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卷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2 页
  • 大小 270.000 KB
  • 2024-09-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9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卷.doc,共(22)页,270.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33f9c3789d965055ce3c785249365b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该“耕作农具”是A.B.C.D.【答案】D【解析】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D项是曲辕犁,故答案为D项。A项是耒耜的耕作方式,排除;B、C项反映的是牛耕方式,但还没有形成曲辕犁,均排除。点睛: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经历了由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的变化,汉朝

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出现安装了犁评的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2.我国政府在三农方面的投资已超1万亿人民币,用世界上1%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

农业发展靠政策是古今人们的共识,下列与历史上三农政策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战国时著名水利工程有都江堰、郑国渠B.“井渠”灌溉方法在汉代关中已出现C.筒车于隋唐时期已在长江流域使用D.清代发明的翻车用于灌溉【答案】D【解析】【详解】《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

翻车在曹魏时期已经用于灌溉,D项说法错误,为符合题意选项;结合所学,战国时著名水利工程有都江堰、郑国渠,说法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井渠”灌溉方法在汉代关中已出现,说法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筒车于隋唐时期已在长江流域使用,说法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3.明清时期,江苏

苏州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这表明: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A【解析】根据“江苏苏州府一些地区种

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可知,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区域化的特点,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故A正确;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

与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无关,排除C;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现象在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来,故D项错误。4.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A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

模式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D.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近代中国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沿海地区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A项中“农村”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小农经济基本特征俱在,故B项错误;在近代中国内

地农村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反映出近代经济发展有限,故C项正确;19世纪末《马关条约》开放沙市和重庆,表明西方侵略深入内地,故D项错误。5.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

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A.自然经济日益瓦解B.政府调整赋税政策C.经济中心南移完成D.海上丝路逐步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

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一条鞭法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标志着战国以来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因此材料中的现象体现的是政府调整的是赋税缴纳方式的改进,故B正确。鸦片战争后,

自然经济才开始瓦解,排除A。南宋已经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是在汉武帝时期,故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6.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

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及时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型B.卷入了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C.各地钱庄缺乏协调,各自为战D.没有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说明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势不好,导致国内丝织业出口困难,B符

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材料所述为丝织品不能出口,导致钱庄倒闭,C不正确;D材料没有体现。故选B。7.晚清时期“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数,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这一现象说明: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

逐步解体B.部分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C.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D.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可知体现了洋务运动获利带

动了人们投资近代企业,争相购买股票,故选C项;自然经济解体是指农产品商品化和耕织分离,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洋务企业带动了人们对近代民族工业的投资和建立,没有体现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业,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人们

争相购买新建公司的股票,不能体现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排除D项。8.下面是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双)。导致图中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发展经济,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B.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C.受经济危机影响

,中国关税大幅度提高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从图中可知,1929年至1932年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不断下降,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

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B项是在一战时期,排除;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关税大幅度提高不符合实际情况,故C项排除;D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9.“近数十年来,新兴的工业,亦非少数,惜乎兴起之初,未有通盘计划,而任企业之家,人自为战,大多数偏于沿江沿海。民国

二十六年战事起后,被破坏的,竞达70%。”材料表达的观点是A.民族工业的发展速度较快B.国家工业布局应考虑均衡性C.沿江沿海不适宜发展工业D.工业被战争破坏的非常严重【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未有通盘计划……人自为战,大多数偏于沿江沿海……民国二十六年战事起后

,被破坏的,竞达70%”可知民族工业兴起之初缺乏统一布局,战争时期都被破坏,所以国家应对工业布局统一规划,维持东西平衡,防止被破坏,故B正确;材料未反映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故A错误;沿江沿海工业被破坏是因为战争,不是沿江沿海不适宜

发展工业,故C错误;工业被破坏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材料强调吸取工业被破坏的教训,统一布局,协调发展,故D错误。10.从1949年到1952年,国家在财政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近10亿元资金从事农田水利建设,对全国4.2万余里的江河堤防进行了维修和加固,对水灾比较严重的江河进行了

全流域的治理。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土地改革运动广泛开展B.注重国民经济恢复工作C.农业生产基本已经恢复D.国家重视发展国营工业【答案】B【解析】【详解】1949年~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进行农田水利

