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统编版通用,必修上册1_4单元)-02(参考答案)(统编版通用).docx,共(4)页,28.06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29ce1df602bf3d6f86fadec896852d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2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D2.(3分)C3.(3分)A4.(4分)①整体采用总分结构。先明确文章中心观点,指出人物通讯对人物形
象美和语言美有较高的审美要求,然后分别从形象美和语言美展开分析。②局部采用并列结构。在对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展开分析时,都采用了并列结构。5.(6分)①所选事件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人物的个性。例如,通过袁隆平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的事件,凸显袁隆平的实践精神。②表现角度选择
准确。例如,从“泥腿子专家”的角度,再现了袁隆平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的过程,突出了他不怕吃苦、执着追求的科研精神。③运用零度修辞,客观记录事实。材料以本真记录的方式再现了袁隆平在田间科研过程,没有添加任何主观性词汇,而袁隆平作为“泥腿子科学家”的形象却很突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6.(3分)B7.(3分)D8.(4分)①第一次笑:老锁匠对年轻人能成功打开锁具的怀疑及对自我技术的自信。②)第二次笑:老锁匠对年轻人没有打开自己所制锁具的得意与骄傲。③第三次笑:老锁匠对自己成功打开第一把锁,化险为夷的如释重负
以及在年轻人面前扳回一城的自豪与愉悦。作用:多次写老锁匠的笑使情节跌宕,前后呼应;也凸显了老锁匠技艺精湛等的人物形象。9.(6分)①高超精湛的制锁技艺。在年轻人参观的过程中,“每把锁都像个工艺品”,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这体现
了老锁匠心思巧妙、技术一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②“择一事,终一生”的职业坚守。在古锁逐渐没落的情形下,老锁匠仍每天准时打开铺子,坚守在锁匠铺,爱护锁具,制锁的工具干干净净。这体现了老锁匠对本职工作发自肺腑的热爱、忠于职业、专心如一的工匠精神。③守信磊落的职业道德。在年轻人解开锁具后,老锁
匠虽不舍但也遵从愿赌服输的规则,让年轻人把锁带走;结尾“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等。这些体现了老锁匠坚守着作为锁匠的道德底线,体现着光明磊落的工匠精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BDG11.(3分)C12.(3
分)B13.(8分)(1)由此说来,仁义道德和机智善辩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办法。(2)现在大王您舍弃这些,却沿用远方胡人的服饰,改变古代的教化,变换古代的道理。14.(3分)(示例)①我认为武灵王应该更喜欢韩非子,②因为
韩非子的观念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③而武灵王的观念是“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制今者不法古”。他们观念一致。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周文王地处丰、镐一带,领土方圆不过百里,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最终统治了天下。徐偃王统治着汉水以东的
地方,方圆有五百里,他也施行仁义的政策,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伐徐灭了徐国。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得了天下,而徐偃王施行仁义却亡了国,这证明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时
代不同了,政事就会随之不同。在舜当政的时候,苗族不肯归顺,禹主张用武力去讨伐。舜说:“不行。我们推行德教还不够深就动辄武力,不合乎道理。”于是便用三年时间加强德教,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来进行精神感化),苗族终于归服了。到了共工打仗的时候,武器短的会被敌人击中,铠甲不坚固的便会
伤及身体。这表明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的德政方法只能用于古代而不能用于当今。所以说:情况变了,措施也要跟着改变。上古时候人们在道德上竞争高下,中古时候人们在智谋上角逐优劣,当今社会人们在力量上较量输赢。齐国准备进攻鲁国,鲁国派子贡去说服齐人。齐人说:“你的话说得不是不巧妙
,然而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所说的这套空话。”于是出兵攻打鲁国,把齐国的国界推进到距鲁国都城只有十里远的地方。所以说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徐亡了国,子贡机智善辩而鲁失了地。由此说来,仁义道德、机智善辩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办法。如果当
