把弟弟妹妹抚养成人,他日夜盼望父亲归来,但又痛恨其不负责任。D.这句话中的“父亲”并
不是指血缘关系上的,而是指“承担抚养子女义务”。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剧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上道德堕落问题的一些正当的看法和应有的批评态度。B.本剧虽然篇幅短小,但生动地描写了剧中每个
人复杂、矛盾、充满纠葛的心理活动。C.剧中的“色厉内荏地”属于剧本的舞台说明,父亲出现这样的神情反映出他矛盾的心理:因为权威被藐视而色厉,因为没有尽责而内荏。D.本剧结构严谨,不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而是利用富有个
性特征的对话,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6.贤一郎和新二郎对待父亲的态度为何不同?请简要概括。7.有评论家用“情与理的矛盾与统一”来评价《父归》中的人物贤一郎,请结合剧情简要分析。【答案】4.C5.D6.贤一郎亲眼见过以前父亲的无情,所以痛恨
他;新二郎只见过现在年老体弱的父亲,所以可怜他。7.①从父权家长制和血缘关系的角度,贤一郎应该接受父亲;从情感的角度,父亲的归来是贤一郎没预料到的,他恐惧、厌恶、憎恨和悲哀,这是矛盾之处。②但血缘是任何东西都无法阻隔的,当多年积压的愤怒已经发泄完毕、父亲已经忏悔,看到父亲的确需要照顾,听
到母亲的哀求,知道弟弟妹妹对父爱的渴望,他不想继续没有父亲,所以结尾出现了突然转变,这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含辛茹苦独自把弟弟妹妹抚养成人”错,应该是“含辛茹苦和妈妈一起把弟弟妹妹抚养成人”。故选C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不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理解有误。依据文本可知,作者描绘贤一郎和他父亲的形象时,就是通过父子之间尖锐的冲突表现各自的心理,推动戏剧的情节的发展的。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可从剧情中介绍的人物经历入手,“如果我们有父亲,母亲也不会在我八岁的时候牵着我的手到筑港去投海。幸好找错了地方,跳进浅水里,才被人救了出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我也不会十岁就给人家当小杂工。我们从小到大没得到过一点温暖,就是因为没有父亲”“要说我们真有父亲,他就是从小折
磨我们的仇人。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有过父爱的记忆,只记得父亲在我八岁之前从不管家里的事,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就带着情妇逃跑了……”可见,贤一郎见过父亲以前的劣迹,知道父亲的另一面;而新二郎只看到了站在眼前的衰老体弱的父亲,由“新二郎:(含着泪)但是,哥哥
,父亲现在不是……已经老了吗”可见,他不知道父亲的劣迹,所以会可怜他。【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分析人物情感的能力。本题的关键有两点:其一,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重要人物形象的能力,其二,评论家认为这个人物形象是“理与情的矛盾与统一”,学生是否同意?一般情况,学生应该
同意评论家的观点,然后依据剧情的发展,分析“理与情的矛盾与统一”在贤一郎身上的具体体现即可。大儿子贤一郎开始见到父亲时非常愤怒,对他父亲过去的行为进行了激烈的谴责,并拒绝承认他的父亲,他说“我们没有父亲”“要说我们真有
父亲,他就是从小折磨我们的仇人。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有过父爱的记忆,只记得父亲在我八岁之前从不管家里的事,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就带着情妇逃跑了,连母亲为我积蓄的十六块钱的存折也偷去了”,贤一郎这一番话说得父亲没有脸面留在这个家里了,只好再一次走出家门
。从父权家长制和血缘关系的角度,贤一郎应该接受父亲;从情感的角度,父亲的归来是贤一郎没预料到的,他恐惧、厌恶、憎恨和悲哀,这是矛盾之处。但当父亲走出去以后,贤一郎却又成了第一个要把父亲叫回来的人。因无法忘记父亲过去抛妻弃子的行为以及全家人为此遭受的苦难,不愿意接受父亲,并与之理论
,指责宗太郎的不是。最后父亲深感内疚,心灰意冷地再次离开家时,当听到母亲的哀求和妹妹的呼唤,“母亲(哀求地)贤一郎!阿胤哥哥!”,贤一郎这才如梦初醒,像疯了一样和弟弟一起出门寻找父亲。血缘是任何东西都无法阻隔的,当多年积压的愤怒已经发泄完毕、父亲已经忏悔,看到父亲的确需要照
顾,听到母亲的哀求,知道弟弟妹妹对父爱的渴望,他不想继续没有父亲,所以结尾出现了突然转变,这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二、古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6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
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
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节选自《鸿门宴》)(乙)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
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
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
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
/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
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9.下列句子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可使有勇②加之以师旅③不吾知也④何厌之有⑤是乃仁术也⑥良庖岁更刀,割也⑦敢以烦执事⑧构怨于诸侯⑨百姓
之不见保A.①⑦\③④\⑤⑥\②⑧\⑨B.①④⑦\③\⑤⑥\②⑧⑨C.①④⑦\③⑤⑥\②⑧\⑨D.①⑦\③④\⑤⑥\②⑧⑨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B.为寿,祝颂之辞
。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卒”后来也成为死亡的通称。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善于
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婚姻。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
机。C.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
劳。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2)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3)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13.(甲)(乙)两文中张良帮助刘邦“运筹帷幄”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答案】8.C
9.A10.D11.C12.(1)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是欺骗陷害百姓。(2)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3)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
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13.(1)张良直言进谏,建议刘邦去向项羽请罪,稳定民心,助刘邦鸿门脱险。(2)张良献计重金贿赂秦将,成功袭击秦军。(3)劝告刘邦授予韩信齐王王印。【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
我授给了陛下。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首先“下邳”和“留”是地名,原句“始臣起下邳”是“始臣起(于)下邳”的省略;“与上会留”是“与上会(于)留”的省略。所以在“下邳”和“留”之后,分别断开,从而排除了ABD三项。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