建设,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故选择B;土地改革在1950年开始的,排除A;1949年~1952年正是农业生产恢复时期,排除C;材料阐述的是国家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与工业无关,排除D。11.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

会议上说:“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编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由材料可知毛

泽东明确A.肯定发展公有制对工业化的价值B.将私有经济全部改造为国营经济C.通过多种所有制完成国家工业化D.总路线是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答案】A【解析】“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编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

国家工业化”说明公有制对于工业化的价值,A正确;B是三大改造形式;C中多种形式符合题意;D中巩固制度符合题意。12.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

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材料说明A.一五计划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B.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导致农轻重比例不协调C.借鉴苏联经验,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一五计划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

年计划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项正确。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是洋务运动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农轻重比例不协调的信息,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须借鉴苏联经验,故C项错误。13.下面为1949~1952年中国私营工业产品的销售情况统计表(单位:%),据

表可知当时的中国项目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加工订货、统购包销比重11.8828.8342.7156.01自产自销比重88.12711757.2943.96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建立B.开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改造C.私营工业占据主导地位D.国家对国民经济影响力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由表格信息可知,1949~1952年加工订货、统购包销所占比重一直趋于上涨,自产自销所占比重趋于下降,这说明私营工业逐渐失去独立地位,也说明国家加大了对经济的千预,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影响力的增

强,故排除C,选D;当时中国尚未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故排除AB。14.1957年,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要求适当扩大地方管理权限,扩大企业的管理权限,重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商业企业、建筑业,除一

些重要的大型企业,或地方认为管理困难的企业外,都应该下放。这些规定A.会导致“左”倾错误泛滥B.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C.能提高企业生产的积极性D.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答案】C【解析】【详解】“要求适当扩大地方管理

权限,扩大企业的管理权限,重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商业企业、建筑业,除一些重要的大型企业,或地方认为管理困难的企业外,都应该下放”表明这些规定能提高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结合我国国情采取发展发展经济的措施,并非“左”倾错误,排除A;我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

中全会才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材料未体现国民经济结构的改变,排除D。15.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A.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B.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C.以钢为纲,全面跃进D.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答案】A【解析】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情况下,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A正确。【名师点睛】结合所学中共八大的知识回答即可。16.这

场给中国社会、民族和人民带来重大灾难的事件已经过去60年了,这一巨大悲剧说明了如果人为地制造一个“乌托邦”将带来何等可怕的结果。材料所述的事件A.是“左”倾错误的体现B.开启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说明了三大改造局限性明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

场给中国社会、民族和人民带来重大灾难的事件已经过去60年了,这一巨大悲剧说明了如果人为地制造一个‘乌托邦’将带来何等可怕的结果。”可知,该事件大约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其根源在于“左”倾错误。故答案是A项;开启了农村的经

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7.下图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几个阶段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应该是A.B.C.D.【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导致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此时的经济增长率应该处于下滑状态。由于政策性失误,导致出现1959——1961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出现,因

此1961年的经济增长率处于负增长的状态。1961年,八字方针的提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因此这时期国民经济增长率处于回升的状态,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

D选项错误。18.下图所示是1908年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只有一节车厢,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上下。中国有轨电车的出现A.促进了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B.完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C.消除了中外交通事业的差距D.实现了自由平等的政治诉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

题干“只有一节车厢”说明车厢不分男女贵贱,这种新式交通冲击了当时国人的道德传统和行为规范,促进了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故A正确;近代中国交通工具传统与近代并存,“完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近代中国社

会经济落后,不可能消除中外交通事业的差距,排除C;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社会观念依然存在,没有实现自由平等的政治诉求,排除D。19.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

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A.报童在街上叫卖B.人们用移动电话相互问候C.汽车在马路上穿梭D.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移动电话,当时还没有出移动

互联网,故B项符合题意。20.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接着,参议院补充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变化表明A.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B.《临时约法》的颁布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迁C.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开始呈现新旧并存特点D.南京临时政府注重反对封建迷信活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与题意中的变化无关,故排除B项;题意只反

映了历法新旧二历并存,不能说明社会风俗呈现新旧并存的特点,故排除C项;南京临时政府进行改元,体现了对封建传统和制度的废除,不是注重反对封建迷信活动,故排除D项。根据“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

