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秘籍09 文言文阅读-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抢分秘籍(原卷版).doc,共(18)页,423.094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2b3253cb44c65c05a073a8f6235ef5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秘籍09文言文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对于浅易的文言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也就是说,初中生要通三年的学习,具备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的能力,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在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识,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准确理解
常用实词、虚词的含义,把握文言文阅读的习惯和特点,从整体上感知文章主旨。不难看出,这些内容无疑就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纲”,中考时要想在文言文阅读上拿到高分,就必须围绕以上知识点狠下功夫。归纳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板块的考题,其常见考点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文言断句、实词虚词、翻译句子、内容理解、情感态度与形象分析。常考形式为:课内单篇、课内外对比、课外单篇或课外对比。因此,中考备考需要全面把握,重点复习。考点一(断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典例一】阅读下面文字,给句子断句。复儿子书来信均悉,兹再汇汝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
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今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东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告罄?汝苟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
,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有汝父庇荫,固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
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2且汝亦尝读《孟子》乎?【类题归结】断句,即确定句读,相当于添加标点,划分句子之间的停顿,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借助语气词确定句读。“耶”“乎”“焉”等疑问语气词后常用问号。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何”“奈何”等表示询问语气,句末亦用问号。如“如太行、王屋何?”。“也”矣”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时,常用句号。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由来久矣
”。(2)借助对话动词确定句读。“曰”“云”“问”等是对话动词,其后常用冒号和引号。如“子曰:‘无远虑,必有近忧。’”。(3)借助固定结构确定句读。利用常见的固定短语来判断语义关系,准确断句,如“的”字结构、“者”字结构、“所”字结构等。(4)借助句式特
点确定句读。如文言对偶句骈句、排比句等,相邻的一组句子往往结构相同,语义相连,语气贯通,是典型的对称句,其间常用逗号和分号断开,句末用句号。如《与朱元思书》中“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5)借助虚词确定句读。句首语气助词“夫”盖”“若夫”等之后,常有朗读停顿,如“若夫/
淫雨霏霏”。连词“而”之前,常有朗读停顿,如“人不知/而不愠”。句中语气词“也”之后常有朗读停顿,如“余闻之也/久”。(6)借助专有名词确定句读。人名、地名、年号、官名、朝代名等专有名词,不能读破,保持其意义的完整性,其前后都应该有朗读停顿,如“汉/丞相/诸葛亮/武侯/祠堂/碑刻
”。(7)借助文言词语的“单音节特性”确定句读。古汉语词汇多为单音节,遵循这规律,可排除现代词汇双音节化的干扰,准确判定朗读停顿。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是两个单音节词,译为妻子儿女,划分朗读停顿时要分开,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又如“可以一战”中的“可以”,
也是两个单音节词,“可”是“可以”,“以”是“凭借”,其朗读停顿应为“可/以/一战”。(8)借助句子成分确定句读。即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把握句子的内部结构,划出朗读停顿。一般而言,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动词和补
语之间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状语和中心词之间,都应有朗读停顿,如“先帝/不以臣卑3鄙”“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受任/于/败军之际”等。考点二实词【典例二】1.阅读文字,回答问题。【甲】人胸中久不用古今四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
语言无味也。(黄庭坚《答宋殿直》)【乙】善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中,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苏轼《东坡续集》)【丙】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每醉归
,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乾道癸巳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陆游《跋岑嘉州诗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对人亦.语言无味也亦:_____________(2)
皆莫及.也及:_____________(3)绝.好岑嘉州诗绝:_____________(4)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已:_____________2.阅读文字,回答问题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幼
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其功,终属影响。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间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辞裕,
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中夕落、浅陋无识、诡僻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接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壁,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
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4举即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汝辈于此,极四宜猛省。(1)时文固.不可不读固:_________
_____(2)若.朝华夕落若:______________(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尽:______________(4)然后思通.其义蕴通:______________【类题归结】实词的解释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具体方法如下:(1
)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2)迁移法。即注意积累教材中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及其他重点文言词语、成语,以便自如地迁移。(3
)猜度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猜度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
则。所以,在复习时要加强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归类与识记。考点三虚词【典例三】阅读文字,回答问题。【甲】人胸中久不用古今四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黄庭坚《答宋殿直》)【乙】善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中,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
人,皆莫及也。(苏轼《东坡续集》)【丙】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乾道癸巳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5(陆游《跋岑嘉州诗集》)下
列选项中和“然其诗质而实绮”的“而”字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B.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类题归结】中考常考的文言虚词有16个(之、其、
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答题时,要在尽量准确翻译句子的基础上,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点四句子翻译【典例四】1.阅读文字,回答问题。【甲】人
胸中久不用古今四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黄庭坚《答宋殿直》)【乙】善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中,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苏轼《东坡续集》)【丙】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
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乾道癸巳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陆游《跋岑嘉州诗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2)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2.阅读文字,把下列句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6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其功,终属影响。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