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可使有勇”省略句,“使”后省略“之”。句意: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为②“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以师旅”是“加”的状语,正常语序为:以师旅加之。句意:有别国的
军队来侵犯它③“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吾”是“知”的宾语,正常有序为:不知吾也。句意:人们不了解我啊。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句意: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⑤“是乃仁术也”以“也”为标志词的判断句。句意:这是行
仁政的途径。⑥“良庖岁更刀,割也”以“也”为标志词的判断句。句意: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⑦“敢以烦执事”省略句,句中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句意: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⑧“构怨于诸侯
”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和“诸侯”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正常语序是:于诸侯构怨。句意:和诸侯结怨。⑨“百姓之不见保”以“见”为标志的被动句。句意:老百姓没能被保护。据以上分析可知,①⑦是省略句,③④是宾语前置句,⑤
⑥是判断句,②⑧是状语后置句,⑨是被动句。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错误。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有“美谥和恶谥”之分,故将“褒扬”改为“褒贬”。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
文有关内容要点概括和分析能力。C.“没费一兵一卒”错误,原文是“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从原文可知,“没费一兵一卒”于原文无据。故选C。【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及陷于罪”省略句,“及”后边省略了宾语“之”;“刑”,名词作动词,施加刑罚;“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是罔民也”判断句。(2)“鲰生”
,浅陋无知的人;“说”,劝说;“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王”,名词作动词,称王。的(3)“畔”,通“叛”,叛变;“恐”,恐怕,担心;“因”,趁着;“解”,通“懈”,懈怠、松懈。【13题详解】本
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甲文“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良乃入,具告沛公”“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可知,张良直言进谏,建议刘邦,应该去向项羽请罪,稳定民心,助刘邦鸿门脱险。结合乙文“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
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可知,张良献计重金贿赂秦将,成功袭击秦军。结合“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可知,张良劝告刘邦授予韩信齐王王印。参考译文:(甲)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他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营,秘密地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事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军营,说:“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为韩王送
沛公,沛公现在遇到急难之事,我逃走了,是不讲信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了,把情况详细地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考虑这些的?”沛公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所以听的。”张良说:
“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说:“当然不一样。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您是不敢背叛项王的。”刘邦说:“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时与我交往,他杀了人,犯死罪,我救了他;今天有急难,所以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
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献上了一大杯酒,祝项伯长寿,并与他约定结为亲家,说:“我入关,一丝一毫的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籍吏民封存仓库,等待项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
和意外的。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将我的情况详细告诉项将军,说明我是不会违背道德的。”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第二天不能不早点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吧。”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他回到项羽军
营,将刘邦的话全部向项羽报告,就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轻易入关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你反而攻击他,这是不讲信义的。不如趁此好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乙)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着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
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
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结果)大败秦军。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
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告汉王,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
,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后来)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二)古诗
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寒食寄京师诸弟①韦应物②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寒食孟云卿③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子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②韦应物:京兆杜陵人。③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诗首句围绕“冷”字层层叠加,渲染环境气氛,令人倍感萧索凄冷。B.韦诗第二句中的“独”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作用。它既是对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对下句“想”字的伏笔。C.两首诗诗句中的“寒食”,都指寒食节,孟诗中还暗含少食、无食意。D.
