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1届高三11月测试文科综合地理试卷【精准解析】.docx,共(12)页,926.40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1661a3f4228d1eb878a39c3ea03d6a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0年11月测试文科综合试卷本试卷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某月,一地理兴趣小组去我
国某山(约45°N)寻宝,上山途中遇见不少牧民赶着羊群往山下放牧。某日恰逢烈日当头,该小组到达图中旗杆矗立处,细心的工作者发现旗杆上贴有“正日影,求宝藏,验四时”的标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兴趣小组最快找到宝藏,恰当的路线是()A.
OA方向B.OB方向C.OC方向D.OD方向2.若此时旗杆与影子等长,则该日可能为()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3.此时,小组成员手表上的时间大约是()A.12:00B.14:00C.16:00D.18:00【答案】1.D2.C3.B【解析】【分析】【1题详解】根据
“正日影,求宝藏,验四时”的提示,宝藏的方向应为正午日影指示的方向;该地位于45°N,正午日影指向正北;结合指向标可知,OD指向正北,因此应沿OD方向寻找宝藏。故选D。【2题详解】若此时旗杆与影子等长,可知正午太阳高度为45°,已知该地的纬度为45°N,可求得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0°;该月牧民赶
着羊群往山下放牧,说明此时段气温逐渐下降,由此可判断该日应为秋分日。故选C。【3题详解】由该山地的纬度约为45°N,以及“牧民赶着羊群往山下放牧”,可知该地属于山地牧场,放牧方式为季节性转场,进而推知该山地应为我
国天山,经度约为90°E;此时为当地的地方时为12时前后,手表上的时间显示的是北京时间,约为14时。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时间的换算,需要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判断。研究表明,非洲象喜欢在开阔的地方食用生长迅速的物种,当他们觅食和进食时,会折断一
根树枝或一整棵灌木,从而破坏物种;而生长缓慢、木材密度高的树种单位体积中含有更多的碳分子。因此,非洲象会影响树木的数量及森林中的碳水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与生长缓慢的物种相比,自然状态下在非洲象活动的区域,生长迅
速的物种()A.木质坚实B.数量多C.寿命长D.生物量大5.非洲象减少的生态后果是()A.高密度物种减少,大气中的碳含量减少B.高密度物种增加,大气中的碳含量增加C.低密度物种增加,大气中的碳含量减少D.低密
度物种减少,大气中的碳含量增加【答案】4.B5.C【解析】【分析】【4题详解】由材料可知,非洲象进食的多为生长迅速的物种,说明生长迅速的物种是当地的优势物种,数量多,B正确。故选B。【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非洲象对高密度物种影响较小,而非洲象减少,则其进食的低密度物种增加。非洲象减少,使得消
费者减少,生产者增加,二氧化碳的产生变少,消耗变多,大气中碳含量减少,C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克拉玛依市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这里的地貌多以戈壁为主。从2019年11月底开始,泥
火山上便不断有新的石油涌出地表,石油涌泉在红层地貌的怀抱中,或涌动成泉,或汇聚成沼,成为了独特的地质景观。下图为重重红层地貌包围的洼地中的一处石油涌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在石油涌泉处出现植被的原因是()A.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增多,
地下水位上升B.地势低洼,地表水汇聚C.位于山前,形成山前降水D.气候湿润,降水增多7.构成红层地貌的岩石类型为()A.变质岩B.沉积岩C.侵入岩D.喷出岩8.合理利用石油涌泉的措施是()A.利用泥火山资源开发火山泥面膜等产品B.开采石油资源C.保护地质景观进行旅游开发D.禁止开发,保护脆弱
的生态【答案】6.A7.B8.C【解析】【分析】【6题详解】由图文信息知,“这里的地貌多以戈壁为主”,地表水缺乏,虽地势低洼,但无地表水汇集,排除B选项;克拉玛依市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处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不利于形成降水,排
除C选项;克拉玛依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排除D选项;随着气候变暖,高山上的冰雪融化,通过下渗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升高,满足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A选项正确。故选A。【7题详解】由材料可得,此处有石油涌出,石油是
生武残体沉积后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构成红层地貌的岩石类型为是沉积岩;此外头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红岩地貌具有层理构造,也可推断出此处为沉积岩。B选项正确,排除A、C、D。故选B。【8题详解】开采火山泥会造成地质景观的破坏,排除A选项;石油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如若大规模开采会导致
石油资源枯竭,所以对于石油开采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B选项表述不准确,排出B选项;完全禁止开发也不符合实际,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和理开发利用,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D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D选项,C选项正确。故选C。
【点睛】三大类岩石岩石概念(成因)特点(识别特征)常见岩石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有晶体形态和矿物颗粒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沉积岩各类岩石经过外力作用形成层理构造;具有化石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变质岩地壳中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
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片理构造或表面具有条带状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板岩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的第七大沙漠,在河套平原黄河“几”字弯里的黄河南岸(亦称河套沙漠),向北是阴山西段狼山区域。昔日的“死亡沙漠”如今成为生态湿地,引黄入沙打造中国绿洲。在沙漠上养
牛羊的、在沙漠上养鱼的、在沙漠上养虾蟹的……真正的用双手创造了奇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昔日的“死亡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乱砍滥伐,植被稀疏C.过度开垦,草场破坏D.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10.图示河段易出现
的水文灾害是()A.降水少,河流断流B.流经沙漠地区,河流含沙量大C.出现凌汛,形成水患D.河流更新慢,水质差11.引黄入沙,蓄水最合理的时间是()A.3月—4月B.5月—6月C.7月—8月D.8月—9月【答案】9.C10.