吉凶神宿一律删除”可知这种变化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故选A。21.2018年12月21日,交通运输部举行1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指出目前全国每天共享单车的使用量在1000万人次以上,作为一种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共享单车在中国发展迅速,自行车成为国人

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最早是在A.19世纪中后期B.20世纪初C.20世纪50年代D.改革开放后【答案】C【解析】【详解】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逐渐成为“自行车王国”,故选择C;18

68年自行车传入上海,排除A;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排除B;改革开放后,摩托车和汽车逐渐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排除D。22.1896至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较大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0倍,下图呈现了当时铁路投资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铁路修筑的资金来源充

足B.此时清政府重视修筑铁路C.近代商人投资于铁路建设D.清政府完全掌握铁路修筑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1896至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的资金来源构成,但并不能说明铁路修筑的资金来源充足,故A错误;“新建铁路总

里程约为此前的20倍”说明此时清政府重视修筑铁路,故B正确;材料数据没有反映近代商人投资于铁路建设,故C错误;“清政府完全掌握铁路修筑权”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材料数据,故D错误。故项B。23.报刊业的发展促进了政治思想、工商业、社会生活等信息的传播,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中外纪闻》编

译西方书报,宣扬“中体西用”B.《光明日报》刊文掀起了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C.《申报》被称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D.《民报》推动了三民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答案】A【解析】【详解】《中外纪闻》属于维新变法时期的报刊,主要宣传维新思想,故A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A;

1978年《光明日报》刊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故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被称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故C

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主要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推动了三民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故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24.“16世纪,有知识的欧洲人都知道地球是圆的

”,最终完成这一命题证明工作的是A.迪亚士B.麦哲伦C.达伽马D.哥伦布【答案】B【解析】【详解】1519年9月到1522年9月,麦哲伦船队完成人类首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故B符合题意;迪亚士开辟的是西欧到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航线,达伽马开辟的是从西欧经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线,哥伦布开辟

的是由西欧往西到达美洲的航线,均非环球航行,故ACD不符符合题意。25.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世界首次出现了“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

些全球性活动”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C.殖民战争被经济贸易活动取代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

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世界的联系逐渐加强,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B正确;材料未体现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殖民战争被经济贸易活动取代,故C错误;19世纪末20世

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26.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烟草、玉米、甘

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B.加快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

洲各地;反过来……银元等传播到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专业的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发展,故选C。银元是流入中国,而不是菲律宾,故不可能引起菲律宾的“价格革命”,排除A;美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在这

一过程中是原料和贵金属输出,故B项说法不成立,排除;中国是在19世纪中期才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D。27.16世纪前期,农产品的价格猛涨,而西班牙受贵族剥削和城市行会的影响,工农业产品的价格更是高于英国、法国、

尼德兰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加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推行称霸欧洲的政策,将巨额财富用于军事和政治活动,西班牙贵族为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挥霍,所以西班牙进行的殖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这表明A.西班牙的封建统治阻碍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B.“价格革命”未对西班牙的社会发展造成影响

C.西班牙殖民强国的地位被英、法、荷等国取代D.西班牙的殖民掠夺所得都用于政治和军事活动【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受贵族剥削和城市行会的影响,西班牙工农业产品因为价格高而失去市场

竞争力;西班牙政府为了战争和购买奢侈品,不断进行殖民活动;两者反映了西班牙的封建统治阻碍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却客观上“为他人做嫁衣”,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农产品的价格猛涨就是价格革命影响的结果,排除;16世纪前

期,西班牙依然是殖民强国,英法荷尚未崛起,排除C;D项说法与题干信息“西班牙贵族为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挥霍”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28.在整个17世纪,荷兰在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各方面都占绝对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到了18世纪,荷兰这个“海上马车夫”已被

对手完全挤出了世界各海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荷兰A.受到了各国的联合打压B.深受广大殖民地的抗争C.敢力于与各国的争霸战D.忽视了国内工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荷兰主要是商业资本发达国家,后来败给英国,是因为工业资本不够发达,故D项正确;荷兰18世纪主要

对手是英国,故A错误;B和C均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29.1933年《申报》上登载了这样一段时事评论:“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材料说明当时中国①受到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②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③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

展④社会主义建设在苏区获得成功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由“整个的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和集体生产”,说明受到计划经济影响,故①正确;由“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下的中国”,可知面临严峻形势,故②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