韦诗由花及人,与“泪眼问花花不语”异曲同工;孟诗借繁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15.诗歌的章法讲究“起承转合”,“合”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等作用。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如何体现“合”这一章法特点的。
【答案】14.D15.(1)韦诗末句呼应题目,表达诗人对诸弟和故乡的思念之情,以景结情,把思念寄托在想象中的故园青草上;(2)孟诗末句点出寒食无烟火不仅仅为纪念介子推,还有贫困所迫,饱含了包括诗人在内的贫居者的辛酸,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不平。【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
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孟诗借繁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误,江南之春给人繁花竞丽的感觉,与这种良辰美景相匹配的应该是赏心乐事,诗歌第二句却出人意外的写出了“堪悲”,可见,“繁花”与诗人
想要表达的感情大相径庭,是以乐景写哀情,不是奠定感情基调。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韦诗末句“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意思是: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
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融情入景,表现了诗人对诸弟和故园的怀念之情。手法上,末句以景结情,意犹未尽,含蓄蕴藉,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孟诗末句“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意
思是: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点出寒食节日独特内涵。使用对比手法,富人寒食是为了纪念先贤介子推;贫困人家,却包含着太多难堪的辛酸。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
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亦谐亦庄,耐人咀嚼。(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登
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两句是写远望中的江和山:长江在金陵城外流过,像一匹白绢;远山青翠可爱,围绕着主峰聚集起来。【答案】①.如或知尔②.则何以哉③.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千里澄江似练⑥.翠峰如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哉、坼、乾坤、练、簇。
三、整本书阅读(14分)17.根据句子提示,填补下面的空格。(1)《红楼梦》中的“阆苑仙葩”指的是______,“美玉无瑕”指的是______。(2)一眼识人:曹雪芹刻画人物擅长描摹眼睛,比如凤姐的眼睛特点是
______,这一特征点明了她的漂亮与阴险。(3)一名隐意:《红楼梦》中隐喻极多,人物的姓名往往就带有象征意义,如甄士隐即“真事隐”,贾雨村即“假语存”,香菱的原名______,隐喻了她可怜的身世。【答案】①.林黛玉②.贾宝玉
③.丹凤眼④.甄英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1)“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出自《枉凝眉》。阆苑仙葩是指绛珠仙子林黛玉,美玉无瑕是指神瑛侍者贾宝玉。阆苑仙葩原指太虚世界的林珠草,而美玉无瑕指太虚世界无极峰女娲娘娘补
天时无才补天的一块顽石。(2)《红楼梦》第三回,王熙凤刚出场时,曹雪芹用特笔写道:“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3)香菱原名甄英莲,生就眉心一点胭脂,后被卖入薛家,她不仅与人为善,而且灵巧好学,然而却历经劫难,命途多舛,真是“应怜”。18.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部分判