C11.A【解析】【分析】【9题详解】由库布齐沙漠分布的位置可知,该区域位于400mm等降水量线附近,自然植被应为草原植被,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但由于过度放牧等,草场破坏,导致风沙入侵,形成了荒芜
的“死亡沙漠”,故选C。该地降水稀少描述不准确,A不对。该地植被主要是草地,故不合理行为主要是过度放牧,BD描述不合理。故选C。【10题详解】黄河在该河段由于上游宁夏河段从低纬流向高纬,而且冬季黄河封冻,因此会出现凌汛,形成水患,C正确;黄河在
该河段水量有所减少,但不存在断流现象,A错误;黄河在该河段地势平坦,水流平缓,含沙量较小,水质较好,B、D错误。故选C。【11题详解】每年3-4月是黄河因解冻形成凌汛的时期,此时黄河处于凌汛形成的高水位,此时引黄入沙,既有利于减轻防凌压力,也有利于改善沙漠生态环境,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荒漠化的成因、黄河凌汛等知识点,需要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判断。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
)必考题:共135分。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青海省马铃薯适宜种植面积33.33万公顷以上,每年种植面积8.67万公顷左右,是青海省的第三大作物。所生产马铃薯以个大、均匀、耐贮藏、口感好、淀粉含量高而获得国内市场的好评。材料二:为了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青海应把马铃薯作为优
势特色产业来抓,因地制宜扩大名优马铃薯种植面积,同时注重提高单产,从生产效率和种植规模上加强青海特色马铃薯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材料三:政府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模式,扩大市场销售,适应市场需求。修建一个航空
食品加工厂,引进速冻保鲜流水生产线,实现青海马铃薯农工贸一体化发展。(1)分析青海省种植马铃薯的有利自然条件。(2)分析限制青海省扩大马铃薯生产面积,提高产量所面临的自然条件。(3)分析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模式的优越性
。【答案】(1)该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作物生长周期长;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自然隔离条件好,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适合马铃薯生产;适宜耕种马铃薯的土地面积大;高山冰雪融水,水质好。(2)地处内陆降水少且集中,水资源分布不均;寒潮冻害,春旱
等自然灾害较多;地处高原,山区面积大;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自然恢复能力差。(3)企业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公司稳定的订货,降低农民生产的风险;有利于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降
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利于规模化经营,多元化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详解
】(1)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可以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全年气温较低,马铃薯生长周期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机质积累多;冬季和夜晚低温,与外界环境隔离好,病虫害少;地广人稀,适合种植马铃薯的土地面积广;有
高山冰川融水提供灌溉水源,水质好;生态环境质量好。(2)该问题可以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气候:气候高寒,热量不足,易发生低温冻害;深居内陆,降水较少,干旱区面积较大,易出现春旱。地形:位于青藏高原,山区面积大,大部分地区不适合耕作。土壤:多冻土
,土壤肥力较低。生态环境:高寒气候,生态环境脆弱。(3)结合材料分析,该产业发展模式企业负责前期建设、研发和后期销售。提供马铃薯产业发展所需资金,利于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多元化发展;有利于促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研发和推广;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降低成本;通过培育新品
种,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香菇产品的销售,扩大市场;有利于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品牌建设,打造自主品牌;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点睛】13.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20年6月1日—7月28日以来,中央气象台共发布52天暴雨预警,长江、
淮河流域多条河流湖泊水位超高,全国数百条河流发生超警戒线洪水,甚至超历史记录的洪水。专家指出,2020年夏季江淮地区降水持续性异常偏多是西太平洋副高强、高原积雪多及全球气候异常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材料二: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
商品粮基地,在外洪、内涝的双重影响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下表为1998—2016年我国五次大洪灾受灾区域及受灾情况。年份主要受灾流域受灾面积(千公顷)受灾死亡人口(人)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1998长江、松花江22291.841502.99%2003淮河、黄河、长江20