,时文间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辞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中夕落、浅陋无识、诡僻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接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壁,一月之内
,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即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汝辈于此,极四宜猛省。(1)安可
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类题归结】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的两个步骤:一一对应;先对后串。文言语句五字翻译法:留、补、删、换、调。(1)留,就
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不进行翻译。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行政区名、典章制度、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2)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
分;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3)删,就是删去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如文言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没有实际意义,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连词、起补充音节或
停顿作用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4)换,就是将文言文中的字词,转换成字面意思与之相同的词语。(5)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考点五内容理解7
【典例五】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甲】人胸中久不用古今四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黄庭坚《答宋殿直》)【乙】善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中,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苏轼《东坡续集》)【丙】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乾道癸巳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陆游《跋岑嘉州诗集》)从甲文中,你获得了
怎样的启示?2.阅读文字,回答问题。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其功,终属影响。自八岁至二十
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间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辞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中夕落、浅陋无识、诡僻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接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一两篇及东西
汉典贵华腴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壁,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即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
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汝辈于此,极四宜猛省。(1)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8(2)从选文画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类题归结】解答内容理解类题目,要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大意;再理解
主旨;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进行翻译概括。考点六情感态度及感悟【典例六】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甲】人胸中久不用古今四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黄庭坚《答宋殿直》
)【乙】善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中,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苏轼《东坡续集》)【丙】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
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乾道癸巳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陆游《跋岑嘉州诗集》)请简要概括丙文中叙写的故事,并说出你从故事中读出的作者对岑参诗的情感。【类题归结】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首先在整体感知文章大
概内容的基础上,逐段概括内容要点,然后“合并同类”,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这样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2)注意文体特点:①写人叙事类文章,作者的情感态度常体现在对事件的详略安排,人物形象的描写及对事对人的
感悟、评价上;②写景类文章,作者的情感、态度常隐含于写景句或直显于抒情句中;③状物类文章,作者的情感、态度常寄托在所咏事物及用词的感情色彩上;④说理类文章,作者的情感、态度就9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关键信息(关键信息指那些在思路的
展开、主旨的表现上起重要作用的词句,如标题、开头句结尾句、文眼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点睛句等)。(3)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评判文章的社会意义。(4)反复朗读,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
,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考点七人物形象分析【典例七】阅读选文,回答问题。复儿子书来信均悉,兹再汇汝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今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东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告罄?汝苟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
作。吾儿恃有汝父庇荫,固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
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阅读选文,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类题归结】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对形象意义的评价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
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的性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等。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但也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这样才能保证把人物形象概括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
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10(一)【2020·承德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元方举知唐陆元方,擢“天官侍郎。或.言其荐引皆亲党,武后怒,免官,令白衣领职。元方荐人如初。后让之。对日:“举臣所知。不暇问仇党。”后知无他,复.拜鸾台侍郎。临终,取奏稿焚之,曰:“吾阴德在
人,后当有兴者。”卒如其言。许止净曰:“无方忠心报国。毫无城府。故虽.残忍如武后。亦能以诚感之。至自信后代必兴,与于公同为美谈。盖天道本去.人不远,非信子孙当兴之难,唯自信阴德在人之难耳。”【注】①擢:提拔。②武后: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③阴德:功德。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或.言其荐引皆亲党:______________(2)复.拜鸾台侍郎:_________________(3)故虽.残忍如武后:_______________(4)盖天道本去.人不远:_____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
同的一组是()A.举臣所.知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卒如其.言其.真不知马也C.亦能以.诚感之以.衾拥覆D.与于公同为.美谈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元方荐人如初。(2)吾阴德在人,后当有兴者。114.“陆元
方”和“邹忌”同为贤臣,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他们处理政务方面的不同之处。(二)【2020·唐山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
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④,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⑤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
。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注】①汝曹:你们。②施衿结缡:本指古代女子出嫁,母亲将五彩丝绳和佩巾结于其身。后比喻父母对子女的教训。③龙伯高:名述,字伯高。④口无择言:出口皆合道理,没有不合法度的话。⑤杜季良:名保,字季良。⑥