词,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是()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②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③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④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A.林黛玉贾惜春妙玉巧姐B.贾探春妙玉贾惜春史湘云C.秦可卿妙玉贾迎春李纨D.薛宝钗贾迎春妙玉史湘云【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①这一首判词说的是探春。判词前的这幅画象征着探春像断线的风筝一样离别故土,船和海是暗示她远嫁的情景。②妙玉
。这句判词的意思是想要洁净安然可是却从未洁净安然过,白云看起来空空的没有东西,可是也不见得真是空;可爱美好的美玉,最后还是陷在了泥沼中。“何曾”“未必”,均暗示妙玉是身在“佛门”、心在“红尘”,以及后来的结局既没能“空”,也没能“洁”,反而是不空不洁。③“三春景不长”应为“惜
春”之意,故可知写的是贾惜春。④“湘江水逝楚云飞”含有“湘”“云”二字,再结合整首诗的诗意,故可知写的是史湘云。故选B。19.“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这一章回在情节设置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此理解不
正确的一项是()A.渲染了充满神秘气息的小说氛围,引人入胜。B.构思精妙,引出了薛蟠、香菱等重要人物。C.为下文作铺垫,推动了后续情节的发展。D.塑造了贾雨村冷酷无情,徇情枉法的贪官形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情节作用的把握能力。A.“渲染了充满神秘气息的小说氛围”错误
,此回主要是通过贾雨村断案,交代了“护官符”的内容,并没有渲染充满神秘气息。故选A。20.《红楼梦》常通过梦境来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暗示情节主题的场景描写,请复述其中的一个梦境,并简要说明这个梦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暗示情节主题的梦境,有第五回贾宝玉在侄媳妃秦可卿华丽的卧室中所作的那场太虚幻境的绮梦,通过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总写了全文,暗示了人物命运;还有十三回,秦氏将死,临终的时候,向凤姐儿托梦,所说的预言,起到揭
示全书主旨的作用。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的梦境有:贾宝玉梦遇甄宝玉,表现了宝玉乖张、痴迷的个性;林黛玉梦见被父亲接回家中、许配他人,表现了她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对自己命运无可奈何的悲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
观点整体把握能力。由题干来看,考生需要回忆书中有关梦境的内容,且这梦境要能“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或者的“暗示情节主题”,然后复述梦境内容,分析梦境的作用。从表现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角度来看:《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江南甄府
四个女人到贾母这儿请安,提到甄府也有一个宝玉,之后贾宝玉回去园内入睡,梦见自己来到一个园子,看到了甄宝玉,通过丫鬟“我们叫他,他听见喜欢”“宝玉,你不睡又叹什么?想必为你妹妹病了,你又胡愁乱恨呢”这些对话以及甄宝玉的叹气等行为可以看出其性情的乖张、痴迷等特点,而甄宝玉这些恰恰是贾宝玉的特
点,所以通过这一梦见实则是展现宝玉的个性。《红楼梦》第八十二回“老学究讲义警玩心,病潇湘痴魂惊恶”,林黛玉梦见南京来人接自己回去,凤姐同邢夫人、王夫人、宝钗都来道喜送行“你难道不知道林姑爷升了湖北的粮道,娶了一位继母,十分合心合意?如今
想着你撂在这里,不成事体,因托了贾雨村作媒,将你许了你继母的什么亲戚,还说是续弦,所以着人到这里来接你回去。大约一到家中,就要过去的,都是你继母作主。怕的是道儿上没有照应,还叫你琏二哥哥送去”,黛玉惊了一身冷汗,结合入睡之前黛玉的内心所想,“想起自
己身子不牢,年纪又大了。看宝玉的光景,心里虽没别人,但是老太太、舅母又不见有半点意思。深恨父母在时,何不早定了这头婚姻”,可以看出这梦境实际上是表现出黛玉对自己前途的担忧以及父母双亡自己无法左右命运的无奈。从暗示情节的角度来看:《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
演红楼梦”,宝玉在秦可卿房内入睡,梦入太虚幻境,游历了“太虚幻境”中“薄命司”,看了“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听了新制的十二支《红楼梦》词曲,终身册籍和词曲奠定了红楼众女子的悲惨结局,暗示了宝玉家中众女子的命运,群芳髓(碎)、千红一窟(哭)
、万艳同杯(悲)等貌似华丽无比的用语,实际却是触目惊心的暗喻,无一不是在揭示《红楼梦》中一众女子的悲惨结局。通过这一梦见实则总写全文,暗示了人物的命运。《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秦可卿临终之时,向王熙凤托梦,“常言‘月满则亏