初抛弃徐偃王的仁义,不用子贡的巧辩,而是依靠徐、鲁两国的实力,去抵抗有万辆兵车的强敌,那么齐、楚的野心也就不会在这两个国家得逞了。材料二:赵文劝谏武灵王说:“农夫辛勤耕作以供养君子,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愚笨的人表达意见,明智的人加以决策,这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做臣子的不隐瞒自己的意见,做君王的不阻塞
言路,这是国家的福分。我虽然愚笨,但还是希望竭尽自己的忠心。”武灵王说:“替别人着想的人不应该苛求,竭尽忠心的人不能指责他的错误,您就直言吧。”赵文说:“适应时势顺从当地民俗,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衣服有一定的款式这是礼法的规定。遵守法纪,不犯错误,这是老百姓的职责。这三
个方面,都是古代圣贤的教导。现在大王您舍弃这些,却沿用远方胡人的服饰,改变古代的教化,变换古代的道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考虑。”武灵王说:“你所说的只是世俗的见解。普通民众只是一味地沉溺于习惯世俗之中,而书呆子又总是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这两种人,他们只能谨守职
责、遵守法令而已,不能和他们一道谋长远的事业,建立开创之功。而且夏、商、周三个朝代虽然服装不同但却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政教各异却能治理好国家。聪明人制订法令,愚蠢的人被法令制约。贤达的人改革习俗,而愚笨的人却拘泥于旧风陋俗。因此那些受世俗
礼法制约的人,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那些拘泥于旧风陋俗的人,没有必要向他们说明你的意图。所以习俗随时势而变,而礼法和这一变化了的习俗相统一,这才是圣人治国的根本原则啊。接到国家的政令就马上行动,遵守法制而抛弃个人私念,这才是老百姓的天职。真
正有学问的人,能听从意见而改变观点,通晓礼法的变化,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为自己着想的人不会兼顾他人,治理当世就不能完全效法古代,您还是放弃那些不正确的意见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C16.(6分)①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
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②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三)名句名
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18.(3分)海市蜃楼按图索骥大刀阔斧19.(3分)B20.(4
分)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
题共2小题,10分)21.(4分)①“夺”是写新媳妇抢被子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表现出她愿意把自己的新被子献出来盖在小通讯员身上的坚定决心;②“瞪”是对新媳妇眼神的刻画,表面写她对卫生员的不满,实则是
她对小通讯员牺牲的痛心。22.(6分)①原文的表达形成排比,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②四个结构相似的短句相连,强调了“我想”的内容,写出了情感的层次。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不可能再坐起来,不
可能再羞涩地笑,原句的表达加重了“我”对小通讯员牺牲的悲痛、不舍之情。四、写作(60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教材第三单元中杜甫、白居易、李清照等人抒写秋天的经典诗词作品,第七单元中古今
名人苏轼、郁达夫、史铁生书写秋景秋情的散文作品,以及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校园、家乡等地方的秋日情景,引发我们对于秋天的思考。不同的人生际遇,会导致对秋天的不同感受和理解。比如材料中这些秋日名篇中,苏东坡的秋语是看淡生死得失的淡然超脱;李清照的秋语是历经国破家亡后的
悲戚;郁达夫的秋语是游子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毛泽东的秋语是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试题要求以“一年一度秋至”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一年一度”说明这一时节每年都会准时来到,准时到来的秋天,准时吹起的秋风,准时落下的秋叶、秋华,但时间虽同却往往物是人非的世事,都容易引发我们的秋思。所以,考生可以写成记叙文或
抒情散文,由秋日常见的景色着笔,比如秋风,或者其他的秋日枫叶、桂花、秋阳等等,展现秋日风景的特点,然后引出自己与秋天有关的故事,或对于秋天的感悟。当然,也可写成议论文,结合材料,说明自从楚国大夫宋玉在《九辩》中发
出“悲战,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喟以来,秋景秋色便触动了无数士子文人多愁善感的心灵,“悲秋”成了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然后可以进一步生发议论,也可以对此展开批驳,说明不同的人对秋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刘禹锡笔下的秋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明丽,毛泽东笔下的秋是“万山
红遍”的壮丽。最后,则可收束全文,点出自己的中心,比如一年一度秋至,意味着一年更比一年好等等。立意:1.秋风带来的是收获的季节。2.秋之美,在于空旷与豁达。3.一叶落而知天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