365.715510.95%2010长江、松花江17866.6932220.9152013珠江、长江、辽河11777.537750.53%2016长江、淮河9443.266860.49%(1)从大气环流的角度,阐述2020年夏季江淮地区降水异常偏多的原因。(2)简述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偏多影响江淮地区降水的机理。(3)根据材料二,推测我国2020年洪灾的受灾情况并给出合理的解释。(4)简析洪水灾害对农田产生的危害。【答案】(1)2020年6月,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比常年偏北,强度偏强,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时间偏早,梅
雨期偏长;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势均力敌,使江淮准静止锋(梅雨锋)偏强,降水明显偏多。(2)2019年一2020年,青藏高原冬季积雪覆盖面积明显较常年偏多,增大了高原地表反射率,降低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融雪时要吸收热量:积雪融水提高土壤湿度;上述因素改变了高原的热力性质,间接导致江淮地区对流活
动加强,降水异常偏多。(3)2020年,洪灾在受灾面积、受灾人数、经济损失等方面均有所下降。理由:上游地区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中下游地区退田还湖还湿,调蓄洪水能力增强:防洪大堤、移民建镇、水利基
础设施等措施成效显现;预警机制加强,防汛工作经验提高,洪灾管理水平提升。(4)耕作层的肥沃土壤被洪水带走,土壤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洪水携带的泥沙覆盖于土地表层,阻断了土壤与空气的流通:农田积水长期浸泡导致土壤中积聚大量有毒物质,使作物根系腐烂;被淹土壤中微生物活性降低、数量减少、破坏土壤结构
,恢复难度大。【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比较综合,难度较大。本题主要分析江淮地区降水多的原因、青藏高原积雪量对江淮地区降水的影响、我国洪灾受损减少的原因以及洪水对农田的危害。【详解】(1)由材料“2020年夏季江淮地区降水持续性异常偏多是西太平洋副高强、高原积雪多及全球气候异常
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知,江淮地区6、7月份降水多,在大气环流角度的原因是西太平洋副高强。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弱影响我国雨带移动的快慢,西太平洋副高强会使雨带移动速度快,江淮地区提前进入梅雨时期;沿西太平洋副高北侧强势北上的暖湿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在江淮地区相遇,形成势力偏强的江淮准静
止锋,降水也比往年偏多。(2)由材料“2020年夏季江淮地区降水持续性异常偏多是西太平洋副高强、高原积雪多及全球气候异常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知,2019年一2020年,青藏高原冬季积雪覆盖面积明显较常年偏多,冬季积雪多,增大了高原地表反射率,降低了高原的地表温度,减少了高原
向大气的热量输送,减弱了高原冬春的热源的作用;积雪融化时,要吸收热量;而积雪融化后,积雪融水使土壤成为“湿土壤”,使得高原积雪长期保留,从而与大气发生长期的相互作用。间接导致江淮地区对流活动加强,降水异常偏多。(3)由表中信息可得1998——2016年,洪灾在受灾面
积、受灾人数、经济损失等方面均有所下降,由此推测,2020年,洪灾在受灾面积、受灾人数、经济损失等方面均继续下降。原因:现在人们的防洪意识提高,通过植树造林、退田还湖、恢复湿地、修建防洪大堤以及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很好地成效。同时,相关部门还加强了预警机制,防洪经验提升以及对洪灾的管理水
平提升。(4)洪水对农田的危害主要从土壤方面来分析。不同地形区的土壤、土壤自身两个方面。①坡地:特别是坡跟地,坡度大,经暴雨冲刷后,表土层(耕作层)的肥沃土壤被带走,土壤流失严重,导致底土砾石裸露,土壤的良好耕作性能受到破坏;②
低洼地:特别是湖田,易积水,长时间无法及时排水,农田长期浸泡使泥土温度低而难以耕作,同时导致土壤中积聚大量有毒物质,使作物根系腐烂,影响农作物的正常发育。③土壤结构:洪水携带的泥沙,退水后覆盖于土地表层,阻断了土壤与空气的流通;同时导致微
生物活性降低、数量减少、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到作物根系的呼吸,恢复难度大。【点睛】1.中国雨带移动的规律华南地区—4、5月份(雨季开始);江淮地区—6月份;华北和东北地区—7、8月份(长江中下游富含天气);东南沿海台风—8、9月份;完全退出我国大陆—
10月份;(口诀:4、5月份南岭南,6月静止江淮间。7、8月份华东北,长江中下是伏旱。9月又回江南岸,10月退出南海边。)2.青藏高原积雪对夏季风影响的机理高原积雪多(少)→高原春、夏感热弱(强)→感热加热引起
的上升运动弱(强),高原强(弱)风场环境不利(有利)于高原感热通量向上输送→高原上空对流层的加热弱(强)→高原对流层温度低(高)→高原南侧温度对比弱(强)→造成亚洲夏季风弱(强)→长江流域易涝(旱)(二)选考题:共2
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材料:在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煤炭难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劲血液的时代,山西着力打造以旅游业牵头的转型之路。长期以来,由于交通制约
,晋东南的很多景区景点“养在深闺人未识”。建成后的“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可串联其境内以王莽岭、珏山、皇城相府、历山为龙头的太行山水、太行古堡等四大旅游景区、20余个旅游景点、5条高速公路和5条普通国省道
,形成四通八达、外畅内达、“快进慢游”的旅游公路网络,让游客能够体验到“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游”的美好场景。分析“太行一号”开通的意义。【答案】为山西省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成功了范例;带动了晋东南地区相关产
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提高了晋东南乃至整个山西的交通通达度,扩大了客源市场;振兴了红色旅游区,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太行精神的影响力;加强了晋东南旅游资源的连通性,提升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解析