,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秦可卿这番话预示了贾府的走向。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网络在传播正能量、鞭挞假丑恶、激浊扬清中发挥了舆论先锋作用,网络意见甚至推动了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促进了社会的公平进步。但是,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性着实令人忧虑,这也是________的事实。比如,网络上文字差错________,有的人不太在
意文字使用是否规范,错别字有时甚至成了一种大家相互认同的“网络语”;一些网络写手对传统媒体视为圭臬的职业伦理_________,“网暴”“人肉搜的索”无限度侵害公民的隐私权,有时甚至造成千夫所指的人间
悲剧。【答案】①.有目共睹②.比比皆是③.视而不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前文“但是,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性着实令人忧虑”可知,这一事实是确实存在的,是不争的,也是所有人都看得见的
,故可填“有目共睹”之类的成语。有目共睹:形容人人都可以看到,极其明显。②处,根据后文“有的人不太在意文字使用是否规范……有时甚至造成千夫所指的人间悲剧”可知,文字出差错这一现象十分普遍,故可填“比比皆是”之类的成语。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
见。③处,根据后文“‘网暴’‘人肉搜索’……人间悲剧”证明“视为圭臬的职业伦理”被这些人抛在脑后,根本不在意、不关心,故可填“视而不见”之类的成语。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22.在
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红楼梦》中的建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红楼梦》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人认为完美的园林景观应该________。《红楼梦》中大观园的
设计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在蓊郁的花草树木和潋滟水光映衬下,小山曲水,错落有致,楼台亭阁掩映于茂林修竹,极尽清幽旷达之妙。每一个庭院都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极富自然情趣。同时,园子里每一座院落的建筑格调,________。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院中种植着
芭蕉和海棠两种植物,芭蕉为绿,海棠为红,于是贾宝玉便为其取名“红香绿玉”,整体意境颜色艳丽,暗香浮动,与宝玉的性情相符;________,“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自然情趣流泻而出,与黛玉真诚率真的气质相
合;蘅芜苑,一眼望去,清凉瓦舍,但透过院内各种香草,素净无华,把宝钗安份随时、不流于俗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每一座庭院都与人物合二为一,不分彼此了。【答案】①.与周围的环境浑然天成。②.都渗透着主人的个性特征。③
.再如黛玉所住的“潇湘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在蓊郁的花草树木和潋滟水光映衬下,小山曲水,错落有致,楼台亭阁掩映于茂林修竹,极尽清幽旷达之妙。每一个庭院都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极富自然情趣”可知,后文是说景观和周围景物的紧密融合,可填:与周围的环境浑
然天成。第二空,根据“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院中种植着芭蕉和海棠两种植物,芭蕉为绿,海棠为红,于是贾宝玉便为其取名‘红香绿玉’,整体意境颜色艳丽,暗香浮动,与宝玉的性情相符”可知,院落的建筑格调和主人的性情相符,可填:都渗透着主人的个性特征。第三空,根据分号可判断,与前文构成
对应结构,此处应对应“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再依据“自然情趣流泻而出,与黛玉真诚率真的气质相合”,可填:再如黛玉所住的“潇湘馆”。五、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可以影响社会。当一个人对集体和社会
具有积极作用时,人们说“他是一盏灯,照亮了一大片。”当一个人对家庭有积极作用时,甚至可以用“他是家庭的顶梁柱”来形容。在社会、家庭、学校里,在一个集体团队中,每个高中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其中的作用。请以“原来,我的作用