发展,故③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是在苏区取得成功,故④错误。综合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所以正确答案为A。排除BCD。30.下列属于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是①设立周转基金资助农场主组建销售合作组织②见市长和州长,督促他们加速公共工程建设③成立复兴金融公司,为银

行、保险公司、农场抵押公司以及铁路公司提供贷款④设立国家信贷公司和紧急就业委员会,以期望通过国家干预来解决问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1929~1933年,胡佛担任总统期间,设立周转基金资助农场主组建

销售合作组织,确定最低销售价格,故①正确;见市长和州长,督促他们加速公共工程建设,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也达到了7亿美元,故②正确;成立复兴金融公司,为银行、保险公司、农场抵押公司以及铁路公司提供贷款,故③正确;号召自愿联合,设立

国家信贷公司和紧急就业委员会,以期望通过自愿联合来解决问题,故④错误;故组合①②③正确,故选择C,排除ABD。31.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缓解了社会危机。但是,有一项措施却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一度加深已经非常严重的危机,使国际关系日趋紧张。这项措施是A.恢复

银行信用B.实行美元贬值C.限制价格水平D.推行福利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美元贬值,有利于美国商品出口,但不利于进口,促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国际市场的斗争更加激烈,国际关系日趋紧张。因此选B项。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

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内容。32.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中,深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的是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第三产业的繁荣C.原子能等新兴产业的兴起D.“新经济”的出现【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故

A正确;产业结构调整与罗斯福新政无关,B排除;C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产业,排除;D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排除。故选A。33.1981年里根上台后,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里根政府强调“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更加彻底地向右转”。这里“右转”的意义是()A.减少国

家对经济的干预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加大社会福利资金的投入D.增加国有制经济的比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停滞或下降,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这种现象被称

为“滞胀”;为缓解“滞胀”危机,美国对经济进行了调整,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排除BCD,A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34.(苏俄)经过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头几年的有组织的努

力之后,数千年来的商品制度的基础正在像纸房子一样坍塌。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只能从回忆录中知道什么是货币,而我们的孙子就只能根据历史教科书中的彩色画片知道什么是货币了。这一现象反映了A.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

义的公有制经济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严重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货币关系D.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答案】C【解析】【详解】为了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

自由贸易,实行食物配给制,取消了商品货币关系,故选择C;材料只是强调了货币、商品,没有涉及公有制经济体制的建立,排除A;斯大林模式在1936年正式确立,排除B;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一部分,与材料“(苏俄)”时间不符,排除D。35.

据历史记载,1921-1923年,苏俄(联)多数电影院恢复放映,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就从10家增加到50家,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这表明当时苏俄A.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B.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社会主义改革取

得一定成效【答案】B【解析】【详解】电影院数量的增加表明经济得到了恢复,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故B项正确;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故A项错误;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30年代,故C项

错误;社会主义改革是从赫鲁晓夫开始,故D项错误。36.1929-1941年,苏联共建成大型国营企业9000多个,新增大型国营农场2752个,拖拉机站7064个,新建铁路13412公里,新增邮电企业3.6万个。苏联成就的取得A.得益于计划体制的实施B.深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C.借助了二战的

有利时机D.受到罗斯福新政的推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29-1941年”这一时间,可以看出,这正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得益于斯大林模式,即计划体制的实施,故A项正确;1928年开始,新经

济政策已经基本停止,排除A项;此时二战才刚刚爆发,并没有太大影响,排除C项;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很小,排除D项。3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A.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的形成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D.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标志着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D正确;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A错误;材料中的组织都是国际组织机构,不是区域经济集团组织,B错误;当今世界经济新秩序仍然没有建立,C错误。38.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关于这一改革,说法不准确的是A.针对问题,苏联经济特别是农业形势严峻B.创

新突破,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C.下放权力,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D.物质刺激,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并未改变斯大林模式,即并未创新突破,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先改农业,是针对农业形势严峻现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下放了权力,扩大了自主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也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9.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

18年11月17日到l8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题为《把握时代机遇共谋亚太繁荣》的重要讲话。关于这一组织的历史和现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是亚太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践行者B.该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成立于澳大利亚堪培拉C.1991年中国加入

后该组织正式确定其目标与宗旨D.成员国虽有文化和历史差异但并不影响经济集团化【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自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后,一直以积极和合作的态度参与APEC的活动,中国