】【分析】【详解】“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的开工,是贯彻山西省委、省政府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具体行动,更是加快经济转型,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当地政府将把此项工程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一号工程”来抓,以“快旅慢游深体验”现代旅游交通理念为导
向。工程建成后可串联王莽岭、珏山、皇城相府、历山为龙头的太行山水、太行古堡四大旅游景区、20余个旅游景点、5条高速公路和5条普通国省道,形成四通八达、外畅内达、“快进慢游”的旅游公路网络。对于促进当地“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经济转型、接纳中原城市群人流物流起
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促进沿线群众就业、脱贫致富;对于构筑环太行山旅游景区循环圈和经济发展大动脉,打造太行旅游名城、建设中国新一线旅游城市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为山西省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点睛】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①沟通起止
点,方便联系,缩短距离,节约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②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提高了交通通达度,扩大服务范围,改善投资环境③有利于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加快了物资流通,降低物资输出成本④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⑤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
的作用,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⑥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联系⑦带动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发展⑧有利于加快脱贫速度,促进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繁荣(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⑨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⑩
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维持社会稳定健康发展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材料:“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美好的环境从来都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今天,在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期,更应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大力推
动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列举其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方向。【答案】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和矿山开采整治,修复水土流失、石漠化和废弃矿山等生态退化区域;引导江、河、湖周边岸线修复和污水整治,修复水生态环境;利用复杂的气候
和地形,加强西南地区植物多样性建设,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品质;推动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防止耕地过度开垦;加大草原退化区域的修复力度,防止草原无序开发。【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西南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整治。【详解】据材料可知,应遵循“山水林
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大力推动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即应从山、水、林、田、湖、草等方面进行整治和修复。我国西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地势起伏较大,地处我国地势第一、二级交界处,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
减、土壤侵蚀等生态问题明显,因此应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和矿山开采整治,修复水土流失、石漠化和废弃矿山等生态退化区域;引导江、河、湖周边岸线修复和污水整治,修复水生态环境;林业方面,应利用复杂的气候和地形,加强西南地区植物多样性建设,提升
森林资源总量和品质;农田方面,应推动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防止耕地过度开垦;草场方面,应加大草原退化区域的修复力度,防止草原无序开发。【点睛】常见的地理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尘暴、土地酸化、温室效应、水污染。解决方法:土流失,沙尘暴——植树
造林可以防治。土地酸化——主要是酸雨造成的,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水污染——整改乱排放温室效应——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烃等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洁净能源。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