不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严禁抄袭,文中不能泄露真实校名、考生姓名等信息。【答案】例文:原来,我的作用不小曾经,我是个暗淡无光的孩子,也是个自卑的孩子。作为多娃家庭的孩子,在家里,我上有姐姐,可以为家里分忧解难,下有弟
弟,享尽父母的一切关注。在学校里,我就是那个成绩不够出色、平平无奇的“乖孩子”,自然吸引不到老师们的“重点关注”,我长得也不够好看,不像其他漂亮女孩子那般众星捧月。曾经,我觉得自己走到哪里,都是可有可无的那一个。或
许哪一天,我走丢了,都不会有人关注到我。所以,在家里,我尽量不给爸妈本就忙碌的生活制造麻烦,经常自己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画画。画的久了,爸妈以为我喜欢,也给我报了一些画画的培训班。久而久之,我的作品越来越多,画画技
艺也越来越精湛了。有一次,我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一则通知——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XX乡土文化,提高青少年一代对保护河道环境的意识,推动乡村文化的振兴,市里特别举办“我心目中的家乡河”绘画作文征集活动。想到我们村子里的那条小溪,我叹了一口气,决定参加这次比赛。于是,我找出了珍藏的
那一套色彩丰富的彩笔,画出了那条小溪曾经的模样:那时候,溪水很静,静得就像一面镜子;溪水也很绿,绿得就好像一块碧玉。溪边有着无尽的鹅卵石和野草,春有野花芬芳,夏有绿野森森。冬天的时候,溪水就慢慢地浅了。溪底的一些大石头就暴露在暖融
融的阳光下,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会一起在这大石头上或坐或趟地晒太阳。随着画笔的延伸,小河慢慢地变了模样。我没法再用那些青青绿绿的画笔了。河水也不再顺畅地涌动了,它们总是会被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东西堵住。岸边的小草也不再茂密如许了。它们身上多了好多黑黑的窟窿,是人们焚烧垃圾留下的“伤疤”……此刻,我实在抑
制不住自己,深深叹了口气。我知道小溪再也不会回到过去的模样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是,我希望,至少小溪还是能够慢慢地回到它清丽可人的样子。岸边虽不再有原生态的丛丛野草,但可以有护河树,巩固堤岸。也许,还可以偶尔设
置一些石桌子石凳子,让人们傍晚闲暇时散散步、坐坐聊聊天。花了一个多星期,终于把这篇“长篇大作”画完了。我长舒了一口气,将它寄了出去。等了许久,我收到了通知——我的画居然获奖了!看着报纸上刊出的自己的画作和手中的奖状,得奖之欣喜自不必说。可是,我心中却也有隐隐的失落。我童年玩伴之一的这条小溪,
依然饱受着脏污之苦。而我,却只能借一只画笔来诉说它的呐喊和愿望。突然有一天,我看到小溪边来了一堆人,还放了许许多多的器材。连续几天都是如此。于是有一天我经过的时候,问了溪边的一个路人。他说:“好像是市环保局的人下来调查了,处理了上
游的几家工厂,还责令村镇干部治理好这条小溪。而且,我听说啊,好像市领导在开会的时候提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幅什么画,现在要全面彻查咱市乡村小溪小河的环保问题了。”我心里一惊,莫非是我的画?虽然至今一直不确定是不是因为我的画,但是我心里却一直相信,也许是的。看着小溪一
天天变换的新颜。我发现,原来,我的作用也不小。至少,对这条小溪或是如此。【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式材料作文题。阅读材料第一段材料主要讲述的是个人对家庭、集体、社会等产生积极作用时,可以对他们产生的至关重要的影响。这里讲述的,是社会中普遍的“螺丝钉”的作用。材料
第二段则将这个个人缩小到了高中生这一群体,指出高中生可以对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等或小或大的集体团队产生的作用。这也就是第二方面——试题给定的作文命题“我的作用不小”的来源。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材料可知,这里的“作用”应当是积极作用。而命题中的“原来”,这说明故事需要有一
定的转折,应当体现自己在认识上的转变。试题要求我们写作一篇记叙文。因此,我们的记叙过程应当分成两部分(顺叙、倒叙、插叙皆可)。第一部分应当指出原先“我”认为自己对于集体(家庭、学校、社会皆可)的作用很小,或者甚至完全可以被忽略。这一部分应当简写。第二部分,则应具体写出“
我”作用不小的具体表现和产生的结果。比如,当“我”真正做了某件事,对那个集体产生了明显的助益之后,或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或得到了集体中其他人的肯定,使“我”改变了原先的不当认知,意识到“原来,我的作用不小”。立意:1.原来,我也可以为父母分忧。2.
原来,我的行为也可以为学校增光。3.原来,抗击疫情能成功,我也是一分子。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