谨敕:谨慎端整。⑦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鹜,鸭子。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妄是非正法.:___________(2)乐.人之乐:_____________(3)数那毕.至:____________(4)
下车辄.切齿:____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12(2)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3.选文中作者对自己的子侄提出了哪两个方面的劝诫?4.作者认为杜季良为人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三)【2020·唐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
,回答后面的问题。太元八年,秦王坚①下诏大举入寇,都下②震恐。谢玄③审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
安遂游陟④,至夜乃还。桓冲⑤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⑥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⑦有庙堂之量,不闲⑧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
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⑨矣!”至淝水报捷,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选自中华书局《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秦王坚:东晋时前秦国王苻坚。②都下:指东晋都城建康,即今南京。③谢玄:谢安之侄。后文的张玄是当时与谢玄齐名之人。④陟:登山。⑤桓冲:东晋将领。⑥西藩:指国家西部的防御。⑦谢安石:指谢安,谢安字安石。⑧闲:同“娴”,意思是
熟练。⑨左衽:此处指被前秦战胜。⑩户限:门槛。1.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请用斜线“/”标出三处。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安夷.然其船背稍夷.13B.亲朋毕集.沙鸥翔集.C.是.日,玄惧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遣诸.不经事
少年拒之投诸.于渤海之尾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2)安遂游陟,至夜乃还。4.选文第二段中,谢安得到“驿书”之后有怎样的心理和情态?写出你的分析。(四)【2018·石家庄桥西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汉高帝
①四年八月,项羽②自知少助;食尽,韩信③又进兵击楚,羽患之。汉遣侯公说羽请太公。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楚归太公、吕后,引兵解而东归。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⑤,而诸侯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注】①汉高帝:刘邦。②项羽:西楚霸王,兵败后在乌江畔自刎而死。③韩信:刘邦大将,汉初著名军事家。④太公:汉王刘邦的父亲。下文中的吕后是汉王刘邦的妻子,在之前的战争中此二人被项羽俘获做人质。⑤太半:大半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1)羽患.之患:__________(2)今释弗.击弗:__________(3)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遗:___________(4)汉王从.之从:___________14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此天亡之.时也无
丝竹之.乱耳(《陋室铭》)B.羽乃.与汉约乃.人谏(《曹刿论战》)C.引兵解而.东归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D.割鸿沟以.西为汉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遣侯公说羽请太公。译文:(2)汉有天下太半,而诸
侯皆附。译文:4.从选文来看,刘邦能战胜项羽而夺得天下的原因有哪些?(一)【2020·安徽】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咏菊白居易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②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③初开晓更清。【注释】①著:附
着。②荷:也称作莲。③金粟:金粟一般的花蕊,这里指菊花。15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晋陶渊明独.爱菊独:(2)濯清涟而不妖.妖:(3)宜.乎众矣宜:(4)金粟初.开晓更清初: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爱莲说》中,菊是的象征;《咏菊》中,菊有的特点。(用原文词语填空)4.《爱莲说》《咏菊》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二)【2020·贵州】阅读古文,回答问题。【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
,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世说新语》)【注释】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廨:官署。式:通“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着轼的意思。1.解释加点的词。①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②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③登车揽辔._____________④吾之礼贤.______________翻译下面的句子。1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同样是面对人才,【甲】【乙】两文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三)【2020·广东】阅读
下面文字,回答问题。(一)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候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妻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不得
志.寻向所志.C.此之谓.大丈夫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D.威武不能屈.猥自枉屈.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怒而诸候惧,安居而天下熄。(2)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3.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二)(孔)祯
,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祯曰:“恩龙不可恃.,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
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17(选自《旧唐书·文苑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循.法度(遵照)B.恩宠不可恃.(倚仗)C.被捕而杖.杀之(用杖刑)D.以及.于此(比得上)2.请用“/”给
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四)【2020·湖北黄冈】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
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
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出师表》)【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口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驰马,意气扬扬,甚自得
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②深矣常有以自下③空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损抑。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
对。晏子荐以为大夫。(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注释】①御:马夫。②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③自下:谦虚。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性行淑均..()(2)拥大盖,策.马()(3)身相.齐国()(4)晏子怪.而问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8A.愚以为..宫中之事晏子荐以.为大夫B.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C.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其.夫为相御其.后夫自损抑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
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的名相,请结合文段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
1)诸葛亮的标准:(2)晏子的标准:(五)【2020·山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匡衡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②。衡能说《
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③。”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⑤。”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选自《西京杂记》,有改编)【注释】①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②
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③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④屐(jī):有齿或无齿的木底鞋。⑤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1.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2.文中两处写到他人佩服匡衡的具体行为:“时人”的行为是“为之语”,“邑人”的行为是“_________________”,他们的行为侧面衬托了匡衡的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