外交部部长和外经贸部部长参加了历届部长级会议,从1993年起,中国国家领导人连续八次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10月,中国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非领导人正式会议,是亚太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

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时间是1989年,不是20世纪90年代;C选项错误,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正式确定亚太经合的宗旨目标,并将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北三个经济体同时纳入亚太经合会,不是在中国加入后才确立宗旨和目标;D选项错

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对经济集团化造成了影响。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40.冷战结束后,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联合进一步扩大。到1994年,欧洲联盟A.成员国包括西欧、北欧和东欧国家B.整体实力与美国相当C.在区域经济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D

.实现了货币联盟【答案】C【解析】欧洲联盟既进行经济上合作也进行政治上合作,在区域经济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是最高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欧洲联盟成员并不包括东欧国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联盟整体实力与美国还是有差距的而非相当,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1994年,欧洲联盟尚未实现货币联盟

,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第Ⅱ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题41.以下是世界近代有关物价上涨的案例,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欧洲的物价上涨: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

2~2.5倍。材料二欧美的物价上涨: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胀,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作为现代式的贫穷方式和灾

难困境。滞胀的出现,击碎了现代社会一切繁荣、富裕和发展的美梦。(1)你如何理解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不同并分别说明两次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2)为应对西方70年代“滞胀”的危机,西方国家采取的普遍做法是什么?【答案】(1)不同:前者是因为欧亚传统商

路受阻,来自东方的商品涨价;后者因从殖民地掠夺的金银大量流入,导致货币贬值,造成物价全面上涨。影响:前者使欧洲人渴望另寻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成为推动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后者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做法: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形成“混合经济”【解析】【详解】(1)依据

材料一关键信息“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价格状况的不同,新航路开辟后,引起了“价格革

命”,具体体现在:15世纪时,是因为欧亚传统商路受阻,来自东方的商品涨价;16世纪时,是因为从殖民地掠夺的金银大量流入,导致货币贬值,造成物价全面上涨。二者带来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使欧洲人渴望另寻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这成为了

推动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后者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依据材料二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是到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失灵,美国经济进入“滞胀”,关于形成“滞胀”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固有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的形成以及中东石油危机等。为解决“滞胀”这一难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的大致一致,即国家开始放松对经济的干预,逐步放弃凯恩斯主义,纷纷结合本国国情,将计划与市场有效结合。42.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材料一明代远离故土经商的人越来越多,需要把同乡人团结起来互相帮助,于是,出现了以血缘和乡谊为纽带的商帮、会馆。一个商帮往往是一方经济势力的代表,他们的活动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摘编自《试论我国封建社会商业行会的不同特点》材料二1900年,

清商务大臣盛宣怀提出:要“效法西欧,振起商战……尤以创设商会为入手要端。”1904年,商部上奏清廷:“纵览东西诸国,交通互市,殆莫不以商战……至富强。而揆厥(揣摩)由来,实皆得力于商会。”成立商会能够“通商情、保商利。”根据商部的意见,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

程》等文件,成为商会成立的法律依据。到1906年,我国各地已建立商会、商务总会110个,逐渐成为各地区商人的组织。——摘自《商会的历史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商人组织出现的原因,并说

明这些商人组织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成立商会的历史条件。【答案】(1)历史原因:跨区域商业贸易发展(商业竞争的加剧);乡土宗法观念的存在。特点:以血缘和乡谊为纽带;经济实力强大,在地方上具有

较大影响。(2)条件:有识之士、商部的推动;国外经验的启示;清政府鼓励振兴实业(或清政府制定相关法律)。【解析】【详解】(1)原因:“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同乡人”“”可知要从地域、乡土观念概括获得跨区域商业贸易发展(商业竞争的加剧

);乡土宗法观念的存在。特点:“以血缘和乡谊为纽带”,“经济势力的代表”,“影响一个地区”,概括可知:以血缘和乡谊为纽带;经济实力强大,在地方上具有较大影响。(2)依据材料“盛宣怀提出”、“商部上奏”,“纵览东西诸国,交通互市,殆莫不以商战…

…至富强”,“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等文件,成为商会成立的法律依据”可知,此题需要从有识之士、商部,、国外经验教训、清政府政策的角度解答。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